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共20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及阶段特征详解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2)建立过程中的三个关键节点:
1、提出目标: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理论发展:
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体制建立:
3、经济开放区: 1985在长三角洲、珠三角洲、闽东南地
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88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4、1990开发开放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
标志;
5、融入世界: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特点: 经济特区(点) —沿海开放城市(线) ——沿海经济开 放区(面) ——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 外开放格局 (3)影响: 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代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 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混的经 济。
从90 年代 以来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 向集约式经济转变
民土公地社流化转经:验教农民土保地留公土有、地各的户承极包性权,而解转放让了农村生
训做出实行经济 体制改革的决策
经使自营用负使;盈分用亏户权经。营、产发力展,推动了农业的
◆史料研究:
史料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 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 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 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 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考点67-68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 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教学设计
《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经历的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史实的分析,学会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所体现的观点,并能归纳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启示,理解上述历史事件中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及产生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更加关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知道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经历的四次调整,理解四次调整中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及产生的影响。
2、难点:学会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观点,并能归纳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由此导入新课。
师:,《东方红》歌颂的是谁?生:毛泽东师:歌曲《春天的故事》歌颂的是谁?生:邓小平师: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农村又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复习建国后我国农村土地一、土地改革师:课件展示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内容节选,提问:从该法可以看出,土地改革后,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发生了什么变化?生: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私有)师:从为地主种地,到成为土地的主人,种自己的地,土地改革带来了哪些影响?生:1、彻底消灭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2、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业合作化过渡:既然土地改革产生了如此积极的影响,为什么没过多久我国又开始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师: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是什么形式?生:按照自愿的原则,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师: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农村的土地所有权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生:农民土地所有(私有)变为农业合作社集体所有(公有)师:这一政策在当时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生: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建国60年农村土地制度四次变革的产权分析
建国60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地制度的变⾰相联系,⼟地制度变⾰的内容是⼟地产权关系的调整,实质是如何实现农民对⼟地的财产权利。
建国60年我国农村⼟地制度的四次变⾰,清晰地显⽰了这样⼀条改⾰探索的思路:如何在坚持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前提下,限度地实现农民对⼟地的产权,使农村的⼟地产权关系既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产积极性,⼜能够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地改⾰的产权分析 农村⼟地制度改⾰总是涉及到两个⽅⾯的⽬标:⼀是通过改变⼟地产权关系,满⾜不同经济主体(国家、集体、农民个⼈)的利益要求,规范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充分调动各经济主体,特别是农民的⽣产积极性。
⼆是通过调整⼟地关系,使⼟地制度能够更好地符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以推进农业⽣产⼒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但是,⼟地制度改⾰的实际效果并不总是理想的,不同经济主体利益关系的处理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之间也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是相⽭盾的。
⼀种⼟地制度的建⽴,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既定指导思想的影响,从这⼀意义上说,⼟地制度的变⾰⼜和⼀定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是伴随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不断演进的过程。
新中国建⽴以后,新⽣的政权⾯临的最重要任务就是迅速恢复⽣产,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
在农村,恢复⽣产最简单的办法是使农民能够获得⼟地,实现与⼟地的结合。
要使农民能够获得⼟地,就必须对⼟地制度进⾏改⾰,把地主⼿中的⼟地分给农民,“实⾏农民的⼟地所有制”。
建国之初,党在农村的政策就是实⾏⼟地改⾰,把⼟地分给农民。
农民分得了⼟地,实现了⾃⼰的利益和愿望,当然具有极⼤的积极性。
这对农业⽣产的发展起到了极⼤的推动作⽤。
从⼟地改⾰以后农村⼟地制度的基本关系来看,⼟地制度的基本性质是农民的⼩私有制。
这种⼟地制度决定了农民是农业⽣产的主体,家庭是农村中的基本经济单位,分散的农民与国家之间没有⼀个中间层次的组织,农业⽣产是建⽴在分散的⼩农经济基础上的。
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
1、建国后保证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得解 放,成为土地的主人的法律法规是 B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第一个五年计划 D 2、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 放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改 善农民生活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农民翻 了身,成为土地主人
一个米粒煮一锅 ,一个玉米运一车 高粱杆上安电线,坐着瓜皮过黄河
,
.
.
踏 翻 地 球 顶 破 天
赶 英 超 美 平 常 事
深耕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 冲云霄;彩云栓住玉米腰,吓 得月亮弯了腰.
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 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凤阳地多不打粮, 抉择 —— 18 个红
磙子一住就逃荒。 手印的生死文书: 只见凤阳女出嫁, …… 如果村干部坐 不见新娘进凤阳。 牢杀头,其他农户 —— 凤阳花鼓词 保证把他们的小孩 养到18岁。
历史的回音
从安徽凤阳小岗村,
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
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不怕风险,敢闯敢干 发展是硬道理 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的改革首先开 始于 B A、城市 B、农村 C、国有企业 D、政府机 关
C 2、1979年,中国北方有一个农民家庭正在召开 一次重要的家庭会议,他们商量的内容可能涉 及了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 A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长期共存、互相 监督 3、下列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情况 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农村建立生产责任制不利于生产力发展 B、农村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是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C、农村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重大变革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重大变革作者:王丙銮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版》2009年第02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变革,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广大的新解放区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同年冬起,在广大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四千六百多万公顷土地和大量的生产资料。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耕者有其田”的梦想,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已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但农业生产仍面临许多困难,发展受到限制,农民面临三个急需解决的问题:(1)贫困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等。
(2)一家一户的农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
如水灾、旱灾、虫灾等。
(3)农民所掌握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落后。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1953年,党中央正式颁布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全国普遍试办初级生产合作社。
1954年春,初级社发展到5.5万个,到1955年初发展到48万个,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把农民土地私有制度改造为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这是土地制度的重大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4次调整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4次调整
1、1950—52,土改:地主土地私有→农私;作用:利于完成民革,积极性,但是,小农不利工业化。
2、1953—56,三改:农业合作化运动;农私→公有;作用:生产力增长,积极性,但是,有利于工业化。
3、1958—78,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作用:挫伤民革,积极性。
4、1978—农改=家联、乡企、非农产业,废除公社;作用:利于调动积极性。
新中国城市生产关系的调整:
1、建国初,没收官僚资本,建社义性质的国企;作用:人民政府掌握经济命脉,利于巩权,恢经。
2、建国初,合理调整工商业;作用:利于国计民生。
3、建国初,工矿企业民主改革;作用:确定工人阶级领导地位。
4、三改中,对资义工商业的社改;作用:私→公,标志社义制度的建立。
5、11届3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作用:大大生产力。
高考材答提问归类:
一、变化类:变化前后的内容都要表达
二、趋势类:看提示语,数据增减趋势,恶化衰退、兴起超过进一步更
三、特征类:古、政、经、思、民族、外交;世界史:十国际关,民族解放,社义史
四、经济类:农业原因:政局、政策、前代、工具、水利。
工业原因:1、2工
业革命。
商业原因:农工为基础,时空扩大。
五、变化原因类:内外;主次:根直
六、评价类:积消;正面,反面,正反面
七、目的类:直接,间接=根目
八、启示类:经验、认识、启发、结论、建议:来自于史实
近两年已考大题的专题(成绵1、2、3,上年川、全高考)不考。
发展历程与成就
发展历程与成就: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建党和大革命时期(1)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1926年至1927年,中共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3)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的叶挺独立团屡立战功。
2.土地革命时期(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放弃进攻城市,转而向敌人力量薄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革命第一支坚强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4)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5)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补充: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突破湘江四道封锁线-渡乌江-占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挢-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到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3.抗日战争时期(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3)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4)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进行百团大战。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PPT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底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中对内农村改革的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 基础上,实行“包产到户”,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提高了农民生产的 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 是自己的。”
主义初级阶段; • 3、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 4、了解改革开放中农村改革的部分。
建国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给我们的启示:
•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符合客观经济规 律。
• 2、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 3、农业政策的制定要保证农民的基本利益,实行惠农政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建国后四次农村 生产关系的调整
1 土地改革(1950——1952
年底)
2 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
1956年底)
3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70年代末80年代初)
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70年
代末80年代初——至今)
课标要求
• 1、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 2、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
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
• 虽然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确立了国家主要 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但是,1958 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 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广泛开展起来。
•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一大是规模大;二公是公 有化程度高。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 生产的发展。
建国后党和国家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一、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特点:采取经济上保护富农、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核心内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二、农业合作化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选,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党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最好的组织形式。
原因: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
核心内容: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级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
全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核心内容:在农村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1.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1.1950-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即土地私有制2.1953-1956年,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变土地私有为公有3.1958年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4.新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的基础上,农民拥有使用权。
2.近代时期中国政府名称变化晚清政府(1840—1912),中华民国政府(1912—1949),这期间由于政治中心和掌握实际权力的政治派别不同,又分为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结束於1912年3月12日),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3.中国近现代史分期近代(1840--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5.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1919年5月——1921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1923年:第一次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1924年——1927年:国民大革命1927年7月——1937年7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抗日战争时期1946年6月——1949年9月:解放战争时期现代(1949-至今)1.1949-1956,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开始三大改造)2.1956-1965,十年建设时期(1956,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4.1978-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4.中共领导军队名称变化1924-1927, 国民革命军1927~1937,中国工农红军1937~1945,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为第十八集团军,但仍习惯叫八路)新编第四军1945至今,中国人民解放军5.中国近代国旗变化(大清龙旗) (五色旗) (青天白日旗)6.国共重要会议1.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2.中共一大:(1921.7.23;上海→嘉兴南湖):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3.中共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部编版:八下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政策的调整》
一、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1、土地改革 (1950—1952)(1)开始: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核心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仍然是土地私有制)(3)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4)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 (1953—1957年)(1)原因:土改以后,我国农业仍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形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农业合作化(集体化)的道路。
(集体土地公有制)(3)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结果: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5)意义: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1978年)(1)原因: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2)形式:以生产队为基本单位的全体社员共同所有、共同经营的农村经济管理格局。
(3)表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吃“大锅饭”等。
(4)核心:“一大二公”(扩大公有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实行平均主义,刮“共产风”),实行土地公有制。
(5)评价: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严重脱离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使农村生产停滞不前。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至今)(1)开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2)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即在公有制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农民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如何区分现代史上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如何区分现代史上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在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中学生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很容易概念混淆。
所以我以课堂实例来谈谈对这四次调整的区分。
这四次调整牵涉到:土地改革、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学情分析:这四件事中,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容易区分,但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概念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学生最困惑的地方就是“都是合作,都是集体化,到底哪里不一样?”这是我本次分析的重点和难点。
这个分析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基础上,所以教师要考虑的就是怎么能让初二的学生对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个清晰的了解。
环节一:图说历史图一:图二:图三:图四:问题1:请说出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问题2:请将这四件事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问题3:如果让你在这四件事中找出一个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事,是哪一个?问题4:你这么区分的依据是什么?问题5:土地改革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设计目的:一个是要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另一个是让学生掌握四件事中只有土地改革是土地私有,其他都是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之上。
过渡:土地改革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但是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土地的公有制。
哪件事实现土地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环节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PK:一看加入方式:材料一: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材料二:人民公社:不需要申请,不需要任何加入手续,只要具有村中户口即为成员,不入便被打入“另册”,一经加入无法退出。
问题1:通过这则材料,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二看集体化程度材料一:农业生产合作社中的社员私有的土地无代价地转为集体所有;社员私有的耕畜、大中型农机具则按合理价格由社收买,或为集体财产。
社员的生活资料和零星树木、家畜、家禽、小农具以及家庭副业所需要的工具等,仍属社员私有。
材料二: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而成,一个乡成立一个公社,以公社为核算分配单位,由公社把高级社之间的经济收入扯平。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主要农村政策
农业合作化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 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 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 行集体经营。 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 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 农业合作社。 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 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 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1955年下 半年至1956年底,是农业社会主义改 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农业合作化运 动迅猛发展时期。
农业合作化评价
土改后的农村经济还是小农的个体经济,它在所有制的形式上和生产 能力上还是十分落后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进程越来越不适应。 因此,对个体农业进行改造,把小规模的小农经济改造为较大规模的 合作经济,是社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 需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为解决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方面的一些 急迫问题,在当时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农业合作化相对于其他方案来 讲,确实是最佳选择。 问题在于合作化仅仅是组织和实现农业生产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它不 应该成为一经建立就永世不变的、固定的、僵化的模式,更不应该把 合作化代表的方向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方向而不顾一切的将事物朝 着这个方向推向极端。 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工作过粗, 形式单一。严重伤害了群众利益 也伤害了社会主义的利益。
土地改革评价
土地改革的胜利,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业生 产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 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焕发了多数群众的生产热情,粮食生产得到增长,几乎满足了 群众生活,也极大支持了抗美援朝、剿匪等历史任务 然而,土改从本质上来说也仅仅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对于社会主 义国家而言,土地的重要生产资料的国有化是必然的,土改后不 到5年,全国农村公社化就使其彻底终结,中国耕地的国有化成 为唯一的道路 划分成份的标准有问题,镇压的依据缺乏,造成了群众对立, 扭曲了改革方向,有些人把个人仇怨和分浮财当作最好的事情, 兼具了专制朝廷的强权和造反农民的暴力,且手段和过程更加 激烈。有300万—500万的地主、富农被整死,如今想想当年遭 到镇压的这些人,穷就是善,富就是恶,那今天呢??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土地改革。
(1)时间:1950年冬——1952年底。
(2)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三亿多人口强烈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3)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4)核心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皆为私有)(5)历程: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食其力。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6)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广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务,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农业合作化运动。
(1)时间:1953年——1956年。
(2)原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方式: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工人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核心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现集体经营。
(5)历程:从1953年春,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穿凿列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1955年,政府回忆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到1956年底,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6)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1978年。
(2)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经验不足,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目的:建立人民公社是试图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
(5)历程: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历史变革
领导人认识偏差
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 体制改革
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
影响:进一步使生产关系超前变革,严重脱离了 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群众觉悟,挫伤了农民 的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农村经济陷入 混乱状态。
一、土地改革运动
为工业化 开辟道路
农民土地所有制
(个体经营)
解决温饱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 满足工业 化需要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集体经营) 加强农民 合作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
的历史变革
下列是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的 图片,对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D )
① 农民积极加入生产合作社
②广大农民衷心拥护《土地改革法》
③农民在领取包产到户的合同书
④人民公社化时期毛泽东在河南视察
A.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B.④③①② D .②①④③
一、土地改革(1950~1952)
原因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区域:广大新解放区)
(1)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 主要内容 土 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 ( 2 )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 1 )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
影响
削土地制度。 (2)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 经济上翻了身 (3)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 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6)
材料一: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
议》提出:党在农村工作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逐步实
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由落后的小规模个体经济变为先
进的大规模的合作经济。......经过...互助组,到实行土地入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建国后保证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得解 放,成为土地的主人的法律法B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第一个五年计划
D 2、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 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改善 农民生活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农民翻了 身,成为土地主人
率有20﹪,60年代森林覆盖率仅为9 ﹪。造
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D
A、人口数量激增 B、大规模商业性开采
C、无计划盲目垦荒
D、“大跃进”运动中的破坏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抉凤择阳地—多—不1打8粮个,红
手…磙 只 不印…子见见的如一凤新生果住阳娘死就女进村文逃出凤干书荒嫁阳部:。,。坐 牢杀头,其他农户 保—证—把凤他阳们花的鼓小词孩 养到18岁。
资料2: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 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 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资料3: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 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 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000万吨,比1949 年增长了26.9%。
历史的回音
从安徽凤阳小岗村, 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
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不怕风险,敢闯敢干 发展是硬道理
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A、、始 关党城于的市十一B、届农三村中全C会、后国,有国企内业的改D革、首政先府B开机
2、开 涉1一及9次了79重年要,的中家国庭北会方议有,一他个们农商民量家的庭内正容在C可召能
D、从集体所有转变为农民所有 A
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北京)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经济文化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水平的矛盾.
当前任务:集中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需要
不人
怕有
做多
不大
到胆
’’
,
就 怕 想 不 到
2.为什么在土地改革中要采取保存富农经济 的政策?
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 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 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还根据全国解 放后的新情况,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 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从 1950年冬天开始,有组织的分期分批进行。
资料1: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 “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 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 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 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背景:总路线(1958)的提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执行过程: 片面强调“多”、“快” 3、主要标志: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4、恶果: 农田荒废、生产衰退、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国
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 5、教训: 不能忽视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片面强调高指标和
.
’ 地 有 多 大
产踏
赶
.
翻英
地超
球美
顶平
破常
天事
深耕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
一个米粒煮一锅 ,一个玉米运一车 高粱杆上安电线,坐着瓜皮过黄河
冲云霄;彩云栓住玉米腰,吓 得月亮弯了腰.
50年代后期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 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1、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是在 C
A、1956年 B、1957年 C、1958年 D、1959年
2、从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 困难时期,导致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延安整风运动 D
C、大生产运动 化运动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3、据统计,四川在20世纪50年代初森林覆盖
完成
C、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D、新中国的 成立
2、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形式是
A、家庭承包土地
B、农业互助组
C、人民公社 D
D、农业生产合作社
3、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土地
A、从农民所有转变为集体所有
B、从国有转变为农民所有
C、从集体所有转变为国家所有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1、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2、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 中国社会的发展。
为了使广大农民从地主阶级的压迫下 解脱出来,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了发 展社会经济,也为了巩固人民政权,所以 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 削的土地所有制。
想一想 1.土地改革为什么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新中国成立初期,旨在完成民 主革命遗留任务的是什么?为 什么说这次运动是”中国几 千年来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针对这次运动的完成,你有何 感想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
1953-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社
1、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
有制的标志是 A、土改的完成
B、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土地改革:由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的土地 所有制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
社,确立了农你业得的到社什会么主义启公示有?制
人民公社化运动: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 一次严重失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制度创新上的伟大变革, 伟大的转折
AC原 监、 、则督农家业 庭生联产产合承作包社 责A任制
B、和平共处五项 D、长期共存、互相
3、下列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情况
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农村建立生产责任制不利于生产力发展
B包、责农任村制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是家庭联产承
C、农村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