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基本常识
初中记叙文写作技巧
初中记叙文写作技巧1.选择一个恰当的题材:记叙文可以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身边的事情、感人的故事等。
题材要与读者有共鸣,设身处地地思考读者可能会关注的问题。
2.耐心构思故事结构:先明确故事的开始、中间、结尾,定义好故事的目的和主题,然后再逐一展开。
可以通过时间和地点的设置,将事件有条理地串联起来。
故事的起伏和扣人心弦的地方可以集中安排。
3.描述细节真实、丰富:使用生动的描写手法,将人物、场景、氛围等形象地展现出来。
可以通过形容词、比喻、拟人等手法来增强描写的感染力。
4.注意时间过渡:在记叙文中,时间的安排很关键,需要通过时间过渡来使故事连贯起来,避免突兀的跳跃。
可以使用一些过渡词,如“之后”、“当时”、“接着”等,连接前后事件。
5.抓住情感的波动和转变:在记叙文中,情感的描写往往是触动读者的核心。
注意抓住情感的发展变化,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融入到叙述中。
可以使用对话、内心独白等方式来表达情感。
6.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和逻辑性:初中记叙文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不要使用过多的形容词和修饰语。
同时,要保持句子的逻辑性,使读者可以清晰地理解故事的发展和转折。
7.善用文学修辞手法: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一些文学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比如,借用回忆、设置悬念、转折等手法,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8.注意篇幅和结构安排:初中记叙文一般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800-1200字左右。
在写作时,要注意分段和段落之间的衔接,使整篇文章有良好的结构和层次感。
总之,初中记叙文写作要注重细节描写、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同时要体验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不断练习和积累,你的记叙文写作技巧会逐渐提高。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基本常识
(二)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常识1、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1)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一般都具备六要素,但有的记叙文如果其中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2)人称:①第一人称(我、我们):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的是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如《孔乙己》。
②第二人称(你、你们):便于直接抒发情感。
③第三人称(他、他们):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皇帝的新装》。
其优点在于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生活较为自由、灵活。
(3)线索:贯穿文章全部材料的脉络。
文章的线索可以是某个事物,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某种思想感情,也可以是某句话、某种行动。
可作记叙线索的有以下几个方面:A、物线,即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如《小橘灯》以“小橘灯”为线索。
B、事线:即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例如《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活动统领全文。
C、人线:即以人物为线索(或以人物的某一特征),如《背影》。
D、情线: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如《荔枝蜜》等。
E、时线:即以时间为线索。
F、地线:即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如《桃花源记》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
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如《藤野先生》,文章除了以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作者爱国主度思想感情这一暗线。
线索在语言上往往是有标志的,有时用某个词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方法显示,有时文章的题目就包含着线索的因素。
(如何找文章的线索:①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表现手法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的;②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直接提示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标题是事物名称的。
③有时文章中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
④有时候用议论和抒情来显示线索。
初中语文2024届中考记叙文常见考点答题术语整理(现代文+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诗歌)
中考语文记叙文常见考点答题术语一、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
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
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
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
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
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
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
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
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
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
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
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
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
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
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
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
初中记叙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中记叙文知识点归纳整理相信大家在面对初中语文考试的时候丢分最严重的就是阅读理解这一题了,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语文,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初中记叙文知识点归纳,希望可以帮到你!初中记叙文知识点归纳1.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更加亲切)和第三人称(更加广泛)。
3.线索:①人线(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线(某一有特意义的物品)③情线(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线(中心事件)⑤时间线⑥地点线4.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
5.划分: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6.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或正面,侧面、细节)、议论、抒情、说明等。
7.语言的特点:形象,生动,具体。
8.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象征、比喻、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
如何找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记叙顺序?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人物的描写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初中语文最全记叙文知识梳理 (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
伏笔
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比较隐蔽,是“隐性”的,即埋下伏笔。
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内容前后照应,情节衔接严丝合缝。
(统编七上)《猫》中,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生病和死亡;写第二只猫生性活泼好动,不怕生人,“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预示它被路人拐走的命运;写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又老爱凝望鸟笼,为其后来的被冤枉埋下伏笔。
作用: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③引出下文;④使结构更加紧凑。
举例:(统编八上)《背影》一文,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背影的回忆,而文章最后又回到现实。
顺叙
定义: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统编八上)《回忆我的母亲》以回忆“我”的母亲在“我”童年时对“我”的教育为线索。
事件发展变化线(明线)
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统编七上)《散步》围绕一家人散步这件事,按开始散步、产生分歧、问题解决的过程来安排行文。
情感发展变化线(暗线)
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统编七下)《紫藤萝瀑布》以赏花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全文由赏花(喜悦)到忆花(伤感)再到悟花(感悟),层层深入,结构严谨。
(统编九下)《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刚得知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公正廉洁、执法严明的警察形象呼之欲出。然而之后的多“变”则是对他极大的讽刺,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衬托
(正衬/反衬)
突出一方的特征。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基本常识
(二)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常识1、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为主要容的文章。
(1)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一般都具备六要素,但有的记叙文如果其中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2)人称:①第一人称(我、我们):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的是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如《孔乙己》。
②第二人称(你、你们):便于直接抒发情感。
③第三人称(他、他们):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皇帝的新装》。
其优点在于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生活较为自由、灵活。
(3)线索:贯穿文章全部材料的脉络。
文章的线索可以是某个事物,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某种思想感情,也可以是某句话、某种行动。
可作记叙线索的有以下几个方面:A、物线,即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如《小橘灯》以“小橘灯”为线索。
B、事线:即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例如《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活动统领全文。
C、人线:即以人物为线索(或以人物的某一特征),如《背影》。
D、情线: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如《荔枝蜜》等。
E、时线:即以时间为线索。
F、地线:即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如《桃花源记》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
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如《藤野先生》,文章除了以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作者爱国主度思想感情这一暗线。
线索在语言上往往是有标志的,有时用某个词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方法显示,有时文章的题目就包含着线索的因素。
(如何找文章的线索:①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表现手法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的;②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直接提示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标题是事物名称的。
③有时文章中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
④有时候用议论和抒情来显示线索。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记叙文六要素
初中语文 | 知识点总结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一篇好的记叙文,不管是写人、记事、状物、绘景,都是在肯定的时间园地发生,必定有事情的前因后果,于是,就有了“记叙文六要素〞。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要素:时间时间可以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也可以是一天的任何时间。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具体的时间,但是这个时间并非你能确切的描述,可以给出具体的某一天的时间,也可以非常隐晦地给出某个具体时间的特征。
时间也有结构文章的作用,一般记叙文的写作要依照时间来行文,依时间划分,可以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
一般写作都用顺叙,但有时候为了突出结局设置悬念,也可以采纳倒叙的方法;插叙、补叙、分叙(平叙)往往起到扩充文章内容,丰富文章表达的作用。
第二要素:地点所谓地点,就是所记叙的事情发生的地方或者故事开展的环境,可以说是故事的承载体。
写作时,我们可以也可以扩大地点描写的范围,比方详细的环境描写。
有些地点是作为作文当中某个故事的开展环境,仍需做好描写,才能更详实地表达事情的开展。
第三要素:人物这个要素是全部要素中最重要的,是记叙文的核心,全部的故事都是围绕人物展开的,一篇记叙文如果缺少了人物,就失去了最重要的色彩。
人物的精神面貌,形态,思想,特征等都必须通过笔表现出来。
例如写《我的同桌》,通过几件事写出了同桌的形象。
有的记叙文中的人物可能不止一个,但主要人物应该就一个,其他的人物都是为了主要人物效劳的,而不能主次不分。
第四要素:事件的起因事件的起因,简单点说就是这件事因为什么发生的,导火索是什么?这件事情是怎样发生的,或者说是事情发生的内容是什么。
发生一件事必定会有肯定的过程,在一般生活中,要做到多观察,尽可能深刻地思考,凡事不应只注意到它的表象,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第五要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经过,就是一件事情发生的过程,是一件事的重点局部。
初中语文学到几种文体
初中语文学到几种文体篇一:初中语文必备文体知识和文学体裁常识初中语文必备文体知识和文学体裁常识一.文体知识1.记叙文(文体知识和文学体裁常识一.文体知识1.记叙文(1)特点: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其他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事件、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中心。
(2)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有的情况下,六要素不一定都出现,某些要素可以省略。
(3)分类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猫》。
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紫藤萝瀑布》。
(4)方法①叙述:对事物原委、事末做直接的介绍、说明和交代,是基本的表达方式。
②描写:对人、事、物、景作具体、形象的刻画。
a.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b.景物描写:交代环境、烘托气氛、抒发情感 c.细节描写:具体生动③夹叙夹议:记叙或描写中穿插分析或评论。
④抒情:对感受和感情的书法和表达。
a. 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人物或的思想感情。
b. 间接抒情:通过记叙、描写或议论来抒发感情。
(5)叙述方式①顺序记叙: a. 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如《一面》 b. 按事物或观察的空间顺序记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c. 作用:脉络清楚、条理分明。
②倒叙 a. 先写结局,再追述事情的经过,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b. 把后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写。
c. 作用:埋下伏笔,突出重点,增强表现力。
③插叙:暂时中断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事件的叙述,如《同志的信任》。
2.说明文(1)定义:以说明文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用简明、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2)特点①内容上的知识性、科学性②结构上的条序性③语言上的简明性(3)分类①按照说明对象的不同事物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等)事理说明文(阐述事理)平实性说明文②按照表现手法的不同文艺性说明文(4)说明对象事物——事物说明文事理——事理说明文(5)说明顺序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时间顺序介绍产品的制作过程和工艺流程事物的内部结构空间顺序建筑物的方位、布局从现象到本质从整体到部分从原因到结果从概括到具体从特点到用途由浅到深由近到远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逻辑顺序认识顺序(6)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列图表、引资料、作诠释、摹状貌等。
初中记叙文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初中记叙文知识点及答题技巧初中记叙文知识点总结及答题技巧一、概念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二、考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2.感知文章主要容,概括主题思想;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4.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并根据表达方式及常用修辞手法等,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6.提炼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三、特点记叙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就是说通过具体的事件叙述、形象的人物活动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
记叙文必须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与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有本质不同。
四、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些要素在文中既可以直接交代,也可以间接交代。
间接交代的要素,读者可以根据文章的容悟出。
掌握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兼有抒情。
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
a.记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
b.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
按容分,主要有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从角度分,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c.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
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d.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
其作用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六、记叙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也可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记叙文则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初中语文常见文体知识
初中语文常见文体知识识记基本文体常识1、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常见的文章体裁:一般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说明文五大类;按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3、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寓理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寄情于事。
记叙文一、记叙文体常识1、概念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2、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4、角度直接(正面)、间接(侧面).5、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描写方法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10、记叙线索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剪裁详写、略写。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一)理解概念1、表达方式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描写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二)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1、要素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时间、地点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人物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及答题模式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及答题模式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及答题模式1、记叙文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或事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需要进行综合概括。
2、文章的概括分为内容概括和主题概括。
内容概括是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包括人物和事件(A、谁干了什么B、什么怎么样)。
主题概括则是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
3、找主题句的标志包括标题、开头或结尾,主要在尾部2个自然段的抒情和议论。
主题句的作用是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4、问文章中心/主旨/主题/深意是什么时,可以采用以下三步走:先概括文章记叙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再表现文章的中心内涵,字面背后的真谛;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情。
5、给文段划分层次可以按时间、地点、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或总分总(掐头去尾)的方式进行。
6、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一条主线或脉络。
线索的标志包括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和作者的情感。
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可以采用线索标题(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或主题标题(结尾处找抒情、议论句)的方式。
8、语言特色包括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和通俗易懂等。
语言赏析可以使用朴实无华、写得晶莹澄流澈、明润无疵、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语言简洁、气势纵横、文字洗练、意境深邃等词语。
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使得文章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文辞畅达,沉静雅洁,能够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思,让读者感受到文章的深度和内涵。
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人物和景物的状态,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记叙文的作用是通过平铺直叙、普普通通的交代,将人物和事件的经过描述清楚。
使用的频率最高,是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历其事的感觉。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知识点考点归纳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知识点考点归纳标题题型:1、含义是什么(有哪些)?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3、为什么设这个标题?这个标题好不好,它妙在哪里?4、给文章拟(换)标题。
5、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来替换?哪个标题更好?(说明理由)标题的含义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2、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标题的作用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4、具有象征意义。
5、语带双关。
6、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
7、吸引读者兴趣。
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贯穿全文线索;透露情感主旨。
此外还有作用:寓意含蓄,引人深思;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注]1、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作全面的分析。
2、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提示]文章的题目如果是一个人,或是一件物品,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动作等,很可能就是该文的行文线索。
例子:《背影》:充任全文线索;抓住表面特写镜头来表现父子深情。
《XXX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XXX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XXX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品质;表达“我”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变色龙》: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XXX)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XXX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
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结局办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厉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方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头脑感情、精神品格);与上文……相照应,与上文……形成明显对比;为下文……作铺垫(潜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央;深化中央;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料想,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识。
初中语文备考:记叙文阅读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初中语文备考:记叙文阅读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在记叙文阅读题目中,概括文章或者语段主要内容是基本考点,几乎90%的阅读题里都会有这种类型的考题。
这种类型的考题,是要求孩子们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整体或者局部的内容要点,找准中心句或者用自己的语言,将内容进行整合表述。
要答好这样的题目,还需要领悟作品的内涵,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认真审题,按照题目要求,着眼词语、句子或者段落、全文,由表及里,深入感知文字或者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有时候记叙文的主人公不是作者,孩子阅读的时候,还要深入分析主人公的情感,能结合语言环境,细致概括。
常见的考题形式有: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部分段落)的内容(或者故事情节)。
2、文中一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根据示例补充文章事件发展脉络(故事情节)。
答题技巧:第一,需要孩子通读全文后,理清文章的记叙要素,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组合。
记叙要素,就是孩子们都知道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第二,将上一步组合起来的句子,进行精简,达到语言简洁的标准。
从全文内容把握,提炼关键的信息。
第三,选择合适语言作答。
一般情况下,这种题型的答题格式是:谁+什么情况+做什么事+结果。
其中的“谁”要根据文章内容确定。
通常是文章如果用第一人称,那就是“我”(文中的“我”如果有准确的名字,也可以用名字)。
文章如果用第三人称,“谁”一定要用主人公的名字。
有时候文中的人物称呼会有变化,孩子需要注意,统一用文章大多情况下用的称呼。
孩子答题不能随意变更称呼,最好是用文中的称呼。
第四,在答题时,学会用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作答过程中,需要孩子关注文章题目、开头、结尾、过渡段等,还有中心句、关键句等。
最好能扣住主题总结。
孩子只掌握方法还不够,需要进行适当的练习。
理解能力、概括能力稍好的孩子,基本十多篇阅读练习做下来,就可以掌握好方法了。
在孩子自己对照答案进行批改的时候,一定注意比较自己的答题内容和答案的区别,弄清楚采分点在哪里,自己的答题内容少了几个点。
初中语文记叙文考察知识点
记叙文文章相关考察点序号知识点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经过、结果。
2.记叙文的人物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
以第一人称记述,便于自我抒情,感情真挚、亲切自然,能直接表达作者的主观意识,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以“你”、“你们”的口吻和角度展开记叙。
以第二人称记述,便于情感交流,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读之让人更加亲切。
第三人称:以“他/她”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
以第三人称记叙,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可写范围更加更加广泛。
3.记叙文章结构:1、开头:开门见山直抒主题。
作用: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引起下文,为后文做铺垫。
例如:《三国演义》的开头“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开篇直截了当的点名了主题,说话不拐弯抹角,寥寥数语,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明中心,摄魂魄。
2、开头描写环境,这是最长见的方式。
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水浒传》中大量使用环境描写,如武松打虎,林冲雪夜落难。
即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又的铺垫了下文。
3.在段落上经常有过渡句:承上启下,照应前文。
通过查找过渡句可以给课文分段,还能帮我们概括和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渡句是记叙文文章的线索。
4.记叙文文章的结尾一般都有中心句,点题,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标题)。
5.记叙文文章线索:线索,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
阅读时,抓住了线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结构,领会中心思想。
写作文时,抓住了线索,就容易做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使文章中心明确、条理井然,显得内容集中、脉络清晰。
①以某个人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描写人物的见闻、感受、事迹。
如《背影》中以父亲的背景和行踪及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如《孔乙己》中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②以某个物或者物的特征为线索(某一有特意义的物品)《猫》中以“猫”为叙事线索。
初中记叙文知识点总结
8
中考语文总结
① 表 现 地 域 风 光 ,提 示 时 间 、季 节 和 环 境 特 点 ;② 渲 染 环 境 ,营 造 气 氛 ;
自然环 指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
③ 烘 托 人 物 心 情 (感 情 );④ 衬 托 人 物 形 象 ;⑤ 为 … … 做 铺 垫 ,推 动 情 节
环
境 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的描写。
发展;⑥揭示作品主题。 境
描 社会 指对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 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③交代作品的时代背
写 环境 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的描写。 景;④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做铺垫;⑤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根据 描写 角度
正面描写(直 接描写) 侧面描写(间 接描写)
伏笔
的,即埋下伏笔。
写 第 二 只 猫 生 性 活 泼 好 动 ,不 怕 生 人 ,“ 我 们 都 很 为 它 提 心 吊 胆 ”,
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内容前后照应,情节衔接严 预示它被路人拐走的命运;写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又老爱凝望鸟
丝合缝。
笼,为其后来的被冤枉埋下伏笔。
照应
……与……相互照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使情 (统编八上)《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
们”
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 (统编九上)曹文轩的《孤独之旅》,(统编九下)鲁迅的《孔乙己》。
活自由。
4
中考语文总结
05 叙述顺序
定义:是在顺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叙述完接着顺叙中心事件。插叙的内容是一个片段,它不是文章的 主要内容。(插叙不在一条线上,至少有 2 个故事) 插 作用:①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 叙 作用;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⑥突出文章主题;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举例:(统编九上)《故乡》一文,写作者回到故乡见到的闰土,已经不再是他记忆中的少年闰土了,由此而回忆起他与少年闰土在 一起的欢乐场景是插叙。 定义: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内 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 1 个故事) 倒 作用: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③引出下文;④使结构更加紧 叙 凑。 举例:(统编八上)《背影》一文,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背影的回忆,而文章最后又回到现实。 定义: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顺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叙 举例:(统编七下)《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及近,并由此发出人生感悟:面对这一片紫色的花海,原先 的悲痛也化为宁静。
初中记叙文核心事件
初中记叙文核心事件初中记叙文核心事件是记叙文中的灵魂,它承载了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在初中记叙文的写作中,核心事件的描写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核心事件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一、核心事件的元素1.事件起因:起因是核心事件发生的根源,要交代清楚,以便让读者了解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
2.事件经过:经过是核心事件的核心部分,要详细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事件的曲折、起伏和生动性。
3.事件结果:结果是核心事件的结局,要简洁明了,使读者对事件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4.人物关系:人物关系是核心事件中各个角色之间的联系,要梳理清晰,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
5.情感变化:情感变化是核心事件中人物的心理历程,要细腻描绘,使读者感同身受。
二、核心事件的写作技巧1.选好切入点:选择一个独特的角度来叙述核心事件,使文章具有新鲜感。
2.情节设置:在核心事件中设置悬念、转折等元素,使文章情节丰富,引人入胜。
3.细节描绘:对核心事件中的细节进行生动、具体的描绘,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4.人物塑造: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塑造出丰满、真实的人物形象。
5.情感抒发:在叙述核心事件的过程中,适时抒发情感,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6.环境描写:对核心事件发生的环境进行描绘,突出文章的主题和氛围。
7.运用修辞: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
8.结构安排: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使核心事件的发展脉络清晰,便于读者阅读。
三、核心事件的实践应用在写作初中记叙文时,可以根据以下步骤进行核心事件的创作:1.确定主题:明确文章要表达的主题,以便在核心事件中得以体现。
2.选择核心事件:根据主题,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和意义的核心事件。
3.构思情节:对核心事件进行构思,设置悬念、转折等情节元素。
4.描绘人物:根据核心事件,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5.叙述事件:按照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叙述核心事件。
6.添加修饰:在叙述过程中,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丰富文章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索分类: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3以事件为线、4以情感为线、5以某物为线、6以题目为线、7明暗两线。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顺序分类:1顺叙2倒叙3插叙4补叙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人称分类:1第一人称2第三人称3第二人称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第二人称: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表达方式-描写-人物描写分类: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
(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表达方式-描写-环境描写分类:1自然环境描写、2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1自然环境描写:①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④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⑥突出、深化主题。
2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揭示社会现实。
表达方式-议论概念: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分类:1先叙后议、2先议后叙、3夹叙夹议。
作用: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表达方式-抒情分类:1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2间接抒情(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表达方式-说明概念: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关键句:主旨句、议论句、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过渡句。
作用:1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①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②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③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2从内容上:①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
②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
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
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
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
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分类: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5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6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
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
先用“我认为……。
”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
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划分段落、层次(答题技巧:一是抓文章的线索、表达方式变换、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
二是借助文中过渡句,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语言-词语选用方法:1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语言-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方法: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语言-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X X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语言-赏析修辞语言(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 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 ”的修辞手法,使( 能) “……”(套修辞作用)语言-对文章语言的赏析(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加语言特色词语)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分类: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 ”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作用:(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 侧面烘托) 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 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给文段拟标题:方法: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方法: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概括层意、段意、层意、中心。
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
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概括出各层的意思。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结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初中语文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1、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A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
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
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B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2、衬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A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B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3、铺垫。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
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
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4、伏笔、照应。
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B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
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5、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
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6、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