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义:指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1抗原的基本特性
①免疫原性:能与B细胞和T细胞结合,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
a、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亲缘关系越远,其抗原组成成分与人类之间同源性越低,免疫原性越强
2)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3)抗原的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

多数大分子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含有芳香族氨基酸,尤其是酪氨酸的蛋白质,其免疫原性更强。

4)抗原表位的化学基团构成及空间构型
②抗原性:能与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与抗原性的抗原称为免疫原(immunogen)或完全抗原,如病原微生物
和蛋白质;具有抗原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称为半抗原(hapten )或不完全抗原,如小
分子化学物质及药物。

2、抗原的种类
①根据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为:
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朿9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h细胞辅助,主要为蛋白质性抗原,由BCF识别后B细胞内吞并将抗原降解为短肽,通过与MHQI类分子结合,提呈给Th 细胞识别,为B细胞活化提供刺激信号
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可直接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主要为多糖类抗原。

刺激B细胞仅产生IgM类抗体,无免疫记忆,不刺激T细胞产生细胞免疫
TD-Ag TI-Ag 化学组成蛋白质及其化合物多糖
化学结构复杂,多种不同表位简单,重复表位
Th细胞辅助不需要
MHC艮制性有无
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抗体类型IgA、IgM、IgG 等IgM
免疫记忆有无
②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为:
1)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 ):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如溶血性链球菌表面成分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组织具有的共同抗原
2)异种抗原(xenogenicantigen ):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例如临床治疗所用的动物免疫血清既含抗毒素抗体,同时其本身也是一种异种抗原
3)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ntigen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不同抗原,例如不同个体器官移植时诱导产生排斥反应的抗原
4)自身抗原(autoantigen ):自身组织表达的抗原,如脑组织、精子等正常情况下与免疫系统相对
隔绝,当进入血液中时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
5)独特型抗原(idiotype antigen ): 一种特殊的自身抗原,存在于抗体分子的超变区
③根据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可分为:
1)内源性抗原(en doge nous an tigen ):指在APC内合成,存在于胞浆内的蛋白质抗原,由MHC I类分子提呈给CD8+ffl胞识别
2)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 ):指由APC从细胞外部摄取,存在于细胞囊膜系统内的蛋白质抗原,由MHC II类分子提呈给CD4+ffl胞识别
3、抗原表位(epitope )
①定义:被抗原受体TCR与BCR特异性识别的抗原部分,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也称抗原决定基
②特性:1)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也可由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
2 )某一特定抗原表位能特异性刺激机体产生相应产物
3 )抗原结合价:1个蛋白质分子中能与抗体结合的抗原表位数。

天然蛋白质分子
是良好的抗原,一般含有多个抗原表位,属多价抗原,免疫机体后可产生多种不同特异性抗
体即多克隆抗体
③分类
根据抗原表位的构成不同可分为:
1)线性表位:由序列上相连接的一些氨基酸残基通过共价结构形成,主要由TCR识别
2)构象表位:由序列上不相连的氨基酸残基在空间上通过折叠并置构成,主要由BCR识别
根据TCR和BCR对抗原表位的识别不同可分为:
1)T细胞表位:能被T细胞识别,由抗原提呈细胞加工提呈的线性表位(大分子抗原进入
体内,必须被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加工成短肽片段后,与MHC分子结合形成MHC抗原肽复合物,运送到APC表面,才能被TCR寺异性识别)
2)B细胞表位:能被B细胞识别,无需抗原提呈细胞加工提呈的构象表位和线性表位
△共同抗原交叉反应:不同抗原分子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

其中
一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也可以与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
的其他抗原特异性结合,这种现象称为交叉反应(cross-reacti on )
4、半抗原(hapten )
①特性:半抗原是小分子化学物质,能与特异性抗体和膜表面免疫球蛋白(BCR结合,但
不能单独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若将其与大分子蛋白质或多聚赖氨酸等载体(carrier )偶联, 则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成为完全抗原
②免疫应答过程:半抗原与载体偶联后,半抗原特异性B细胞通过识别半抗原中的B细胞表位,内吞半抗原-载体偶联物,通过MHC-II类分子将载体蛋白携带的抗原肽提呈给特异的Th细胞,在Th 细胞的辅助下,B细胞产生抗半抗原的抗体
5、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定义:指能激活多数或全部T或B淋巴细胞克隆,不受TCR与BCR寺异性限制的非特异性刺激物质,包括超抗原、丝裂原、佐剂等
①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 )
1)定义:某些抗原物质,仅需极低浓度即可非特异性激活高达2%-20%勺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称为超抗原
2)作用机制:一端直接与TCR V链CDR3外侧区域结合,另一端与APC表面MHC II类分子抗原结合槽外部结合,以完整蛋白形式激活T细胞,不涉及与MH(和TCR识别
3)效应: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并分泌大量细胞因子,继而参与某些病理过程的发生
②免疫佐剂(adjuvant )
1)定义:指预先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增强机体免疫应答或改变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2)应用:制备免疫血清和预防接种
③丝裂原(mitogen ):通过与淋巴细胞表面的丝裂原受体结合,刺激静止淋巴细胞转化为淋
巴母细胞并发生有丝分裂,从而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
二、抗体(antibody, Ab )
定义:是血液和组织中的一种糖蛋白,由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产生,
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1、抗体的结构
①基本结构:两条重链与两条轻链以二硫键连接形成的四肽链结构
②分区:以氨基酸序列是否保守分为
. |高变区/互补决定区(CDR1 CDR2 CDR3 :抗原结合部位
N端:可变区(VH,VL)”
,骨架区(FR1、FR2、FR3 FR4)
*
羧基端:恒定区(CH1,CH2,CH3;CL)
③二级结构
1)结构域:多肽链通过链内二硫键折叠形成的几个球形结构
2)Ig折叠:由多肽链折叠形成的球状结构。

每个结构域由反向平行的3股形成两个3片
层,B片层内部由氨基酸疏水侧链组成,3 片层之间由一个链内二硫键连接,形成一个3
扁桶状结构。

3)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免疫系统中许多蛋白质如TCR CD4 CD8 Fc受体、一些细胞因子
及其受体等,具有与免疫球蛋白结构同源的保守序列,并形成Ig折叠,统称免疫球蛋白超
家族
④其他结构
1)铰链区(hinge region ):位于IgAIgGIgD重链恒定区CH1段与CH2段之间的富含脯氨酸的区域,易被蛋白酶水解。

被木瓜蛋白酶水解时可分为具有抗原结合活性的Fab段和具有免疫效应性的Fc段。

2)J链:由浆细胞合成的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主要功能是将单体Ig分子连接为多聚体
3)分泌片(secretory piece ):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分泌的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lgR )
的胞外段,介导IgA二聚体转到黏膜表面,并可保护SIgA铰链区
2、抗体的免疫原性
1)同种型:同一种属内所有健康个体所共有的抗原标志,主要集中在Ig恒定区。

可引起异种机体产生抗同种型抗体
2)同种异型:同一种属不同个体的Ig所具有的不同的抗原性标志,诱导同一种属不同个体动物产生抗同种异型抗体。

3)独特型:同种属、同一个人来源的Ab分子,其免疫原性也会不相同,是每个Ab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在异种、同种异体和同一个体内均可刺激产生抗独特型抗体。

3、抗原抗体结合的分子和细胞效应
①中和作用(neutralization ):机体产生的某些抗体可以识别并结合病原体上能与宿主细
胞相互作用的位点(封闭作用位点),使其不再感染细胞的效应
②激活补体:抗原抗体结合后发生构象改变,暴露IgFc段上能与C1q结合的位点,激活补
体的经典途径。

Ig中只有IgG与IgM具有C1q的结合位点,其中IgM、lgG1、IgG3是强有力的激活物。

而IgA、IgE、IgG4可以激活补体的旁路途径。

③结合Fc受体清除病原体
Fc受体指能与抗体Fc段结合的膜蛋白,能够表达Fc受体的效应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NK细胞、肥大细胞等
1)调理作用(opsonization ):抗体Fc段与吞噬细胞结合可以增强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
2)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ADCC:指表达Fc受体的杀伤细胞与靶细胞表面的抗体Fc段结合,直接发挥杀伤靶细胞的作用,如NK细胞
3)被动免疫:母体的IgG可与母体侧滋养层细胞的Fc受体结合,转运至胎儿血液循环;分泌型IgA 与上皮细胞的plgR结合,转运至泪水、乳汁或呼吸道、消化道腔道表面
4、抗体的分类
①Ig根据重链的类型卩、3、丫、%、£ 链可分为IgM、IgD、IgG、IgA和IgE,其中IgD、IgE、IgG 只有单体形式,IgA、IgM具有由多个单体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形式
1)IgA :是黏膜表面主要的免疫球蛋白,帮助机体抵御病原体经由黏膜上皮特别是呼吸道、
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的感染
2)IgD :是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标志,膜IgD与膜IgM可能控制B细胞的活化和抑制,并
与B细胞的耐受诱导有关
3)IgE :主要结合在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皮肤等配置结构下的肥大细胞表面,当抗原遭遇
IgE时会导致肥大细胞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和趋化因子,募集补体和吞噬细胞清除病原体
4)IgG:是人体含量最高的lg,主要分布于血液与组织液中,妊娠期母体可以通过FcRn将IgG传递给胎儿。

IgG主要在B细胞经过亲和成熟后的再次免疫应答中产生,对抗原的亲和
力要高于IgM,是机体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
5)IgM :是机体初次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主要以膜蛋白的形式和膜IgD共同表达在初始B 细胞表面,构成初始B细胞的抗原受体库。

IgM可在B-2细胞对抗外来抗原的初次免疫应答中产生,也可是B-1细胞在细菌病毒诱导下经多克隆活化产生。

②Ig根据轻链的类型K、入链分为K、入两型,正常人血清中K型和入型的比例为2:1
三、补体(complement, C)
定义:补体是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清或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可发挥酶活性、可介
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的蛋白质。

肝细胞与巨噬细胞是产生补体的主要细胞。

1、补体系统的组成
①固有成分
1)参与经典激活途径:C1、C2、C4
2)参与MBL途径:甘露聚糖凝集结合素(MB)MASP-1 MASP-2
3)参与旁路活化途径:B、D因子
4)共同组分:C5 C6 C7、C8 C9
②调节蛋白
1)血浆可溶性因子:P、H、I因子,C1抑制因子,C4结合蛋白
2)细胞膜结合蛋白:DAF CD46 CD59
③补体受体:表达于各种细胞表面,如CR1-CR5 C3aR C4aR C5aR C1qR等等
2、补体的活化
①经典激活途径(最晚)
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IgM与lgG1-3所形成的IC)
始动物:C1q
②MBL途径(经典和旁路途径的交叉)
激活物:病原微生物表面的糖结构
始动物:甘露聚糖凝集结合素(MBL)
③旁路途径(最早)
激活物:病原微生物提供的接触表面
始动物:血清中低水平裂解产生的C3b (生理状态下很快被灭活)
④三条补体途径的联系与比较
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
3、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①溶解靶细胞:形成攻膜复合物并介导细胞溶解,发挥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 CDC...
②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b…C4b…iC3b可通过与巨噬细胞的CRI CR3或CR4
结合而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③清除免疫复合物:1)补体与ig结合可在空间上干扰Fc段间的相互作用,抑制新的IC 形成;2)C3b通过与血细胞上CR1结合产生免疫黏附,随循环血液运送至肝脏和脾脏内,
由巨噬细胞吞噬
④炎症介质作用:C3a和C5a可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促使其脱颗粒,释放组胺与其他活性物质,参与炎症反应
⑤参与适应性免疫
4、补体受体
①CR1:结合C3b与C4b,表达于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T/B淋巴
细胞、DC细胞等表面
功能:调理吞噬、免疫黏附、抑制C3转化酶的形成
②CR2结合C3b裂解片段(C3d C3dg、iC3b),表达于B细胞、DC和鼻咽黏膜上皮细胞等表面功能:参与B细胞活化,作为EB病毒受体
③CR3:结合iC3b,表达于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肥大细胞、NK细胞等表面
功能:在无补体活化情况下也能介导病原体的吞噬和杀伤;介导以上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
④CR4:结合iC3b和C3bg,表达于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血小板表面功能:增强Fc介导的吞噬作用
5、补体激活途径的调节
①自身调控:已活化的分子不稳定,未及时与靶细胞膜结合即迅速衰变失活
②调控C1活化:C1抑制因子(C1NH可与C1r、C1s、MASP-2结合抑制其活性,使之不能裂解
C4与C2,从而阻断C3转化酶的形成
③调控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
1)I因子:抑制经典途径与旁路途径C3转化酶的形成
2)H因子:与B因子或Bb竞争性结合C3b,阻断C3转化酶形成
3)衰变加速因子(DAF CD55 :表达于所有外周血细胞、内皮细胞和各种黏膜上皮细胞表面,与C2竞争结合C4b,从而抑制C3转化酶形成
4)膜辅助蛋白(MCP CD46):辅助I因子裂解C4b和C3b
④调控MAC形成:
1)CD59即膜反应性溶解抑制物,广泛表达于各类组织细胞表面,阻止C8与其他补体分子的结合从而抑制MAC形成,限制补体系统对自身细胞的溶解作用
2)C8bp、S蛋白、群集素:抑制MAC的组装
四、细胞因子(cytokine, CK )
定义: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受到免疫原或其他因子刺激后产生并分泌的低分子量可溶性
蛋白,具有多种调控机体免疫和非免疫系统发育与功能的作用
1、共性特点
多为小分子多肽(8-30kD),与受体间的亲和力极高,主要以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的形式发挥作用,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协同性、网络性。

2、经典分类
①白介素:由白细胞分泌并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一些细胞因子
③肿瘤坏死因子:参与免疫调节和杀伤靶细胞
④集落刺激因子(CSF):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分化发育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与
分化的细胞因子
⑤趋化因子(chemokine):是分子量为8-12kDa的多肽,可导致免疫细胞定向迁移、活化与发育,可分为CXC(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CC(单核巨噬细胞、白细胞)、C(CD8T细胞)、CX3C (单核细胞、NK细胞、T淋巴细胞)四个亚家族
3、细胞因子受体
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受体(IgSFR):结构与免疫球蛋白V区和C区类似,如IL-1、IL-18、
M-CSF SCF的受体
②I类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多为白介素和集落刺激因子受体,由细胞因子结合亚单位与信号转导亚单位
组成,存在多种细胞因子共用亚单位的现象。

当编码共用亚单位的基因缺失时可出现联合免疫缺陷病。

③II类细胞因子受体家族:胞膜外区由III型纤连蛋白(Fn3)结构域组成,干扰素家族和
IL-10 家族受体属于此类
④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富含半胱氨酸基序,多以同质三聚体的形式发挥作用,包括
TNFR、CD40、Fas
⑤趋化因子受体家族(CRF:为7次跨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

CCR5和CXCR4是HIV在巨噬细胞与T 细胞上的辅助受体。

⑥可溶型细胞因子受体:是细胞因子受体在体液中的可溶型形式,可与膜型受体竞争结合细
胞因子而起到抑制细胞因子功能的作用
4、生物学活性
①调控炎症反应:
1)促炎因子:TNF-a、IL-1、IL-6、IL-12、IL-17、IL-18、IL-23、IL-32、IL-33、MIF
2)抗炎因子:IL-10、IL-13、IL-22、IL-37、TGF-B、IL- 1R a
②调节免疫应答:
a、固有免疫
b、适应性免疫
c、造血
五、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细胞表面功能分子:包括细胞表面多种抗原、受体和其他分子,是免疫细胞之间或细胞与介质之间相互识别的基础,同时细胞表面功能分子的表达于细胞的特定形态、功能和发育阶段密切相关,又称为细胞表面标志。

1、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LDA )
①定义: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不同功能状态下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

LDA除表达在白细胞外,还广泛分布于其他血液细胞以及非造血细胞。

②CD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是应用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对来自不同实
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进行命名的体系
③理化特性:大都是跨膜的蛋白或糖蛋白,含胞膜外区、跨膜区和胞质区,有些LDA是以糖
基磷脂酰肌醇(GPI)的连接方式锚定在细胞膜表面
④重要的CD分子
1)CD3:分布于所有T细胞和部分胸腺细胞,是T细胞的特征性标志。

胞内段具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与TCR结合形成TCR-CD3复合物,在T细胞应答过程中转导TCR 识别抗原后活化的第一信号
2) CD4: Th细胞膜表面亚类特异性分子,胞外区识别结合MHCI类分子,增强CD3转导的活化信号。

同时也是HIV识别的靶点,造成免疫功能损伤( CCR5和CXCR4是HIV在巨噬细胞与T细胞上的辅助受体)
3) CD8: CTL细胞膜表面亚类特异性分子,胞外区识别结合MHC类分子,参与CTL细胞活化和杀伤过程
4) CD28 T细胞膜表面特异性黏附分子,与APC表面B7配体结合,传导T细胞活化的协同刺激信号,参与T细胞活化
5) CD152 (CTLA-4):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表面,可与CD28竞争性结合B7配体,抑制T细胞活化
6) CD80( B7-1 )、CD86( B7-2 ):抗原提呈细胞表达的协同刺激分子,同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共同构成CD28和CD152的配体,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
7) CD25(IL-2R a):参与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CD4CD25Foxp3+T细胞是一类具有负向调节功能的Treg细胞
8) CD19 CD21 CD81: B细胞表面特异性分子,共同形成B细胞特异的多分子活化辅助受体o CD19胞内区具有ITAM活化基序,参与B细胞发育、分化与活化。

CD21是补体受体(CR2), C3d与CD21结合可促进B细胞活化。

9) 其他表面标志:CD56是NK细胞膜表面识别分子,CD69是免疫细胞泛表达标志,CD133
与CD34为干细胞表面标志
2、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 CAM )
①定义: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子的统称。

黏附分
子与CD分子是分别从不同角度来命名细胞膜表面分子
②分类:根据结构可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选凝素家族等
1) 整合素家族: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使细胞附着形成整体,是由a、B两条链
经非共价键连接形成的异源二聚体,以3亚单位差异分为8个组
31组:分布广,表达于几乎所有白细胞,配体包括纤连蛋白、VCAM-1等
32组:局限在白细胞表达,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与迁移,包括LFA-1 ( CD18)、Mac-1 (CR3、P150/95 (CR4 ,配体有ICAM-1,2,3、iC3b。

其中LFA-1/ICAM-1 参与T 细胞活化。

3 7组:表达于黏膜淋巴细胞、NK Eos,主要功能为 a
4 3 7(LPAM-1)、 a E3 7与HEV
粘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MAdCAM-1结合,使淋巴细胞归巢到Peyer小结和肠道粘膜
(IEL)
2)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胞膜外结构域与Ig V区或C区相似,可识别同型IgSF黏附分子、IgSF其他成员、整合素或其他结构膜分子,参与多种免疫细胞间的黏附,为免疫细胞的应
答提供活化和抑制信号
3) 选凝素家族:成员有L-选凝素、P-选凝素和E-选凝素,在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炎症发生以及淋巴细胞归巢中发挥重要作用,配体为寡糖基团
③生物学功能
1)参与免疫细胞识别中的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信号
2)参与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和渗出
3)参与淋巴细胞归巢:淋巴细胞归巢受体与血管地址素结合
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
定义:是一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相容,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
物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在人类即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1、MHC基因结构
人类MHC编码白细胞抗原,又称HLA复合体,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长3600kDa,包含224个基因座位。

①分类:依据HLA编码蛋白结构和功能不同分为HLAI类、II类和III类基因,其中HLAI
类和II类基因还可分为经典与非经典HLA基因
1)HLA I类基因:经典HLA I类基因包括HLA-A、B C位点,编码HLA I类分子,与 3 2m 组成MHC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非经典HLAI类基因包括HLA-E、F、G H、K、L位点
和MIC基因
2)HLA II类基因:经典HLA II类基因包括DR DQ DP三个亚区,编码MHC II类分子,
分布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DC细胞表面,提呈外源性抗原;此外该区域还包括抗原加
工相关基因,如LMP基因(参与内源性抗原加工)、TAP基因(参与内源性抗原加工中的抗原肽转运)、HLA-DM基因(参与外源性抗原加工与提呈)、HLA-DO基因(抑制HLA-DM基因起负调控作用)等
3)HLA III类基因:介于HLA I类与II类基因之间,编码包括补体成分C2、C4、B因子、细胞因子(TNF、LTA和LTB)、热休克蛋白70等产物,也称炎症相关基因
②特点
1)多基因性:HLA基因由多个紧密相邻的基因座位组成,编码功能相同或相似的产物
2)多态性:在同一个HLA基因座位上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等位基因的现象
△多基因性是同一个体内HLA复合体在基因座位数量上的多样性,多态性则指群体中HLA
各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数量构成上的多样性
生物学意义:赋予个体独特的分子标签,扩大种群对抗原肽的提成范围,有利于种群生存和
延续,但不利于供体选择
2、HLA遗传特点
①单倍型遗传:指HLA复合体以单倍型形式向下代传递。

单倍型是指一条染色体上HLA基因
复合体各位点基因紧密连锁组成的基因单位。

②共显性遗传:指一个个体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的等位基因不论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都能同等表达
③连锁不平衡:在群体中不同基因座位上的等位基因出现在同一单倍体型上的频率与预期频
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人种种群基因结构的一个特征
3、MHC蛋白分子
①HLA I类分子
1)结构特点:由a链与B链通过非共价键连接形成的糖蛋白,a 链由HLA-A/B/C等位基因编码,B链由位于15号染色体的B2微球蛋白基因编码。

a链由a 1、a2与a3三个功能区组成,al 与a2区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形成抗
原结合槽;a3区序列保守,是与CD8分子结合的部位
3链不直接参与抗原提呈,但能促进内质网合成HLA I类分子向细胞表面运输,同时
稳定HLA I类分子的结构
2)组织表达:分布于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表面,但不同组织细胞表达水平有差异,淋巴细胞表面HLA I类抗原密度最高。

神经细胞、成熟红细胞、胎盘成熟滋养层细胞不表达经典HLA I类分子。

②HLA II类分子
1)结构特点:由a链与3链组成的异二聚体糖蛋白,均由HLA-DP/DQ/DF编码。

细胞外分
为a 1、a 2、3 1、3 2四个功能区,其中al和3 1区组成抗原结合槽,32 区结合CD4
分子
2)组织表达:主要表达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DC细胞等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精子以及
某些活化T细胞表面
③HLA分子与抗原肽结合的特点
1)专一性:HLA分子对Ag肽的识别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表现在锚定位和锚定残基相对恒定
2)包容性:特定MHC分子所选择的锚定残基并非严格专一,而是一种类型的MHC分子识别一群带有特定共同基序的肽段。

七、抗原的加工与提呈
1、抗原提呈细胞(an tigen prese nting cell, APC )
定义:指能摄取和在细胞内加工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细胞
①分类:专职APC非专职APC表达MHC I类分子的靶细胞
1)专职APC包括DC细胞、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能够组成性表达MHC II类分子和T 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分子,具有直接摄取、加工、处理与提呈抗原的能力。

2)非专职APC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间皮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只有在一定
条件下才能表达MHC II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加工和提呈抗原的能力较专职APC弱
3)靶细胞:指被病原体感染或自身突变的细胞,能够组成性表达MHC I类分子并加工内源
性抗原,将抗原信息提呈给CD8T细胞
②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
概述:DC细胞是目前所知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细胞,最大特点是能够刺激初始T细胞活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