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灯 戏
峨眉堂灯戏最经典的台词
峨眉堂灯戏最经典的台词
①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②金粉未消亡,闻得六朝香,满天涯烟草断人肠。
③西子湖依旧是当时一样,看断桥桥未断、却寸断了柔肠。
④云心水心,有甚闲愁闷?一度春来,一番花褪,怎生上我眉痕?
⑤菩提树檐匐花千枝掩映,白鹦鹉与仙鸟在灵岩神巘上下飞翔;绿柳枝洒甘露三千界上,好似我散天花纷落十方。
⑥风沉醉黄藤酒,往事如烟不可追。
⑦早知人情比纸薄,我懊悔留存诗帕到如今。
万般恩情从此绝,只落得、一弯冷月照诗魂。
⑧人生在世如春梦,且自开怀饮几盅。
⑨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⑩可记得,比作鸳鸯成双对,可记得,牛郎织女把鹊桥会。
梁山灯戏中浓得化不开的佛教情结
2012.No72个角度解释为何“胡汉分治”一直到辽的灭亡仍然存在,而不是如北魏等朝代那样逐步过度为封建国家。
3 小结“胡汉分治”是辽朝的一项政治制度,但是由其产生的影响又遍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又有学者将其作为军事制度、民族政策、文化政策等。
在本文中,笔者对前辈的研究做了简要的总结,从中发现律令在胡汉分治中有较为突出的特点,因此着重对此进行了探讨。
从中发现,从契丹法律的产生以及发展都受到了“胡汉分治”制度下的唐律的影响,但是却未被其同化。
参考文献[1]杜烈原:《略论辽朝的“胡汉分治”与契丹族的封建化》,《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二期。
[2]李桂芝:《辽金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3]文克成:《辽朝的“胡汉分治”及其历史意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瞭国庆特刊》,1999年第五期。
[4]于金华:《简论辽朝的“因俗而治”政策》,《自贡师专学报(综合版)》,1998年第2期(总第44期)。
[5]李锡厚 白滨:《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七卷 辽金西夏,白钢主编,人民出版社,121页。
[6]杨慧鹏:《浅谈辽、金、元、清四个朝代的法律制度》,《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年第(3—4)期。
[7]杨若薇:《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摘 要 南明永历七年,一位名叫破山海明的和尚背着两颗桂树在冥冥中来到了梁平县,依缘创立了闻名遐迩的双桂堂。
从此,这个西南禅宗祖庭在美丽的梁平县城遍地撒下佛种,为梁平文化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明正德年间,梁山灯戏作为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梁山灯戏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梁山灯戏是梁平文化成长的见证,是梁平人民丰富的精神食粮。
双桂堂的建立,让佛教文化深入到梁平人的血液,在梁平,无论哪种文化,或多或少总能找到些许佛性。
梁山灯戏也不例外。
在此,就梁山灯戏中所蕴藏的佛教文化做一个探析。
黄梅戏最好听的十首
黄梅戏最好听的十首1.《天仙配》无疑是大家最熟悉的黄梅戏曲目,在任何一个黄梅戏大全中都能看见它的身影,是当年首部以电影方式出现的黄梅戏,该剧获得第一届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奖,被评为建国50周年经典剧目,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20世纪90年代严凤英主演的《天仙配》唱片发行量超过一百万张,据中国电影发行总公司的统计,从1956年到1959年的四年中,《天仙配》剧目电影在海外各国就拥有了约三百万观众,在中国大陆共计有一亿四千三百万影迷。
2.《女驸马》是黄梅戏经典选段之一,讲述了冯素珍与李兆廷自幼相爱,婚后由于家境败落,继母逼退婚,素珍被迫进京应试,中状元,被招驸马,洞房之夜实情相告与公主,帝赦免之罪,冯李终成眷属的故事。
1959年改编的戏曲电影风靡一时,剧中通过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马、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其中一些经典唱段仍然风行全国。
3.《罗帕记》是黄梅戏经典曲目之一,与《天仙配》、《女驸马》并称黄梅戏三绝,故事中王科举进京赶考,家人江雄偷来王夫人金丝罗帕,赶考途中在客店诬陷夫人与自己有染。
王科举闻之大怒,将夫人陈塞君休出家门,陈塞君路途生子,被好心店家收留,十余年后,陈塞君之子金龙与王科举同中状元,结为兄弟,王科举与金龙母亲相见,真相大白,全家终得团圆。
该剧在黄梅戏舞台唱红后,一再被中央电视台及安徽、上海、湖北、浙江、香港等地电视台录相播出,并先后被扬剧、庐剧等兄弟剧种移植演出。
4.《打猪草》说的就是一个农村男孩与一个女孩因打草损坏了农作物产生矛盾,通过对歌化解矛盾的故事,其中的“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这个黄梅戏经典唱段,在封建礼教统治森严的情况下,男女青年这种自由交往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剧中所表现的青春的活力、逗趣的语言和优美的曲调,使人如沐春风,具有亲切感人的魅力,《打猪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毫无造作,从唱词到表演都再现了生活的真情,犹如田野吹来的风,清凉爽快,沁人心脾。
川北灯戏音乐的旋律特色
川北灯戏音乐的旋律特色
川北灯戏,是四川省川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一种演出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曲等元素,是川北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川北灯戏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其旋律特色也是其鲜明之处。
一般来说,川北灯戏音乐的旋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音调高昂、激昂
川北灯戏音乐以高昂、激昂的音调为特色。
这种音调使得调式升高,旋律起伏较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这种高难度的音乐演唱需要演员在唱腔上保持身体的稳定性和配合舞蹈动作,增强了表现力和效果。
2.节拍明快、急促
川北灯戏音乐的节拍比较明快,各种乐器的演奏、歌唱和演员的舞蹈动作都要紧跟节奏,向观众表达出强烈的韵律感。
3.重视音乐变化和转调
川北灯戏音乐中的旋律变化多样,音乐中常会出现转调、调式变化、跳调等现象,这些变化既使得音乐更具有层次感、音乐张力,同时也丰富了演出内容,使得观众更容易被吸引。
4.擅长运用不同乐器结合
川北灯戏音乐往往采用多种乐器的演奏,如笛子、二胡、琵琶、扬琴、唢呐等。
这些乐器的演奏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更便于表达故事情节中的变化,增强了演出效果。
总的来说,川北灯戏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它的旋律特色不仅体现在音乐本身的方面,同时也融合在舞蹈、戏曲演出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在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川北灯戏音乐正在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关注,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川北灯戏的传承保护
702020年•第10期川北灯戏的传承保护◊内江市戏剧创作研究室安灵川北灯戏,是流行在四川东北部地区的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舞小戏,至今延绵不绝。
早在明嘉靖年间就流行于闽中、南部、仪陇等地。
明清以来,灯戏频繁演出于川东北的广大山乡。
川北灯戏被国务院授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我们也应当加大对川北灯戏的传承和保护。
这种传承保护应该是活态的,从横向看,包括剧、艺、人的传承保护,体现历史的传承;从纵向看,包括空间上的广泛传播、宣传推广。
川北灯戏,堪称历史悠久,艺术特色鲜明,广为群众喜闻乐见。
2006年被国务院授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它既是我省地方剧种具有代表性的_种戏剧形式,又是一种丰厚的文化资源。
为此,我们应责无旁贷地着力把它铸造成特色文化品牌,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川北灯戏主要发祥地的南充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城市名片”和"身份证”。
同时,更要以实际行动保护、发展川北灯戏,使其发扬光大,更好地向人民大众提供精神食粮和文化服务。
一'剧目的传承保护川北灯戏土生土长,剧目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劳动人民的生活,内容多系风土人情、民间世态。
传统剧目众多,皆以短小精悍见长,俚曲口语成趣。
新中国成立后,南充地区曾组织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了一批民间灯戏。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南輕KX挖掘、整理出一大批灯戏小戏,参加全省调演获得好评,有《闹隍会》《幺妹嫁给谁》《包公照镜子》《灵牌谜》等代表舗目。
]987年磁得3A 中南海作专场汇报演出的殊荣。
21世纪初,剧目《拜师》又获全国群星奖金奖,被邀为党的十六大献礼演出。
川北灯戏在剧目的搜集、整理、蠟及创新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川北灯戏现在常演的保留剧目,例如《闹隍会》《郑板桥买红》《嫁妈》《灵牌谜》等,大多数是20多年前创作或眸、整理的,现在的新创剧目很少。
因此,要传承保护川北灯戏,不仅要恢复、整理好川北灯戏的传统剧目,还应该创作出一批适应新时代的新剧目、好剧目。
川北灯戏音乐的旋律特色
川北灯戏音乐的旋律特色川北灯戏流行于四川东北部地区,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批项目。
灯戏之名源于在演出时需在舞台四周点燃油灯照明而得名,明末清初起源于今南充市的阆中峰占乡和广元市苍溪县的龙山镇、白驿镇的白庙场三地,起初多为农民自编自演,演出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又叫“农民戏”“坝坝戏”,内容多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小戏、笑戏、闹戏,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现广泛流行于阆中、苍溪、剑阁、仪陇、巴中、广安等地以及绵阳、遂宁、达州等市的部分地区,深受群众喜爱。
一、音阶调式、音列结构我国的传统音乐、民间戏曲、俗乐和民歌常采用五声音阶。
川北灯戏音乐植根于川北农村,在其音乐的形成过程中,受川北山乡的民间小调、端公调、法事佛曲等传统音乐的影响,且广泛吸收中国其他民间戏曲的外来曲牌。
因此,其音阶调式上仍然以传统五声性调式最为普遍。
但是,川北灯戏的表演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某些演出为了配合场地和当时的劳动场景,在音列的结构上,也形成了川北灯戏富有特色的音列。
1.五声音阶川北灯戏所采用的很多曲牌都是用五声调式写成,这种调式构成了川北灯戏音乐的主流。
谱例1①可参看川北灯戏剧目《送夫上学》唱段《五更调》、《宋老爷收租》的《卖饺子调》等。
2.七声音阶出现有完整的七声音阶的旋律,常常会在风格上显得悠扬而抒情,在长度上显得篇幅较长,这不太利于川北灯戏边唱边跳边的表演形式,并且也会加大演唱难度,不利于业余演者的表演掌控。
在已整理的曲牌中,在一个短句中完整地出现七声音阶的情况基本上没有,即使有时清角、变宫同时出现了,也多数都会同时缺少七声音阶的其他某一两个音,从而形成五声或六声甚至是三声、四声音列,其目的就是为了最大程度上追求川北小戏的土味,同时使演唱变得容易、顺口。
谱例2另外,有时即使出现七声音阶,对于变宫、清角这两个偏音也多数会采用扬此抑彼,有意突出一音、冷落一音的手法,比如《劝酒》中的《烟五更》唱段等。
3.六声音阶七声音阶少用一个音,或者五声音阶从七声音阶中借用一个音便构成六声音阶。
民间艺术的奇葩——梁山灯戏
f5 6 1 2 年 梁 山灯 戏 就 从 民间 的 接 与 观 众 对 话 因 此 . 山灯 戏 的台 词 1O— 5 1 梁
灯、 马灯 、 彩莲 灯 等 玩灯 的表 演 形 式是 笑 料 叠 出 。四是 扭 拽 跳 的表 演 特 色 。梁
以较 简 单 的 舞 蹈 动 作 边 唱边 跳 . 蹈 动 山灯 戏 的 表 演 并 不 局 限 于 一 般 戏 曲手 舞
爿 物 质 文 化 遗产 评 介 异
而得名。
t)I 虏d = JI ! 戥 : :
2 9 第 期 第1 期 0年 6总 3 o 2
悍 . 结 构 较 为 宽 松 演 员 在遵 循 剧 本 但
口 张
书 源
梁 山 灯 戏 从 它 的 形 成 、 展 到 今 已 故 事 情 节 大 致 相 同的 情 况 下 . 根 据 现 发 可
超 过 八 人 . 般 以 五至 七 人 为适 一
“ 山调” 梁 为代 表 的戏灯 戏 的 历 史 剧 目较 为 丰 富 . 据 流传 和 影 响 了 四 川 、 南 、 州 、 南 、 云 贵 湖 文 献 记 载 和 艺 人 回忆 . 总数 在 两百 出 以 湖 北 、 西 、 建 、 东 、 西 、 南 、 江 福 广 广 河 陕 上 。其 中 ,传 统 剧 目最 具 代 表 性 的 有 : 西 十 一 省 数 百 县 的戏 曲音 乐 . 成 一 个 形 《 子 度 妻 》 裁 缝 偷 布 》 卖 驴 》 送 京 梁 山 调腔 系 湘 《 《 《 娘 》 驼 子 回 门》 请 长 年》 赶 斋 》 。且 《 《 《 等
更 强 、 演 内 容 更 加 丰 富 多 彩 的 独 立 地 实 地 调研 和 大 量 实 证 考 证 . 出 了梁 山 表 提
梁平灯戏
个人感想
内容特色:民众性题材,主要为家庭趣事、民间逸文等内 容。剧中人物多为村姑、农夫、樵夫、小手艺人、算命瞎 子、懒汉浪子等下层民众。 传统剧目多为老一辈口授的腹本,比较宽松,剧本的创作 贯穿表演的全过程。在表演时演员们都用地方方言传唱, 唱词通俗易懂、活泼自然、妙趣横生。梁平灯戏娱乐性很 强,情节夸张、矛盾突出、诙谐幽默。
代表作品
梁山灯戏的剧目较为丰富,总数在200个左右,最具代表 性的有《醉北楼》《吃糠剪发》、《送京娘》、《湘子度 妻》、《请长年》等优秀折子戏。
如今又出现《抢公公》、《招女婿》、《卖驴》等新剧目。
主要特点
表演特色:嬉、笑、闹、扭、跳、拽 不管是农夫村妇,还是帝王将相,都符合上述表演特征。 令人开怀捧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音乐特征:腔调来自梁平俚曲,不同于“弋阳腔”和“梆 子腔”,称为梁山调。 梁山调分三种: “胖筒筒”灯弦腔:是梁山调的主要声腔。 神歌腔俗称“端公调”:来源于民间端公庆傩神祭祀活动 所唱的腔调。 小调:指民间小调,旋律流畅、轻松活泼、易学易唱的特 点。
生存现状
1986年,梁平县文化局组织成立了“梁平灯戏研究会”, 寻访遍及全县的30多名民间艺人,搜集近百个梁平灯戏传 统剧目,40 多个长短,成立了梁平灯戏实验演出队,创 作了新的剧目。 2006年, 1、大批艺人老去,现仅存不到10名演员。年龄最小的都 40多了。传承人出现断代,呈现后继无人的局面。 2、资金短缺,生计压力。 2、主要伴奏乐器——胖筒筒失传。 3、时代潮流变化的冲击。
表演形式
灯戏讲解
灯戏一、灯戏1、花灯起源:相传宋朝中期,仁宗皇帝不认母,国母娘娘哭痛眼睛,许下红灯三百六十盏,沿古流传到今。
灯具:牌灯一盏并书写“三元三品”,关刀灯一盏,八角灯两盏,吊吊灯两盏,还有编织像猪、牛、羊、马等动物形状的灯。
玩灯程序:出灯之日,众人参与晚上进行开光点相,由组织人用柏树枝净身,用鸡血点灯具,香纸对洞、桥、土地等神灵祭祀,然后将净水洒向执灯人身上表示净身除邪,点燃灯烛,在织灯户玩灯,次日晚上便到村寨玩灯。
玩灯以丑角和旦角为主,丑角男扮男妆,旦角男扮女妆,在主人中堂歌舞,开场白唱词是:丑角说:“今值新春佳节,到处热闹非凡,我和干妹约定,唱一唱,跳一跳,共度新春佳节。
”旦角接着表白:“今值新春佳节,到处热闹非凡,我和干哥哥约定,唱一唱,跳一跳,共度新春佳节。
”然后旦角和丑角用唱词进行化妆打扮,旦角唱词是:穿衣唱:“风飘飘来雨稀稀,高点明灯奴穿衣,上身穿的红绸缎,下身穿的随宝裙,手上戴的金戒指,脚下穿的牡丹鞋。
”梳头唱:“风飘飘来雨沙沙,高点明灯奴梳头,大姐梳的盘龙转,二姐梳的茶花楼,只有三姐好打扮,梳个双狮滚绣球。
戴茶唱:“风飘飘来雨沙沙,高点明灯奴戴花,大姐戴的茶花朵,二姐戴的牡丹花,只有三姐好打扮,头上戴的望郎花。
”丑角说:“行行走走,走走行行,不觉来到干妹门前”。
便敲门问道:“干妹,在家不在家,”旦角回应:“在家哟,三十三天不下雨,是干哥哥来了。
”丑角便说:“扯个萝卜,告个脚步,学采两段采茶歌。
”随即丑角与玩灯人便唱起:“正月采茶是新年,借奴金簪点茶园,一起点的十二亩,当官写字慢交钱。
二月采茶茶发芽,姊妹双双去采茶,哥摘多来妹摘少,摘多摘少转回家。
”采茶歌暂唱到这里,我们来唱段梁山伯与祝英台:“正月好唱祝英台,鹊为鸟食人为财,蜂子本为贪花事,梁山伯为祝英台。
二月好唱祝英台,燕子衍泥梁上来,燕子衔泥成双对,山伯独唱访英台。
”给主人开财门:“春开财门春发旺,夏开财门万事兴,秋开财门进五谷,冬开财门发人丁,右开一扇金鸡叫,左开一扇凤凰鸣,两扇财门大开起,富贵荣华万万春。
花灯戏诗词
1.
月上柳梢头,花灯映水流。
孩童提盏笑,老者观戏悠。
丝竹声声里,故事千年秋。
人间烟火色,尽在这一楼。
2.
灯火阑珊夜未央,花灯戏中人影长。
折扇轻摇生古韵,水袖翻飞舞霓裳。
市井喧嚣皆入梦,戏台方寸是沧桑。
锣鼓铿锵传千里,唤醒人间四时香。
3.
元宵灯火照长街,花灯戏曲庆团圆。
金莲步移春意浓,玉笛声扬情绵延。
细品人间百态剧,浅酌世事几多繁。
但愿此景长依旧,年年岁岁共婵娟。
4.
银烛秋光冷画屏,花灯微曳映繁星。
梨园子弟歌盛世,戏腔婉转绕梁音。
粉墨登场悲欢事,人生如戏总关情。
良辰美景奈何天,一曲终了余韵馨。
5.
红灯高挂映熙春,花灯戏中觅知音。
锦绣华章描龙凤,婉转歌喉唱古今。
清风明月同欣赏,俗世纷扰暂离心。
台上台下皆是戏,看透浮生不觉深。
灯戏.
灯戏一、灯戏1、花灯起源:相传宋朝中期,仁宗皇帝不认母,国母娘娘哭痛眼睛,许下红灯三百六十盏,沿古流传到今。
灯具:牌灯一盏并书写“三元三品”,关刀灯一盏,八角灯两盏,吊吊灯两盏,还有编织像猪、牛、羊、马等动物形状的灯。
玩灯程序:出灯之日,众人参与晚上进行开光点相,由组织人用柏树枝净身,用鸡血点灯具,香纸对洞、桥、土地等神灵祭祀,然后将净水洒向执灯人身上表示净身除邪,点燃灯烛,在织灯户玩灯,次日晚上便到村寨玩灯。
玩灯以丑角和旦角为主,丑角男扮男妆,旦角男扮女妆,在主人中堂歌舞,开场白唱词是:丑角说:“今值新春佳节,到处热闹非凡,我和干妹约定,唱一唱,跳一跳,共度新春佳节。
”旦角接着表白:“今值新春佳节,到处热闹非凡,我和干哥哥约定,唱一唱,跳一跳,共度新春佳节。
”然后旦角和丑角用唱词进行化妆打扮,旦角唱词是:穿衣唱:“风飘飘来雨稀稀,高点明灯奴穿衣,上身穿的红绸缎,下身穿的随宝裙,手上戴的金戒指,脚下穿的牡丹鞋。
”梳头唱:“风飘飘来雨沙沙,高点明灯奴梳头,大姐梳的盘龙转,二姐梳的茶花楼,只有三姐好打扮,梳个双狮滚绣球。
戴茶唱:“风飘飘来雨沙沙,高点明灯奴戴花,大姐戴的茶花朵,二姐戴的牡丹花,只有三姐好打扮,头上戴的望郎花。
”丑角说:“行行走走,走走行行,不觉来到干妹门前”。
便敲门问道:“干妹,在家不在家,”旦角回应:“在家哟,三十三天不下雨,是干哥哥来了。
”丑角便说:“扯个萝卜,告个脚步,学采两段采茶歌。
”随即丑角与玩灯人便唱起:“正月采茶是新年,借奴金簪点茶园,一起点的十二亩,当官写字慢交钱。
二月采茶茶发芽,姊妹双双去采茶,哥摘多来妹摘少,摘多摘少转回家。
”采茶歌暂唱到这里,我们来唱段梁山伯与祝英台:“正月好唱祝英台,鹊为鸟食人为财,蜂子本为贪花事,梁山伯为祝英台。
二月好唱祝英台,燕子衍泥梁上来,燕子衔泥成双对,山伯独唱访英台。
”给主人开财门:“春开财门春发旺,夏开财门万事兴,秋开财门进五谷,冬开财门发人丁,右开一扇金鸡叫,左开一扇凤凰鸣,两扇财门大开起,富贵荣华万万春。
梁山灯戏的作文
梁山灯戏的作文你听说过梁山灯戏吗?要是没听过呀,那可就错过了一场超级有趣的民间艺术盛宴呢!我第一次接触梁山灯戏,就像是发现了一个藏在角落里的宝藏。
这梁山灯戏啊,就来自重庆的梁山(现在叫梁平)那块儿。
它就像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小机灵鬼,充满了浓浓的乡土味儿。
梁山灯戏的表演场地可没那么多讲究,不用啥金碧辉煌的大剧院。
有时候就是在村子里的一块空地上,简单搭个台子,甚至是在某个大院儿里,就能开演。
演员们也不摆啥大牌架子,他们就像是从咱身边走出来的亲戚朋友,特别接地气。
先说说这戏里的人物吧。
那些角色啊,个个都鲜活极了。
就好比是咱村里那些爱唠嗑、爱耍宝的大叔大妈、年轻小伙儿和姑娘们被搬到了舞台上。
男的可能穿着件有点破旧但特别有生活气息的布衫,女的则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扎着两个小辫儿或者包着一块头巾,看着就喜庆。
再讲讲这戏的情节。
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啥都有。
有的是讲两口子在家里斗嘴,就像咱们邻居家有时候也会发生的小吵小闹一样。
丈夫笨笨的,总是被妻子几句话就噎得说不出话来,那模样儿逗得台下的观众哈哈大笑。
还有的时候是讲年轻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小伙子喜欢姑娘,又不敢明说,就在姑娘面前扭扭捏捏的,做一些傻事儿,姑娘呢,心里也喜欢小伙子,却故意捉弄他,就像两只小松鼠在互相试探,可爱极了。
这些情节虽然简单,但是特别真实,就像发生在咱们身边的故事一样。
梁山灯戏的表演风格那叫一个独特。
演员们的动作特别夸张,就像是把生活中的动作放大了好几倍。
比如说生气的时候,演员可能会把脚一跺,双手在空中乱挥,脸涨得通红通红的,像个熟透了的大苹果。
高兴的时候呢,就满舞台蹦跶,那劲头儿,就像是中了大奖似的。
而且啊,这戏里还有好多诙谐幽默的语言。
那些台词不是文绉绉的,而是带着当地的方言土语,听着特别亲切。
比如说“你个砍脑壳的”,这可不是真的骂人,而是一种带着亲昵和嗔怪的说法,从演员嘴里说出来,别有一番风味。
还有啊,梁山灯戏的音乐也很有特色。
那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就像是一阵清风吹过田野,简单又欢快。
灯戏常用曲牌
灯戏常用曲牌
灯戏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中备受青睐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形式
多样,内容丰富。
其中,曲牌是灯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下是一些
常用曲牌:
一、《南柯太守传》
作为灯戏中的经典之作,《南柯太守传》的曲牌数量也相当丰富。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卖花声》、《甜水令》、《双调黄鹤楼》等,这
些曲牌以清新婉转、节奏流畅著称。
二、《打金枝》
《打金枝》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传统戏曲,其中的曲牌十分丰富。
著名的有《三弄水仙》、《灯影斜》、《月上重门》等,这些曲牌多
以柔美、轻盈的曲调为主,旋律抚慰人心,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三、《天女散花》
作为闽南文化的代表之一,《天女散花》的曲牌也十分丰富。
其
中以《十面埋伏》、《都御使前进曲》、《五马分韵》等最为知名,
这些曲牌节奏明快,富有战斗力,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
在灯戏中,曲牌不仅具有音乐性和艺术性,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
为观众提供极佳的视听享受。
在欣赏灯戏时,观众也可通过对不同曲
牌的鉴赏,深入了解灯戏文化的内涵和特色。
因此,对于孜孜不倦追
求文化艺术的人来说,了解灯戏中的曲牌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中秋节的传统民间戏剧与表演艺术
中秋节的传统民间戏剧与表演艺术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民间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的时刻。
除了赏月和品尝月饼外,中秋节还与传统民间戏剧与表演艺术密不可分。
这些戏剧和表演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下面将介绍中秋节的几种传统民间戏剧与表演艺术。
一、傩戏傩戏是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戏剧形式,广泛传播于中秋节期间。
傩戏通常由一批戴面具的演员表演,他们扮演神秘的傩神角色。
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服装,舞动着独特的舞蹈,同时表演精妙的武术技巧。
观众们可以在戏剧中欣赏到激动人心的故事情节以及精彩的演出,充分体验到古老而神秘的文化氛围。
二、豆腐戏豆腐戏是江苏、浙江和福建等地中秋节的传统戏剧形式。
豆腐戏通过表演精美的木偶剧形式,展示了生动的故事情节。
演员们背负着一张张用画作精心绘制的木偶,精确地操纵着他们的动作和表情。
观众们可以欣赏到木偶们的精致细腻之处,以及故事中的喜怒哀乐。
同时,豆腐戏还伴随着悦耳的音乐,为观众带来愉悦的听觉享受。
三、灯谜表演中秋节的夜晚,街头巷尾往往会举行灯谜表演活动。
灯谜是一种用文字或图案隐藏着答案的谜语。
表演者们会将灯谜写在色彩斑斓的灯笼上,然后用诗词、对联等形式将谜底提示给观众。
观众们可以通过猜谜来寻找答案,体验思维的快速转换和智力的挑战。
灯谜表演不仅丰富了中秋节的气氛,也为人们带来了娱乐和欢乐。
四、舞狮表演舞狮表演是一种集舞蹈、音乐和表演为一体的传统艺术形式。
表演者扮演狮子,通过身体的动作和表情来展示狮子的神韵。
狮子舞动的姿态优美、色彩鲜艳,充满力量和喜悦。
观众们可以在表演中感受到中秋节的喜庆氛围,与狮子一起度过一个欢乐的夜晚。
五、皮影戏皮影戏是一种利用透明皮影来进行表演的传统戏剧形式。
演员们将剪制的皮影放在灯前,利用灯光将影子投射到布幕上,再通过操纵皮影的位置和动作来讲述故事。
皮影戏表演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众多观众。
在中秋节期间,人们可以欣赏到用皮影戏来表现中秋故事的精彩演出。
梁山灯戏演讲稿
梁山灯戏演讲稿亲爱的各位听众:大家好!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梁山灯戏吧。
梁山灯戏,是梁平县的地方小戏,被誉为“艺苑奇葩”,是全国的稀有剧种之一,解放前,梁平县又名梁山县,所以地方戏就被人们称为梁山灯戏,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本地人也叫它“包头戏”(解放前,女角由男性扮演,俗称“包头”)、“端公戏”或“胖筒简调”。
远在明正德年间(1506一1521),梁山灯戏就从民间的“玩灯”和“秧歌戏”母体脱颖而出。
清代中期是梁山灯戏发展的鼎盛时期。
有竹枝词云:“唱灯随处是歌楼,曲子无腔易转喉。
传说官班明日拢,开场先看小包头。
”每逢节日盛会,各乡筑台竞演,梁山灯戏逐渐成熟成型。
到清代中期,梁山灯戏遍及城乡,逐渐向周围传播,渗入到湖南花鼓戏、贵州的阳戏、云南巧家花灯戏和四川各地的灯戏等几十个戏曲剧种,形成了一个“梁山调腔系”,旋律优美简洁,易于传唱,湖北《宜昌府志》、《汉皋竹枝词》和乾隆30年《辰州府志》等历史文献均有记载。
梁山灯戏是地方戏种,题材大多是乡间趣闻、家庭琐事、村姑渔父一类下里巴人的事情,表演随意诙谐,活泼有趣,具有俚俗的民间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清新的泥土芳香和泼辣的山野风味。
剧中主角从山野农夫到侍从帮工,内容都为农民熟悉的山乡风情、民间轶闻等。
传统剧目多是老一辈口授的“腹本”,在表演时演员们都用地方方言传唱,唱词通俗自然、生动活泼、极富生活气息。
而且,灯戏的娱乐性很强,情节夸张、矛盾突出,嬉闹诙谐。
演员们表演起来动作夸张,又赋予舞蹈的动作,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梁山灯戏已面临着灭绝的危机。
虽然梁山灯戏曾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战争摧残,洋人践踏,以及本民族大型剧种的覆盖和兄弟的挤压,它都以旺盛的生命力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最终深根于人民之中,形成了其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
但正如刘正维教授所说的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复杂原因,这份珍贵遗产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失落了。
”梁山灯戏未能顶住时代潮流的文化冲击。
云南花灯论文[整理版]
云南花灯戏是具有江南特色的汉族民间舞蹈戏剧。
花灯定义: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
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
云南花灯戏,渊源于明代或更早一些时候的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流行于全省各地和四川、贵州个别地区。
云南花灯戏的演出都具有朴素单纯、健康明朗的民间艺术特色,充满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
特点: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
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
云南花灯的表演形式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其早期的演出形式有两种:一是花灯,另一种是盘灯。
花灯最原始的演出形式是参与“会火”活动时的演出。
“会火”即为“社火”,是云南农村和小城镇中一种宗教性的文艺活动。
每年农历新年到元宵期间或在祈雨等场合举行。
会火活动由轮值的村子组织。
会火的队伍,除抬“土主”的外其余就是一支文艺游行队伍,其中包括耍武术的、耍杂技的和花灯队伍。
“盘灯”是流行于滇东北一带的花灯表演形式。
类型:云南省花灯剧是云南省各地花灯剧的统称。
流传于云南全省及贵州的盘县、四川的会理一带。
花灯在长期流传中,由于地区不同,先后形成9个支派: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禄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
它们彼此大同小异,基本特色相似。
简介:花灯是云南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小戏。
它的一部分曲调,来自明清小曲。
这些小曲传人云南后,与云南的方音、风土人情结合,后来演变成花灯曲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数百年前就有一些与花灯演出有关的踪迹。
如“管弦春社早,灯火夜街迟”,(《滇南即事》)写的是景泰年间(1450一1456年)昆明街头灯社的情况。
杨升庵的《观秋千》诗中有“滇歌棘曲齐声和,社鼓渔灯夜未央”之句,写嘉靖年问滇池附近汉族民歌“滇歌”与少数民族的“棘曲”,同时演唱,而“社鼓渔灯”与花灯节目《秧老鼓》可能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傩戏 (1)2、天灯戏 (2)3、地灯戏 (3)4、花灯戏 (4)5、川北灯戏 (5)6、升钟湖皮影戏 (6)7、根雕根艺 (8)傩戏傩戏是从远古巫傩祭祀活动脱胎而来的一种戏剧。
它源于祖先图腾的崇拜,产生于周朝时的洞廷平原。
当时风俗信巫好祀,多作歌乐舞以悦诸神。
傩戏在秦末汉初进入宫廷,并逐渐盛行开来。
演出者头戴傩神(驱疫鬼的神)面具,手持长戈、刀斧、盾牌等兵器表演驱鬼逐疫,为主人消灾免难,求天下太平盛世。
而且傩戏集音乐、舞蹈、美术、戏剧为一体,是最古老的戏剧艺术。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傩戏是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对研究我国古代民俗风情、地域政治、经济状况及早期宗教、戏剧的演变都有着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
双峰乡杜家班傩戏,演出程式、剧目、唱腔、面具、服饰、道具和乐器保存都较完整。
现在尚能表演天上32戏、地下32戏、耍傩傩、唱灯、庆坛这一套完整的“傩”、“坛”、“灯”的艺术。
他的表演艺术,善以面具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及思想情感,并有着戏剧的手势和步法,唱腔以说唱为主,旋律优美,他使用的乐器有鼓、角、锣钹等。
他的服装道具有袍、帽、靴、刀等。
演出时舞台布置比较简单。
天幕宽8尺、高1.2丈,顶上画夫子老君佛,佛像下面画24天神。
出场时有上下马门,下马门两边点桐油灯,天上点三芯灯。
表演时,动作不但孔武粗放,而且不时变换面具,他表演的恶者使人心惊肉跳,慈者使人安定祥和,滑稽者使人捧腹大笑,忘乎所以。
看到从远古走来川北古傩艺术,有人会说它是封建迷信的东西,但戏剧专家早已认定傩戏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天灯戏天灯戏源远流长,天灯源于原始社会的圈腾崇拜,主要在祈福求安等场合表演,在商朝形成规模。
初唐时期,天灯艺术取得重大发展,明末清初形成剧本《兵郎子讨亲》,并在民间广为传颂。
天灯表演时,戏中融入了大量的关于灯戏表演的内容。
灯具的制作颇为讲究,遇风不熄,遇水不灭。
灯的布局也极为讲究,川剧中滚灯表演是内容之一。
表演者还可通过板凳、竹竿等物件挑灯表演甚至在凌空翻腾中,做到灯不掉、不熄。
这一艺术表演形式在明末清初传入南部县,被柳树乡敬明选、敬全元等人传承下来。
经多年的发展演变,天灯日趋成熟,在南部县各地广为流传。
传承中,天灯艺术吸取了花灯的一些唱腔,借鉴了傩戏中的“跳加官”、“端公跳坛”等表演形式,借助可行性的故事情节进行说唱,语言诙谐幽默,动作滑稽夸张。
其中《兵郎子讨亲》最具有代表性。
该幕戏共设兵郎子、苏二姐、李屠夫、张裁缝、李媒婆等角色,通过喜剧的艺术效果,讽刺社会上嫌贫爱富的旧思想,讴歌了农村青年质朴纯真的爱情,启迪人民只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手能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地灯戏地灯戏在南部县拥有悠久历史。
保城乡宋家坪村“地灯戏”的起源。
相传唐王之母患眼疾不愈,乃发愿于正月十五大闹花灯,与民同乐,同时赦民封官,施行祈福,后其母病愈,从此相沿成习,形成了一种民间传统节目,流传至今。
在传承过程中,民间艺人对表现手法和表演内容进行改变,借以反映时代风尚和农民生活。
地灯表演人数一般由灯官、灯头、花子2人、彩女2人组成,道具有纸扎枣红、白马各一匹,同时配以彩船一艘、彩灯2盏、钱棍2个,表演顺序大体分为打钱棍、姊妹灯、跑马、推车、行船等,共形成钱棍调、姊妹灯调、跑马调等10多种腔调。
传承和创新剧目有《灯官看灯》、《闹元宵》、《马马灯》、《采茶灯》等7个剧目。
地灯与其他剧目相比,具有情节简单,表演人数相对较少,表演场地要求不高等特点,深受百姓喜欢。
保城乡宋家坪地灯戏《灯官审灯》讲述的是明朝时官员游手好闲,贪图享乐的荒唐行为,讴歌老百姓的勤劳朴实。
现在排练这部戏剧,目的是告诉人们,如今日子虽然好过了,但是一样不能大讲排场,不能铺张浪费。
花灯戏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其实质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地方小戏曲形式,在流传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了不同的表演风格。
如店垭花灯融言乐、舞蹈、手工制作、杂耍、龙狮舞等为一体,其特点剧本人物少,情节比较简单,唱词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调的特点,欢快明朗,表演动作活泼风趣,歌舞味很浓,如《上茶山》、《对花》等民歌。
店垭花灯多以表演生活的小喜剧见长,充满了泥土的芬芳。
川北灯戏川北灯戏是流行于四川东北部地区的古老民间小戏,明清以来,灯戏频繁演出于川东北的广大山乡,至今延绵不绝。
川北灯戏的剧目多取材于民间生活,现有剧本200余个;唱腔曲牌分正调和花调两类,来源于民间小调、神歌、佛歌、嫁歌、圣谕调及端公调;表演以丑、跩、笑为特征,融会了木偶、皮影、猴戏、民间歌舞等多种技艺。
由于它生长于民间,反映的是民间的人生理念和审美情趣,因而为山乡民众所喜闻乐见,并称之为“农民戏”、“喜乐神”。
2006年5月川北灯戏被国务院授牌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川北灯戏是川北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
据史料记载,川北灯戏至少有400多年历史。
是比川剧还古老的剧种,也是形成川戏的“昆高胡弹灯”5个剧种之一。
川北灯戏对相关艺术的汲取有着海绵一样的特性,行内素有“木偶是爹,皮影是妈,猴戏是姊妹,庆坛是它干爸爸”的流行说法。
而今,阆中市擅演灯戏和皮影的王文坤老人去世了,南部县擅演灯戏和傩戏的杜家班第七代传人杜南楼老人去世了,多年搜集整理川北灯戏音乐的川北灯戏传承人彭涓老人也去世了……最初的川北灯戏伴奏乐器仅有一胡琴、一锣鼓、一钹而已。
这胡琴由艺人以大竹筒制作,形似二胡,被称之为“胖筒筒”,又因为琴声浑厚且带“嗡”音,被称之为“嗡琴”,这种“胖筒筒”的制作工艺已经失传。
现在我地还流传的灯戏曲目有《金讨口》、《闹窑》、《裁衣》、《拜新年》、《请长年》……升钟湖皮影戏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它的表演者在幕后操纵剪影、演唱,或配以音乐。
在过去电影、电视等媒体尚未发达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升钟人叫“耍皮搭尔”。
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
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
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
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
受到外在环境以及兽皮材料质地上的差异等种种因素影响,皮影戏偶造型风格各地不同。
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其制作过程是:首先将皮子泡制、刮薄、磨平,然后,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
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
绘画染色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
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
,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水、旦、净、丑角色齐全。
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
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联缀而成,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
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
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
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
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挺亮。
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
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
在皮影盛行的地区,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
升钟湖皮影戏明清时就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概括;镌刻精细流畅,重视图案的装饰效果;着色对比强烈,活泼明快;影人肢体部分之间的组合、分解合理,因而表演十分灵活,充分体现了粗中有细、毫放有致的艺术风格。
其表演有《张弓道讨口》、《包公审城皇》、《牛郎织女》、《白蛇传》等等。
根雕根艺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
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
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说在根雕创作中,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创作工艺:根艺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从选材、造型、构思和制作,直到命名,需历时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方可完成。
选材是根雕制作的第一步。
根雕用材必须选择材质坚硬、木质细腻、木性稳定,不易龟裂变形、不蛀不朽,能长久保存的树种,如黄杨、檀木、榉木、柏木、榆木等都是根艺造型的上好材质品种。
被水淤泥淹没或深埋土中的死根,经数百年碳化形成的古老阴沉根木,其质坚几乎接近化石,更是根艺的佳材。
根材造型的选择标准可概括为“稀、奇、古、怪”四种类型,此类素材在自然界极为难得。
一般生长在平原或土层较厚山地的树根,因水和养分充足,生长快,木纤维也较松,难以形成奇特形态。
只有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根材,如背阳生长在悬崖峭壁石缝中,并经雷劈、火烧、蚁蚀、石压、人踩、刀砍而顽强生存下来的树根,由于光照不足缺土少水乏养分,久长不大渐渐变形,年愈久,质愈坚,造型也愈奇崛遒劲,是根艺的理想用材。
根艺创作的构思,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之形,溢自然之美,而一切人为艺术的再创造的痕迹需藏于不露之中。
构思中应对根材作多角度的全面观察,反复揣摩,依形度势,深思熟虑后方能定型。
如构思未成熟一时难以立断的根材,可搁置一段时间,常有经过一年半载后方能发现意外的收获。
根雕的制作一般可分脱脂处理、去皮清洗、脱水干燥、定型、精加工、配淬、着色上漆、命名等八个步骤。
升钟湖的一些根艺生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根艺创作水平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并且,它以其独具匠心、妙趣天成的艺术感染力,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青睐。
根艺的保养:根雕艺术保养,是使根雕作品长期流传的措施,必不可少,须注意以下几点:1、防止根雕作品阳光下直接照射更忌阳光长期照射,过强的光照会使作品颜色褪化,表面蜡层熔化,漆膜老化而脱落,甚至出现材质开裂等现象。
2、防止根雕作品在过阴暗潮湿环境中存放,湿度过高,易滋生霉菌和病虫害,造成霉变、虫蛀、产生腐烂空洞现象。
根雕作品一般不宜水洗,更忌水中浸泡,注意空气流通。
3、防止化学物质腐蚀性的东西接触根雕作品,以免发生化学反应,引起根雕表面保护膜毁坏或起壳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