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作文的审题与立意教学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作文的审题与立意教学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之一:材料作文审题的基本方法:
1.分析法。是指通过对所提供材料因果关系的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结合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方法。它一般适用于那些内涵深刻,理解有难度的材料。如材料:“一位少年问智者:“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自己快乐,也能给别人快乐的人呢?”智者回答说:“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四句话有两层意思,前两句的意思是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别人”,就是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把别人当成自己”就是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后两句话的意思是要尊重独立的个性:“把别人当成别人”就是要尊重他人,不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意志强加于人;“把自己当成自己”就是要尊重自己的个性,要有自信,不要轻易地丢失自我。
2.延伸法。也可以称为补充法,就是对所提供的材料稍加补充延伸,去领会材料的内涵的方法。这种方法在遇到一些简短但富有哲理意味的名言警句时适用。如材料,美国作家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运用延伸的方法向何处延伸,“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意味着另有“八分之七藏在水面下”。这就是说,冰山的宏伟庄严是由于它的“八分之七”在下面作依托,否则一切都子虚乌有。
3.聚焦法。对于提供的多则材料的审题,特别要注意:它们之间总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相同或相反,一定要找到某个连结点将它们联结在一起。多则材料作文常常会出现顾此失彼,所以,寻找联结点是防止跑题的关键。
如比尔·盖茨写给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的一本书里,列举了11项学生没能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因而,对刚刚毕业的学子们列出11条忠告……
十一条忠告说明了学校与社会有许多的差别,但人最终都要走向社会,社会才是人的最终归宿。这11条内容不同,但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生活的残酷,但很现实。
4.发散法。是借助发散思维提炼观点的方法,它需要对材料从不同侧面去思考开掘,换个角度,或者有时反弹琵琶,从中提炼出若干个论点,经过比较,选取其中较好的一个作为文章的论点。利用发散思维,不仅使材料作文立意有较多的选择余地,也常常使文章“标新立异”。
5.连环法。这是一种利用所供材料内容呈现为循环关系而进行环环相扣思考问题的供料作文审题方法。有些材料,其内部材料之间一环联系一环,较为复杂,审题时需要找到它们之间的这种互为关联的关系,不可乱谈一气。1986年高考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题目和所供材料就具有循环关系。
供料作文的审题方法,还可以举出一些,但无论是采用何种方法,提炼出来的观点都应紧扣材料的基本事实,是材料所固有的思想意义。不然,观点再好,也会因偏题而失去其价值。这是供料作文一个重要的写作要求。
重点之二:立意的基本要求:
立意的基本要求是鲜明、正确、新颖、深刻。也就是要有集中、鲜明的主题,要积极、正确地反映社会的主流、反映事物的本质;挖掘支配人物行为的指导思想,挖掘事件的思想意义。立意的基本方法是:
一、以小见大。“小”就是指那些在狭小的空间、在个别人身上偶然发生的小事情,或者是在某角落产生的微不足道的自然、社会现象。“大”就是小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意义,各种现象所揭示的普遍规律和蕴含的深刻哲理,一句话,就是“大道理”。
二、设置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文章进行艺术构思的焦点,是极富有表现力的“凝光点”,可以窥视中心、提挈全文的关键性词句。
三、表现美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我们社会的美好的人和事。1.反映改革开放中的新人新事。2.反映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3.反映爱党爱国的先进思想。4.反映高尚美好的社会美德。
四、扶正压邪。我们的社会既有主流,也有支流;既有积极地力量,也有消极的因素。进步与落后并存,光明与阴暗同在,这就是社会的实际情况。毫无疑问,我们既要真实地反映我们的生活,又要给人以积极向上、昂扬乐观的鼓舞力量。在同时反映正面和反面的现象时,我们应当采用“扶正压邪”的方法来构思立意。
五、力求新颖。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1.选择新鲜视角。同一个题目、同一个题材,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就会翻出不同的新意来。2.生发新颖思想。我们要有独立的思想、活跃的思维,思考辨析各种思想观念,务去陈言,生发出有真知灼见的新的思想。3.塑造独特的形象。独特的人物形象是有独特思想、独特个性的。塑造独特的形象就是借用他来表达中心思想,实现立意新颖的目的。
六、逆向思维。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1.突破定向思维的束缚,从反面立意。2.挣脱传统观念的羁绊,勇于标新立异。3.冲出世人偏见的樊笼,敢于离经合道。
七、探幽显微。古人一直强调“意必深然后为工”,“论事叙事,皆以穷尽事理为先”,即首先从题材中挖掘出“深意”,然后再追求文章形式的完美。主题的开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透过事物表象,表现时代的特征。二是剔除次要方面,选择有价值的主题。三是通过生活琐事,揭示事物的本质。
重点之三:主题的表达方法
表达主题的方法很多,我们主要介绍两种常见的方法。1.隐蔽渗透法。“画龙点睛”,是指在行文的关键处,用一两句话点明要旨。它不仅能突出主题,也可使文章显得更有生气。揭示主题的话要简明精辟,如果话语过多,反而会使读者难以把握主题。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章用大部分篇幅记事写景,写迁客骚人的悲欢,直到最后才笔锋一转,写道:“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与谁归?”这是一种含蓄表达主题的方法,要求作者把自己的想法暗含在对事物的叙述和人物的刻画之中,多用于文学作品或记叙文章的写作。“渗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将主题渗透在事件的叙述或景物的描写之中,也可以将主题渗透在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的描写之中。如鲁迅的《雪》,将记忆中清新明朗,瑰丽多冷,富有春意,给人以无限情趣的江南雪野与空旷萧琵,一片荒凉、使人伤感冷酷落寞,令人窒息的北方雪野的不同景象进行对比,突出了美好事物和冷酷现实之间强烈的矛盾,从而含蓄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对美好事物的无限怀念和对新生活的强烈期望之情。2.直接表达法。这是一种直接说明主题的方法,可以开门见山,可以卒章显志,也可以在文中画龙点睛。它观点明朗,读者容易掌握,多用于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也适用于文学作品。“开门见山”,是指文章一开始就说明文章的主要意思,直接点明主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