宏观分析的失误(之五):国民收入漠视伊甸园
《宏观分析的失误》-张五常
二百多年前起自斯密的传统,资源使用属微观,收入分配属宏观,但他没有用上这些术语。凯恩斯重视失业与经济不景,宏观的范畴改变了。货币问题与商业周期的分析一般落在宏观的范围。上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新制度经济学,今天搞得不称意的,属微观。如果我们不管不称意的一面,回复到六十年代的看法,这门「新」学问了不起。当时新制度经济学的出发点是从局限转变的角度看世事——我是这样看——其分析牵涉到的局限变化远超传统的微观与宏观分析,原则上这发展可以圆满地处理这二「观」有所不逮的话题。可惜当年持有这看法的行内朋友不多,而后来还坚持下去的只有几个。博弈理论与无从观察的行为术语引进得太多,坏了大事。
我认为起自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是受到上述的误导而得到储蓄与投资不同的谬误。然而,当我说一个经济的前景大势甚佳时,人民会转向增加就业产出的投资,却不是一个有一般性的规律。十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大势很不错,收藏品之价急升。是的,十年以来,在北京的拍卖行拍出的古书画之价不少上升了逾百倍!这种收藏行为是物品产出为零的投资,举国的人一律这样做是会一起饿死的。
看不到则验不着。经济学的均衡分析中最大的一个麻烦,是「意图」之物看不到,在真实世界不存在,我们要怎样处理才能把抽象的均衡带到不抽象的验证呢?拙作《经济解释》有足够的示范吧。
可能是马歇尔惹来的祸。这位经济学历史上最伟大的理论家,提出需求曲线与供应曲线二线相交的剪刀均衡理论,可没有指出这二线的剪刀交叉只是竞争的后果,不是解释行为的理由。在《科学说需求》中我写道:
把钱存放在银行是储蓄,但也是投资,有利息的回报。银行一定要转贷出去给其他消费者或投资者才可以不亏蚀。银行不付息或负利率的情况出现过,但那是起于货币政策有所失误。把钱藏在家里,放在床下底,不用,称作贮藏(hoarding)。这是最接近凯恩斯学派的「漏失」概念。同样,我的母亲二战逃难时携带着一些黄金,不到危难之际不用。这样的行为是购买安全或购买保障,像上文的购买油画的仁兄那样,利率的放弃属购买保障的消费,贮而不用的属储蓄,也是投资。
宏观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08年申论预测题:宏观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效益提高、结构协调性增强、群众实惠增多的良好发展态势。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也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消费相对不足、外贸顺差过大和外汇积累过多等可能使国民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问题。
这些问题从2003年以来重复出现,必然有其结构性、制度性的根源。
这些宏观经济问题与国民经济中存在的其他问题,如收入分配差距和城乡差距扩大、资源环境问题严峻等密切相关。
我们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发挥政府在宏观治理上的积极作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一、当前宏观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投资过热,消费相对不足。
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都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而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则从2001年的59.8%逐年下降到2006年的50.0%。
这几年,我国政府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控制银根和地根,对投资实行有保有压,并强调扩大内需,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投资增长一再反弹,内需扩大相对乏力,今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
投资持续过快增长,将来又会变成生产能力,有可能使得1997年开始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重复出现。
二是投资集中于某些产业。
近几年,我国不仅投资增长过快,而且经常在一段时间集中在少数几个产业。
2003年、2004年、2005年投资集中在房地产、汽车和建材等产业,2006年投资集中在化工产业,出现了一波波的投资“潮涌现象”。
这使得这些产业的众多投资项目完成后,产能出现严重过剩,竞争激烈,价格下降,不少企业难于收回投资成本,还会使银行呆坏账增加,加大金融和经济风险。
三是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双盈余”。
从1994年以来,我国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年年出现盈余。
贸易顺差从1994年的54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775亿美元,今年上半年达1125亿美元,大大超过去年同期614亿美元的规模。
全球宏观经济的误判展望与思考
全球宏观经济的误判展望与思考纪沫2019年9月7日一、全球宏观判断中的七大误判:每年年底对下一年的全球宏观判断,就是所谓的市场共识,都会有很多误判。
我认为,随着全球宏观变得越来越复杂,误判一定会持续和不断增加,主要集中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对中国经济所处阶段的误判。
我认为,对中国经济的判断,已经成为全球投资中最重要的判断。
在投资中只知道中国经济结构性下行是没有意义的,西方投资者每年等待中国经济硬着陆也是错失投资机会。
清楚地判断中国经济处在阶梯型下降的何处,处在相对稳定的起点和转折点的何处,对于投资十分重要;同时,这段稳定的时间可以持续多久,也变得十分重要。
一年中调高和调低中国GDP增长几次,已然对投资没有意义。
在纽约一次会议中,两位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分别来问我对中国目前的经济是该悲观还是乐观。
我深深地意识到,对中国经济所处阶段的认识分歧是很大的,所以投资机会也是巨大的,如果判断准确。
二是对美联储的判断,本质上就是对美国经济的判断。
举个例子,2018年12月市场共识认为2019年美联储会加息四次。
而大家知道,2019年以来美联储已经降息两次。
一些听过我演讲的小粉丝们则知道,我在2017年底就已经预测到2019年6月美联储政策将开始转向。
三是对全球货币走势的判断,尤其是对美元的判断。
市场持续教育投资者对美元的错误判断,导致2018年底对美元在2019年的判断是区间运行。
这其实是对投资最没有意义的宏观判断。
就像你看到有些判断的前缀很多:“谨慎性”、“中性”地认为什么,但我想问的是:方向,方向在哪里?四是对全球贸易和大宗商品的判断。
而这两个宏观判断直接取决于对中国经济的判断。
比如,2016年大宗商品的牛市是因为2015年10月中国经济阶段性触底。
2015年10月初,我在全球第一个高确定性地判断中国经济阶段性触底至少到2016年年底,而事实证实了我的判断。
澳大利亚央行的朋友后来说很后悔没有把我招进他们北京十几人的办公室,我就当那是一句玩笑话。
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原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原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宏观经济不景气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运行疲软,并且出现了生产不足、就业压力增加、消费减少等现象。
它是宏观经济发展的一种低迷状态,通常会引发经济增长放缓、投资减少、企业盈利下降等问题。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宏观经济不景气原因复杂多样。
首先,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是影响宏观经济的主要因素之一。
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争端、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以及金融市场动荡等因素,不断给全球经济带来不稳定的影响,影响了企业的投资决策和消费者的信心。
其次,国内经济转型升级阶段所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也是宏观经济不景气的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的增速放缓,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尚未完全弥补空缺。
同时,资源配置不平衡、技术创新不够等问题也制约了经济的增长潜力。
此外,金融风险和债务问题也是宏观经济不景气的隐患。
过度的杠杆率、企业的债务过高以及金融市场波动性带来的风险,都会对经济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存在金融监管不足、风险隐患积累等问题,这为宏观经济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原因包括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结构性问题以及金融风险和债务问题等。
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判断经济走势,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原因展开讨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宏观经济不景气的现状进行概述,说明当前经济形势的普遍不佳,并引出本文要讨论的主题。
同时,我们将明确文章的目的,即深入剖析导致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原因,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经济分析和理解。
2. 正文:正文部分将详细解释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原因。
我们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分别探讨导致这种现象的各个因素。
具体而言,我们将讨论以下原因:2.1 原因一:首先,我们将分析导致宏观经济不景气的第一个原因。
国民收入核算机制存在的缺陷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
国民收入核算机制存在的缺陷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国民收入核算机制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进行测算和统计的一种方法
和工具。
虽然这种核算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和局限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缺陷:
1. 忽略非市场经济活动:国民收入核算主要关注市场经济部门的产出和收入,而对于非市场部门的经济活动,如家庭劳动、非正规就业等往往没有完整的统计和记录,因此无法全面反映出整个经济的实际情况。
2. 忽略环境和资源因素:国民收入核算主要关注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而往往忽略了对环境和资源的消耗和损害。
环境问题的出现和资源的消耗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然而国民收入核算并没有充分考虑这些潜在的负面影响。
3. 没有体现分配方面的差异:国民收入核算主要侧重于经济产出和收入的总量,但往往没有充分体现经济收入的分配差异。
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是许多经济体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但国民收入核算往往未能反映出这一问题的本质和程度。
4. 无法准确反映福利和生活质量:国民收入核算主要关注经济产出和收入,但未能很好地反映出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
经济活动的结果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福利的提升,然而国民收入核算往往无法完全捕捉到这些方面的变化。
因此,国民收入核算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展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但也存在上述缺陷和局限性。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一个经济体的状况,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其他指标和方法来进行综合测算和评估。
2024年浅析国民收入分配失衡与对策
2024年浅析国民收入分配失衡与对策一、国民收入分配现状国民收入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过程。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收入分配问题日益凸显。
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存在明显失衡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劳动报酬占比偏低:尽管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者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相对较低。
这导致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
政府财政收入增长过快:近年来,政府财政收入增长迅速,而财政支出增长相对缓慢。
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企业和居民的收入空间,加剧了收入分配失衡。
资本收益占比较高: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资本收益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这导致一部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加剧了贫富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农村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相对较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失衡的主要原因国民收入分配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机制不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决定。
然而,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存在信息不对称、垄断等问题,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收入分配失衡。
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有时政府干预过多或过少,导致职能定位不准确,影响收入分配格局。
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收入分配缺乏制度保障和监管。
这导致一些人利用制度漏洞获取非法收入,加剧了收入分配失衡。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
然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覆盖面有限,保障水平不高,导致一部分人在收入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负面影响分析国民收入分配失衡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消费需求不足:劳动报酬占比偏低导致居民收入增长滞后,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意愿。
这制约了内需的扩大和经济增长的动力。
我国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表现和原因
我国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表现和原因一、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表现1.1 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失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过快,且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现代服务业比重较小。
1.2 外贸顺差与国际收支失衡我国长期以来保持着较大规模的外贸顺差,但国际收支仍然存在逆差,主要体现在服务贸易逆差较大、投资收益逆差等方面。
1.3 投资与消费不平衡我国投资过度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消费能力不足,居民消费支出偏低。
1.4 地区发展差异显著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先进,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地区发展差距较大。
1.5 资源、环境与经济失衡我国资源环境承受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但依然存在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原因2.1 结构性因素我国经济历史上长期以来国民经济投入约束与价值规律制约,区域经济分工体制不合理。
2.2 制度因素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彻底,市场机制不完善,宏观经济调控力度不够,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2.3 国际因素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冲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加剧,国际环境不利于我国宏观经济平衡。
2.4 认识误区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宏观经济失衡还与我国对宏观经济的认识误区有关,政府和企业管理者对宏观经济的认识不足、不够科学,导致了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
2.5 社会因素城乡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宏观经济内外失衡。
三、对策建议3.1 调整产业结构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对GDP 增长的贡献度,降低重工业比重。
3.2 改善国际收支加强服务业对外开放和转变出口方式,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增加技术含量,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
3.3 促进消费升级鼓励居民消费,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大对消费升级的政策支持力度,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3.4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积极的地区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3.5 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实施资源环境税改革,鼓励绿色生产和消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宏观经济发展中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分析
宏观经济发展中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分析在宏观经济发展中,收入分配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现象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经济稳定的风险之一。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探究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以便有效地控制和应对收入分配的风险。
收入分配不均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三类:政策因素、市场因素和制度因素。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对收入分配不均影响的方式是间接的。
政府在税收、社会保障、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将会影响到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例如,如果政府实行高税收政策,将对高收入人群造成影响。
如果政府实行社会保障政策,将有助于缓解低收入人群的贫困问题。
政府还可以通过就业政策来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和工资水平。
市场因素市场因素是收入分配不均的一个重要因素。
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往往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公,从而导致收入分配不平等。
例如,某些市场领域中,如金融市场或不动产市场,存在大量的垄断和垄断行为。
这种情况下,高收入人群往往能够更快地积累资产和财富,而低收入人群将面临更严重的困难和不利影响。
制度因素制度因素是收入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社会制度不公,将极大地影响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例如,在一些国家中,家族和地区仍然是决定一个人经济成功的主要因素。
这些因素往往会导致人们在经济上的机会和经济状况上存在不公。
此外,教育机会和健康保障也是制度因素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途径。
总的来说,要控制收入分配不均,我们应该关注政策、市场和制度三个方面的因素。
政府应该加强税收、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机会等方面的政策体系,以促进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
我们应该推动市场机制的完善,减少并避免垄断行为的存在,消除经济背景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最后,我们应该重视社会制度的建设,保障教育、健康保障和其他公共服务等制度的公平性。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个人看法和分析,欢迎各位大佬们勇于吐槽和批评。
宏观经济政策的误区和调整
宏观经济政策的误区和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节经济总量来达到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稳定等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
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管理手段,宏观经济政策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宏观经济政策也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需要我们引起重视。
本文将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误区和调整,以期对我们正确制定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有所借鉴。
一、宏观经济政策误区1、政策过于简单粗暴宏观经济政策需要高度敏感性和高度预瞄能力,需要考虑政策具体实施带来的影响,不能一刀切,也不能瞎操作。
但是,许多国家在政策实施中经常采取一些过于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应对经济压力,短视的行为有时候会导致经济大幅萎缩。
2、宏观政策方向不明宏观经济政策往往需配合整个经济体系来进行实施,需要各方共同来支撑。
但是,当前全球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系往往差异巨大,所以要严格掌握经济政策方向,统筹政策实施,避免盲目追求短期政绩,让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3、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的界限不清政府的干预与市场经济的运作需要合理的分工,以及保证行政和法制机构交互协作的公正性,这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问题。
很多国家政府在市场经济波动中大量介入,扰乱资源的配置,使得投资风险大大增加,人们往往会因为政策而出现投资失真的情况。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1、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政府的干预往往会让市场运行变得复杂化,而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让市场经济决策成为经济调控的基石。
要积极推动市场化改革,营造市场竞争的环境,建立法律体系,形成健全的市场机制,使市场对经济的调控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2、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资本市场监管是经济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市场表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的发展。
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可以减轻投资者的风险和压力,促进市场的发展和稳定。
3、加大政府财政支出力度在特殊的经济周期中,政府财政支出力度应该加大,以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政府应该调整财政政策,推出一系列长期性的发展性比较明显的计划,在建设大型基础设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以扩大投资空间和增加就业岗位。
浅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
浅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指对整个经济系统进行量化统计和分析,以探究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情况和趋势。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基本问题:第一,数据的准确性问题。
在宏观经济统计过程中,数据质量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但是由于许多原因,如信息系统不完善、统计口径不一致、查漏补缺不到位等原因,导致统计出的数据存在不准确的风险,甚至出现明显的偏差。
第二,统计口径的标准化问题。
在国内外,各个国家和地区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关系到了数据的可比性,影响了分析和比较的准确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全球各地已经出现了不少数据标准化组织和机构,以便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分析提供可比的数据。
第三,样本代表性问题。
在一个拥有数千万人口和数以百万计企业的大国中,如何选择样本以反映整体趋势,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
如何确保样本的代表性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经常需要借助调查、抽样技术等方法进行处理。
第四,时间跨度问题。
宏观经济数据的整合和统计涉及时间跨度的选择。
一个时间段内的经济数据可能具有不能被任何其他时间段所替代的独特性质。
过去的几十年的宏观经济数据一般被认为是具有参考意义的。
但是,在选择时间跨度时,也需要考虑经济的阶段性和周期性,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数据。
第五,统计学方法问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涉及到多种统计学方法和工具,如回归分析、误差修正等等。
但是,统计方法的应用和选择需要考虑数据的类型、数量和特点等因素,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结果。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经济数据的准确性、可比性、代表性,以及对统计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解决这些基本问题,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更为可靠的科学依据。
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特征潜在风险及对策探析
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特征潜在风险及对策探析宏观经济运行是指国家经济整体的发展趋势和状态,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收入分配、国际收支等方面。
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一些特征性的潜在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化解。
1. 经济增长风险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但是高速增长也可能伴随着一些潜在风险。
首先,高速经济增长可能导致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进而造成经济下行风险;其次,经济增长的质量可能不高,主要依靠资本输入和资源消耗,环保等问题成为突出问题。
针对这些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应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避免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的现象发生。
其次,应注重发展创新型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
2. 通货膨胀风险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现象,可能导致物价过高和货币贬值,给经济带来一定的风险。
通货膨胀可能对消费者、生产商和政府产生负面影响,会增加成本和降低消费和产投资的积极性。
为了解决通货膨胀风险,必须采取其应对策略。
其中一个重要措施是采取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如上调基准利率或提高准备金率,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并抑制通货膨胀。
3. 债务风险债务属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种重要风险,主要包括政府债务、企业债务和个人债务等。
如果债务规模超过一定的限度,会导致债务无法偿还和借贷能力下降的风险。
为了避免债务风险,可以采取一些政策和措施。
首先,应加强监管,防止各种债务积累过多。
其次,应提高财政和金融风险管理能力,持续关注债务的偿还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总水平,提高国家的借贷能力和信用水平。
4. 国际收支风险国际收支风险是指国家与外部贸易伙伴之间的经济交流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国际收支风险可能包括对外贸易关系、国际汇率、跨境投资和资金流动等方面的影响。
为了解决国际收支风险,需要采用一些策略。
首先,应关注国际市场的动态和趋势,并加强对国际贸易政策和条约的研究和监管。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宏观经济统计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活动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统计的工作,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制定政策、评估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进行国际比较的重要基础,因此对于宏观经济统计的发展和完善,是每个国家都需要重视和努力的方向。
本文将就宏观经济统计的发展中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宏观经济统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数据准确性。
在数据搜集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信息来源的不完整或者不准确而导致统计数据的误差。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由于基层统计员工作水平不高、信息渠道不畅等原因,导致的数据准确性问题比较严重。
在一些大型的国家或地区,数据采集的成本和难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何提高数据的准确性,是宏观经济统计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宏观经济统计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数据频度和时效性的问题。
随着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和加快化,统计数据的频度和时效性要求也日益提高。
目前宏观经济统计中的很多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产业增加值、贸易数据等,采集和发布的频度和时效性往往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尤其是在全球化、数字化的今天,数据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的发布滞后于实际经济活动太久,那么对于政策制定和经济监测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如何提高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的频度和时效性,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宏观经济统计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传统的宏观经济统计指标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但随着宏观经济活动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现有的统计指标已经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发展的全部情况。
在数字经济时代,原有的统计指标可能无法很好地反映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在环保、文化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引入新的统计指标来反映这些产业的贡献和影响。
如何完善和拓展宏观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宏观经济统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浅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
浅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大规模经济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它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核算、经济结构分析、经济增长分析、投资和消费分析等内容。
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基本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浅析。
一个基本问题是数据质量问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数据是从各个领域的数据汇总而来,数据质量直接影响到分析的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质量问题主要包括数据收集的覆盖面、精确度和一致性等方面的问题。
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需要确保数据的来源广泛、数据的准确性高,并且不同数据之间存在一致性,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可信度。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需要考虑数据的时效性问题。
经济活动是动态的,经济数据也需要及时更新。
对于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就业情况等,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公布,以供政府和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
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需要加强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公布工作,确保数据的时效性。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需要考虑数据的可比性问题。
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数据往往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使得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存在一定的困难。
数据的可比性问题主要包括统计指标的定义、统计方法的选择和标准的制定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解决数据的可比性问题,需要加强国际间的统计标准的统一,并且在数据分析时要注意对数据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比较。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需要考虑数据的完整性问题。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数据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指标,这些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为了分析整体经济状况和经济发展趋势,需要获取各个方面的数据,然后进行整合和分析。
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各个指标的数据完整和全面性,以保证对经济状况的分析准确性。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数据质量、时效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等基本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部门加强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公布工作,并与国际间的统计组织和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共同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和方法,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能力和水平。
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特征潜在风险及对策探析
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特征潜在风险及对策探析一、宏观经济运行的特征宏观经济运行是指一个国家经济体系的总体运行状况。
宏观经济运行的特征主要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国际收支平衡和利率水平等方面的特征。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运行的核心指标之一。
经济增长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的持续增长,通常以年度百分比来衡量。
经济增长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繁荣与稳定,是国家整体实力的表现。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损害人民币购买力。
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是高通货膨胀则会带来通货膨胀风险。
失业率也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特征。
失业率高会导致社会稳定不安,同时也会减少国家的就业人口,影响国家的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特征。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与外部的经济联系情况,包括进出口贸易平衡、国际储备水平等。
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良好,有利于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利率水平也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利率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同时也会影响到国家的资本流动和国民的消费和投资行为。
尽管宏观经济运行具有以上几个特征,但是也伴随着一些潜在的风险。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潜在风险。
过高的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不平衡也是一个潜在的风险。
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可能过快,而另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可能较慢,这种不平衡会导致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失业率上升,社会不稳定。
国际收支不平衡也是一个潜在的风险。
国际收支不平衡可能导致国家外汇储备不足,影响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对外国际经济联系。
金融市场的风险也是一个潜在的风险。
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会对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严重的影响。
外部经济环境的风险也是一个潜在的风险。
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外部经济环境的动荡也会对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针对上述潜在风险,国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来保障经济运行的稳定和良好发展。
浅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
浅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定量的统计分析,以期全面了解其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和特征,为制定经济政策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数据来源与质量的问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基础是可靠的经济统计数据,而数据的来源和质量是保证统计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的关键。
在现实生活中,统计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往往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比如数据的获取与获取难度、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数据的可比性等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统计体制和监管机制,加强对数据采集和整理工作的监督和质量控制,提高数据统计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第二,统计指标的选择和衡量问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需要选择和衡量合适的统计指标,以反映经济运行的特征和变化。
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确定合适的统计指标,如何设计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如何进行指标的衡量和计算等问题常常是困扰统计分析师的核心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经济运行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结合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科学确定合适的统计指标,并建立灵活有效的指标体系,以更准确地反映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
统计方法和模型的选择问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需要借助一定的统计方法和模型对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
在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和模型时,需要考虑到经济现象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分析的目的和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和模型包括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而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些方法和模型,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具体问题来确定。
研究和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和模型,提高统计分析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第四,统计分析的解读和应用问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而如何正确解读和应用统计分析的结果,则是保证统计分析的价值和效果的关键。
在解读和应用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经济数据的内在含义和规律,以及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局限性,避免片面和错误的解读和应用。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失衡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The Current Performance,Reas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 of Chinese Macroscopic Economic Movement be Out of Balance
作者: 于中琴
作者机构: 上海金融学院,上海201209
出版物刊名: 经济问题探索
页码: 47-49页
主题词: 中国 宏观经济管理 经济增长率 宏观调控 投资规模 消费需求 政府职能 协调发展
摘要:今年一季度9.7%的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投资和贷款增长过快、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猛、资源消耗量过大等问题,引起了人们对宏观经济运行失衡的担心.宏观经济运行失衡的表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必须努力实现和保持宏观总量的平衡;推进职能转变,搞好综合协调;发挥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进一步扩大内需,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加快结构调整,提高增长质量.。
最新整理宏观经济运行为何失衡.docx
最新整理宏观经济运行为何失衡?卢中原:宏观经济运行为何失衡?反思这次宏观经济中出现的问题,深层次原因有两个,一是产业结构剧烈变动导致市场供求出现新的失衡;二是体制缺陷导致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
本质上是结构、体制和增长方式问题,是结构矛盾和体制缺陷的综合反映当前,市场需求约束正在加强,已经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还将继续产生效应,即使不再采取新的紧缩性调控措施,下半年经济增长也将呈现回落态势。
反思这次宏观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投资规模偏大,信贷增长偏快,部分行业增速偏高,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温度偏热,环境、资源、社会承受的压力偏大,那么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第一个原因是产业结构剧烈变动导致市场供求出现新的失衡。
新一轮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剧烈变化的过程。
此次增长源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的房地产、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
房地产、汽车作为代表消费升级方向的终端产业,与食品、轻纺、家电等传统的终端产业比较,对重化工业和能源运输产业的需求要大得多。
从影响力程度(指当某一部门增加单位需求时,通过直接和间接联系对其他部门所要求的生产量)来看,建筑业的影响力程度为 2.9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3.26,这两个部门对其他部门的影响力在各生产部门中居于较高水平。
住房、汽车所需的钢材要远远高于服装、彩电、冰箱等产品。
从产业联系的角度看,住房、汽车是终端产业,重化工业是中间产业,能源、运输是基础产业,相互间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房地产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对钢铁、水泥、有色、石化、机械装备等重化工业产生巨大需求,打破终端产业和中间产业原有的供求平衡;重化工业的加快发展也必然对煤电油运产生巨大需求,并打破中间产业和基础产业之间原有的供求平衡。
新一轮产业结构失衡导致新的市场供求缺口,并引起价格上涨,形成利润丰厚的发展空间,刺激相关产业迅猛增长。
重化工业、能源运输产业都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其加快发展必然导致投资高速增长,这一轮投资高增长是对新出现的市场供求矛盾的适应性调整。
张五常:宏观分析的失误(之三)
宏观分析的失误〔之三〕:漠视局限推断失灵我喜欢单独思考,思想上喜欢事不关己,己不劳心。
有时想到的跟前人有别,我会拿出刀来挥斩几下。
这些日子,为了对炎黄子孙的一点关心,事不关己有时也拿出刀来。
宏观经济的分析历来是事不关己的。
作学生时替一位宏观教授改试卷,每卷收一美元,不难赚,教授提供的答案是老生常谈,我不懂,争议太多不是赚卷费之道。
跟着选修布鲁纳〔Karl Brunner〕教的研究院宏观经济学。
布鲁纳是我认识的逻辑最严谨的经济学者。
整个学期他只教一本刚出版的「宏观」名著开头的二十多页,批评得同学们天旋地转。
我从布鲁纳学得的不是宏观经济,而是推理严谨的苛求。
后来的博士试我无端端地考个第一。
传为佳话的是作为其中一个考官的阿尔钦,竟然看出我的宏观方程式比变数多了一条!我在数学上的惊人「天赋」是从那时开始知名行内的〔一笑〕。
这系列提出的对宏观经济学的批评,跟我作学生时老师教的没有多大关系。
我是基于离开母校四十多年自己的寻寻觅觅,对均衡概念、租值消散、体制组织、交易费用等的掌握有了新的体会,然后回头看自己当年所学的内容,认为不少地方需要修改。
四十多年来,找真实世界的例子作解释及验证的工作,我差不多天天做,提供了修改前人之见的基础。
虽云一士谔谔,但心领神会,自觉舒畅,有点稼轩说的「恨古人不见」之感。
这些年不少同学要求我写一本关于宏观经济学的书,用以填补三卷本的《经济解释》——他们认为后者是「微观」。
我认为经济学不应该有微、宏二观之分,重点是能否解释世事。
我也认为复杂的理论不管用,局限转变的调查是关键所在。
局限可以简化,也需要简化,但不可以简化得与真实世界脱了节。
但凡牵涉到局限转变的分析必定要从个人的选择出发,所以一律是价格理论的范畴。
这就带到我要谈的宏观失误的第三点了。
〔三〕漠视局限失误必然我要举出三个我自己尝试过的、从局限转变的基础来推断「宏观」现象的例子。
这类「宏观」性的推断的局限指定通常比市场现象需要指定的来得复杂。
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特征潜在风险及对策探析
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特征潜在风险及对策探析宏观经济运行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的总体表现,由国民经济活动的各阶段组成。
宏观经济运行表现出的一些特征,往往隐藏着潜在的风险,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和探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宏观经济运行的波动性是一项常见的特征。
这是因为经济体的周期性存在,周期的波动正是由周期性的波动所引起的。
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很难保证经济总量以前进的速度持续增长,因为经济增长往往是不平衡、不稳定的。
这意味着,经济波动会对各个行业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经济周期的波动进行预测和调整,以减少宏观经济运行风险。
其次,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着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风险。
这些风险将会对经济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使得通货的购买力逐渐下降,导致物价上涨,给整个经济系统带来影响。
通货紧缩则会导致经济增长下降,商业萎缩,同时也会带来不稳定的经济风险。
应对这些风险,需要在货币政策的制定上加强控制力度,合理运用货币工具,确保通胀率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另外,宏观经济运行中还有抑制的风险。
抑制通常会减缓消费和投资需求,导致经济活动减缓,增长速度下降,甚至可能出现上述风险。
对此,需要采取充分的政策,包括适时降低利率、减轻税收负担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以提升消费和投资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最后,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着系统性风险。
这种风险往往是与整个经济体的系统有关,无法通过某个行业或企业的策略调整来解决。
例如,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就是一个系统性风险。
这种风险必须通过一系列措施来解决,例如监管制度的改革、加强金融规范和实施适当税收政策等。
总之,宏观经济体的一些特征往往存在着潜在的风险。
因此,需要政府、企业等各方面关注和探索,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以便在风险到来时能够及时应对,确保经济体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分析的失误(之五):国民收入漠视伊甸园张五常2010年10月05日分类:信报专栏「国民收入账目」(national income account)是宏观经济的第一课。
公认是最沉闷的经济学题材。
当年同学之间没有一个有兴趣,可幸大家知道老师不会在这方面出试题。
国民收入账目是教政府怎样统计几种不同的国民总收入,国际贸易怎样入账,税收及政府财政怎样算,等等。
闷得怕人,当年我无法集中五分钟。
这里要说的是比较有趣的有关话题。
国民收入账目用政府的统计方法,没有多少经济内容,如果我们以经济学的概念来衡量这些统计数字,会发觉不少地方跟经济理论是合不来的。
不幸是「宏观」以这些数字来论经济。
(五)收入数字容易误导国民收入的统计是为了大概地衡量生活水平。
一国之内,这些统计数字的变动误导成分不高,但国与国之间的比较是另一回事了。
不久前(二○一○年八月)报道说,中国的总国民收入开始超越日本的,意思是说刚刚超过。
这是以美元算。
以实质总国民收入算,我认为早就超过,而且超过很多。
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十倍,土地三十多倍,好用的土地约二十倍。
以美元算,中国的总国民收入要超越日本十倍恐怕是很久的将来的事,但以实质算超越十倍不应该困难。
日本的物价比中国高出很多,而日圆在国际上奇强,这样与中国相比日本人的实质收入是高估了。
中国与日本的实质收入差别要怎样调校才对不是浅学问,是我要说的题外话了。
要说的是比较有趣的三点。
其一,我认为日圆在国际上强劲是政治压力使然,早期有外来的压力,后期日本人出外投资者众,保持日圆的强势有助。
国际上有些专家认为日圆持久地有强势是因为技术上政府难以减弱。
这不对。
日本的经济不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
二○○一年在旧金山跟弗里德曼谈到日本,他关心,说那里的货币供应量推不上去,日圆过于强劲,是以为难。
我认为一只弱币要增强可能不容易,但强币要转弱则易如反掌。
大手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导致可以接受的百分之五左右的通胀率,日圆的国际汇率会应此增而下跌,何难之有哉?弗老当时指出日本的国会不通过可以大手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方法。
最近(二○一○年九月)日本说要用直接干预的手法来压制日圆的强势,是一种政治言论。
一个国家的国际币值弱,要加强可能要推行外汇管制,或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购回自己的货币。
但货币在国际上有强势是另一回事,要调校转弱是容易的。
一只货币的弱势与强势的调校困难是不对称的。
第二点。
国际上的言论,老是喜欢把国与国之间的国民收入相比。
不是以实质收入算。
通常以美元算。
这种比较源自经济学上的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heory(中译「购买力平价说」)。
此说也,指同样的币值,在不同国家其购买力会相同。
这里牵涉到的一方面是深学问,说来话长,这里不说;另一方面是浅学问,只几句就说完了。
说浅的吧。
浅的有两个看法,读者选哪一个都「对」!第一个看法,是阿尔钦提出的:「购买力平价说」是套套逻辑,永远对,因为不可能错。
这是说,无论国与国之间有没有汇率管制,或关税各各不同,或有多种贸易约束——在这些及其他局限下,物价不同只不过是反映着局限不同,非不「平」也。
扣除这些局限物价会相同,加进局限,物价因而不同,不能说parity不保,所以购买力平价说是套套逻辑,非理论也。
阿师之见当然对。
好比你走进内地的机场喝一杯咖啡,其价比机场外高五倍,局限不同,价因而有别,你可以不喝,何不平之有哉?另一个看法是以一只货币算物价,漠视局限,国际相比,同价但实质的享用不同,或享用相同但物价不同,所以不平也。
这看法当然也对。
怎样也不对的是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heory,因为根本不是「理论」,也没有说明是哪个看法,属无家可归之类。
蒙代尔的弟子(R. Dornbush)曾经大书特书,萨缪尔森大赞特赞。
不知是套套逻辑而试行以之解释世事是令人尴尬的。
第三点也有趣。
为写此文,我挂个电话给一位对日本楼房市价有认识的朋友,得到的二○一○年中期的数据是:日本城市与中国城市的楼房市价,以美元算,大致相同,奇怪地近于完全一样。
不是历来一样,而是二○一○年报道的、中国的总国民收入与日本的打平之际,大家的楼房之价一样。
是以每平方面积算价的。
我们知道在这时期中国的高楼大厦林立,多得惊人,而中国的土地面积比日本的大很多。
这样,以房地产的总值算财富,中国比日本高出很多是没有疑问的,虽然高出多少倍我手头上没有数据——若有数据,为这倍数作大约的估计不困难。
房地产的财富中国比日本高出那么多,总国民收入怎会是刚好打平的?房地产的市值是任何国家的财富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对日本与中国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财富是收入以利率折现所得,而收入是将来的收入,无可避免地牵涉到大家看不到的预期。
无从观察的预期是经济分析的大麻烦,我们只能从看得到的局限转变衡量。
二○一○年,中国内地的住宅租金的每年回报率只约楼房之价的百分之二,非住宅约百分之五,皆低于百分之六以上的银行借贷利率。
这显示着中国的预期收入或通胀或二者的合并会上升。
这预期上升,加上经济稳定,外资涌进中国不难理解,可能是内地楼价政府总是打不死的一个原因。
当然,楼房之价可以暴升暴跌。
这些大幅的波动可能起自牛群直觉的乱闯,也可能起自财富累积的仓库选择有转移。
愿赌服输,历史的经验说这二者对经济为害不大,主要是市场把财富再分配一下。
然而,这暴升暴跌也可能起自政府的政策失误,或像二○○八年美国发生的不幸,金融市场的合约隐瞒着一个大骗局。
源自这后二者的楼房之价暴跌对经济会是为害不小的。
转看美国吧。
二○○三年美国的楼房市价高出中国的不止一倍,但二○一○年可能不及中国的一半。
从楼房之价看财富,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比对出现了大变动。
然而,作这种比较,美国与日本的局限在两方面很不相同。
其一是美国的房地产不是他们最主要的财富。
美国的主要财富是知识与科技资产的所值。
论科技知识日本也了不起,中国还是远远地落后了。
这里我要指出的,是美国的房地产之价大幅下降,代表着的财富下降是上述的不幸的那一类,对他们的国民收入增长有不容易解决的麻烦。
然而,从富裕的比较上,因为美国的知识财富了不起,他们在国际上的优势还会持续。
第二方面,美国不仅地大物博,人口不及中国的四分之一,以地大而言他们的居住环境可能冠于地球。
这样,无论他们的楼房之价怎样下跌,在人均的楼房实质享用上,日本与中国是永远不及美国的。
从国际的局面看,楼房的享用收入一般是在总收入享用的四分之一以上。
这样衡量,以人均的实质收入算,中国要超越美国是遥遥无期了。
「宏观」的国际经济比较难以衡量。
就是假设美国的地价下降到零,含意着楼房之价再下跌,但那重要的人均楼房享用依旧,实质上远超日本及中国的。
问题是国民的财富下降了,那里的市民采用防守策略,对经济的增长不利。
当二○○八年雷曼兄弟事发,金融危机震撼地球,我立刻说美国的资源依旧——房地产与知识资产皆依旧——还是人杰地灵也。
单以资源论前景,这前景没有变。
问题是资源的所值是通过市场来厘定的。
金融市场出现了问题,是人为之祸,原则上可用人为的方法修正,收复失地指日可待。
传统上这种修正属宏观的范畴,但我们看不到这门学问作出了什么贡献。
是宏观经济学的大考,打个零分的教授恐怕不少吧。
最后让我转到《圣经》说的伊甸园的例子。
那里除了禁果不能吃,其他应有尽有,享之无尽。
伊甸园之内没有财富,也没有缺乏,因而没有价,国民收入谈不上。
亚当与夏娃享受着的全部是消费者盈余(consumer’s surplus)。
我们在上文提到的实质收入是价格调整后的收入,在伊甸园不存在,但说到实质享用消费者盈余要算进去。
原则上这盈余是可以量度的,但国民收入一般没有算进。
回头看上文提到的美国房地产的例子,跟中国相比远为容易接近一个伊甸园。
假设他们的地价下降至零,他们的人均楼房享用依旧,虽然他们的财富及国民收入下降了,但因为楼价也下降,消费者盈余的上升足以抵消有余。
如果我们不管这些下降会带来的其他不幸,国民的生计没有下降。
另一方面,纯从房地产看,因为消费者盈余没有算进,加上需求弹性系数的考虑,一个国家的财富与国民收入上升可能代表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
地球上不同的国家,某程度上各有各的准伊甸园。
以我为例,中国的古文化享之不尽,除了自己的时间其价近于零。
曾经提及,购买及移植成长了的桂花树,中国之价只约美国的五十分之一。
这些是消费者盈余很高的享受。
国国不同,但每国家都有自己的多个准伊甸园。
另一方面,消费者盈余这回事,不同地方的变化可以很大。
这些变化,国民收入或国家财富一般没有算进去。
从经济科学衡量,人与人之间的财富相比没有多大意思,何况国与国之间。
国民收入的相比也如是。
可以考虑及有点用场的是财富或国民收入的转变,但要基于某些其他情况不变,也要考虑弹性系数的左右。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伊甸园。
好比今天早上我研究古文物,下午写书法,晚上做文章——全部自得其乐,而此乐也,皆消费者盈余。
算是富有吗?世俗说不算。
但上苍有知,如果我的多项玩意本领可以转让——不是卖书法,而是写书法的本领可以卖出去——排队轮购的人不少吧。
伊甸园的放弃是多赚钱的代价,要多赚钱,是说这代价在边际上下降了。
人浮于事的现象增加是需求定律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