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地区旅游文献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凉山地区旅游文献研究综述

作者:黄静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5年第03期

本文对近年来四川省凉山地区的旅游文献进行分类研究,具体分为凉山旅游资源内容研究、旅游形象及商品营销研究和旅游开发问题及对策研究。旨在明晰近年来凉山地区的旅游发展情况和旅游研究现状,从而实现奠定凉山地区今后的旅游发展的研究基础及研究方向。

一、引言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其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幅员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473.04万人。境内地理环境多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居住民族主要有汉、彝、藏、蒙古、纳西等十多个民族,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随着大众对旅游休闲的认可,近年来旅游项目的发展逐步成为该地区的支柱经济之一。为了进一步了解凉山地区的旅游发展情况,本文对近年来凉山地区的旅游文献进行分类研究。

二、凉山地区旅游文献的研究现状

凉山地区旅游文献可以分为三大类别。第一类,凉山地区旅游资源内容研究。本世纪初就有学者对凉山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凉山地区旅游资源的研究是凉山地区旅游研究的开端。

具体而言,陆文熙(2001)对凉山州的生态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文化古迹、民风民俗、文学艺术等角度深入阐述了凉山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指出凉山具有丰富的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金陶(2003)提出将凉山州的航天高科技与彝族的传统文化旅游相结合。有助于弥补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旅游产品单一,形成较为系统的旅游整体路线。陆文熙等(2005)提出了挖掘凉山各民族的宗教文化这一宝贵的凉山旅游资源。文中对凉山彝族的毕摩文化、藏传佛教文化、摩梭人达巴文化、苯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等均做了详细的论述,同时指出凉山的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邱亚利等(2007)提出将凉山彝族餐饮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新项目。文中对凉山彝族的饮食文化做了详细论述,指出凉山彝族的苦荞文化、肉食文化和酒文化都能够为凉山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同时,也指出目前彝族饮食文化发展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耿选珍等(2008)对凉山地区发展自驾车旅游进行了研究。指出自驾游是未来凉山旅游发展的新方向,但因凉山地势、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系统构建不完善等原因,导致自驾游面临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瓶颈。李玉臻(2009)对凉山地区的彝族火把节的发展历程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指出凉山彝族火把节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的演变过程。此演变过程同时也是凉山地区走向世界的发展历程。文中重点对凉山彝族火把节的两次转型过程进行了论述,分别是从民间节日到政府主导举行节日的转变和政府主导举行节日到市场机制引入的转

变。作者认为转型后的彝族火把节成为政治、经济、旅游、文化、娱乐等多元素的载体,在市场机制下发展的凉山彝族火把节的未来发展方向应当从民众角色出发,不脱离根本。景志明(2011)对凉山的红色旅游发展进行论述,凉山的三条红色旅游线路是凉山红色旅游的主体。在对阶段性建设成果表示肯定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了凉山红色旅游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杨志强等(2012)提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中的传统体育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尚未完全开发的旅游资源。并从政策机遇、时代诉求、民众需求等方面论述了当下是发展这一旅游资源的最佳时机。罗安平(2012)以凉山火把节举办的行政区域为切入点,分别从山村、乡镇、州府三个类别对火把节的内容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层级和类型的火把节具有不同的“官方”行为目的,其认知度、原生性和变异性均有不同。

第二类,凉山地区旅游形象及商品营销研究。具体而言,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问卷调查研究两类研究方式。邱云志(2004)对凉山地区旅游形象进行研究。作者认为凉山旅游知名度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存在形象屏蔽的现象。为削弱泸沽湖女儿国对凉山旅游形象知名度的影响,应重新整体规划凉山的旅游形象,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增强凉山旅游形象的传播。单莉莉(2004)指出彝族服饰能够有效的提高凉山州的旅游形象。成为凉山旅游地形象标识,彝族服饰成为旅游形象宣传的重要载体,能够起到增强游客的参与性、提高旅游地区的知名度、实现聚焦效应。喇明英(2006)对凉山旅游品牌化营销进行研究。作者认为凉山旅游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是旅游品牌的缺失,从而导致市场占有率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创新意识和整体营销的理念,缺少旅游精品,缺少旅游形象地。提出构建旅游形象、顾客满意、主题营销、网络营销等策略。

孟悦(2011)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凉山彝族漆器作为旅游商品的开发现状做了研究。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游客最为看重的是漆器的价格,普遍认为漆器的价格过高。其次,游客较为关注的是漆器的质量,对漆器的总体评价为一般。由此可见,颇具彝族特色的旅游商品漆器市场竞争力不强。马衍阳(2009)对凉山州旅游纪念品进行了市场调查。分别对旅游纪念品的种类、服务、质量、价格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凉山旅游纪念品种类不够丰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价格偏高等现状,并且提出建立规范的旅游纪念品市场,信息渠道和投诉制度。邱亚利等(2011)通过4Ps理论对凉山彝族旅游商品的营销进行了探讨。文中对凉山彝族特色旅游商品营销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其产品:“有特色,但质量堪忧;竞争力低下;市场无序;品牌杂乱,无大品牌支撑;宣传部到位,知名度欠佳”的现状,并基于4Ps理论对商品营销对策提出设计突破创新、建立合理销售渠道和改善促销侧率的对策。

第三类,凉山地区旅游开发问题及对策研究。此类研究涉及凉山旅游业的发展战略、旅游项目开发瓶颈、相关对策等问题。具体而言,杨建翠(2004)提出了凉山旅游业的发展战略。针对凉山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作者认为需要提高旅游景区的开发水平,开发具有内涵的旅游产品、改善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多方面筹集资金,加强旅游宣传和促销的力度。卢天玲等(2006)提出了将凉山彝族的毕摩文化作为旅游开发的新方向。毕摩文化强烈的神秘感、丰富的内容和显著的民族特征使其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在开发方式上,作者以凉山州美姑县为例,将毕摩文化经过舞台化的表演和民间体验相结合。采用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受众对毕摩文化的直观感受。肖雪(2008)对四川凉山境内的泸沽湖景区的旅游开发进行了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