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应急管理常态化机制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常态化应急工作方案

常态化应急工作方案

常态化应急工作方案一、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建立健全常态化应急工作方案,对于提高国家和地方的应急管理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要求。

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第一要务,最大限度减少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2.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科学救援,全面恢复的原则;3.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参与的原则,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体系;4. 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施策,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应急工作有效开展。

三、主要内容。

1.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形成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2)加强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提高应急管理的法制化水平;(3)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提高信息共享和应急指挥能力;(4)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培训专业化、精干化的应急救援队伍。

2. 风险评估与预警预报。

(1)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进行科学评估;(2)加强气象、地质、水文等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预警预报能力;(3)建立健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应急响应程序。

3. 应急资源保障。

(1)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应急物资的供应和储备;(2)加强应急救援装备的更新和完善,提高救援能力;(3)加强应急资源调配和协调,形成多部门、多渠道的资源保障体系。

4. 应急救援与处置。

(1)加强应急救援力量的建设,提高应急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2)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指挥系统,提高救援指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3)加强应急救援演练,提高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

5. 应急恢复与重建。

(1)建立健全灾后恢复和重建规划,科学有序地进行灾后恢复工作;(2)加强灾后心理干预和社会保障工作,帮助受灾群众早日恢复正常生活;(3)加强对灾后重建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灾后重建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应急管理相关知识PPT课件

应急管理相关知识PPT课件

应急资源管理
总结词
应急资源管理是保障应急救援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详细描述
应急资源管理包括物资储备、调配和运输等方面的内容。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需 要迅速调集各种资源,包括救援人员、物资、设备等,以确保救援工作的及时性 和有效性。
应急通信与信息管理
总结词
应急通信与信息管理是保障应急指挥 和信息传递的关键。
详细描述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需要建立高效的 应急通信网络,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 性和准确性。同时,还需要对相关信 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为应急指 挥提供决策支持。
应急演练与培训
总结词
应急演练与培训是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的有效途径。
详细描述
通过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可以 提高救援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应对能力 ,同时还可以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 调配合,提高整体应急救援能力。
物联网与传感器技术
通过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实现物资、人员和资源的实时监控和调 度,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无人机与机器人技术
利用无人机和机器人技术,进行现场侦查、救援和物资投送,降低 人员风险。
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
跨部门协同机制
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 同应急管理机制,实现资 源共享和信息互通。
预案动态更新
总结词
在应急管理中,快速响应时间至关重要,能够减少灾害损失和影响。
详细描述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突发事件和灾害频发,需要迅速采取行动来应对 。快速响应时间意味着在灾害发生后,能够迅速启动应急计划,调动资源和力量,进行救 援和处置工作。
解决方案
建立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快速响应能力。同时,加强与相关部 门的协调与合作,确保信息传递及时准确,减少响应时间。

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机制

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机制

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机制标题: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机制在现代社会中,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

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机制,对于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来探讨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动态衔接机制,以及其对国家和社会的意义。

一、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内涵和特点1. 常态化管理在当今社会,常态化管理是对社会稳定、生产经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长期有效管理。

它包括安全生产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市场经济秩序管理等多个方面,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基本工作。

2. 应急管理与之相对应的是应急管理,它是在紧急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调集资源、组织救援和应对措施来减轻事故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社会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 内涵和特点常态化管理是长期性的、持续性的,强调的是防患于未然;而应急管理是短期性、紧急性的,主要强调的是事后的救援和修复工作。

二、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必要性1. 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当前社会,面临的安全风险和挑战日益增多,突发事件的频发性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

这就要求我们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动态衔接机制,以应对多变的安全形势。

2. 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二者之间的衔接是否密切、灵活,直接关系到国家在危机事件处理中的效率和能力。

3. 保障社会安全和人民利益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动态衔接机制,可以更好地保障社会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事故灾害损失,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机制和措施1. 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在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之间,要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建立完善的信息数据库和联动机制,以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对事件做出科学、迅速的应对。

2.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动态衔接机制,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明确权责、规范行为,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整合部门资源 构建现代应急管理体制

整合部门资源  构建现代应急管理体制
的组 织管理 工作 。
实抓 好 以预 防、避 险 、 自救 、互救 、减 灾等为 主要 内容 的社 会宣传 教 育工作 ,做 好全 民危机 应对 常识 教 育和常 规演 练 ,不断增 强 公众 的国防观 念和 防灾 意 识 ,提 高 应 对 灾 变 的 心理 素质 和 自救 、互 救 能 力 。提 高各级 干部对 突 发事件 的应对 处置 能力 ,提 高 全社会 防 灾救灾 和应对 危机 的能 力 。


灾种为 主 的原因 型管理 模式 ,即按 突发公 共事件 类 别原 因分别 由对应 的行政 部 门负责 ,并根据 事件 产 生 、发 展和 结果 的各个环 节 , 由各职 能部 门实行 分 阶段管 理 。这 种模 式缺 乏统一整 体 的协调 ,在实 践
中很 难 有 效 处 理 重大 综 合性 突发 事 件 。主 要 问题 是 :突 发性公 共事件 引发 的灾害 具有群 发性 特点 , 我 国 的防灾救 灾管理模 式 ,各灾 种管理 相对 独立 , 面对 群 发性灾 害 ,各 部 门的资源 、信 息和技 术力量
◆本 干 专 稿 ◆ u
整 合 部 门 资源 构 建 现 代 应 急 管 理 体 制
农工 党 中央副主席 刘晓峰
我 国应 急管理 体制存 在 的问题亟 待解决 急事态 管 理局纳入 其 中 ,使 美 国的应 急管理体 制实
现 了从 单项 防灾 到综合 防灾 ,再 到 国家 安全 与公共 目前 ,我 国突 发 公 共 事 件 应 急 管 理 是 以单 项 安全 一体化 的转变 。
框架 不作大 的改 变 的情 况 下,将 国家人 防主 管部 门
法 ,建立 分工 明确 、 责任 到位 、优 势互补 、资源 整 合 的应 急救援 体系 。逐步 加强 以下应 急管 理机 制建

应急管理制度

应急管理制度

应急管理制度应急管理制度是一种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体系,旨在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减少不确定因素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以下是应急管理制度相关内容。

一、应急管理制度的意义应急管理制度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制度化、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能够为各种应急事件的处理提供更加高效和有力的保障。

二、应急管理制度的内容1. 应急预案制定:制定危机事件应急预案,预先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降低突发事件的紧急程度,减轻损失。

2. 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及时组织预案负责人、救援队伍,并指挥协调现场处置。

3. 应急演练:通过组织演练,验证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效果,积极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协同能力。

4. 突发事件调查与处理:对突发事件进行全面深入调查,分析原因和责任,并制定防范未来类似事件的措施。

5. 应急知识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公众防灾避险知识和应急处理技能,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主防灾、抗灾能力。

6. 应急物资准备:提前储备充足的应急物资,如疫苗、救援器材、食品、水等,以满足在应急事件中的需求。

三、应急管理制度的实施实施应急管理制度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立应急管理的责任体系和协同机制,明确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数据共享、信息传递等信息环节;开展应急演练、灾害排查调查、常态化宣传教育和物资储备等常态化工作,保障应急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四、应急管理制度的评估评估应急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可以从应急预案质量、救援效果、应急物资供应、应急演练效果、应急责任人履职率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不断创新应急管理制度,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结语:应急管理制度是我国国家安全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提供有力保障。

而制定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制度,并不可少于规范行为的法纪,加强对执法人员的信仰和行为检查,做到严格监控。

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机制

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机制

《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机制》一、引言在现代社会,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动态衔接机制成为了当前社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的概念、特点和衔接机制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主题。

二、常态化管理的概念和特点1. 常态化管理的概念常态化管理是指在平时就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防、排查、监测和治理的管理模式。

其核心理念是“防患于未然”,通过系统性、整体性的管理手段,提高社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坚实的基础。

2. 常态化管理的特点常态化管理的特点主要包括全面性、预防性和长期性。

全面性体现在其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出全面的预判和预防措施;预防性则体现在其主要目标是在危机发生之前进行预防和治理;长期性则意味着常态化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监测和调整。

三、应急管理的概念和特点1. 应急管理的概念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对人员和财产的损失,保障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秩序的恢复。

其核心理念是“救灾抗灾”,通过组织协调、资源调配和灾后重建,减轻灾害造成的影响。

2. 应急管理的特点应急管理的特点主要包括快速性、灵活性和紧急性。

快速性体现在其需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做出反应,采取行动;灵活性则体现在其需要根据实时的情况不断地调整措施和方案;紧急性意味着应急管理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响应和处置,以减少灾害带来的破坏。

四、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动态衔接机制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衔接的,二者之间需要建立起一种动态的衔接机制,以确保危机的预防和应对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核心是在常态化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和灵活的处置方案。

在这一衔接机制下,常态化管理为应急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应急管理则在危机发生后对常态化管理进行一定的补充和弥补。

构建常态化管理与应急管理动态衔接机制

构建常态化管理与应急管理动态衔接机制

构建常态化管理与应急管理动态衔接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不断发生,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

因此,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成为了各个领域必须重视和加强的重要工作。

而如何将常态化管理与应急管理有效地衔接起来,形成一个紧密的机制,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常态化管理是指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预防和降低各类风险和危害的发生。

它包括组织机构设置、工作流程规范、责任分工明确等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并减少事故和灾害的发生。

而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和危机发生时,通过组织、指挥、协调和应对等一系列措施,及时有效地处理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影响。

常态化管理与应急管理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依赖的。

常态化管理为应急管理提供了基础,而应急管理则是常态化管理的延伸和补充。

常态化管理主要是通过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预防和减少事故和灾害的发生,而应急管理则是在事故和灾害发生时,通过组织和协调等措施,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处理。

因此,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需要紧密衔接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机制。

构建常态化管理与应急管理动态衔接机制需要明确责任和权力的分工。

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的责任和权力应该明确划分,各部门和岗位之间的职责和权限要明确清晰。

常态化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流程需要与应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流程衔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链条。

只有责任和权力分工明确,各个环节才能有序衔接,才能在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之间形成良好的协同。

构建常态化管理与应急管理动态衔接机制要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交流。

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和传递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才能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因此,各个部门和岗位之间要建立起良好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通过信息系统和会议研讨等方式,及时传递和共享相关信息,确保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之间的信息畅通无阻。

最小应急单元常态化运营机制

最小应急单元常态化运营机制

最小应急单元常态化运营机制最小应急单元常态化运营机制是指在日常工作中,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组织建立起来的一套完善的应急响应体系。

该机制的目的是保障组织在面临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行动,减少损失,并保障员工和财产的安全。

一、引言最小应急单元常态化运营机制是企业或组织必备的一项重要措施。

它通过建立应急响应体系、制定相应的预案和流程,并进行培训和演练,使得每个部门和员工都能够熟悉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二、建立应急响应体系1. 任务分工:根据组织结构和业务特点,明确各部门在紧急情况下的职责和任务,并建立相应的指挥系统。

2. 预案编制:根据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编制相应的预案,包括灾害防范、事故处置、人员疏散等方面。

3. 设备设施准备:组织采购和维护必要的应急设备和设施,如灭火器、应急通信设备等,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使用。

4. 信息管理:建立信息收集、分析和传递的机制,及时获取紧急情况的相关信息,并进行有效的传递和共享。

三、制定预案和流程1. 灾害防范预案:根据不同类型的灾害,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包括地震、火灾、洪水等。

2. 事故处置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置流程,包括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等。

3. 人员疏散预案:为了保障员工和访客的安全,在紧急情况下进行人员疏散,制定相应的疏散路线和集合点,并进行演练。

四、培训和演练1. 培训计划:根据员工岗位特点和职责,制定培训计划,并定期开展相关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灾害防范知识、紧急情况处理技能等。

2. 演练计划: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模拟各种紧急情况,并评估应急响应能力。

演练内容包括火灾逃生、地震避险等。

五、常态化运营1. 日常巡检:定期对应急设备和设施进行巡检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同时,对预案和流程进行修订和完善。

2. 信息更新: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包括紧急联系人、疏散路线等,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机制

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机制

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机制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频频发生。

面对这些突发事件,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常态化管理是指以日常工作为基础,通过预防控制和风险管理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安全;而应急管理则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应急响应、救援和恢复等措施来保障社会的安全和秩序。

然而,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动态衔接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如何在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衔接机制,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话题。

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之间的动态衔接应该基于全面评估。

在常态化管理阶段,通过对各种风险的评估和控制,可以提前预防和减轻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而在应急管理阶段,通过对突发事件的评估和应急响应,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来控制和减轻灾害的影响。

在建立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之间的衔接机制时,应该充分评估和了解常态化管理阶段可能面临的风险和问题,以便在应急管理阶段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措施的制定和执行。

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之间的动态衔接应该注重信息共享和沟通。

信息共享和沟通是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之间有效衔接的关键,它能够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撑和资源支持。

在常态化管理阶段,应建立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将风险和问题的信息传达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他们能够做出相应决策和采取相应措施。

而在应急管理阶段,应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及时传达突发事件的情况和需求,以便各方能够迅速协作和配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援助。

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之间的动态衔接还应该注重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

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是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之间衔接的重要保障。

在常态化管理阶段,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风险意识和应急能力,以便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反应和采取行动。

而在应急管理阶段,应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指导,以确保相关人员能够有效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来开展救援和恢复工作。

最小应急单元常态化运营机制

最小应急单元常态化运营机制

在当今社会,各类安全风险和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何有效地应对和处置这些情况,保障人民裙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了城市治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而最小应急单元常态化运营机制的构建与完善,犹如一道坚实的防线,为城市的安全稳定保驾护航。

最小应急单元,顾名思义,是指在城市最小的管理单元内,由社会单位、社区组织、物业企业、志愿者等裙防裙治力量组成的应急处置队伍。

它是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应迅速、就近处置、专业高效等特点。

常态化运营机制的建立,则是将最小应急单元从临时的、应急性的组织形式,转变为一种长期稳定、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

通过常态化运营,能够确保最小应急单元在日常工作中就具备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意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应对。

最小应急单元常态化运营机制的构建有利于提高应急响应速度。

在传统的应急管理模式下,往往存在信息传递不及时、响应时间较长等问题,导致突发事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置,造成损失扩大。

而最小应急单元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距离事件发生地较近,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并赶赴现场。

通过常态化的培训和演练,最小应急单元成员熟悉应急处置流程和技能,能够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事态发展,为后续专业救援力量的到来赢得宝贵的时间。

在一些社区中,建立了由物业保安、社区志愿者组成的最小应急单元。

当小区发生火灾或治安事件时,这些最小应急单元成员能够立即行动,利用手中的灭火器进行初期灭火,维持现场秩序,引导居民疏散,为消防救援人员和警方的到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这种快速的响应和处置,极大地减少了事故的损失和影响。

常态化运营机制能够提升应急处置的专业性。

最小应急单元成员虽然来自不同的领域和裙体,但通过常态化的培训和学习,他们能够掌握一定的应急知识和技能。

消防知识培训、急救技能培训、突发事件应对策略培训等。

这些培训不仅提高了最小应急单元成员的自身素质,使其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更加冷静、专业地进行处置,还能够增强整个最小应急单元的整体战斗力。

“一案三制”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治本之策

“一案三制”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治本之策

“一案三制”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治本之策2010年3月至5月,在短短50天内,我国连续发生了6起学校安全恶性事件,脆弱生命的消逝给人们心理上带来的阴霾尚未散尽,新疆阿克苏第五小学发生的重大踩踏事件又在临近岁末之际再次敲响了学校安全的警钟。

这一系列事件在填满人们痛苦记忆的同时也迫使我们认真反思当前在学校安全上存在的问题。

这些事件在去年如此集中和持续地爆发,我们在整个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到底缺少了什么?毋庸置疑,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着眼于长效治理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才是最大限度保障校园安全的治本之策。

“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和基本框架,它是一个由4个不同维度共同构成的综合制度体系,其中体制是基础,机制是关键,法制是保障,预案是前提。

在近年来接连发生的诸如雪灾、地震等众多突发事件中,这一相对完备的、科学的和可行的制度体系在事件的应对管理中发挥了重大的制度保障作用。

作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治本之策”,这一制度体系也能为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的借鉴。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学校相关问题的解决必然与社会问题的解决相统一。

从事件类型的角度看,学校突发事件包含于国家突发事件类型体系之内。

从实效性的角度看,“一案三制”体系在实践中的成功运行为其在子领域的“适用”提供了适度的正当性。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一案三制”的科学体系架构对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具有借鉴性。

在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上,可以对“一案三制”这一制度体系进行适当的“移植”(至少在核心理念和体系结构上),但同时应当注意融入本领域的特殊性以及规避和解决“一案三制”体系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即建立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一案三制”体系。

与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一案三制”体系类似,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一案三制”体系也包括从体制、机制、法制到预案这一完整的阶梯状制度序列。

具体而言:一是关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的通知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的通知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21.03.13•【字号】鲁教基发〔2021〕2号•【施行日期】2021.04.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中等教育正文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的通知各市教育(教体)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改进完善学校评价,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教育部等9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我厅制定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现印发给你们,并就做好贯彻落实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提高思想认识。

《基本规范》与办学条件标准、教学实施规范、管理基本标准等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省中小学校办学的标准化体系,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基本规范》在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营造良好教育生态中的重要意义,制定细化落实措施,依标研判、对标整改,确保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二、纳入评价体系。

《基本规范》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指导教师科学执教、引导学校规范办学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落实中小学校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

各地要结合构建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将《基本规范》相关要求有机融入到对党委政府、学校、教师、学生评价体系改革中,切实发挥评价的科学导向作用,提升学校办学规范化水平。

三、落实工作责任。

中小学校要认真落实规范办学的主体责任,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规范办学第一责任人,按照《基本规范》要求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坚持依法依规治学兴校,不断提升治理水平。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学校规范办学监管责任,通过设立办学行为举报电话和信箱,加强日常监督。

要将学校规范办学情况纳入教育督导重要内容,列为责任督学常态督导任务,作为评价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检验教育履职水平的重要依据。

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机制

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机制

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机制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机制1. 引言在当今社会,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话题。

常态化管理是指对日常工作的管理和规范,而应急管理则是指突发事件时的应对和管理。

两者之间的动态衔接机制非常关键,它能够有效地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动态衔接机制,以期为读者提供深入的理解。

2. 常态化管理对应急管理的支持在日常管理中,组织注重的是规范和预防,通过严密的规章制度和培训教育来确保工作的有序进行。

这些常态化管理的工作为应急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和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可以大大减少各类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

常态化管理是应急管理的基础,只有做好常态化管理,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

3. 应急管理对常态化管理的补充相对于常态化管理的预防性和规范性,应急管理的灵活性和及时性更为突出。

突发事件的发生常常是难以预料的,而应急管理则需要在事件发生后迅速做出反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就对常态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调整和应对,以保障常态化管理所建立的秩序和规章不受破坏。

4. 动态衔接机制的重要性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的衔接并不是简单的相互支持和补充,而是需要建立起一套动态的机制来保障二者有机结合。

这一机制需要能够在常态化管理的基础上,及时准确地感知突发事件的发生,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加强资源投入和调度,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危害。

应急管理的反馈也需要及时地通过总结分析的方式反哺到常态化管理中,从而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

5. 个人观点和总结在我看来,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的动态衔接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建立起了这样一套机制,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组织需要重视并加强对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机制的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的应变能力和管理水平。

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机制

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机制

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机制1. 引言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是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管理体系。

常态化管理侧重于日常工作和规范化管理,而应急管理则更关注突发事件的预警、处置和恢复。

有效的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机制,可以保障整个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转,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为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 对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理解常态化管理是指在日常工作中,根据预先设定的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程序,开展各项管理工作,以维护正常秩序、预防事故和降低各类风险。

而应急管理则是在面对突发事件、灾害事故等情况下,采取紧急的应对和处置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影响。

3. 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重要性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之间的动态衔接,是保障管理系统全面、稳定、高效运行的关键。

在实际操作中,有效的动态衔接机制可以使常态化管理与应急管理之间互相补充、互为基础,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4. 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机制为了有效实现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之间的动态衔接,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和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操作规程,以确保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行;- 定期开展常态化管理的检查和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及时进行整改;- 建立应急预警系统和预案,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为应急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处置水平;- 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机制,不断优化管理流程和机制。

5. 个人观点和总结在我看来,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不是单纯的各自为政、各自独立的管理形式,而是需要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

建立健全的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机制,对于降低各类风险、提高管理效率和应对突发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在这一动态衔接的机制下,我们才能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地进行管理工作,为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对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预防和化解各类风险。

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应急管理PPT课件

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应急管理PPT课件
应急预案的制定 与应急管理
1
一、急诊急救学概念
1、急救(first aid )的含义表示抢救生命,改善病情 状况和预防并发症时采取的紧急医疗救护措施,是广义 的多学科、多部门广阔领域。
2、急诊(Emergency call)是紧急地把急性病人或伤员 诊查、诊断、应急处理,一般局限在医院内。
3、急诊(急救)医学(Emergency mdeicine)是现代医学 的组成部分,是多学科相结合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临床 医学专业学科。
1、区域性紧急应急网络信息化 03).救援指挥统一化 04).应急管理常态化 05).医学救援专业化
06).科学决策专家化 07).物资保障网络化 08).实施救援立体化 09).培训演练日常化 10).救援动员社会化
7
2、紧急医学救援框架 01)、一个基地中心 02)、二层指挥平台 03)、三级救治理念 04)、四线救援队伍 05)、五项应急保障
5
4、院前急救机构基本设置:
按国家卫计委有关院前急救建设标准 急救中心(120指挥中心)、急救分中心、急救站、急救网 络医院
5、院前急救基本装备配置:
急救车辆 5万人口/辆救护车、每辆车5人 急救半径 城市3-5公里 平均反应时间8-10分钟
农村郊区8-10公里 时间15-20分
6
四、紧急医学救援体系:
10
8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8.30” 四川凉山地震、 “6. 5”四川成都公 交车燃烧事件、“4.14”青海玉树地 震、 “12. 5”四川道孚草原火灾、 “4.20”芦山地震等频发灾难和危机, 给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
9
一个 基地中心
以区域性(省级)灾难医学紧急医疗救援基地 为中心展开应急医疗救援工作。

《大学军事理论教程》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军事理论教程》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军事理论教程》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军事理论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本课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2007年1月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颁发的新修订的《普通高等院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总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努力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三、知识点教学目的:军事理论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知识,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内容:一、中国国防1、国防概述2、国防法规3、国防建设4、国防动员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中国国防基本内容和我国国防历史与现状,熟悉我国当代国防法规和武装力量体制,掌握国防动员、国防教育的有关内容。

二、军事思想1、军事思想概述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2、毛泽东军事思想3、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4、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5、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初步掌握我军军事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战略环境1、战略环境概述2、国际战略格局3、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战略基本理论,了解世界战略格局的概况,正确分析我国的安全环境,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四、军事高技术1、军事高技术概述2、侦察与监视技术3、伪装与隐身技术4、精确制导技术5、电子战技术6、航天技术7、自动化指挥技术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当代军事高技术的发展情况,重点把握军事高技术的基本概念、作用及主要特点,理解军事高技术给现代战争所带来的新变化。

小学建立常态化教材风险防范机制

小学建立常态化教材风险防范机制

小学建立常态化教材风险防范机制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要求,保障全校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稳定,学校对于近期的疫情做了如下工作。

一、总体要求严苛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县各级新型冠状病毒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建议,按照上级部门统一部署,融合学校实际,加强共管联控、群防群往下压,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积极主动、规范有序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以最细的建议、形软的措施、最实的作风,全力遏止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蔓延和扩散,二要确保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工作举措1.制订学校关于搞好新型冠状病毒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设立xx小学新型冠状病毒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保证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妥当、责任至人。

(1)学校防控领导小组副组长:副组长:组员:职责:全面负责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2)信息排查呈报组组长:组员:各班主任职责:根据县教育局要求,排查全校师生情况;做好日报工作;发现特殊情况及时上报学校领导小组和县教育局。

(3)宣传教育组组长:组员:xx各班主任职责:负责发布疫情防控期间的上级政策、公告、卫生健康教育资料、生活提示和防控要求;做好防控的相关工作宣传。

(4)物资确保组组长:组员:职责:及时统计学校疫情防控所需物资情况;负责紧急物资的采办工作;做好防控物资发放工作。

(5)课业指导组组长:组员:xx、全体任课教师职责:负责延迟开学期间学生线上课业辅导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学生在家学习活动指导。

(6)环境消杀组组长:组员:职责:负责做好校园(包括学校食堂)消毒杀菌等校园疫情防范工作。

2.制订搞好新型冠状病毒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强化春节和寒假期间的专人值守值班,保证信息通畅,严苛全面落实校园进出等制度,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和车辆步入校园;3.根据上级部门要求,认真做好师生疾控应急排查统计工作,密切跟踪寒假期间到达或途经湖北等疫情重点防控地区教职工和学生的情况,按时做好日报工作;4.各班主任及时将上级文件精神不予表达,并建议班级同学将每天的身体情况展开呈报;5.各班主任积极进行“停课不停学”活动,开学前的预习以及落实县教育局的网络资源平台的利用;三、工作建议1.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

演练中推进应急工作的常态化

演练中推进应急工作的常态化

演练中推进应急工作的常态化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灾难事故频繁发生,不断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针对此种情况,演练中推进应急工作的常态化,成为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

本文从演练的作用、推进常态化的优势、常态化存在的困难和应对方法、加强演练保障等方面,阐述了演练中推进应急工作的常态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介绍应急演练一般是指模拟各种事故、灾害、紧急情况,培训和提高应急单位和人员应对突发事件、危机事件、灾害事故等的应急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疏导联动能力等行动技能的活动。

演练活动是应急管理常态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应急的有效途径之一。

近年来,处理灾难事故的场合越来越多,演练中推进应急工作的常态化,成为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必然之选。

演练的作用应急演练是应急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可以通过演练不同应急事件来锻炼应急人员、提高应急人员的应变能力、区域协调能力和联动配合能力。

同时,演练还可以发现隐患、排查各类风险因素,加强安全监管。

通过演练,可以更好地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标准化和系统化水平,以应对紧急突发事件。

推进常态化的优势推进常态化的演练工作,可以让演练工作更加地科学、规范和高效。

首先,常态化的演练可以有效提高应急处理的能力和敏感性,减少挫败和错误的发生概率;其次,对常态化演练的高密度,可以逐步提高应急处理的效率,更好地发挥抗灾防灾的作用;最后,常态化的演练还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应急预案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常态化存在的困难和应对方法在推进常态化演练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难点和问题。

首先,常态化演练的投入和费用较大,同时需要协调资源、组织人员和安排时间,可能会遇到困难,甚至面临着风险;其次,常态化演练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强技能和技术储备。

在面对这些困难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比如保障经费,研究下调成本和提高效益的方法;合理安排时间,并且做好紧急应变预案;加强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应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

应急预案建立应急管理体系

应急预案建立应急管理体系

应急预案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组织、协调和指导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效能,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灾害预防、应急机构建设、应急资源保障等方面探讨应急预案的建立以及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灾害预防灾害预防是应急管理的首要任务,它可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危害。

在建立应急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科学的风险评估和灾害预警机制。

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可以分析和评估各类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影响范围。

而预警机制则可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让相关机构和群众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从而减少灾害的损失。

二、应急机构建设建立应急管理体系离不开健全的应急机构,应急机构是保障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领导机构,明确应急工作的责任和权限,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

其次,要建立专业的应急队伍,包括:消防、医疗救援、武装力量等。

这些队伍不仅要有专业的技能,还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此外,还要加强与相关机构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三、应急资源保障应急资源保障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它包括:物资储备、通讯设备、救援装备等。

在建立应急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合理的资源配置和调度机制。

首先要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包括救援食品、饮用水、医疗物资等,保障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

其次要建立灵活高效的通讯网络,保证信息的畅通和传递。

此外,还要配备齐全的救援装备,如救护车、救生艇等,提高救援工作的效能。

四、综合联动机制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形成密切合作的综合联动机制。

只有通过信息共享、资源互助,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的挑战。

在建立综合联动机制的过程中,要加强各级政府之间的协作,形成统一指挥体系。

同时,还要加强与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合作,利用社会力量的优势,提高应急管理的水平。

应急管理制度

应急管理制度

应急管理制度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紧急情况下,通过组织、指挥、调度等手段,保护生命财产、减少灾害损失、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管理工作。

在现代社会,突发事件频发,应急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避免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显得尤为重要。

一、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1. 依法依规原则:应急管理工作必须依法依规进行,强调法律法规的约束和尊重。

2. 统一指挥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建立领导小组,集中统一指挥。

3. 分级负责原则: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分级负责,各级领导负责监督下级单位应急管理工作。

4. 整体协调原则: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合作,形成合力,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5. 预防为主原则:预防灾害是应急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加强预防措施,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6. 紧急行动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要迅速采取紧急行动,及时控制事态,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7. 救灾救援原则:在灾害发生后,要尽快展开救灾救援工作,减少灾害损失。

二、单位应急管理组织架构1. 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单位主要领导成员组成,负责制定单位应急预案和危机管理工作。

2. 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和协调工作,组织各部门的协作配合。

3. 应急专家组:由单位内部专家组成,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参考。

4. 物资保障组:负责组织物资储备、调配和供应工作。

5. 心理援助组:负责对灾民、受害群众提供心理援助服务。

6. 外联合作组:负责与外部合作单位、媒体、政府部门等进行沟通协调。

三、应急管理预案1. 事件分级:将突发事件根据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分为不同级别,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计划。

2. 应急预案编制: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和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制定应急管理预案。

3. 人员培训:做好全员应急培训,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4. 资源调配: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确保在突发事件中有足够的资源供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应急管理常态化机制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到2010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里程突破7.4万公里,设有收费站3000多个,收费人员近10万人,我省高速公路已达3000公里,设有收费站159个,收费人员近5000名。

高速公路通行费征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已普遍实行了联网收费和分级现场监控,中高层管理人员足不出户即可洞悉收费现场情况,分析和处理数据,实施指挥和调度。

尽管如此,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仍然无法代替收费现场管理。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实施和现阶段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社会矛盾造成的各种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国家对应急管理工作更加重视。

收费站作为一个最基层的管理单位,处于高速公路管理的最前沿,而且地处偏远,全天候工作,现场管理人员少,发生突发事件的概率相对较高,因此,加强对收费现场的管理仍然十分重要和必要,尤其是要重视应急管理,完善应急机制,积极应对突发事件。

1 高速公路收费现场应急管理概述高速公路收费现场的应急管理既是收费管理的内容之一,也是高速公路应急管理的必然组成部分,是应急管理的要求在收费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1.1应急管理概述1.1.1应急管理的概念应急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定义。

在应急管理的研究中,对应急管理的定义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种认识:(1)应急管理是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相关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的过程。

(2)应急管理是指组织或者个人通过实施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处理己经发生的突发事件,以减少损失,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的过程。

(3)应急管理是指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而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过程,主要任务是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

1.1.2应急管理的阶段应急管理一般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4个阶段。

这4个阶段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且往往是交叉的,但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而且每一阶段又是构筑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之上,因而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相互关联,构成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一个动态的循环改进过程。

1.1.3应急管理的原则(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

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工作。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4)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5)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6)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

2.高速公路收费现场应急管理的含义高速公路收费现场应急管理是把收费现场管理与应急管理的要求相结合后产生的一个合成概念,是指为应对收费现场可能发生的影响车辆通行费征收的各种突发事件而实施的预防、准备、处置和恢复等具体管理行为,它是应急管理要求在收费现场管理中的运用。

由于收费现场管理的主要责任单位是收费站,受其工作职能、行政权限、人员配备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全面履行应急管理的全部任务,如监测与预警、应急救援、重建等任务应由有关单位和上级单位来承担。

3我公司收费现场应急管理的现状3.1高速公路收费现场的特点基于高速公路的特殊性和高速公路管理的实际,高速公路收费现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远离城区。

由于修建高速公路采取“近城不进城”的原则,收费站的布局一般远离市区和乡镇,离最近的集镇少则三公里,多则十几公里,收费站之间的距离一般也在七公里以上,使应急响应的周期较长,不利于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置。

(2)全天候工作。

由于收费工作具有延续性,收费站必须保证24小时上班,而一般相关单位(公安部门、医院),包括上级管理部门,在工作时间之外,只有部分人员值班,因此收费站有70%以上的时间处于外援力量稀少的状况,一旦夜间和节假日发生突发事件,收费站将面临巨大压力。

(3)收费现场管理人员偏少。

按照收费站的编制,一般收费站管理人员8-10名(1-3名站长、5名监控员、1名综合管理员,有的收费站有1名机动人员),在某一具体时段的现场管理人员可能只有1至2名,仅可以独立处置一般性突发事件,在发生较大突发事件时,则需要得到足够的支持。

(4)收费现场一般性突发事件发生率高,主要集中在与司乘因车型、载重吨位、是否符合“绿色通道”相关规定、或有逃费嫌疑等车辆发生的纠纷,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等其他突发事件发生概率较低,收费现场管理人员的应急处置经验不足。

我公司收费现场应急管理状况目前,我公司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依托完善的监控系统和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了应急机制、出台了应急预案,对相关部门的应急管理责任和协同配合职责作了相应的规定,应急管理能力得到增强。

同时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在应急知识宣传、应急意识培养、应急预防和准备、应急演练等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加强。

与之相适应,各收费站在应急管理方面也作了大量工作,出台了文件,建立了相应的应急机制,但与应急管理的要求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应急宣传不够,应急意识不强,应急储备不足,应急演练不到位,与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不够,应急管理还没有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还处于“临时抱佛脚”的状态,特别是对发生概率低的较大和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明显不足。

3.3加强收费现场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收费站是高速公路管理部门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基层单位,是各级领导和社会各届了解高速公路的窗口,代表着高速公路管理部门的形象,同时也是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社会影响较大的地方。

收费现场曝光于社会视野之中,发生在收费现场的突发事件极易被外界发现和传播。

由于客观上存在的高速公路收费与社会对便宜、便捷通行高速公路要求之间的矛盾,现场处置稍有不慎,就可能激化矛盾,还很可能被曝光。

因此,收费现场应急管理成为我公司管理的“软肋”。

做好收费现场的管理,是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突发事件对收费工作和收费人员造成损害的需要,是提高高速公路的收费效益的需要,是维护高速公路和交通部门形象的需要。

各单位应当把收费现场作为应急管理的重点部位,不断提高基层收费站应急管理能力。

4 我公司收费现场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收费现场应急管理机制是我公司应急管理机制的必要组成部分,建立应急管理常态化机制是应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4.1总体思路收费现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方针,普及应急知识,增强应急意识,完善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落实应急储备,密切各方联系,形成职工参与、部门协同、社会动员、快速响应的应急管理新局面,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打造“平安高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4.2主要目标通过构建收费现场应急管理机制,要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建成基层单位应急管理组织领导体制、指挥体系和主要的工作机制;明确管理人员和收费人员职责,落实协同行动方案;根据公司的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建立应急处置程序;坚持每年开展一次协同演练。

4.3关于应急管理常态化机制构建的对策与思考1.完善应急领导和指挥体制。

以统一指挥、高效运作为原则,在各基层单位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明确各单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对现有各类应急管理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整合。

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后,必须成立或启动现场指挥机构,在上级应急指挥机构领导下负责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2.编制应急预案。

要以上级总体应急预案为统揽,逐步形成相互衔接、完整配套的应急预案体系。

预案编制要结合实际,符合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规律及特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预案要分清职责,明确措施,落实任务,规范程序。

应根据形势发展和情况变化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与完善。

3.注重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和培训演练。

通过编印资料、画册,开设宣传橱窗、教育专栏等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进行应急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规划、应急预案以及防范、预警、避险等常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要将应急技能和应急管理知识纳入基层员工和管理人员培训内容,将应急管理预案发放到每个职工。

按照规划和预案的要求,定期开展专项演练、合成演练和综合演练,切实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其自救互救技能。

编印常见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案和处置案例,推广先进的处置经验。

4.健全应急管理工作运行机制。

以科学高效、规范有序为标准,分阶段、有步骤地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

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制定防范预警、信息报送、先期处置、预案启动、指挥协调、现场救援、服务保障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的程序规范。

5.健全应急管理保障系统。

平时要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以确保应急之需。

遇有突发事件时,要在本站或上级的统一领导下,既做好承担的应急处置工作,又根据职能做好协助保障工作。

6.加强对外联系和信息沟通。

要争取上级管理部门的领导,向其他站学习交流,与路政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与驻地派出所进行经常性联络,与交警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所在地方医疗卫生、消防、电力、应急救援队伍的情况,掌握其联系方式并及时更新,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联合、内外联系的应急预防与处置工作网络,不断提高应急管理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