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第三章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PPT课件
35
2.上层建筑 (1)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u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 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u 上层建筑的构成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36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 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提 供 保 证
和 精 神 指 导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思想上层建筑
37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
38
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分 的是() A.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 D.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39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Ø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
26
(3)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4)生产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27
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生产 归 资料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隶主所有 地主所有 资本家所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22
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 中起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 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 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 等……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 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 的知识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总体概况本部分主要围绕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三大问题展开论述。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所组成的综合的有机系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物史观认为,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3、并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心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看成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各要素中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说的一个重要区别。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经济基础,即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这是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下形成的。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反映和表现。

社会意识的变革必然要从社会存在的变革中得以实现。

只有当社会存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时,社会意识才会发生突破性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主张改变社会存在,创造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使社会意识得到彻底的改变。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人们对外界物质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的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实践被认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从客观世界中获取真理,而不是凭空臆想或主观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和本质的反映。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从而获取真理。

通过实践的不断实践和检验,人们可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对客观世界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实际操作。

实践不仅是理论的指导,也是理论的来源和基础。

只有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方法论。

它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以辩证法为中心的一种哲学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矛盾和运动组成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推动事物前进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的存在和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矛盾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而矛盾的统一使事物得以保持相对的稳定。

唯物辩证法还强调了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详细讲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详细讲解

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国体、政体及其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物质基 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 的变更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 上层建筑一方面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另一方面又与那些对自己的经济基础有害的 其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斗争,即“保护自 己”与“排除异己”。 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
火药、指南针、印刷 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 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 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 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 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 教的工具。
其次,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多媒体技术
信息网络
远程教育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土地、人民、政事。”(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
唯意志论 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在地球上建立功业的伟大人
物的历史”。 (卡莱尔)
人民群众是无数个“零”,只有前面添上英雄人物 的“实数”时,他们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米海洛夫 斯基) 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 “决定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 ; 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 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尼采)
二、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1、阶级起源
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同时又发 展不足的产物。它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 个历史范畴。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 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 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
1、社会形态的划分 ⑴两种划分方法: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⑵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 划分的社会形态。主要有两种基本划分方法:
①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社会形态,可把人类社 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②三种社会经济形态划分法: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 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与三种社会形态相适应,由此把人类社会划分为 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⑶、技术社会形态:
①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 划分的社会形态。 ②将人类历史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
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原因)
⑴因为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⑵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 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⑶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就是认为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这是 历史发展中的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或称历史决定论。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幻灯制作: 幻灯制作:柳兆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社会存在 1、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 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⑴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④)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①)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①)A宿命论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②)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②)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④)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④)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④)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③)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④)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④)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③)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③)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③)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①)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②)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②)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1)国家是代表(④)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③)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①)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②)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①)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②)A地理环境B生产方式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27)生产方式是(④)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8)社会形态是(④)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⑤)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④)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③)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C利己主义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的意识现象
的总称,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内容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的社会科学(经济学、政 治学、法学、社会学等等)

社会意识是社会的总体意识,而非个体意识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
(如:私有观念与社会主义)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如:18世纪英国和法国的经济与唯物主义哲学;19世纪德国和英 法的经济与哲学)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即思想也有自身的演进逻辑)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如:社会主义思想)
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人是环境的产物‛ 与‚意见支配世界‛的二律背反
“必须有天才,才能用 好的法律代替坏的法律”
爱尔维修(1715~1771)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
1、历史唯心主义及其主要缺陷 第二,以往的历史观只是看到了少数天才人物、英雄人 物、帝王将相的历史功勋并且把他们看成社会历史的创造 者,而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功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 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的 基本结构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观念结构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 上层建筑 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 反
定力量
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
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3)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
生产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过程中各自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产品分配关系(以何种原则、方式和比例关系分配产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55
生产
分配 动态 (广义)
消费
交换
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起决定和支配的作用 首先,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劳动得以 进行的前提。 其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生 产关系的基本性质。 再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人们在生产 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最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 配关系。
5
2、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6
唯心史观的两种类型:

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唯意志论:认为人的意志决定社会 的发展; 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宿命论:认为超自然的某种神秘精 神决定社会的发展。

7
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 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 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 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 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 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 众的活动,……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 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 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 别方面。‛ —— 列宁
8
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主要原 因 认识根源:社会历史现象与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很容易使人们在考察它时只看到人的意志、思想和动 机,而忽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社会历史根源:在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以前各个民族、 国家生产规模比较狭小,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社会进 程缓慢,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总是不愿面对 历史发展的真相,却竭力去歪曲这种真相。
13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 包括: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地理环境。 其中 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 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条件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论述题重点1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2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3如何理解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试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普通点1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2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3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

4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简答题重点1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过程。

4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

6简述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

普通点1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3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4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基础的原因。

5简述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

7简要说明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8简要说明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

9简述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

10简述社会革命的类型。

11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2简要说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3简述人与社会的关系。

1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5简述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多选重点1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

四方面。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五点。

3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内容: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4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上层建筑 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 行政制度、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 建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 现实的力量,影响和制约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循环 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 整个社会由低级走向高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具有极为 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
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 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 步的最高标准”。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可分为: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 的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 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
教、哲学等。
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 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 求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 要求时,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就是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着一致和平衡。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 平衡性。

《马原》第三章

《马原》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
逻辑结构: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贯穿这三节的主题就是如何认识人类社会的发 展规律以及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
历史观及其基 本问题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7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8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它以社会的总体
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世界观与历史观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根源于整个物质世界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是较复杂的。
决定
生产力
反作用
生产关系
社会分工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0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第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具有反作用的生产关
系归根到底依赖生产力,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
产力状况的规律。这是生产方式从而也是整个社会历史 发展的一条不可抗拒的规律。这个规律,是马克思主义 政党制定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
14
1.社会意识的结构
从社会意识的主体角度不同,社会意识分为群体意识和
个体意识;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高低层次不同, 社会意识可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个体心理
社会心理
群体心理 社会 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 哲学、教育等 自然科学、语 言学、逻辑学、 数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第三章
C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D 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1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就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时候,就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
3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28.(04.06论)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
第一社会革命是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变;社会改革则是对同一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做某种程度的调整,是同一社会制度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
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②我国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从社会主体的范围来看氛围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他们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巨头一定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④)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①)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①)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②)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②)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④)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④)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④)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③)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④)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④)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③)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③)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③)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①)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②)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②)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1)国家是代表(④)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③)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①)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②)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①)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②)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27)生产方式是(④)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8)社会形态是(④)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⑤)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④)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③)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C)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2.实践的主体是(B)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A)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B)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C)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 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 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的最 终决定作用
上层建筑

定 反 作 用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源自反 作 用生 产 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 科学方法 1、坚持阶级分析法
2、阶级分析法的要求
3、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
三、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实质
2、根源
三、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2、社会形态的结构: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 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 来,因此,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 多样性
第二讲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 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 生产力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
具有不平衡性。 经济状况: 德国 落后于 法国 落后于 英国 社会意识: 德国 先进于 法国 先进于 英国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 展规律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22
★怎样理解“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 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A、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原理的正确论断。 B 、因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 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 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发 展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 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 展规律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27
◆宗教: A、组成:由宗教教义、宗教制度、宗教组 织、宗教活动及宗教信徒等要素组成 B、宗教的作用 第一、主要社会作用:麻痹人的进取心和 革命意志 第二、积极意义:劝导人们淡泊名利、善待 28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他人、助弱救难、爱护自然等 展规律
生 产归 资 料
第三章 展规律
私 公 有 有 会 地 主 所 有 封 建 社 会 会制 制 社 社 资 本 家 所 有 资本主义社会 全社会共同所有 葛洪刚 共产主义社会 43 人类社会及其发 社会科学部
奴 隶 主 所 有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3)生产方式(Mode of production)
—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物质资料(生产资 料和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两个方面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 展规律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1、改革及其根源 2、改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020/3/16
4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1、改革及其根源
改革是一定的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 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 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措。
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
2020/3/16
4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020/3/16
17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反作用表现在:当生产
关系适合生产力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 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时,对生产力的发展则 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 的矛盾运动。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 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社会五种生 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 盾运动推动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2020/3/16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3、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解答
2、改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020/3/16
4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如果说革命是社会形态的质变,那么,改革则是同
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从根本上说,改革 是一定的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统治阶 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 领域采取革新举措,而不是被统治阶级发起的旨在推 翻统治阶级及现存社会制度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两种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
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 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 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3、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家的起源 国家的本质 国家的职能 国体和政体
• •
法和不成功的做法,分析其原因,提出你们的建议 分组分工、按地区分组,每组10人以下 ppt、演讲提纲、10分钟内
“80后”说苦,“50后”笑了……



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 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 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 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能 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 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 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 不起了……
生产方式
决 定
基本 制度
阶级 结构
政治 观点
法律 观点
道德 观点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 过程,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指社会 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的基本类型
社会意识
按主体的不同
个人意识
群体意识
社会意识
按 意 识 水 平 高 低 的 不 同
社会意识形式
按是否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
上层建筑的 社会意识形式
决定
决定
生产 力
生产 经济 关系 基础
反作用 反作用
上层 建筑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改革的重要性
“美丽中国”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 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 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 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 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大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3、“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反映()的历史观 B.宿命论
4、人类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

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C、生产关系
5、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6、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7、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工具的状况
8、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B.经济范畴
9、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0、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经济条件
1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12、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C.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14、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是 D.精神文明的发展
15、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这说明
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6、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指 D.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17、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评价的客观标准是人们的行为 C.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18、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19、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0、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把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是因为
B.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C.人口增长过快会影响经济建设的速度
D.人口增长过快会影响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2、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

下列各项属
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有
A.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信息社会
3、在我国现阶段要正确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必须
A.大力发展生产力 C.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科学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其中有
A.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B.变革人们生活方式的功能
C.对社会进行科学管理的功能 D.在一定程度上变革社会关系的功能
5、下列各项影响个人价值实现的有
A.个人的主观条件 B.个人的社会实践 D.社会的需要
6、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D.改革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7、人生价值表现在
A.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B.社会对个人贡献的尊重和满足 D.个人向社会索取等量的贡献
8、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9、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
这表明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10、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
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11、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1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13、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
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D.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14,“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15、“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16、“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17、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18、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B.历史分析方法 D.阶级分析方法
19、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这说明了
A.没有创新我们就失去了追求真知的可能
C.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D.创新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
2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表明人的本质
A.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 B.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C.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三、判断题
1、时势造英雄。


2、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
3、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
4、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杠。


5、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
6、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
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8、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9、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10、社会意识一定依赖于社会存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