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图版初中地理七上3.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6页)精品教育.doc

合集下载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了解自然环境、把握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主要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逐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单位;(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3)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表,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2)运用实例,探讨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3)学会运用气温和降水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服务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综合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互动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2.课件: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图表、实例;3.视频资料:有关气温和降水的现象;4.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中的气温和降水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1)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单位;(2)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3)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中图初中地理七上《3第2节 气温和降水》word教案 (4)

中图初中地理七上《3第2节 气温和降水》word教案 (4)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教学难点:
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学准备:
学案。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我国主要山脉走向:
东西走向:_________—阴山山脉;
_________—秦岭;
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_________—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脉—_________
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_________山脉,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_________
2、用一个字或两个字来概括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四大高原:_________高原、_________高原、_________高原、_________高原
四大盆地:_________盆地、_________盆地、_________盆地、_________盆地
三大平原:_________平原、_________平原、_________平原
二、设问导读
师:分小组讨论完成,师生评议。

1、组成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_____和_____。

2、气温的变化有______和______两种。

3、气温在一天中的变化叫______,在一年当中的变化叫______。

4、我国可划分为五个温度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2气温和降水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2气温和降水

降水和降水的变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内容分析
气候是组成自然环境的重要要素,而降水又是组成气候的一个重要要素,而且降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本节不仅是学习第三节天气与气候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本章甚至整个中国地理的基础。

对于降水,本节主要讲述了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两方面的知识。

对于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由于在小学数学中已有涉及,故学习难度变小。

本节重点是:
1.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特点;
2.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本节难点是:等降水量线的判读。

⏹教学过程:
一、学生阅读课本,完成教辅的”自主预习“。

二、学生观看短视频,说出视频所反映的自然现象,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这种自然现象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教师引导学生思解降水的概念和降水的测定
四、读图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活动:观察图片,讨论分析新疆适合制作葡萄干的自然条件有哪些?我们当地能否这样?为什么?
结合下图,引导学生理解等降水量线。

学生活动:读图P,回答下列问题,了解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五、课后练习。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第1课时 教案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第1课时 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知道气温、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日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相关概念。

2.能够绘制出气温曲线图,掌握气温曲线图判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等概念。

2.会计算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

3.学会绘制气温曲线图。

【教学难点】1.理解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刻,以及一年之中陆地平均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月份。

2.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第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展示图片资料:2月份我国黑龙江漠河和海南岛的自然景观,春节期间我国南北两个城市的节日景观——广州花市和哈尔滨冰灯,同一时间我国南北方出现了这么大的温度差异,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是什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讲授新课】(板书)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气温的变化1.气温和气温的变化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气温?2.气温变化主要有哪两种?3.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分为哪两种?其含义分别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1.气温:指的是大气的冷暖程度。

2.气温的变化主要有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两种。

3.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可分为: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

气温日变化:指的是气温在一天中的变化。

气温年变化:指的是气温在一年中的变化。

(板书)2.气温的测量方法在气象观测中,人们使用设置在百叶内的气温计观测气温。

想一想,为什么要把气温计放在百叶箱里呢?你平时是如何观察气温变化的?生:(可能的答案)百叶箱是安置测定温度、湿度仪器用的防护设备。

它的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使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保证测得的数据更加准确。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平时可以通过读温度计来观测气温的变化。

(板书)3.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1.在一天当中,陆地最高和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什么时候?2.在一年之中,陆地平均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一般出现在哪月?2.什么是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生:(可能的答案)1.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14:00)左右。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式、分布规律以及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地球气候系统和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案例,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候和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式、分布规律等知识点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重点讲解和操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式,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学会运用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测量方式。

2.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3.运用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2.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气温和降水的测量、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气温和降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图片,制作PPT。

2.准备气温和降水测量工具,如温度计、雨量计等。

3.准备相关调查问卷,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查。

4.准备拓展资料,如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气候多样性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引出本节主题《气温和降水》。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2气温和降水1-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2气温和降水1-中图版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特征;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规律,并简要分析原因。

2.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

3. 读懂气温曲线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

2.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的分布知识,关注家乡的气温变化,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欣赏我国四季的优美风光,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章内每节都围绕这一主线展开。

本节处于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包括气温的变化、温度带、降水的变化、干湿区四部分内容。

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气候的基础,气候又直接影响生产和生活。

本课时学习气温的变化、温度带。

本节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采用多种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及书中插图,指导学生阅读、分析、理解、归纳、总结,从而了解并掌握中国气候的有关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后,学科数量增加了,知识量加大了,许多学生对教材不适应,尤其是地理学科,认为地理学习就是背诵,只要背好了,就能学好地理。

另外,当今的中考形式,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地理不够重视,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学生对地理事物观察还不够细致、不够深入,常常只看到表面现象。

本节内容学生虽然有亲身感受,但如何判断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还有困难。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教学重点、难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2.我国温度带及划分依据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动手操作、分组讨论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平板。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春节期间的营口景色和广州花市视频。

初中地理七上《气温和降水》教案

初中地理七上《气温和降水》教案
1.教师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点击不同的地区,引入学生分析空间特点。强调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2.把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分析我国降水的总趋势。
(七)降水的时间变化
1.讨论说出家乡一年中降水的季节分配。
2.读图四城市降水柱状图,讨论各地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和雨季的长短。
3.读课本北京年际减少分布图,讨论完成1、2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 3.2气温和降水教案
项目
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
2.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
3.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根据四城市的降水柱状图了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
2.计算广州、哈尔滨和乌鲁木齐的温差和冬季温差比较。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
3.讨论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
4.观察图片,近一些理解我国气温各地的差异。
1.展示《中国七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
2.引导学生计算前三个小组的温差,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
教学难点
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
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当堂达标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图册,课本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新课导入
根据展示图片讨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区别,激发对于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学习兴趣。
展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二)学习目标展示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和降水》教案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和降水》教案
2.计算广州、哈尔滨和乌鲁木齐的温差和冬季温差比较。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
3.讨论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
4.观察图片,近一些理解我国气温各地的差异。
1.展示《中国七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
2.引导学生计算前三个小组的温差,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用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
1.教师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点击不同的地区,引入学生分析空间特点。强调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2.把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分析我国降水的总趋势。
(七)降水的时间变化
1.讨论说出家乡一年中降水的季节分配。
2.读图四城市降水柱状图,讨论各地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和雨季的长短。
3.读课本北京年际减少分布图,讨论完成1、2题
3.提示拉萨代表的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鼠标点击,出示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4.展示我国气温最低和最高气温的图文资料进行知识拓展。
(五)温度带的划分
1.在教师的提示下阅读32页材料,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
2.在教师的指点下,找出我国温度带和名称和位置。重点注意家乡和北京所在的温度带和主要温度带的分界线。
项目
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2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2中图版
3.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让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4. 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地理意义,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在气候分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八、重点题型整理
1. 气温和降水的概念
题目:请解释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案:气温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空气的冷热程度,通常以摄氏度(°C)为单位。降水是指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包括雨、雪、冰雹等。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气温对降水有直接的影响,较高的气温通常会导致较多的降水。同时,降水也会影响气温,因为降水的蒸发会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从而影响气温。
6. 气温和降水的地理意义: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包括气候分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 提升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让学生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通过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理解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气温和降水”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气温和降水”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中图初中地理七上《3第2节 气温和降水》word教案 (10)

中图初中地理七上《3第2节 气温和降水》word教案 (10)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要求知识目标: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情感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结构分析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

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

基于以上考虑,本节教材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以及结合这种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划分的温度带。

对于气温和温度带这两部分知识,教材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和温度带分布图,并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呈现。

教材正文部分给出的结论比较简单,而在分析冬季气温分布时,却详细描述了等温线分布特点,以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

教材的这种编排体现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也体现了教材对学习过程的重视。

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则突出了学习的递进,教材正文部分的描述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在活动教材中给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读图,从而总结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对于温度带的学习,教材是通过读图指导和活动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的。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我国东西部干湿状况的差异以及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这部分内容延续第一部分教材的编写特点,用等降水量线和干湿地区分布图,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正文简单描述结论。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和地图基础知识、世界地理概况之后,进一步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学生形成地理观念、理解地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和地图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图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图示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分布规律。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分享,提高学生交流、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图表、动画等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教学素材:收集有关气温和降水的实例、案例,以便进行教学分析。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上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在世界范围内的差异。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利用实例、图示等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某一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分享自己的发现。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气温和降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气温和降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气温和降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气温和降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2、学会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出气温分布特点。

3、能运用气温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并能根据图示说出气温的时间变化特点。

2学情分析
3
重点:学会阅读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并能根据图示说出气温的时间变化特点。

难点: 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中国1月、7月气温分布规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自主预习案
课前自主预习案
1、气温是指的温度,常用表示。

2、世界气温有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

3、一般月和月平均气温表示陆地在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分布情况。

活动2【活动】课堂合作探究
活动一:气温与生活
气温影响着人们的着装、饮食、作息,同时还影响着建筑样式、人种的形成、商业活动、体育活动。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第2节 气温和降水》word教案 (1)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第2节 气温和降水》word教案 (1)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学生活动: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

③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提问: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小结:学生答后,补充: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 气温和降水 学案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 气温和降水 学案

气温和降水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过程: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思考:1.青藏高原气温低,为何太阳辐射强?2.我国年太阳辐射量最低值出现在哪里?原因有哪些?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1.划分依据: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2.温度带的划分及各带特点思考:1.世界五带的划分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有什么不同?(划分依据、划分界限、各带的名称等)2.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辐射很强,为什么作物只能一年一熟?而且作物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制约青藏高原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练习:1.在下图上用彩笔绘出各温度带的界线、填写各温度带的名称,观察各温度带所包括的主要地形区。

2.绘出1月份0℃等温线:3.冬季四川盆地较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偏高的原因是什么?4.(时间),常有强冷空气从一带侵入我国,造成大幅度的降温天气,叫做寒潮。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到寒潮的影响,只有、地区受影响较小,试分析其原因。

5.试分析沙尘暴在我国发生的时间、影响范围以及形成原因。

6.读下图回答图11 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气温变化图(1)判断A、B、C、D4幅图分别是哪个城市的气温变化曲线,并完成下表。

(2)根据上面的图表分析,说出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是:冬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夏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1.下列叙述中能正确反映我国气候特征的是()A.气候复杂多样与海洋性显著B.气候复杂多样与季风气候显著C.气候复杂多样与灾害显著D.气候复杂多样与干旱性显著2.我国能够大量引进国外优良的动植物品种,并能找到适合的生长地区,是因为()A.国土广大B.平原面积辽阔C.地形复杂多样D.气候复杂多样3.我国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主要得益于那里的气候()A.终年降水丰沛B.雨热同季C.年温差过大D.夏季时间短4.我国下列地区,受夏季风影响最长,影响强度最大的是()A.内蒙古高原B.华北平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D.珠江三角洲5.冬季,我国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总体而言气温()A.相同B.高出许多C.低得多D.有时高,有时低6.气候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在我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条件是()A.气候复杂多样B.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C.南北温差大D.温度带多7.我国东部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有()A.温带大陆性气候B.高山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指()A.偏北风B.偏西风C.冬季风D.夏季风9.我国东部广大地区雨热同期的原因是由于()A.大陆性气候显著B.季风性气候显著C.海洋性气候显著D.地形复杂多样10.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重要标志是()A.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B.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C.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D.有多种多样的动植物11.我国下列地区,受冬季风影响时间最长、影响强度最大的是()A.内蒙古高原B.华北平原C.塔里木盆地D.黄土高原12.读我国冬季风、夏季风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表示冬季风的是____图,它来自____地区,性质_____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候特点_____。

中图版(北京)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 学案

中图版(北京)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  学案

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
【学习目标】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会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4.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学习重难点】
1.会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2.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学习过程】
一、天气
1.概念: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较近的在的具体状态。

2.天气突出的特点是。

从概念中得出的特点是天气具有(长/短)时性。

3.我们可以用等来描述天气。

二、气候
1.概念:气候是指一个地方的天气状况。

2.气候的特点是具有相对的性。

3.在我国,东部地区月比较闷热;北方地区多为严寒天气;西北地区(天气/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

4.我们要到一个地方去生活一段时间,应了解那里的(天气状况/气候特征);近几天要到北京去旅游,应关心北京近几天的(天气/气候)
三、降水
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

(减少/增多)
2.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山脉东侧的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坡;降水量最少的地方是: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的盆地中的托克逊。

四、气候特征
1.我国东部地区受影响大,夏季,冬季。

2.我国在一年之内有明显的变化;夏季,风从吹向;冬季,风从吹向。

冬夏盛行风向,形成。

2019-2020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6 中图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6 中图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6 中图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能力目标:①初步学会分析气温特点的形成原因。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3、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学情分析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基础较差,且大都不爱学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

3重点难点1.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差异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气温和降水看图 A、B(见课本66页),引导学生了解“除夕之夜,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 (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待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猫??,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

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

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果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

”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活动2【讲授】气温的变化一、气温的变化提问: 同学们请估计一下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紧接着追问第二个问题“关于气温大家想了解哪些内容?”总结:大家对气温都非常感兴趣,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问题—板书:气温的变化在黑板上写出一句习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并设置一个问题:“通过这句话你能得出一个与气温有关的什么结论。

”讲授: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请大家阅读课文,自己总结都有哪些值,这些值都是如何得来的。

常用描述气温的值有: a.日最高气温;b.日最低气温;c.日平均气温;d.月平均气温;e.年平均气温。

2019年中图版初中地理七上32《气温和降水》 课件 共25张PPT语文

2019年中图版初中地理七上32《气温和降水》 课件 共25张PPT语文

巩固练习
中国温度带
1.东北平原(A)属于 哪个温度带?中温带
2.华北平原(B)属于 哪个温度带?暖温带 3.长江中下游平原(C) 属于哪个温度带?
亚热带
4.青藏高原(D)属于 哪个温度带?
青藏高原高寒区 5.塔里木盆地(E)属 于哪个温度带?
大部分属暖温带
营口的春夏秋冬
春春春
夏夏
秋秋秋
冬冬
动手操作
温度带
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 寒温带、青藏高原高寒区
巩固练习
1.一天中陆地气温最高值出现在 午后2点 左右,最低值出现 在 日出前后 。一年当中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 在 7 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 1 月。
2.1月0℃等温线大致沿 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分布。
4.我国冬季气温分布规律是( B ) A.自南向北升高, 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B.自南向北降低, 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C.自南向北升高, 南北气温差别很小 D.自南向北降低, 南北气温差别很小
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北京某年各月平均气温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平均气温℃ -4.7 -1.9 4.8 13.7 20.1 24.7 26.1 24.9 19.9 12.8 3.8 -2.7
北京某年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自学探究
2. 营口一天当中什么时间气温最高?什么时间气温最低?北京 一年当中哪个月气温最高?哪个月气温最低?
营口某日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27 ℃
18 ℃
中国1月平均气温
-28
漠河
-24
-16
-8
0 青 藏 高原
8
16 20
广州

地理七上教案3.2气温与降水

地理七上教案3.2气温与降水

第三章世界的气候第二节气温与降水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气温及气温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

2.学会看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节气温与降水(板书课题)。

过渡语:请看学习目标(投影学习目标)。

目标明确的同学请举手。

二、学习指导过渡语: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大家要认真紧张地自学,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

(出示“自学指导”投影)自学指导请认真默读课本P52-56,思考并在课本上画出下列问题的答案要点,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默写。

(1).什么是气温?用什么表示?我们较关心的哪两个气温值?怎样知道气温的高低?(2).什么是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气温的变化用什么表示?(3).一天中,陆地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什么时候?最高气温呢?北半球,一年中陆地月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哪一月,最高气温呢?(4).什么是等温线?气温的水平分布情况通常用什么来表示?等温线从赤道向两极数值是怎样变化的?(5).从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势因素三方面说出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注意:如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三、先学后教1.学生自学学生进行紧张地自学。

教师行间巡视,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2.讨论、点拨(提问解释关键词语)过渡:今天的气温感觉怎么样?(1).气温表示空气的冷热程度,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我们一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我国气象工作者通常每天四次对专门观测气温的百叶箱的温度计进行观察记录,时间一般安排在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

点拨: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一天中四个时刻测得值相加除以4。

月平均气温:各天的日平均气温之和/该月的天数。

年平均气温: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之和/12(2).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年变化,气温的变化常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

(3).一天中,陆地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日出之前,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气温和降水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气温和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在“世界的气温”部分中,教材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能够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3)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顾中国的气候,使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利用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比较气温和降水的差异;
(3)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对比一月、七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气候图标及资料的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科学地解释气候现象。

重点与难点:
(1)、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
教 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地球仪
二、教学流程整体架构
三、教与学的过程
(导入新课)
叙述:每天晚上7点整,大家一般都收看中央电视台权威新闻节目-新闻联播。

在新闻联播之后,会有一个观众都比较关注的节目? 学生回答:天气预报
提问:那我们是否听说过有气候预报呢?根据大家以前学习的中国地理知识,谁来解释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学生:思考回答。

天气时短时间、易变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
的、较为稳定的大气状况。

过渡:衡量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什么呢?每天我们会说今天天气热不热?指得是?如果说今天会不会下雨?这说的是?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首先我们来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讲授新课)
叙述:今天我们的学习方式是“问题式学习”方法(播放幻灯片)。

播放幻灯片:问题式学习方法。

学生读图。

叙述:这些红色的曲线代表的是等温线,何谓等温线,等温线就是把是将气温相同的地点连结起来的曲线,等温线之间的间隔根据需要而定。

这幅图上等温线之间间隔为?
学生回答:世界气温分布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侧有什么规律? 学生:思考回答。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总结:好这是世界气温分布的第一个规律。

追问:气温分布呈现这种规律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有的同学能想到是热量分布不均匀。

继续提醒导致热量均匀的原因,学生基本可以想到是太阳辐射。

总结:地面热辐射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而太阳辐射在各个纬度范围是分布不均的。

太阳直射点范围内得到的能量多,而非太阳直射点,得到的太阳辐射要少。

请大家看如下实验。

提问:1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与纬线平行吗?7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与纬线平行吗?南、北半球的等温线哪一个比较平直?为什么?课件上打出这些问题。

学生读图,思考。

总结是由于陆地和海洋的差异。

如果不是很准确,可以给与提示在北半球图上,同一纬度位置,海洋和陆地的温度值相同吗?
总结:海洋和陆地的不同影响了气温的分布。

夏天,大家度假都喜欢区海边还是内陆?
学生:海边。

提问:夏天感觉海边凉快。

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差异是如何影响气温分布的?
学生:阅读课本。

海洋和陆地性质差异,主要是组成海洋和陆地的物质的差异影响气温分布。

提问:读地图册,同一纬度,非洲南端东海岸与西海岸的气温哪个高?原因是什么?
播放课件:问题展示
学生:读图思考。

东海岸的气温高于西海岸。

学生可能总结不出来。

提示:请看大屏幕,补充有关洋流小资料。

播放课件:洋流小资料。

洋流的概念,及根据冷暖差异对洋流的分类。

提问:同学们根据上述提示,猜想影响非洲东海与西海岸气温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主要指的地形也就是海拔的差异。

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在不断的降低。

试计算:四川成都峨眉山高峰金顶海拔3099米,请计算金顶与海平面的温差是多少?
学生计算。

总结:经过分析我们概括了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如下 气温分布规律 以赤道为中心,向两极递减。

同一纬度,夏天陆地高于海洋,
冬天,陆地低于海洋
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
海陆性质差异
洋流
海拔
课堂练习: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绘制方法: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各月平均气温。

如何读气温曲线图:最高月气温-最低月气温=年较差 一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较差 读图四步骤: 夏季气温热还是凉爽?
冬季气温冷还是温和?
12 14 18 21
23 22 月平均气温
(℃) 12 11 10 9 8 7 月份 20 17 16 14 12 11 月平均气温 (℃) 6
5 4 3 2 1 月份
温差较大还是较小?
平均气温较高还是较低?
学生:绘制,并分析。

本堂课小结:气温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们重点分析了气温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并掌握了如何从气温曲线图获取一地的气温变化规律,从而获得气候变化的规律。

四、课后总结
中国地理的气候部分学习,为世界气候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学习多样的世界气候时,可以积极利用前面所学习知识。

如导入环节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主要是以读图为基础,而影响因素分析是依赖前面所学习一部分地球运动知识基础。

读图分析是这堂课的主要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