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救助管理工作城乡一体化初探
当前构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当前构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当前构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覆盖面不广:目前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覆盖面仍然不够广泛,一些弱势群体仍然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救助政策和福利待遇。
2. 受益标准不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中的受益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城市与农村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导致一些人无法享受到公平的救助待遇。
3. 缺乏科学评估机制:当前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缺乏科学、客观的评估机制,往往照搬照抄,无法真正切合实际情况和需要,导致救助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公。
基于上述问题,对于当前构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扩大救助范围: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支持力度,扩大救助范围,确保每一个有需求的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救助。
2. 统一受益标准:建立统一的受益标准,消除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异,确保公平、公正的救助待遇,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公。
3. 建立科学评估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根据实际需求和资源情况,制定合理的救助政策和措施,确保救助资源的有效
利用和公平分配。
4. 加强宣传和培训:加强对城乡社会救助政策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对救助体系的认知和参与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弱势群体的良好氛围。
5. 加强监督和反馈机制:建立健全监督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救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确保救助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效果的实现。
加强救助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我省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思路初探
、
7 i l k 主要 表 现在 :
1 . 农村居民绝X , j - L I k 入偏低 ,城 乡收入差距 较大 。城 乡收入差距 日益扩 大导致 贫困人口 产 生 强烈 t ' 1 4 j t > ' - l 流 动机 。 2 土地 资源匮乏 ,非农产业发展不平衡。 农民纯 收入低 下,乍活相对贫网 ,这是导致 人 ¨大 量外 流 的 蕈要 原 因 。 3 . 地 区劳动 力容量不 足 ,剩余 劳动力外 流 于城市 . _ 『 商 业 和 城 乡民 营 企 业 发 达 ,第 产业薄弱 ,无法吸纳更多的农村剩 余戋 4 苈 动 力能 足 以农 林 牧 渔 业 为 主的 传统农业 ,} k l 化 l 『劳动 力资源 的配置 。这种 结构性短缺难 以改 变农村生产 力相对落后状 况 、繁 重的生产作业 和低 产出 、低收入 ,驱 使' f Nr l k i { 入到流动人f _ j 的行列 、 (: ) 家庭责任缺失与教育监管不到位 家庭是预防和制止 人口流向城市乞讨 的第 责任主体。家庭成 员不依法履行赡养 、抚 养 义务 ,是 成 年 人 尤 其 老 年 人 、未 成 年 人 到 墒 节街 头流 浪乞 讨 的 一 个 主要 成 网。 随着改革 开放 政策的不断深 入 ,进城务 1 的农 民T 队伍 日 益扩大 。留守 儿童 的涌现 就是城 乡二元结构 向城 乡一体化转型 的副产 品 ,留守 儿童通 常 以寄养 的方 式托 管给 爷 爷 、奶 奶,处 于娇惯 、溺 爱状态 一部分 留 儿童 随 着年龄 的增 长 ,形成 了任 性 、孤 僻 、H ∈ 学 、逆 反 的性 格 特 征 ,为 今 后 的 流 浪 坪 F 了伏 笔 。 学校 舰池促进未成年入健康成 长的霞要 阵 地 ,也 足 未 成 年 人 流 【 叶 J 的 主 要 关 门之 ・ , 大量学龄 未成年人岁务 r 父母进城入学 ,导 致这部分学生经常游走于城 乡学校之间 。在 城 乡文化 的碰撞 中。在 网吧 、 游等不 良刺 激的诱惑下 ,产生厌学情绪 ,进 『 而 辍学 、离 家 走 (: )流动失范造成, 上存状况不 良 农 民往流向城 市寻找 T作的过程 ,陷 入贫 状 态甚 至成为流浪乞讨者 ,部分是冈 流动失范造成的一法困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将 传统与新 价值 观冲突中产生的社会问题称为 “ 失范” 具 体到 农 民的 “ 流动失 范 ”问 题 ,其 含义是 指农 民存 向城 市流动 的过 程 巾 ,个人素质 、个人能 力、城市生活能力 、 城 市生活 信 息 、城 市 生活支 持 系统均有 不 足 ,从 而使 “ 生 活 目标 ” 与 “ 实现 目标手 段 ”之 问} n 现不 平衡 ,导致找 不到 T 作 、失 业、 生活 资源缺 乏 、 生存状 态恶劣 、 信仰迷 越轨行 为等,属 于 “ 常态 流动 ”秩序 的 “ 失 池状 怒 ” 。 ( 网) 边缘地位遭遇小公正,边缘人格强 化 r 乞 心 理 “ 边缘” l 题涉 及两个方面 : . 是 “ 边
推动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
推动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社会救助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工作,旨在帮助那些生活困难、无力自助的人群获得基本生活保障和救助。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如工作规范不明确、执行力度不够等。
因此,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的规范化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完善的规范框架推动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的第一步是建立完善的规范框架。
这包括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社会救助的对象、标准和程序等内容。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工作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流程,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力,确保救助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完善救助对象认定机制救助对象的认定是社会救助工作的核心环节,关系到救助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救助的效果。
因此,建立科学、公正、透明的救助对象认定机制至关重要。
这包括制定明确的认定标准和程序,加强对认定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提高认定结果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三、加强信息化和数据共享推动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还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数据共享。
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各级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互通,可以避免信息孤岛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救助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更好地了解救助对象的需求和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措施和政策。
四、加强专业培训与队伍建设推动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需要加强专业培训与队伍建设。
社会救助工作涉及面广、知识面多,需要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工作队伍来保障。
因此,应加强社会救助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同时,也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社会救助工作。
五、强化监督与评估推动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需要强化监督与评估。
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加大对社会救助工作的监督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定期评估社会救助工作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措施,确保救助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六、加强宣传与意识形态引导推动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还需要加强宣传与意识形态引导。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近年来,**县的社会救助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为全县的救助对象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对扶贫济困、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日,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更好地保障**县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由县人武部汇同县民政局一道对全县的社会救助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救助现状(一)各项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
一是成立了城乡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
民政、教育、财政、劳动保障、卫生、农林水、城建、环保、国土、司法、工商、税务、规划、宣传等部门和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等团体相互配合,团结协作,逐一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基本建成了以城乡社会救助领导小组和乡镇、村(居)委会为依托的管理平台,形成了齐抓共菅,整体联动的工作合力。
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县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县农村低保实施方案》、《**县农村低保实施细则》、《农村低保核查办法》、《农村低保指导人数分配表》、《农村低保核查表》等,有效地保障了**县社会救助工作的施行。
(二)救援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县制定出台了《**县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规范细化了报灾查灾救灾、灾情评估、应急保障、安置转移、生活保障、灾后重建等工作,建立了排险防灾、转移安置、查灾核灾、资金筹措、物资动员、灾后重建等六大机制,先后对清江水布垭库区景阳段、花坪乡黄木垭滑坡险情等进行了成功救助,确保了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房住、有医疗”。
(三)救助范围逐步增大。
**县先后建立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临时救助制度,建立健全了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机制、慈善捐赠办法等。
各项社会救助制度执行情况良好,社会救助效果明显:农村低保对象9135户18673人,其中孤儿219户234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4%,月人均补助47元,较好地保障了农村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今年州民政局给**县增加农村低保对象指标8763人,从7月1日起农村低保对象将达到27200人,保障比例占全县农业人口的5.9%;城市低保对象4229户7405人;农村五保老人1361人(其中,集中供养五保对象1177人,分散供养五保对象184人);40%救济对象53人;城镇定救对象28人;一般救济对象11人;其他救济对象5人。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也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一、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需要政府的强力支持,尤其是资金方面的投入。
政府应当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增加财政补贴力度,确保城乡救助金的及时发放和覆盖面的扩大。
同时,加强对城市低保、农村五保、特困人员等社会救助制度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救助资金切实惠及困难群体。
二、完善城乡救助制度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是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在城市方面,应当优先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需求,增加低保标准,减少缺口;在农村方面,应当针对五保户、特困人员、残疾人和困难儿童等贫困人口,加强政策支持,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水平。
三、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机制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机制是实现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
应当建立完善的城乡社会救助管理机构,明确其职责和权限,确保救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在城乡社会救助工作中加强社区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增强社会救助的公益性和可持续性。
四、加强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宣传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宣传是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可忽视的一环。
应当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渠道,加强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和政策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意识和保障权益的能力。
同时,建立健全救助申请和审核机制,确保救助资金的使用合法、公正、透明。
总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制定更为完善的政策和措施,确保救助工作的平稳推进;社会力量可以参与到救助工作中,减轻政府的负担。
通过不断优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共同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的愿景。
关于成都城乡一体化救助体系建设工作的若干思考
2 ( 年 6月 0) 6
中 共 成 都 市 委 党 校 学 报
J un lo h nd ncp lPr olg fC. C ora fC eg uMu iia at C l eo P. y e
JI.( 6 lI ) l2 0
摘 要: 当前 成 都 市 正在 进 行 城 乡一 体 化 救 助 体 系建 设 , 这 一 过 程 中 , 露 出 一 些 现 实 的矛 盾 和 问题 , 在 暴 无 疑 还 有 许 多 难 点 需 要 引起 重 视 和 解 决 。 作 者 从 成 都 市城 乡一体 化 救 助 体 系 建 设 的难 点 进 行 分析 , 出 了进 提 步 完 善 城 乡一体 化 救 助 体 系建 设 的 六条 对策 措 施 。 关 键 词 : 乡 一体 化救 助 体 系 ; 乡最 低 生 活 保 障 制 度 ; 城 城 两级 管 理 平 台 ; 类 救 助机 制 分 中 图分 类 号 :33 F0 文 献 标 识 码 l 文章 编号 : 0 —6920 }3— 00—0 C 1 8 7 (0 60 04 0 2
一
当前 , 成都 市正 在进行城 乡一体化救助体 系建设 , 这无 疑是改革和完善传统社 会救济 制度 、 立健全 现代 化社 会 建 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 , 是保 障经济 体制改革 、 特别 是国有企 业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 配套措 施 , 同时 也是落 实科学 发展 观 、 面建 设小 康社 会 、 建 和谐成 都 的基 础 性工 作。因 全 构 此, 推进城乡一体化 救助体 系建 设有 着重要 的意 义。本文 拟就成 都市城乡一体化救 助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谈谈 自己
一
、
了相 当大的难度 。其次 ,成都市城市最低生 活保障》 《 规定 : “ 拥有 并使用机 动车辆 手机 、 调及饲养 观赏 宠物 等非维 空 持家庭生活消费品的不属 于城市居 民最低生活保 障对象 ” , 但这些物品隐蔽性强且易转移 , 在平时 的调查中很难 发现 , 即 使 发 现 也 易 微 词 推 托 为 别 人 所 有 , 限 很难 把 握 。 办 事 界 处与社区工作 人员必须 想尽办 法 , 去伪存 真 , 明确鉴 别 , 其 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第 三 , 低保的主 旨是“ 应保尽保 ” 即确 , 保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群 体都能 得到帮助 , 就需 要对 申请 这 者的家庭 情况进 行人户摸 底 , 中包 括家庭 每个成 员 的健 其 康状 况 、 作史 、 济来 源、 工 经 社会 关系等 , 访工 作 量非 常 走
社会救助工作中的社区救助体系建设与发展
社会救助工作中的社区救助体系建设与发展社会救助工作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社区救助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则是社会救助工作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社区救助体系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一、社区救助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社区救助体系是社会救助工作的基础和支撑,其建设与发展具有以下重要性:1. 提供全方位的救助服务:社区救助体系能够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救助服务,包括经济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使他们能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支持和帮助。
2. 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通过建立健全的社区救助体系,可以有效缓解社会矛盾和不平等现象,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 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社区救助体系的建设可以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获得应有的救助和关爱,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减少贫困现象的发生。
二、社区救助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措施和建议为了更好地建设和发展社区救助体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和建议:1. 加强政府的领导和组织:政府在社区救助体系建设中应扮演积极的角色,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和组织,为社区救助工作提供政策支持、资金保障等。
2. 健全制度和法律保障: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社区救助工作的实施和管理,保障救助对象的合法权益,确保社区救助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3. 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社会救助工作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鼓励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社区救助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救助格局。
4. 优化资源配置和服务模式:合理配置社区救助资源,加强各级社区救助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确保救助对象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援助。
5. 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对社区救助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增强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推动社区救助体系建设与发展。
三、总结社区救助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是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任务。
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的主要问题研究
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的主要问题研究1. 引言1.1 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的重要性在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差距的加剧,社会救助成为保障弱势群体生活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可以有效帮助那些生活困难、身体残障、失业等特殊困难群体,实现基本生活的保障和尊严。
社会救助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可以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救助还可以提高全社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完善管理体制,以促进社会救助事业的健康发展。
1.2 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救助对象的多样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救助对象不再仅限于贫困人口,还包括了失业人员、残疾人群体、孤儿、老年人等多个群体。
这种多样性对社会救助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细化和差异化的政策措施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社会救助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特别是在制度完善、政策协调、服务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导致一些社会救助对象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仍处于生活困境之中。
社会救助资金不足也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升级,社会救助需求不断增加,但社会救助资金却并没有相应增长,导致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严重不平衡,影响了社会救助的实际效果。
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虽有一定进展,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只有深入剖析现状,找准问题所在,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和提升。
2. 正文2.1 社会救助对象的多样性社会救助对象的多样性体现在不同的群体都可能需要得到社会救助,包括老年人、儿童、残疾人、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农民工等。
这些群体在生活中都可能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和困境,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现代救助管理机构职能定位的探索 ——以苏州市救助站为例
现代救助管理机构职能定位的探索——以苏州市救助站为例摘要: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整体上迅速推进了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而伴随日益增多的外出务工和城乡流动出现的大量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给我国的救助管理机构带来了诸多困境与挑战。
立足当前苏州市救助站的现实,探求我国救助管理机构的职能定位:一是制定详细实施细则;二是扩大救助对象;三是发挥志愿服务力量;四是推广社会工作理念。
关键词: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职能;现代救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流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伴随着这种变动过程,涌入城市的大量流浪乞讨人员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我国的救助管理机构带来了诸多困境与挑战。
于是,做好新时期的救助管理机构职能的定位,以救助管理站为依托,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实现流浪人员的正常回归社会就尤为重要。
这不仅直接关系到流浪人员自身权益的实现、生活状态的改善,而且也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的进程、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苏州市救助管理站及救助现状苏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前身为1954年组建成立的“苏州市收容遣送站”,2001年6月经市政府批准在站内设立“苏州市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
2003年8月响应国务院废除《收容遣送办法》的号令,收容遣送站更名为“苏州市救助管理站”,原来的儿保中心也在2006年的8月更名为“苏州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中心按照“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以“爱心、真心、热心、耐心、安心”为救助服务理念,按照《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等要求,救助管理站主要提供以下7项服务,分别是: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基本的衣、食、住、行服务,保障其基本生存;根据导致流浪乞讨发生原因给予受助者相应的帮助,这主要体现在协助那些因遭遇临时困难的主动求助者返回居住地,或对能查明其亲属和户籍所在地的特殊受助人员进行跨省接送工作;对流浪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的甄别工作;对未成年流浪儿童的保护、教育工作;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上街劝导、主动救助工作;对突发事件中人员的安置与分流工作;对受家庭暴力危害的妇女儿童的维权、庇护工作。
民政部关于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单位的批复
民政部关于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单位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民政部•【公布日期】2024.06.14•【文号】民函〔2024〕40号•【施行日期】2024.06.1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正文民政部关于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单位的批复民函〔2024〕4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根据《民政部关于开展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工作的通知》(民函〔2024〕15号),各地申报推荐了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单位。
经过认真研究,确定天津市和平区等108个单位为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单位,并原则同意以上试点单位的实施方案,请抓好组织实施。
希望上述试点单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救助管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救急难的工作要求,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坚持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并重,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城乡一体、更加专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新时代新征程救助管理工作服务体系。
试点期间,各有关省级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领导议事协调机制作用,密切关注试点工作进展,加强政策指导,及时进行跟踪评估,并将评估情况报送民政部。
试点工作完成后,各试点单位要提交全面系统的总结报告,各省级民政部门要据此分析形成本省份试点工作总体情况报告,一并报送民政部。
民政部将适时对试点情况进行工作调度、跟踪评估和总结验收。
附件: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单位名单民政部2024年6月14日联系人:刘东平联系电话:************邮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南大街6号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救助管理(综合)处(100721)附件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单位名单天津市和平区、滨海新区、天津市救助管理站河北省石家庄市、邯郸市、保定市、沧州市山西省太原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兴安盟辽宁省沈阳市、锦州市吉林省长春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白山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伊春市、佳木斯市江苏省南京市、无锡市、徐州市、常州市、苏州市、盐城市、扬州市、镇江市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嘉兴市、金华市、衢州市、丽水市、义乌市安徽省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阜阳市、池州市、宣城市福建省宁德市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鹰潭市、宜春市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烟台市、泰安市、日照市、滨州市、菏泽市、滕州市河南省开封市、洛阳市、商丘市、驻马店市、河南省救助管理事务中心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十堰市、襄阳市湖南省长沙市、湘潭市、永州市广东省广州市、珠海市、佛山市、中山市、广东省第二救助安置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钦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救助服务指导中心海南省海口市重庆市涪陵区、九龙坡区、渝北区、巴南区、黔江区四川省成都市、广元市、遂宁市、南充市、宜宾市、广安市贵州省贵阳市、遵义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云南省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陕西省西安市、宝鸡市、渭南市甘肃省张掖市青海省西宁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喀什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救助管理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第一师阿拉尔市。
救助管理工作区域中心化实施方案
救助管理工作区域中心化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加强和优化救助管理工作,实现救助工作模式由“各自为战”向''*+N联动”转变,根据民政部、省、市民政厅关于开展区域中心化试点工作要求,为了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体系,提高救助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以区域中心化试点工作为契机,建立以*县救助管理站(以下简称“县站”)为中心的区域指导体系,着力推进区域范围内站内照料、寻亲服务、接送返乡、落户安置、精准救助一体化发展。
着眼救助工作模式转型,进一步明确主责、分工协作,打造集统筹指挥、整合资源、联动协调、业务指导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服务指挥中心,以及保障基础、稳固源头、延伸服务的县救助管理机构,探索“*+N联动”救助模式,达到区域内救助管理工作一体联动和提能增效的目的。
二、主要任务区域中心化工作采用“*+N联动”救助模式,建立分工协作制度,形成区域内救助管理组Z的服务体系。
“即一个中心,县站发挥“引擎”、示范作用,在区域中心化工作的建设和运行中处于中心地位,通过工作统筹调配、放大中心效应。
以县站为区域中心承担指挥全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发挥县级站资源优势,协调解决“疑难杂症”,提升县站能级。
指各(乡)镇政府承担提供临时食宿、就近购票返乡、应急医疗救助、建立流浪乞讨人员源头稳固制度、属地街面延伸巡查等服务。
(一)建设多能高效的区域服务指挥中心“大脑”一是统筹全县的“源头治理”行动。
由县站带头建立源头稳固机制,健全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将救助送返的精神障碍患者、反复流浪乞讨人员等纳入信息库统一管理。
二是统筹全县的落户安置工作。
县站承担检查全县长期滞留流浪人员落户安置长效机制的建立以及执行情况,并提供政策帮扶和指导。
三是细化规范,优化照料服务。
县站对本救助管理机构内身份信息不清、寻亲困难且身体情况稳定的滞留*天以上受助人员,提供站内照料服务,提供生活照料、心理疏导、康复治疗、情绪宣泄、警务查询等可持续的亲情服务。
走进直播间采访提纲(救助工作).doc
走进直播间采访提纲我们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立足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不断创新社会救助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逐步完善新型的社会救助体系,充分保障好城乡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在具体工作思路和招法上:一是夯实基层救助平台,提高救助能力。
着力完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机制,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充分发挥民政部门深入调研、了解民情,协调督促,提供决策的职能,积极推动区、街(镇)、居(村)三级救助工作网络格局的形成和完善,使困难群众不出社区,就能及时得到各种有效救助。
同时,积极组织引导社会各界开展社会慈善捐赠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建立慈善捐赠激励机制,加大对慈善活动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和弘扬慈善先进典型。
二是做好低保工作,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在巩固分类施保、动态管理基础上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规范操作程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及时完善和落实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在市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区财政也投入万元专项救助资金。
参照全市农村低保标准指导线,及时调整农村低保标准,推进救助工作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是认真推动实施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效果。
按照明确救助对象,扩大救助病种,规范救助程序,提高救助水平的思路,抓好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工作的落实。
搞好城市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与医疗保险政策、农村大病医疗救助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衔接,探索救急与救助的有效方式,使更多的困难群众享受到医疗救助。
四是开展多方位的救助活动。
做好“两节”、春荒、夏令、冬令等各项救助工作。
积极实施助困、助医、助学、助残、助老、助孤等慈善工程,帮助各类救助对象解决实际困难。
进一步探索救助临时困难的大学生、刑释解教人员等新生困难群体的救助办法,探索对低保边缘困难家庭生活及子女就学、就医等方面的专项救助。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工作。
总之,通过各项救助措施的落实,使民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基础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努力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推动社会救助精细化发展 构建高质量的社会安全网
推动社会救助精细化发展构建高质量的社会安全网作者:祝建华梁卓慧来源:《杭州(上半月)》 2020年第12期文| 祝建华梁卓慧“十四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五年,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且“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差距的拉大,通过制度安排来维护贫困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权益,将变得越来越必要。
社会救助是一项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十四五”期间,在“弱有所扶”目标的指引下,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将由“关心低保人群基本生活”向“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转变,同时将由救助低收入家庭当前基本生活向通过风险预防、能力提升、行动改善来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转变。
通过促进贫困人口的兜底保障手段更加多样化,制度设计更加科学化,兜底保障对象与内容更加精细化,兜底保障方式更加智能化,最终构建高质量的社会安全网,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实现充分发展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公民需求的差异性特征要求发展分类分层的救助项目,除了基本生活救助和专项救助之外,还需进一步分类分层地设计救助项目。
具体表现为新项目的不断拓展,以及旧项目的适度完善。
例如,在高龄少子化的背景下,有必要增加“生育扶助”项目,也有必要建立面向所有贫困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康复救助”项目。
而在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下,有必要完善临时救助中对于“急难救助”的内容,根据救助对象的困难类型,提供应急性、过渡性的保障。
一些贫困家庭的重病患者、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存在强烈的就医、照料、康复等多样化服务需求,因此应不断完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导、社会融合等方面的服务类救助,并依据困难类型和困难程度实施类别化、差异化救助。
县救助管理工作区域中心化的实施方案
县救助管理工作区域中心化的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标县救助管理工作是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目前在许多县级行政区域中心化的实施方案对于提高救助管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施方案旨在推动县级救助管理工作区域中心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救助服务能力和质量,进一步提升救助管理工作的效益。
二、实施步骤和措施1. 确定区域中心位置:根据县级行政区域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救助服务需求等因素,选择一个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人口密集的地方作为区域中心。
同时,要注重和协调市/省级救助机构的地域分布,确保下属县级救助机构和区域中心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2. 建设区域中心:在确定的地方,按照救助管理工作的需要,建设一座综合性办公楼作为区域中心。
这座办公楼应具备宽敞舒适的办公环境,配备先进的办公设施和信息化技术,同时应设置会议室、培训室、接待室等配套设施,方便开展各类会议和培训活动。
3. 完善人员配置:在区域中心设立个人办公室,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以及必要的辅助人员。
区域中心负责救助管理工作的规划、组织、监督和协调工作,确保救助工作的有序进行。
同时,要注重培训和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高救助服务水平。
4. 整合信息系统:区域中心应建立和维护完善的信息系统,可以通过网络与下属县级救助机构进行实时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流。
通过信息系统的运用,能够实现对救助对象的信息管理、救助业务的流程控制和统计分析,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性。
5. 加强协作机制:区域中心与下属县级救助机构之间需要建立紧密的协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交流工作经验和问题,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统筹解决救助工作中的难题。
同时,要加强与市/省级救助机构的协作,充分发挥上级机构在政策指导、资金拨付和技术支持方面的作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三、预期效果和评估标准1. 救助服务能力提升:通过县救助管理工作区域中心化的实施,能够通过资源整合和分配优化,提高救助服务的能力和效率,确保救助对象能够及时享受到救助待遇。
常态化社会救助管理服务工作
常态化社会救助管理服务工作随着社会发展,贫困问题仍然存在,一些人仍然处于生活困境中。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实施了社会救助政策,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了不同形式的帮助。
然而,在实施社会救助政策的过程中,管理服务工作的常态化显得尤为重要。
常态化社会救助管理服务工作,就是要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流程,确保政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保障帮助对象的合法权益。
具体来说,常态化社会救助管理服务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救助政策的基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包括社会救助对象的认定、救助标准、救助方式、救助期限、救助目标等方面。
同时,要加强对社会救助政策的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政策的具体内容和申请方式,提高救助政策的公开透明度。
二、加强帮扶措施的落实常态化社会救助管理服务工作还需要加强对帮扶措施的落实。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资金、物品和服务等方面。
要确保帮助对象都能够按照政策要求得到相应的帮助,同时要加强对救助资金的监管,防止出现贪污等问题。
三、建立服务流程和机制在社会救助过程中,服务流程和机制也非常重要。
要建立统一的服务流程,规范服务的操作程序,确保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服务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解决服务中出现的问题。
四、加强服务能力和素质培训常态化社会救助管理服务工作还需要加强服务能力和素质培训。
这些培训可以包括服务技能、心理援助和法律知识等方面。
要让服务人员了解社会救助政策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和素质。
总之,常态化社会救助管理服务工作是实施社会救助政策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制度,加强帮扶措施的落实,建立服务流程和机制,加强服务能力和素质培训,真正实现对困难群体的全面帮助和保障。
XX县救助管理工作区域中心化的实施方案
XX县救助管理工作区域中心化的实施方案一、制定区域中心化的实施目标1. 提升救助管理工作的效率:通过建立区域中心,实现救助信息共享、统一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以提高救助工作的响应速度和处置效率。
2. 优化救助服务体系:在区域中心化的框架下,建立完善的救助服务网络,形成由中心支撑、下属救助站点协同工作的体系,提供更全面、高效的救助服务。
3. 提升救助管理水平:通过区域中心的监督和指导,加强对下属救助站点的培训和管理,提升救助工作的质量和标准化水平。
二、建立区域中心的组织架构1. 设立XX县救助管理区域中心:该中心负责全县救助管理工作的规划、协调和监督,以及救助资源的整合和分配。
2. 设置下属救助站点:在各县域内设立救助站点,负责救助申请受理、评估和处置工作,同时配备救助工作人员和必要的设备。
三、推进区域中心化的具体措施1. 整合救助资源:区域中心负责统筹协调全县的救助资源,包括物资、资金和人员,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配置。
2.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统一的救助信息平台,实现各救助站点间的信息共享与数据同步,方便中心进行统计、分析和指导工作。
3. 完善救助标准和流程:区域中心制定并发布统一的救助标准和流程,对救助站点进行培训和指导,确保救助工作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4. 加强督导与评估:通过定期的巡查、检查和考核,加强对救助站点的督导和监督,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5. 加强沟通与协作:区域中心与下属救助站点保持紧密的沟通与协作,通过定期的会议、培训和交流活动,加强工作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
四、推广和评估1. 推广经验:在XX县落实区域中心化管理后,积极总结推广经验,宣传推广优秀的管理案例和经验,引导其他地区学习借鉴。
2. 定期评估:定期评估区域中心化管理的实施效果,采集相关数据和反馈意见,优化改进管理措施,确保区域中心化工作的持续优化和发展。
县救助管理工作区域中心化的实施方案
县救助管理工作区域中心化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名称:县救助管理工作区域中心化一、背景和目标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县级救助管理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
目前,各县救助管理工作存在着工作流程不规范、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为了提高救助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需将县救助管理工作实行区域中心化。
二、实施步骤1. 确定区域中心根据地理位置、人口规模和需求情况,选定一个或多个县救助管理工作区域中心。
中心应具备较强的管理和协调能力,能够集中资源、统一调度,并为周边县提供救助管理指导和支持。
2. 建立区域中心组织结构在区域中心内设立救助管理部门,明确职责和权限,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
包括人员配备、工作流程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确保救助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3. 资源整合与分配区域中心负责对周边县的救助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
通过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统一采购和仓储,实现救助物资的合理分配,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购买。
4. 人员培训和专业化建设区域中心要加强对救助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技能。
同时,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合作,建立多元化的专业服务网络,提供一站式救助服务。
5. 数据统计和信息共享区域中心负责对县级救助管理工作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救助管理工作的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
同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跨地区信息互通,提高工作效率和响应能力。
6. 宣传和推广区域中心要加强对救助管理工作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群众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制作宣传材料等方式,加强对救助政策的解释和解读,增加社会支持和关注度。
三、预期成果1. 救助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满足群众救助需求的能力增强。
2. 救助管理工作得到更合理的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和重复购买。
3. 救助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得到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
4. 数据统计和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响应能力。
民政局社会救助工作计划
民政局社会救助工作计划随着社会改革深入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民政工作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形势。
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局大力支持和正确的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为主线,围绕区委提出的争当“两个率先排头兵”的要求,出台工作要点,结合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基层调研,完善各项制度,健全机制,开展作风大整顿,加强机关建设,努力改善民生,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争先创优,为全区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系统规划,促进民政事业全面发展一是建立社会救助站,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二是全面开展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构建覆盖全民的分层救助框架;三是扩大救助范围,做好制度衔接,拓宽救助领域;四是加快福利院提档升级,改变落后面貌;五是启动“消坯行动”,建立农村危房改造的长效机制;六是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做好减灾救灾工作;七是大力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保持优抚对象思想稳定;八是强化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提高民政服务水平;九是健全各级残联组织,加强残障金征收,为残疾人办实事;十是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尽力为老年人服务。
二、深入调研,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我局将年度工作安排与学习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一次“关注民生、为民服务”的主题调研实践活动。
局全员下乡对农村低保户进行核查登记,通过召集村民代表、村两委班子及各乡镇民政办人员对以上对象户进行评议,张榜公布,认定全区农村低保对象,为需要帮助的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反映突出问题。
通过调研和全员下乡服务民生,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一)整合城乡低保,努力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http:// 目前,低保工作存在城乡分割问题,即仅以保障对象的户口性质划分为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导致标准相差悬殊、“同命不同价”的不合理现象,表现在城市低保线为230元/月,城镇为200元/月,农村为100元/月。
也存在低保一定管几年,没有做到“动态管理、有进有出、有升有降”的问题,导致保障不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救助管理工作城乡一体化初探(修改稿)《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自2003年8月1日实施后,强制性的收容遣送制度宣告终结,关爱性的救助管理制度正式确立。
几年来的救助实践证明: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为原则的救助管理制度顺民意、得民心,充分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有效保障了大量遭遇临时生存危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利,为改善民生、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城乡一体化救助管理工作的现状和特点《救助管理办法》实施八年多,救助管理工作稳步发展,成效显著。
以江阴市救助管理站为例,一是救助了近2800名流浪乞讨人员,近400名流浪未成年人,安排住院治疗67个危重病人和精神病人,安臵了近20个无法查找家庭地址的流浪乞讨人员,保障了这些弱势群体的生存权益,为维护城市秩序、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是救助管理工作在政策落实和工作创新方面不断推进,救助工作呈发展和上升趋势。
目前很多救助管理站通过执行ISO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建立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和妇女庇护所等措施,创新救助方式,完善救助体制。
三是救助管理规范化建设不断推进,在民政部《救助管理机构基本规范》和《流浪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基本规范》下发后,各地救助站狠抓落实,全面提高了救助服务水平。
在看到救助管理工作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必须准确把握三个鲜明的特点:群众性、社会性、专业性。
第一,群众性。
救助工作是一项助人的事业,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它不单是从经济上对受助者进行救助,更要从精神上进行救助,进行心理治疗,培养其生活价值信念,增强其自食其力的技能。
救助工作始终贯彻树立科学发展观,救助站工作人员始终充满感情和爱心地从事救助工作。
第二,社会性。
救助管理工作是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需要民政与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第三,专业性。
救助管理工作对象构成复杂,特别是一些特殊人群如未成年人、智力或精神障碍者,需要很强的专业性管理和长期有效的救助。
二、城乡一体化救助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㈠自愿受助、无偿受助与职业乞讨、跑站骗助之间的矛盾一是自愿救助与职业乞讨间的矛盾。
在《救助管理办法》中规定了“自愿受助,无偿受助”的原则,以及“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虽有流浪乞讨行为,但不具备前款规定情形的,不属于救助对象”。
虽界定了救助原则和条件,但实际操作困难重重。
现在很多流浪乞讨人员宁可睡街头也不愿进救助站。
据统计,江阴市救助管理站的床位闲臵率达80%以上,而绝大多数街头乞讨人员拒绝救助,对于这群人来说,救助站的临时救助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在原籍无法谋生的人,甚至乞讨已成为一门职业。
据调查,职业化乞丐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经济欠发达省市。
目前,救助站救助的对象大多是财物被盗、被抢、被骗、上访上诉、务工不着、探亲不遇后生活出现困难的人群,这些对象在《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中都没有明确规定。
而另一方面,真正的流浪乞讨人员大都不愿意进救助站,而这些在繁华街道流浪乞讨的职业乞丐往往是由派出所和城管“护送”来的,这种“护送”是否有一定强制性?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最需要救助的人,也就是流浪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和危重病人,对他们的救助应该是有关部门的一种主动行为。
但如果把这个界定的权力交给执法者,其权力不受严格监督和制约,《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界定的救助对象就不可能实施。
对于流浪乞讨人员中的一些无行为能力者,诸如有智力障碍或精神障碍的残疾人和离家出走的流浪儿童,这些无行为能力的人却不懂得“自愿”。
《救助管理办法》将救助对象定位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并将其视为救助管理部门实施救助管理的先决条件,再加上革命性的“自愿”原则,作为受助者接受救助的前提条件。
这两点使得救助管理制度之下的救助管理工作处于“该救助的得不到救助,不该救助的却得到了救助”的尴尬局面。
二是救助对象甄别难与跑站骗助间的矛盾。
求助人员大多来自贫困、落后地区,文化素质较低,说不清楚情况,且又没有有效的身份证明,工作人员很难辨别其提供情况的真伪。
有的求助人员怕影响名声或存心骗取救助,不想暴露身份,还故意编造虚假姓名,隐瞒真实情况;有的装聋作哑,拒绝回答工作人员的询问,这些都给救助站工作人员正确甄别救助对象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给救助站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许多障碍。
由于求助人员人数众、来源广、情况复杂,加上《救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询问是救助站工作人员在甄别求助人员是否属于救助对象的主要方式,其他辅助方式又需时较长,这样的审核过程过于简单,在现实生活中难免出现某些实际上并不符合救助条件的人欺骗工作人员索取救助,甚至“跑站”,即在多个救助站之间轮流接受救助从而维持生活。
而救助站却只有通过长期观察才能甄别其中的骗助分子进而予以制止。
甄别制度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救助站的预算及开支,使其降低了工作效率。
㈡全方位、立体式救助与救助管理专业化、规范化之间的矛盾《救助管理办法》提倡“应救尽救”的理念,民政部两个规范颁发后救助管理工作开始步入规范化轨道。
救助站对受助人员的救助、管理服务难度随之增大。
首先是救助站工作人员对合理而不合法的求助对象管理服务难度大。
如在江阴救助站的受助对象中,同时符合实施细则中所规定的四个条件的,不到求助对象的10%,绝大多数是因被偷、被抢、被骗而生活暂时陷入困境者。
对这些对象救助管理工作人员处在两难的境地。
其次是对未成年人的管理服务难度大。
未成年人是个很特殊的群体,比较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或不良团体的唆使、欺骗与操作。
如果救助管理站对他们采取自愿求助的态度,这样对未成年人及社会都不利;如果对他们进行强制的救助管理,不仅难度大,而且无法律依据。
再次是对精神病人、弱智群体特别是危重病人的管理服务难度变大。
此类人员由救助站送医,治疗时间长、医疗费开支大,与救助站实施临时救助的工作性质相冲突,造成救助站财政紧张。
对此问题,救助管理制度出台前应该是始料不及的。
江阴市救助站仅2010年,送医院救治29人次,因病医治无效死亡1例,花去医疗费70多万元。
最后是临时救助无法满足求助对象需求的难度增大。
因为他们往往是因为一些长期困难而陷入乞讨困境的。
其中,有的是因为进城务工,长期找不到工作,身无分文;有的因本人或父母子女身患重病,无钱医治,求助无门;有的身患残疾,长期失业,救济金不足,只得靠乞讨来补救;有的上访路费用尽,又不甘心无果而返,只得流浪乞讨;有的未成年人因父母离异,被家庭抛弃,无人抚养而流浪街头。
㈢长期滞留的生活无着人员安置与经费保障之间的矛盾民政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特殊困难救助对象跨省返乡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如何妥善安臵老年人、未成年人以及残疾人这些特殊人群的问题,也是救助站目前突出的难题。
这类人员的家属联系难,他们大多数居住在偏僻地区,交通不便,无法及时核实情况。
而这类人员多为家庭遗弃人员,就是联系上,其亲属大都不愿接回,流出地民政部门也不派人来接。
江阴市救助管理站2006年在江阴市璜土敬老院安臵第一人至今累计达16人,花费安臵费用43万多元。
如此长期下去,将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受助者长期滞留在救助站内,进一步加重财政负担。
《救助管理办法》规定: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然而,救助站的开支包括了职工工资、保险,被救助人员的伙食、住宿用品、医疗费用、返乡交通费等多个项目,救助经费开支巨大,单一来源的救助资金难以解决救助工作的实际开支需要,这是造成救助经费缺口大的主要原因。
㈣政策滞后与社会公众不理解之间的矛盾旧的收容遣送带有管理意义的约束性,《救助管理办法》彻底废除了强制性的收容,必须是乞讨人员自愿接受救助,因此绝大多数以生财为目的的流浪乞讨人员不愿意接受救助,导致乞讨被误解为政府认可的合法行为。
工作人员在调查中接触到相当一部分的乞讨人员都说:“现在国家有政策,不允许随便抓盲流了,我们愿意求助就求助,不愿意谁也管不着。
”这些职业乞讨者在博取公众同情和施舍的同时,基于对《救助管理办法》认识空白的公众无法做到理智地对待乞讨现象,导致了乞讨现象的有增无减。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救助管理工作的建议与对策㈠加强宣传力度,优化有利于救助管理的社会环境——这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救助管理工作的前提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其本质是一种社会救助制度,是党和政府对流浪乞讨人员的人文关怀的体现。
加强宣传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准确领会政策精神,区分救助管理和收容遣送。
收容遣送是一项强制性社会行政管理工作,救助管理则是一项福利制度;收容遣送具有明显的共管性,救助管理则由民政部门负责;收容遣送进行封闭式管理,救助管理则实行开放式管理。
在边救助、边宣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的作用,除宣传相关法规外,还要以工作中发现的、具有欺骗性的、真实典型的流浪乞讨行为事例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积极引导群众通过正当的捐助途径进行捐助,避免上当受骗,加强媒体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救助管理工作人员应根据乞讨人员的情况,强化现场口头宣讲法律、法规和政策及劝说工作力度,及时劝返临时乞讨人员。
㈡完善工作机制,加快救助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步伐——这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救助管理工作的后盾1、救助站加强自身制度建设。
根据《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救助站工作人员行为规范》、《救助管理工作程序》、《安全检查制度》、《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规章制度。
2、进一步理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
工作是全社会的工作,涉及和谐、稳定的大局,需要社会各方面密切配合。
各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创新工作方式,充分发挥救助管理的社会功能。
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协调指导作用,认真研究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工作制度,提高救助管理水平。
公安、城管部门:加强对社会层面流浪乞讨现象的管理,对在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有告知其求助的义务,对其中的行动不便人员有引导、护送的义务;对职业乞讨者、以乞讨为名实施违法行为以及强讨恶要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依法处理;有条件的救助机构设立警务室,协助救助机构对扰乱救助秩序的受助人员进行管理。
卫生部门:按照先救治后救助、先救治后结算、就近送治和分类救治的原则,负责做好流浪乞讨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的医疗救治工作,并加强对救助机构内医疗、防疫工作的指导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