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学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六课《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这就是物候现象。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课堂实录一、介绍物候学和竺可桢。

【设计意图:讲解物候学的知识,补充竺可桢的资料,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

】1.物候学。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利用物候现象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作者介绍。

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

论文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台风的源地和转向》等。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二、检查预习情况,了解文章结构。

【设计意图:巩固基础,分析层次,了解说明文的逻辑顺序。

】1.了解多音字读音。

连翘(qiáo)——翘起(qiào)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落叶(luò)——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2.明确词义。

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doc

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doc

16.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 积累“萌发、次第、翩然、销声匿迹、风雪载途”等词语,掌握意思并学会运用。

2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 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5 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设计理念:读说明文,重在准确地获取文中的知识信息,以及作者解说这些信息时所使用的主要方法。

在学习中可运用摘要评析法来阅读,先进行整体式阅读获取说明对象的各项知识,再由篇到段、由段到句地评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课时:两课时课前准备: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展示收集的谚语,学生朗读。

问:这些谚语在告诉人们什么?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的语言(学生朗读自己收集的谚语)。

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

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

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竺可桢先生的一篇科学小品文——《大自然的语言》。

二、出示目标1.疏通字词,了解一下与物候有关的科学知识。

2.熟知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三、新授内容1、通读课文,初步感知①疏通字词,掌握相关课下注释。

②通过刚才的预习,咱同学都能判断出来,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一篇说明文。

那么,学习说明文,我们要注意学习哪些知识点呢?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的语言2、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分享成果(1)、那么,这一课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呢?(物候)(2)、速读课文,概括本课的说明内容①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课后第一大题的答案(思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②教师板书:描述物候现象→举例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的意义(3)、精读课文,熟知常见的说明方法,理清说明的顺序①作者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语句说明(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②刚才我们探究过局部的说明顺序,那么统观全文,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教师板书:由现象——逻辑顺序————→本质的逻辑顺序)(4)、品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师问:本文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体现在哪里?②除了秉承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本文语言最大的亮点仍在于它的生动、形象、典雅,具体表现在题目、一二自然段。

(齐读赏析再读背诵积累)3、质疑问难,探究释疑在学习的过程中,咱同学有没有有什么思考和疑难需要与大家探讨交流解决的,说出来吧。

四、拓展延伸、重温经典1、二十四节气2、二十四节气歌3、收集几则包含物候知识的农谚4、推荐两首蕴含物候知识的古诗词。

五、总结升华1、什么感悟需要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谈谈本节课你的体验与收获吧。

2、师总结全文(边小结边指板书)附板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描述物候现象→举例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的意义现象逻辑顺序→本质六、拓展作业通过社会调查、查阅资料或者借助互联网的途径,背诵积累包含物候知识的农谚、古诗词。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16.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积累“课文重点词语,并掌握它们的词义。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3.整体感知课文,筛选相关信息概括要点。

4.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

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二、作者简介及梳理字词。

1.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2.给加点字注音翩.然(piān)孕.育(yùn)簌.簌(sù)载.途(zăi)连翘.(qiáo) 萌.生(méng)农谚.(yàn)纬.度(wĕi)悬.殊(xuán)侵.害(qīn)竺.可桢.(zhú zhēn)草长莺.飞(yīng)销声匿.迹(nì)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了解物候及物候学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筛选信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4、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品味法、【课型】讲读课【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安排】 1课时【备课构思】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让我们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诉说着冬天的故事。

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

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6课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通过优美的画面,师生的交流,学生马上被优美的画面点燃了激情火花,被这美的感觉所深深吸引,情绪完全融合在这美妙的课堂意境中,他们已经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可以说“激趣”成功了。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每一个自然段的重点语句,看看这篇文章到底给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体会文章的条理性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1--3)(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4--5)(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10)(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11--12)三、合作探究,体会文章的条理性1、请学生筛选信息,找关键词语,回答上面的四个问题2、师:这些问题回答的非常准确,有什么方法吗?抓住了关键的句子,这样解决问题既便捷又准确。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2.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学习重点:1.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说明的条理性。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把握文本内容(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

别以为只有人才会用语言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以问题形式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不能。

课文是按照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来安排的,并用序词标明,使文章条理清楚。

——“纬度影响最大”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欢去海南旅游,因为那里风光正明媚。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分析结构,把握文本条理性过渡:同学们都概括得非常好,那你能说说你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么多的重要信息的呢?第4段中结尾有这么一句话——“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是……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是……”“此外……”“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找设问句:设问句,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大自然的语言》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大自然的语言》学案新人教版

大自然的语言【目标明示】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第一课时:【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1.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2.快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3.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二、品味探究1.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

2.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目标检测】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意正确的一项是()A.冰雪融.化(róng)孕.育(yùn)翩.然归来(piān)农谚.(yán)B.簌.簌落下(shù)了解.(jiě)销声匿.迹(nì)纬.度(wěi)C.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áo)层峦叠嶂.(zhàng)弋.阳(yì)D.风雪载.途(zhài)隧.道(suì)头晕目眩.(xuàn)窥.见(kuī)2.找出下列各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两项,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

(1)A.百感交急 B.斤斤计较 C.满院狼藉 D.昂首阔步()()(2)A.得心应手 B.迫不急待 C.原形毕露 D.令人喷饭()()(3)A.在所不昔 B.谈笑风声 C.难能可贵 D.记忆犹新()()(4)A.哭笑不得 B.以物谕人 C.入木三分 D.花团锦族()()3.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是必要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1.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2.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学习重点:1.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说明的条理性。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把握文本内容(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

别以为只有人才会用语言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以问题形式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不能。

课文是按照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来安排的,并用序词标明,使文章条理清楚。

--“纬度影响最大”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欢去海南旅游,因为那里风光正明媚。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分析结构,把握文本条理性过渡:同学们都概括得非常好,那你能说说你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么多的重要信息的呢?第4段中结尾有这么一句话--“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 ”“……是……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是……”“此外……”“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16.大自然的语言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知识。

2.了解物候知识。

能力目标1.学会默读,快速找到中心句并准确提炼信息,逐步提高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文章的条理性。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2.学习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进而通过开展竞赛、演讲等形式,让学生沉浸在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中,同时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最后自然而然地突破文章的重点。

难点概括、分析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突破方法:通过组织“我是专家”这样一个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对文字作细致揣摩。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班级演讲、同学问质疑的方式,对文字进行深刻的辨析,并引申到生活实际当中。

这其中,教师要进行积极的鼓励并正确地导航。

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语文活动式教学法:针对八年级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增强,大胆对教学难点进行突破,设计语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3.作比较阅读法:通过比较辨析,使学生自然地体味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并生成自己的语言资料库。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启发兴趣设计(一)教师展示一组四季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感,然后对比科学家对物候的研究,引发学生对物候现象的探究兴趣。

设计(二)师生问答导入课题: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你们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2、了解纬度、经度、高下、古今四个因素是如何决定物候现象的。

3、品味本文形象生动的语言。

二、教学过程:1、设问导入出示图片,问:你想用什么诗句来概括这幅画面?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大自然语言?我们一起来读读。

再展示《大林寺桃花》,设疑,由此引出课题。

2、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由快速朗读课文,找出疑难字词或认为重点的字词,可以同桌间讨论解决。

并找出文中提到的大自然语言。

生读后,师PPT展示字词读音,指名读,齐读。

师:文中提到了哪些大自然语言?3、问题探究师:哪些因素决定了这些物候现象?4、语言探究(1)四个因素能否换位?为什么?(“首先”一词说明纬度是最主要的,其他次之。

)(引出逻辑顺序)(2)从这几个问题中,我们明白“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指“物候现象”。

既然这样,老师想把题目改为“物候现象”,好吗?(生:不好。

原题目运用比喻、拟人,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与阅读兴趣。

)-----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师:文中1、2两段语言也与题目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同学们来品析,并说说它的妙处。

五、作者把大自然的语言介绍的如此生动形象而又通俗易懂,他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当我们在野外迷路时,请用大自然的语言来判断吧!下面请读《要是你在野外迷路》来结束这堂课。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要是碰上阴雨天,可千万别慌张,大树也会来帮忙: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树叶稠的一面是南边,会告诉你准确的方向。

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可千万别慌张,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

只要你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北极星是盏指路灯,它永远高挂在北方。

要是你能认出它,就不会在黑夜里乱闯。

结语: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六、布置作业(第五部分机动,可排为作业)1.课外收集几则农谚,思考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1

16.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1.认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本文思路,认识本文说明方法,赏析本文语言。

3.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研究科学的热忱和兴趣,激起研究自然神秘的志趣。

【要点难点】理清本文思路,认识本文说明方法,赏析本文语言。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奇奇特,令人着迷。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达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会茅塞顿开。

本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质上起着预告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忧如就是传达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相关资料。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侯的反响。

如:植物的开花结实,动物的繁育,始霜解冻等。

农谚:相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

是农民在长久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

物候学:也称“生物天气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

1.累积运用。

(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说明解决疑难字词)(1)摘录字词(读读写写及增补字词)萌发序次翩( pi ān)然孕( yùn)育销声匿( nì)迹衰草如烟风雪载( zài)途循环往复草长莺飞增补:簌( sù)簌落下农谚( yàn)连翘( qi áo)(2)联合课文,解说以下词语的含义。

翩然:动作轻盈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这里指生长。

序次:挨次,按照序次或依必定序次, 一个接一个地。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藏形匿影了。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风雪载途:风雪遍地,形容天气恶劣。

暗指人活路上的年年如是:每挫折很多,忧如冬季一般。

草木荣枯:草木的旺盛和枯竭。

年都是像这样。

表示大自然天气有很强的规律性,有时含有诉苦,情绪低落的意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竺可桢先生的一篇科学小品文——《大自然的语言》。

二、出示目标1.疏通字词,了解一下与物候有关的科学知识。

2.熟知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三、新授内容1、通读课文,初步感知①疏通字词,掌握相关课下注释。

②通过刚才的预习,咱同学都能判断出来,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一篇说明文。

那么,学习说明文,我们要注意学习哪些知识点呢?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的语言2、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分享成果(1)、那么,这一课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呢?(物候)(2)、速读课文,概括本课的说明内容①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课后第一大题的答案(思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②教师板书:描述物候现象→举例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的意义(3)、精读课文,熟知常见的说明方法,理清说明的顺序①作者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语句说明(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②刚才我们探究过局部的说明顺序,那么统观全文,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教师板书:由现象——逻辑顺序————→本质的逻辑顺序)(4)、品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师问:本文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体现在哪里?②除了秉承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本文语言最大的亮点仍在于它的生动、形象、典雅,具体表现在题目、一二自然段。

(齐读赏析再读背诵积累)3、质疑问难,探究释疑在学习的过程中,咱同学有没有有什么思考和疑难需要与大家探讨交流解决的,说出来吧。

四、拓展延伸、重温经典1、二十四节气2、二十四节气歌3、收集几则包含物候知识的农谚4、推荐两首蕴含物候知识的古诗词。

五、总结升华1、什么感悟需要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谈谈本节课你的体验与收获吧。

2、师总结全文(边小结边指板书)附板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描述物候现象→举例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的意义现象逻辑顺序→本质六、拓展作业通过社会调查、查阅资料或者借助互联网的途径,背诵积累包含物候知识的农谚、古诗词。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16、《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运用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重点难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2、自学本文精确细致、生动迷人的语言,体会表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4、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一、基础知识:1、字词累积:(给提横线的字注音)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ào)纬度(wěi)销声匿迹(xiāo)蓑衣(suō)阻挠(náo)忌讳(huì)悄然无声(qiǎo)2、走进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著存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整体感知:1、学生念课文两遍,然后根据建议,快速精确地甄选信息,整体把握住文意。

(1)什么叫做物候?什么叫做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存有什么关键意义?(3)同意物候现象到来的因素存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存有什么意义明晰:(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来源:21世纪教育网】(2)物候充分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方便快捷,难掌控,可以广为应当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21教育网 2、分割段落层次,厘清文章的表明顺序(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科学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学习重难点】(一) 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学会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二)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学习流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竺可桢.( ) 萌.发()翩.然()孕.育()销声匿.迹()风雪载.途( ) 簌簌..( )草长莺.飞( ) 周而复始( ) 衰草连天( )2、了解作者3、思考下面问题,理清全文思路。

划分段落层次(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4、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语言生动的(体裁),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的重要意义。

5、相关知识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6、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本文按什么顺序说明?(2)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7、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或作用。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叨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8、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9、细读第l段"立春过后……周而复始",品味语言的生动性。

10、质疑问难: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难要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的,请把它写下来。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什么是智力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

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像力。

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

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

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

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

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绉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

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

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13、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二段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1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16、本文对“智力”作了五种解释。

请说出你最赞同其中的哪一种,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

17 奇妙的克隆【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培养探求科学的兴趣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学习重难点】进一步巩固说明方法知识,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探求科学的精神和口语交际能力。

【学习流程】1、资料积累:(1)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做好参加“克隆利弊”为话题的辩论赛的准备。

(2)举出我们身边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各三种:2、阅读课文,完成填空。

3、重点研讨最后一段中“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的问题。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4、准备辩论(1)辩题:克隆技术的应用必将造福人类(正方);克隆技术的应用必将殃及人类(反方)(2)了解辩论的要求:①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②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 把握文章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的方法。

【学习流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遗骸.( ) 蟾蜍..( ) 褶.皱( ) 追溯.( ) 2、了解作者生平和一些有关的恐龙及地壳运动、板块运动等地理知识。

3、《恐龙无处不在》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4、找出《恐龙无处不在》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的作用。

5、《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6、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什么问题? 这两篇短文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19 * 生物入侵者【学习目标】1.了解与生物入侵者相关的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说明要点,体会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揣摩语言。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环境而努力。

【学习重难点】1.掌握说明顺序和方法2.增强环保意识。

【学习流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劫掠.()栖.息()藩.篱()归咎.( )2、朗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3、文中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试从课文中找例句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4、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探究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5、你还知道哪些课文中未提及的“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如果有,说给同学们听听。

6、请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词序可以调整)。

始料不及、束手无策、为所欲为、在劫难逃、安家落户、物竞天择7、阅读训练奇妙的冬虫夏草○1冬虫夏草又叫虫草,主要产于西藏、四川等地,是一种温和的补药,对肺结核、年老体衰、腰膝酸痛等有很好的疗效。

冬虫夏草是不是“冬天是一条虫,夏天变成一棵草”呢?②冬虫夏草实际上是由虫草菌侵入到冬虫夏草蛾等鳞翅目昆虫的幼虫体内,并且在虫体内生长的结果。

这种真菌在幼虫生长的早期就已侵入虫体,并且在虫体内蔓延生长,以至最终夺去幼虫的生命。

冬天,土壤中只有死去的幼虫,到了第二年夏天,虫草菌才从幼虫的头部长出子实体来。

子实体露出地面,形似野草,并且常与野草混在一起生长,所以人们将它叫做冬虫夏草。

③最新研究发现,虫草素有抗癌细胞增生的功能。

广州人喜爱用它炖肉、煲汤,或制“虫草鸭”作为冬令补品。

(1)举例说明文段使用的说明方法。

(2)选文从哪三个方面说明冬虫夏草的“奇妙”?8 、思考面对“生物入侵者”,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学者出现了两个派别:一个是非干预派,主张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另一个是干预派,认为人类应对生物物种的迁移采取积极措施。

你站在哪一边?为什么?20 * 你一定会听见的【学习目标】1、训练阅读能力,正确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

2、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3、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学习重难点】1、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2、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学习流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顷.()刻面颊.()喷嚏..()嘈.()杂过滤.()2、解释并掌握词语潜意识: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绚丽:3、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这是一篇随感式的小品文,它既有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又有散文的特点。

在文中,作者都听到了哪几种声音?她对声音有着怎样的认识和感受?请把关键的语句、词语勾画出来,并作适当分析。

4、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试着写出段落大意。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 ~段):第二部分(~段):第三部分(~段):5、细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可是,说也奇怪,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者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例如马路上急驰而过的汽车声,隔壁工厂轰隆隆的马达声,老奶奶唠唠叨叨的抱怨声,久而久之,左耳进右耳出,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

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这是因为他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选择和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好听”,也是“有益的”——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②可是,对一个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来说呢?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

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

鸟啼虫鸣,只是一种“声音”,即使美妙的音乐,也只不过是几种乐器的组合。

想想看,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必然也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了。

当一个人丧失了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不也正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了吗?(1)选文谈到了那两种生活态度?(2)请根据选文的内容,解释文段①中“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这句话的含义。

(3)为什么说“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久而久之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这种人的表现,这个成语是:。

(5)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声音?(6)选段中说“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7)假如你走入一片森林,想象一下你会听到什么声音,请用语言描述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