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笔记汇总(1~15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
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 ):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概括为:
①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 ):能力过弱可发生免疫缺陷;过强可导致超敏反应 ②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 ):监视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③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 ):通过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实现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适应性免疫具有三大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免疫学发展时期可分为:经验免疫学时期、科学免疫学时期、现代免疫学时期。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2.1 中枢免疫器官
一、骨髓(bone marrow ){ 血窦
造血组织{ 造血细胞 基质细胞:提供造血诱导微环境(HIM )
造血诱导微环境(HIM ):由基质细胞产生的造血生长因子(GM-CSF, SCF, IL-3、4、6、7)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了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和成熟的环境,称为造血诱导微环境。
HSC {髓样SC →RBC 、PLT 、粒细胞、单核细胞 淋巴样SC →B 细胞、T 细胞、NK 细胞
人HSC 表面标志:CD34、CD117
【骨髓的功能:】
①产生各类免疫细胞和血细胞
②B 细胞、NK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和抗体产生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thymus ){ 胸腺细胞: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T 细胞胸腺基质细胞(TSC ):TEC 、DC 、M∅
皮质内多为胸腺细胞(85~90%);髓质内多为上皮细胞,常见胸腺小体。
胸腺微环境——决定T 细胞增殖、分化和选择性发育的重要条件
【胸腺的功能:】
①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②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
③免疫调节作用(胸腺基质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等可调节外周免疫器官)
2.2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一、淋巴结(lymph node ){ 浅皮质区(B 细胞区)
副皮质区(T 细胞区)髓质:髓索+髓窦
:有DC 、HEV
淋巴结的功能:①T 、B 细胞的定居场所(T :75% B :25%)
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接受抗原刺激、发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主要部位之一
③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④过滤作用(滤淋巴液)
二、脾(spleen ){ 白髓:中央动脉+(PALS 、脾小结、边缘区)红髓:脾索+脾血窦
脾的功能:①T 、B 细胞的定居场所(T :40% B :60%)
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主要对血源性抗原产生应答
③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成分和细胞因子等)
④过滤作用(滤血)
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主要指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的主要部位。
MALT 的功能:①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②产生SIgA
2.3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 ):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淋巴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归巢受体)与特定组织HEV 表面黏附分子(地址素)的相互作用决定细胞去向。
(记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选择性迁移;“一把钥匙开一扇门”--归巢受体与地址素)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 ):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 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简记)分布更合理、接触机会更多、联系为整体。
第三章抗原
抗原(Ag):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反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特异性受体识别并结合,激活T、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3.1 抗原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基础
一、抗原的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
免疫原性:刺激免疫细胞产生免疫效应产物的性质
免疫反应性:抗原分子与免疫效应产物特异结合的性质
半抗原(hapten)+ 载体= 完全抗原
二、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抗原表位
抗原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分为线性表位和构象表位。
三、半抗原-载体效应
3.2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与结构性质
异物性、易接近性、物理性状、化学属性、分子量、分子结构、分子构象
分子量越大、分子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
二、宿主的特性
遗传因素:MHC基因多态性及其他免疫调控基因差异导致不同个体免疫应答不同
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三、抗原进入人体的方式
适中抗原剂量可诱导免疫应答,抗原过高或过低的抗原量可诱导免疫耐受(见16章);
皮内注射和皮下途径易诱导免疫应答,肌内注射次之,静脉注射效果差,口服易耐受;
3.3 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诱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类:TD-Ag / TI-Ag
MHC限制性有无
激活的B细胞B2 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