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导论-系外行星
太阳系外行星的探索
太阳系外行星的探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测技术的提高,人类对太阳系外行星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太阳系外行星是指存在于离太阳系之外的星球,也被称为系外行星或外星球。
它们的发现不仅扩展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还为人类寻找外星生命提供了新的线索。
本文将介绍太阳系外行星的探索历程以及人类对其进行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人类就开始有了初步的太阳系外行星发现。
当时,发现太阳系外行星主要依靠传统的径向速度法和凌日法。
径向速度法通过测量恒星的速度变化来推断行星的存在,凌日法则通过观测恒星的亮度变化来找出行星。
这两种方法的发现效率相对较低,只能发现质量较大的行星。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凌日法的精细化和改进,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9年,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发射,让我们的太阳系外行星探索迈上了新的台阶。
开普勒望远镜采用了高精度的凌日法观测方法,可以监测大量的恒星并寻找行星的凌日现象。
通过对凌日现象的研究,科学家可以确定行星的轨道、大小和温度等关键参数,从而更好地了解太阳系外行星的特性。
开普勒望远镜的发现让我们的太阳系外行星数量大幅增加,许多与地球相似的行星也被发现。
二、太阳系外行星的分类太阳系外行星可以按照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根据行星的质量,它们可以被分为超级地球、类似地球和巨型行星等不同类别。
超级地球是质量比地球大但比巨大行星小的行星,类似地球则是质量和大小与地球相似的行星,巨型行星则是质量比地球大得多的巨大行星。
另一种分类方式是根据行星的轨道特性,太阳系外行星可以被分为热木星、类木行星和地外行星等。
热木星是距离恒星很近的行星,它们的表面温度非常高;类木行星则是和木星类似的巨大气态行星,其轨道通常位于离恒星较远的位置;地外行星则是处于适居带内的行星,其表面条件可能适宜生命存在。
三、太阳系外行星的研究意义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对于我们理解宇宙的起源、行星形成和生命存在的可能性等提出了重要的问题和挑战。
天文学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和特征
天文学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和特征太阳系外行星是指存在于离开太阳系的恒星周围的行星。
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和分析,已经发现了大量的太阳系外行星,并且对它们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
本文将探讨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方法以及它们的特征和分类。
一、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方法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主要依靠两种方法:凌日法和多普勒光谱法。
凌日法是利用行星经过其所绕的恒星前方时所引起的光度变化。
当行星经过恒星前方时,会阻碍部分光线被观测者探测到,从而导致光度下降。
通过连续测量恒星的光度,可以检测到行星的存在以及其轨道的一些基本参数。
多普勒光谱法(也被称为径向速度法)则是通过观测到行星引起恒星的多普勒频移来检测行星。
当行星围绕恒星运动时,恒星的光谱线会发生周期性的蓝移和红移。
通过测量这种频移,可以计算出行星的质量、轨道和周期等参数。
二、太阳系外行星的特征太阳系外行星与太阳系内行星有一些明显的差别。
以下是一些主要特征:1. 大小和质量:太阳系外行星可以是地球类行星、巨型行星或棕矮星(介于行星和恒星之间)。
它们的质量范围广泛,从几倍地球质量到数十倍木星质量不等。
2. 轨道特性:太阳系外行星的轨道可以是近似圆形也可以是椭圆形。
有些行星存在于适宜生命存在的“宜居带”内,距离恒星适中,表面温度适宜生命的存在。
3. 行星大气:太阳系外行星的大气成分和组成有所不同。
一些行星的大气中可能存在丰富的水蒸气,甚至是氧气等生命存在的关键成分。
这些特征使得科学家对太阳系外行星的探索充满期待。
三、太阳系外行星的分类根据其特征和性质,太阳系外行星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式:1. 热木星:这类行星质量巨大且非常接近其恒星,表面温度非常高。
它们位于离恒星较近的轨道上,常常表现出高温和强大的大气层活动。
2. 红外巨人:这类行星类似于木星,但距离恒星更远。
它们通常会散发出大量的红外辐射。
3. 岩石行星:这类行星与地球类似,由固态物质构成,可能拥有岩石地壳和金属核心。
天文学中的系外行星发现方法
天文学中的系外行星发现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变得越来越深入。
20世纪末以来,天文学家们通过使用各种先进的观测设备和方法,成功地发现了许多系外行星,即在太阳系之外的行星。
本文将介绍一些天文学中常用的系外行星发现方法,包括凌星法、径向速度法、微引力透镜法和直接成像法等。
凌星法是寻找系外行星的一种重要方法。
当一个行星经过恒星前方时,它会遮挡部分恒星的光线,从而使恒星光度下降。
这种光度变化可以通过观测恒星的亮度曲线来探测到。
凌星法可以提供行星的大小和轨道倾角等重要信息。
此外,凌星法还可以通过观测多个系外行星的凌星事件来了解行星系统的结构和演化。
径向速度法是另一种常用的系外行星发现方法。
当一个行星围绕恒星运动时,它会对恒星施加引力,从而使恒星发生微弱的径向速度变化。
通过测量恒星光谱的多普勒频移,可以推断出恒星的径向速度变化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行星的质量和轨道周期等重要信息。
径向速度法在发现多个哈勃空间望远镜任务中的系外行星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微引力透镜法是一种观测宏观重力效应的方法,也可以用于系外行星的探测。
当一个星体与遥远的背景星体在观测者的视线上相对较近时,它的引力会产生透镜效应,使背景星体变得更亮。
当有行星围绕星体运动时,它们可以通过改变背景星体的亮度模式来检测到。
微引力透镜法可以提供行星的质量和距离等重要信息,尤其适用于发现与恒星距离较远的系外行星。
直接成像法是一种通过直接观测行星的光亮来发现系外行星的方法。
由于行星与恒星之间的差异,行星的光亮通常较弱,很难与恒星的强光干扰区分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天文学家使用了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如自适应光学、干涉测量和星周掩星等,来提高行星的信号噪声比。
直接成像法可以提供行星的表面特征和大气成分等重要信息。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系外行星发现方法,如超巨爆炸法、时差测量法和频率变化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测量宇宙微弱信号的变化来探测系外行星。
太阳系外的行星有哪些
太阳系外的行星有哪些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太阳系仅仅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天文学家们的目光已经投向了太阳系之外的广阔星空,探寻着那些神秘的系外行星。
系外行星,顾名思义,是指存在于太阳系之外的行星。
它们围绕着其他恒星运转,构成了一个个与我们太阳系截然不同的恒星系统。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热木星。
这类行星的特点是体积巨大,质量通常接近甚至超过木星,但它们距离所围绕的恒星非常近。
由于距离恒星过近,表面温度极高,因此被称为“热木星”。
热木星的发现让科学家们对行星的形成和演化理论产生了新的思考。
原本认为行星应该在距离恒星较远的区域逐渐形成,然后慢慢向内迁移,但热木星的存在似乎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
接着是超级地球。
超级地球指的是质量比地球大,但又小于海王星的行星。
它们的表面环境和内部结构可能与地球有很大的差异。
有些超级地球可能具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有些可能是岩石行星,其表面可能存在着极端的气候条件和地质活动。
还有一类被称为“冷海王星”的系外行星。
它们的大小与海王星相当,但由于距离恒星较远,表面温度很低。
这些行星的大气层成分和物理过程都与太阳系中的行星有所不同,为我们研究行星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样本。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类型,还有一些特殊的系外行星。
比如,“水世界”行星,它们的表面可能大部分被液态水覆盖,想象一下,那或许是一个充满了广阔海洋的世界。
天文学家们是如何发现这些遥远的系外行星的呢?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径向速度法。
当一颗行星围绕恒星运转时,恒星会受到行星引力的影响,产生微小的来回摆动。
通过测量恒星光谱中由于这种摆动而产生的多普勒频移,就可以推断出行星的存在以及其质量等信息。
二是凌日法。
当行星从恒星前方经过时,会遮挡恒星的一部分光线,导致我们观测到的恒星亮度出现短暂的下降。
通过监测恒星亮度的变化,就能够发现系外行星的存在,并计算出其大小和轨道周期等参数。
三是直接成像法。
这是一种较为直接但也更具挑战性的方法。
天文学导论-系外行星
6个直接成像系外行星与太阳系的比较
OGLE-2005-BLG-390
b
3。系外行星早期探测的曲折历程
早期的系外行星探测利用天体测量学技术 1969年,van de Kamp 声称探测到了一个很 近的矮星 Barnard‘s Star(巴纳德星)的周期 摆动:
• 由两个木星质量大小的行星引起,一个轨道周期为 12年,另一个26年
1。引言:系外行星存在的证据
哥白尼普遍性原则:我们所处的宇宙小小角落 只不过是宇宙浩瀚星海中的普通一员,没有任 何理由认为我们的太阳系是宇宙中的特殊存在
我们居住的这颗普通行星围绕着一颗普通的恒 星运转,这颗普通恒星处于普通星系中的一个 普通区域,而这个普通星系也处于宇宙中的一 个普通区域
问题所在
第一个发现的系外行星却呆在不该呆的地方
Finally, in 1991, the first success - a definite discovery of planets outside our solar system, using the reflex motion technique 但仍有一个障碍:这个行星位于一个不应该有 行星的一个中子星旁 正常的大质量恒星爆炸(超新星爆发)后形成 中子星。任何恒星原有的行星会被超新星的冲 击波蒸发掉或被抛到星际空间。中子星是恒星 爆炸后所遗留下来的致密天体,应该绝对不会 有行星的
• 一个行星 r~1000km, • 许多尘埃 r~1微米
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
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一直是天文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近年来,随着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宇宙深度观测的加强,科学家们已经确认了许多太阳系之外的行星存在。
本文将介绍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过程、探测方法以及对宇宙的重大意义。
一、太阳系外行星发现的背景随着人类对宇宙的兴趣日益浓厚,科学家们开始关注太阳系之外是否存在其他行星系统。
1995年,瑞士天文学家米歇尔·迪迪埃和他的团队通过利用多普勒光谱测量方法,在飞马座的恒星周围发现了一颗质量大约与木星相当的行星,这是人类第一次成功发现太阳系外行星。
这一发现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并开启了太阳系外行星领域的研究。
二、太阳系外行星的探测方法为了探测太阳系外行星,科学家们应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多普勒光谱测量法、凌日法、径向速度法等。
1. 多普勒光谱测量法多普勒光谱测量法是最早也是最常用的探测太阳系外行星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基于多普勒效应,通过测量恒星光谱中行星引起的频率移动来推断行星的存在及其轨道参数。
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到行星的质量和轨道形态,但无法测量行星的物理特征。
2. 凌日法凌日法是通过观察行星经过母恒星前面时遮挡恒星光芒造成的微弱亮度下降来判断行星是否存在的方法。
当行星经过母恒星前方时,它会部分或完全遮挡住恒星的光芒,从而使得地球上的观测者能够观测到光度的减小。
凌日法可以测量行星的大小、轨道周期,以及距离恒星的距离。
3. 径向速度法径向速度法是通过观测母恒星光谱的多普勒频移来检测行星的存在。
当恒星受到行星影响时,其速度会发生微小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光谱频率的变化来测量行星的存在与轨道参数。
三、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意义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对于我们了解宇宙的起源和进化、寻找地外生命以及揭示行星形成和演化机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太阳系外行星的存在证明了行星系统的多样性和广泛性,进一步支持了行星形成理论。
通过对太阳系外行星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揭示行星形成机制、行星的物理特性以及它们在行星系统中的位置分布规律。
系外行星
脉冲星是倾斜的自转磁中子星
脉冲星应该不会有 行星
时间测量法:脉冲星行星
1991年,两个脉冲星研究小组报道了不可能的 脉冲星行星 英国一个小组发现脉冲星 PSR1829-10 的脉 冲在周期振动:脉冲的到达时间在最小值和最 大值之间变化
• 计算错误,行星是由于程序错误生成的
美国一个小组发现类似的现象:脉冲星 PSR B1257+12 的脉冲信号也存在周期性的提前和 推迟
系外行星探测技术4:行星掩食法
当行星运行到恒星前面时,会遮挡很小 一部分恒星光,而使得恒星周期性地变 暗
事实上并未 看到行星
HD 209458 被掩食
恒星亮度仅下降1.5%!(1999年11月) 掩食开始
目前COROT精度高达万分之几!
由恒星亮度的变化可推算出行星的大小,进而 可估算行星的密度(推测物态、成分等) 由于掩食,对此行星的了解要多于其它系外行 星。它的体积比木星稍大,但是质量更小,说 明其密度很低,甚至低于土星(太阳系密度最 低的行星)
原理:考虑双星系统围绕它们的共同质心转动
Centre of Mass D M1 R1 V1 R2
V2 M2
恒星的反射(Reflex Motion)运动或称摆动
恒星和它的行星环绕它们的共同质心转动。如 果质量相等,则转动中心在两者中间;实际上, 恒星质量远大于行星,所以转动中心更靠近恒 星(甚至在其内部) 当行星旋转时,恒星沿较小的轨道旋转,但两 者的轨道周期相等 恒星轨道的大小取决于行星的质量和两者之间 的距离:
系外行星探测技术3:视向速度法
多普勒效应发挥威力
视向速度测量 radial velocity measurements: 应用多普勒效应高精度测量恒星靠近或远离我 们的速度(即恒星的视向运动)
系外行星
美国宇航局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了219颗可能的新行星十颗是地球大小的,在宜居带中。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近宣布,其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已经更新了其太阳系外行星的目录,其中有219个新的候选行星。
这些新发现的系外行星中,有10颗几乎与地球的大小差不多,在它们恒星的宜居带轨道上运行,这意味着温度可能适宜液态水存在于地表上。
自2009年4月哈勃望远镜首次发现以来,开普勒发现了一长串行星候选行星名单。
开普勒的目录现在包括4034颗行星候选者,其中2335颗已经通过其他望远镜的后续观测被证实为外行星。
在这数千颗被发现的行星中,大约有50颗与地球大小差不多,并在适宜居住的区域内运行,其中超过30颗已经通过额外的观测被证实为真正的行星。
“开普勒数据库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是唯一一个包含有差不多大小和轨道和地球一样大小的类似地球的行星的行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普勒项目科学家马里奥佩雷斯在一份新闻稿中说。
“了解他们在星系中的频率将有助于未来NASA任务的设计,以直接成像另一个地球。
”开普勒探测到外行星,通过测量行星在前方或凌日时所产生的一颗恒星的光排放量的暂时减少。
这些测量方法也可以用来确定被发现的外行星的大致半径,这些工作通常是由夏威夷的w.凯克天文台等其他的望远镜所完成的。
研究人员发现,较小的外行星分为两类:地球大小的行星和比海王星小的气体行星,通常被称为迷你海王星。
很少有比海王星更小的行星在这两类之外。
行星科学家们希望利用这个不断增长的数据存储库来了解整个银河系的行星形成过程,并回答一个更吸引人的问题:地球以外有多少像地球这样的行星?“我们喜欢把这项研究看作是对行星的分类,就像生物学家识别新物种的方式一样,”Benjamin Fulton说,他是夏威夷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也是一项关于更新的开普勒目录的研究的主要作者。
“发现两组不同的系外行星,就像发现哺乳动物和蜥蜴组成了一个家族树的不同分支。
”系外行星研究的下一步是确定这些外太空的元素是什么。
太阳系的系外行星
太阳系的系外行星在古老的时代,人类对太阳系以外的星球和行星几乎一无所知。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逐渐获得了更多的关于宇宙的知识。
其中一个令人着迷的发现就是太阳系之外的行星,即所谓的系外行星。
本文将探讨太阳系的系外行星的起源、发现以及对我们了解宇宙的重要意义。
一. 系外行星的起源1. 行星形成理论行星形成理论是解释系外行星起源的重要理论之一。
根据这一理论,行星的形成始于恒星围绕盘状星云中凝结成团的物质。
这些物质逐渐聚集形成了行星原始的建筑材料,而后经历着重力塌缩、碰撞、吸积等过程,最终形成完整的行星。
2. 行星的迁移行星的迁移是系外行星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当行星与其周围的物质相互作用时,它们可能会受到引力相互作用的影响,导致轨道的迁移。
这种迁移也可能是系外行星出现在离太阳系较远的地方的原因之一。
二. 系外行星的发现1. 准确的系外行星搜索随着天文学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开始使用各种方法来搜索系外行星。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凌星法和径向速度法。
凌星法是观测行星经过它们所绕行的恒星前方的现象,由此判断是否存在系外行星。
径向速度法则是通过检测行星引起恒星运动的变化,以此间接地确定恒星是否有行星环绕。
2. 系外行星的特征系外行星的特征是通过对它们的光谱和天文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的。
这些特征包括行星的质量、半径、密度和轨道特征等。
通过发现和分析这些特征,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系外行星的性质和可能的存在条件。
三. 系外行星对我们的意义1. 关于地外生命的探索系外行星的发现为地外生命的存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观测系外行星的大气层成分以及是否具备液态水等条件,科学家们可以评估这些行星的适居性,从而推测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
这对于了解宇宙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注重资源和移民系外行星的发现也引发了对资源和移民的关注。
如果我们能够找到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未来可能将其作为地球的替代居住地,从而解决人口增长和资源枯竭等问题。
探索太阳系外行星系外行星的发现与特征
探索太阳系外行星系外行星的发现与特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天文学观测技术的提高,人类对太阳系外行星(Exoplanets)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本文将探讨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与特征,以及这些发现对于我们理解宇宙的意义。
一、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太阳系外行星,也被称为系外行星,是绕着除太阳以外的恒星运行的行星。
早在1992年,科学家就已经发现了第一颗太阳系外行星,那是绕着脉冲星(一种具有高度规律的脉冲射电辐射的天体)旋转的。
然而,直到1995年,人类第一次发现了围绕着恒星旋转的类地行星,也就是人们常常所说的“类地行星”。
今天,人们利用多种方法来探测太阳系外的行星。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准确地测量恒星的亮度变化。
当一颗行星距离其恒星足够近时,它会经过我们的视线,导致恒星的亮度发生微弱的变化。
通过检测这种亮度变化,科学家可以推断出恒星周围存在行星。
此外,科学家还使用多普勒光谱学方法,通过测量恒星光谱的频移来检测行星的存在。
当行星围绕着恒星转动时,恒星的光谱线会发生微小的周期性变化。
通过分析光谱,科学家可以确定是否存在行星。
二、太阳系外行星的特征太阳系外行星的特征是多样且令人惊叹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太阳系外行星特征:1. 大小和质量:太阳系外行星的大小和质量范围广泛。
它们可以是类地行星(类似地球大小),也可以是巨大的气体行星(类似于木星)。
有些行星甚至比太阳还要大。
2. 轨道周期:太阳系外行星的轨道周期也各不相同。
有些行星围绕恒星运行的时间仅仅几天,而有些则需要数年甚至几十年。
3. 恒星距离:太阳系外行星离其恒星的距离各异。
有的行星非常接近它们的恒星,导致表面温度非常高;而有的行星则远离恒星,使得表面温度异常寒冷。
4. 大气组成:科学家通过观测太阳系外行星的光谱,可以大致确定它们的大气组成。
有些行星的大气中富含水蒸气、氨气等,而有些则主要由氢、氦组成,类似于太阳系中的巨大气体行星。
三、太阳系外行星的意义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对于我们理解宇宙的意义重大。
系外行星的性质与特征
系外行星的性质与特征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测手段的发展,人类对于宇宙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入。
在我们的银河系以及其他星系中发现了众多的系外行星,这些行星是我们了解宇宙及其可能存在生命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系外行星的性质与特征,以及对于我们的意义和影响。
一、行星的分类1. 基于距离和恒星类型的分类系外行星可以根据距离恒星的远近和恒星的类型进行分类,分为系内行星和系外行星。
系内行星是指位于太阳系内的行星,包括地球、火星等。
而系外行星则是指位于太阳系之外,绕其他恒星运行的行星,包括系外巨行星、系外类地行星等。
2. 基于质量和尺寸的分类行星还可以按照其质量和尺寸进行分类。
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定义,行星必须绕恒星运行,并具有足够的质量以克服自身重力,使其保持近似球形。
系外行星可以分为巨型行星、类地行星和棕矮星。
二、系外行星的发现方法1. 凌日法凌日法是目前最常用、最成功的发现系外行星的方法之一。
当一个行星绕恒星旋转时,会周期性地遮挡恒星的光,从而引起恒星的微弱变化。
通过观测这种微弱变化,科学家可以间接推测出系外行星的存在。
2. 多普勒光谱法多普勒光谱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发现系外行星的方法。
当一个行星绕恒星旋转时,它会对恒星的运动产生微弱的引力作用,从而使得恒星在多普勒效应下产生细微的频移。
通过观测这种频移,科学家可以推测出系外行星的存在。
三、系外行星的特征1. 大小和质量系外行星的大小和质量可以通过以上提到的多普勒光谱法和凌日法等方法来测量。
通过这些测量,科学家可以了解到系外行星的体积和质量,从而推测其组成和构造。
2. 组成和大气层通过分析系外行星的光谱,科学家可以了解到其组成成分和大气层组成。
例如,通过分析某些行星的光谱,科学家发现了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存在的迹象,从而推测出这些行星可能具有液态水和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
3. 轨道周期和温度系外行星的轨道周期和温度是了解其特征的重要指标。
行星的轨道周期可以揭示行星与恒星之间的距离,而温度可以推测出行星的表面温度。
自然科学:探索太阳系外行星的科学方法
自然科学:探索太阳系外行星的科学方法1. 引言太阳系外行星是指位于太阳系之外的其他恒星周围的行星。
近年来,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对于太阳系外行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介绍一些探索太阳系外行星的科学方法。
2. 徑向速度法(Radial Velocity Method)径向速度法是其中一种最成功且广泛应用的根据物体运动所采用的探测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观测一颗恒星的速度变化来推断其周围是否存在行星。
当行星绕着恒星运动时,由于引力相互作用,恒星会受到微小扰动,并在光谱上产生多普勒频移现象。
3. 凌日法(Transit Method)凌日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探测太阳系外行星的方法。
当一个行星经过其母恒星和观察者之间时,会出现凌日现象,即部分恒星光线被遮挡,导致恒星光强度发生周期性变化。
通过精确测量这种凌日现象的时间和光度变化,可以推断出行星的存在、大小、轨道周期等信息。
4. 星风法(Gravitational Microlensing)星风法是一种基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的探测方法。
当恒星或行星经过背景恒星前方时,其引力会发生弯曲并折射背景恒星的光线,产生一个暂时增强亮度的现象。
通过监测这种瞬间增强亮度情况及持续时间,可以推断出可能存在的行星。
5. 图像法(Direct Imaging)图像法是通过直接观测太阳系外行星的影像来进行探测。
由于太阳系外行星与它们周围的恒星相距较近,光线被主要来源反射或发射,并被望远镜捕获。
然后通过进一步分析影像中的特征和光谱信息,科学家们可以确定行星的存在和性质。
6. 微引力透镜法(Microlensing)微引力透镜法是一种利用物体质量造成空间弯曲效应从而改变光线路径从而使遥远物体更明亮并且放大以便观察到的探测方法。
这种方法需要恰好在正确的位置和时机进行观察,并且依赖着天文学家对于背景星系、引力物体及其质量的准确测量。
7. 结论通过径向速度法、凌日法、星风法、图像法以及微引力透镜法等科学方法,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太阳系外行星的存在和特性。
系外行星的探测技术
系外行星的探测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系外行星的探测逐渐成为天文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热点领域。
系外行星,也称为太阳系外行星,是指在我们太阳系之外的行星。
自1992年首个被确认的系外行星发现以来,人类对这些遥远世界的探索就从未停歇。
然而,由于它们距离地球极其遥远,探测这些行星的技术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种主流的系外行星探测技术,包括径向速度法、凌日法、直接成像法以及引力透镜法,并探讨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径向速度法径向速度法,又称多普勒效应法,是通过分析恒星光谱中因行星引力作用而发生的波长变化,来检测系外行星。
这种方法的核心原理是,如果一颗行星围绕恒星旋转,它会由于引力而导致恒星的位置微小移动,从而造成恒星光谱中光线波长的变化。
1. 原理解析当一颗行星向我们靠近时,恒星光谱中会出现蓝移现象;当它远离我们时,则会出现红移。
通过精确测量这些波长变化,可以计算出这一过程中的速度变化,从而确认是否存在围绕该恒星旋转的行星。
2. 优缺点这种方法非常有效,能够探测到质量较小的行星,尤其是那些位于“宜居区”的行星。
然而,该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其最大的缺点是只能探测到大质量、靠近恒星的行星,对于小质量和远离恒星的行星检测能力较弱。
此外,由于许多恒星都有内在活动性,会对结果造成影响,这也是使用径向速度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凌日法凌日法是另一种重要的探测系统,其原理是在一颗行星经过前景恒星前方时,会遮挡一部分来自该恒星的光线,导致其亮度暂时下降。
通过对这种亮度变化进行监测,可以判断出是否存在系外行星以及其大小、轨道等信息。
1. 原理解析凌日法依赖于高精度亮度监测。
当行星经过恒星前方时,其大小和位置会导致恒星亮度发生微小但可测量的下降。
如果这种变化被持续监控并记录下来,就可以确定该天体是否为行星。
通过分析降幅和降下持续时间,还能够推算出行星的大小及轨道周期。
2. 优缺点这种方法具有非常高的效率,适用于大量恒星观察,尤其是在大规模调查中表现优异。
太阳系外行星科学研究
太阳系外行星科学研究是天文学领域中的一个热门主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观测手段的完善,人们对太阳系外行星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的现状和前景。
一、太阳系外行星的概念太阳系外行星,简称“系外行星”,是指存在于太阳系以外恒星周围的行星。
与太阳系行星不同,系外行星距离地球极远,不可直接观测,目前主要通过星际物理特征和光谱数据,借助一些科学探测器或先进的望远镜进行探测,从而了解其基本性质。
二、太阳系外行星研究的意义太阳系外行星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历程,探索宇宙生命的起源、发展和存在可能性。
在宇宙探索和未来跨星际旅行方面,太阳系外行星的研究数据也将成为极其重要的依据。
三、太阳系外行星研究的现状目前,太阳系外行星研究进展迅速。
首先,已经发现了大量的系外行星。
截至目前为止,科学家已在不同类型的恒星周围探测到了超过4000颗系外行星,这些发现不仅让人们从数量上意识到它们可能存在的广泛性,同时也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次,对于太阳系外行星的基本特征,科学家也越来越了解。
行星的重力、质量、大小、轨道、环境和大气层等特征已被多次测量和观测。
同时,也有科学探测器和天文望远镜监测到了系外行星大气层中的化学反应和自然物理过程,这为进一步探索宇宙生命、跨星际旅行等方面提供了可能。
四、太阳系外行星研究的前景太阳系外行星研究的前景极其广阔。
未来,科学家将继续发现更多的或许存在生命的系外行星。
这不仅需要先进的观测手段和技术,同时也需要在行星量测和数据分析方面找到新的突破口。
同时,太阳系外行星研究的深入发展,还将进一步推动人们对于宇宙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宇宙的演化和未来发展趋势。
五、总结是一个令人兴奋的领域,其研究成果不仅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历程,还有助于解答人类起源和演化问题。
如果说,领域仍处于探索初级阶段,那么未来几年,无疑将会见证一个全新的历程和突破。
【高中地理】系外行星:从科学猜想到大发现
【高中地理】系外行星:从科学猜想到大发现近几年利用开普勒望远镜发现的系外行星数量越来越多,特别是位于宜居带内、与地球大小相近的系外行星的搜寻进展显著我们知道太阳系有八颗行星,所以其他恒星也应该有自己的行星系。
然而,直到20多年前,这一假设仍然缺乏实际观察证据的支持,仍然处于科学推测阶段。
这颗行星本身不发光,其表面的反射光与恒星相比极其微弱。
因此,这颗行星经常被其母星的光辉所覆盖。
从距地球数百光年的恒星系中寻找这颗行星非常困难。
天文学家声称早在1855年就发现了系外行星,但直到1992年,人类才首次确认脉冲星psrb 1257+12周围存在质量与地球类似的物体(HD 114762b,质量是木星的10.98倍,于1989年首次发现,是第一颗被确认的系外行星)。
由于并非所有恒星都有行星,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给了我们一个巨大的惊喜。
银河系中有数千亿颗恒星。
如果1%的恒星都有自己的行星,那么太阳系之外就会有数十亿颗行星。
系外行星观测在最近几年取得了重要进展,截至今天(7月24日),已确认的系外行星达1935颗,属于1225个行星系统,其中484颗系外行星位于多行星系统内(数据来源:1,179颗。
开普勒望远镜自2021年发射以来在太空开展的天文观测,大大提高了系外行星搜索的效率,目前已经探测到18,000颗可能的系外行星,其中262颗与恒星的距离不远不近,位于温度适宜的宜居带。
探索系外行星意义重大。
我们知道,太阳系是由充满气体和尘埃等星际介质的太阳星云逐渐凝聚而成的。
目前,太阳系已经演化到行星形成的晚期,但我们尚不清楚行星形成的早期历史。
通过对系外行星的搜索,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处于不同形成阶段和不同类型的行星,这有助于了解行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未来的演化方向。
我们的地球也是一颗具有一些共同特征的行星。
探索系外行星有助于研究行星的形成和演化,预测地球的未来,这关系到人类的未来命运。
太阳系外行星
阳系外行星(简称系外行星;英语:extrasolar planet或exoplanet)泛指在太阳系以外的行星。
历史上天文学家一般相信在太阳系以外存在着其它行星,然而它们的普遍程度和性质则是一个谜。
直至1990年代人类才首次确认系外行星的存在,而自2002年起每年都有超过20个新发现的系外行星。
现时估计不少于10%类似太阳的恒星都有其行星。
随着系外行星的发现便令人引伸到它们当中是否存在外星生命的问题。
虽然已知的系外行星均附属不同的行星系统,但亦有一些报告显示可能存在一些不围绕任何星体公转,却具有行星质量的物体(行星质量体)。
因为国际天文联会并未对这类天体是否属于行星有所定义,而至今亦未证实这类天体存在。
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与研究
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与研究太阳系外行星,是指存在于太阳系外的行星,也被称为轨道行星,是在太阳系之外的其他恒星周围存在的行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和研究一直是天文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一、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始于20世纪90年代。
最早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是一颗围绕着PSR B1257 +12脉冲星运行的行星,它于1992年被发现。
但是,第一个被确认的太阳系外行星是于1995年在猎户座内发现的51 Pegasi b。
发现太阳系外行星的方法有多种。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径向速度法和凌星法。
径向速度法是通过测量恒星的较小的运动来确定恒星周围行星的存在性。
行星的引力会影响到它周围恒星的运动,从而可以通过恒星移动的速度变化来推断行星的存在。
凌星法则是通过观察恒星在运动过程中随时间的亮度变化来揭示其周围的行星存在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对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也变得越来越高效。
除了径向速度法和凌星法,许多新方法也在不同的情况下被开发和使用。
例如,微引力镜像法透过行星与背景星的重力场关系,观察到由行星引起的微弱变形,检测到遥远行星的存在性。
二、太阳系外行星的研究太阳系外行星研究的目标是尽可能了解和理解这些行星的特征、环境条件和组成,以便能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演化过程。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广泛的信息和数据。
其中,适当的天文观测和巨大的数据量是了解太阳系外行星的一个关键。
通过测量观察到的恒星和行星的亮度和频谱,能够获得大量的物理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比较。
使用地面及空间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和探测器获得不同类型、分辨率和波长范围的图像和数据,如红外光谱、热辐射、透射电谱和重力、磁场等信息。
由于距离和复杂性的限制,太阳系外行星研究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有些问题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得到解答。
我们正在逐渐了解太阳系外行星的数量、大小、组成和环境条件等基本特征,这些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百亿个类似的恒星系中的可能存在的许多其他行星和它们的分类。
外行星
海王星
海王星(Neptune)是环绕太阳运行的第八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第四大天体(直径上)。海王星在直径上 小于天王星,但质量比它大。
基本数据 公转轨道:距太阳 4,504,000,000千米 (30.06天文单位) 轨道倾角:1.769度 行星直径:49,532千米(赤道) 质量: 1.0247e26千克 自转周期:22小时左右 公转周期:约164.8个地球年 发现者: Johann Galle 发现时间:1846年
岩质彗星
岩质彗星,不像一般的彗星释气的主要成分是冰,彗发的主要成分是岩石。因此,它们的释气是不可预知的, 而不只是在冻线的内侧。
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被认为是类似干涸湖床底部的泥裂缝,在表面松散的小块会离开,稍后会因为被辐射压 扫掠而推离。
有时,一个天体可以被错误的认定为岩质彗星,像是P/2010 A2,是小行星带中与另一个天体碰撞的一颗小 行星,导致在短暂的时间内有岩石的碎屑尾随着它。
冥王星
冥王星,或被称为号小行星,是太阳系中第十二大的围绕太阳旋转的天体。它于1930年1月被发现,并以罗 马神话中的冥王普路托(Pluto)命名(希腊神话中的哈迪斯),中文意译为冥王星。起初,它被认为是太阳系 中的一颗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联会中通过第五号决议,将冥王星划为 矮行星(dwarf planet)。
木星
距太阳:7.783亿千米(4.8亿英里) ;公转周期:12年;赤道直径:142,984千米(88,849英里)。木星是最 大的,旋转最快的行星,能装下1300个地球。
土星
土星古称镇星或填星,因为土星公转周期大约为29.5年,我国古代有28宿,土星几乎是每年在一个宿中,有 镇住或填满该宿的意味,所以称为镇星或填星。直径119,300公里(为地球的9.5倍),是太阳系第二大行星。它 与邻居木星十分相像,表面也是液态氢和氦的海洋,上方同样覆盖着厚厚的云层。土星上狂风肆虐,沿东西方向 的风速可超过每小时1600公里。土星上空的云层就是这些狂风造成的,云层中含有大量的结晶氨。
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与研究
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与研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断深入,我们逐渐发现太阳系外的行星也存在着并且持续增多。
这些行星被称为太阳系外行星,简称系外行星。
本文将介绍系外行星的发现历程、研究方法以及对探索外星生命的影响。
一、系外行星的发现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行星充满好奇。
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类才陆续发现了第一颗系外行星。
这一发现才拉开了系外行星研究的序幕。
系外行星的发现主要基于间接的观测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几何法和径向速度法。
几何法是通过观察行星从其母星前方通过的现象来推断行星的存在。
当行星从观测者的角度看来穿过恒星盘时,恒星的亮度会略微下降。
因此,通过对恒星亮度的连续观测,可以推断出行星存在的可能性。
径向速度法则是利用行星引力对其母星的牵引力造成的多普勒效应来判断行星的存在。
行星围绕恒星运动时,会导致恒星轨道上的速度发生微小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观测恒星光谱的频移来测量。
通过分析频移数据,科学家能够推断出行星的存在。
除了几何法和径向速度法,系外行星的发现还借助了其他间接观测手段,如微引力透镜效应和行星凌日法等。
这些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得系外行星的发现速度越来越快,目前已发现的系外行星已达数千颗。
二、系外行星研究的意义系外行星研究不仅意味着对宇宙的更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为探寻外星生命提供了重要线索。
通过观察系外行星的大气成分和特征,科学家能够推测其适居性以及是否存在液态水等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
这对于我们理解地外生命的起源和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系外行星的研究还有助于验证行星形成理论。
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的系外行星,科学家能够比较它们的质量、轨道和特征,进一步验证和完善行星形成的理论模型。
此外,系外行星研究还对于我们的地球、太阳系和宇宙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比如,通过比较系外行星的构成和特性与地球的相似性,可以推断出类似地球的行星在宇宙中的分布情况,进而得出地球是否是独一无二的结论。
探索未知:太阳系外行星的奥秘
探索未知:太阳系外行星的奥秘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心从未停歇,尤其是在太阳系外行星探测这一领域,科学家们不断推动着技术的边界,以期揭开遥远星球的秘密。
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从理论预测走到了实际发现,目睹了无数奇异而迷人的外星世界。
太阳系外行星,或称为系外行星,是指围绕其他恒星运转的行星。
它们的探测始于20世纪末,当时天文学家们运用了多种方法来揭示这些遥远天体的存在。
其中最直接的方法是凌星法,即当行星从其母星前面经过时,会遮挡部分光线,造成恒星亮度的微小减弱。
通过精确测量这种光变曲线,科学家能够推断出行星的大小和轨道周期。
另一种广泛应用的技术是径向速度法,它依赖于恒星光谱中的多普勒效应。
当行星绕恒星运动时,它的引力会导致恒星轻微摆动,进而在光谱线上产生周期性的波长变化。
通过分析这些细微的光谱变动,研究人员可以确定行星的质量以及轨道信息。
近年来,借助如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和哈勃望远镜等先进的空间仪器,我们得以窥见更多太阳系外行星的多样性。
它们中有些是高温的岩石行星,紧贴其母星,表面温度可能高达上千摄氏度;有些则是巨大的气体巨行星,拥有引人入胜的大气层结构。
除了常规的观测手段,科学家们还致力于开发新的技术,如直接成像法。
这种方法尝试直接捕捉行星的光线,而不是仅仅依靠它们对恒星的影响。
虽然挑战重重,但直接成像法为研究距离较远、与母星分离明显的年轻行星提供了可能。
太阳系外行星的探测不仅拓展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更为寻找第二个地球带来了希望。
透过持续不断的探索,我们或许能发现那些环境适宜、可能孕育生命的星球。
尽管这个过程充满挑战,但每一步的进展都是对人类知识边界的拓宽,也是对未知世界无尽好奇的回应。
未来的探测任务将更加雄心勃勃,包括建设更大的太空望远镜和使用更高精度的仪器。
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对太阳系外行星的了解将会更加深入,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不再只是仰望星空,而是真正迈向那些神秘的外星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COROT精度高达万分之几!
由恒星亮度的变化可推算出行星的大小 由于掩食,对此行星的了解要多于其它系外行 星。他的体积比木星稍大,但是质量更小,说 明其密度很低,甚至低于土星(太阳系密度最 低的行星)
系外行星探测技术5:微引力透镜法
当一颗恒星 及其行星从 远处背景恒 星前经过时, 引力透镜效 应增强背景 恒星的亮度, 从而能够显 示恒星及其 行星的存在
但有一特殊恒星, 51 Pegasi (飞马座) (类似 于太阳的正常G 型星),的确在行为奇怪 地……
第一颗系外行星真奇怪
飞马51恒星视向速度变化超过100米/秒,周期 4.2天。速度变化大的两种可能:
• either by something massive (a dwarf star?) orbiting far away from 51 Peg • from something smaller (like Jupiter?) orbiting very close in
到了1995年......
瑞士天文学家马约尔(Mayor)和 奎洛兹(Queloz)令世人惊骇地
宣布
第一颗真正的系外行星找到了!
几十年的辛勤工作,多普勒测量技术提高到惊 人的每秒几米的精度! 但仍然不足以找到像木星这样的行星,所以它 们并不奢望发现行星
• 他们只是希望发现环绕邻近恒星转动的矮星或褐矮 星
现在相信这个系统有至少3个行星:一个质量小 于地球,另外两个质量是地球的3-5倍
正常恒星有行星?
脉冲星有行星。不该有,但的确有。即便有, 也是奇怪的 显然,这并不令地球人满意:我们真正关心的 是类太阳恒星是否有行星:
• 类太阳恒星的行星可能是舒适的,可能有像地球那 样的环境,并由此可知我们的太阳系是不是独特的
• 一个行星 r~1000km, • 许多尘埃 r~1微米
尘埃反射星光的总亮度是一个行星的1012 倍
• 每块岩石的(反射)亮度正比于r2,岩石的数目反 比于r3
Another dust disk ( the cross is the coronagraph).
• Left:from the Ground, • Right: from HST
OGLE-2005-BLG-390
b
3。系外行星早期探测的曲折历程
早期的系外行星探测利用天体测量学技术 1969年,van de Kamp 声称探测到了一个很 近的矮星 Barnard‘s Star(巴纳德星)的周期 摆动:
• 由两个木星质量大小的行星引起,一个轨道周期为 12年,另一个26年
第一个发现的系外行星却呆在不该呆的地方
Finally, in 1991, the first success - a definite discovery of planets outside our solar system, using the reflex motion technique 但仍有一个障碍:这个行星位于一个不应该有 行星的一个中子星旁 正常的大质量恒星爆炸(超新星爆发)后形成 中子星。任何恒星原有的行星会被超新星的冲 击波蒸发掉或被抛到星际空间。中子星是恒星 爆炸后所遗留下来的致密天体,应该绝对不会 有行星的
尘埃盘(Dust Disks)暗示行星的存在
目前最好的望远镜实际上“看不到”恒星周围 的行星,特别是处在地球这样位置的地球这样 的行星 第一条线索是太阳系形成的理论:太阳系被认 为是产生于一个环绕着恒星的由气体和尘埃组 成的转动着的吸积盘 所以,如果我们的理论正确,我们应该在宇宙 中别的地方看到类似的盘,行星可能从中产生 尘埃盘十分常见,事实上所有新诞生的恒星都 有
多普勒效应发挥威力
视向速度测量 radial velocity measurements: 应用多普勒效应高精度测量恒星靠近或远离我 们的速度(即恒星的视向运动)
由多普勒效应得到恒星的反射运动的精度远远 高于天体测量方法
绝大部分系外行星由此方法间接发现
系外行星探测技术4:行星掩食法
当行星运行到恒星前面时,会遮挡很小 一部分恒星光,而使得恒星周期星是否有行星环 绕一无所知 但现在已经是今非昔比了……
多普勒效应成就了地球人的梦想!
如果恒星有行星绕转,恒星则会前后摆动 , 因此恒星的辐射波长会周期性地变大和变小 但是,波长变化很小,木星对太阳的影响为大 约10米/秒,对其它行星则更小 当时世界上最好望远镜的多普勒测量精度大约 是100米/秒(?) 相对地,脉冲星的脉冲到达时间的周期性提前 和延迟更容易捕捉
1。引言:系外行星存在的证据
哥白尼普遍性原则:我们所处的宇宙小小角落 只不过是宇宙浩瀚星海中的普通一员,没有任 何理由认为我们的太阳系是宇宙中的特殊存在
我们居住的这颗普通行星围绕着一颗普通的恒 星运转,这颗普通恒星处于普通星系中的一个 普通区域,而这个普通星系也处于宇宙中的一 个普通区域
问题所在
2。方法
探测系外行星的5大技术
系外行星探测技术1:直接成像法
通过天文望远镜进行观测 时,由于恒星过于明亮而 无法发现行星。 在遮挡恒星光的情况下利 用红外光进行观测就可以 分辨出行星。 在天文望远镜上加装日冕 仪,降低恒星亮度,直接 拍摄行星。
北落师门b(Fomalhaut b):年轻的行星
著名的绘架座β星的尘埃盘侧对着地球
仔细观测会发现尘埃盘是弯曲的,在上下摆动, 可能是一个大质量行星的引力作用使尘埃盘扭曲
尘埃盘普遍存在
实质上每一个新生的恒星周围都有一个尘埃盘 如果相信尘埃盘和行星同时形成,这就是说每 一颗恒星周围实质上都有行星 尘埃盘的观测为行星在宇宙中无处不在提供了 重要的线索 但是也许形成尘埃盘时并未产生行星,而且即 使行星形成,我们也不清楚它们是什么 这些证据是间接的,对这些“虚幻的行星”有 没有更好的证据?
天体测量学 Astrometry
天体测量学:高精度测量恒星在天球上的位 置移动
• 通常被认为是天文学中最枯燥最令人厌烦的学科: 年复一年地监测某颗恒星在天球上的位置来搜索 它的摆动
测量恒星的微小摆动非常困难,已有几十年 的历史
行星对其母恒星的运动轨迹所造成的干扰
How can we use this?
人们质疑:如何仅用10年数据得到12年或26 年的摆动周期?并且也没得到进一步确认 此结果虽广为流传,但是相信它的人越来越少
1983年,Harrington 等声称发现 star VB8 更 大的摆动。这一次引起摆动的行星质量必须很 大,估计为木星的50倍 两年后,McCarthy 声称真正观测到了这颗行 星:利用斑点干涉测量法(speckle interferometry)过滤掉明亮的恒星光 许多人企图重复他们的结果,都未成功 “是不是外星人意识到地球人在注视他们而隐 藏起来了?” 结果是,寻找系外行星在天文界变得臭名昭著
脉冲星行星 Pulsar Planets
1991年,两个脉冲星研究小组报道了不可能的脉冲 星行星 A British group led by Australian Matthew Bailes 发 现 pulsar PSR1829-10 的脉冲在周期振动:脉冲的 到达时间在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变化 An American group discovered the same for pulsar PSR B1257+12:即脉冲信号存在周期性提前和推迟 第一个小组的计算错误,行星是由于程序错误生成的。 但是第二个小组的结果是真实的:PSR1257+12 的 确有两个环绕它运动的行星!这两个行星的合成引力 使得脉冲星来回摆动, 从而改变脉冲的到达时间!
系外行星探测技术2:天体测量学法
原理:考虑双星系统围绕它们的共同质心转动
Centre of Mass D M1 R1 V1 R2
V2 M2
恒星的反射(Reflex Motion)运动或称摆动
恒星和它的行星环绕它们的共同质心转动。如 果质量相等,则转动中心在两者中间;实际上, 恒星质量远大于行星,所以转动中心更靠近恒 星(甚至在其内部) 当行星旋转时,恒星沿较小的轨道旋转,但两 者的轨道周期相等 恒星轨道的大小取决于行星的质量和两者之间 的距离。大质量行星(如木星)使恒星的运动 显著。行星越靠近恒星,则恒星的摆动越大 所以,原则上即使看不到行星,我们也能从恒 星的运动得知行星的存在
事实上并未 看到行星
And here is the data: notice how it gets fainter (by an awesome 1.5%) at just the correct time (1991年11月) Predicted onset of Eclipse
The Data for HD 209458
HR 8799:飞马座6等星, 距离130光年,年龄约 6000万年 dcb分别在24、38和68个 天文单位处绕恒星转动, 周期100、190和460年, 质量分别为木星的10、10 和 7倍 同一轨道平面内逆时针旋 转(垂直视线) 褐矮星?与行星的区别定 义?
6个直接成像系外行星与太阳系的比较
猎户星云中正在形成行星的地方:尘埃盘轮廓
新形成恒星 ionized oxygen (blue), hydrogen (green), and nitrogen (red)
热气体的 光学发射 线
太阳系大小
猎户星云中的侧对地球的原行星盘
热气体的光学发射 线(兰、绿、红) 发射线被滤掉
距离1500光年,直径17倍太阳系
为什么不用最好的望远镜去看一看邻近的恒 星有没有行星? 有没有“地球”? 有没有 “人”? 问题是行星很黯淡,十分靠近它们的恒星, 恒星比行星要亮109倍
This planet is quite faint any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