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秦腔
秦腔简介介绍
秦腔在表演形式上也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引入了现代化的舞美、灯光、音效等手段,提 升了秦腔的艺术表现力和观赏价值。
与其他戏曲形式的交流与融合
秦腔积极与其他戏曲形式进行交流和融合,吸取其他剧种的优点,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
秦腔在国际化舞台上的推广
01
参加国际艺术节
秦腔多次参加国际艺术节,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老戏曲艺术的魅力。
《窦娥冤》
剧情简介
该剧讲述了窦娥蒙冤后,为证明自己 的清白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推荐理由
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深刻 的哲理性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赵氏孤儿》
剧情简介
该剧讲述了赵盾一家被奸臣屠岸贾所害,赵盾义子程婴与屠岸贾斗智斗勇,最终 成功复仇的故事。
推荐理由
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悲剧色彩。
秦腔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 ,在中国戏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
地位。
秦腔的历史起源
秦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它是从中国古代的巫觋祭祀歌舞中演变而来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秦腔不断地吸收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秦腔的兴盛和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秦腔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
观察舞台布置、道具、服装和灯光等元素 ,了解它们如何与演员表演相互融合,营 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如何学习秦腔
学习基本唱腔和身段
寻找专业的秦腔培训机构或老 师,学习基本的唱腔和身段,
打好基础。
练习发声和口型
秦腔的唱腔需要正确的发声和 口型,可以通过模仿、练习和 实践来逐渐掌握。
学习剧本和角色
学习秦腔的剧本和角色,理解 每个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心理 变化,以便更好地表演。
不朽的民间艺术精粹——秦腔
文/卓扬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
秦腔在明万历年间由陕西、甘肃民间小调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的,名曰“西秦腔”。
发展到清代康熙年间,秦腔异军突起,流传全国南北地区,形成了清代中国戏曲
秦腔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陕西八大怪之一。
秦腔的发展历程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
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
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这个时期,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仅西安就有三十六个秦腔班社。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秦腔所演剧目约三千个,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
不朽的民间艺术精粹 ——秦腔。
秦腔古韵的简介
秦腔古韵的简介
秦腔,即秦声,也称“秦曲”、“秦腔”、“西府秦腔”。
中国西北地区的汉族传统戏曲声腔剧种之一,起源于陕西关中一带。
因主要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而得名。
历史上,它曾与陕西方言、关中建筑、秦腔音乐和民俗风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秦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产生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发源于陕西,流传于甘肃、宁夏、青海等西北地区。
在陕西咸阳兴平一带,当地人民把民间音乐——秦声称为“梆子”,又称“梆子腔”,流传到甘肃一带后,又称“西府秦腔”。
从起源来看,秦腔的形成与秦人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最早的地方戏就是从秦人的文化与风俗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著名的“三危山”传说就是秦人先民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神话故事。
从音乐上看,秦腔以锣鼓乐器伴奏为主,有“板式”之分,即“单打”和“双打板”两种。
在音乐中还可以根据需要加入“梆子”或“唢呐”等乐器伴奏。
—— 1 —1 —。
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一支,起源于陕西省的秦腔地区。
几百年来,秦腔文化在传承中保持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分析其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 传统文化的传承秦腔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深受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喜爱。
在传承中,秦腔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演员们通过独特的音调、唱腔和表演技巧,展现了秦腔特有的柔美与悲壮。
秦腔的剧本大多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如《西华山》、《马丹阳》等,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元素。
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艺术家的努力与承担。
他们在传统剧本与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新,使秦腔的表演更受现代观众的喜爱。
同时,许多传统秦腔艺术家积极培养年轻一代的继承者,传授他们秦腔的技巧和情感表达。
这种承传方式使得秦腔艺术传统得以延续,并在新的时代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二. 创新与发展秦腔传承的同时也进行了许多创新与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保持吸引力。
一方面,艺术家们不断尝试对秦腔的音乐、表演形式进行创新和改进。
他们结合现代音乐、舞蹈元素,使秦腔的表演更具时代感和观赏性。
例如,一些秦腔演员在表演中加入了现代舞蹈的动作和元素,使秦腔艺术更富有活力和创新。
另一方面,秦腔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上也得以体现。
许多秦腔演员和团队将秦腔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演出作品,如秦腔舞剧、影视剧等。
这些作品在秦腔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作,既保留了秦腔的独特风格,又给予了观众新的审美体验。
三. 秦腔文化对当代社会的意义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传承与发展有助于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秦腔所传递的价值观和思想,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智慧和情感表达方式,对于培养社会公民的道德观念和审美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秦腔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享受。
《秦腔》散文赏析
《秦腔》散文赏析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源于中国古代秦朝的音乐和舞蹈,经过演化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秦腔》这部散文赏析以探讨秦腔的魅力为主线,通过对其起源、特点和影响的描述,展现出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秦腔起源于中国古代秦朝,经过演化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的元素,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表演形式,成为中国戏曲中的一朵奇葩。
秦腔以其独特的音乐节奏和表演方式,成为广大观众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
秦腔有其独特的表演特点。
它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动作,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将戏剧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他们不仅要掌握秦腔的音乐和舞蹈技巧,还要具备扎实的表演功底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
秦腔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既有唱腔,又有念白和动作,使得观众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到戏曲的魅力。
秦腔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艺术享受,还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秦腔的唱词多取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通过演绎这些经典作品,秦腔使观众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然而,秦腔在现代社会面临着挑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众口味的改变,越来越少的人对秦腔感兴趣。
这对秦腔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然而,秦腔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发扬它。
为了使秦腔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加强对秦腔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秦腔。
其次,培养更多的优秀秦腔演员,提高演员的专业水平和艺术修养。
同时,加强对秦腔的研究和保护,保护好秦腔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秦腔》这部散文赏析通过对秦腔的起源、特点和影响的描述,展现了秦腔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秦腔不仅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弘扬非遗文化,传承秦腔艺术
弘扬非遗文化,传承秦腔艺术1. 引言1.1 秦腔文化的价值意义秦腔文化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秦腔自唐宋时期起便得以传承发展,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了中国传统戏曲中不可或缺的一支。
秦腔的音乐朴实悠扬,舞蹈优美动人,表演手法独特精湛,无论是音乐性、舞蹈性还是艺术性都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秦腔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承载。
秦腔所表达的忠孝、义气、仁爱等传统美德,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底,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通过弘扬和传承秦腔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激发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同时也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秦腔文化的价值意义不仅体现在其艺术表现形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其对于维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上。
弘扬秦腔文化,就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传承作出自己的贡献。
1.2 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非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民族的传统智慧和价值观念。
通过传承非遗文化,可以让后人了解和珍惜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
非遗文化的传承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互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非遗文化传承还可以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骄傲感,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通过积极弘扬和传承非遗文化,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传承文化传统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在于承载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人类文明的重要价值。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2. 正文2.1 秦腔艺术的历史渊源秦腔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一支重要流派,起源于陕西省,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秦腔
同步,创作出了某些优异旳当代剧目和秦腔影视剧,像 《洪湖赤卫队》等。
旦角马友仙
马友仙,女,秦腔旦角。 1944年(农历甲申年)生,汉族, 陕西省合阳人。国家一级演员, 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艺术教 授”证书。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 委会副主任、秦腔团副团长;第 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 六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国表演艺 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文联 常委,陕西省对外友好协会理事, 陕西省企业、艺术家联谊会常务 理事,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副 会长,中国妇幼协会陕西分会理 事,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艺 术教授”证书。
鞭扫灯花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和汉调二簧净、旦 行旳表演特技。
踩跷
秦腔、汉调二簧旦角表演特技。 跷子是木制脚垫,尖而小,约三寸长, 外面套绣花小鞋。
秦腔旦角魏长生在北京表演后, “名动京师”,踩跷之技从此推广到 全国各弟兄剧种。
牙技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恍恍和汉调二簧等剧种 中毛净所用旳一种特技。牙技分为“咬牙”和“耍牙”两种。
建国后,各地陆续建立了一批专业秦腔剧团, 80年代数量达300多种。同步,还建立了一批专业 学校,培养演员。
三、艺术特点及体舞台美术旳 有机构成部分,其谱绘制风格古典独特,体系完整, 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中国三大脸谱系统,且对 国粹京剧脸谱旳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尸吊
亦称“大上吊” ,秦 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 汉调恍恍、汉调二簧、眉 户等剧种都有此特技。
三、看待老式文化旳思索
1、思索老式文化存在旳意义 2、思索怎样培养爱好 3、看待老式文化和外来文化应有旳态度 4、看待老式文化青年应有旳素质
课文秦腔的艺术特色
课文秦腔的艺术特色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陕西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秦腔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特色秦腔的音乐特色主要表现在旋律、节奏和乐器上。
秦腔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有力,乐器使用丰富多样,如二胡、琵琶、笛子、锣鼓等。
其中,二胡是秦腔的主要乐器之一,它能够表现出秦腔的悠扬、婉转、激昂等不同情感。
二、唱腔特色秦腔的唱腔特色主要表现在声腔、音调和唱腔技巧上。
秦腔的声腔清亮、柔和,音调高低起伏,能够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人物性格。
同时,秦腔的唱腔技巧也非常独特,如“抹脸”、“拍板”、“打拍子”等,这些技巧能够增强唱腔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三、表演特色秦腔的表演特色主要表现在形体、语言和动作上。
秦腔的演员要求身形挺拔、动作协调,能够表现出人物的气质和性格。
同时,秦腔的语言也非常独特,使用的是陕西方言,能够增强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此外,秦腔的动作也非常精彩,如“跳高”、“跳马”、“翻身”等,这些动作能够增强表演的视觉效果和观赏性。
四、文化内涵秦腔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剧情、人物和情感上。
秦腔的剧情多以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为题材,能够反映出陕西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秦腔的人物形象也非常丰富多彩,有英雄、美女、恶人、善人等不同类型的人物,能够展现出不同的人性和社会现实。
同时,秦腔的情感表现也非常丰富,能够表现出爱情、亲情、友情、仇恨等不同情感,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秦腔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音乐、唱腔、表演和文化内涵上,这些特色使得秦腔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秦腔有哪些特点
秦腔有哪些特点?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秦腔最明显的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
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歌谣为证:民风淳朴性彪悍,秦腔花脸吼起来。
台下观众心欢畅,不怕戏台棚要翻。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
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
秦腔唱腔中的“彩腔”,假嗓唱出,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
其中的拖腔必须归入“安”韵,一句听下来饱满酣畅,极富表现力,也是与其他的剧种有明显区别的地方。
秦腔的角色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共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
秦腔的表演技艺也十分丰富,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枪背、顶灯、咬牙、转椅等。
神话戏的表演技艺,更为奇特而多姿。
如演《黄河阵》,要用五种法宝道具。
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长串焰火,金交剪能飞出朵朵蝴蝶。
除此,花脸讲究架子功,以显威武豪迈的气概,群众称其为“架架儿”。
有人赞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使人血气为之动荡”,正是出于秦腔表演的特色。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极富夸张。
漫谈秦腔
演变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演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区大荔、蒲城 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 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 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台区、勉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 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乾县、礼泉、富平、泾阳、三原、临潼一带 的称北路秦腔(即阿宫腔,亦称遏宫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 安乱弹)。西路乱弹流入四川后,与川北的灯戏、高腔长期共处,互相融汇,又采 用四川语言,便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四川梆子--弹戏;东路乱弹在京剧、晋剧、豫 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 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 北三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
返回
角色
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 老生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须生分王帽须生、靠把须生纱帽须生、道 袍须生和红生, 小生分雉尾生、纱帽生、贫生,武生、幼生, 老旦,正旦分挽袖青衣、蟒带青衣,小旦分闺门旦、刀马旦,花旦分玩笑旦、泼辣 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分大丑、小丑、武丑。 各门角色都有独特的风格和拿手戏。演唱时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多角重 唱,所以也叫做“唱乱弹”。有人赞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使人血气为 之动荡”,正是出于秦腔表演的特色。其表演技艺质朴、朴实、粗犷、细腻、深刻、 优美,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程式严谨,技巧丰富。身段和特技 有趟功、扇子功、 鞭扫灯花、顶灯、咬牙、耍火棍、跌扑、髯口、跷工、獠牙、帽翅功等。 返回
秦腔的语言基础
以关中方言语音为基础,特别是泾河、渭河流域诸县的语言发声为“正音”。因周代 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之一。因以枣木 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清人 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 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乱弹"一词在中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 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曾把京剧称为"乱弹",还有的 剧种也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但是,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 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
对秦腔发展及《秦之声》有一些看法想谈一谈
对秦腔发展及《秦之声》有一些看法想谈一谈秦腔啊啊啊看完2003年戏迷大叫板决赛后,对秦腔发展及《秦之声》有一些看法想谈一谈,全当闲传。
一、绚丽多彩辉煌光大的20年秦腔虽然悠久古老,但有资料可鉴(录音)的历史只有70年左右,我见到最早的一张唱片是易俗社高明俗的《四郎探母》,其次是李正敏的几张唱片,如《二度梅》、《三击掌》、《五典坡》等,这些都是上海百代公司30、40年代灌制的。
那么,秦腔之所以深受广大西北人的喜爱,之所以在西北人的血脉里扎根和光大,我以为应该是上世纪50、60年代,也就是解放后的20年。
何以见得?首先,前30年、现在、将来若干年代,人们所崇拜的名家都是这个时代成名或成长的。
既便是刘毓中、刘易平、苏育民、仁哲中虽然是解放前的艺人,但真正成名是解放后的事。
50、60年代培养出的名家那就多得不胜枚举了,如王玉琴、郭明霞等成名是在30岁左右,也正是这个年代。
其次,有四大剧团功不可没。
首先要说的是省戏曲研究院,研究院的成立对秦腔演出程式、音乐改进及整理起了典范和样板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将西洋乐器融入到秦腔音乐中,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
易俗社、尚友社、三义社由于在演出风格、演出行当上各具千秋,使秦腔流派更加色彩分呈。
可以说这20年的秦腔是最完美的秦腔,现在的秦腔与之相形见绌。
二、近二十年的秦腔是停滞消沉、困惑无奈的二十年过去人们的娱乐形式、精神寄托是看戏,这或是唯一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通过戏曲去体现,过去甚至学童的启蒙教育课本都是剧本,因为剧本里包含了人伦、道德、历史、文学等知识。
所以说戏曲是人们精神世界徜徉的场所,戏曲在人们生活中显得那样重要。
现在则不同,生活节奏的加快、娱乐形式的多样、价值观念的变异,戏曲在人们的生活中显得那样的渺小。
当今社会浮躁、飘浮之风对艺人的成长进步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以上可能是秦腔停滞消沉、困惑无奈的主要原因。
近二十年出现的名家寥寥无几。
李小峰算是出类拔萃,李东桥徒有虚名,李梅误入歧途,丁良生的须生,李发劳的红生显得孤独,张宁的花旦只能算是继承。
《秦腔》的艺术特色(正式)
《秦腔》的艺术特色(正式)
《秦腔》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中国陕西省的秦地地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在中国戏曲界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是《秦腔》的艺术特色:
1.剧目丰富多样:《秦腔》剧目涵盖了历史故事、名著改编、
民间传说等多个题材,既有宏大的历史题材剧目,也有轻松愉快的喜剧小品。
剧本内容丰富多样,能够满足观众不同的审美需求。
2.唱腔婉转动人:《秦腔》的唱腔风格以婉转动人为主,以苏
幕遮、临江仙、绣球春等名曲为代表,旋律优美动听,表达情感细腻深沉。
演员在演唱时要注重音调的把握和变化,以准确传达人物情感。
3.表演独特生动:《秦腔》的表演注重情感表达和动作的准确性。
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如脸谱表演、身体动作和肢体语言等,使得角色形象生动鲜明,能够深入观众心中。
4.人物形象丰满多变:《秦腔》的人物形象丰满多变,既有英
雄人物,也有普通百姓。
角色性格多样,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变化都能够通过语言和动作得到精准表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5.舞台布景精致细腻:《秦腔》的舞台布景注重细节处理和色
彩搭配。
舞台背景常常采用美丽的山水画卷或精美的建筑模型,配以灯光效果,营造出恰当的戏剧氛围,增强观众的观赏体验。
《秦腔》以其丰富的剧目、婉转动人的唱腔、独特生动的表演、丰满多变的人物形象和精致细腻的舞台布景成为了中国戏曲中的一朵独特的艺术花朵。
它不仅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还展现了秦地地区独特的审美风格。
秦腔的介绍
秦腔的介绍秦腔的介绍一、秦腔的概述秦腔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陕西省。
它以陕北方言为基础,吸收了陕西、河南、山西等地方言和曲艺形式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秦腔的历史秦腔起源于明朝,当时在陕北地区流行着“大鼓”、“二黄”等形式的民间曲艺。
到了清朝,这些曲艺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秦腔。
20世纪初,秦腔开始走向繁荣,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三、秦腔的表演形式1.唱念做打:秦腔表演采用“唱念做打”四种表现方式。
其中,“唱”指歌唱,“念”指说白,“做”指舞台动作,“打”指音乐伴奏。
2.角色划分:秦腔中角色分为正剧和丑剧两大类。
正剧通常由男性扮演,丑剧则由男女老少皆宜。
3.音乐特点:秦腔的音乐以弦乐器、打击乐器和管乐器为主,其中二胡、板胡、柳琴等弦乐器是秦腔的标志性乐器。
四、秦腔的剧目1.《三岔口》:是秦腔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之一,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家庭的故事。
2.《红灯记》:是秦腔中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讲述了一个女子为了报仇而成为革命斗士的故事。
3.《霸王别姬》:是秦腔中最具知名度的剧目之一,讲述了项羽与虞姬之间的爱情故事。
五、秦腔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1.文化遗产保护:2006年,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现代化表演形式:随着社会发展和观众需求变化,现代化表演形式也逐渐出现在秦腔舞台上。
例如加入电子音效、灯光效果等元素。
3.海外传播:秦腔也在海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例如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举办演出。
六、结语秦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不仅代表着陕北地区的文化特色,也是中国戏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发展和观众需求变化,秦腔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我们带来更加精彩的表演。
秦腔知识点大全
秦腔知识点大全秦腔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源于中国古代音乐和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步一步地介绍秦腔的知识点,帮助大家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1.起源与发展:秦腔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音乐和舞蹈,起初在民间流传。
后来,秦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正式的戏曲形式,并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2.剧种与剧目:秦腔有多个不同的剧种,如“凤凰山”、“西皮”、“梆子”等。
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特点和剧目。
其中一些著名的秦腔剧目包括《霸王别姬》、《孟母三迁》等,这些剧目通过音乐、唱腔和舞蹈来讲述故事情节。
3.角色扮演:秦腔中的演员通常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包括男性、女性、老人和儿童等。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表演方式。
例如,男性角色通常通过高亢有力的唱腔来展现英勇和威严,而女性角色则以柔美和婉转的唱腔来表现温柔和美丽。
4.唱腔:秦腔的唱腔是其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声音的变化和音调的起伏来表达情感和表演角色。
秦腔的唱腔分为高腔、中腔和低腔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巧。
5.乐器伴奏:秦腔的演唱通常会伴有传统的乐器演奏,如琵琶、二胡、笛子等。
这些乐器与唱腔的结合,营造出浓厚的戏曲氛围,增强了表演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6.化妆和服饰:秦腔中的演员在表演时会化妆和穿戴特殊的服饰。
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化妆和服饰要求,以便更好地诠释角色的特点和个性。
例如,面部的化妆通常会使用特殊的面具和颜料来突出角色的形象。
7.动作和舞蹈:秦腔中的演员通过特殊的动作和舞蹈来表演剧情和情感。
这些动作和舞蹈通常由专门的舞台指导和编舞师指导,以确保演员的表演精准和协调。
8.文化价值: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通过秦腔,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和人文精神,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结起来,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陕西秦腔作文800字
陕西秦腔作文800字秦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当时是由当地的民间艺人所表演,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表演形式。
在清朝时期,秦腔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和流传,成为了陕西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秦腔吸收了汉唱、汉戏、曲艺、越调等多种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秦腔的表演形式包括有“唱念做打”四大元素,其中“唱”指的是由艺人们用特定的唱腔来演绎剧情,表达角色内心的情感;“念”是指由唱曲的人借用声调高低、语气强弱等方式来念出剧中的对白,起到推动剧情的作用;“做”是指演员采用动作、姿态等表现手法,来诠释角色的性格和生活状态;“打”则是指演员们采用武打动作,来展现戏曲中的打斗场面,增加剧情的紧张感和戏剧性。
在秦腔中,角色分工明确,包括主行、旦行、净行、丑行等,每个行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表演特点。
主行一般扮演英雄或官员等正面角色,通常具有正义感和勇气;旦行则扮演女性角色,多为妻子或者女儿等柔弱的角色;净行则扮演武功高强的角色,通常是反派或者打手等;丑行则负责喜剧效果,通常扮演搞笑或者贫民等特殊角色。
秦腔的唱腔独具特色,主要有“折子”、“做子”、“调子”、“摇子”等多种唱腔形式。
每一种唱腔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调、节奏和情感表达方式,既让人感受到戏曲的魅力,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剧情的发展。
除了表演形式上的独特之处,秦腔还在剧目和剧情上有着广泛丰富的内容。
秦腔的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囊括了历史上的许多著名事件和英雄人物,如《白蛇传》、《五代十国演义》、《山海经》等。
这些剧目都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表现力。
在演员方面,秦腔以“匠心独运”闻名于世,演员们都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培养,具有扎实的唱功、做功和打功,能够准确地表达剧中的情感和人物性格。
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声乐基础,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和肢体表现能力,以及对于戏曲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他们每次表演都要经过严格的排练和调试,以确保演出的质量和效果。
秦腔的特点有范文
秦腔的特点有范文秦腔是中国地方戏曲中的一个重要剧种,起源于陕西省渭河流域一带,是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最早形成、发展最完整的地方戏曲之一、秦腔以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深受观众喜爱,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下面是秦腔的特点:1.音调独特:秦腔以其沉稳、庄重的音调而闻名于世。
秦腔的音调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音用以唱角色,中音用以唱独白和情感的表达,低音则用来唱出音乐的基调。
这种音调独特而且富有感染力,使观众能够深入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同时也成为秦腔独特的标志之一2.口技精湛:秦腔以其卓越的口技而著称。
演员们能够通过独特的发声技巧和音调转换,使观众产生错觉,似乎有多个人在同时演唱。
秦腔的演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磨练,才能掌握这种口技的技巧,并且能够在表演中将之运用自如。
3.表演形式多样:秦腔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戏、说白、弹琵琶、打鼓等。
其中唱戏是秦腔的主要表演形式,演员们通过歌唱,诉说故事情节,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
说白则是在唱戏的基础上,加入讲述故事情节的部分,起到串场和补充角色对话的作用。
弹琵琶是秦腔的伴奏乐器之一,演员通过琵琶的演奏来衬托和增强表演的效果。
打鼓则是为了突出表演的节奏和气氛,增加戏曲的戏剧性。
4.表演技巧丰富:秦腔的演员们在表演中运用了很多独特的技巧,如唱腔、占地位、挥手、闪耀光等。
唱腔是表演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通过独特的发声方式和演唱风格,使角色形象更加鲜明和生动。
占地位则是演员在舞台上运用身体动作和表情来塑造角色形象,增强表演的真实感。
挥手则是演员在表演中运用手势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感受,增强角色形象的塑造。
闪耀光则是通过舞台布景和灯光效果的巧妙运用,增加表演的艺术氛围和视觉效果。
5.丰富多样的剧本内容:秦腔的剧本内容广泛而丰富多样,包括历史、神话、传说等各种题材。
秦腔的剧本通常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背景,通过故事的展开和角色的表演,传递着深刻的思想和人生哲理。
秦腔的读后感
秦腔的读后感《秦腔》是一部以秦腔为背景的小说,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秦腔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深感受到了秦腔的魅力和韵味,也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首先,小说中对秦腔的描写让我对这一艺术形式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作者通过对秦腔表演过程的生动描写,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秦腔的独特魅力。
从唱腔的婉转动听到表演者的娴熟技艺,小说中的秦腔呈现出了一种别样的美感,让我对这一艺术形式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其次,小说中对秦腔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的介绍让我对这一艺术形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秦腔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介绍,我对秦腔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我明白了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这让我对秦腔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珍惜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最后,小说中对秦腔艺术家的塑造让我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敬重。
通过对主人公及其家族成员在秦腔艺术上的坚持和努力的描写,我对秦腔艺术家的职业精神和艺术追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们不仅在舞台上展现出精湛的技艺,更在日常生活中默默坚守,为秦腔的传承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让我对秦腔艺术家充满了敬意和敬重,也更加珍惜他们所传承的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通过阅读《秦腔》,我对秦腔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了解。
我对秦腔的魅力和韵味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感受,也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同时,我对秦腔艺术家的职业精神和艺术追求有了更加深刻的敬重和珍惜。
希望通过更多的人阅读这部小说,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秦腔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共同努力为其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承载千年风情神韵——秦腔:黄土地上的苦乐歌
承载千年风情神韵——秦腔:黄土地上的苦乐歌秦腔是西北黄土高原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也是三秦文化的典型代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直到今天,听着西安城墙根下的老戏迷、黄土高原上的赶牛娃传唱的秦腔,人们不禁要追寻它的脚步,探索它的魅力所在……“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愣娃齐吼秦腔。
”秦腔是陕西的代表剧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如同羊肉泡馍、兵马俑一样,成了陕西的象征。
如今,它的声音早已跨越了三秦大地,成为西北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戏曲。
一方水土一方戏秦腔,又称乱弹,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是在古时陕、甘、宁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
由于它产生于民间,所以能够生动地反映出人民的愿望、爱憎、痛苦和欢乐,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因而有着深厚的根基。
关于秦腔的起源,有资料称之:“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
”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
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
其后,秦腔受宋词影响,从内容到形式上日臻完善。
明朝嘉靖年间,甘、陕一带的秦腔逐渐演变成为梆子戏。
清乾隆时,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于秦腔。
秦腔所演的剧目数以万计,传统剧目大多出自民间文人之手,题材广泛,内容纷繁,大都表现出较强的人文性和浓郁的秦地民情风俗色彩。
传统秦腔剧目的内容大致可分十类:抨击封建统治;歌颂爱国主义;赞扬正义;描写历史人物;表现妇女坚贞不屈;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赞颂人民高尚品质;表现悲欢离合的爱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也有表现神鬼,且带有迷信色彩的戏。
秦腔唱腔慷慨激昂,苍劲悲壮,既有西北黄土高原“天苍苍,野茫茫”的浑厚深沉、豪放激越的风情和刚劲之气,又兼有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
秦腔戏曲的小生行当漫谈
秦腔戏曲的小生行当漫谈秦腔戏曲是一项集舞美与音乐为一体的综合戏曲表演艺术,对角色划分具有严格的要求。
同其他戏曲形式一样,秦腔戏曲同样可以划分成生行、旦行、净行和丑行,且不同行当具有固有的舞台表演风格与程式规范。
对小生角色而言,其可以划归到秦腔戏曲的生行范畴,主要以青年男性为主要表演对象。
根据表演方式及特色的不同,还可以将秦腔戏曲小生行当细分为娃娃生、武小生、文小生和文武小生等。
无论何种类型的小生行当,其舞台表演特色主要表现为舒展灵动、飘逸洒脱等,这种表演特色主要通过小生行当表演者的眼神、手势语、台步等基本舞台动作,配合翎子、扇子等基本功的运用加以体现。
可见,掌握必要的舞台表演技巧对提升小生行当舞台表演效果至关重要。
二、秦腔戏曲小生行当的舞台表演技巧ﻭ(一)遵守程式规范。
程式规范是小生行当表演者在表演中需要遵从的基本规制,是小生行当表演艺术实现可持续的重要保障。
在秦腔戏曲行当表演期间,行规与程式实际上就是展现秦腔舞台表演中的动作等规范,是区别于我国其他种类戏曲的重要依据。
小生行当在秦腔戏曲中是比较具有特色的一类角色,在环境场所和叙事等刻画与展现人物形象方面有独特的规定。
比如,在小生行当的舞台步伐以及招式等方面,都有固有的表演方式与特色,同时文武小生、武小生等这些细分的小生行当在舞台表演节奏方面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因此,为了更加真实地塑造秦腔戏曲人物形象,除了需要表演者深入了解与掌握小生行当表演者的人物背景与内在情感外,同样要注意掌控和遵守小生行当表演中的一些基本程式规范.(二)凸显人物性格。
对秦腔戏曲而言,其中任何一个小生行当表演角色都是互不相同的,他们有自己的情感、意识与思想。
小生行当表演人物的一个最显著特色就是不同表演形象具有其特有的性格特征,抓住相应表演人物的这些性格特征,是完整刻画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条件.所谓的性格,主要表现为人物的人生追求、人生阅历以及道德情操等。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或某些特定的环境氛围中,人物的性格会呈现出多样性,所以在小生行当的舞台表演中,小生行当表演者要注意认真刻画人物性格,抓住人物的差异性与共性等基本特征,同时立足于人物的内在情感,力求塑造出真实的人物形象。
关于关中地区秦腔的认识
关于关中地区秦腔的认识秦腔作为陕西关中地区以及大西北的代表剧种,同时也是历经几百年的文化传承与积淀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目前对它的继承和发扬面临很大的考验,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让它在现如今中外传统文化碰撞与交流的过程中不受到影响,继续发扬光大并被当下的人们接受与喜爱。
标签:秦腔;非遗;现状;传承一、秦腔的概念以发展的过程1.秦腔的定义秦腔——这个在中国众多地方剧种中个性极为鲜明,传播区域广,拥有观众多,享誉西北,曾经影响了梆子腔剧种的形成与发展而被人们誉为梆子戏鼻祖的地方戏流播全国诞生在中国内陆腹地陕西关中一带。
“秦腔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剧种之一,它的起源,众说不一。
它是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这一地区就是周代的秦,直到现在,人们还都习惯称它为“秦”,秦腔也就以此而得名。
”[1]秦腔的现场表演非常具有张驰力生动传神,有一句老话说“秦腔是吼出来”秦腔给人一种非常豪放的感觉,千百年来,陕西关中乃至大西北地区的人民群众,他们热爱秦腔将秦腔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将自己的情感通过秦腔的曲调来表现,通过秦腔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及目前自己的生活状态,伴随着大西北人们生活工作的日常。
2.秦腔的起源“关于秦腔的形成时间,长期以来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在中国这个历来把经、史、子、集作为正统文化的国度里,来自民间的俗文化往往被视作小道而不被关注,在文人雅士以及官方的记载中,很少有关于地方戏曲和民俗文化的文字资料。
尽管如此,来自民间的口耳相传,还是对地方戏曲的起源和当时的演出形式作了记载。
虽然这些记载远不如正史那么详尽,然而,正是这些笔记小说中的只言片语,为我们讲述了关于秦腔的产生、流播的状态以及当时演出的规模。
”[2]秦腔最早是诞生在中原地区,从中古时期流传开来伴随着历史的长河展开,随着历史朝代的发展与变更,秦腔也在不断的演化,是人们闲暇期间自己哼唱的小调。
[3]秦腔也在养育了它的故土上不断谱写新的篇章,缓缓拉开历史的长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秦腔
秦腔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在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已经唱了数百年,其高吭的唱腔,丰富的曲牌,众多的剧目,不知迷倒过多少痴情的观众。
然而进入90年代,秦腔似乎成了黄昏艺术,观众也不像过去那样痴迷。
于是就有了老陕们“振兴秦腔”的口号,纠其原因,一些人归罪于电视对秦腔的冲击。
其实不然,就当前不是有很多的人在默默无闻着,就如:最跟得上时代的秦腔演员任小蕾,最耐的住寂寞的秦腔演员李淑芳,最值得认识的秦腔演员杨蓉,最有潜力的秦腔演员杨升娟等等,还有很多正在成长中的新秀,在秦腔这块土地上默默的真守着。
有些人认为秦腔跟娱乐不沾边,不适合你年轻人的喜好,其实是没有真正懂得秦腔,难道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老秦腔艺术就这样不堪一击?是外因?还是内因?倒是值得我们的戏剧工作者好好地反思一下了。
秦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三秦儿女的骄傲,但如不改革,转变观念,破一破一些老规程,不去借鉴姊妹戏曲艺术,求得自身的发展,秦腔的路将会越走越窄,别说让秦腔走向全国,怕连潼关都走不出去,振兴秦腔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社会发展到今天,城乡差别仍然很大,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心,从知识结构、经济实力、信息传播远超过农村,城市观众的文化层次、鉴赏能力,更有利于秦腔的提高和发展,培养城市观众群,倒是戏剧工作值得研究的大问题.但有些人认为秦腔规程大不好改,改多了就不像秦腔,担心把秦腔变成秦歌,似乎老祖宗留下的家法改不得改革才能发展,这条真理适合于任何行业的艺术门类,电影、电视首先改变了戏曲的化妆,使其更接近生活妆,台前演员表演,后台演员为其配唱,相得益彰,在戏剧的节奏上也明显加快,观众不是也认可接受了吗?只要观众喜欢看,秦腔在不伤筋动骨的情况下,改改又何妨??秦腔如果有一天也像黄梅戏那样,被西北之外广大地域的观众欣然接受,秦腔还是秦腔吗?秦腔赢得城市化生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戏曲自身解构和重组的过程,茶园和剧场作为秦腔城市化生存的两种形态,几乎是截然相反的指向。
这种矛盾让秦腔陷入两难之地,回归还是解构,面临生存问题的时候,的确无从选择。
但是,只要主流话语的评判价值不变,社会城市化的脚步不停,秦腔的解构和重组将是历史的必然。
如今戏曲舞台上却很少有现代戏唱红,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占据舞台,离现实生活又是那样的久远,艺术脱离生活就成了无本之源,天天“教子”,夜夜“回府”,月月“杀庙”,年年打“金枝”,其历史故事观众也是家喻户晓,毫无新鲜感,谁又去花钱看那过时的戏?!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曾来西安演出,场场爆满,秦人本听不懂吴侬越语,又为何如此偏爱呢?一些评论家说的好,“听唱腔,看演员,一股青春气息扑面而来”。
小百花的演员大多年轻貌美,唱腔设计又委婉动听,服、化、道、舞美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意识,观众岂有不爱看之理?!再看我们陕西的《秦之声》,相对于其他各频道的节目来看,还算可以,起码其他地方人知道陕台有档《秦之声》栏目,且不说它如何如何,就陕西其他的娱乐等热门节目来看,已经办得很不错了,起码靠媒体已走出了陕西,试想:如果同时把一台交响乐、一台舞剧或者一场歌舞演出和一部优秀的秦腔放在一起选择时,很难说秦腔获得首选机会的可能性有多大,概率有多高。
当戏曲和戏曲之间,戏曲和舞剧、音乐剧等其他艺术形式几乎完全走向同质化的时候,戏曲的实际生存状态就成了一个疑问。
且不是说上面不重视,关键下面勾心斗角的太多,很多人都不愿意参合,除了艺术外也没多大的商业价值,媒体自然不会太多的关注了,导致了大家各扫门前雪的状态,没有办法大家都的生活!现实很残酷,面临着社会严重性问题,就是商业化操作严重,最明显的比如《秦之声》舞台设计,很显眼的就是某某饲料,什么学院之类的,看了几年都是一样。
加之舞台的现代化气味很浓,有时候还动不动把那些古代的和现代的元素相结合,使得传统的艺术就这样被打扮一番。
重新修饰了一番,所谓的包装,以现代化的构造模式去做,实在造作,岂不知这样就如同一个很古老的藏品,在上面秀秀画画,点点补补,最终可导致它的价值巨下。
既然也走商业化模式,我想应该在宣传和运作上大下功夫,而不是改动原有的东西。
更可笑的是,把那些幕后的器乐表演家也搬到了舞台上,最后还整上了一套古装着身,镜头里每每看到这些,不由得发笑,不是我个人这样感觉,问了好多,都有同感。
试问,这就叫改革,何谓秦腔?作为秦人,还是希望能够把秦腔作为一门文化艺术来对待,虽说无论哪个行业都在走市场化经济,离开了经济,一切都成了空谈。
只是希望商业化运作不是很明显即可,最起码不要表露出来,特别是媒体上的关注面!
要想推动秦腔事业的发展,我想还是得靠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