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其他细胞型微生物

合集下载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
经验微生物学时期
酿造、人痘接种预防天花
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1676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磨镜片,创造了一架能 放大266倍的原始显微镜检查了污水、齿垢、粪便等, 发现了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正确描述了微生物 的形态有球形、杆状和螺旋样,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 科学依据。
(Louis Pasteur,1822~1895)
抗生素的发现与提纯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 青霉素,Florey等提纯用于临床。
病毒的发现
1892年俄国科学家伊凡诺夫斯基 首先发现烟草花叶病毒
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20世纪中期,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免 疫学等的发展和各种先进技术的建立,使人 们 能更快的认识微生物的活动规律和致病机制。
高效的基因工程菌生产某些药物,如胰岛 素
郭霍法则:1.特殊的病原菌应在 同一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 存在;2.该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 得纯种;3.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 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4.自 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
(Edward Jenner,1749~1823)首创用 牛痘预防天花,为预防医学开辟了广
阔途径。1979年WTO宣布全世界消灭天 花
缺乏完整的细胞器(细菌、放线菌、螺旋 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
细胞器完整。(真菌)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 自然界物质循环 • 农业 • 工业 • 医药 • 科学研究 • 正常菌群 • 病原微生物
丹毒 真菌感染
天花 破伤风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首先实验证明有机物发酵和腐 败是由微生物引起,而酒类变 质是因污染了杂菌所致。自此, 微生物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创用了巴氏消毒法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微生物是指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群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它们结构简单、体积微小,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或数千倍以上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3.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发达的微生物。

5.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

6.正常菌群:是指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7.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8.条件致病菌: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

9.细菌是—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它们形体微小,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除核蛋白外无其他细胞器。

10.L 型细菌细菌细胞肽聚糖受到破坏或肽聚糖的合成被抑制后,在高渗条件下,有部分细菌仍能存活而变成细胞壁缺陷细菌,称为L 型细菌。

11.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12.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13.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14.菌毛有些细菌表面在电镜下可见有较鞭毛短而细的丝状物,称为菌毛。

菌毛包括性菌毛和普通菌毛两种。

15.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除了细菌和古菌之外,还有一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它们是生命中最简单的形式之一。

这些微生物通常是单细胞的,它们没有真正的细胞核,但是它们有一些复杂的细胞器,例如嗜热菌的囊泡,可以与细胞内和外环境发生互动。

嗜热菌嗜热菌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原核微生物,它能够在极端高温的环境下生存。

这些微生物可以生存于超过70℃的温度下,甚至可以在已知的最高温度下93℃生存。

这种微生物生活在许多环境中,包括热泉和地下油藏中。

最著名的是热喷泉中的代表之一,也就是地球上最早被发现的嗜热菌——极限嗜热菌。

嗜热菌有一个特殊的囊泡结构,可以吞噬细胞外的物质和颗粒,用于能量和营养的来源。

厚壁菌厚壁菌是一种生活在极端环境中的生命体。

它们也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和细菌、古菌和嗜热菌一样,没有真正的细胞核。

厚壁菌的最大特点是它们的细胞壁非常厚,可以承受高温、低温、强酸、强碱和高压等极端的环境条件。

在低压(如太空中)条件下,厚壁菌进入什么被认为是“休眠”状态,所以有些人认为这种微生物可以存活于航天器中,在火星上寻找生命的时候,可以通过寻找厚壁菌的存在来判定某个地方是否适合生命存在。

非典型细菌非典型细菌是一类原核微生物,它们不同于正常的细菌,因为它们比较大,细胞壁不太明显,且对生活环境的要求相对较低。

一些非典型细菌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游离酸耐菌、核糖体肺炎支原体等。

其中,核糖体肺炎支原体属于霉切菌属的“硬币”(shaped like a coi n),是一种非常常见却很难被发现的微生物,其生活在呼吸道上皮细胞上,长期感染可以导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除了细菌和古菌之外,其他原核微生物的种类还有许多,但它们的数量相对较少,研究不够深入。

这里就介绍四种比较常见的原核微生物,嗜热菌、厚壁菌、非典型细菌、核糖体肺炎支原体。

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存能力。

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健康,了解这些微生物同样很有意义。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物学绪论⼀、名词解释1、微⽣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然界的⼀⼤群体型微⼩、结构简单、⾁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显微镜放⼤数百倍、数千倍,甚⾄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物。

2、病原微⽣物:少数微⽣物具有致病性,能引起⼈类和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微⽣物称为病原微⽣物。

3、机会致病性微⽣物:有些微⽣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抵抗⼒低下导致致病,这类微⽣物称为机会致病性微⽣物。

⼆、微⽣物的分类及特点按其⼤⼩、结构、组成等分为三类:1、⾮细胞型微⽣物是最⼩的⼀类微⽣物。

⽆典型的细胞结构,⽆产⽣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长增殖。

核酸类型为DNA或RNA。

如病毒。

2、原核细胞型微⽣物⽆核膜、核仁。

细胞器不完整,只有核糖体。

DNA和RNA同时存在。

细菌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放线菌、⽀原体、⾐原体、⽴克次体、螺旋体。

3、真核细胞型微⽣物细胞分化程度⾼,有核膜和核仁。

细胞器完整。

如真菌。

三、微⽣物与⼈类的关系绝⼤数微⽣物对⼈类和动、植物是有益的,⽽且有些是必需的。

只有少数微⽣物引起⼈类和动、植物的病害。

第⼀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名词解释1、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2、质粒(plasmid)质粒是染⾊体外的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为闭合双链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3、芽孢(spore):某些细菌在⼀定的条件范围下,胞质脱⽔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个圆形或卵圆形⼩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芽孢。

功能:对热⼒、⼲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均有强⼤的抵抗⼒。

表现为:○1芽孢含⽔较少,蛋⽩质不易受热变性;○2芽孢具有多层致密的厚膜,理化因素不易渗⼊;芽孢的核⼼和⽪质中含有吡啶⼆羧酸,其与钙结合⽣成盐能提⾼芽孢中各种酶的热稳定性。

4、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层粘液性物质,厚度⼤于等于0.2微⽶,边界明显者称为荚膜。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

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

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

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

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

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简答题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1μm = 1/1000mm球菌:直径1μm杆菌:长2~3μm 宽0.3~0.5μm螺形菌:2~3μm 或3~6μm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

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

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医学意义: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考试论述题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考试论述题答案

第一章微生物基本概念思考题1.从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和致病性上,比较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型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de)主要区别.(1)形态结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细菌,只有原始核,由裸露(de)环状双链DNA构成,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真菌,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分化明显.非细胞型微生物如病毒,无典型(de)细胞结构,只能在活(de)易感细胞内生长繁殖.只有一种类型核酸(为DNA或RNA).(2)培养特性:细菌和真菌能在人工合成培养基上生长,病毒不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需采用鸡胚接种、动物接种和细胞培养方法培养.(3)致病性:细菌主要依靠侵袭力和内、外毒素致病.病毒可直接杀死宿主细胞,但主要是通过免疫病理损伤致病.第二章细菌(de)形态与结构思考题1.试比较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结构上(de)差异及其在致病性、抗原性、染色性和药物敏感性(de)意义.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由肽聚糖和穿插其中(de)磷壁酸组成,特点是肽聚糖含量高,结构致密,为三维立体网状结构.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少,结构疏松,但具有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构成(de)外膜.(1)致病性:脂多糖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O特异性多糖所构成,是细菌内毒素(de)主要成分.革兰阴性菌主要靠内毒素致病,而革兰阳性菌无内毒素,主要靠外毒素致病.(2)抗原性:磷壁酸是革兰阳性菌特有(de)成分,是重要(de)表面抗原.(3)药物敏感性:革兰阴性菌脂质双层上镶嵌有孔蛋白,可阻止一些抗菌药物如青霉素(de)进入,故绝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不敏感,而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敏感.(4)染色性:脱色时,革兰阳性菌肽聚糖结构更加致密,结晶紫不被脱出体外,菌体呈紫色.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外膜,含大量脂质,可溶于乙醇,结构更为疏松,结晶紫易被脱出菌体外,故菌体最终呈红色.2.细菌(de)特殊结构有哪些各有何主要功能及医学意义细菌特殊结构主要包括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1)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并参与细菌生物被膜(de)形成,与细菌(de)致病性有关.(2)鞭毛:细菌(de)运动器官,有利于细菌主动地趋向高浓度营养物质和逃避有害环境,与某些细菌(de)致病性有关.可用于鉴定细菌.(3)菌毛:普通菌毛具有黏附能力,与细菌致病性有关;性菌毛可传递遗传物质,与细菌(de)毒力或耐药性转移等有关.(4)芽胞:对热、干燥、化学消毒剂、辐射等抵抗力极强,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形成(de)休眠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可迅速发芽转化为繁殖体,应以杀灭细菌芽胞作为判断灭菌效果(de)指标.芽胞(de)形状、大小、位置等可用于鉴别细菌.3.细菌L型是怎样形成(de)有何特点和临床意义细菌L型是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少数自发产生L型,多数诱导产生L型,主要诱导剂有溶菌酶和作用于细菌细胞壁(de)抗生素如青霉素.细菌L型因缺乏完整(de)细胞壁,不能维持其固有(de)形态,呈现高度多形性,大多为革兰染色阴性.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de)培养基中能缓慢生长,2~7天后形成“油煎蛋”状细小菌落.去除抑制物后,L型细菌可返祖而恢复成原来形态(de)细菌.L型本身可能不致病,其致病性与回复有关.此外,有些L型亦有一定(de)致病性,并可引起免疫病理损伤.因此,细菌L型与许多慢性反复发作(de)感染有关,在临床上可引起尿路感染、骨髓炎、心内膜炎等,并常在作用于细胞壁(de)抗生素治疗后发生,易复发.在临床上遇到症状明显而标本细菌分离培养为阴性者,应考虑L型感染(de)可能性.4.试述革兰染色法(de)步骤、结果判定和医学意义.革兰染色法是最常用、最重要(de)染色法,其步骤是:在细菌涂片固定后,先用结晶紫初染、芦戈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再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菌体最终呈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染成红色者为革兰阴性菌.革兰染色法在鉴别细菌、指导临床选用抗菌药物、了解细菌致病性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de)意义.第三章细菌(de)生理思考题1.细菌分离培养和生化反应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有何意义为什么(1)感染性疾病(de)病原学诊断:由细菌引起(de)感染性疾病,最确切、最可靠(de)诊断依据(“金标准”)是,从患者标本中将病原菌分离培养出来,并鉴定其菌属、种和型.细菌(de)生化反应对菌体形态、革兰染色反应和菌落特征相同和相似(de)细菌(de)鉴定尤为重要.细菌药物敏感试验能指导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治疗.(2)生物制品(de)制备:制备疫苗、类毒素、抗毒素等用于防治,制备菌液、抗血清等用于诊断.2.根据培养基(de)性质与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几类培养基是人工配制(de)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de)营养基质.按营养组成和用途,可分为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等;按物理性状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三大类.其中,平板固体培养基用作纯种细菌(de)分离;斜面固体培养基用于菌种(de)保存;液体培养基主要用于细菌(de)增菌;半固体培养基主要用于检查细菌(de)动力,即有无鞭毛.第四章消毒与灭菌思考题1.在防治疾病过程中,为什么强调医务人员一定要树立无菌观念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从预防感染出发,医务工作者必须建立“处处有菌”和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这就要求必须对所用(de)物品(如注射器、手术器械、手术衣等)、工作环境(如无菌操作室、手术室、产房等)和人体体表进行灭菌或消毒,以确保所用(de)物品和工作环境(de)无菌或处于无菌状态.为防止疾病(de)传播,对传染病患者(de)排泄物和实验废弃(de)培养物亦须进行灭菌或消毒处理.2.简述湿热灭菌法(de)杀菌机制和各种湿热灭菌法(de)特点和用途.热力灭菌(de)杀菌机制主要是,促使菌体蛋白质(酶)变性和凝固,失去生物活性而死亡.(1)巴氏消毒法:72℃ 15~30s,可杀灭液体中(de)病原微生物或特定微生物,用于牛奶和酒类等不耐高温物品(de)消毒.(2)煮沸法:100℃ 5min,常用于饮水、食具、注射器等消毒.(3)间歇灭菌法:100℃水蒸汽15~30 min,取出后置37℃培养过夜,次日再加热一次,如此连续3d,可达到灭菌目(de),用于不耐高温(de)含糖、牛奶或血清等培养基灭菌.(4)高压蒸汽灭菌法:在一定蒸汽压下,水蒸汽温度达到121.3℃,维持15~20 min,可杀死包括细菌芽胞在内(de)所有微生物.这是最有效和最常用(de)灭菌方法,常用于一般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器械等耐高温、耐湿物品(de)灭菌.3.简述化学消毒剂(de)分类与常用化学消毒剂(de)主要用途.(1)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红汞(皮肤黏膜、小创伤)、乙醇(皮肤、温度计)、重金属盐类如高锰酸钾(尿道、阴道冲洗)、甲醛(浸泡尸体)等.(2)破坏细菌(de)酶系统:双氧水(外耳道、口腔冲洗)、碘液(皮肤)、氯(饮用水)等.(3)改变细菌细胞壁或细胞膜(de)通透性:新洁尔灭(洗手)、肥皂(洗手)、醋酸(空气消毒).第五章噬菌体思考题1.试述噬菌体感染细菌(de)可能结局.噬菌体侵入宿主菌后有两种结局:一是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释放出大量(de)子代噬菌体,这类噬菌体称为毒性噬菌体;二是噬菌体核酸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基因组中,随细菌DNA复制而复制,随细菌(de)分裂而传代,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引起细菌裂解,即为溶原状态,这类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或溶原性噬菌体.2.为什么质粒、噬菌体和转座子可作为基因工程(de)重要载体噬菌体基因数量少,结构简单,容易获得大量(de)突变体,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de)重要工具.例如,利用λ噬菌体作为载体,构建基因文库;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可将外源目(de)基因插入到噬菌体衣壳蛋白基因中,以融合蛋白形式表达在噬菌体表面,从而简化抗体库和单克隆抗体(de)筛选过程.第六章细菌(de)遗传与变异思考题1.试述细菌(de)生物学性状变异及其在医学实践中(de)意义.(1)耐药性突变:耐药菌产生、选择标记.(2)毒力突变:减毒活疫苗研制、新现传染病(de)产生.(3)营养缺陷体突变:新药诱变作用检测.(4)高产突变:抗生素等药品、食品生产.(5)抗原性突变:逃逸免疫机制.2.什么是质粒质粒DNA有哪些主要特征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de)遗传物质,大多由闭合环状双链DNA组成.质粒DNA(de)特征:①具有自我复制(de)能力;②所携带(de)基因往往赋予宿主菌新(de)生物学性状(如F质粒、R质粒、毒性质粒、代谢质粒),增加细菌在不利环境下(de)存活机会;③非生命活动所必需,可自行丢失或消除;④可在细菌之间转移.3.试述抗菌药物(de)作用机制和主要种类.临床应用(de)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化学合成抗菌药物.抗菌药物(de)作用机制主要有:(1)抑制细胞壁(de)合成:主要有:①β-内酰胺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②糖肽类如万古霉素.(2)干扰细菌核糖体(de)功能,抑制蛋白质(de)合成:主要有:①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②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多西环素;③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3)抑制核酸(de)合成:主要有:①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可抑制DNA聚合酶,干扰DNA复制;②利福霉素类如利福平,抑制DNA依赖(de)RNA聚合酶,干扰mRNA(de)合成;③磺胺类药物如磺胺甲恶唑,竞争抑制核酸前体物质(de)合成.(4)影响细胞膜(de)功能:多黏菌素作用于革兰阴性杆菌(de)磷脂,使细胞膜受损,细胞质内容物漏出,引起细菌死亡.4.试述细菌产生耐药性(de)生化机制和遗传机制,并举例说明.如何防止细菌耐药性(de)产生和扩散(1)耐药(de)生化机制:①灭活作用:这是细菌产生耐药性(de)最重要方式.细菌被诱导产生灭活酶,通过修饰或水解作用破坏抗生素,使之失去活性;②靶位改变:通过产生诱导酶对抗生素(de)作用靶位进行化学修饰,或通过基因突变造成靶位变异,使抗菌药物不能与靶位结合,失去杀菌作用;③药物累积不足:通过减少药物吸收或增加药物排出,使菌体内(de)抗生素浓度明显降低,不足以杀死细菌.(2)耐药(de)遗传机制:①基因突变:由突变产生(de)耐药性一般只对一种或两种相类似(de)药物耐药,且比较稳定,突变频率较低;②R质粒接合转移:细菌(de)耐药性质粒(R质粒)可携带一种或多种耐药基因,主要通过接合方式在相同或不同种属细菌之间转移,造成耐药性(de)广泛传播;③转座:当转座子或整合子插入某一基因时,可因带入耐药基因而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并与多重耐药性(de)产生密切相关.此外,还有转化和转导等方式.为了提高抗菌药物(de)疗效,防止耐药菌株(de)出现和扩散,应合理、科学地使用抗菌药物.在使用抗生素前,除危重患者外,应根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敏感(de)药物.联合用药必须有明确(de)指征,如病原体不明或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de)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剂量要足,疗程要尽量缩短.5.试述细菌遗传物质(de)主要种类及其特点.(1)细菌染色体:为一条环状双链DNA,含核蛋白,但缺乏组蛋白,无核膜包围.有4000多个基因,遗传信息是连续(de),无内含子,功能相关(de)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2)质粒:是染色体外(de)遗传物质,为环状闭合(de)双链DNA.(3)转座元件: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上(de)特异性DNA片段,可在质粒与质粒之间或质粒与染色体之间随机转移.转座元件主要有插入序列和转座子.其中,转座子不能独立复制,必须依附在染色体或质粒上与之同时复制.在结构上分为中心序列和二个末端反向重复序列.中心序列带有遗传信息,如常带有一种或多种耐药基因.(4)整合子:是可移动(de)基因元件,由5'端保守序列、中间(de)可变序列和3'端保守序列组成,具有启动子、整合酶基因和位点特异性(de)重组表达系统,可识别和捕获外源基因和基因盒,尤其是抗生素耐药基因.6.试述微生物基因组序列测定(de)意义.(1)研究病原微生物(de)致病机制及其与宿主(de)相互关系:阐明病原微生物致病基因及其产物对于了解其致病机制至关重要.根据病原微生物(de)全基因序列,应用现代生物信息软件对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哪些基因与毒力有关,为研究细菌(de)致病性和毒力因子提供了有效(de)途径.(2)寻找更灵敏及特异(de)微生物分子标记,作为诊断、分型等依据:通过测定多种致病与非致病微生物(de)基因组序列,可以获得大量(de)基因信息.如特异DNA序列用于诊断,菌株特异性基因用于分型,特异性毒力基因用于判断疾病进展,耐药基因用于预测临床治疗效果等.(3)促进抗微生物新药(de)开发和新疫苗(de)发展:病原菌全基因组序列(de)测定一方面能揭示细菌耐药(de)确切机制,另一方面可找到对细菌生存必不可少并在感染过程中常优先表达(de)因子.选择这些因子作为抗菌药物(de)靶位点,可设计出具有很强针对性(de)药物.病原菌全基因组序列(de)测定还可大大加速新疫苗(de)研制.第七章细菌(de)感染和免疫思考题1.试述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de)条件.(1)宿主免疫防御功能下降:宿主先天或后天免疫功能缺陷,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烧伤或烫伤,接受放疗与化疗,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免疫防御能力普遍下降,成为免疫容忍性宿主,易发生机会性感染.(2)菌群失调:当较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或抗生素使用不当时,可诱发菌群失调,体内原本处于劣势(de)机会致病菌(耐药菌)则趁机大量繁殖,成为优势菌,引起疾病.(3)定位转移:正常微生物群在其原籍生境通常是不致病(de),如果转移到外籍生境或无菌部位,则可能致病.2.试述细菌致病(de)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包括菌体表面结构、侵袭性酶类和内外毒素等.例如,鞭毛运动逃离不利环境;菌毛黏附作用,避免被排除体外;荚膜抗吞噬作用.透明质酸、链激酶、链道酶有利于链球菌在组织或血液中扩散.尿素酶有利于幽门螺杆菌创造适合生长(de)中性微环境.内毒素引起发热反应、内毒素休克、DIC 等.外毒素引起特殊临床病变.3.试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de)主要区别.细菌内毒素与外毒素(de)主要区别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产生菌存在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由活菌分泌,少数细菌死革兰阴性菌细菌死亡裂解后才释放脂多糖.主要毒性组分是部位化学组成稳定性毒性作用抗原性亡后释放出蛋白质.大多为A-B型毒素多不耐热(60~80℃30min被破坏)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性作用,引起特殊(de)临床病变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被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脂质A耐热(160℃ 2~4h才被破坏)弱,毒性作用大致相同,有发热反应、内毒素血症、内毒素休克和DIC等弱,刺激机体产生(de)中和抗体作用弱,不被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4.以破伤风梭菌和伤寒沙门菌为例,试述影响感染过程发生与发展(de)主要因素.致病菌侵入宿主能否致病,主要取决于细菌(de)毒力、侵入数量、侵入部位和机体免疫力(de)强弱.(1)毒力:破伤风梭菌靠破伤风痉挛毒素致病.伤寒沙门菌具有菌毛、Vi抗原、内毒素.(2)侵入数量:破伤风痉挛毒素毒性仅次于肉毒毒素.(3)侵入部位:破伤风梭菌需有厌氧微环境.伤寒沙门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4)宿主免疫力:破伤风愈后免疫力不持久,伤寒愈后可获得终身免疫.5.试述病原菌抵抗宿主免疫防御机制(de)主要策略.(1)抗吞噬和消化作用:有些致病菌能引起吞噬细胞凋亡.有些致病菌(如肺炎链球菌)具有荚膜,可抵抗吞噬细胞(de)吞噬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能使血浆中(de)液态纤维蛋白原变成固态(de)纤维蛋白,沉积于菌体表面,阻碍吞噬细胞(de)吞噬.有些胞内菌虽被吞噬细胞吞噬,但能抵抗杀伤作用,在吞噬细胞中生存和繁殖.(2)产生IgA蛋白酶:流感嗜血杆菌能产生IgA蛋白酶,水解宿主黏膜表面(de)SIgA,降低其免疫防御机能,增强致病菌在黏膜上皮细胞黏附与生存能力.(3)抗原变异:通过修饰菌体表面抗原,可协助致病菌逃避宿主特异性免疫应答.(4)干扰补体活性:某些致病菌能抑制补体活化或灭活补体活性片段,抵抗补体(de)溶菌、调理及趋化作用.6.什么是内源性感染为什么目前内源性感染有逐渐增多(de)趋势内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内或体表(de)感染,大多为机会性致病菌,少数是以潜伏于体内(de)致病菌.机会性致病菌大多来自患者自身,亦可来自其他住院患者、医务人员或医院环境.近年来,由于免疫容忍性宿主(de)增加和抗菌药物与介入性诊治手段(de)广泛应用,机会性致病菌所致内源性感染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二重感染(de)主要病原菌.7.试述医院感染病原菌(de)主要特点.引起医院感染(de)常见病原体具有以下微生态学特点:(1)大多为机会致病菌:病原体主要是患者体内(de)毒力较低(de)、甚至是无致病力(de)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假丝酵母菌等,以及来自医院环境中(de)非致病性微生物.(2)具有耐药性:由于在医院环境内长期接触大量抗生素,医院内耐药菌(de)检出率远比社区高,尤其是多重耐药菌株(de)出现,使许多抗生素失效.(3)具有特殊(de)适应性:一些细菌在获得耐药性质粒(de)同时,也可能获得侵袭力及毒素基因,从而增强其毒力,更容易攻击免疫力低下(de)宿主.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具有黏附于插(导)管、人工瓣膜等医用材料表面(de)能力,可形成生物被膜,增强对抗生素、消毒剂和机体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de)抵抗能力.8.试述二重感染产生(de)原因和防治措施.二重感染是指在抗菌药物治疗原感染性疾病过程中,造成体内菌群失调而产生(de)一种新感染.在正常情况下,宿主正常菌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维持动态平衡.但是,当较长期或大量服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时,宿主正常菌群中(de)敏感菌株大部分被抑制,来自医院环境(de)或体内原本处于劣势(de)耐药菌则趁机侵入和大量繁殖,成为优势菌,引起疾病.例如,抗生素使用不当时,可破坏肠道内微生态平衡,寄居在肠道(de)艰难梭菌趁机迅速生长繁殖,释放大量(de)外毒素A和B,引起假膜性肠炎.若发生二重感染,除立即停用正在使用(de)抗菌药物外,需对临床标本中优势菌类进行药敏试验,以选用敏感药物治疗.同时,亦可使用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益生菌,协助调整菌群类型和数量,加快恢复微生态平衡.9.试述外毒素(de)主要种类和作用特点.根据作用机制和所致临床病理特征(de)不同,外毒素可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三大类.①神经毒素:通过抑制神经元释放神经介质,引起神经传导功能异常;②细胞毒素:通过作用于靶细胞(de)某种酶或细胞器,致使细胞功能异常而死亡,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炎症和坏死等;③肠毒素:可引起胃肠道各种炎症、呕吐、水样腹泻、出血性腹泻等症状.根据作用部位(de)不同,外毒素可分为膜表面作用毒素、膜损伤毒素和细胞内酶活性毒素.根据肽链分子结构特点,外毒素又可分为两大类:①A-B 型毒素:是由两种不同功能(de)肽链构成完整毒素;②单肽链毒素:主要包括膜损伤毒素和磷脂酶类毒素.10.具有超抗原性质(de)细菌毒素有哪些有何生物学作用具有超抗原性质(de)主要有葡萄球菌肠毒素A~E、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链球菌致热外毒素A~C、链球菌M蛋白、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等.细菌毒素性超抗原作为一类强大(de)免疫激活因子,生物学效应主要有:①对免疫系统(de)直接效应:SAg可超常量地激活T细胞.由于T细胞被大量激活后,随之出现凋亡,T细胞数量骤减,必然使宿主免疫功能下降,继发免疫抑制.此外,SAg 还可能大量激活B细胞,使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引起自身免疫.例如,毒性休克综合征患者常伴有关节炎等;②由细胞因子介导(de)间接效应:SAg超常量激活T细胞和MHC分子表达细胞,使之分泌过量(de)细胞因子,尤其是IL-1、IL-2、IL-6、TNF-α和IFN-γ等,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紊乱,往往对机体产生毒性效应,与毒性休克样综合征、食物中毒、链球菌性肾小球肾炎、猩红热等密切相关.11.试述抗细菌感染(de)免疫特点.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杀灭和清除胞外菌(de)主要力量,黏膜免疫和体液免疫是抗胞外菌感染(de)主要免疫机制.特异性抗体(de)作用有:阻断致病菌黏附与定植、中和外毒素、调理作用、激活补体等.体液免疫对胞内菌感染作用不大,主要依靠以T细胞为主(de)细胞免疫,主要包括CD4+Th1细胞和CTL.12.试述医院感染(de)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患者绝大多数是婴幼儿和老年人.婴幼儿由于免疫器官尚未发育完善,免疫功能处于未完全成熟状态.老年人免疫水平随着寿命(de)延长却相应地呈下降趋势,并可能患有免疫受损(de)基础性疾病,对微生物感染(de)抵抗力较青年人和中年人低.因此,婴幼儿和老年人较易发生医院感染.现代医疗手段(de)应用,如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化疗和放疗,以及介入性诊治手段,使医院患者免疫防御功能受损(de)机会增加,受到机会致病菌感染(de)机会亦相应增加,尤其是抗菌药物(de)不合理应用,可导致微生态失调而出现二重感染.对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实施全方位(de)监测,认识医院感染现状及其特点,是制定控制与管理医院感染规划和措施(de)依据.控制医院感染(de)关键措施是清洁、消毒、无菌技术、隔离、净化、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一次性使用医用器具、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其中,手部卫生如洗手最为重要,是阻断医护人员经操作导致在患者之间传播疾病(de)关键环节,手部卫生“达标”可明显减少医院感染(de)发生.第八章细菌感染(de)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总结一、绪论微生物: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用光学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放大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分类:(按照微生物的结构特点、遗传特性及分化组成)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藻类、原生动物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最常用的基因工程菌:酵母菌、大肠埃希菌德国医生郭霍创立了:细菌染色方法、固体培养试验、动物感染实验第一个被发现的病毒是:烟草花叶病毒现代微生物学常用的诊断方法: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联聚合反应(PCR)、核酸杂交技术。

朊粒:比病毒更简单的没有基因结构的致病因子。

二、细菌(一)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由肽聚糖组成呈L型细菌)、细胞膜(中介体)、细胞质(核质、质粒、异染颗粒)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功能:抗吞噬,与致病性有关;抗干燥,渗透屏障;黏附作用)、鞭毛(有助于细菌运动,有的与其致病性有关)、菌毛(黏附作用,与治病性有关;还可以经接合转移遗传物质)、芽孢(有强抵抗力,是灭菌指标;用于鉴别特殊细菌;可是某些外源性感染的传染源)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生长曲线: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意义:用于细菌鉴定、研究工作和生产实践)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的特有结构,是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而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氏阳性菌。

位于菌体的侧面或中间部,可有一个或者多个。

细菌的形态和大小:(测量单位:um)细菌的形态特征代表菌球菌双球菌在一个平面上分裂,分裂后有两个菌体成对排列脑膜炎奈瑟菌链球菌球菌在一个平面上分裂,分裂后多个菌体无规则地粘连成链状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在多个不规则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无规则的粘连在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杆菌直杆菌大、中、小炭疽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布鲁菌分枝杆菌呈分枝状生长结核杆菌棒状杆菌菌体末端膨大呈棒状百喉杆菌梭杆菌菌体两端尖细呈梭状坏死梭杆菌螺形菌弧菌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呈逗点状或弧状霍乱弧菌螺菌菌体有数个弯曲鼠咬热螺菌螺杆菌菌体细长呈弯曲型s型或海鸥型幽门螺旋杆菌(二)、细菌的鉴别及基本培养基常用于肠道杆菌的鉴别的生化反应合成为IMViC:I指吲哚实验、M指甲基红实验、Vi指VP实验、C指据元酸钠试验。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1.微生物的概念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籍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的特点1.个体微小,但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2.种类多,数量大,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3.适宜环境中繁殖迅速,易变异。

3.自然界微生物的种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活细胞内繁殖,只有一种核酸(DNA\RNA)——病毒(virus)。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的分化程度较低,是一类仅有原始的核质,无核膜核仁,缺乏完整细胞器的微生物——细菌(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一类细胞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细胞器的微生物——真菌(fungus)。

4.微生物学(补充)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类型、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进化,以及与人类、动物、植物等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5.医学微生物学(补充)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6.二分裂分裂無丝分裂与有丝分裂相对存在,两者都只属于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的分裂叫二分裂,以区别于无丝分裂。

无丝分裂的过程是细胞核先延长缢裂,然后细胞质分裂。

原核生物的二分裂不会有核延长缢裂的过程。

7.细菌与病毒的大小与类型观察细菌常用光学显微镜,其大小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进行测量,以微米(μm)为单位细菌的外部形态比较简单,仅有三种基本类型,即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并据此而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球菌大小:直径1微米杆菌:长2-3微米宽0.3-0.5微米螺形菌:2-3微米或3-6微米病毒体积微小,可以通过滤菌器;电子显微镜观察。

测量单位:纳米(nm)。

<50 nm 小型病毒50 nm -150 nm 中等大小病毒(大多数)150nm 大型病毒(最大300 nm)8.细菌的四个基本结构1.细胞壁:是位于细菌细胞最外层,包绕在细胞膜周围,无色透明、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各章提要

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各章提要

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细菌学总论(9学时)绪论(0.5学时)P1一、微生物(Microorganism)(一)定义:微生物是一群形体非常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见的微小生物。

它们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放大上千倍,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倍才能看到。

微生物虽然微小,但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且繁殖迅速,适应环境能力强,因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二)种类:微生物按细胞结构特点不同,分为三种类型1、非细胞型(acellular)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体积非常微小,能通过除菌滤器,结构中仅有核酸和蛋白质,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为其代表。

近来又发现结构中没有核酸只有蛋白质构成的朊粒。

2、原核细胞型(Prokaryote)微生物:具有细胞的基本结构,但细胞的分化程度较低,仅有原始的核质,无核膜、核仁,胞浆内缺乏完善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包括两菌、四体,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3、真核细胞型(eukaryote)微生物:有完整的细胞结构,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胞浆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具有这些细胞结构特点的称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真菌。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种类多,繁殖快,数量大,而且分布极其广泛,土壤、水、空气中都有,甚至在人和动植物体表以及人和动物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有微生物存在。

但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是无害、甚至是必须的,只有部分微生物能引起人和动物患病,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是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二、微生物学发展史(自学)三、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

研究范畴:1、研究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即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遗传变异性;2、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的相互关系,包括:微生物的致病性,如何致病机体的免疫性,如何防病3、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原理及方法。

课程内容:细菌学总论9学时细菌学各论9学时病毒及其他微生物18学时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5学时)P5-16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具有相对恒定的形态结构,了解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不仅有助于鉴别细菌,诊断疾病,而且对研究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性也有重要意义。

临床医学病原生物学-微生物的特点

临床医学病原生物学-微生物的特点

临床医学病原生物学-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以微米(μm)或纳米(nm)来衡量⏹形态简:由单细胞、简单多细胞或非细胞生命物质所构成⏹繁殖快:一般细菌每20分钟繁殖一代⏹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生物分为原核生物界(细菌)原生生物界(藻类, 原生动物)、真菌界(酵母、霉菌)植物界、动物界和病毒界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乃至数万倍后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的分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细菌分类:界、部、纲、目、科、属、种、型微生物与人类关系有利⏹参与物质循环⏹在工、农、医药等方面的作用⏹在人体内的意义有害⏹病原微生物——致病微生物学的开山鼻祖——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医学微生物学的奠基人——科赫免疫学奠基人——琴纳Koch氏确定病原体四要点⏹在每一例患病的病人中,都应找到此种微生物⏹该微生物能被分离,且能在纯培养基中生长⏹培养出的微生物接种于易感动物,一定能导致动物产生该病⏹在实验性发病动物中,一定能观察并重新获得此种微生物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大小与形态1、观察工具——光学显微镜2、测量单位——一般以μm为测量单位球菌3、据形态不同分三大类杆菌球杆菌;链杆菌;梭杆菌;棒状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螺形菌1、弧菌2、螺菌3、螺杆菌4、弯曲菌弧菌——只有一个弯曲弯曲菌——有数个弯曲螺菌——有若干个弯曲螺旋体——有数个螺旋细菌的结构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各种细菌都具有的结构)一、细菌的结构壁1、为细菌特有成分,是细菌最外层包绕在细胞膜周围坚韧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2、按照革兰染色法:细菌分为两种,(肽聚糖——共有成分)见书122即革兰阳性菌(G+)1、含量多:50%~80%2、组成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磷壁酸:壁磷壁酸、膜磷壁酸3、结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4、意义持结构与功能完整药物作用*膜磷壁酸(脂磷壁酸)1、是G+菌重要的菌体表面抗原——与血清学分型有关2、具有黏附宿主细胞的功能——与G+菌致病性有关革兰阴性菌(G-)1、含量少:5%~20%2、组成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外膜:LPS、脂质双层、脂蛋白3、结构二维平面结构*脂多糖特异性多糖——O抗原:种特异性核心多糖:属特异性类脂A——毒性中心3、两种细菌细胞壁结构、化学组成不同4、细胞壁的功能一、维持细菌的固有形态、保护细菌抵抗低滲环境二、特异性抗原与细菌的血清分型有关三、某些成分与致病性有关二、细胞膜三、中介体:某些G+菌部分的细胞膜反复折叠并内陷于细胞质内所形成的囊状物功能:1、扩大细胞膜面积,相应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产生,拟线粒体作用2、与细菌分裂有关,类纺锤丝作用四、细胞质:细胞膜包裹的半透明溶胶状物质,有水、蛋白质、脂类、核酸(RNA)及无机盐等组成1、核糖体(70S):与真核细胞不同,——与抗生素的关系30S——链霉素作用点50S——红霉素作用点2、质粒:染色体外遗传物质,与遗传变异有关——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1、本质为闭合环状双股DNA,含基因数少2、具有自我复制和转移的能力3、控制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4、质粒可以丢失,不影响其生命医学上重要的质粒有1、R质粒——耐药质粒——耐药性2、F质粒——致育质粒——性菌毛3、Col质粒——产毒质粒3、胞质颗粒:异染颗粒等,可鉴别细菌——细菌储藏能量和营养的场所,非细菌生命所必需异染颗粒——鉴定白喉杆菌4、核质,即细菌的染色体——双股DNA——决定细菌的生命活动特殊结构——荚膜、菌毛、鞭毛、芽胞1、荚膜概念:细菌合成并分泌至细胞壁外的一层黏液性物质化学组成:多糖或多肽形成条件:体内或营养丰富的环境染色:折光性强,不易着色功能:——与细菌致病性有关抗吞噬作用抗有害物质损伤作用——粘附作用——耐干燥:含水90%——与细菌分型有关具有抗原性2、鞭毛概念:绝大多数G-细菌细胞膜伸出的细长弯曲的丝状物化学组成:鞭毛蛋白(鞭毛素)功能:1、根据鞭毛的位置、数量可鉴别细菌单毛菌——霍乱弧菌双毛菌——空肠弯曲菌丛毛菌——绿脓杆菌周毛菌——伤寒杆菌2、细菌的运动器官——动力试验鉴别3、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黏附细菌4、细菌鉴定分型——鞭毛抗原(H-Ag)3、菌毛概念:许多G -菌和少数G+ 菌菌体周围具有的比鞭毛更细且短而刚直的丝状物,必需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化学组成:菌毛蛋白(菌毛素)形成条件:体内或营养丰富的环境分类:1、普通菌毛:定植因子是细菌的粘附结构,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是细菌感染的第一步,所以与菌毛结合的特异性决定了宿主感染的易感部位。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内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内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内容总结细菌学总论1、微生物的六大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繁殖迅速、容易变异。

2、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①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病毒属之。

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始核呈dsDNA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属之。

③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真菌属之。

3、细菌的细胞壁:①G+和G-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肽聚糖,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②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磷壁酸。

③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外膜,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脂多糖由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即G-细菌的内毒素。

脂质A是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

④细菌L型:细胞壁受损的细菌能够生长和分裂者叫细菌L型。

细菌L型的四大特点:高度多形性、高渗、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不敏感、可恢复到有细胞壁的状态。

4、质粒:18页整个一段5、异染颗粒:胞质颗粒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嗜碱性强,用亚甲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叫异染颗粒或纡回体,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

6、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叫核质或拟核。

7、细菌的特殊结构:(掌握各自的概念及功能,一道10分的论述题)8、微生物学两大经典染色:(一道5分的简答题)①Gram染色:标本固定后,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再加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此时不同细菌均被染成深紫色。

然后用95%乙醇处理,有些细菌被脱色,有些不能。

最后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

此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G+细菌,被乙醇脱色后复染成红色者为G-细菌。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微生物(Microbe): 微观的生物机体。

(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微生物(Microorgamism): 微观的生命形式。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科学。

微米(Micrometer): 一种测量单位:1/1,000mm,缩写为um。

原核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指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核膜,其染色体由单一核酸组成的一类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caryotic cell microbe):指没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没有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ic cell microbe):指具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fungi):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结构,具有甲壳质和纤维质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

霉菌(Mold): 具有丝状结构特征的真菌。

细菌(bacterium):单或多细胞的微小原核生物。

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大分子生物。

是比细菌更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大多数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放线菌(actionomycetes):一目形成真的菌丝成分枝丝状体的细菌。

蓝细菌(cyanobacterium):是光合微生物,蓝细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

原生生物(protistan):指比较简单的具有真核的生物。

原生动物(protozoa):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免疫学(immunology):研究利用预防接种法治疗疾病的科学。

立克次氏体(Richettsia):节肢动物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它的许多类型对人和其它动物是致病的微生物。

感染(Infection): 宿主由于微生物生长的病理学状况。

考试必备!!医学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

考试必备!!医学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指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群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它们结构简单,体积微小,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或数千倍以上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L型细菌:在某些情况下,细菌细胞壁受损后,细菌不一定死亡而成为细胞壁缺陷的细菌,去除诱因后可回复为原菌。

代时(generation time):细菌分裂数量倍增的必须时间。

包涵体(inclusion boaies):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斑块,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

转化(transformation):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将其整合于自己的基因中,从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特性的过程。

转导(transdution):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接合(conjugation):是供体菌和受体菌通过直接接触,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给受体菌。

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毒血症(toxemia):病原菌在入侵局部生长繁殖,未进入血流,但产生的毒素入血,引起全身症状.。

菌血症(bacteremia):在局部生长繁殖的病原菌一过性或间歇性进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全身中毒症状轻. 。

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同时,产生毒素,引起严重中毒症状.。

脓毒血症(pyemia):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细菌随血液播散,在全身多个器官引起多发性脓肿.。

细胞病变效应(CPE)病毒在敏感细胞内增殖时可引起特有的细胞病变,常见的病变有细胞变圆、胞质颗粒增多、聚集、融合、坏死、溶解和脱落,形成包涵体等。

传染性免疫/有菌免疫(infection immunity):常见于某些胞内寄生菌的感染,机体特异性免疫的建立与维持有赖于病原菌在体内的存在,一旦体内病原菌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医学微生物名解

医学微生物名解

1.L型细菌(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某些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使细胞壁部分或完全缺失,这种细胞壁受损并且在高渗环境中仍可存活的细菌就称为L型细菌。

2.热原质:也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如脂多糖。

3.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菌等微生物的病毒。

4.毒性噬菌体:凡能在宿主细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就称为毒性噬菌体。

5.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

6.溶原性噬菌体:又称温和性噬菌体,随着溶原性细菌的分裂而将噬菌体基因传代的状态为溶原状态,形成的溶原状态的噬菌体为溶原性噬菌体7.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8.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比消毒要求高,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9.外毒素:是多数G+和少数G-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军体外的蛋白质。

10.内毒素:是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分子结构:O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核心多糖和脂质A)11.高压蒸汽灭菌法:是一种灭菌效果最好的方法,在103.4kPa蒸汽下,温度达到121.3℃,维持15-20min,可杀灭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12.脂多糖(LPS):为G-细胞壁的特殊成分,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即G-的内毒素。

13.质粒:胞浆内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是环状闭合的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性状,具有染色体的许多特性,在胞浆内自行复制,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菌中。

14.转化:是供菌裂解释放的DNA片段被受菌直接摄取,使受菌得新的性状。

15.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菌转给受菌的方式称为接合。

16.转导:由噬菌体介导,将供菌的DNA片段转入受菌,使受菌获得供菌的部分遗传性状。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microorganism):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bes):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病毒害的微生物。

3.细菌L型(bacterial L form):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但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并具有一定致病性的细菌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4.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5.质粒(plasmid):指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遗传性状的闭合环状双链DNA,是存在于细胞质中,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自行复制,并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中。

6.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本质为多糖或蛋白质多聚体的黏液性物质牢固地与细胞壁结合,厚度≥μm,边界明显者称为荚膜。

7.鞭毛(flagellum):附着于菌体上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8.菌毛(pilus):许多G-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

9.芽胞(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10.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的细菌;当有游离氧存在时,不但不能利用分子氧,且还将受其毒害,甚至死亡。

11.热原质(pyrogen):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又称致热原。

12.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的蛋白质,称为细菌素。

(完整)医学微生物学简答题(详细答案

(完整)医学微生物学简答题(详细答案

微生物根据大小、结构、化学组成分为哪3大类微生物?各大类微生物有何特点?包裹哪些种类的微生物?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仅只有原始的核质,无核膜、核仁,缺乏完整的细菌器,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

它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胞质内细胞器完整。

如真菌属于此类。

3.非细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结构简单,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存在。

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必须要在活细胞内增殖。

如病毒属于此类。

G+菌与G-菌细胞壁的异同点?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细胞壁强度较坚韧较疏松细胞壁厚度 20~80nm 10~15nm肽聚糖层数多,可达50层少,1~2层脂类含量少,1%~4% 多,11%~22%磷壁酸有无外膜无有细胞壁共同的主要功能(1)维持形态、抵抗低渗作用,保持菌体完整(2)屏障作用(3)物质交换作用(4)抗原性(5)致病作用(6)细胞分裂中的作用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有何功能及意义?1.荚膜功能:①抗吞噬②抗有害物质损伤③抗干燥。

2.鞭毛功能: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3.菌毛功能:①普通菌毛:与细菌粘附有关.②性菌毛:具有传递遗传物质作用.4.芽胞功能:芽胞对理化因素(热、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具有高强度的抵抗力.此外,当芽胞成为繁殖体后,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

细菌的生长繁殖分为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特点生长时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维持时间 1-4h 4-8h 10h活菌数量恒定,增加很少对数增长维持平衡逐步减少生长速率零最大速率速率降低死亡速率增加细胞代谢非常活跃活性高而稳定活性稳定活性降低衰老意义迟缓期:细菌适应新环境,同时为分裂繁殖作物质准备.对数期:观察形态及染色、药物敏感实验、菌种的保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学 上海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 王玉燕 2011-2012(1)
梅毒螺旋体
Treponema pallidum
(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
• 两端尖直、8-14个密螺纹, • Fontana镀银染色呈棕褐色 • 运动活泼 • 无合适培养基,组织细胞培养 • 抵抗力极弱,对红霉素、青霉素、砷剂敏感
其他:PCR、PCR-EIA
非TP抗原试验
1. 性 病 实 验 室 玻 片 实 验 ( venereal disease
reference laboratory,VDRL)
牛心肌类脂与TP脂质成分或TP损伤宿主细胞释放的抗 原有交叉,可与反应素IgM或IgG结合:
牛心肌类脂 (抗原)

病人血清 (含反应素)
密螺旋体属 (Treponema)
医学微生物学 上海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 王玉燕 2011-2012(1)
梅毒病人病例
病例:某男,28岁,某年10月某医院皮肤科就诊。就诊2周前 二手掌发疹拌轻痒。曾疑为“多形性红斑”治疗1周余无 效。大约近1月来在躯干、头部、四肢、手足陆续发疹, 除手部外,其他处皮疹无痒感。经询问6月份有嫖娼史。 7月份曾发生龟头糜烂,大腿根部有无痛硬结。
咽峡炎、牙龈炎
条件致病
钩端螺旋体属(Leptospira)数十个 规则,更细密, 一端/两端呈钩状
问号状钩端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病
接触疫水
培养
伯氏螺旋体 BSK培养基
钩端螺旋体
Korthof培养基
液体——云雾状生长
固体——扁平透明菌落
梅毒螺旋体
家兔眼前房、睾丸
医学微生物学 上海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 王玉燕 2011-2012(1)
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医学微生物学 上海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 王玉燕 2011-2012(1)
螺旋体:柔软细长,螺旋状 支原体:无细胞壁,无生命培养基上培养的最小微生物 衣原体:特殊的生活史 立克次体:严格活细胞寄生
人畜共患病 节肢动物传播 自然疫源性疾病 性传播疾病 新发传染病
第22章螺旋体 Spirochetes
体检:手足均见圆形红斑,躯干部散在丘疹伴鳞屑,大腿内侧 同样皮疹。阴部、口腔黏膜无皮疹。颌下、枕后、肘后、 颈部淋巴结如豆大,可触之,无压痛。
检验:USR 1:8(阳性)
问题
1、梅毒的病原体是? 2、梅毒的传播方式? 3、梅毒的临床表现? 4、临床上哪一期梅毒传染性最强?哪一期的病人最常见? 5、有哪些实验室检查有助于确诊梅毒的临床诊断?
诊断
早期:检测病原体/抗原
暗视野显微镜
硬下疳渗出液
镀银染色
淋巴液抽取液
免疫荧光
ELISA
中晚期:检测抗体
初筛试验(非TP抗原)------VDRL、 RPR 、USR 确诊试验(TP抗原) ------FTA-ABS
(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
TPHA(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
TPI(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
医学微生物学 上海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 王玉燕 2011-2012(1)
螺旋体 spirochete
特点
细长、柔软、弯曲、螺旋状,运动活泼 常用镀银染色,或负染色 二分裂法繁殖 对抗生素敏感
致病螺旋体的分类
密螺旋属体和属代表(菌Treponem引a起)人8~类14疾个螺病旋,
传播方式或媒介
后天梅毒
早 第一期:硬性下疳期 期 梅 第二期:梅毒疹期 毒
晚期 第三期:树胶肿期 梅毒
三期梅毒
橡胶肿
医学微生物学 上海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 王玉燕 2011-2012(1)
梅毒的临床分期及特点
I期
潜伏期 3周
Ⅱ期 3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症状
硬下疳 附近淋巴结大
检出TP 下疳
全身皮疹 全身淋巴结大 侵及骨、关节 血液、皮疹
规则,细密, 两端尖直
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 梅毒
性传播
苍白密螺旋体地方亚种
地方性梅毒
苍白密螺旋体极细亚种
雅司病
品他密螺旋体
品他病
疏螺旋体属(Borrelia)3~10 个螺旋,不规则
伯氏疏螺旋体
莱姆病
黏膜损伤 皮肤损伤 皮肤损伤
硬蜱
回归热疏螺旋体
流行性回归热
体虱
杜通疏螺旋体
地方性回归热
软蜱
奋森疏螺旋体
絮状沉淀(+)
2.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RPR

VDRL的改良试验, 适合大规模筛选,初筛
VDRL抗原+活 性炭颗粒

病人血清 (含反应素)
黑色凝集块
医学微生物学 上海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 王玉燕 2011-2012(1)
五、防治原则
1. 加强卫生宣传和社会管理 2. 避免经性接触而感染 3. 病人应早诊断及彻底治疗 4. 治疗首选青霉素且剂量要足
锯齿形牙
王玉燕 2011-2012(1)
免疫性
•传染性免疫 •细胞免疫 两种抗体
1. 特异性制动抗体--抗TP抗体 2. 反应素(IgA+IgM)--抗脂质抗体,
辅助诊断,非特异性
梅毒诊断
病史+临床症状+病原体检测+血清学检测
医学微生物学 上海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 王玉燕 2011-2012(1)
传染性 极强,破坏性小 强,破坏性小
病程 10-14天
血清学 Ⅰ期 检出率
1-4年反复发作 98-100%
机制 病原体毒性作用 免疫复合物沉积
Ⅲ期 数月至数年 全身溃烂 梅毒瘤 广泛侵犯器官 不易检出 弱,破坏性强 迁延4-20年 血(-) 脑脊液58-86% 迟发型变态反应
先天梅毒
先天梅毒儿
医学微生物学 上海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
注:4℃血库存放3天以 上的血液无传染梅毒的危 险
医学微生物学 上海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 王玉燕 2011-2012(1)
二、致病性----梅毒
•致病物质:透明质酸 荚膜样物质(唾液酸、粘多糖)
•传 染 源: 梅毒病人(人是唯一宿主) •传播途径:三种(性传播、血液传播、垂直传播)
临床表现 先天梅毒:三联征 :锯齿形牙、间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
(垂直传播)
后天梅毒:传染过程分三期,反复隐伏和再发
(性传播、血液传播)
梅毒螺旋体
3 weeks
硬性下疳
传染!
皮肤粘膜
晚期梅毒 约4年 树胶肿期
梅毒螺旋体 潜伏在体内
3周~3月症状 消退而痊愈
少数病例 潜伏感染
2~3个月 无症状潜伏期
早期梅毒 传染性强 破坏性小
梅毒疹期
医学微生物学 上海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 王玉燕 2011-2012(1)
医学微生物学 上海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 王玉燕 2011-20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