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王成民111215
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上册《动:综合表演(爱的人间)》说课稿
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上册《动:综合表演(爱的人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动:综合表演(爱的人间)》是人音版苏少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优美动人的旋律,歌颂了人间充满爱心的美好情感。
本节课通过歌曲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他们在音乐学习中,具备了一定的听、唱、奏、舞的能力。
但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歌曲学习中,感受到人间关爱的美好,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表演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3.知识与技能:学会歌曲《爱的人间》,理解歌曲的内涵,能够进行歌曲表演。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歌曲《爱的人间》,能够进行歌曲表演。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音高、节奏的处理,以及情感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演示相关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提高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人间关爱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歌曲《爱的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教学:讲解歌曲的背景、歌词的含义,教唱歌曲,让学生在演唱中感受歌曲的美妙。
3.分组练习: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歌曲演唱和表演练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展示环节:各小组进行演唱和表演展示,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演唱奖等。
5.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歌曲中的人间关爱主题,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歌曲名称:《爱的人间》2.歌曲主题:人间关爱3.教学重点:学会歌曲,进行表演4.教学难点:音高、节奏处理,情感把握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演唱歌曲的准确度、流畅度;2.学生对歌曲内涵的理解程度;3.学生在表演中的表现力、团队协作能力;4.学生对人间关爱的认识和体会。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2章第3节《城市化(2)》教案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2课时)第一课时城市化及进程【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城市的外部形态及城市的内部结构,那么,在它们的变化过程中,城市的人口、用地、数量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读P31图2.16看长江三角洲1985年与2000年城市数量、城市规模都有哪些变化?〔板书〕一、城市化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教师总结①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②城镇等级升级。
〔过渡〕从上面可以看出城市化就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板书〕1、城市化的定义:〔过渡〕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 城市化还有哪些标志呢?〔点拨〕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这就是城市化的标志。
〔板书〕2、城市化的标志〔过渡〕请同学们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
思考一下这些变化的原因与结果----是什么原因促使人口向城市移动的呢?〔板书〕3、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学生讨论〕结合图2.17 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如就业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2)推力:指那些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差;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总之,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这是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式之一。
(3)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过渡〕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城市人口多,说明经济发达,所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城市人口的比重也越高。
〔板书〕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过渡〕从上面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存在差异〔板书〕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小结〔过渡〕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人教版七上历史三、四单元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
21、承上启下的 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族政 融权 合分 立 和 民
说教材
1、编写意图 2、体例及特点 3、立体式整合
编者意图
人教版历史教材
1.减轻学生负 担降低难度 2.增强趣味性 生动性和启 发性
3.转变传统 教学方式培 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实 践能力。
编写特点
培养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增强趣味性 启发性
知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历 史 教 材
内容标准
中国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古代史
学习板块 历 史 学 科
世界现代史
内容标准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统一国家的建立
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习主题
中 国 古 代 史 上 册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内容标准
13、两汉的经济发展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 1、通过“丝绸之路”的开 12 、大一统的汉朝 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 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 14、匈奴的兴起及 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的 交流中的作用。 与汉朝的合战 影响。 2、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 11 、“伐无道,诛暴秦”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 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 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 的社会动荡。 15、汉通西域 和西汉的建立。 和丝绸之路 3、知道司马迁和《史记》; 了解“文景之治”,知 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 武帝巩固“大一统”王 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 10 、秦王扫六合 统 朝 和华佗的故事。 一 16、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标:增加了秦朝的灭亡 新课标:增加了对东汉的 国 汉的建立,删减了学生 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家 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及 造纸术、张仲景、华佗, 的 对汉武帝的评价。 删减了张骞通西域的事实。
凤台四中专业性有效教学设计方案(20第一课时)
有效精练
精练目标:当堂消化所学内容
精练方式:巩固式
精练内容:1、背诵1、2段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众妙毕备()以为妙绝()
②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③京中有善口技者()遥闻深巷犬吠声()
3、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①表示突然发生
②表示同时发生
凤台四中专业性有效教学设计方案
年级、学科
七年级语文
课题
20、《口技》
时间
2013、4、17
主讲教师
沈影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
课型
常态课
教
学
目
标
教学目标: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起表现作用。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区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背诵
课文。
有
效
导入
导入目标: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艺,培
养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导入方式:激趣式
导入内容: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普通的嘴,竟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的惟妙惟肖,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我们把这种艺术叫做口技,它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
①惊觉:被惊醒。②呓语:说梦话。③既而:不久。
④抚儿乳:乳,喂奶。⑤儿含乳啼:乳,奶头。
⑥是时:这时候。⑦凑:会合,聚集。⑧妙:妙处。
五年级美术上册说课稿-第12课 唱起来跳起来2-人美版
五年级美术上册说课稿-第12课唱起来跳起来2-人美版一、前言五年级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年级,学生对于美术的认知已经比较系统和全面,此时的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注重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和潜能。
本次说课是关于五年级美术上册第12课“唱起来跳起来2-人美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二、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针对五年级的学生进行设计的,是在“唱起来跳起来”的基础上扩展,加入了更多的表现技巧。
教材重点让学生认识到人物在动态中的表现及其技巧。
本课的核心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动态的表现。
2.人物面部表情的表现。
3.色彩的运用。
4.画面形式的变化。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人物在动态中的表现技巧,能够画出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具备一定的色彩搭配和构图能力。
三、教学设计1. 知识点梳理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归类,以方便学生把握重点。
具体如下:•知识点一:人物表情的表现。
•知识点二:人物姿态的表现。
•知识点三:色彩的运用。
•知识点四:画面构图的变化。
2. 教学流程(1)引入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在引入环节引入一段适当的小品,例如可以邀请同学们表演两个人在公园里散步的情景,操作节奏可以慢慢推进,同时要注意配合清晰的口号,让同学们能够很好的明白故事的情节。
(2)导入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后,我将以课件的方式呈现人物表情与姿态的对比,简洁明了的解释人物在表情和姿态的表达方面的差别。
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明确画面中的深浅、强弱区别。
(3)讲解以视频资料为依据,介绍学生不同人物姿态的表现方式,首先介绍走路的方式和画法,然后是跑步、跳跃等姿态的表现方案。
通过比较,阐释不同姿态下的体态表现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画面搭配的重点,通过不同背景和角度的变化,阐释色彩的运用与造型的选择。
同时要注意理性分析和美感表现。
(4)实践在理论讲解中间,可以穿插大量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分为基本功训练和独立创意设计训练两个阶段,基本功训练主要是练习人物姿态和表情的画法和表现,为接下来的创意设计的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独立创意设计训练则是根据先前的指导,鼓励同学们自主选择题材和画面内容,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作品。
第12课 唱起来跳起来-人美2011版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12课唱起来跳起来-人美2011版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音乐舞蹈与绘画之间的联系;2.能够用色彩、线条、形状的运用表现音乐和舞蹈的情感;3.能够用多种绘画技法创作表现音乐和舞蹈的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音乐舞蹈与绘画之间的联系;2.运用色彩、线条、形状表现音乐和舞蹈的情感;3.掌握多种绘画技法创作表现音乐和舞蹈的作品。
三、教学内容1.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程开始前,老师先放一段音乐和舞蹈的视频供学生观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问题: - 音乐和舞蹈各自有怎样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 音乐和舞蹈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 如何用色彩、线条、形状等视觉元素来表现音乐和舞蹈的情感?2.学生作品展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多种绘画技法创作自己理解的音乐和舞蹈相关作品,并在班内进行展示和分享,同学们互相交流和学习。
3.课堂点评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中总结学习成果和不足,以便更好地完成下一次创作任务。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对音乐和舞蹈的展示,让学生自主探索和事例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2.合作学习法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评价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中总结学习成果和不足,以便更好地完成下一次创作任务。
五、作业布置学生继续在家中进行音乐和舞蹈形式的创作,并用多种绘画技法创作相关作品,下节课将继续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
六、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将音乐和舞蹈与绘画的学习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和评价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更好地完成创作任务。
2024年人教人音版九年级音乐下册《苗岭的早晨》优秀课
苗族音乐特色
通过《苗岭的早晨》这首作品,学生深入了解了苗族音乐 的独特风格,包括其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以及和声的 运用。
乐器演奏技巧
课程中重点介绍了苗族乐器如芦笙、木叶等的演奏技巧, 并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了一定的演奏能力。
民族音乐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通过分析《苗岭的早晨》这首作品,学生理解了民族音乐 如何与现代音乐元素相融合,从而创造出新颖而富有感染 力的音乐作品。
9
旋律、节奏及和声分析
2024/2/29
旋律
作品旋律优美动听,采用了苗族飞歌的旋律特点,起伏跌宕、高亢激昂,表现了苗族人民 的豪放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
节奏
作品节奏明快活泼,以切分音和附点音符为主要节奏型,表现了苗族舞蹈的欢快节奏和人 们劳动时的愉悦心情。
和声
作品和声丰富多变,运用了多种和声手法,如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的结合、和声模仿等, 增强了音乐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同时,和声还巧妙地融入了苗族民歌的音调特点,使得作 品更具民族特色。
体的建议和指导。
2024/2/29
22
06 创意拓展活动设计
2024/2/29
23
民族服饰展示及讲解
2024/2/29
苗族服饰展示
邀请苗族代表或专业人士,穿着传统苗族服饰进行展示,让学生 了解苗族服饰的独特之处和文化内涵。
服饰文化讲解
通过讲解苗族服饰的历史、制作工艺、图案寓意等方面,帮助学 生深入了解苗族服饰文化。
2024/2/29
13
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
2024/2/29
民族调式与现代和声的结合
01
作品在保持苗族音乐调式特点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和声手法,
使作品既具有民族韵味又具有时代感。
2024年人教版苗岭的早晨音乐教案
2024年人教版苗岭的早晨音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音乐》教材,第一单元《美丽的苗寨》中的《苗岭的早晨》一课。
本节课详细内容包括:欣赏《苗岭的早晨》乐曲,了解苗族音乐的特点;学唱歌曲,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分析乐曲的构成,理解其音乐结构和风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
2. 学会演唱《苗岭的早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通过分析乐曲,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的特殊节奏和苗族音乐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唱《苗岭的早晨》,理解乐曲的构成和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苗族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苗族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欣赏:播放《苗岭的早晨》,让学生感受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旋律、节奏和结构。
3. 学唱: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唱,分句教唱,注意纠正音准和节奏。
4. 分析:讲解乐曲的构成,引导学生理解其音乐结构和风格。
5. 实践:分组进行演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六、板书设计1. 《苗岭的早晨》2. 内容:苗族音乐特点: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结构独特乐曲结构:A+B+A'歌曲节奏:X X |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苗岭的早晨》,完成课后练习。
(1)演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2)分析乐曲结构,用自己的话描述乐曲的风格特点。
2. 答案:(1)演唱歌曲正确,音准和节奏准确;(2)乐曲结构:A+B+A',风格特点:优美、明快、独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了解其他苗族音乐作品,进行比较分析;(2)尝试创作一首具有苗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1802019年46期总第486期基础教育研究ENGLISH ON CAMPUS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文/王成铭引言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只能够取得良好的笔试成绩,英语听说能力却较为薄弱,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只是被动式的学习,无法积极主动的进行互动探讨,自然而然的也不愿意讲英语。
所以在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应当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游戏是儿童的乐园游戏能够满足学生的贪玩心理,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持久,但是拥有游戏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有效调动注意力参与课堂学习互动。
所以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探究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用游戏教学模式。
一、游戏应用于字母教学中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字母认识是对以后英语单词学习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如何提升小学生的字母掌握能力,是探究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教师要积极地借助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的利用游戏教学法,与字母教学相互融合创新教学形式,引导小学生,通过画一画想一想,了解各个英语字母的发音和形状,例如教师在讲解英语字母时,可以通过形象的比喻使学生有所认知和熟悉,s可以画成一条蛇,A可以画成一个梯子。
通过这样形象的比喻和引导,使学生在绘画和探索当中,掌握英语字母的发音和写法,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使学生对于英语字母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游戏应用与单词教学中由于单词教学是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所以教师在传统的英语教学当中,要想提升学生的英语朗读能力,就要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游戏当中更好的探究和思考,教师要利用多种形式的游戏来提升学生的朗读效率。
例如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学习,关于动物单词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与小朋友做互动引导小朋友,扮演相应的动物,另一个小朋友则利用英语单词及时的猜出同学所扮演的动物,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表演热情,增强小学生的英语单词学习动力。
2024年小学三年级音乐说课稿
2024年小学三年级音乐说课稿小学三年级音乐说课稿1教学内容: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感受音乐所描绘的狂风暴雪的情景,同时了解一些蒙古族的风情,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2、通过静心聆听、朗读主题诗、模仿律动、画一画、敲一敲等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听辨主奏乐器——木琴的音色特点及音乐力度的变化,感知乐曲的音乐形象。
教学过程:一、听音乐,学生律动进入教室(音乐可采用《秧歌调》)二、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一)聆听乐曲引子,直接导入:音乐在模仿什么声音?这种声音好像把你带到哪里?你知道是什么乐器在演奏?(二)出示图片,介绍木琴的形状、演奏方式和音色特点(三)朗读单元主题儿歌,导入乐曲欣赏:1、师生相互交流自己对大草原的印象,朗读单元主题儿歌2、完整听赏乐曲,思考:乐曲描绘了哪些情景?3、介绍曲名——《我是人民小骑兵》4、分段落听赏、交流。
(四)用律动参与的方式复听全曲,如:模仿骑马动作等(五)相互交流自己听赏后的'感受(六)分组活动1、画一画——试用各种不同的图形或符号来表现声音的渐强和减弱2、敲一敲——使用打击乐器来模拟马蹄声来表现声音的渐强和减弱3、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声音的渐强和减弱三、总结教学反思:能用动作表现乐曲的强弱变化,能用打击乐为乐曲伴奏。
小学三年级音乐说课稿2说体现的思想:一、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二、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三、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写作学习上,以人物外貌描写训练为主。
说教学设想:这一节课要展示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审美视点——审美视点延伸——审美体验的内化”的基本环节。
审美视点:营造审美氛围,从贝多芬的肖像入手,让学生对贝多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感受。
审美视点的延伸:“相由心生”,贝多芬的外貌是他的心灵世界和独特个性的折射,激发学生对人物做进一步的了解。
2024苗岭的早晨.说课稿范文
2024苗岭的早晨.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2024苗岭的早晨》,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2024苗岭的早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作文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描写自然景物和描写文章中的情感表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语文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描写自然景物是培养学生观察和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描写自然景物的重要性,掌握合适的描写方法和技巧;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③情感目标: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观察和感知能力,掌握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难点是:通过文字描写将自然景物形象地展现给读者。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情感教育法。
启发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观察和感知中主动掌握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情感教育法能够让学生深入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视频,以直观呈现苗岭早晨的景色,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将利用一段精彩的苗岭早晨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感受来猜测视频的主题。
然后展示一幅描绘苗岭早晨的图片,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幅图片的感受和想象。
通过谈话引入,我希望学生能对苗岭早晨的美丽和神奇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情感。
环节二、观察描写,培养观察和感知能力。
在学生产生足够的兴趣后,我将让学生观察一段苗岭早晨的视频,并让他们根据所观察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描写。
小学综合实践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主题活动四:自主选题》说课稿
小学综合实践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主题活动四:自主选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学综合实践五年级上册》是一本针对五年级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册教材共包含八个主题活动,第四单元的主题活动是《自主选题》。
主题活动四《自主选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个研究主题,通过、访问、实践等途径,了解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一主题活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善于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访问、实践等学习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研究报告。
但是,部分学生在选题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个研究主题,并掌握、访问、实践等学习方法,完成研究报告。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选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学习习惯,增强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度,培养创新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个研究主题,并掌握、访问、实践等学习方法,完成研究报告。
2.教学难点:学生选题的独创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拓宽视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优秀的学生作品,引发学生对自主选题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选题的重要性和方法,示范如何进行选题和研究报告的撰写。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计划。
4.实践操作:学生根据研究计划,进行、访问、实践等活动,获取相关信息。
2024年美术说课高频篇目《画人像》教案+说课稿!
2024年美术说课高频篇目《画人像》教案+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课《画人像》。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人像绘画的基本知识,掌握人像绘画的基本技巧,学会观察人物特征,表现人物形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人像绘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能够观察并表现人物的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绘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人像绘画的基本技巧和观察方法。
难点:如何抓住人物特征,表现人物形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绘画示范。
学具:素描纸、铅笔、橡皮、画笔、颜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人像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人像绘画的魅力,提出问题:“如何才能画好一幅人像画?”2. 基本知识学习(10分钟)(1)介绍人像绘画的基本知识,如比例、结构、光影等。
(2)讲解人像绘画的基本技巧,如线条、明暗、色彩等。
3. 观察与实践(10分钟)(1)组织学生观察周围的同学,选择一个同学作为模特,进行人像写生。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示范与讲解(10分钟)(1)教师选取一个同学作为模特,进行现场示范。
(2)边示范边讲解,强调观察方法、绘画技巧等。
5. 学生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示范,独立完成一幅人像绘画作品。
6. 交流与评价(10分钟)(1)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人像绘画的要点。
(2)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多观察、多练习。
六、板书设计1. 《画人像》2. 内容:(1)人像绘画基本知识:比例、结构、光影(2)人像绘画基本技巧:线条、明暗、色彩(3)观察方法:整体观察、局部观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身边的同学或亲友为对象,创作一幅人像绘画作品。
内蒙古巴彦淖尔磴口县诚仁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4.3水的组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
1.水的组成: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学式为H2O。
2.分子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3.原子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分别具有1个和8个质子。
9.题目:请解释水的电解实验的应用。
答案: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可以制取氢气和氧气,广泛应用于气体的制备、水的净化等领域。
10.题目:请解释氢气具有可燃性。
答案:氢气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爆炸,氢气具有可燃性。
11.题目:请解释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答案: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c.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文章,如关于水的重要性和应用的科普资料,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
3.实验器材:
a.准备足够的水、电解电源、电极等实验器材,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进行电解水实验。
b.准备一些安全用品,如防护眼镜、手套等,以保证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c.准备实验所需的指示剂、试管、烧杯等实验用品,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12.题目:请解释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
答案: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
13.题目:请解释电解水的过程。
答案:电解水的过程是指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的过程。
14.题目:请解释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答案: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学式为H2O。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以便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2.辅助材料:
高三物理总复习策略探讨——谈冲刺高考关键能力的培养
过 程 特 征
运动特征
能量特征
王安民
复习课,宏观上强调聚合,强调整体.
天津特级教师李尚文对牛顿定律的系统归纳
王安民
“三个三”——三个r; 三种情景; 三种状态
王安民
折江省特级教师沈晨讲玻尔模型的启示:
他将光谱图、能级图、轨道图同时呈现,让学生连线建构:
(1)轨道与能级的对应关系;(2)跃迁(轨道与能级)与 谱线的对应关系。
王安民
思路归纳
现实 问题
物理建模
分析物理题目的思维过程
物理 问题
选用规律
数学 问题
建立方程
求解 问题
王安民
例如(97年高考第19题)质量为 m 、电量为 q 的 质点,在静电力作用下以恒定速率 v 沿圆弧从 A 点运动到 B 点,其速度方向改变的角度为 θ (弧
度),弧长为s,则A、B两点间的电势差UA-UB
再思考:在子弹射入的短暂过程或射入木块后,上述情况又怎样?
王安民
同类拓展1:如图所示,质量均 为m 的A、B两物体用弹簧相连, 一子弹以水平速度v向右射入A物 体并留在其中,若水平面光滑, 现将子弹、木块和弹簧合在一起 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则此系统 在从子弹开始射入木块到弹簧压 缩至最短的整个过程中系统动量 和机械能守恒?怎么求共同速度?
同类拓展2: 如图所示,若A、B两木块用轻弹簧相连, 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向左推A,使弹簧处于压缩状 态.从释放A到B离开竖直墙壁之前的 一段时间内,用弹簧连接的A、B 系统动量和机械能守恒?
王安民
关键之二——分析能力
?分析什么
分析受力特征 分析运动特征 分析能量特征
王安民
例:如图所示,EF为一水平面,O点左侧是粗糙的, O点右侧是光滑的,一轻质弹簧右端与墙壁固定,左 端与质量为m的小物块A相连,A静止在O点,弹簧处于 原长状态,质量为m的物块B在大小为F的水平恒力作 用下由C处从静止开始向右运动,已知物块B与EO面间 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1/4F,物块B运动到O点与物块A 相碰并一起向右运动(设碰撞时间极短),运动到D 点时撤去外力F.已知CD=4s,OD=s.试分析整个系统的 过程特征和遵循的物理规律。
五年级美术上册说课稿-第12课 唱起来跳起来7-人美版
五年级美术上册说课稿-第12课唱起来跳起来7-人美版一、教学目标1.认识并了解7-人美版的绘画形式与表现方式。
2.学习唱起来跳起来的绘画技巧,掌握画面节奏的变化。
3.提高学生色彩应用的能力,感知色彩在画面中的表现力。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绘画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熟悉7-人美版的绘画形式及表达方式。
2.掌握唱起来跳起来绘画技巧,乐感与色彩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1.学生对绘画形式与表达方式的感知与理解。
2.学生在绘画中的色彩应用与技巧。
三、教学准备1.准备7-人美版的素材图片。
2.准备彩色纸张和颜料。
四、教学过程导入环节老师出示7-人美版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询问大家在这幅画中看到了哪些特点和表现方式。
体验环节:唱起来跳起来老师播放唱起来跳起来的音乐,让学生跟随节奏起舞,感受音乐中的色彩和节奏。
讲解环节1.老师向学生介绍7-人美版的绘画形式和表现方式,同时分析其中的色彩运用和技巧。
2.老师为同学们演示唱起来跳起来的绘画技巧,如何利用音乐的节奏和画笔的运用创作出具有音乐感的画面。
实践环节1.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际的绘画,先用颜料勾勒出画面的基本轮廓和主题色彩。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如何运用唱起来跳起来的绘画技巧,创作出具有音乐感的画面。
总结环节1.老师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并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画作。
2.学生分享自己创作过程的经验和感受,同时与其他同学交流对7-人美版的认识和体验。
五、板书设计1.7-人美版的表现方式和色彩运用。
2.唱起来跳起来的绘画技巧。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进一步认识了7-人美版的绘画形式与表现方式,同时学习了唱起来跳起来的绘画技巧,并在实际绘画中进行了尝试和创作。
学生们对色彩的应用和文化背景的理解也有所提高。
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需要有针对性地分配任务和引导,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创作。
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的形式也可以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交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说课
兰州六中王军
教材分析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在中学化学的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微观微粒与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和实验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此节中“物质的量——摩尔”又是一个特别抽象的科学概念,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是学习的难点;也是学习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基础,所以本课时教学内容是理解掌握本单元知识的关键。
1、本课时内容在中学化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微观微粒与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起一个指导作用。
2、课程标准:(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2)体会化学计量对化学发展研究的作用。
学生分析
1 、学生知识基础分析:①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对这些粒子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时学生对宏观世界的物质质量、物质体积等内涵也有所了解;学生的这两项基本知识有利于建构微观和宏观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这节内容的学习;同时由于上节内容的讲解,学生对化学实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利于本节课学习。
②心理特点:高一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利于本节内容的学习。
抽象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物质的量等概念;高一学生的好奇心未减、解决问题的荣誉体验强烈,利于本节课的开展(本节课采取“问题抛给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新知识、消化新知识、体验新知识的应用)。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抽象的词语,比较难以理解,并且易与物质的质量混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
概念。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宏观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了解与分析,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经历物质的量等概念的探究过程培养演绎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使用“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化学计量的发明对于化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练习、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都是物质的量和摩尔概念的掌握,要让学生知道物质的量和摩尔分别是什么
及其作用:摩尔是一个单位,其作用是度量微粒的数量;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其作用是用摩尔为单位来表示微粒或物质的多少。
为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概念,以学生已有的关于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知识、让学生理解一定量的宏观物质都是有一定数量的基本微粒构成的、为此可以以一袋大豆的量可以用质量表示也可以用大豆的数量来表示;并以质量有多个单位的作用让学生去理解在表示物质中微粒数量的多少时要规定相对大的单位----mol,并让学生通过计算18克水、27克铝中所含的分子和原子数来体会把多少微粒规定为1mol.
这部分学习中使用引导探究的方法,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生不断地思考自主形成概念;让学生在有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产生质疑从而为学生设置驱动性问题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进行探究教学。
并通过类比的方法(质量——单位,物质的量——单位)来突破难点。
通过情景问题、思考问答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归纳去体验获得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微粒个数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去理解物质的量、摩尔的概念。
(新课程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体验、思考、归纳来获得知识)
然后以直接的情景展现并引导让学生得出1mol物质或微粒的质量与其相对质量的关系并通过学生对密度的理解对比去理解和掌握摩尔质量。
(让学生通过素材来归纳出1mol物质的质量,通过已有的知识对比来掌握摩尔质量的化学含义、这样降低了难度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通过设置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归纳出质量、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关系。
最后任然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将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结相关规律,实现知识的重新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