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文言文综合复习知识分类
九年级下册文言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下册文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九年级下册的文言文学习中,我们涉及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点1. 词类:文言文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等。
其中,名词的用法较为丰富,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等;动词的语态变化和时态变化需要掌握。
2. 词序:文言文的句子结构以谓语为中心,谓语常位于句首或句中,主语与宾语位于谓语的前后。
此外,状语的位置也有一定的规范。
3.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加文采和表达效果,如比喻、夸张、反问等。
掌握这些修辞手法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文章的主旨非常重要。
4. 文言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如“之”、“乎”、“其”等。
理解和运用这些虚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二、文言文阅读技巧1. 字词猜测:在阅读文言文时,遇到生僻字或不认识的词语,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猜测其含义,这需要我们对古代汉字和词语的意义有一定的了解。
2. 语法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我们掌握文言文的特点和语法规则,如并列结构、状语从句、定语从句等。
通过理解这些语法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 理解文言篇章:文言文篇章结构上常常会有开篇、承转合结构,运用到不同的修辞手法,通过理解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意图。
三、重要文言文篇章解读1.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重要篇章,讲述了虞卿的忠诚与智慧。
文中运用了较多的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词语的用法和句子结构的变化。
2. 《孟子·尽心上》《尽心上》是《孟子》中的一篇著名文章,主要讲述了人们应该如何尽心事物。
这篇文章中运用了反问句和排比句等修辞手法,通过这些修辞手法,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引发读者的共鸣。
九年级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九年级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文言文作为国内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尤为关键。
在即将到来的文言文考试中,有一些必考知识点是我们必须掌握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九年级文言文必考知识点,并为大家提供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文言文基本概念文言文又称古文,是指古代汉民族使用汉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字。
它具有古朴、文雅、精练的特点,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年级文言文考试主要涉及到文言词汇、文言句法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二、文言词汇1. 常见词义:考生需熟记常见文言词汇的词义,如「昔」表示过去的意思,「艰辛」表示艰苦困难。
2. 反义词:有些文言词汇有其反义词,如「喜」和「忧」,「善」和「恶」等。
考生应熟悉这些反义词的用法。
三、文言句法结构1. 并列关系:文言文中常使用并列句和并列结构来表达并列关系,如「人生有哀乐,月之有阴晴」。
2. 状语结构:文言文中常使用状语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如「忍辱负重,默默无闻」。
3. 宾语结构:文言文中的宾语结构较为复杂,有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和宾补等形式,考生需要掌握其基本规则和用法。
四、文言文修辞手法1. 比喻:文言文常使用比喻来进行形象生动的表达,如「江山如画,美不胜收」。
2. 夸张:夸张是文言文修辞手法中常见的一种,可以增强表达效果,如「日月如梭,光阴似箭」。
3. 对偶:对偶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对称的语言结构来表达强烈而鲜明的意味。
五、文言文阅读技巧1. 刻意训练:多进行文言文阅读练习,例如背诵经典文言文文章,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注意语序: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注意其特点,特别是修辞手法的使用。
3. 理解上下文: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较为简练,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测,理解句子的意思。
六、文言文写作技巧1. 归纳总结:对于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词汇、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学习笔记。
2. 模仿写作:通过模仿经典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九年级语文文常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语文文常知识点归纳总结文言文常考知识点:一、古代文化1. 古代文化的背景: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道德观念、礼教制度等。
2. 古代文人的文化修养:儒家思想、古代文人的境界追求、品德修养等。
3. 古代文学流派: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杂剧等。
4.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论语》、《孟子》、《红楼梦》、《水浒传》等。
二、文言文常考基本功1. 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句读、词语解释、文言文的特点等。
2.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疏通文句、把握文意、理解生僻字词等。
3. 文言文的基本写作技巧:字词搭配、句式转换、修辞手法等。
三、古代文学名篇鉴赏1. 古代诗歌鉴赏:《滕王阁序》、《登鹳雀楼》、《春江花月夜》等。
2. 古代散文鉴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黄州寒食》等。
3. 古代小说鉴赏:《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4. 古代戏剧鉴赏:《长生殿》、《西华山》、《汉宫秋》等。
现代文常考知识点:一、现代文学理论基础1. 文学的本质和功能: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的审美功能等。
2. 文学的基本流派: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3. 文艺理论的基础知识:曲艺理论、小说理论、话语理论等。
二、现代文学作品鉴赏1. 现代小说鉴赏:《骆驼祥子》、《围城》、《红高粱》等。
2. 现代散文鉴赏:《我的母亲》、《读书有感》、《沧浪之水》等。
3. 现代诗歌鉴赏:《木兰诗》、《旅途》、《悯农》等。
4. 现代戏剧鉴赏:《雷雨》、《日出》、《稻草人》等。
三、现代文学理论与创作方法1. 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现代主义文学、现代派文学、后现代文学等。
2. 现代文学创作方法:写实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等。
总结:九年级语文的文常知识点归纳总结,包括了古代文言文常考知识点、基本功和古代名篇鉴赏,以及现代文学理论基础、现代作品鉴赏和现代文学理论与创作方法。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可以提高九年级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和语文水平。
通过对各种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灵感,提高学生的文学批判能力和写作能力。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初三语文复习重点总结
初三语文复习重点总结一、古文部分1.文言文阅读: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够翻译文言文句子;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2.诗词鉴赏: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背诵一定数量的诗词。
3.古代文化常识:了解古代的称谓、官职、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二、现代文部分1.阅读理解: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分析文章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2.作文: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和手法;能够写出一篇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有逻辑性的文章。
三、语言知识1.词语辨析:区分近义词、易错词的差别;正确使用词语。
2.语法知识: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和句型结构。
3.修辞手法: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四、语文常识1.文学常识:了解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等方面的知识。
2.古代文学名著:掌握《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的基本内容和人物形象。
3.文学鉴赏: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五、综合性学习1.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作文比赛、古诗文朗诵比赛等。
2.语文课题研究:选择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以上是初三语文复习的重点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习题及方法:一、古文部分《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句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作者是谁?解题方法:这是一道文学常识题,需要对古代文学作品和作者有一定的了解。
根据句子的风格和内容,可以判断出这句话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而《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
答案:司马迁将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解题方法:翻译文言文句子时,要注意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此句中的“吾”、“省”、“日”、“谋”、“忠”、“交”、“信”等词需要准确翻译。
答案: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人处事时是不是不忠诚?与朋友交往时是不是不诚信?二、现代文部分阅读下面的文章,概括文章的主旨。
初三语文知识点归类总结
初三语文知识点归类总结语文是初中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语言能力的重要课程。
初中语文知识点繁多,包括文言文、现代文学、词语、语法等多方面内容。
在初三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系统地掌握这些知识点,扎实地提升语文能力。
下面将初三语文知识点分门别类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初三学生需要系统地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法等知识点。
文言文知识点主要包括: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包括古代汉语的特点、韵律、音律等,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差异。
2. 文言文的词汇:包括文言词的使用、意义、搭配等,学生需要逐步积累并灵活运用文言文词汇。
3. 文言文的句法:包括文言文的句子结构、成分、变化等,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句法特点,理解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4.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学生需要学习和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能够辨析和运用其中的修辞技巧。
二、现代文学知识点现代文学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了解和感知当代文学艺术的重要途径。
初三学生需要系统地了解和学习现代文学的一些重要作品、作家及其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等知识点。
现代文学知识点主要包括:1. 现代文学作品:包括名家名作,如《红楼梦》、《骆驼祥子》、《茶花女》等,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这些作品的情节、人物、主题等。
2. 现代文学作家:包括现代文学名家的生平、创作成就、代表作等,学生需要了解现代文学名家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现代文学作品的历史、社会背景:包括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学生需要了解作品所处的历史、社会背景,理解作品的时代特点和社会意义。
三、词语知识点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初三学生需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词语的发展变化、搭配关系、义项辨析等知识点。
词语知识点主要包括:1. 词语的发展变化:包括汉字的演变、古今词义的变化等,学生需要了解词语的发展变化过程,掌握词语的历史意义。
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文言文部分是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和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以下是中考语文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汇总:1. 实词与虚词- 实词: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如“之”、“其”、“以”、“于”等字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
- 虚词:熟悉并理解虚词的语法功能,如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
2. 句式特点- 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也称作“介宾短语后置”)等类型。
-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及其翻译方法。
3. 通假字- 掌握常见通假字,理解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辨认和解释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现象。
4.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根据上下文需要所发生的活用现象,例如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5. 一词多义及固定搭配- 记忆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多种含义以及常见的成语或固定短语。
6. 文化常识- 了解古代官职名称、科举制度、礼仪习俗、天文地理等基础知识。
7. 文章阅读理解- 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的主旨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 对文言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其言行背后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取向。
8. 翻译技巧- 学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准确把握原文意思,并能用现代汉语规范地表达出来。
9. 背诵默写- 背诵指定篇目的文言文全文或关键段落,并能够准确无误地默写出来。
10. 断句与标点- 学会根据文言语法结构和意义来正确断句,为没有标点的文言文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以上内容是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时应重点关注的知识点,供参考。
九年级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九年级文言文知识点大全文言文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文言文知识点对于提高语文水平非常关键。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九年级文言文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基础词汇1. 词类: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介词、助词等。
2. 词性变化:文言文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常常需要进行词性变化,如动词的语态、时态和人称等。
3. 词义辨析:文言文中常常存在多义词,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词义辨析,理解句子的真正含义。
二、句法结构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通常采用主谓宾的结构,需要准确理解主语、谓语和宾语的关系。
2. 并列结构:文言文中常使用并列结构来表达平行的动作或者事物,需要掌握并列词的使用方法。
3. 状语从句: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常常通过状语从句来表达,需要理解各种状语从句的引导词和使用方法。
4. 定语从句: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常常通过定语从句来表达,需要理解各种定语从句的引导词和使用方法。
5. 让步状语从句:文言文中的让步状语从句用来表示一种让步的关系,需要理解让步状语从句的引导词和使用方法。
三、修辞手法1. 夸张:文言文中常使用夸张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需要理解夸张手法的使用方法。
2. 对偶:文言文中常使用对偶手法来进行修辞,需要理解对偶手法的表达方式。
3. 比喻:文言文中常使用比喻来进行形象的描绘,需要理解比喻手法的使用方法。
4. 借代:文言文中常使用借代手法来进行修辞,需要理解借代手法的使用方法。
四、阅读技巧1. 上下文推测:在阅读文言文时,经常需要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句意等,需要掌握上下文推测的技巧。
2. 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通常较为复杂,理解句子结构是准确理解句子意义的基础。
3. 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文言文中的标点符号使用相对独特,需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和作用。
4. 联想联句: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通过联想联句的方式来加深对文章意义的理解和记忆。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必考题型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对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文言文考试。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点1. 代词:文言文中的代词一般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
常见的人称代词有吾、汝、之等;指示代词有斯、彼、此等;疑问代词有何、安、焉等。
2. 动词:文言文中的动词分为实词动词和虚词动词。
实词动词是指能够独立充当谓语的动词,常见的有行、作、说等;虚词动词是指不能独立充当谓语的动词,需要与实词动词或者情态动词结合使用,常见的有之、者、乎等。
3. 修饰语:文言文中的修饰语一般包括形容词、副词和介词短语等。
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副词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程度或方式;介词短语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关系。
4. 词性转化:文言文中的词性转化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句子中扮演不同的词性。
例如,“刻舟求剑”中的“刻”是副词,“舟”是名词,“求”是动词,“剑”是名词。
二、文言文句子结构知识点1. 主谓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一般为主谓结构,也就是主语+谓语的结构形式。
主语一般是名词或代词,谓语一般是实词动词或者虚词动词。
2.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也可以是主谓宾结构,即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形式。
宾语一般是名词或代词,它接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承受者或者影响对象。
3. 主系表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有时也可以是主系表结构,即主语+系动词+表语的结构形式。
系动词一般是实词动词,起到连接主语和表语的作用,表达主语的属性或状态。
三、文言文常见句式知识点1. 并列句:文言文中的并列句常见的句式有“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
并列句可以将两个相对独立的句子连接在一起,表达并列关系。
2. 状语从句:文言文中的状语从句常见的句式有“因为...所以...”、“如果...就...”等。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一、文字和语言知识(一) 文字的产生和演变1. 书写工具的演变2. 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二) 《说文解字》1. 《说文解字》的编纂和作用2. 常用字的解释和示例(三) 语言的分类和特点1. 语言的分类及其特点2. 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和联系二、古代诗词鉴赏(一) 古诗的体裁和特点1. 诗的体裁2. 古诗的形式特点(二) 古诗的鉴赏1. 古诗的表达手法2. 古诗的意境和思想三、古代散文鉴赏(一) 散文的体裁和特点1. 散文的体裁2. 散文的写作技巧(二) 散文的鉴赏1. 散文的文学价值2. 散文的表现手法四、古代戏剧及戏曲(一) 戏剧的体裁和特点1. 戏剧的分类2. 戏剧的表现方式(二) 戏曲的体裁和特点1. 戏曲的类型2. 戏曲的表演形式五、古代文学名著(一) 《三字经》1. 《三字经》的作者和作用2. 《三字经》的内容和价值(二) 《百家姓》1. 《百家姓》的作者和作用2. 《百家姓》的内容和价值(三) 《弟子规》1. 《弟子规》的作者和作用2. 《弟子规》的内容和价值(四) 《论语》1. 《论语》的作者和作用2. 《论语》的内容和价值(五) 《孟子》1. 《孟子》的作者和作用2. 《孟子》的内容和价值六、古代传统文化(一) 儒家思想1.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儒家思想的影响(二) 道家思想1.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道家思想的影响(三) 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和联系1. 儒家和道家的主要观点2. 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点和区别七、中国古代历史(一) 夏、商、周三代1. 夏代的建立2. 商代的兴起3. 周代的鼎盛(二) 秦、汉、魏晋南北朝1. 秦朝的统一2. 汉朝的繁荣3. 魏晋南北朝的兴衰八、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一) 孔子1.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影响(二) 孟子1.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影响(三) 范仲淹1. 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2.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和影响九、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一)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1. 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2. 古代文学的主题和意境(二)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古代文化的传统特色2. 古代文化的现代价值总结: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包括文字和语言知识、古代诗词鉴赏、古代散文鉴赏、古代戏剧及戏曲、古代文学名著、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等九个方面。
初三文言文知识点
初三文言文综合复习知识分类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1、文言实词的古今词义变化A、词义的扩大;B、词义的缩小;C、词义的转化;D、感情色彩的变化;E古今词义的变化;F、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
2、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3、文言实词的活用文言中有些词的性质可以临时改变,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被动用法等。
4、通假字:古书中用一个字替代另一个字的使用现象,叫通假。
二、文言虚词准确理解、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之”“以”“而”“于”“则”“者”“也”等的用法和意义,准确辨析在不同文句中的用法和意义,以达到对文句的理解。
可以采用以单个虚词为线索进行归纳整理,完全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
三、文言语句的断读与翻译1、文言语句的断读A、按词语断读:一个词绝对不能断读开;B、主谓之间断:主语与谓语之间往往有较大停顿;C、按结构关系断:语句中有假设、承接关系的,可以根据关系断读开。
2、文言语句的翻译A、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B、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C、灵活使用翻译方法:“留”“补”“删”“换”“调”。
四、文言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使动句、意动句、被动句。
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考查的内容主要有:①结合两材料,给加点的字注上不同的读音;②指定具体的语句比较异同;③常见通假字用法的异同;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异同;⑤用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解决比较阅读材料中的问题;⑥根据课内文言文特殊句式特点找出文比较阅读材料中相应的句式;⑦领会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并进行比较分析;⑧将比较阅读材料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⑨比较两材料在内容、写法及表达方式方面的异同;⑩比较阅读材料的情感倾向。
文言文阅读测试主要有以下内容:1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能准确地理解他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2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能正确地理解他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常见句式,能补写出浅易文言文中地省略成分。
中考语文古文知识点整理
中考语文古文知识点整理
一、常见实词
动词:游览、欣赏、品味、研究、讨论等。
形容词:美丽、壮观、雄伟、可爱等。
名词:山、水、花、草、树木等。
副词:常常、也许、一定等。
介词:在、于、从等。
连词:和、与、但是等。
代词:之、其、此、他等。
助词:所、者、乎等。
二、常见虚词
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何:多么,何等,怎么样的意思。
于:从,在,对于,向,到等意思。
以:用,因为,由于等意思。
而:连接并列短语或句子,表转折,顺承等关系。
则:就,如果,假如等意思。
与:和,跟,同等的字义。
或:或者,有的意思。
且:而且的意思。
故:所以,因此的意思。
三、古文句式
判断句:用者也来表示肯定和否定判断。
被动句:用见、受、被等表示被动关系。
省略句:省略主语、宾语等成分的句子。
倒装句:把谓语放在主语前面,把定语放在状语后面等。
疑问句:用疑问语气表达询问的句子。
反问句:用反问语气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九年级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九年级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语文教育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能提高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
九年级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这里归纳了一些九年级文言文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一、文言文的概念和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民族使用的书面语言,主要流传于汉朝至清朝这一漫长的时期。
它的特点是使用古汉语词汇、语法和语体,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更为庄重、正式、含蓄、简练。
二、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词类:文言文的主要词类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助词和量词等。
其中,文言文的动词有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需注意掌握。
2. 词序:文言文的词序通常为主+谓+宾的顺序,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可以倒装。
3. 句法:文言文的句子结构通常比较简单,注重平衡和对偶。
重要的修饰成分常放在干、状两个位置。
4.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夸张、对偶、排比、拟人、比喻、借代等等。
熟练应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三、文言文的常见篇章体裁1. 记叙文:叙述事物发展的经过和结果,如《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闹天宫》。
2. 说明文:陈述事物的原理、特点和目的,如《孟子》中的《离娄上》。
3. 议论文:表达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如《战国策》中的《公孙龙论战》。
4. 描写文:描写事物的形象和特点,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梦游燕子楼》。
5. 赋诗文:即赋和诗,用文言文写的诗歌,如《诗经》中的《关雎》。
四、常用的文言文修辞手法1. 典:引用名人或经典著作的话语,以增强说服力。
2. 比:通过比较来突出事物的差异或相似之处。
3. 夸:对事物进行夸张的描写,以表达强烈的感情或修辞效果。
4. 借: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以便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意思。
5. 拟:模仿其他事物的形状或特点,以表达作者的感情或形象。
初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初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漫长的学习生涯中,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
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希望大家喜欢!【虚词归类】1、之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
如: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天府之土②代词,相当于“他” ,或“它” 。
如:先主器之/ 先主解之曰③连词,起连接主谓作用,不译。
如:孤之有孔明/ 犹鱼之有水也2、而①表示顺接关系。
如:名微而众寡/ 挟天子而令诸侯②表示转接关系。
如: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3、于①相当于“在” 。
如:信义著于四海②相当于“到” 。
如:至于今日③相当于“比” 。
如:每自比于管仲④相当于“向” 。
如:欲信大义于天下/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4、以相当于“用来” 。
如: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重难点句子翻译】1、亮躬(亲自)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2、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他常常拿自己跟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4、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5、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向全国伸张大义。
6、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最终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7、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8、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
9、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着皇帝向诸侯发号施令,这实在是不能同他较量的。
10、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九年级语文文言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语文文言知识点归纳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表达方式之一,其使用汉字作为表达工具,形成于魏晋时期,盛行于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时期。
在九年级语文学习中,文言文的学习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下面将对九年级语文文言知识点进行归纳。
二、文言文基础语法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多为主谓宾结构。
主语通常位于句首,紧接着是谓语动词,宾语出现在动词之后。
例如:“吾爱汝”、“思君如痴”等。
2. 定状补结构文言文中通过使用定语、状语和补语来修饰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这些修饰语通常出现在被修饰词之前或之后。
例如:“明月皎皎”、“驰骋疆场”。
3. 并列与连接词文言文中使用并列结构来表达相同、或者相近的意思。
常用的并列连词有:“与”、“之”等。
同时,连接词也被广泛使用,如:“因为”、“所以”等。
三、文言文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相似或有类似特征的事物进行比较,以达到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效果。
例如:“挟山超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2. 夸张夸张是一种运用形容词、动词等手法夸大其词的修辞手法,以增强语气和表达效果。
例如:“万水千山”,“不可胜数”。
3. 排比排比是通过列举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以增强表达的冲击力和节奏感。
例如:“生子当如季子平,长大当如孟轲立,老年当可如孔子圣”。
四、文言文阅读技巧1. 熟悉常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结构,提高阅读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2. 注意理解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从而把握作者表达的意图。
3. 学会运用上下文理解词义,排除歧义,准确把握作者的意思。
4. 注意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词汇和典故,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章。
通过对九年级语文文言知识点的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基础语法和常见修辞手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积累和运用这些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掌握文言文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常识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常识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常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言实词: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例如,“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中的“佐”字,意为帮助,是动词;“之”代词,他;“并”意为一起。
2.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等。
例如,“乃丹书帛日‘陈胜王’”中的“乃”表示承接;“丹”名词做状语,意为用朱砂;“书”名词做动词,意为写;“王”此处读四声,意为称王。
3.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等。
例如,“固以怪之矣”是典型的被动句型;“皆下之”是典型的省略句型。
4. 文言翻译:要求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语序和修辞,同时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5. 文言文的主题和思想:包括对古代社会的理解,对古代文化的认识等。
例如,《陈涉世家》通过描述陈胜、吴广起义的故事,反映了秦朝末年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唐雎不辱使命》则展示了古代外交斗争的智慧和勇气。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阅读教辅练习,或咨询老师以获取更多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常识方面的信息。
初三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三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语法1.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文言文的句式结构主要包括主谓宾结构,定状补结构,动宾状结构等。
在文言文中,定状补的位置不像现代汉语那样固定,而且有时候又有表语出现,因此在分析句式结构时,要根据上下文具体情况分析。
2. 文言文的动词使用文言文的动词分为实义动词、虚词和助动词三类,实义动词指明具体的动作或是状态,如走、跳、坐等;虚词指表示抽象意义或没有具体意义,如所、者、乃等;助动词则具有辅助功能,可以帮助实义动词或虚词表达时态、语态、语气等。
3. 文言文的名词使用文言文的名词比现代汉语更加灵活,可以用于不同的句式结构中,并且有时候还可以充当动词的作用。
在文言文的阅读中,要灵活掌握名词在句子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4. 文言文的形容词和副词使用文言文的形容词和副词在使用上比现代汉语更加简洁和灵活,一些形容词和副词可以同动词、名词等词类搭配使用,甚至可以充当谓语。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形容词和副词的修饰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5. 文言文的连词使用文言文的连词主要包括并列连词、让步连词、转折连词等,它们在句子中起着连接不同成分的作用,从而使整个句子更加连贯和通顺。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灵活掌握连词的使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句子的逻辑关系。
二、文言文的词汇1. 文言文的词义篇章文言文的词义篇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一致,有一些词汇在文言文中的使用和意义与现代意义有一定的区别。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词义篇章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2. 文言文的词语搭配文言文的词语搭配比现代汉语更加灵活和多样,一些词语有特定的搭配方式,如“为……所”、“以……为”等。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灵活掌握词语搭配的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用法。
3. 文言文的诗词表达文言文的诗词表达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具有独特的格律和韵律。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诗词表达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句子的韵律和意境。
九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在九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下面将对九年级常见的文言文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文言文常见句式文言文句式相对于现代汉语有其独特之处。
常见的句式有:1.对仗句:前后两句的语法结构、句式相对而立,互相呼应,形成对句的结构。
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2.倒装句:句子中谓语动词在主语前面出现,常用于疑问句、感叹句、条件句等。
如“知天命者不可奈何,闻天命者弗如闻已矣。
”3.比拟句:通过对比的手法,将事物进行相应的对照,以突出某种特征或表达某种意义。
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二、文言文常见词语1.古代人名:在文言文中,人物的称呼一般不使用现代的称谓,而是使用古代人名。
如杨玉环、白居易等。
2.古代礼仪:古代礼仪在文言文中占据重要地位,如“稽首”表示行礼、致敬,“鞠躬”用于表示敬意等。
3.古代称谓:古代人们对于亲友、长辈的称谓也有一套独特的称谓系统,如“令堂”称母亲,“叔母”称伯母等。
三、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其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1.比喻:通过对事物的比较,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中所指的对象。
如“人生若寄,岂得久住。
”2.夸张:为了突出描述的对象,通过夸大的手法进行修辞。
如“百年之后,人们依然会为他们的伟大而惊叹。
”3.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四、文言文的常见写作题材文言文的题材丰富多样,常见的题材有:1.志怀抒发:借助文字表达对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如《赤壁怀古》中写的是作者对古代战争的感慨。
2.议论文:通过对某个问题的探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如《论语》就是一部以言语对话方式形式的议论文。
3.叙事:通过叙写事件的经过和发展,展示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如《木兰诗》就是一篇叙事文。
初三生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初三生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对于初三的同学来说,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好文言文的知识点,不仅有助于应对考试,更能让我们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下面就为大家汇总一下初三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词义扩大:比如“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般的江河。
词义缩小:“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词义转移:“走”,古代指跑,现在指行走。
2、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故”,可以表示“原因”“旧的”“所以”等。
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实词的意思。
3、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形容词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分别为“亲近”“疏远”。
动词作名词:“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指“产出”“收入”。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之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作助词:“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之”还可以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等。
2、而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表承接:“温故而知新”。
表转折:“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3、以作介词:“以”可以表示“用”“凭借”“因为”等。
作连词:“以”可以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并列、承接、目的等关系。
4、于表处所:“于厅事之东北角”。
表对象:“万钟于我何加焉”。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夫战,勇气也”。
“……者,……”:“马之千里者”。
2、倒装句宾语前置:“何陋之有”。
状语后置:“战于长勺”。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3、被动句“为……所……”:“为乡里所患”。
“于”表被动:“受制于人”。
四、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文言文综合复习知识分类姓名按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浙江省与杭州市中考语文要求,文言文阅读测试主要有以下内容:1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能准确地理解他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2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能正确地理解他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常见句式,能补写出浅易文言文中地省略成分。
4理解文言文中某些重要句子的意思。
5了解文章内容和大意,对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意义能作出恰当的概括和评价。
杭州市中考近几年大多考课外语段,但知识点仍立足课内,因此,对七至九年级所学的文言文从知识归类上作综合复习,理清知识要点,从课内延升到课外。
本次复习从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常见句式、固定结构等方面作较为系统的归类整理,希望能对你的文言文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节文言实词:文言实词主要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几方面。
一.通假现象:在古汉语中,常用一个音同、音近或形近的字(通假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本字),这种现象就是通假现象。
学习文言文,要重视通假现象,熟悉七至九年级所用的通假字。
本知识点的梳理归类可参阅《新课程中考复习丛书》第171页上的汇集。
二.古今异义:词的古今词义差别主要有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转移、④词义消失、⑤感情色彩变化等几个方面。
杭州市中考不在术语上考这个知识点,而侧重在考具体语言环境中词的含义。
因此,只要掌握这个古今异义的词在文中的意思,并能运用到课外文言文中去就可以了。
了解掌握这个知识点的内容,可参阅《新课程中考复习丛书》第173页的汇集。
三.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是文言文中极为普遍的现象。
要掌握各个词的多种义项,首先得依靠平时不断的积累和整理,其次需要适当的了解词的本义、引伸义、比喻义等知识。
在复习训练或月考测试,尤其是中考时,要确定多义词的含义,一定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有还要结合古人的语言习惯。
《新课程中考复习丛书》(第174页)对该知识点的只作了举隅,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还需我们在平时学习时、复习时有意识的从已学的文章中去整理,去比较。
例如:1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内心想法意思《公输》2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醉翁亭记》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座心情神情《口技》1身上衣服口中食.名词食物(shi)《卖炭翁》2食.不饱,力不足动词吃(shi)《马说》3食.之不能尽其才动词喂养(si)《马说》四.词类活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境里,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时还改变了音调,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现象有很多,我们主要掌握①名词作状语②名词作动词③形容词作动词④意动用法⑤使动用法这五种活用现象,侧重点仍然在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1.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一般不作状语。
但在古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而且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常见。
名作状的表现形式常见的有三种: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介词+名作状的词介宾结构式)②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天天一天比一天(叠词式)③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比喻式)2.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常见形式是动词+该活用的名词,介宾结构+动词,有时也会有该活用的名词不出现的情况:①公将鼓.之击鼓(动词+该活用的名词)②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得(介宾+动词)③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说清楚(动词式)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常见于形容词带宾语。
①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4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样”的意思,或称动词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样”或“将它看作什么”的意思,它只限于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常见形式是“以……为……”,翻译形式为:①把……当作……稍稍宾客..其父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②把……看作……父利.其然也把(他的这种做法)看作有利可图③认为……吾妻之美.我者认为(我)美丽认为(我)长得漂亮④觉得……渔人甚异.之觉得(之)很奇异⑤感到……5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相当于把不及物动词或名词、形容词当作及物动词来使用。
动词、名词、形容词都有这种活用现象。
译文形式常用“使(让、令)+宾语+原活用词的意思”,大部分都可以用一个含有使令的词来替代。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使(之)停止阻止(动词作使动)②固.国不以封疆之界使(国)牢固巩固(形容词作使动)③得而腊.之以为饵使(之)成为干肉(名词作使动)五.阅读训练:(一)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二)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阅读训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出产盛产)异蛇,黑质而.(表并列可不译)白章.(花纹),()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名作动干肉)之以为饵.(药饵),可以已.(止治愈)大风、挛踠、瘘、疠,去.(除掉)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征集)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抵)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件事指捕蛇的事)。
有蒋氏者,专.(独自享有)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继承继续)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多次好几次)矣。
”言之貌若甚戚.(悲戚悲伤)者。
余悲.(同情怜悯)之,且曰:“若毒.(怨恨痛恨)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掌管租税的官),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可怜)而生.(使……生)之.(我)乎?则.(那么)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困苦不堪)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乡邻之生(生活)日蹙.(窘迫),殚.(尽)其地之出,竭.(尽)其庐之入,号呼而.(表修饰)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顶着冒着)风雨,犯.(冒着)寒暑,呼嘘毒疠(毒气),往往而死者相籍.(叠加)也。
曩.(从前先前)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语助词);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五四焉。
非死则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活)。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相当于“于”的用法)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犬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表修饰)起,视其缶,而.(如果)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喂养)之,时.(按规定的时间)而献焉.(它指“蛇”),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借代)。
盖(大概)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岂(哪里)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死在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于(比)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谁哪里)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文体这里指《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以俟夫观人风者(考察民情的人)得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籍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五四焉。
非死则.()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犬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知识归类梳理一通假字1、非死则徙尔:2、苛政猛于虎也:3、谨食之:二词类活用1、岁赋其二2、君将哀而生之乎3、殚其地之出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5、若毒之乎6、而乡邻之生日蹙7、时而献焉8、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9、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三古今异义1、永之人争奔走焉2、貌若甚戚者3、若毒之乎4、当其租入5、号呼而转徙6、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四一词多义若:1)动词,好象2)连词,假如3)代词,第二人称,你病:1)名词,累2)名词,困苦不堪3)名词活用作动词生病4)名词耻辱而:1)表转折却2)修饰地3)表承接,来、便4)表并列,边边5)表递进于:1)副词在2)介词而3)介词比4)介词到5)介词被是:1)捕蛇之事2)这3)孔子的话4)冒险的事生:1)动词活用作名词生计2)动词活用作使动使(之)生然:1)表转折2)……的样子3)对赋:1)名词作动词征收2)名词赋税五特别强调1、黑质而白章质:2、吾祖死于是是:3、向吾不为斯役向:4、则久已病矣病:5、可以已大风已:6、去死肌去:7、饥渴而顿踣顿踣:8、余闻而愈悲悲:六文言句式1、倒装句1)苛政猛于虎2)叫嚣乎东西,突乎南北3)吾尝疑乎是2、省略句1)()触草木,()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