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形态结构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分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 球 菌 (1)单球菌 分裂后的细胞分散而 单独存在的球菌。 如尿素小球菌
单球菌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球 菌
(2)双球菌 分裂后两个球菌成对
排列的为双球菌。 如肺炎双球菌
双球菌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革兰氏阳性菌——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红色。
二、细菌的细胞结构
基本结构包括: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间 体、核糖体、气泡和储藏物。 特殊结构包括: 荚膜、鞭毛、纤毛、芽孢。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细菌细胞结构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
细胞壁是位于菌体的最外层,内侧紧贴 细胞膜的一层无色透明,坚韧而有弹性的 结构。细胞壁约占细胞干重的10%~25%。 (1)细胞壁的功能:保护细胞免受外力损 伤;维持菌体外形;协助鞭毛运动;与胞 膜一起完成细胞内外物质交换,为正常细 胞分裂所必需;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 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核 细胞器
核糖体
原核细胞
有明显核区 ,无核膜、 核仁
无线粒体, 能量代谢和 许多物质代 谢在质膜上 进行
分布在细胞 质中,沉降 系数为70S
真核细胞 有核膜,核仁
有线粒体,能 量代谢和许多 合成代谢在线 粒体中进行
分布在内质网 膜上,沉降系 数为80S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①革兰氏染色法: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形态结构
第一节细菌一形态(一) 形状:基本形状球状----球菌杆状---杆菌螺旋状----螺旋菌1.球菌基本形状:圆球形、扁圆球形、椭圆球形种类(依子细胞的空间排列方式分):➢单球菌一个方向分裂子细胞分散➢双球菌一个方向分裂子细胞成对排列➢链球菌一个方向分裂子细胞链状排列➢四联球菌二个方向分裂,子细胞田字形排列➢八叠球菌三个方向分裂,子细胞立方形排列➢葡萄球菌多个方向分裂,子细胞葡萄状排列2.杆菌基本形状➢杆状➢圆柱状➢同一种杆菌宽度比较稳定,长度易变种类➢与工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大多数杆菌菌体分散存在,如鼠疫巴氏杆菌、大肠杆菌、麻风杆菌、痢疾志贺氏菌➢有些呈链状排列、栅状排列、八字形排列,如苏云金杆菌。
3.螺旋菌基本形状➢弯曲杆状➢包括o弧菌菌体弯曲呈弧形或逗号形,如霍乱弧菌o螺旋菌菌体回转如螺旋状,如红螺菌(二)大小单位➢微米➢1mm=1000μm➢球菌大小以直径表示:0.5-2.0微米➢杆菌宽度与球菌相似,长度:0.2-8.0微米➢螺旋菌大小以菌体两端点间距离表示(三)影响细菌形状和大小的因素➢菌龄➢环境条件o环境条件适宜的幼龄菌,表现正常的大小和形态o环境温度偏高、营养条件失调的老龄菌,菌体萎缩二、细菌的细胞结构➢所有的细菌都有共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o原生质体(细胞膜、细胞质、原核)➢某些细菌有特殊结构o如鞭毛、荚膜、芽孢等(一)基本结构1.细胞壁·功能a)维持细胞外形b)保护原生质体,在渗透压不宜的环境中保持生命力Gram staining➢1884年丹麦医生C.Gram➢涂片→结晶紫初染(紫色)→碘液处理→乙醇脱色→复红复染(红色)➢除支原体、螺旋体、细菌L型外,所有原核生物均有细胞壁,可区分为Gram阳性或阴性菌,两者在化学组成及细胞壁结构上差异显著可能原理➢结晶紫-碘复合物o阳性菌壁厚,肽聚糖含量高,结构紧密,含脂量少;酒精脱色,肽聚糖不溶于酒精,紫色不褪,复染不能进行o阴性菌相反➢肽聚糖是原核生物细胞壁特有的化学组成,青霉素等能破坏其结构或抑制其合成2.细胞膜(细胞质膜)功能a)物质转运与营养作用,渗透屏障b)呼吸作用与生物合成作用中心化学组成蛋白质 60-70% 磷脂 20-30% 多糖 2%3.细胞质:细胞膜内、除细胞核外的细胞物质形状a)无色、透明、粘稠、胶状成分b)水、蛋白质、核酸、脂类等构成c)核糖体、载色体、颗粒状内含物、气泡等4.细胞核➢没有核膜,称拟核、染色质体➢功能o贮存遗传信息➢很多细菌带有质粒o环状DNA分子,可复制、转移(二)某些细菌的特殊结构1.鞭毛a)部分细菌菌体表面产生的细长、波浪形丝状物A.有鞭毛的细菌种类➢大多数球菌无鞭毛o部分杆菌有鞭毛o所有孤菌,螺旋菌均有鞭毛o一些真核生物亦有鞭毛B.鞭毛着生位置➢依鞭毛着生位置➢侧生鞭毛菌➢周生鞭毛菌➢端生鞭毛菌C.结构D.功能➢与细菌运动有关o运动机制未详➢除具鞭毛的细菌能运动外o粘细菌、蓝细菌能滑行运动、但限于固体培养基上o螺旋体借助轴丝运动2.荚膜➢细菌细胞壁表面覆盖的一层松散的粘液性物质o具一定外形,相对稳定地附于细胞壁---- 荚膜o没有明显边缘,可扩散到周围环境---- 粘液层➢菌胶团:多个菌体共一个荚膜A.荚膜对细菌菌落的影响➢S型菌落:能产生荚膜细菌,表面光滑(smoth)➢R型菌落:不能产生荚膜细菌,表面干燥,粗糙(Rough)B.功能➢保护菌体o免受干燥➢体外贮藏营养物质3.芽孢➢某些细菌到了一定的生长发育阶段,在营养细胞内形成对不良环境条件具较强抵抗力的内生孢子(休眠体)➢形状:o圆形,椭圆形,圆柱形➢表面形状能形成芽孢的细菌➢球菌o生孢八叠球菌属➢杆菌o好气性芽孢杆菌属o厌气性梭状芽孢杆菌属➢能否形成芽孢是种的特征,与环境条件无关o能形成:到一定生长阶段即形成o不能形成:条件再恶劣都不能形成结构➢孢外壁:含耐热物质DPA(吡啶2.6一二羧酸)➢芽孢衣➢皮层➢核心形成:营养细胞部分原生质浓缩失水而成作用➢抵抗不良环境o抗热: 营养细胞 100℃ 10分芽孢 121℃ 20—30分o抗干燥o抗药性➢保存生命力:遇适宜环境,吸水膨胀,发芽生长三、细菌繁殖与群体结构1.繁殖➢裂殖:无性繁殖,进行细胞横分裂➢速度o 20—30分/代o比植物快500倍,比动物快2000倍o条件适宜,1个细胞 4万亿亿(24hours)2. 群体结构➢菌落(colony) :固体培养基上,局限在一处大量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群落➢菌苔:斜面或平面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连片培养物➢菌膜、菌环等3. 菌落描述➢大小、形状➢隆起形状、边缘情况➢表面状态、表面光泽➢质地、颜色➢透明程度如黄单胞杆菌菌落描述为:➢较大,圆形,高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表面金色光泽➢粘,黄色➢不透明第二节放线菌(Actinomycetes)特点➢大多数为Gram阳性菌➢具有发育程度不同的分枝丝状体➢产生分生孢子或孢囊孢子等无性孢子进行繁殖➢产生抗菌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春雷霉素、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等)一.分布➢腐生➢分布区域o土壤为主o空气、淡水、海水为辅➢在含水量较少,富含有机质的中性或偏碱性土壤中分布最多二.形态结构o单细胞o原核不断复制,细胞不分裂,菌丝无隔膜o菌丝直径0.5-1mm,长度和分枝无限制➢结构完整o壁、膜、质、原核构成菌丝种类依形态和功能分:营养菌丝➢又称:基内菌丝,一级菌丝➢位置:伸入培养基内,可产生色素➢功能:吸收营养物质、水分气生菌丝➢又称:二级菌丝➢位置:生长在培养基表面向空间伸展➢功能:繁殖,输送养分、水分孢子丝➢位置:由部分气生菌丝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分化形成,可产生孢子➢功能:繁殖、孢子着生➢形状:直形、波浪、轮生、螺旋状三.放线菌繁殖与菌落特征1.繁殖➢菌丝片段(诺卡氏属放线菌)➢无性孢子o分生孢子o裂殖方式形成(链霉菌属)o孢囊孢子o菌丝顶端形成孢子囊,内有孢囊孢子(游动放线菌科)2.菌落特征➢菌丝组成➢质地致密,表面干燥,多皱➢与培养基结合紧密,不易挑起四、代表属➢原核生物界、放线菌目、14科、56属➢与食品工业关系密切的有: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诺卡氏菌属(Nocardia)第三节.蓝细菌(cyanobacteria)——又称蓝绿藻、蓝藻1分布:水域(池塘、湖泊、海洋)、土壤、岩石、树皮等2 形状➢单细胞➢直径或宽度3~10um3 结构➢中心:核区➢周围o细胞质o含色素、叶绿素a 、藻胆蛋白(藻蓝素、异藻蓝素、藻红素)4 特点➢进行光合作用:放氧、光能自养➢分布广泛、生活力强➢部分能固氮➢代表属:微囊藻属(Microeystis)、鱼腥藻属(Anabaena):红萍鱼腥藻第四节、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纪念H.Ricketts :1909年研究斑疹伤寒感染而去世➢症状:头痛→寒战、高烧→皮疹→心力衰竭死亡(12~17日)1 形状结构➢球形: 0.2~0.5um➢杆状:0.3~0.5×0.3~2um➢细胞结构完整2 特点➢Gram阴性菌➢专性细胞内寄生,离开寄主不能生存➢通过节肢动物在宿主中传播:如虱(shi)蚤(zao)蜱(pi)螨➢不引起节肢动物致病,叮咬传播给人类等。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脂多糖:是革兰阴性细菌重要致病物质, 称内毒素。脂多糖由脂质A (lipid A)、 核心多糖、特异多糖组成,其中脂质 A是主要毒性部分。核心多糖有属特 异性,特异多糖 有种特异性,是革 兰 阴性细菌分类的物质基础。 外膜蛋白:与致病性和耐药性有关。
3. G+菌与G-菌细胞壁的区别
细胞壁
强度 厚度 肽聚糖层 肽聚糖量 糖类量 脂类 量 磷壁酸 外膜
菌毛(电镜图)
4. 芽胞 spore
:
细菌芽胞的形态大小和位置 定义: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中形成的在 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型小体。 芽胞是细菌的一种特殊存活方式,而不是繁殖 方式。一个细菌只能形成一个芽胞,一个芽胞 也只能生成一个菌体。 产芽胞的细菌在未产生芽胞时的菌体称为繁 殖体(vegetative form)
鉴别细菌 选择用药 理解细菌的致病作用
细胞膜 cell membrane 中介体 mesosome
细胞质 cytoplasm 核糖体 ribosome : 沉降系数为70S,由50S和
30S两个亚基组成。 核糖体是某些抗生素的作 用靶,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链霉素 30S 红霉素 50S 质粒(plasmid):是存在于细菌胞质中的闭合 环状的双链DNA,为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质 粒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 性状。如编码菌毛、细菌素、毒素和耐药性。 核质 nuclear material
G-菌细胞壁模式图
G+菌肽聚糖和G-菌肽聚糖结构
聚糖骨架 溶菌酶作用点 四肽侧链
青霉素作用点 五肽交联桥
DAP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2. 化学组分的作用及意义
肽聚糖:①其立体构型使细胞壁坚固, 是维持细菌形态的基础成分; ②是青霉素作用的靶分子。 ③有致病作用 磷壁酸:①具有抗原性; ②具有致病性,以脂磷壁酸 (lipoteichoic acid , LTA)为主。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考试论述题答案
第一章微生物基本概念思考题1.从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和致病性上,比较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型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de)主要区别.(1)形态结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细菌,只有原始核,由裸露(de)环状双链DNA构成,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真菌,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分化明显.非细胞型微生物如病毒,无典型(de)细胞结构,只能在活(de)易感细胞内生长繁殖.只有一种类型核酸(为DNA或RNA).(2)培养特性:细菌和真菌能在人工合成培养基上生长,病毒不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需采用鸡胚接种、动物接种和细胞培养方法培养.(3)致病性:细菌主要依靠侵袭力和内、外毒素致病.病毒可直接杀死宿主细胞,但主要是通过免疫病理损伤致病.第二章细菌(de)形态与结构思考题1.试比较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结构上(de)差异及其在致病性、抗原性、染色性和药物敏感性(de)意义.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由肽聚糖和穿插其中(de)磷壁酸组成,特点是肽聚糖含量高,结构致密,为三维立体网状结构.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少,结构疏松,但具有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构成(de)外膜.(1)致病性:脂多糖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O特异性多糖所构成,是细菌内毒素(de)主要成分.革兰阴性菌主要靠内毒素致病,而革兰阳性菌无内毒素,主要靠外毒素致病.(2)抗原性:磷壁酸是革兰阳性菌特有(de)成分,是重要(de)表面抗原.(3)药物敏感性:革兰阴性菌脂质双层上镶嵌有孔蛋白,可阻止一些抗菌药物如青霉素(de)进入,故绝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不敏感,而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敏感.(4)染色性:脱色时,革兰阳性菌肽聚糖结构更加致密,结晶紫不被脱出体外,菌体呈紫色.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外膜,含大量脂质,可溶于乙醇,结构更为疏松,结晶紫易被脱出菌体外,故菌体最终呈红色.2.细菌(de)特殊结构有哪些各有何主要功能及医学意义细菌特殊结构主要包括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1)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并参与细菌生物被膜(de)形成,与细菌(de)致病性有关.(2)鞭毛:细菌(de)运动器官,有利于细菌主动地趋向高浓度营养物质和逃避有害环境,与某些细菌(de)致病性有关.可用于鉴定细菌.(3)菌毛:普通菌毛具有黏附能力,与细菌致病性有关;性菌毛可传递遗传物质,与细菌(de)毒力或耐药性转移等有关.(4)芽胞:对热、干燥、化学消毒剂、辐射等抵抗力极强,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形成(de)休眠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可迅速发芽转化为繁殖体,应以杀灭细菌芽胞作为判断灭菌效果(de)指标.芽胞(de)形状、大小、位置等可用于鉴别细菌.3.细菌L型是怎样形成(de)有何特点和临床意义细菌L型是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少数自发产生L型,多数诱导产生L型,主要诱导剂有溶菌酶和作用于细菌细胞壁(de)抗生素如青霉素.细菌L型因缺乏完整(de)细胞壁,不能维持其固有(de)形态,呈现高度多形性,大多为革兰染色阴性.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de)培养基中能缓慢生长,2~7天后形成“油煎蛋”状细小菌落.去除抑制物后,L型细菌可返祖而恢复成原来形态(de)细菌.L型本身可能不致病,其致病性与回复有关.此外,有些L型亦有一定(de)致病性,并可引起免疫病理损伤.因此,细菌L型与许多慢性反复发作(de)感染有关,在临床上可引起尿路感染、骨髓炎、心内膜炎等,并常在作用于细胞壁(de)抗生素治疗后发生,易复发.在临床上遇到症状明显而标本细菌分离培养为阴性者,应考虑L型感染(de)可能性.4.试述革兰染色法(de)步骤、结果判定和医学意义.革兰染色法是最常用、最重要(de)染色法,其步骤是:在细菌涂片固定后,先用结晶紫初染、芦戈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再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菌体最终呈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染成红色者为革兰阴性菌.革兰染色法在鉴别细菌、指导临床选用抗菌药物、了解细菌致病性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de)意义.第三章细菌(de)生理思考题1.细菌分离培养和生化反应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有何意义为什么(1)感染性疾病(de)病原学诊断:由细菌引起(de)感染性疾病,最确切、最可靠(de)诊断依据(“金标准”)是,从患者标本中将病原菌分离培养出来,并鉴定其菌属、种和型.细菌(de)生化反应对菌体形态、革兰染色反应和菌落特征相同和相似(de)细菌(de)鉴定尤为重要.细菌药物敏感试验能指导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治疗.(2)生物制品(de)制备:制备疫苗、类毒素、抗毒素等用于防治,制备菌液、抗血清等用于诊断.2.根据培养基(de)性质与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几类培养基是人工配制(de)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de)营养基质.按营养组成和用途,可分为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等;按物理性状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三大类.其中,平板固体培养基用作纯种细菌(de)分离;斜面固体培养基用于菌种(de)保存;液体培养基主要用于细菌(de)增菌;半固体培养基主要用于检查细菌(de)动力,即有无鞭毛.第四章消毒与灭菌思考题1.在防治疾病过程中,为什么强调医务人员一定要树立无菌观念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从预防感染出发,医务工作者必须建立“处处有菌”和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这就要求必须对所用(de)物品(如注射器、手术器械、手术衣等)、工作环境(如无菌操作室、手术室、产房等)和人体体表进行灭菌或消毒,以确保所用(de)物品和工作环境(de)无菌或处于无菌状态.为防止疾病(de)传播,对传染病患者(de)排泄物和实验废弃(de)培养物亦须进行灭菌或消毒处理.2.简述湿热灭菌法(de)杀菌机制和各种湿热灭菌法(de)特点和用途.热力灭菌(de)杀菌机制主要是,促使菌体蛋白质(酶)变性和凝固,失去生物活性而死亡.(1)巴氏消毒法:72℃ 15~30s,可杀灭液体中(de)病原微生物或特定微生物,用于牛奶和酒类等不耐高温物品(de)消毒.(2)煮沸法:100℃ 5min,常用于饮水、食具、注射器等消毒.(3)间歇灭菌法:100℃水蒸汽15~30 min,取出后置37℃培养过夜,次日再加热一次,如此连续3d,可达到灭菌目(de),用于不耐高温(de)含糖、牛奶或血清等培养基灭菌.(4)高压蒸汽灭菌法:在一定蒸汽压下,水蒸汽温度达到121.3℃,维持15~20 min,可杀死包括细菌芽胞在内(de)所有微生物.这是最有效和最常用(de)灭菌方法,常用于一般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器械等耐高温、耐湿物品(de)灭菌.3.简述化学消毒剂(de)分类与常用化学消毒剂(de)主要用途.(1)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红汞(皮肤黏膜、小创伤)、乙醇(皮肤、温度计)、重金属盐类如高锰酸钾(尿道、阴道冲洗)、甲醛(浸泡尸体)等.(2)破坏细菌(de)酶系统:双氧水(外耳道、口腔冲洗)、碘液(皮肤)、氯(饮用水)等.(3)改变细菌细胞壁或细胞膜(de)通透性:新洁尔灭(洗手)、肥皂(洗手)、醋酸(空气消毒).第五章噬菌体思考题1.试述噬菌体感染细菌(de)可能结局.噬菌体侵入宿主菌后有两种结局:一是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释放出大量(de)子代噬菌体,这类噬菌体称为毒性噬菌体;二是噬菌体核酸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基因组中,随细菌DNA复制而复制,随细菌(de)分裂而传代,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引起细菌裂解,即为溶原状态,这类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或溶原性噬菌体.2.为什么质粒、噬菌体和转座子可作为基因工程(de)重要载体噬菌体基因数量少,结构简单,容易获得大量(de)突变体,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de)重要工具.例如,利用λ噬菌体作为载体,构建基因文库;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可将外源目(de)基因插入到噬菌体衣壳蛋白基因中,以融合蛋白形式表达在噬菌体表面,从而简化抗体库和单克隆抗体(de)筛选过程.第六章细菌(de)遗传与变异思考题1.试述细菌(de)生物学性状变异及其在医学实践中(de)意义.(1)耐药性突变:耐药菌产生、选择标记.(2)毒力突变:减毒活疫苗研制、新现传染病(de)产生.(3)营养缺陷体突变:新药诱变作用检测.(4)高产突变:抗生素等药品、食品生产.(5)抗原性突变:逃逸免疫机制.2.什么是质粒质粒DNA有哪些主要特征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de)遗传物质,大多由闭合环状双链DNA组成.质粒DNA(de)特征:①具有自我复制(de)能力;②所携带(de)基因往往赋予宿主菌新(de)生物学性状(如F质粒、R质粒、毒性质粒、代谢质粒),增加细菌在不利环境下(de)存活机会;③非生命活动所必需,可自行丢失或消除;④可在细菌之间转移.3.试述抗菌药物(de)作用机制和主要种类.临床应用(de)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化学合成抗菌药物.抗菌药物(de)作用机制主要有:(1)抑制细胞壁(de)合成:主要有:①β-内酰胺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②糖肽类如万古霉素.(2)干扰细菌核糖体(de)功能,抑制蛋白质(de)合成:主要有:①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②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多西环素;③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3)抑制核酸(de)合成:主要有:①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可抑制DNA聚合酶,干扰DNA复制;②利福霉素类如利福平,抑制DNA依赖(de)RNA聚合酶,干扰mRNA(de)合成;③磺胺类药物如磺胺甲恶唑,竞争抑制核酸前体物质(de)合成.(4)影响细胞膜(de)功能:多黏菌素作用于革兰阴性杆菌(de)磷脂,使细胞膜受损,细胞质内容物漏出,引起细菌死亡.4.试述细菌产生耐药性(de)生化机制和遗传机制,并举例说明.如何防止细菌耐药性(de)产生和扩散(1)耐药(de)生化机制:①灭活作用:这是细菌产生耐药性(de)最重要方式.细菌被诱导产生灭活酶,通过修饰或水解作用破坏抗生素,使之失去活性;②靶位改变:通过产生诱导酶对抗生素(de)作用靶位进行化学修饰,或通过基因突变造成靶位变异,使抗菌药物不能与靶位结合,失去杀菌作用;③药物累积不足:通过减少药物吸收或增加药物排出,使菌体内(de)抗生素浓度明显降低,不足以杀死细菌.(2)耐药(de)遗传机制:①基因突变:由突变产生(de)耐药性一般只对一种或两种相类似(de)药物耐药,且比较稳定,突变频率较低;②R质粒接合转移:细菌(de)耐药性质粒(R质粒)可携带一种或多种耐药基因,主要通过接合方式在相同或不同种属细菌之间转移,造成耐药性(de)广泛传播;③转座:当转座子或整合子插入某一基因时,可因带入耐药基因而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并与多重耐药性(de)产生密切相关.此外,还有转化和转导等方式.为了提高抗菌药物(de)疗效,防止耐药菌株(de)出现和扩散,应合理、科学地使用抗菌药物.在使用抗生素前,除危重患者外,应根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敏感(de)药物.联合用药必须有明确(de)指征,如病原体不明或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de)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剂量要足,疗程要尽量缩短.5.试述细菌遗传物质(de)主要种类及其特点.(1)细菌染色体:为一条环状双链DNA,含核蛋白,但缺乏组蛋白,无核膜包围.有4000多个基因,遗传信息是连续(de),无内含子,功能相关(de)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2)质粒:是染色体外(de)遗传物质,为环状闭合(de)双链DNA.(3)转座元件: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上(de)特异性DNA片段,可在质粒与质粒之间或质粒与染色体之间随机转移.转座元件主要有插入序列和转座子.其中,转座子不能独立复制,必须依附在染色体或质粒上与之同时复制.在结构上分为中心序列和二个末端反向重复序列.中心序列带有遗传信息,如常带有一种或多种耐药基因.(4)整合子:是可移动(de)基因元件,由5'端保守序列、中间(de)可变序列和3'端保守序列组成,具有启动子、整合酶基因和位点特异性(de)重组表达系统,可识别和捕获外源基因和基因盒,尤其是抗生素耐药基因.6.试述微生物基因组序列测定(de)意义.(1)研究病原微生物(de)致病机制及其与宿主(de)相互关系:阐明病原微生物致病基因及其产物对于了解其致病机制至关重要.根据病原微生物(de)全基因序列,应用现代生物信息软件对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哪些基因与毒力有关,为研究细菌(de)致病性和毒力因子提供了有效(de)途径.(2)寻找更灵敏及特异(de)微生物分子标记,作为诊断、分型等依据:通过测定多种致病与非致病微生物(de)基因组序列,可以获得大量(de)基因信息.如特异DNA序列用于诊断,菌株特异性基因用于分型,特异性毒力基因用于判断疾病进展,耐药基因用于预测临床治疗效果等.(3)促进抗微生物新药(de)开发和新疫苗(de)发展:病原菌全基因组序列(de)测定一方面能揭示细菌耐药(de)确切机制,另一方面可找到对细菌生存必不可少并在感染过程中常优先表达(de)因子.选择这些因子作为抗菌药物(de)靶位点,可设计出具有很强针对性(de)药物.病原菌全基因组序列(de)测定还可大大加速新疫苗(de)研制.第七章细菌(de)感染和免疫思考题1.试述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de)条件.(1)宿主免疫防御功能下降:宿主先天或后天免疫功能缺陷,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烧伤或烫伤,接受放疗与化疗,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免疫防御能力普遍下降,成为免疫容忍性宿主,易发生机会性感染.(2)菌群失调:当较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或抗生素使用不当时,可诱发菌群失调,体内原本处于劣势(de)机会致病菌(耐药菌)则趁机大量繁殖,成为优势菌,引起疾病.(3)定位转移:正常微生物群在其原籍生境通常是不致病(de),如果转移到外籍生境或无菌部位,则可能致病.2.试述细菌致病(de)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包括菌体表面结构、侵袭性酶类和内外毒素等.例如,鞭毛运动逃离不利环境;菌毛黏附作用,避免被排除体外;荚膜抗吞噬作用.透明质酸、链激酶、链道酶有利于链球菌在组织或血液中扩散.尿素酶有利于幽门螺杆菌创造适合生长(de)中性微环境.内毒素引起发热反应、内毒素休克、DIC 等.外毒素引起特殊临床病变.3.试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de)主要区别.细菌内毒素与外毒素(de)主要区别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产生菌存在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由活菌分泌,少数细菌死革兰阴性菌细菌死亡裂解后才释放脂多糖.主要毒性组分是部位化学组成稳定性毒性作用抗原性亡后释放出蛋白质.大多为A-B型毒素多不耐热(60~80℃30min被破坏)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性作用,引起特殊(de)临床病变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被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脂质A耐热(160℃ 2~4h才被破坏)弱,毒性作用大致相同,有发热反应、内毒素血症、内毒素休克和DIC等弱,刺激机体产生(de)中和抗体作用弱,不被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4.以破伤风梭菌和伤寒沙门菌为例,试述影响感染过程发生与发展(de)主要因素.致病菌侵入宿主能否致病,主要取决于细菌(de)毒力、侵入数量、侵入部位和机体免疫力(de)强弱.(1)毒力:破伤风梭菌靠破伤风痉挛毒素致病.伤寒沙门菌具有菌毛、Vi抗原、内毒素.(2)侵入数量:破伤风痉挛毒素毒性仅次于肉毒毒素.(3)侵入部位:破伤风梭菌需有厌氧微环境.伤寒沙门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4)宿主免疫力:破伤风愈后免疫力不持久,伤寒愈后可获得终身免疫.5.试述病原菌抵抗宿主免疫防御机制(de)主要策略.(1)抗吞噬和消化作用:有些致病菌能引起吞噬细胞凋亡.有些致病菌(如肺炎链球菌)具有荚膜,可抵抗吞噬细胞(de)吞噬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能使血浆中(de)液态纤维蛋白原变成固态(de)纤维蛋白,沉积于菌体表面,阻碍吞噬细胞(de)吞噬.有些胞内菌虽被吞噬细胞吞噬,但能抵抗杀伤作用,在吞噬细胞中生存和繁殖.(2)产生IgA蛋白酶:流感嗜血杆菌能产生IgA蛋白酶,水解宿主黏膜表面(de)SIgA,降低其免疫防御机能,增强致病菌在黏膜上皮细胞黏附与生存能力.(3)抗原变异:通过修饰菌体表面抗原,可协助致病菌逃避宿主特异性免疫应答.(4)干扰补体活性:某些致病菌能抑制补体活化或灭活补体活性片段,抵抗补体(de)溶菌、调理及趋化作用.6.什么是内源性感染为什么目前内源性感染有逐渐增多(de)趋势内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内或体表(de)感染,大多为机会性致病菌,少数是以潜伏于体内(de)致病菌.机会性致病菌大多来自患者自身,亦可来自其他住院患者、医务人员或医院环境.近年来,由于免疫容忍性宿主(de)增加和抗菌药物与介入性诊治手段(de)广泛应用,机会性致病菌所致内源性感染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二重感染(de)主要病原菌.7.试述医院感染病原菌(de)主要特点.引起医院感染(de)常见病原体具有以下微生态学特点:(1)大多为机会致病菌:病原体主要是患者体内(de)毒力较低(de)、甚至是无致病力(de)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假丝酵母菌等,以及来自医院环境中(de)非致病性微生物.(2)具有耐药性:由于在医院环境内长期接触大量抗生素,医院内耐药菌(de)检出率远比社区高,尤其是多重耐药菌株(de)出现,使许多抗生素失效.(3)具有特殊(de)适应性:一些细菌在获得耐药性质粒(de)同时,也可能获得侵袭力及毒素基因,从而增强其毒力,更容易攻击免疫力低下(de)宿主.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具有黏附于插(导)管、人工瓣膜等医用材料表面(de)能力,可形成生物被膜,增强对抗生素、消毒剂和机体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de)抵抗能力.8.试述二重感染产生(de)原因和防治措施.二重感染是指在抗菌药物治疗原感染性疾病过程中,造成体内菌群失调而产生(de)一种新感染.在正常情况下,宿主正常菌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维持动态平衡.但是,当较长期或大量服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时,宿主正常菌群中(de)敏感菌株大部分被抑制,来自医院环境(de)或体内原本处于劣势(de)耐药菌则趁机侵入和大量繁殖,成为优势菌,引起疾病.例如,抗生素使用不当时,可破坏肠道内微生态平衡,寄居在肠道(de)艰难梭菌趁机迅速生长繁殖,释放大量(de)外毒素A和B,引起假膜性肠炎.若发生二重感染,除立即停用正在使用(de)抗菌药物外,需对临床标本中优势菌类进行药敏试验,以选用敏感药物治疗.同时,亦可使用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益生菌,协助调整菌群类型和数量,加快恢复微生态平衡.9.试述外毒素(de)主要种类和作用特点.根据作用机制和所致临床病理特征(de)不同,外毒素可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三大类.①神经毒素:通过抑制神经元释放神经介质,引起神经传导功能异常;②细胞毒素:通过作用于靶细胞(de)某种酶或细胞器,致使细胞功能异常而死亡,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炎症和坏死等;③肠毒素:可引起胃肠道各种炎症、呕吐、水样腹泻、出血性腹泻等症状.根据作用部位(de)不同,外毒素可分为膜表面作用毒素、膜损伤毒素和细胞内酶活性毒素.根据肽链分子结构特点,外毒素又可分为两大类:①A-B 型毒素:是由两种不同功能(de)肽链构成完整毒素;②单肽链毒素:主要包括膜损伤毒素和磷脂酶类毒素.10.具有超抗原性质(de)细菌毒素有哪些有何生物学作用具有超抗原性质(de)主要有葡萄球菌肠毒素A~E、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链球菌致热外毒素A~C、链球菌M蛋白、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等.细菌毒素性超抗原作为一类强大(de)免疫激活因子,生物学效应主要有:①对免疫系统(de)直接效应:SAg可超常量地激活T细胞.由于T细胞被大量激活后,随之出现凋亡,T细胞数量骤减,必然使宿主免疫功能下降,继发免疫抑制.此外,SAg 还可能大量激活B细胞,使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引起自身免疫.例如,毒性休克综合征患者常伴有关节炎等;②由细胞因子介导(de)间接效应:SAg超常量激活T细胞和MHC分子表达细胞,使之分泌过量(de)细胞因子,尤其是IL-1、IL-2、IL-6、TNF-α和IFN-γ等,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紊乱,往往对机体产生毒性效应,与毒性休克样综合征、食物中毒、链球菌性肾小球肾炎、猩红热等密切相关.11.试述抗细菌感染(de)免疫特点.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杀灭和清除胞外菌(de)主要力量,黏膜免疫和体液免疫是抗胞外菌感染(de)主要免疫机制.特异性抗体(de)作用有:阻断致病菌黏附与定植、中和外毒素、调理作用、激活补体等.体液免疫对胞内菌感染作用不大,主要依靠以T细胞为主(de)细胞免疫,主要包括CD4+Th1细胞和CTL.12.试述医院感染(de)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患者绝大多数是婴幼儿和老年人.婴幼儿由于免疫器官尚未发育完善,免疫功能处于未完全成熟状态.老年人免疫水平随着寿命(de)延长却相应地呈下降趋势,并可能患有免疫受损(de)基础性疾病,对微生物感染(de)抵抗力较青年人和中年人低.因此,婴幼儿和老年人较易发生医院感染.现代医疗手段(de)应用,如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化疗和放疗,以及介入性诊治手段,使医院患者免疫防御功能受损(de)机会增加,受到机会致病菌感染(de)机会亦相应增加,尤其是抗菌药物(de)不合理应用,可导致微生态失调而出现二重感染.对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实施全方位(de)监测,认识医院感染现状及其特点,是制定控制与管理医院感染规划和措施(de)依据.控制医院感染(de)关键措施是清洁、消毒、无菌技术、隔离、净化、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一次性使用医用器具、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其中,手部卫生如洗手最为重要,是阻断医护人员经操作导致在患者之间传播疾病(de)关键环节,手部卫生“达标”可明显减少医院感染(de)发生.第八章细菌感染(de)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
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三)核区
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概念: 由大型环状双DNA纤丝构成的
无核膜核仁的区域,故又称类核 或拟核。
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菌DNA: 放射自显影下,2~4µm长的E.coli 其DNA长1~1.4µm。无组蛋
白,与精胺、亚精胺结合,故有稳定性和柔软性。
(四)细胞质及其内含物
1. 成分: 细菌的细胞质是由水,蛋白质,核酸,
液泡:
1)单层膜包裹的细胞 器;含有机酸、盐 类 水溶液和水解 酶类。
2)调节渗透压; 与细胞质进行物质 交换; 储藏物质。
3)为细胞成熟的标志。
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线粒体:
1.双层单位膜包围的 细胞器;其中含脂 类、蛋白质、少量 RNA和环状DNA。
2.其DNA可自主复制, 不受核DNA控制。决 定线粒体的某些遗 传性状。
概念: 肽聚糖是由 N—乙酰胞壁酸(NAM)和N—乙酰葡糖胺 (NAG)以及少数氨基酸短肽链组成的亚单位 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复合体
肽聚糖单体 由NAG 、 NAM 、肽尾、肽桥构成
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肽聚糖网格状结构:
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2)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 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
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涂片固定; 结晶紫初染1min; 碘液媒染1min; 95%乙醇脱色0.5min; 番红复染1min。 结果: 阳性菌——紫色; 阴性菌——红色。
细菌的形态和染色
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 糖脱水而孔障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呈紫色。
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外壁层:
位于肽聚糖层的外部。包括:
03第三章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
原核生物的繁殖
裂殖(fission):
细胞核复制和细胞质增多; 细胞质隔膜和横隔壁的形成; 子细胞分离 是指在母细胞表面(尤其在其一端)先形成一个 小突起,待其长大到与母细胞相仿后再分离并独 立生活的一种繁殖方式。 芽生细菌
芽殖(budding)
原核微生物
原核生物的群体(菌落)形态
真细菌
放线菌
菌落
由大量产生分枝的和气生菌丝的菌种所形成的菌 落,如链霉菌。 特点:菌落小而不蔓延,质地致密,表面呈紧密 的绒状,坚实,干燥,多皱,与培养基结合紧 密,不易挑取,或挑起后不易破碎。有时气生菌 丝体呈同心圆环状,大量孢子布满整个菌落表面 后,形成絮状,粉状或颗粒状的典型放线菌菌落。 有的产生色素。
细菌大小的度量单位:
以μm为单位 球菌:
直径,0.5-1.0um 长*宽,宽0.5-1.0um,长若干倍; 在显微镜下使用显微测微尺测定。
杆菌、螺旋菌:
细菌大小的测定:
原核微生物
原核生物
细胞的结构和染色反应:
革兰氏染色法 芽孢染色法 荚膜染色法 鞭毛染色法等
原核微生物
原核生物的形态与排列方式
常见的细菌形态主要包括
原核微生物
原核生物的形态与排列方式
常见的细菌形态主要包括
球形(coccus,复数为cocci)
原核微生物
原核生物的形态与排列方式
常见的细菌形态主要包括
杆状(rod或bacillus,复数为bacilli)
微生物学支原体(口腔)
(二)、致病性
致病性 通过以下机制引起细胞损伤: ①从细胞膜获得脂质和固醇作为养料; ②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 ③溶脲脲原体能粘附精子,影响精子的运动, 且与人类精子膜有共同抗原,可因免疫损伤导 致不育; ④穿透支原体能粘附并侵入CD4+T淋巴细胞引 起免疫损伤。
(一)、肺炎支原体
经空气飞沫传播,引起人类支原体肺炎,症 状较轻,仅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肺 炎支原体的诊断方法依靠分离培养和血清学 检查。
支原体的营养要求较高,培养基中一般加入 10~20%血清。最适生长PH值为6.0~6.5,兼性 厌氧,生长缓慢,在含1.4%琼脂的固体培养基 上培养2~3d后出现菌落,典型菌落为荷包蛋样 (核心较厚,向下长入培养基,周边为一层薄 薄的透明颗粒区)。
荷包蛋样菌落
细菌L型与支原体的比较
生物学性状与致病性
1.分离培养 取标本接种在含血清和酵母浸
膏的培养基中,由于支原体生长缓慢,分离 需较长时间,菌落呈典型荷包蛋样。
2.血清学检查 冷凝集试验 非特异性
3.分子生物学检测
(二)、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
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支原体主要有溶脲 脲原体、人型支原体和生殖器支原体。都 为性传播性疾病的病原体。
支原体的顶端结构在泌尿生殖道的感染中 起重要的粘附作用,生殖道的支原体感染 对自然流产、出生缺陷、死胎和不孕(育) 有一定关系。
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膜含固醇,能通过0.45um滤菌器,呈二分裂 繁殖,含DNA与RNA。是目前所知能在无生命培养 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
一、 概 述
支原体属Mycoplasma
支原体科
支原体
脲原体属Ureaplasma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第一章微生物概述一. 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具有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等特点。
二. 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微生物有无细胞基本结构、分化程度、化学组成等特点,可分为三大类。
1.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由单一核酸(DNA/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
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
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只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仁和核膜。
这类微生物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3.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能进行有丝分裂。
如真菌、藻类等。
三. 微生物的作用及危害1. 微生物的作用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物是有益的,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酿造、化工、制革、石油等行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例如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如酸奶、酒类、抗生素、疫苗等。
2. 微生物的危害微生物中也有一部分能引起人及动、植物发生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如人类的许多传染病(感冒、伤寒、痢疾、结核、脊髄灰质炎、病毒性肝炎等),均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从药品生产的卫生学而言,微生物对药品的原料、生产环境和成品的污染是造成生产失败、成品不合格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微生物的类群和形态结构一. 细菌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分裂方式无性繁殖的原核微生物,分布广泛。
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观察细菌最常用的仪器是光学显微镜,其大小可以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量,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细菌按其形态不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类。
(1)球菌多数球菌直径在1微米左右,外观呈球形或近似球形。
由于繁殖时分裂平面不同可形成不同的排列方式,分为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G+ G-
重难点2:细菌核糖体与红霉素
红霉素可以破坏细菌的核糖体,是广谱抗生素。 思考问题1:红霉素对人体细胞有没有直接破坏作用? 思考问题2:有一位被细菌感染的病人求医,在不知道是G+或G-的 情况下,先用红霉素做实验性治疗还是青霉素做实验性治疗?
(二)形态结构
2.特殊结构 (1)荚膜:细胞壁外层,多糖(保护作用) (2)鞭毛:细长而弯曲的丝状物(运动功能) (3)菌毛:比鞭毛细、短、直、硬(附着功能) (4)芽孢:菌体内折光性很强的不易着色小体,G+细菌才能产
生芽孢,细菌休眠体,如破伤风杆菌。(适应作用)
二、细菌的生长繁殖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充足的营养: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 2.适宜的温度:嗜冷菌、嗜热菌、嗜温菌(20~40℃),病原菌均为嗜 温菌,最适37℃。 3.合适的酸碱度:多数在PH7.2~7.6,个别细菌酸性环境生长最好。 4.必须的气体循环:对氧气和二氧化碳需求,专性需氧菌、 ,专性厌氧菌(破伤风),(大多数)兼性厌氧菌。
四、遗传变异 遗传和变异(亲代与子代性状相同为遗传性、不同为变异) 1.形态结构变异。 2.毒力变异。 3.耐药性变异。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埃希杆菌
幽门螺旋菌
(二)结构
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两种。 1.基本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细胞壁:肽聚糖、G+、G(2)细胞膜:主要磷脂双分子层 (3)细胞质:无色透明胶状物质 (4)核质:也称拟核,无核膜、
核仁,DNA团块。
重难点1:革兰氏阳性菌(G+)与革兰氏阳性菌(G-)的区别
用革兰氏染色法,染成蓝紫色的是革兰氏阳性菌,染成红色的是革兰氏阴
细菌的形态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1 .鞭毛:
1
2
2 .荚膜:
3 .菌毛: 4 .芽胞:
3
4
1.鞭毛
定义:
某些细菌在细胞表面伸出细长、波曲、毛发状的附属丝状物即为 鞭毛
特征 :
长度常为菌体的若干倍,最长可达70mm,直径为10~ 20nm。只 有染色后才能在光镜下观察到 鞭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另有少量的多糖或脂类。鞭毛蛋白占 细胞蛋白的2%,为15000 ~ 40000Da 鞭毛蛋白是一种抗原物质,鞭毛抗原又称H抗原。由于各细菌的 鞭毛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不同而抗原性质不同,通过血清学反应进 行分类鉴定。
辽东学院医学院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细菌的形态 与结构
绪论
1.微生物的概念与 分类:
2.微生物与人类的 关系:
(1)概念:肉眼不能 (1)有利:
直接看见的微小生物。 绝大多数且是必需的
(2)分类:
(2)有害:
真核细胞型
极少数—病原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
非细胞型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一)细菌的大小:
以微米(μm) (二)细菌的形态:
1 .球形: 2 .杆形: 3 .螺形:
球形菌(一)
双
四
球
联
菌
球
菌
葡 萄 球 菌
链 球 菌
球形菌(二)
淋球菌
脑膜炎球菌
化脓性链球菌
杆形菌(一)
痢疾杆菌
伤寒杆菌 大肠杆菌
杆形菌(二)
棒状杆菌
分枝杆菌Biblioteka 螺形菌螺菌弧菌
二、细菌的结构
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 特殊结构
菌毛
蛋白质 60%~70% 少量糖蛋白、糖脂、微量核酸
细菌的形态和与结构~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概述:细菌是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这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具有细胞壁和原始核质,没有核仁和核膜,除了核糖体没有其他细胞器。
对细菌进行认识,是从它的大小、形态将细菌进行分门别类以及将细菌进行解剖后,看看它是由哪些微小的结构组成的,也就是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第一部分细菌的大小长度单位:微米。
对细菌进行描述选择出一个适当的单位是非常重要的,细菌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大小可以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进行测量。
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0.2微米以上的,所以再次强调细菌的测量单位是微米。
细菌的长短不同对于细菌的鉴别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部分细菌的形态一、球菌:我们根据细菌的外形,单个菌体呈球形或者是近似球形;二、杆菌:单个细菌呈杆状、菌体长而且直的;三、螺形菌:如果菌体呈波状、或不规则的锯齿状。
这是根据菌体形态上的特点差异将全部细菌分为这三类。
一、球菌细菌的增殖是通过无性繁殖,自身复制遗传物质,然后又进行自身的裂解,这样生成的是一个和母体一模一样的子代体。
根据细菌进行繁殖时选择的平面不同和分裂后菌体之间相互粘附的程度不同,又可以将球菌进行细分:1、单球菌:细菌分裂沿一个平面进行,新个体分散而单独存在,例如尿微球菌。
2、双球菌:指细菌沿一个平面分裂,分裂后两个菌体成对排列,例如脑膜炎奈瑟军、肺炎链球菌。
3、链球菌:是指细胞沿一个平面进行分裂,分裂后多个菌体粘连成链状,例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4、四联球菌是指细胞分裂是沿两个相垂直的平面进行,分裂后四个菌体粘附在一起呈正方形,例如四联加夫基菌。
5、八叠球菌是指细菌在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八个菌体粘附成包裹状立方体,例如如藤黄八叠球菌。
6、葡萄球菌是指细菌在多个不规则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菌体无一定规则的黏连在一起似葡萄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说明:我们说细菌属于球菌是说单个细菌的形态特点,单个细菌近似球形就说是球菌范围的,两个粘附在一个就是双球菌,粘附称一串就是链球菌,四个在一起近似正方形就是四联球菌,八个包裹在一起呈立方体是八叠球菌,在临床是最常见的是排列不规则的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医院交叉感染的来源。
第一章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微绒毛上
• 霍乱肠毒素
螺旋体菌:
菌体柔软,用于运动的类似鞭毛的轴丝位于细胞外鞘内。
梅毒密螺旋体
细菌的结构(Structure of Bacteria)
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细菌的结构特点
功能
中介体(mesosome) 是部分细胞膜内陷、 折叠、卷曲形成的囊 状物,多见于革兰阳 性细菌
B.功能
促进细胞间隔的形成并与遗传物质的复制及其相互分离 有关。 青霉素酶分泌、DNA复制、分配以及细胞分裂有关
“间体”仅是电镜制片时因脱水操作而引起的一种赝像
3.细胞浆 细胞膜内包含着细胞浆。这 是一种无色透明、均质的粘稠胶体,主 要成分是水、蛋白质、类脂质、多糖类, 核糖核酸和少量无机盐类等, 4.核体 细菌的核体没有核膜与细胞浆 相隔,由均匀的核质折叠缠绕而成,主 要 成 分 为 脱 氧 核 糖 核 酸 ( DNA ) , 形 成一个环状染色体,细菌的基因 (Gene)就在其内。细菌进行分裂繁 殖时,核体也一个分成两个。细菌的核 体是控制细菌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的小器 官。
(a)肽聚糖的结构
肽桥的氨基端与前一肽聚糖单 体肽尾中的第四氨基酸—D-丙 氨酸的羧基相连接,而它的羧 基端则与后一肽聚糖单体肽尾 中的第三个氨基酸碱性氨基酸 L-赖氨酸的氨基相连接,从而 使前后两个肽聚糖单体交联起 来。
目前所知的肽聚糖已超过100种, 在这一“肽聚糖的多样性”中,主 要的变化发生在肽桥上。
常见杆菌
杆状细菌的排列方式常因生长阶段和培养条件而 发生变化,一般不作为分类依据。
结核分枝杆菌
3.螺旋状菌 (spiral bacterium)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指一类没有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的微生物,其细胞直径通常在1至10微米之间,主要包括细菌、蓝藻和古菌等。
这种微生物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可以从简单的有机物和无机盐中获得所需的营养,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细菌细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其形态多样,有球形、杆状、螺旋形等。
在细菌中,有些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有些则不能,比如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细菌中的类群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后者的细胞壁比较复杂,具有内外两层壳,并且在细菌中还有许多致病菌,比如黄热病、霍乱和肺炎等。
2. 古菌古菌生活在高温、高压和强酸等极端环境中,常见的有嗜热古菌和嗜酸古菌。
其细胞壁由甘露聚糖、蛋白质和聚糖等构成,比较坚韧,可以承受极端条件。
古菌可以利用氢气、甲烷或硫化氢等化合物进行生存,其代谢途径和基因表达方式与其他微生物有很大不同。
3. 蓝藻蓝藻是一类自养细菌,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具有与植物类似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蓝藻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于水生环境和土壤中,包括单细胞和多细胞形式,有些多细胞蓝藻会形成菜农和珊瑚礁等生态系统。
4. 放线菌放线菌是属于细菌界的一类微生物,外形是类似长棍状的,能够在土壤、水、海沟等复杂的生态环境中生存。
放线菌可以产生多种抗生素,包括链霉素、青霉素和四环素等,这些抗生素在医药、食品和饲料加工等行业中有广泛的应用。
5. 蓝细菌蓝细菌也是一类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生活在水体中,有些蓝细菌还可以产生氮,对植物生长有帮助。
蓝细菌中的代表物种包括德氏蓝菌和赤藻等,这些生物在太阳能、碳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具有很高的生存适应性和环境承受力,可以通过各种代谢途径获得所需的营养和能量,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生物技术和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研究也将日益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细菌一形态(一) 形状:基本形状球状----球菌杆状---杆菌螺旋状----螺旋菌1.球菌基本形状:圆球形、扁圆球形、椭圆球形种类(依子细胞的空间排列方式分):➢单球菌一个方向分裂子细胞分散➢双球菌一个方向分裂子细胞成对排列➢链球菌一个方向分裂子细胞链状排列➢四联球菌二个方向分裂,子细胞田字形排列➢八叠球菌三个方向分裂,子细胞立方形排列➢葡萄球菌多个方向分裂,子细胞葡萄状排列2.杆菌基本形状➢杆状➢圆柱状➢同一种杆菌宽度比较稳定,长度易变种类➢与工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大多数杆菌菌体分散存在,如鼠疫巴氏杆菌、大肠杆菌、麻风杆菌、痢疾志贺氏菌➢有些呈链状排列、栅状排列、八字形排列,如苏云金杆菌。
3.螺旋菌基本形状➢弯曲杆状➢包括o弧菌菌体弯曲呈弧形或逗号形,如霍乱弧菌o螺旋菌菌体回转如螺旋状,如红螺菌(二)大小单位➢微米➢1mm=1000μm➢球菌大小以直径表示:0.5-2.0微米➢杆菌宽度与球菌相似,长度:0.2-8.0微米➢螺旋菌大小以菌体两端点间距离表示(三)影响细菌形状和大小的因素➢菌龄➢环境条件o环境条件适宜的幼龄菌,表现正常的大小和形态o环境温度偏高、营养条件失调的老龄菌,菌体萎缩二、细菌的细胞结构➢所有的细菌都有共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o原生质体(细胞膜、细胞质、原核)➢某些细菌有特殊结构o如鞭毛、荚膜、芽孢等(一)基本结构1.细胞壁·功能a)维持细胞外形b)保护原生质体,在渗透压不宜的环境中保持生命力Gram staining➢1884年丹麦医生C.Gram➢涂片→结晶紫初染(紫色)→碘液处理→乙醇脱色→复红复染(红色)➢除支原体、螺旋体、细菌L型外,所有原核生物均有细胞壁,可区分为Gram阳性或阴性菌,两者在化学组成及细胞壁结构上差异显著可能原理➢结晶紫-碘复合物o阳性菌壁厚,肽聚糖含量高,结构紧密,含脂量少;酒精脱色,肽聚糖不溶于酒精,紫色不褪,复染不能进行o阴性菌相反➢肽聚糖是原核生物细胞壁特有的化学组成,青霉素等能破坏其结构或抑制其合成2.细胞膜(细胞质膜)功能a)物质转运与营养作用,渗透屏障b)呼吸作用与生物合成作用中心化学组成蛋白质 60-70% 磷脂 20-30% 多糖 2%3.细胞质:细胞膜内、除细胞核外的细胞物质形状a)无色、透明、粘稠、胶状成分b)水、蛋白质、核酸、脂类等构成c)核糖体、载色体、颗粒状内含物、气泡等4.细胞核➢没有核膜,称拟核、染色质体➢功能o贮存遗传信息➢很多细菌带有质粒o环状DNA分子,可复制、转移(二)某些细菌的特殊结构1.鞭毛a)部分细菌菌体表面产生的细长、波浪形丝状物A.有鞭毛的细菌种类➢大多数球菌无鞭毛o部分杆菌有鞭毛o所有孤菌,螺旋菌均有鞭毛o一些真核生物亦有鞭毛B.鞭毛着生位置➢依鞭毛着生位置➢侧生鞭毛菌➢周生鞭毛菌➢端生鞭毛菌C.结构D.功能➢与细菌运动有关o运动机制未详➢除具鞭毛的细菌能运动外o粘细菌、蓝细菌能滑行运动、但限于固体培养基上o螺旋体借助轴丝运动2.荚膜➢细菌细胞壁表面覆盖的一层松散的粘液性物质o具一定外形,相对稳定地附于细胞壁---- 荚膜o没有明显边缘,可扩散到周围环境---- 粘液层➢菌胶团:多个菌体共一个荚膜A.荚膜对细菌菌落的影响➢S型菌落:能产生荚膜细菌,表面光滑(smoth)➢R型菌落:不能产生荚膜细菌,表面干燥,粗糙(Rough)B.功能➢保护菌体o免受干燥➢体外贮藏营养物质3.芽孢➢某些细菌到了一定的生长发育阶段,在营养细胞内形成对不良环境条件具较强抵抗力的内生孢子(休眠体)➢形状:o圆形,椭圆形,圆柱形➢表面形状能形成芽孢的细菌➢球菌o生孢八叠球菌属➢杆菌o好气性芽孢杆菌属o厌气性梭状芽孢杆菌属➢能否形成芽孢是种的特征,与环境条件无关o能形成:到一定生长阶段即形成o不能形成:条件再恶劣都不能形成结构➢孢外壁:含耐热物质DPA(吡啶2.6一二羧酸)➢芽孢衣➢皮层➢核心形成:营养细胞部分原生质浓缩失水而成作用➢抵抗不良环境o抗热: 营养细胞 100℃ 10分芽孢 121℃ 20—30分o抗干燥o抗药性➢保存生命力:遇适宜环境,吸水膨胀,发芽生长三、细菌繁殖与群体结构1.繁殖➢裂殖:无性繁殖,进行细胞横分裂➢速度o 20—30分/代o比植物快500倍,比动物快2000倍o条件适宜,1个细胞 4万亿亿(24hours)2. 群体结构➢菌落(colony) :固体培养基上,局限在一处大量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群落➢菌苔:斜面或平面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连片培养物➢菌膜、菌环等3. 菌落描述➢大小、形状➢隆起形状、边缘情况➢表面状态、表面光泽➢质地、颜色➢透明程度如黄单胞杆菌菌落描述为:➢较大,圆形,高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表面金色光泽➢粘,黄色➢不透明第二节放线菌(Actinomycetes)特点➢大多数为Gram阳性菌➢具有发育程度不同的分枝丝状体➢产生分生孢子或孢囊孢子等无性孢子进行繁殖➢产生抗菌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春雷霉素、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等)一.分布➢腐生➢分布区域o土壤为主o空气、淡水、海水为辅➢在含水量较少,富含有机质的中性或偏碱性土壤中分布最多二.形态结构o单细胞o原核不断复制,细胞不分裂,菌丝无隔膜o菌丝直径0.5-1mm,长度和分枝无限制➢结构完整o壁、膜、质、原核构成菌丝种类依形态和功能分:营养菌丝➢又称:基内菌丝,一级菌丝➢位置:伸入培养基内,可产生色素➢功能:吸收营养物质、水分气生菌丝➢又称:二级菌丝➢位置:生长在培养基表面向空间伸展➢功能:繁殖,输送养分、水分孢子丝➢位置:由部分气生菌丝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分化形成,可产生孢子➢功能:繁殖、孢子着生➢形状:直形、波浪、轮生、螺旋状三.放线菌繁殖与菌落特征1.繁殖➢菌丝片段(诺卡氏属放线菌)➢无性孢子o分生孢子o裂殖方式形成(链霉菌属)o孢囊孢子o菌丝顶端形成孢子囊,内有孢囊孢子(游动放线菌科)2.菌落特征➢菌丝组成➢质地致密,表面干燥,多皱➢与培养基结合紧密,不易挑起四、代表属➢原核生物界、放线菌目、14科、56属➢与食品工业关系密切的有: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诺卡氏菌属(Nocardia)第三节.蓝细菌(cyanobacteria)——又称蓝绿藻、蓝藻1分布:水域(池塘、湖泊、海洋)、土壤、岩石、树皮等2 形状➢单细胞➢直径或宽度3~10um3 结构➢中心:核区➢周围o细胞质o含色素、叶绿素a 、藻胆蛋白(藻蓝素、异藻蓝素、藻红素)4 特点➢进行光合作用:放氧、光能自养➢分布广泛、生活力强➢部分能固氮➢代表属:微囊藻属(Microeystis)、鱼腥藻属(Anabaena):红萍鱼腥藻第四节、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纪念H.Ricketts :1909年研究斑疹伤寒感染而去世➢症状:头痛→寒战、高烧→皮疹→心力衰竭死亡(12~17日)1 形状结构➢球形: 0.2~0.5um➢杆状:0.3~0.5×0.3~2um➢细胞结构完整2 特点➢Gram阴性菌➢专性细胞内寄生,离开寄主不能生存➢通过节肢动物在宿主中传播:如虱(shi)蚤(zao)蜱(pi)螨➢不引起节肢动物致病,叮咬传播给人类等。
第五节、支原体(Mycoplasma)——又称类菌质体1 .形态结构➢无细胞壁➢形态多变➢球形时最小、直径0.2~0.3um➢离体而独立生活的最小生物体2 特点➢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抵抗力低,45℃ 15~30分钟死亡3 动植物病原菌肺炎支原体、唾液支原体(牙周炎)、口腔支原体(牙周炎)、发酵支原体(类风湿性关节炎)、柑桔黄龙病第六节、细菌L型——英国Lister Institute 缩写特点➢没有细胞壁的细菌➢外界环境影响(如低浓度青霉素、高渗溶液等)影响了细胞壁合成第七节、螺旋体(Spirochaete)➢不具细胞壁➢菌体柔软➢螺旋状梅毒➢梅毒密螺旋体o粘液传染,通过血液循环传至全身,引起溃病,引发秃顶,心力衰竭等.o0.09~0.75×3~500um第八节、衣原体(Chlamydia)1 形态结构o园形、卵园形o细胞缺乏产能系统2 特点➢Gram阴性菌➢生活史特殊原体→始体➢真接感染➢抵抗力低o56~60℃ 5~10分3 病原菌➢砂眼衣原体o砂眼——眼有异物感、视力疲劳、充血o鹦鹉热衣原体第九节、细菌分类系统依《伯捷细菌鉴定手册》菜豆根瘤菌Rhizobium Phaseoli Dangeard 1926,197(缩R.Phaseoli)o Phaseoli 拉丁语、蚕豆属名o Rhizosbium 科的模式、拉丁语o Dangeard 命名人o 1926 命名时间o197 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