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简析
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
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为了更好地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我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一项重要改革试验,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城镇化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这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化质量提升,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试点范围和内容。
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试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城市群和城市副中心建设,促进城市群和城市副中心的协同发展。
2. 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3.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建设宜居宜业的城镇化环境。
5. 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
三、试点工作重点。
在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体系,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2. 积极推动城市群和城市副中心建设,促进城市间的协同发展。
3. 加强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建设宜居宜业的城镇化环境。
5.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
四、试点工作保障。
为了保障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健全试点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形成合力推动城镇化发展。
2. 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3. 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4. 积极宣传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成果和经验,为全国城镇化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五、结语。
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的实施,将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方案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总体实施方案时间:2015-02-10 10:07:51 来源:城市化网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中发〔2014〕4号)、《关于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的分工方案》(中办发〔2014〕7号)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编办、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14〕1229号),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试点申报工作。
发展改革委会同上述部门和有关专家对申报地区的试点工作方案进行了综合评审,将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原则同意各试点地区报送的试点工作方案。
为扎实有效推进试点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关键,紧紧围绕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改革试点的先遣队作用,大胆探索、试点先行,寻找规律、凝聚共识,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二)基本原则坚持制度创新、试点先行。
着力破除现行体制机制的束缚阻碍,探索形成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体制新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坚持中央统筹、地方为主。
中央政府统筹试点内容,赋予试点地区先行先试政策,试点地区按照试点要求,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出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路径。
坚持综合推进、重点突破。
试点地区既要统筹兼顾重点试点任务,又要从本地实际出发,选择本地区亟需突破的发展和改革瓶颈,通过综合和分类改革的结合,率先试验,强力推进,务求实效。
坚持定期评估、总结推广。
实行改革试点进展情况年度评估报告制度,总结试点经验,完善试点内容,以点带面,梯次推进,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及时推广试点成功经验。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一、引言本文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进行解读,旨在深入理解规划的目标、内容和实施路径,为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背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是为了推动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质量,建设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生态文明的城镇,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战略举措。
三、规划目标1、经济目标:(1) 实现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2) 增强城镇群的辐射带动能力;(3) 培育一批特色优势城镇。
2、社会目标:(1) 提高农村人口的城镇化率;(2) 实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均衡发展;(3) 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3、环境目标:(1) 优化城镇布局和空间结构;(2) 加强环境治理,提高城市生态品质;(3) 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
四、规划内容1、城市化布局规划:(1) 划定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边界和规模;(2) 推进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3) 促进城市群的适度扩张和联动发展。
2、城市功能规划:(1) 完善城市空间布局,促进不同城市的优势互补;(2) 发展特色产业和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区;(3) 加强城市功能提升和服务升级。
3、城镇基础设施建设:(1) 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和服务质量;(2) 加强城市交通、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建设;(3) 发展智能城市和数字化基础设施。
4、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1) 提高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水平;(2)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3) 推动社区建设和城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五、实施路径1、加强规划组织和统筹协调:(1) 完善规划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编制;(2)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估和考核机制;(3) 加强各级协同合作,推动规划的落实。
2、推进城市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协调:(1) 完善城乡统筹发展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2)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附全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旨在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下面将对其进行解读。
第一部分:背景与意义本部分阐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背景,分析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重要意义。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也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举措。
然而,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城市病、城乡差距等,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制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总体要求本部分明确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新型城镇化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四大原则,推动城市规模结构、空间布局、功能品质、产业支撑、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优化升级,实现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
第三部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本部分提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空间布局策略,强调要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要发挥城市群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强城市间的交通、产业、文化等领域的互联互通,促进城市功能互补和产业协同发展。
同时,要关注小城镇和乡村的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
第四部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本部分重点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性,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对于提高城乡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要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完善住房政策、提供就业培训等手段,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使其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
第五部分:提高城市质量本部分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城市质量的具体措施。
城市质量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要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优化城市公共服务,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进展与主要经验
话题国家靳型城镇化線念洪点进展鸟主要痊验■王大伟《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城镇化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提出了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的措施。
为推动规划实施.2014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分三批将2个省和246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明确要求试点地区要率先探索城镇化关键制度改革,试点重点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农村土地制度、行政管理创新、城市规划治理建设体制机制等。
目前.除第三批试点仍在持续进行外.第一、二批试点基本结束。
5年多来,试点地区加强探索,取存了丰富成果,特别是围绕“人、地、钱、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了一批典型经验,其中,部分已纳入政策文件或上升为法律.为完善新型城镇化主体制度框架提供了有力支撑「总结新型城镇化试点经验,逐步推动成熟经验制度化.是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并能够为其他有关重大制度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一、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试点地区在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围绕能否落户、不落户的怎么办、落户成本谁负担、落户后农村权益如何保障6本期囲I等关键问题.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完善落户配套政策,加快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一)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加速户籍制度改革中小城市已基本放开落户限制,试点的重点是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如何进一步放宽落户限制。
一是不断放宽落户限制。
落户门槛普遍降低,落户条件重点考虑居住和就业年限:合肥市主城区将落户条件放宽为就业满2年、参加城镇社保满1年「东莞市取消积分落户制度,将落户条件放宽为参加城镇社保满5年、办理居住证满5年。
天津市提高居住、就业年限在积分落户中的权重。
二是推动重点人群加快落户。
人才流动户籍壁垒基本消除,中西部多数省会城市已实现大学生零门槛落户,深圳市已将人才落户条件降至大专、“中专+中级职称”。
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修改2稿)
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修改2稿)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修改2稿)一、总体目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品质为核心目标,通过实施试点工作,促进城镇化发展进程的良性循环。
二、实施原则1.统筹推进。
坚持市场导向和引导相结合,统筹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统筹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利用,统筹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城乡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2.差异化发展。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进程,注重统筹城镇化发展与特色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充分发挥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3.精细规划。
加强城市规划和空间规划,注重完善城市规划体系,推进城市布局优化调整和空间承载能力提升,促进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
4.公众参与。
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城镇化建设,加强信息公开、民主决策和社会监督,发挥公众的主体作用,形成良好的市民参与城镇化建设的氛围。
三、重点任务1.深化城镇化改革。
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居住证制度,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加强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提升农民工就业、居住、医疗等基本权益保障。
2.改善城市基础设施。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优化水、电、气、路、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布局,提高供给能力,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3.推进空间布局优化。
制定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推动城市扩容与城市更新有机衔接。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推进生态恢复和生态保护工作,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水平。
5.加强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城镇化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度融合,培育新兴产业,升级传统产业,提升城市发展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保障措施1.完善政策体系。
制定城镇化发展相关政策,加强政策协同和政策导向,保障城镇化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人才培养。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城镇化相关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城镇化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新型城镇化方案
新型城镇化方案1. 简介新型城镇化方案是指一种更新的城镇化发展策略,旨在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并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阐述新型城镇化方案的具体实施措施和推动因素。
2. 城市规划新型城镇化方案强调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
在城市规划方面,需要考虑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划分和布局,加强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规划。
同时,注重城市和农村的有机结合,推动乡村振兴,提倡城市与县域发展战略的统筹规划。
3. 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方案要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包括道路交通网络的完善,公共交通的发展,以及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注重信息化建设,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4. 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方案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加强土地利用和资源环境的保护,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和准入门槛。
同时,推动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5. 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方案提出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链水平。
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6. 推动因素新型城镇化方案的推动因素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市场需求和社会参与等方面。
政府要加大城镇化政策的支持力度,提供相应的财政资金支持;同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城镇化领域,推动多元化投资。
市场需求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注重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生活的多样化需求。
此外,社会参与也是重要推动因素,要鼓励公众的参与和意见表达,形成共治共建的城市管理模式。
7. 结论新型城镇化方案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策略,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环境保护以及促进产业发展等举措,推动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正文:综合试点方案:一、引言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的增长,国家决定进行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本方案旨在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二、试点范围和目标1、试点范围(1)确定试点城市:根据综合考虑经济条件、基础设施、城市规模等因素,确定一批试点城市;(2)试点示范区:在试点城市中选取一定数量的示范区,用以验证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2、试点目标(1)人口转移:推动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就业转移,提高农民收入水平;(2)城市发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服务水平;(3)产业转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4)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宜居城市。
三、试点政策和措施1、人口流动管理(1)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推动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统一,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户籍制度;(2)人口流动管理:建立健全人口登记和流动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村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交通基础设施:加大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提升交通运输效率;(2)城市水、电、气、热供应:加大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城市正常运行;(3)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加大宽带网络建设力度,提高信息传输速度和覆盖范围。
3、产业结构调整(1)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城市特点和优势产业,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2)促进创新创业:加大创新创业支持力度,培育新兴产业和科技企业。
4、生态环境保护(1)生态建设与保护: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推动城市生态建设与保护;(2)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加强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工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组织实施1、组织机构(1)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总体协调、政策制定和试点评估工作;(2)省级:负责试点城市的组织实施和政策落地工作;(3)市级:负责示范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
1.建立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2.构建和谐城乡关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3.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提高城市经济活力。
4.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试点内容
1.人口市民化
5.宣传引导:广泛开展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试点工作的认识和支持。
五、预期成果
1.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模式,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促进人的城镇化。
3.优化城乡布局,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4.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5.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3)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城乡布局优化
(1)编制试点区域城乡一体化规划,明确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发展方向和生态环境保护。
(2)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互通水平,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3)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3.产城融合发展
试点目标:
1.促进人的城镇化,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承载能力。
3.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4.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二、试点内容
1.人口市民化
(1)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体系,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落户通道。
(2)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
(3)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产城融合发展
(1)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效果与问题分析
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效果与问题分析近年来,中国城市发展迅速,迎来了新的城镇化时代。
为了逐步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新型城镇化战略。
本文将探讨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效果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实施效果分析1. 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镇化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还推动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
2.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农民可以通过转移就业或创办个体工商户等方式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
同时,城镇化进程也带来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3. 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城市化进程有助于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通过城市扩容和农村土地整治,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农地浪费。
此外,城市化还带动了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等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城市间发展差异较大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不同城市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
一线城市高度集聚了人才和资源,发展迅速,而一些中小城市则举步维艰。
这种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分配,造成了社会问题和城市病。
2. 农村地区发展滞后新型城镇化战略在农村地区的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
农民进城就业机会不足,许多人只能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劳动,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此外,农村财政投入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不足,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
3. 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工业化进程带来了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同时,城市化过程中资源的大量消耗,也给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三、问题解决方案1. 推进城市间协调发展为了解决城市间发展差异的问题,应加强地区间的合作与互动。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一、背景与目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是为了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的问题,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试点范围及内容1.试点范围本次试点方案将选取我国若干地区作为试点地区,对城市化进程进行全面推进,并在试点期间深入研究、总结经验,为全国城市化提供可复制和可推广的可行性方案。
2.试点内容2.1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规划体系通过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将城市和农村的发展纳入统一规划体系,确保城乡发展的协调与一致。
2.2 统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城市交通、水电气供应、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条件,提升城市的软硬件环境,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3 改善农村居住环境通过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生活水源保护等措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2.4 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的全覆盖,消除城乡差别,共享发展成果。
2.5 加强城乡人才培养与流动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流动机制,促进城乡人才资源的均衡配置,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水平。
2.6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城乡经济联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城乡经济共同繁荣。
三、方案实施1.组织机构设立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实施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推进方案的实施工作。
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方案的具体操作和工作推进。
2.资金保障为方案实施提供资金保障,设立城镇化综合试点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试点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3.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为试点地区提供优惠政策和支持,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简析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简析时间:2015-03-20 14:10:20 来源:城市化杂志作者:顾晴为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发〔2014〕4号)和《关于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的分工方案》(中办发〔2014〕7号),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14〕1229号)的有关要求,经部门联审和专家评审,同意将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随即,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以后简称《试点方案》)出台。
一、试点方案内容简概《试点方案》主要内容:一是明确了江苏、安徽和宁波等64 个试点地区名单。
二是着重阐述了试点的五大领域,包括探索建立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摊机制,完善多元化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新型行政管理模式,创新城乡发展体制机制。
凝聚《试点方案》,其可能将带来四大改变:一是试点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会加快。
二是试点地区地方债券发行和PPP [1] 。
融资进程会加快。
三是试点地区农地制度改革会加快。
四是试点地区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权事权变革会加快。
[1] 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2] 城镇化率是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通常情况下用一个地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即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100%二、试点方案时间数据解析试点时间分为三个阶段,2014 年底前开始试点,并根据情况不断完善方案,到 2017 年各试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8—2020 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
新型城镇化城市化政策解析
新型城镇化城市化政策解析新型城镇化城市化政策是指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市化建设政策。
本文旨在对新型城镇化城市化政策进行解析,探讨其目标、策略和实施效果。
一、政策目标新型城镇化城市化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人口有序城镇化,提高城市空间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
政策旨在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有序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具体目标包括:1. 优化城市布局: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城市扩张对农田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3. 完善城市管理:加强城市治理能力,提高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和城市管理水平,提供良好的城市环境。
4. 保障居民权益:保障农民工等城市新居民的权益,提供公平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
二、政策策略为实现上述目标,新型城镇化城市化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措施。
1. 智慧城市建设:借助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便利性。
2. 城市绿化: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 城市综合体建设:通过建设城市综合体,实现居住、工作、教育、医疗等功能的有机融合,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
4.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宅基地建设和农民土地流转,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供支持。
5. 城市环保: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城市空气和水质质量。
三、政策实施效果新型城镇化城市化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1.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城市化政策加快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步伐。
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产业发展,提升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2. 改善城市空间利用效率:政策推动了城市的合理规划和土地利用,减少了城市扩张对农田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并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
3.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政策的实施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提升。
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
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引领未来城市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迁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应运而生,旨在探索发展路径,推动城市化进程。
本文将探讨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的背景、目标和关键措施,并分析其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意义。
第一部分:背景和目标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的推出,是基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改革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城市基础设施滞后、户籍制度不公平、社会保障不完善等。
因此,试点方案旨在解决这些问题,并为后续城镇化进程提供经验和示范。
试点方案的目标是实现人口城镇化率的稳定提升、城市功能的优化和城市管理的现代化。
具体而言,它将通过落户便利化、城乡融合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等措施,逐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化质量,并加强城市规划、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第二部分:关键措施试点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关键措施,以实现上述目标。
其中,户籍制度改革是重中之重。
通过放宽落户条件和取消限制,引导农民工和其他符合条件的人口落户城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资源配置的无差别性和公平性。
此外,要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推动城市功能的提升。
通过完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供水、排水、交通、教育、医疗等城市基础设施设施水平,实现城市功能的全面提升。
同时,为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试点方案还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
例如,加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适宜的农村产业支撑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获得感。
通过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推动农民土地集体所有权转让和流转,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化经营的农业企业,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第三部分:新型城镇化的意义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对未来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消除社会分割线,实现更加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
其次,试点方案将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和借鉴,为后续城镇化进程提供示范。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案解读
以下是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方案的解读:
1.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能
一蹴而就。
2.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以提升城市品质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
标,以产城融合、优化空间布局、促进绿色发展为重点。
3.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注重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的培育,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
动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4.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过完善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使农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5.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治理水
平,注重城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6.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加强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产业升级等措施,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7.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
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8.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居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促进社会
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总之,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全面、系统、复杂的过程,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为目标,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要点xx市总面积5797平方公里。
20xx年常住人口280.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3%,户籍人口城镇化率51.6%。
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连续六年位居山东省首位。
一、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总体目标创新管理思维,强调治理理念,引导全民参与,努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文化自觉和融入社会能力,形成xx全域城市化的社会形态,提出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思路和政策体系。
到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同城同待遇。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城镇落户全面放开,实现城镇人口自由流动,到2017年底,实现住房、养老、医疗等服务覆盖常住人口。
到2020年,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8.2万人。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破解城镇化发展资金瓶颈。
区分经营性、准经营性、公益性等不同性质的项目,设计差别化的融资模式与偿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建立成本降低的行政管理新模式。
推进小城市培育,优化行政层级、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实现财权、事权与人口和经济规模相匹配,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综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城市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政府、市场与社会协同的多元社区治理模式构建完成,城市承载力明显增强,供水、供电、燃气、供热等实现同城化,城乡二元结构得到破除。
二、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主要任务(一)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1.全面放开落户限制。
在目前已经实现市域内落户城镇“零门槛”的基础上,全面放开外来人口落户城镇限制。
2.推行社会保障与户籍脱钩。
推进以常住人口为对象的社保改革,逐步将在xx常住的市外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居民医保和养老范围。
3.实现常住人口住房保障全覆盖。
形成“租赁房—共有产权房—商品房”的链式供应结构,实现常住人口保障全覆盖。
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方案
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方案摘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方案是指国家为促进城镇化进程,探索新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而制定的一项具体方案。
本文将从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方案的背景、目标、政策和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旨在加深对此方案的理解和认识。
一、背景近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化率稳步提升。
然而,传统城镇化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资源浪费、城市病问题突出、城乡差异明显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家开始了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
二、目标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具体目标包括: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发展与农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推动城市建设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
三、政策与措施1. 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
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严格控制城市用地的扩张速度,防止过度城市化。
2. 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提高城市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
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
3. 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强农村转移人口城市落户政策的研究和实施,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就业和生活保障。
同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4.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强化城乡协调发展规划,推动城市和农村的双向互动发展。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5. 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立健全城市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监测评估制度。
推动城市建设的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四、试点单位和地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方案将在多个城市和地区进行试点。
试点单位包括一线城市、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等。
试点地区涵盖东部沿海、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等不同区域。
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
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
为了推动城镇化建设,我国实施了一系列试点项目,探索新型城镇化的路径。
本文将介绍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实施方案。
一、立足于精确扶贫,提高农民收入新型城镇化试点的首要任务是立足于精准扶贫,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通过该方案的实施,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鼓励农民转移就业到城镇,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同时,还将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二、推动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新型城镇化试点方案将注重推动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
通过城镇化的推进,加快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
同时,通过乡村振兴的推动,鼓励农民创业致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双轮驱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城市功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新型城镇化试点方案将加强对城市功能建设的支持。
通过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措施,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吸引更多人口向城市集聚。
同时,还将支持城市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城市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通过加强城市功能建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推动城市人口的合理流动和人口素质的提升新型城镇化试点方案将推动城市人口的合理流动,促进人口流动的有序和平稳进行。
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推动农民工市民化,使城市人口具备相应的权益和福利。
同时,还将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他们进入城市就业提供更好的条件。
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新型城镇化试点方案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
通过推动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同时,还将加强对农村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提高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
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的出台,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一大创新。
通过该方案的实施,将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推动城市和乡村的双轮驱动,加强城市功能建设,推动人口流动和人口素质的提升,推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
新型城镇化示范方案
四、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成立新型城镇化示范项目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政策支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3.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创新融资渠道,确保项目资金需求。
4.宣传引导:加强新型城镇化的宣传普及,提高社会认知度和支持度。
二、目标定位
1.建立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理念,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2.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构建生态、宜居、宜业的城镇环境。
3.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城市经济活力。
4.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5.到2030年,将该地区建设成为具有示范意义的新型城镇化典范。
三、具体措施
1.人口政策引导
3.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城镇经济活力。
4.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5.到2030年,将该地区建设成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新型城镇化典范。
三、具体措施
1.人口政策引导
(1)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
(2)加强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在城镇就业能力。
(3)关注弱势群体,保障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年人的基本权益。
(1)完善户籍制度,实现城乡户籍有序流动。
(2)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培训和就业服务力度,提高其在城市就业的稳定性和收入水平。
(3)加强对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年人的关爱,保障其合法权益。
2.城乡空间优化
(1)加强城乡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加大生态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打造宜居生态环境。
2.城乡空优化
(1)科学编制城乡规划,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
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城镇化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需求,是稳增长与调结构的黄金结合点,在扩大消费、拉动投资、富裕农民、造福人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发4号)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x总体方案》(X政15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x全会和国家、省新型城镇化会议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突出产业发展、城镇承载力提升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围绕“人、地、钱、规划、建设、管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等,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广包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主要目标到x年,新增农业转移人口约3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2%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5%左右,常住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4个百分点;到x年,新增农业转移人口约5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常住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7个百分点。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机制基本建立。
农业转移人口城镇落户条件进一步放宽,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所有常住人口,并基本实现并轨;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进一步落实。
到x年,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规划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多规合一”全覆盖。
中心城市能级进一步增强,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美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进一步优化,行政成本降低,社区管理新体制初步建立。
——产城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快。
开发区产城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绿色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镇产业发展、吸纳就业、聚集人口、公共服务能力大幅增强,城镇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城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简析时间:2015-03-20 14:10:20 来源:城市化杂志作者:顾晴为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发〔2014〕4号)和《关于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的分工方案》(中办发〔2014〕7号),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14〕1229号)的有关要求,经部门联审和专家评审,同意将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随即,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以后简称《试点方案》)出台。
一、试点方案内容简概《试点方案》主要内容:一是明确了江苏、安徽和宁波等64 个试点地区名单。
二是着重阐述了试点的五大领域,包括探索建立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摊机制,完善多元化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新型行政管理模式,创新城乡发展体制机制。
凝聚《试点方案》,其可能将带来四大改变:一是试点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会加快。
二是试点地区地方债券发行和PPP [1] 。
融资进程会加快。
三是试点地区农地制度改革会加快。
四是试点地区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权事权变革会加快。
[1] 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2] 城镇化率是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通常情况下用一个地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即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100%二、试点方案时间数据解析试点时间分为三个阶段,2014 年底前开始试点,并根据情况不断完善方案,到 2017 年各试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8—2020 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
可见表1。
[3] 建制镇:建制镇即“设镇”,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镇。
建镇的条件在不同国家有不同规定;在同一国家,对不同地区和在不同发展阶段都有相应规定。
中国建制镇自北魏开始逐步形成,经过调整时期、衰落时期、恢复时期、发展时期。
按照建镇标准,搞好规划,合理布局,使小城镇建设真正起到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随着建制镇的增长,也说明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持续的高增长,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
[4] 城市化过程曲线:美国城市学者诺瑟姆1975前提出了“城市化过程曲线”,也就是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微拉平的S形曲线,并把城市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城市水平较低、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的中期加速阶段和进入高度城市化以后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又趋缓慢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10%就表明城市化进程开始启动,该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低于25%。
加速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30%以上,人口开始大量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70%。
稳定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以上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趋缓甚至出现停滞,并有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从表1可以看到,2013年64个试点地区的城镇化率(按照统计局口径,以常住人口为例)最低为河南省兰考县32%,最高为广东省东莞市89%,其中城镇化率30%以上的有34个地区,城镇化率60%以上的有28个地区。
用“城市化过程曲线”[4]分析可得,64个试点地区,一半以上地区已进入加速阶段,其他均处于稳定阶段。
到试点结束的2020年,64个试点地区中76%的城市将进入稳定阶段,其余地区也均步入加速阶段。
由此可见,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产业结构升级、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生产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综合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建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是相一致的。
三、江苏试点2000-2013年实例简析以笔者家乡江苏为例,2000年以来,江苏城镇人口稳步增加,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是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阶段。
全省城镇人口由2000年的3040.81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5090.1万,其中2007年突增4000万人,2013年突破5000万人。
2000年以来,全省城镇人口年均增加157.63万,年均增加4.04%。
从城镇化水平看,2000年以来全省城镇化率快速增长,连续突破50%、60%大关,进入城镇化加速的后期阶段。
从发展趋势看,全省城镇人口比重由2000年的41.5%上升到2013年的64.1%,上升了22.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66个百分点,该时期也是历史上江苏人口城镇化速度最快时期。
可见下图四、力行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的必要性城镇是高密度的居住体,简单地说,就是单位土地上集聚了更多的人口,集聚了更多资源的能量,集聚了更多的投资。
当前,正处于城镇化进程发展的关键节点,自身实践和国内外城市发展历史已经表明,以往“摊大饼”的模式无助于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尽快向城镇化的新阶段转型。
(一)城市定位以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在城市规划和产业建设层面明确设定城市自身定位。
摒弃掉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地上,轻地下”、“重面子,轻里子”、“重外延,轻内在”的弊病。
从过去“重规模、重外延、重扩张”的模式转变为更多地着眼于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和生态水准。
环境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城市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提升城镇化的质量,首要的就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城镇化发展的全过程。
近几年长时间弥漫在华北上空的雾霾天气再一次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治理环境的紧迫感,坚持绿色、低碳、生态、智慧发展,积极发展以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坚持科学发展和合理保护并重,切实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
(二)多层次城镇体系协调发展,注重小城镇建设,强化中心镇作用城镇系统是由实体性的城镇系统共同构成的地域空间,在城镇系统中,各级城镇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补充,每一层级城镇在其中的作用都不可或缺,因此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既要重视中心城市的建设,也要重视小城镇的建设。
小城镇介于中心城市与农村之间,既有城市的部分功能,又能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可起到城乡物资交流、信息传递的纽带作用,可充分利用农村原料和能源,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达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同步发展城乡经济的目的。
要从全面角度进行通盘考虑,坚持突出重点,打破均衡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梯次推进,有选择、有步骤地优先发展重点城镇,要根据各地特色,从产业基础、配套条件、文化传统出发,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中心镇发展格局。
(三)优化结构,加大产业支撑力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产业发展,加快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与优化,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城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
因此我们要把推进城镇化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聚集人力资源,促使企业形成充分竞争,增强创新动力和能力,提高科技进步与经营管理水平,推动工业变大变强。
城镇化聚集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影响着产业结构升级。
城镇化带来的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从而使服务业范围拓展、规模扩大、质量提高,最终改变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我们要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抓手,在壮大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确立城镇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配套产业和服务产业,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使工业和第三产业成为推进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和物质基础,加快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有效地支撑和推进城镇化的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作为城镇经济发展的硬件支撑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镇发展的容量与空间,也直接关系到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是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的道路、排水、电力、通讯等配套要齐全,园林绿化、污水治理、垃圾整治要同步进行。
二是加大城镇环境治理力度,彻底转变“重建轻管”的观念,大力整治环境“脏、乱、差”,着力加强对建筑、市政、绿化、环卫、市场监督、交通等方面的管理。
努力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经济发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活富裕、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集聚集约水平高的现代化小城市。
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试”什么时间:2015-03-20 14:15:59 来源:城市化杂志作者:武凤珠自十八大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新要求后,“新型城镇化”就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这条路该怎么走?2015年2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确定在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开展试点。
那么,试点究竟要“试”些什么?一试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摊机制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这次户籍改革的目标是,到2020年,让1亿农业人口实现“城市梦”。
而仅在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之一的江苏,就有800万农民有望在6年内落户城市。
《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成本视角的研究》作者张国胜博士认为,“目前,农民工市民化进展的缓慢,表面上是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土地制度等二元体制改革的滞后,但根本的原因还是改革这些制度需要付出相应的社会成本。
”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江苏省财政厅的测算数据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仅社会保障(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保障性住房、就业及子女教育四项,就需要3—4万元/人的成本;若以人均3万元计算,那么800万待落户转移人口需要地方财政新增投入24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