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则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6篇)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6篇)《论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够总结出课文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能当堂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
根据注释准确翻译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并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教学课时1课时课型选用诵读课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1.结合注释,走进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尊为“圣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主张“有教无类”,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
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译注《周易》,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好语气字音:曰(yuē)说(yuè)愠(yùn)逾(yú)罔(wǎng)殆(dài)好(hào)焉(yān)停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好语气: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要求读出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3.定标——当堂背诵全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方法一:译文背诵法1.译读课文——同桌讨论,翻译。
要求: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译读全文。
2.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对照译文,指导学生背诵。
方法二:理解背诵法1.让学生讨论,教师归纳:__是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终身学习的效果三个方面来谈学习的。
2.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方法的语句下画上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画上波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终身学习的效果的语句下画双横线。
《论语》教学设计3篇
《论语》教学设计3篇《论语》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论语》十二章年级学科七年级语文教学课时共3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要求能疏通文意,明确__的主要内容。
2、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知道《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准备搜集孔子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从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
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
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
”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
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你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二、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
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初读__,明确字音1、论()语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三省()吾身5、传()不习乎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一箪()食9、曲肱()而枕之10、博学而笃()志四、朗读课文,注意句子节奏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教学设计优秀3篇
《论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2、正确默写课文。
情感目标: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逐步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
4、渗透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善于思考的行为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一则,谁能给大家背背?(复习导入。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对他言行的记载而编写的。
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中的有关知识,看看这两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新授。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检查读音。
如:为矣罔殆3、小组互相读,提出不懂得问题。
4、根据学生提出的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小组交流这两则论语的意思。
5、学习汇报。
(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则论语的意思:温习已经学到的知识,就能得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6、谁想试着说一说。
7、小组间互相说一说。
8、那这则论语中的一个生字我们能想办法把它记住吗?(指导学生随文识字。
)9、小组自学第二则论语。
10、汇报。
教师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准确。
11、着重理解“罔”和“殆”的意思,同时记住这两个字。
(教师相机板书,指导书写。
)12、谁愿意再试着说一说这则论语的意思。
13、和你的小组同学再说一说。
三、指导背诵。
1、自愿背。
2、齐背。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27、《论语》二则温故知新为师学不思罔思不学殆反思:学生理解论语二则的含义之后,觉得自己应该如此好学,背诵较快。
论语教学设计(通用17篇)
论语教学设计论语教学设计(通用17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教学设计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2、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3、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由《论语》和孔子直接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二、诵读感知1、学生范读,读毕师生评点,明确文言文的朗诵要求2、教师范读3、学生齐读三、研读分析1、“学而时习”章(1)“学”指的是孔门弟子要学的功课——诗、书、礼、乐等,学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吗?不行,还要“时习之”,“习”是实践,是练习,《〈论语〉十则》简案,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论语〉十则》简案》。
拖得太久也不行,还要经常、按时练习。
这里的“学”与“习”有什么区别?好比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水,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高兴,同“悦”)(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方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自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孔子有门徒三千,来自全国各地,来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早的有晚的,孔子这句话是对门徒说的,有什么用意?(3)“君子”指的什么人?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作君子?(4)这段话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也……吗”(5)这一则谈的是什么问题?2、“吾日三省”章(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子”是什么人?(2)曾子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一下吗?(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3)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问题(4)讲述“曾子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大致能照应哪句话?论语教学设计篇2一、教学目标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2、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5篇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 1.积累、理解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4课时。
学习方法:1、诵读法2、评点质疑法第一课时【学习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
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
预习导学:1、搜集关于孔子其人及《论语》的资料2、细读《论语》十则,熟读成诵课堂导学: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
(小组汇报,搜集成果)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张仁义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
(小组汇报,搜集成果)《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_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生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3、朗读课文:范读:学生要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同学们正音正字。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4、总结三个通假字:ABC5、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论语》十则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重点: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前五则内容。
1、第一则: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三句讲的是()【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翻译()2、第二则:吾:日:三:省:为:谋:忠:交:信:传:习:翻译本则()3、第三则:故:知:可:以:为: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翻译本则()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论语六则说课稿(优秀7篇)
论语六则说课稿(优秀7篇)论语十则说课稿篇一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b.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c.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能力目标:a.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b.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3)德育目标:a.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b.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教学的重点、难点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教学方法1.分类整理归纳法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
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
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一」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论语》教案2一.复习:背诵前两则以及课下实词。
二.新授: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四,五则1.朗读,翻译这三则,教师在黑板上归纳重要实词。
2.老师:何为“温故”,何为“知新”请同学们举出例子。
复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新知识的呢?3.学生:反复阅读,反复练习。
4.老师:在复习的时候要动脑思考,有触类旁通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融会贯通,迁移的能力。
提问:那为什么说温故知新之后就可以成为老师了呢?如果只是一味的传授,而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维,没有创新能力,没有归纳总结提炼的能力,会有什么后果呢,那么由此,我们能想到什么呢?(思考的重要性)提问:如果一味的思考是否可以呢?我们来看下一则5. 老师:“学而不思”在学习生活中指什么样的人,“思而不学”指的又是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举例子学生:前一种是书呆子,不会动脑思考;后一种是梦想家,没有行动。
学生:一种是非常用功的学生,一种是不努力,不用心的.学生。
6.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那你平时学习时有没有这两种状况呢?你觉得这两种情况哪种更有害呢?(后一种更有害)为什么“思而不学”更有害?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如果一味的空想,等着天上掉馅饼,就会一事无成。
学生:如果只想不做,总是异想天开,就会一无所得。
7. 老师:我们在学习时,应该思考什么问题呢?这两则强调的是学习方法,我们要反思自己,平时是否做到了这两点。
8. 朗读背诵三,四则。
9. 齐读第五则,考虑一下,这一则写了什么内容?是否有不懂的问题。
10. 学生:我想到了两小儿辩日,孔子也有不知道的时候。
学生:圣人也不是什么都懂,我们平常人就不用装懂了。
11. 老师:说的很好,由此我们能想到什么呢,做人要具备什么品质?(谦虚,虚心,谦逊)一个人,总是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能强不知以为知,要实事求是。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10篇)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10篇)教学目标:1、积存“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精确流畅地朗读并娴熟地背诵课文。
2、翻译十则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内涵。
3、端正学习态度,改良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预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日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个“圣人”2562周年华诞。
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许多许多人去山东省曲阜fù市“朝圣”!这个圣人是谁呢?(ppt1:“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今日我们在成都狮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
(PPT2:“论语”。
)学习该课的目标是(PPT3:“展标”。
齐读目标。
)二、诵读课文学生齐读;正音。
三、直译、理解(弄清每一则谈的主要是哪个方面。
板: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随机PPT4:“直译理解”)第一、二则:抽生解释红色的字并直译;抽生推断每句谈的各是哪个方面。
第三则:抽生解释、直译后强调“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五则:抽生解释、直译。
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和通假字“女”“知”第六、七则:抽生解释、直译。
思索为什么把两则合在一起解释翻译。
第八则:抽生解释、直译。
思索并答复前后三句的关系。
理解“仁以为”。
第九则:抽生解释、直译。
启发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处于乱世,君子能坚守道义,洁身自好。
第十则:抽生解释、直译。
启发学生理解正面阐释“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与反面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自由朗读1、把文中的成语找出来。
2、把自己最喜爱的格言、警句背一背。
五、分读课文(男、女轮番,捕获感受)六、共享感受(围绕三方面)1、自己感受最深或收获的是什么?2、自己过去做得不好的是什么,今后怎么办?七、完毕语:同学们,让我们积存相关的成语、格言、警句,端正学习态度,改良学习方法,并把它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和修养,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们对孔子的纪念!《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篇2一、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1)把握“亦、殆、诲、厌、斋、辅”等6个字。
《论语》教学设计及反思
《论语》教学设计及反思1、《论语》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初步培养朗读,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学习“愠,君子,罔,殆,省,弘毅”等文言实词的含义,熟练背诵全文,训练文言文语感。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自我解疑以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疑点难点的能力,加强其课堂参与意识,学习总结“留,删,增,换,调”等翻译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所涉及的学习方法,态度及为人修养,对照反省自己。
【基本设想】1、以朗读促理解,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提倡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做独立思考,联系本人实际,以加深体会。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有关书籍,登录网站,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2、利用课下解释及工具书扫清字音障碍。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交流收集材料,创设阅读情境(课件片头:古典音乐伴奏,背景为竹简滚动,孔子不同画像轮流出现。
)曾听过山东一位副省长非常自豪地这样向媒体宣传山东:“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孔子在这里诞生。
”看来,孔子真不愧是我们山东的“品牌”人物。
我们身为孔子的老乡也是倍感荣耀,那你对咱们这位光辉而伟大的老乡又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孔庙朝圣,“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貌不扬却倍受尊崇,早年虽有抱负却不得伸展,儒家创始人……)大家想亲身聆听这位伟大教育家的谆谆教导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十则。
(设计意图:利用孔子是山东老乡这一激趣点,吸引学生,培养其课堂参与意识,并注意把课文与多媒体网络有效链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展示。
)三、疏通文意,扫清障碍背诵格言,名句。
对照自我,找差距。
(设计意图:目标明确,切实可行,有知识能力,有情感态度,便于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
)四、朗读感知1、扫清字音障碍:抽生读,注意语音,停顿,重音,语调,语速。
重点字词,如:不亦说乎三省诲女是知也的读音应讲解清楚。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15篇)《论语》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3预习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愠罔殆谓哉焉诲2.看课文解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演讲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同学的心情。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老师讲解: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3.通假字4.朗读与背诵5.四种特别句式:四、朗读指导1.老师范读课文。
2.同学自由朗读课文一次,老师订正同学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同学齐读课文。
3.抽二个同学朗读,众评。
留意:引导同学留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同学讲清以下几点:(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留意古今义的不同。
(8)留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9)四种文言文特别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处理方法: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老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同学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现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订正。
七、指导背诵八、小结由同学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
A类。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
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预备活动肯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论语》十则(其次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论语》二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论语》二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论语》二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论语》二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2、掌握《论语》中的两则原文及其翻译。
3、学习《论语》中两则故事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4、理解《论语》中的描写方式和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论语》的背景和作者,深入理解两则故事。
难点:剖析《论语》中一些深入理解的词汇、掌握其含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学生最在意的事情,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逐渐转移到本课话题。
3、大致介绍一下《论语》和作者孔子的背景。
第二步:短文阅读1、分组阅读《论语》中“学而时习之”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原文,然后互相讲述各组的读后感。
第三步:交流讨论1、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寻找两则故事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重点讲授关于“学”,“友谊”的思想。
2、解释《论语》中一些比较深奥的词汇,比如“内省”、“认知”等词汇的含义以及重要性。
第四步:思考拓展1、让学生思考:“学习”和“友谊”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是什么。
2、让学生和家长们协作完成一份短篇作文,写出有关自己深受启发的人或学习经历,或者自己的友情经历。
第五步:巩固提高1、继续引导学生探索《论语》中的哲学思想,进一步扩充知识面。
2、分组进行口头演讲,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述能力。
让学生通过演讲来梳理课程中所学的知识,掌握好足够的知识点。
四、教学后续1、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向学生展示如何实践《论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2、带领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探究,继续深入推进相关知识的探索。
3、通过反复讲授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记忆与消化能力本文针对初中生开展《论语》的教学,以学习与友谊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索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通过阅读原文、交流讨论、解释词汇、思考拓展和口头演讲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论语》中的思想,拓展知识面,提升表述能力和记忆消化能力。
教学设计《论语四则》
教学设计《论语四则》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理解《论语》中四则的内容和意义;了解《论语》的文化背景和价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会从《论语》中获取启示和智慧。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论语四则》,培养学生敬重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论语四则》的内容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先提问:你们知道《论语》吗?你们对孔子有什么了解?再展示《论语四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根据这个名称,你们猜测这些四则都是什么内容?2.学习《论语四则》(30分钟):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阅读,深入学习《论语四则》的内容和意义。
教师可以逐个介绍每个四则的背景和主要思想,学生可以提问和讨论。
3.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每个四则的核心思想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陈述讨论结果。
4.生活应用(20分钟):与学生一起分析并讨论《论语四则》的应用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思想和原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5.拓展延伸(15分钟):出示与《论语》相关的现代人的行为案例,让学生尝试运用《论语四则》的思想解读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6.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思考,教师进行总结并概括《论语四则》的重要意义。
7.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结合生活实例,探讨《论语四则》的现实价值,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四、教学辅助手段:1.《论语四则》的教材和教案。
2.多媒体设备和投影设备。
3.班级分组形式。
五、教学评价方法:1.教师通过参与和引导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来观察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陈述结果来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学生的作业来评价学生对《论语四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延伸:。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5篇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报告、军训心得、学习心得、培训心得、条据文书、读后感、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military training experiences, learning experiences, training experiences, doctrinal documents, post reading feedback,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5篇教案的准备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安排课堂资源和教学工具,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当有合理的教学步骤和过程,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学习能力,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教案一:《论语》中的“为政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中的“为政篇”的内容和主要思想;2. 掌握《论语》中的相关名句和典故;3.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为政才能。
二、教学重点:1. 《论语》中的“为政篇”的内容和主要思想;2. 相关名句和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利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2. 讲授法:通过讲解、解读名句和典故,阐述“为政才能”的重要性;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态度。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和典故,并探究其含义和启示,例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
2. 讲授:教师简要介绍《论语》中的“为政篇”的背景和内容,并解读其中的名句和典故,例如:“君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名句和典故对于“为政才能”的重要性。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论语》中的“为政篇”的主要思想和对于自己的启示,然后由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进行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有序讨论,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4. 情景模拟:根据《论语》中的名句和典故,设计情景模拟活动。
例如,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模拟各种不同的政治情境,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感受“为政才能”的重要性,并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为政才能”来解决问题。
五、巩固与拓展: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论语》中“为政篇”的读后感;2. 探究拓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史书和其他哲学著作,深化对“为政才能”的理解,并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分析。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名句和典故,引导学生探究“为政才能”的重要性。
通过分组讨论和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论语》教学设计3篇
《论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2个生字,2、理解、积累’‘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词语。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能正确疏通文意。
4、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难点:读琉通文意,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同学们,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二、关于孔子的资料助读投影显示:孔子(公元筋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孔子也被尊为圣人。
孔子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倦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学先慢读全文。
2、播放朗读录音磁带,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教师提示)(l)正音释义①论语lun);②女,音ru、同‘、汝”,你;③是知也:知,音Zhl,同’智”,智慧;④其:他们、他们的;⑤子日:孔子说,日:说;⑥诲:教导;⑦好古:爱好古代文献;⑧敏:聪敏,敏捷;⑨温故而知新:温习好学过的知识才能更好地领会和理解新的知识。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沮故l而知新,四、疏通文意、1、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教师提示字词释义:(l)第一则:三人:几个人。
《论语六则》教学设计
《论语六则》教学设计篇一:论语六则-教学教案【经典教例】[教例简述]教师第一次定向:同学们,我们先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诵读课文,分“则”理解课文,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1.诵读。
2.逐“则”落实,教师顺势将六则语录按内容分类,将“而”的例句按用法分类。
3.自由背诵。
4.分“则”背诵。
5.背诵比赛。
6.全班齐背。
教师第二次定向:请同学们拿出活页式分类笔记,用10多分钟的时间,整理课堂笔记。
同学们进行操作,撷取课文内容,分类做好笔记。
大体有——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3.在“文言虚词”类记下:4.在“名言警旬”类记下:①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用于学习态度)②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用于学习方法)③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用于思想修养)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课堂学习笔记。
[评析]这个教例的“眼”,在指导学生做“分类式课堂笔记”。
如何指导学生做笔记,是学法研究的一个小小的分支。
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亟需我们用创造性的作法去填补。
“分类式课堂笔记”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其优点在于:1.变单课式笔记为知识块式笔记,眉目清晰,知识量充沛。
2.变学生在单课笔记中的“记录员”身份为分类整理的“操作员”身份,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了质的变化。
3.变单一利用课文材料为多角度利用课文材料,课文材料因此而增值。
4.培养了学生积累资料、研究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检索能力。
5.有利于单元小结、综合复习乃至毕业、升学考试的总复习。
只要坚持分类积累,复习课中这些资料会令人爱不释手。
说的好处愈多,作教师的我们就会愈感到不安,我们反思:在传统的作法中,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在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教学效率上,其利用价值到底如何学习笔记,这块在教学中永远占有相当地位的有利于学生一生的知识天地,为什么直到现在还得不到开发性的研究篇二: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六则》教学设计《论语六则》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论语》五则教案
《论语》五则教案教案一:《论语》导读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
2.理解《论语》的基本形式和作品结构。
3.掌握《论语》的基本思想和重要观点。
4.培养学生对古代经典文献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复印《论语》的相关章节,供学生阅读和讨论。
3.特制课堂辅助工具,如《论语》的思维导图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于《论语》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3:作品结构1.学生自读: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中的《论语》的作品结构部分。
2.教师讲解:教师对《论语》的基本形式和作品结构进行阐述,如《论语》与其他文献的异同点等。
Step 4:基本思想与重要观点1.学生自读: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中的《论语》的基本思想和重要观点。
2.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教师点拨: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互相点拨、分享各自的理解和发现。
4.教师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汇总和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论语》的思想。
Step 5:思维导图制作1.学生操作:学生利用特制课堂辅助工具,制作《论语》的思维导图,梳理和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2.学生展示:学生自愿展示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并进行互相点评和讨论。
Step 6:小结1.回顾与总结:教师结合课堂讨论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回顾与总结。
2.拓展任务: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论语》的相关章节,撰写读书心得。
教学延伸:1.让学生分组进行文本阅读,针对《论语》中的重要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
2.组织学生进行《论语》的现代释义翻译工作,让学生更能理解和运用其中的思想和观点。
3.布置学生进行《论语》的个人心得写作,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教案二:《论语》中的人生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中的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和重要观点。
2.理解孔子的人生哲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18-1《论语》三则教学设计
18-1《论语》三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内容是《论语》三则,该教材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学派的重要文献之一,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
通过学习《论语》,学生可以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掌握《论语》中的三则内容。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儒家思想中的原则,分析和解读《论语》中的言行。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掌握《论语》中的三则内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儒家思想中的原则,分析和解读《论语》中的言行。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儒家思想和《论语》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升。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论语》的一些内容,你们还记得吗?请回忆一下,孔子是中国古代哪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学说对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怎样的影响?学生: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他的学说是儒家学派,对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师:很好,孔子的学说主要通过《论语》这本书传承下来。
那么,你们知道《论语》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吗?学生:《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学派的重要文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儒家思想的原则和价值观。
教师:非常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三则内容,分别是“学而时习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君子之过”。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教师: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则内容,“学而时习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思考一下。
学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我们学习的时候要有恒心,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教师:非常好!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一时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九则教学设计吉林市龙潭区金珠学校孔君教学目标1.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行孝与立德的相关问题,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准确理解选言含义。
教学难点既能整体感知又能细致思考言论中的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一年前,我们曾有幸结识孔子,体验了学而时习、学而思之的学习境界和谋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
今天,我们将再次捧读《论语》,继续聆听圣贤的教诲。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以陶醉之情和虔敬之意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放声读。
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旁若无人,放声读书,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教师了解具体学情。
5.师生齐读。
让教室传出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
三、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
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录最感兴趣的一则,记下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四、讲解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则,并带领全体同学背诵这一则。
2.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和其他同学解答。
要求学生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清除词句理解障碍。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
(1)前四则谈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是孝道。
同样问孝,孔子给孟武伯和子游的回答为何各有不同?孔子对弟子提问的回答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状态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诲,正所谓因材施教。
孟武伯是鲁国世家孟孙氏的子弟,其父孟懿子曾按照其祖父的临终嘱托向孔子学礼,但有始无终。
所以其父孟懿子在向孔子问孝时,孔子回答的是“无违”,暗指他不应违背父亲的嘱托。
孟武伯行事错乱,所以孔子教导他不要让父母因身体疾病之外的事情为他操心。
子游为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节,所以孔子教导他要注意表达对父母的恭敬孝顺之心。
(2)“父母在,不远游”,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应如何理解?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在日常的听命侍奉上,关心父母的衣食冷暖,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能及时行孝。
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依然可行。
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使远游和迟归的必然联系淡化了,子女即使远游也可日行千里地返回,重要的是游子心中要装着对父母的牵挂和惦念,经常回家,并尽可能多陪伴父母。
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现,正是因为太多的现代游子以“忙”为由,丢失了为人子女应有的孝心,使“意恐迟迟归”的双亲饱尝孤独寂寞。
所以,穿行于现代时空中的男女,仍然应该把“父母在,不远游”记在心间。
(3)守候的意义在于及时行孝,知年的意义则在于用心行孝。
身为人子,会因何而喜?因何而惧?知道父母的年纪,寿高康宁,子女得以成欢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摆酒相贺,此为“喜”。
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纪增高,人生苦短,来日不多,时有不测之忧,因此而“惧”,所以身为人子更应珍惜光阴,尽心侍奉。
(4)“百善孝为先”。
《论语》中有很多谈及“孝”的篇章,你能再举几例吗?(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为政》)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里仁》)五、背诵感悟。
1.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则。
2.全体同学随发言同学齐诵这一则。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五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
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行孝——唯疾之忧——敬而养之——游必有方——知年喜惧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不动笔墨不读书。
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在读书笔记中写下了你的读书思考,请你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获。
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二、学生展示。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整理补充。
三、教师补充。
1.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
2.教师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作如下准备:(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仁,是爱人。
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各异。
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乐山,仁者不忧,仁者必有勇……都是针对弟子的不同个性和状态加以引导和教诲,使之接近真君子的品性。
对仁的解说可以各异,但有一点被孔子反复强调,那就是“巧言令色”之下很难有仁的存在。
只敢顺情说好话,不敢说逆耳之言;只敢显和颜悦色,不敢显真实怒容。
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这是生命的病态和假象,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爱。
首先看到仁的反面,坚决地与之划清界限,才能顺畅地走向仁的中心。
(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
”在追求仁德的道路上会很多困难,包括他人的误解和自己的孤独。
当你远离巧言令色的人时,容易产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无奈,此时要坚定地自我激励:志同道合者并不遥远。
有德者立于世,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然会有朋自远方来;更何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样,不论能否欢聚畅谈,有德者都不愁没有精神知己相伴。
(3)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有何异同?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都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和举动,“见义勇为”“义不容辞”“义务劳动”中的“义”都是这个含义。
但是,因为“舍生取义”“大义凛然”“大义灭亲”“共产主义”等价值观的渗透和影响,人们心中的“义”有约定俗成地缩小为“大义”的倾向,即重要的原则,如“民族大义”等。
(4)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的深刻含义?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恕很重要。
什么是恕?孔子的定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讲,我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别人也不要把他的想法强加给我。
恕很不容易做到。
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说,“赐也,非尔所及也”。
恕是将心比心,古人拆字为解,“如心为恕”。
我们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谓恕,与现在的宽恕不同。
今语宽恕,强调的是宽,从宽引申为原谅。
孔子谈的恕,含有对等原则。
(5)君子原指有官位者或权贵子弟。
《论语》中提到的君子是儒家的人格典型,指有理想、有原则、不断进德修业、追求至圣境界的人。
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什么?还应有哪些发展?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为人。
除此而外,还应赋予君子以时代的新内涵,如应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面对人生的磨难和挑战,善于接纳新鲜事物和理念,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把握机会、显现才能,但也要懂得纳悦自己。
(6)《论语》中还有哪些关于“君子”的论述?(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君子不器。
(《为政》)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八佾》)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颜渊》)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颜渊》)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路》)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宪问》)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宪问》)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宪问》)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卫灵公》)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卫灵公》)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卫灵公》)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卫灵公》)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卫灵公》)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阳货》)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阳货》)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阳货》)四、诵读感悟。
1.学生放声朗读后五则。
2.学生分别背诵后五则。
3.全体背诵后五则。
五、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后五则。
2.以小组为单位,坚持研读《论语》,并搜集最新的有关《论语》的热评。
读书课上交流。
板书设计:立德——仁:“巧言令色,鲜矣仁。
”——德:“德不孤,必有邻。
”——义:“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11年9月20日《论语》说课稿吉林市龙潭区金珠学校孔君《论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论语》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