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06年中国农村信息化政策回溯性分析(二)
我国农村信息化面临的关键问题及发展对策
我国农村信息化面临的关键问题及发展对策2010年是我国农村信息化快速推进的一年,这一年,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不断增强,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尤其是在物联网浪潮下,信息技术不断向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及农村社会管理及服务方面渗透。
但是,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去解决。
一、面临的关键问题(一)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造成农村信息化发推进很难形成合力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受到多个部门的广泛重视,多头并进、多措并举,为信息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条块分割、各行其道的局面,缺少有效的统筹和协调。
例如,信息产业部门积极推进宽带等进村入户;中组部推行的党员远程教育工程为每村配备了计算机并接入了宽带,但这些设备或者闲置,或者只发挥了有限的功能,与农林部门的信息资源和服务机构没能形成互补和促进,各类社会职能部门针对行政村的工作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导致了人力、财力、物力的多重浪费。
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与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组织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各级政府的重视力度、统一规划与有效管理是农村信息化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
农村信息化工作是一个涉及多部门行动的综合工作,为了保证农村信息化工作持续稳定进行,组建专门的信息化领导队伍、政策方针、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二)缺乏对农村信息的有效组织和管理,信息供给与需求对接困难农业生产具有高风险性,产前、产中、产后都有大量的信息需求,而当前网络以及广播电视所提供的信息具有诸多硬伤:大量信息转载、重复,未能与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嫁接和整合,体现不出农业的地域性;虚假信息四处传播,甚至由此产生了伤农、坑农事件,网络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受到质疑;信息更新不及时,传播缺乏实效性,与农事结合不紧;信息内容大而化之,空泛单调,难以指导实际生产,这些都是信息缺乏有效组织和管理的体现。
同时,信息供给与需求的对接存在困难:当前提供的信息以宏观、综合信息为主,缺少准确可靠的供求信息、市场行情、价格预测等内容;信息的传播渠道不够畅通,农民从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限,以网络为主的信息难以到达农民手里;信息供给对象的分类和针对性不足,泛泛的信息不能充分满足种养大户等较大规模经营的农户需求。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发展历程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发展历程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初期阶段(2000年代初至2010年代初):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意识到农田的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
政府部门开始推动农田信息化建设,主要通过建立基础数据库、开展数字化测绘、推广农业信息技术等手段来实现。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打下信息化基础和积累经验。
2. 深化阶段(201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末):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农田信息化进入了深化阶段。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大了对农田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在这个阶段,农田信息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包括了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如土地利用规划、种植管理、病虫害监测、农产品质量追溯等。
3. 现代化阶段(2020年代至今):当前阶段,中国农田信息化进入了现代化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政府更加注重提升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信息化的有机结合。
在这个阶段,农田信息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智慧农业、农业大数据和农业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体来说,中国农田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初期阶段、深化阶段和现代化阶段。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是推动农田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
农田信息化的发展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
问题 探 讨
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
王 睿。 李 琳 。 华平 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军事经 济 学院 襄樊分 院 , 湖北 襄 阳
【 摘
4 11) 4 18
要】 年来我 国积极 推动农村 信息化 建设 , 近 利用现代 信息技 术来改造传 统农业 , . 逐步提 高农村的科技水 平 ,
1 我 国农 村信 息化 建 设情 况
“ 息 化 ” 在 18 信 是 9 0年 以 后 才 引 进 至 中 国 的 , 比其 他 国 家 要落后 2 O年 左 右 。 直 到 1 9 9 6年 , 家 首 次 确 定 了 信 息 化 建 设 国
未 来 的 发 展 方 向 。本 世 纪 初 , 家 加 大 了 在 农 村 信 息 化 方 面 投 国 入 的 比重 . 同时 制定 了一 系 列 政 策 来 推 动 其 发 展 。 虽 然 这 些 年 来 , 政府 的指 导下 , 国信息 化建设 发展迅速 , 绩斐 然 , 在 我 成 然 而 在 建 设 过 程 中也 暴 露 出 了一 系列 的 不 足 。 11 农 民 没 有 发 挥 其 应 该 起 到 的主 要 作 用 .
动性。 23 根 据 不 同 地 区 采 取 适 合 其 发 展 的 建 设 模 式 .
当 今 , 民 并 没 有 在 信 息 化 建设 中起 到 主 要 作 用 , 没 有 农 更
办 法 达 到 信 息 化 建 设 中 的 决 策 者 的 地 位 , 样 就 限 制 了 信 息 化 这 发 展 的 质 量 和 速 度 。 能 调 动 起 信 息 化 建 设 中 农 民朋 友 的 主 动 不 作 用 。再 加 上 , 民整 体 的 科 学 文 化 素 质较 低 , 定 了农 民在 接 农 决 受 未 知 事 物 上 存 在 局 限 和 习 惯 偏 差 , 们 不 愿 去 冒险 , 他 去创 新 , 去 接 受 新 鲜 事物 。
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政策与模式分析
新 农 村 建 设 工 作 的 意 见 ” “ 于 开 展 农 村 信 息 化 综 、 关
合 信息服务试 点工作 的意见 ” “ 村信息 化综合 信 、 农 息 服务试点 管理办法 ( 试行 ) ”和 “ 村综合 信息 服 农
务 站 建 设 和 服 务 基 本 规 范 ( 行 ) ,农 业 部 印 发 的 试 ”
Ab ta t Th oiiso u a n o ain a pl ain is e n re n e r r nay e ,a d te mo s o u a n o ain sr c : e p l e n r r lif r to p i to s u d i e e ty a swe e a lz d n h de r rli r to c m c f f m
的 “ 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 体系建 关 设 试 点工作 的通 知 ”等 。2 1 0 0年 4月 ,工业 和信 息
化 、农 业 、 科 技 、商 务 、文 化 等 五 部 门 联 合 印 发 了 “ 业 农 村 信 息 化 行 动 计 划 (0 0 2 1 农 2 1— 0 2年 )。 这些 文 ”
在联 系 。 关键 词 :农 村信 息化 ;政策 ;模 式
中 图分类号 :¥ 2 16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码 :17 — 2 12 1 )7 0 0 — 2 6 26 5(00 0- 19 0
A n lss o l is a o s o a y i n Poi e nd M de f Rur n o m a i n App ia i n c l a I f r to lc to
a piain wee ds u sd. a t herlto s i sbewe n p lce n d e r neprtd p lc t r ic s e Atls,t ea n h p t e iisa d mo swe ei tr ee . o i o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技术水平不高、信息不对称、应用能力不足、农业服务机构缺乏、网络安全问题等等。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农业信息化应用的效果不佳。
目前农业信息化应用主要包括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但是由于技术水平不高,导致农民和农业从业人员无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农业信息化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交换,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信息提供者和信息获取者之间存在信息断层和信息缺失现象,阻碍了信息的有效流转和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应用能力不足。
虽然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应用层面,农业从业人员的信息化应用能力相对较低,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信息化管理方法和技能,限制了农业信息化应用的深入推广。
第四,我国农业服务机构相对薄弱。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需要依靠专业机构进行技术支持和服务,但是目前我国农业服务机构数量不足,服务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农业信息化的需求,限制了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农业系统面临着网络攻击、数据泄漏等安全风险,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和技术防护手段,保障农业信息化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应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技术水平。
加大对农业信息化技术和平台的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开发适用于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技术和产品,提高农业信息化应用的效果和效益。
应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减少信息不对称。
建设农业信息平台,公开共享农业信息资源,促进信息的流通和共享,加强信息的衔接和互通,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
应加强农民和农业从业人员的信息化培训,提高其信息化应用能力。
我国乡村信息通信需求特征及趋势调查分析报告
我国乡村信息通信需求特征及趋势调查分析报告“最后一公里”是农村信息化的最后一环,也是公认为最艰难的一环。
因为我国农村地域太宽广,人口太多,地区发展差异太大,而农民消费能力太低,种种复杂的农村环境往往让农业信息链的最后一公里断开。
虽然目前网络的铺设已遍布各省、市、县、乡,但是要实现网络信息到村、到户,还有一定的困难。
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
没有“最后一公里”的解决,农村信息化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将成为“空中楼阁”。
因此,在农村信息化的推进中,“最后一公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提起“最后一公里”,跳入我们脑子里的第一概念是通信网络的接入网,即从骨干网络到用户终端之间的信息通路问题。
在城市,只要给家庭开通了互联网宽带,就算已经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
按照这个思路,给所有农村的每户农民都接入宽带网络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最有效手段。
但在目前,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结合我国“三农”的复杂性,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网络信息从乡镇到农民之间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涵盖在农业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含义中,“最后一公里”有它更宽泛的内涵。
因此从广义上讲,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建设包括三个环节:信息传输通道——农村接入网络,只有有了信息传输通道,才有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基础;信息传输手段——服务方式,结合中国农村现状,应用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形式,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和传统媒体相结合,实现网络信息进入农户;最末端的接收设备——信息终端,计算机、电话、手机对城市人来说可以件件兼备,常常更换,但对农民来讲,农民使用信息的一大障碍是对终端的买不起、不会用。
只有解决了这三个环节的所有问题,“最后一公里”才不会在被城里人往往忽视的环节断掉链条。
如何解决我国农村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是包括政府部门和电信运营企业、农业部门以及专家学者等都在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报记者日前对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建设和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采访,了解到农民对信息服务手段和接收手段的多样化需求,希望能够为农村信息化的推进提供借鉴。
2006 年中国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综述
2006年中国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综述朱信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社会科学是解释社会现象的科学,被解释现象的重要程度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贡献大小。
“三农”问题是中国最大的解释变量,从而决定了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问题的研究理所当然成为当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显学。
尤其是中央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持续关注,更加有效的激活了农村经济活力,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发展,同时在更大程度上也带动了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学科的进一步繁荣。
一、重农政策与三农实践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考察,政府对农业经济与政策的关注程度与农业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连续出台了5个关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一号文件”,推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变革,同时也推动了农业经济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2004年开始,中央又推动了新一轮更大力度的重农政策的实施,从粮食直补到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为中国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繁荣发展创造了机遇。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从年头到年尾,各项中央农业与农村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昭示了又一个“重农政策”年带来的农业与农村事业发展的全面繁荣。
2006年中央农业与农村政策的核心关键词可以概括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问题、农业税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年初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化农村改革等八个方面,提出了32条支农、惠农的具体措施。
“一号文件”全面系统的阐述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意义和进程,这是整个2006年中央农业与农村工作的主线。
《农业税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两项法规的一废一兴是2006中央重农政策的重要体现,是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强制性沉淀中央惠农政策。
2006年元旦是一个历史的分水岭,从此延续了2600年,经历了五次大的调整和变革的农业税在这一刻成为历史,这是统揽全局、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政府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定决心。
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分析
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分析作者:冯树军来源:《数码世界》2008年第03期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的主要环节。
农村信息化就是以信息媒体技术装备农村相关领域,使信息资源在农村得以充分开发、应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逐步由农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
信息产业部提出十一五”村通工程”目标,2010年农村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2020年基本实现电话家家通的”电信小康”目标。
加快建立普遍服务基金,降低农村通信价格,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业务都要让农民用得起用得好。
如期实现农村信息化和电信小康的目标。
2007年,是中国农业信息服务快速发展的一年,农村网民数量突破3700万人,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成为农民创造收益的有效手段。
2007年度也是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伟大历史任务,这一历史性的重大决定和战略部署,以及由此展开的波澜壮阔的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实践,对我国的农村信息化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年,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理论逐步深入,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政策推动力不断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继续完善……总之,在这一年里,中国农村信息化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并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导下,以良好的发展势头迈向2008年。
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信息内容全面、客观、真实、收集及时有效、信息深层次开发,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信息服务不仅包括宏观政策、统计信息、技术信息,还包括微观市场信息;不仅包含国内农业信息,还负责收集和提供世界各地的农业信息。
大量调查直接来自农业生产者,或者通过电话访问、实际观察等方式,部分信息来源于卫星和遥感信息系统。
信息服务无偿和有偿多形式并存是农村信息服务运行机制发展的趋势。
在发达国家,从信息服务的主体角度来看,官方信息服务是财政支持,通常是免费的,主要提供政策(法规)、统计数据、市场动态信息等方面的内容;各类农产品的行业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的信息服务,属于其成员的自助、自我服务性质,根据各组织本身的一些特点及其运营方式,有收费和免费之分,收费的行业组织或协会一般只收取成本费,通常不以盈利为目的;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主要进行农业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科研成果的推广、培训和信息咨询等,根据其提供内容的不同,也有收费与免费之分,如出版书籍等就是有偿的,一些基于公益性、非盈利性的国家农业信息中心网站、图书资料等就是无偿的;大部分提供信息服务的私人公司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他们通过一些信息媒体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技术支持,通常是在生产者价格和社会平均利润的范围内收费。
国信办发布《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
国信办发布《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国信办发布《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3月17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发布了《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2005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所取得的重要成效和突出进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总结,并对2006年我国信息化发展进行了展望。
“报告”全文5万余字,包括“十五”期间我国信息化发展状况、经济领域信息化、社会领域信息化、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信息化环境、2006年我国信息化展望10个部分。
据介绍,有120多位专家、44个部委、47个地方信息化主管部门以及一些企业也参与了参与本次“报告”的编写工作。
与去年7月发布的《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5》相比,本“报告”在材料的选择上更加注重战略指导思想的落实以及各项工作实际效果的反映;同时,“报告”也更加注重“用数据说话”,全文引用具体数据达到689个。
此外,“报告”还引用了大量有代表性以及现实意义的实例,突出了亮点,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意义。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已由中国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来源:中国信息界网)信息化办公室举行发布会总结我国信息化发展成绩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和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的贯彻实施,我国信息化发展已取得重要成效和突出进展。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1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总结了我国经济领域信息化、社会领域信息化、电子政务、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成绩。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信息化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
推广信息应用技术日益成为破解“三农”问题、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促进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
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农业信息员发展到18万人,初步建立了从上到下的农业信息化队伍。
在教育、文化、劳动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和灾害预警等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工作的建设日益完善:逾九成的高校、约6%的中小学和35%的中职学校基本建成校园网;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建成开通并试运行,接入了近70所高校;“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已完成了18家大学的数字博物馆建设;数字化藏品资源总量已超过10万件,对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科普起到了很好的支持服务作用;网络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5年底,网络高等教育累计注册420多万人;“十五”期间,全国每天接受气象服务的公众超过十亿人次,手机气象短信用户已达3300万。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分析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也迎来了转型升级的黄金时期。
农业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首先,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从种植、养殖到农产品的加工、销售,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品质量。
例如,智能农业系统通过收集和分析土壤、气候等数据,为农民提供精准的种植建议,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其次,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整合。
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实时监控农产品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生产策略。
同时,消费者也可以通过追溯系统了解农产品的来源,确保食品安全。
再次,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
通过远程教育、在线培训等方式,农民可以学习到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生产技能。
此外,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也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新的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然而,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农业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还不够高,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农民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度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二是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三是农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影响了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为了推动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大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投入。
二是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
三是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技术的标准体系,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规范化应用。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
总之,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村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及趋势
我国农村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及趋势农业信息化内涵丰富,外延广泛。
当前,我国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信息内容的需求也非常广泛和急迫。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三农”问题越来越关注,农业信息内容服务也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那么,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内容服务到了怎样的程度?有什么特点和趋势?应该如何推动信息内容的下一步发展?本报信息化应用调查小组深入河南、四川等有代表性的农业大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调研。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农村在发展程度上虽然还比较落后,但对信息化的渴求程度却并不亚于城市。
而要提升农业信息化的水平,除了在硬件上需要信息网络的支撑外,在软件上也要注重信息内容的建设。
在本报农业信息化专题调研的上篇中,已经充分表明当前农村对及时实用的信息内容的需求已经到了十分迫切的程度。
完善信息内容平台,提升信息内容价值,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服务网络——数量不少体系不全我国引进“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
早期农业信息化建设表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继建立了一批农林数据库。
到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村经济信息工作会议明确了农业信息化建设方向。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手段和推进我国农业战略性转变的一个重要枢纽。
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和社会对“三农”问题尤为关注,面向农业的信息内容服务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截至目前,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自愿登记注册的农业信息网站已达4600家。
目前,我国农业部已经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
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影响不断扩大,在社会上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日均点击达240万人次,在国内政府网站中名列前茅,在国内农业网站中居首位,在全球农业网站中居第二位。
网站建设者主要分三类。
一是政府部门建立的农业信息网站,二是农业科研和教育部门建立的网站,三是涉农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自身产品推销宣传网站。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信息化与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信息化与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这个时代,农村信息化和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农村信息化的意义、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展开回答写作。
一、农村信息化的意义农村信息化是指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的效率。
农村信息化的意义在于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村信息化可以通过智能农机设备、农业物联网和农业大数据等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提升农村农业的竞争力。
2. 优化农产品营销模式:农村信息化可以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的无缝对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农村信息化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推动农村企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二、农村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农村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下面主要从基础设施、人才缺乏和信息安全等方面进行分析。
1. 基础设施薄弱:一些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和设备设施还相对薄弱,影响了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2. 人才缺乏:农村地区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制约了农村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3. 信息安全问题: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地区信息安全意识和技术防范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和信息泄露等问题的威胁。
三、农村信息化解决方案为了克服农村信息化面临的问题,以下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网络覆盖和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信息化的基础条件。
2. 加强培训和人才引进:加强农村地区信息技术人才的培训和引进,提升农村居民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
3. 健全农村信息安全体系:建立健全的农村信息安全体系,完善网络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加强信息技术的安全防范。
四、农产品溯源体系的建设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追踪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过程,并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中国农村信息化政策计量研究与内容分析
中国农村信息化政策计量研究与内容分析
王芳;纪雪梅;田红
【期刊名称】《图书情报知识》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为了解和把握我国农村信息化政策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趋势,本文选取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中央部委出台的与农村信息化相关的政策文本共231篇,采用信息计量相关的研究方法对政策文本的主题分布、发布单位与时间变化趋势等进行计量分析,构建了农村信息化政策的主题类目框架体系,共包括18个一级类目、83个二级类目和432个主题词,然后对二级类目频次、一级类目的共现情况以及政策发布主体与一级类目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揭示了政策的历史变迁、关注重点、发布主体合作状况,分析了我国农村信息化政策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的政策制定提出了几点建议.
【总页数】12页(P36-46,77)
【作者】王芳;纪雪梅;田红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天津,300071;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天津,300071;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天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0
【相关文献】
1.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计量研究 [J], 张向阳;景普秋
2.1999~2006年中国农村信息化政策回溯性分析(一) [J], 宋钟亮
3.1999~2006年中国农村信息化政策回溯性分析(二) [J], 宋钟亮; 雷俊; 李国芳
4.国内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时空分布与内容分析——基于CSSCI(2006—2018)数据的文献计量研究 [J], 付亚南;李浩
5.中国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分配制度的发展及演变——基于55份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1978—2019年) [J], 郭圣莉;董玉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农村信息化问题的研究概况文献综述 参考范文 本科毕业论文
1 前言当前,我国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很大,农村的信息跟不上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农村信息化能保证农村与外界的沟通,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增强农业生产市场意识。
缩短农村与城市思想认识,观念的逐步统一,最主要的是通过农村信息化建设。
农村信息化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全面奔向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之一,农村信息化关键是农业信息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信息化是我国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农村信息化势在必行,综合运用农村信息化技术是提高农村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适应市场和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信息化的发展将会大大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减少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迎接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战略举措。
2 关于农村信息化问题的研究概况2.1 农村信息化概念梁敬东在<<我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内涵与技术对策>>一文中提出国外对农业信息化更为普遍称做“电子农业(e—Agriculture)”。
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定义是一一电子农业是农业信息学、农业发展和商务中正在崛起的领域。
它指的是通过互联网及相关技术提供或改善的农业服务、技术传播以及信息。
农村信息化由利用计算机进行农业科学计算、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开发转向农业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
2.2 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其重要性2.2.1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岳大波在<<对推进我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探讨>>一文中说到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
横向上看,以电视、电话、广播、互联网等形成的横向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纵向上看,以农业部建成的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和专业农业门户网站以及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的农业信息网站一体的纵向农业信息化网络。
农业信息化进程体验
农业信息化进程体验前言农业信息化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现状、发展趋势、关键技术以及应用场景,以期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农业信息化进程概述1.1 农业信息化定义农业信息化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竞争力。
1.2 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初始阶段(1978年以前):主要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主,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2. 发展阶段(1978年-1999年):开始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如农业遥感、农业数据库等。
3. 加快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农业信息化相关政策不断完善,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二、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2.1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2 关键技术不断创新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这些技术的不断创新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2.3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农业信息化应用场景从最初的农业生产环节拓展到农业经营、管理、服务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农业产业链的全程信息化。
三、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3.1 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农田环境监测、作物生长监测、智能灌溉等,提高了农业生产管理水平。
3.2 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农业资源调查、农产品市场分析、农业政策制定等方面,为农业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3.3 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实现了农业数据的集中管理和高效处理。
3.4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智能农业机械、农业机器人等领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段 , 常 是 流 程 没 有 完 全 改 善 , 村 信 息 化 通 农
并 消解 经 济精 英 和 社 会 大 众 的 政 治 意 识 和
中央 地 方 条 块 分 割 ,逐 步 推进 农 村 信 与 传 统 方 式 并存 ,无 法发 挥 农 村信 息 化 的
参 与 冲 动 。 体地 说 ,行 政 吸 纳 政 治 ” 三 息 化 的 现 实 情 况 导 致 组 织 和 结 构 上 的 重 优 势 却更 添 了农 务 负担 。各 地 区域 经 济 实 具 “ 有
. 为 中 国具 体 行 政 政 策 受 政 治 影 响 ,即 所 谓 务 信 息 具有 公 共 物 品 的性 质 ,人 人 享 有 平 42 地 区 差 异
“ 政 吸 纳政 治 ” 大 陆 学 者康 晓光 认 为 ,0 等 获取 的权 利 。 务公 开 、 务 民 主化 已经 行 。 2 政 政
应 该 注 意 的 是 中 国幅 员 辽 阔 ,各 地 区
世纪 9 0年代 中 国 之 所 以 创 造 了 经 济 繁 荣 成 为推 进 农 村 信 息 化 发 展 的社 会 因素 。实 发 展 的差 异 巨 大 ,要 根 据 各 地 的 实 际 情 况 和 政 治 稳定 的 “ 界 奇 迹 ” 主要 是 因 为 2 际上 我 国却 面 临 严 重 的 数 字 鸿 沟 现 象 。 因 世 . 0 如 地 方 经 济 基 础 、 民信 息 化 需 求 、 方政 农 地
关政 策 . 通过 政 策 的 性 质 、 策 的发 展 过 程 、 关 组 织机 构 、 策 环 境 的 反 思 进行 递进 的 回 溯性 分 析 。 政 相 政 关 键 词 农村 信 息化 中图 分 类号 F 0 28 政 策 回溯 性 分 析 文 献标 识 , 大 程 度 地 满 足 包 括 系 统 建 设 方 面 存 在 条 块 对 接 困 难 的 问 题 , 其 最
重 管 第 通 谘 等 农 村 信 息 化 是 一 项 多 因素 综 合 作 用 的 的 经济 利 益 或 需 求 ; 三 , 过 “ 询 ” 方 在 职 能 交 叉 、 叠 等 问 题 ; 理 和 技 术 上 ,
系统 工程 , 发展 受 到 多 种 因素 的制 约 。 4 1 过渡 型 社 会 .
4 对 政策环 境 的反思
经 济精 英 和 知 识 精 英 在 内 的其 他 社 会 精 英 同一 级 政 府 各 个 部 门 在农 村信 息 化 上也 存
式 安 抚 或 平 息 非 精 英 大 众 的 不 满 和 反 抗 。 农 村 信 息 化 的 核 心政 务应 用 系 统 和各 个 部 这 一理 论 值 得 关 注 但 是 还 存 在 争 论 ,在 做 门 的业 务 应 用 系 统 也 存 在 分 T 不 明 、缺 乏
世纪9 0年 代 的大 陆 政 治 表 现 出 “ 政 吸 纳 此 ,依 托 农 村 信 息 化来 实 现 民 主 的 普 遍性 府 需 求 等 方 面考 虑具 体 的 产 品结 构 。农 村 行
政治” 的基 本 特 征 。 谓 “ 政 吸 纳 政 治 ” 所 行 是 便 会 遭 到 置 疑 ,民众 获取 信 息 能 力 的 差距 信 息 化 在 中 国 现 阶 段 的 发 展 处 于 初 级 阶 指 由行 政 系统 承 担 政 治 的 功 能 从 而 抑 制 巨大 。
维普资讯
经营 之道
1 9 0 年中 农 信 化 策回 性 析( ~0 9 2 6 国 村 息 政 溯 分 二) 9
宋 钟 亮 雷 俊 李 国芳
( 楚理 工学 院政 法学 院 湖 北 荆 I 4 8 0 ) 荆 " 1 4 0 0
摘 要 在 建设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的政 策 背景 下 , 对 中 国政 府 在 19 - 0 6年 的 农 业 与 农 村 信 息 化 方 面 相 针 9920
中 国社 会 的经 济 基 础 , 就 业 结 构 看 . 出具 体 决 策 时 是 重 要 的参 考变 量 。 从
合作等问题。 外 , 此 我们 认 为 对 中央 政策 和
像农 业 经 济 ; 产 值 结 构 看 , 工 业 经 济 ; 从 像
中 国 区域 经 济 实 力 的 差 别 带 来 农 村 信 地 方 政 策 差距 的 深层 次原 因是 地 方 自主性
是 处 于 过渡 型社 会 。 特 别要 指 出 的是 应 该 密 切 关 注 中央 对 地 方
象。
因 此 .我 们 认 为 政 策 突 变 到 渐 变 的 原
农 村 信 息 化 受 众 有 限 导 致 形 式 主 义 自主性 控 制 的程 度 ,一 旦 有 相 关 中央 文 件
f m l m) “ o i 与 实 不 理 因是 : 这 样 的过 渡 型 社 会 里 . 在 政策 受 政 治 ( r a s 。 应然 ” “ 然 ” 相 符 , 论 出 台 意 味 着 又 面 临 一 次 政 策 突 变 的 转 折 环 境 和 国家 整 体 发 展 战 略 的 影 响 。 这 是 因 与 实 际 相脱 节 。 理论 上 来 说 , 代 社会 政 点 。 从 现
h t o e e y 。在 同 一 增 强 .如在 政 策 的政 治符 号 化 没 有 完 成 之 r t 从 带 动 结 构 看 , 像信 息经 济 。 又 正如 中 国社 息 化发 展 的 异 质 性 ( ee g n i ) 会 科 学 院信 息化 研 究 中心 秘 书 长 姜 奇 平 指 个 社 会 中同 时存 在 不 同 的 行政 制度 、行 政 前 ,地 方 对 中 央政 策 并 不 会 高 度 重 视 并 推 出的 那 样 , 整体 上 而 言 , 从 中国 的社 会 形 态 行 为 和 行政 风 范 .从 而 出现 极 不协 调 的现 行 , 地 方 政 府 的 学 习 能 力 在 各 地 也 不 同 。 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