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过程中农民价值观的重塑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阻碍着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本文将针对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生活问题较多。
一方面,农民工的居住条件普遍较差,很多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出租屋或者城中村,卫生条件差、安全问题突出。
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较高的生活成本。
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农民工经常被迫承担高昂的租房、教育和医疗费用。
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提供稳定的住房和降低生活成本是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首要任务。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就业问题也较突出。
尽管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了不少劳动密集型工作,但由于技术水平和社会关系的限制,他们往往只能从事简单、低薪的工作。
农民工市民化还面临着职业发展困难和职业技能不适应的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竞争力,促进他们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农民工在城市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由于早期教育不完善,学历低和教育机会有限,很多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方面遇到困难。
这不仅影响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水平,还增加了他们市民化的难度。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投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为他们实现平等竞争提供基础。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还存在着社会融入问题。
由于来自农村的文化差异和社会经验的不同,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中常常感到孤立和不适应。
他们在融入城市社会时往往面临着语言沟通、社交网络和文化价值观的障碍。
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支持和帮助,建立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和指导,帮助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社会。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还面临着社会保障问题。
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农民工在退休、医疗和其他重大风险面前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提供相应的养老、医疗和其他社会保障服务,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困境与出路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困境与出路作者:孙圣华柳福健来源:《今日财富》2021年第06期平衡城镇发展、促进城镇融合是当前实现城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促进城镇一体化发展,加快城镇间居民文化融合。
农民市民化是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推动农民向市民化转型不仅能提升农民市民化的社会认同感,而且是促进城镇融合发展的重要途经。
农民向市民转变中受政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为此提出强化相关制度落实监察力度、组织提高农民专业技术能力、提倡和谐共享丰富多彩社会、增加文娱活动增添人文氛围。
为了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向市民过渡的问题,党和国家始终围绕“农民市民化”进行探索。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生活差距是基本实现城镇化的保障。
在2013年至2020年间“中央一号”文件中从完善农转非户籍制度、稳定农民就业、平等共享城镇公共服务、提高乡村教育教学质量等多方面做了进一步落实工作。
尽管政府从多方面为城镇化建设做努力,但在其进程中,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城镇一体化发展成果仍面临着诸多的考验。
因此,健康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型,增强农民向市民转变的社会认同感,增加其生活幸福感成为了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焦点。
一、烟台市农民市民化现状根据2001年-2019年山东省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可知,2001年到2019年间,烟台市农村户籍人口从438.36万人下降到246.83万人,年平均降低3.1%。
而在这20年间里,烟台市的城市户籍人口从207.63万上涨到466.97万人,年平均增长4.4%。
可见,烟台市农村户籍人口呈直线下降趋势,城市户籍人口呈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
其中,非农业人口上升的速度略高于农业人口下降的速度。
具体数据可参看表1,年均增长率计算公式为:据表1所知,2001-2019年烟台市农业人口数量呈下降态势,非农业人口数量呈上升态势,其中2012年烟台市城镇户籍人口数正式超越农村户籍人口数,成为一个农民市民化良好发展的转折点。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摘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战略能够充分的去解决三农方面的问题。
在当前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当中,乡村文化在具体的发展过程当中,也面临了一定的冲击,需要进行有效的重塑,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去发展农民的文化价值观,促进乡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本篇文章就是以乡村文化为中心而展开讨论和分析的。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乡村文化;文化建设;文化治理1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乡村文化主要就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当中所形成的一种具有乡土性的文明。
乡村文化相比于其它城市文化来说,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传播途径,乡村文化也是乡村社会发展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内生力量。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乡村方面的建设和文化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创新和改变,加强乡村文化方面的重塑工作,能够充分的去表达对于农耕文明方面的尊重,能够有效的去提高乡村振兴的效率。
1.1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五千年的农业发展过程当中,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勇敢智慧的特点,并且创造出了非常丰富的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基于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所形成,其中包含了认知价值以及追求价值等各方面的价值观,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文化的精髓始终建立在这广袤的乡村之中,是我国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当中留下的宝贵遗产。
乡村也会由于不同的民族以及地域而形成独有的表达形式和具体内容,人们在用自己的智慧来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样式,其中包含了龙舟赏月描绘的不同种类的民俗活动,像舞龙舞狮以及民歌的文化活动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些文化不仅能够有效地去丰富农村群众的生活,同时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凝聚人心的目的。
1.2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动力销售文化当中也包含了一定的礼俗内容,这也是凝聚人心的关键力量。
礼俗文化当中所蕴含了处世的态度以及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理念,这也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当中能够保持和谐的重要基础。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问题研究
JIANGXI AGRICULTURE73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问题研究文/崔红香 王君柏(江南大学法学院 214000)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放弃对土地的依赖,进入城市开始打拼生活,这是由于改革开放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这既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运行的基本规律,又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必然发展道路。
在农民向市民化转变的过程中,既是农民不断通过自身的学习使其社会价值和思想观念得以树立,也是城市需要劳动力技能和能力提升的必然表现,此举有利于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而十三五计划已经把农民工市民化提高到了新的战略高度,但在此期间这一过程仍然进行比较缓慢。
基于此,通过参考各种文献和深入走访了解这一现象发现,农民市民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因此,为了提高市民化进程的速度,要根据城市进程中农民市民化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合理科学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解决对策在改革开放大潮的背景下,坚持以人为本,以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现代化城市的进程,建设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一体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内涵,而农民市民化又是城镇化的根本所在[1],这一根本在于吃穿住行等方面较农村方面有了更大的改善,体现在细节方面,同时人口数量占城市的比重上升,不是外在的高楼大厦的标志,而是内在应该有的特质,生活方式、思想方式都与在农村时有较大的改变和差别。
1 农民市民化的含义从农民市民化的主体层次看,一是放弃土地耕作进入城市从事非农生产的社会现象,即在城市寻找新的工作放弃农村耕作田地的工作生活模式,他们长时间居住在城市,以城市的工作谋生,就地转化为市民的现象;另一层次指城市中的农民市民化,具体来讲就是原本就是在城市中生活,但是在城市中原本是有土地的,而现在没有了耕种的土地。
农民市民化的内容从两方面阐述,分别从主观层次和客观层次,前者主要指农民自身素质、工作技能、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后者主要指农民生活与生产的客观条件,诸如房产、交通工具、物质条件等。
城镇化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城镇化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镇化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一、生活方式的改变1. 住房形态的改变城镇化使人们的住房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传统的农村生活中,人们多居住在独立的农舍或农家小院,而城镇化带来了高层住宅和公寓建设的兴起。
这种转变不仅使人们的居住面积有限,也改变了人们与邻居的互动方式。
2. 就业机会的多样性城镇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多样性。
传统农村生活主要依靠农业种植和畜牧业,而城镇化带来了制造业、服务业、科技产业等各行各业的机会。
这使得人们可以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并提高生活质量。
3. 交通方式的改变城市化使得交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步行、自行车到汽车、公交车,城市中的交通更加便捷高效。
这使得人们可以更好地利用时间和资源,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交通观念和旅行方式。
4. 社交圈的扩大城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的人和文化。
相比于传统农村社区,城市社交圈的扩大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互动机会。
多元的社交圈也促进了思想观念的碰撞和融合。
二、价值观的变化1. 个人主义的崛起城镇化带来了个人主义观念的崛起。
传统农村社区注重集体利益和亲戚关系,而城市生活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个人发展和个体价值的追求成为城市人的主要价值观之一。
2. 消费观念的改变城市生活加速了消费观念的改变。
传统农村生活注重节俭和节约,而城市生活使得人们更加追求物质享受和品质生活。
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人们更加倾向于追求时尚、品牌和高档的商品和服务。
3. 教育观念的转变城镇化对教育观念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统农村生活中,人们注重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教育,而城市生活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知识、技能和竞争力的培养。
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期待。
4. 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城市生活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化。
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城市融合与身份认同
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城市融合与身份认同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城市融合与身份认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城市融合以及身份认同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并探索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农民工作为城市新移民,其社会认同是城市融合的重要起点。
社会认同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程度。
对于农民工来说,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着诸多不同于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体验,因此其社会认同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首先,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经济压力,他们往往从事较为低端的劳动工作,工资待遇相对较低,且工作条件艰苦。
这使得他们对城市生活持有一定的抵触情绪,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其次,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着文化习惯和价值观的差异。
农村与城市的差异使得农民工可能更加倾向于保持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和习惯,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这也影响了他们对城市的社会认同。
要解决农民工的社会认同问题,首先要加强农村与城市的交流与融合。
政府可以推动农村与城市的互联互通,提供更多培训机会和就业机会,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其次,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法规教育和权益保护,让他们能够在城市中获得与其他居民相等的待遇和尊重。
此外,可以倡导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尊重和理解,促进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强彼此的认同感。
第二部分:城市融合对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城市融合是指农民工逐渐融入城市社会并获取与城市居民相当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
城市融合不仅涉及到农民工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城市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城市融合对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融合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城市中,农民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努力工作和学习,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从而提升自身的身份认同。
其次,城市融合使农民工逐渐融入城市社会,与城市居民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
城镇化对农村社会结构的重塑
城镇化对农村社会结构的重塑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社会结构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城镇化对农村社会结构的重塑产生了许多影响,涉及经济、人口、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逐一探讨这种重塑对农村社会结构带来的变化。
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城镇化进程对农村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统的以农业为主导的农村经济逐渐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随着城市工业的向农村转移,农村的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不少农村地区形成了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体系。
同时,农村的服务业也在蓬勃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这种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农村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机会增多,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不再完全依赖于耕种土地谋生。
农村社会的职业结构日益多元化,传统的农民职业地位逐渐被农村工人和服务业从业者所替代。
这些变化导致了农村社会的层次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
二、农村人口流动与农民工问题城镇化过程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形成了大规模的农民工群体。
这对农村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冲击。
大量农民离开家乡进入城市打工,他们的家庭与村庄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面临着重新构建的挑战。
首先,农村人口流动导致了农村社会家庭结构的重组。
许多家庭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或者只有妻子照顾家庭,农村留守妇女成为常态。
这种家庭结构的调整给农村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问题和老年人照料问题等。
其次,农民工的流动不仅影响了家庭结构,还对农村社会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民工的劳动收入支撑了农村社会的经济,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他们也将城市的风貌和现代化理念带回农村,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多元化。
三、农村教育与知识结构的调整城镇化对农村教育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一方面,城镇化使得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另一方面,农村的城镇化也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中小学的建设和改善得到了更多重视。
农村的城镇化还推动了农村知识结构的调整。
乡村振兴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
乡村振兴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随着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成为当下的一项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要求和最基本要素。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乡村振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实践建议。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需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新时代的乡村建设者,我们要重视本土资源和民俗风情的传承和发展,让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
通过举办民间艺术展览、文化节庆等活动,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二、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农业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乡村实施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农业效益。
同时,注重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促进农民积极参与到现代农业的建设中去。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需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通过加强乡村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乡村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同时,还要加强网络建设,推动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在农村的应用,促进信息共享和社会交流。
四、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农村产业升级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
借助现代科技和市场优势,加强农村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同时,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鼓励农民参与到农村电商、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中去,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五、推进乡村环境整治乡村振兴也需要注重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
通过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加强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工作,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要加强生态保护,保护好生态资源,建设美丽乡村,营造宜居的农村环境。
六、加强农村教育体制建设乡村振兴还需要加强农村教育体制建设。
完善农村学校的师资培训和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城镇化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城镇化对生活方式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化的影响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城镇化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涉及到居住、工作、交通、教育、娱乐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角度探讨城镇化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居住方式城镇化导致了人们的居住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农村生活以独门独户为主,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加倾向于集中居住。
新建的高层住宅楼、小区社区的兴起使得人们更加密集地生活在一起。
这种居住方式的改变,既方便了人们的社交交流,又提高了生活便利程度。
同时,城镇化也带来了城市住房价格的上涨,使得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租房而非购房,形成了新的居住模式。
二、工作方式城镇化对工作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就业机会和工作性质。
城市化进程为农村的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新的职业和工作类型的出现,如互联网行业的兴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等。
这些都给人们的工作方式带来了新的选择。
三、交通方式城镇化导致了交通方式的转变。
城市交通趋向便捷化和多样化,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电车、公共汽车网络不断完善,同时私家车的普及也使得人们更加灵活地出行。
传统的步行、自行车出行逐渐被机动车代替,交通效率得到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四、教育方式城镇化对教育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城市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学校数量增多,教育质量也普遍较高。
这促使了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将子女送到城市求学,从而改变了农村地区的教育方式。
此外,城镇化也带来了在线教育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广阔的学习机会。
五、娱乐方式城镇化也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
城市中丰富的文化娱乐设施,如电影院、剧场、博物馆等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选择。
同时,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也催生了新的娱乐方式,如KTV、游乐场、健身俱乐部等。
城镇化的推动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机会享受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
六、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城镇化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也产生了影响。
2023四川省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专项练习题(四)
2023四川省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专项练习题(四)1.黏土看上去似乎是一种肥沃度差、由多种矿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但却可能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地。
在模拟古代的海水中,黏土会形成水凝胶——由大量可吸收液体的微小空间构成(像海绵一样)。
过去几十亿年里,被禁锢在这些空间里的化学物质可能发生了复杂的反应,从而形成了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以及最终生成活细胞的各种系统。
黏土形成的水凝胶可能对上述化学过程起到了禁锢和保护的作用,直至发育出将活细胞包裹住的细胞膜为止。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黏土富含生命需要的营养物质B.水凝胶对生化反应的保护作用C.黏土在地球生命起源中的作用D.地球生命也许最初发源于黏土2.博物馆的重点展示厅基本上没有分割空间,尽量保证了展厅的畅通与宽敞,并且把明星标本放在这个展厅最抢眼的位置,这使得观众一进入展区就能够一览无余地看到最精彩的展示。
在每个大空间上,适当运用了错层的方式,开辟出一个互动区域,专门介绍相关的科学知识,同时这个错层也是很好的观赏角度。
根据文意,博物馆展品展示上的特点是:A.个性与共性的结合B.传统与现代的结合C.空间与互动的结合D.艺术与科学的结合3.科学家一直认为大脑中的语言中心让我们有别于与人类血缘关系最近的进化近亲,实际上,二者是相似的。
或许,是时候开始重新审视猴子和人类语言的起源了。
最近一项新研究发现,与人类语言能力有关的大脑区域所在位置与科学家一直认为的截然不同。
这个控制语言能力的区域距离大脑中央更近,比此前认为的近了3厘米,这意味着人类大脑与猴子大脑的相似度超出此前预计。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猴子和人类语言起源的关系可能比想象得更密切B.人类大脑与猴子大脑的相似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C.人类大脑中的“语言中心”位置可能与此前认为的不同D.大脑中的“语言中心”位置决定了人类和猴子的区别4.语言到底是什么?假如它仅仅是交流工具,地球人都讲英语也就谈不上有啥危险。
然而语言还是文化最原始、最根本的成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源泉。
透视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
学 缘 关 系 ,会 选 择性 参 加 一 些 集 体 的城 市 社 会 空 间和 能 力。 能 通 过 网 络 、 手 机 、 电视 等 渠 道 获 取 信 息 ,
性活动 ,以期获得作为 其能量资源 性 、 自我 实 现 ,这 可 能 使他 们 在 成
繁的跳槽使他们只能对每个行业、岗
位 作蜻 蜒点水 式的 了解 ,使他 们 的职 业 技能 只能停 留在 “ 学徒 期 ” 的水 平 ,
无法进 行人 力 资本 的提 升 。
勤 俭 节 约 品 格 淡 化 ,物 化 意识
影 响 ,他 们 思 想 观 念 早 已 远 离 土 地
和农 业 生产 ,早的 一 种 途 径 。 受 身 边 成 功 人 士 的 启迪 和媒 体 对 这 些 成 功人 士 创业 经 历 的宣传 的双 重影 响 , 5%以上 的新生代 农 民工 有 自己创 业 0
的 打 算 ,他 们 相 信 ,只 要 富有 创 业
响 。他 们 大 多 数 是 独 生 子 女 ,成 长 的 社 会 环 境 相 对 宽松 ,强 调 张 扬 个 长 中形 成 以 “ ”为 中心 的 价 值 评 我
成 本 、 二 元 的 制 度 安 排 、竞 争 激烈 的 就 业 市 场 以及 远 不 是 他 们 想 象 中
各种政 策 、制 度的制 约 ,也 受到 自身
在 大 众文 化 环境 下 自主 选 择 的局 限 ,
和 行为 方式均 以城市 为坐标 ,希望 以 自己 的 努 力 奋 斗 改 变原 来 的 生 存 状 态和 生活方式 ,参与 到现代城 市文 明 建设 中 ,分 享城市 文明成 果。
现 代 意 识初 具 。新 生 代 农 民 工
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影响
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城市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趋势。
城市化对农村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方面,也存在一些挑战和消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探讨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1. 就业机会增加: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农民通过到城市就业,获得了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待遇,提高了生活水平。
2. 农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地区的农业结构通常发生改变。
传统的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业领域,使农业生产得到优化和升级,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农业产值。
3. 农产品市场扩大: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可以通过城市化的渠道流通,扩大了市场,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和销售量。
二、社会影响1. 教育改善:城市化带来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得到提升。
城市化使得农村地区的学校更加完善,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条件,为农村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
2. 医疗条件改善:城市化推动了医疗服务的提高,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更多的医疗资源和技术进入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
3. 文化交流增加:城市化使得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农民可以接触到城市的先进文化、科技和艺术形式,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村地区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环境影响1. 自然资源消耗: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被加速消耗。
城市对水、能源和土地等资源的需求增加,加剧了农村地区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可能引发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问题。
2. 垃圾和污水处理问题: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垃圾和污水排放问题。
农村地区原本简单的排污体系难以应对城市化带来的压力,可能导致垃圾和污水无法得到妥善处理,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3. 生活方式改变:城市化影响了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
农民接触到城市的新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到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导致农村社会结构的改变。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价值观分析与重建
近年来 ,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惠
农政 策 , 大大 激发 了农 民群 众参 与农 村 基 层 民 主建 设 的 积极 性 , 自我 教 育、 自我 管理 、 民 主选举 、 民主决 策 的 观念深入人心 , 他 们依 法 、 自主 参 与 乡 村 民主 政 治 ,积极 表 达他 们 的 意
事物( 包括人 、 物、 事) 的意义 、 重要 性 正处 于 社会 转 型期 , 随 着社 会 结 构和 认 同 , 缺乏 自 我 归属 的满足感 , 继 而导 的总评价 和总看法 ,是包括价值 目 机 制转 换 、 利益调整 , 人 们 的行 为 方 致精神世 界的迷失和无措 。
| 一 镰三j 艮・ 经 ● 赢
|l
h e x i e s a n n o n g @1  ̄: o o m
城镇化进程中 失地 农 民的价值 观分析 与重建
/ 吉 孝 敏
随着 中原 经济 区的建 设 和发 展 , 标、 价值信念 、 价值取向、 价值标准在 式 、 生活方式 、 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
失地农 民的价值 观是失 地农 民 民的夹 缝 中 , 他们 跟 社会 一 起进 行 着
道德规 范遭 遇冲击 , 城市 文 明 、 法 律 和 心 目中关 于周 围事 物 和 世俗 生 活 的 艰难 的蜕变 ,他们 被迫要 抛掉旧身 现 代 社 会 规 则 对 他 们 的影 响越 来 越 意义 、重 要 性 的基 本评 价 和 总看 法 , 份, 适应 陌生 的新身份 ; 被迫抛弃原
志、 愿望 和利 益诉求 。随着土地 失去 , 原 有 的行政 村 自治 模 式发 生 了变 化 , 政 府基 层组 织 管理 工 作偏 重不 同 , 因
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工价值冲突
1 8 4・
向, 扭 曲 了心 理 , 甚至 走 向犯 罪 道 路 。
6 3 %) 表示 气愤 , 大多数人 ( 约6 0 %) 会采取 “ 不 干了或忍气 吞声 ” 等消极逃避 的方法来应对不公平的待遇 , 部分人 ( 约 1 4 %)会选择求助 国家机关 等正规维权途径 ,还有部分人 ( 约 1 5 %) 选择恐 吓事主等非 正规途径 , 极少数 人 ( 约9 %) 会采取破坏性 的泄愤方式 。可见 , 机会公平直接影响着农 民工 的心态 , 严重 时则导致 他们 的价 值观发生 扭 曲 , 产 生
什么是价值冲突?袁贵仁指 出“ 所谓 价值 冲突 , 实际上
也就是价值观念的冲突或危机” 。不 同的价值观念具 有不
同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 , 当个体 面l 临自身价值 观体 系内
部不 同甚至存在本质上相悖的价值观念 时 , 就可能产生彷
徨、 困惑。农 民工在价值评价 、 价值选择 、 价 值创造 的过程 中, 内心价值观念不一致 、 不协调甚 至激 烈对峙 的状 态 , 由 此产生 了农 民工在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 中的纠结与迷茫 。 价 值 冲突从 表面来看 是两种 价值 的彼此否 定和相 互
脚, 得到家 乡亲邻 的赞赏 更是他们 的目标 。在正 常途径难
以实现愿 望的情况下 , 非 正常的 、 非法 的 、 迅速致 富的收入 途径 往往会对他们有 比较大 的诱惑力。一旦 短期功利 心理 占到上风 , 产生暴富心态就容易让他们彻底 迷失 了人 生方
【 基金项 目】 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三峡库 区农村移 民回迁问题调查报告 ” ( 立项号 2 0 1 1 L Z 0 4 5 ) 部分成果。
【 摘
要 】新型城镇化进程 中, 农 民工群 体价值 观的形成受到诸 多环境 因素的影响 , 从社会公 平正义角度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价值观重塑的路径选择
想 观 念 转 变 与 价 值 观 的 重 塑 问题 。 法 制 观 念 等 现 代 思 想 意 识 观念 ,其 的 因素 如 何 让 大 批 涌 入 城 镇 的 农 民, 转 变 中 一 些 人 成 为 开 拓 型 、 开 放 型 的现 1 经济 发展 水平 的 制约 。 中 国 、
思 想 道 德 观 念 的 良性 转 型 ,促 进 城 甚 至 户 籍 都 转 变 了 ,但 是 他 们 进 城 到保 障 。
镇化 建 设进 一步健 康 发展 。
一
前 已经 完 成 了 基 本 的社 会 化 ,思 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多元 的文化 和 思想观 念影 响。
、
对 当前 城 镇 化 进 程 中 农 民 观 念 、 思 维 方 式 已经 形 成 , 深 植 于 这 是 价 值 观 念 在 转 换 过 程 中 负面 效 其 道 德 观 念 和 价 值 取 向之 中 ,大 部 应 的集 中 体现 。一 是 传 统 文 化 观 念
史 性 变 化 。城 镇 化 是 农 村 经 济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 生 产 方 式 和 生 活 方 式 的 观 的影 响 也 非 常 重 要 。 转 移 农 民真 发 展 到 一 定 阶 段 的产 物 , 不 仅 是 变 迁 让 广 大 农 民 的 思 想 道 德 和 价 值 正 完 成 从 农 民 到 市 民 的角 色 转 换 , 它 农 村 经 济 结 构 、 生 产 方 式 和 生 活 方 观 念 不 断 更 新 , 传 统 封 闭 、保 守 、 不 仅 仅 只 是 职 业 身份 的 转 变 和 居 住
健康 发展 的关键 因素 。 的 思 想 观 念 和 价 值 取 向之 中 ,安 土 公 共 事 务 ,缺 乏 进 取 与 创 新 精 神 。 因 此 , 本 课 题 组 为 能 准 确 及 时 重 迁 、 重 农 务 本 、 因 袭 传 统 , 求 稳 而 “ 乡 二元 ”管 理 体 制 的 长 期 存 城 地 给 党 委 和 政府 在 建 设 新 型 城 镇 化 怕 变 、小 富 即 安 等 思 想 不 可 避 免 地 在 使 人 们 普遍 认 为 农 村 不 如 城 市 , 的 问题 上 提 供 全 面系 统 科 学 的依 据 , 成 为 农 民思 想 观 念 现 代 化 的深 层 心 农 民不 如 城 市 居 民, 自信 心 的缺 乏 结合 省情 、市情 积极 开展 相关 研 究, 理 障 碍 。 以转 移 农 民为 例 ,他 们 离 与 对 自身 主体 能 力 的 认 识 不 足 使 他 力 图通 过 调 研 ,探 索 重 新 塑 造 农 民 开 了土 地 和 农 业 生 产 活 动 ,成 为 城 们 逐 渐 习 惯 了逆 来 顺 受 , 主 体 意 识 正 确 价 值 观 的 途 径 , 引 导 农 民 实 现 镇 非 农 产 业 的 就 业 者 ,职 业 、 地 域 被 逐 步 消解 ,农 民 的 根 本 利 益 得 不
城镇化对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影响
城镇化对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进步,城镇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城镇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同时城市发展也伴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转变。
本文将探讨城镇化对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具体影响。
一、生活方式的改变1. 劳动与工作方式的转变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居民逐渐转移至城市就业。
相比农村的传统农业劳动,城市居民更多从事工业和服务业行业的劳动。
这导致了居民生活方式中劳动与工作方式的改变。
农民工的出现使城市劳动力市场得到扩大,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
2. 生活空间与住房方式的变化城市的城镇化过程中,人们的生活空间和住房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原先农村居民生活在相对封闭的村庄,随着城市化,他们开始逐渐进入城市居住,住房由传统的农房逐渐演变为城市公寓、楼房等。
这样的改变不仅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也影响到了居民家庭的结构和关系。
3. 交通与出行方式的转型城市化过程中,交通和出行方式的改变可以说是最为直观和明显的。
农村居民从习惯于徒步或自行车出行,转变为更多地使用汽车、公交车和地铁等交通工具。
城市居民的出行更加便利,大大提高了生活的效率。
然而,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和道路压力。
二、价值观的转变1. 个体主义思想的增强城市的繁荣与机会,使人们逐渐重视自我价值和个体权益。
个体主义思想强调个人独立和自由,反映在生活中表现为个体的选择权增加、自由发展的机会增多。
与此同时,人们也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个人幸福感的追求。
2. 价值观多元化城市的多样性和文化的交汇使城市居民的价值观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人们面对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接受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观点和思想,对传统观念有所挑战,接受新的思潮和观念。
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观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增强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问题,使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居民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开始重视绿色生活方式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
城镇化对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塑造
城镇化对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塑造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进而导致城市面貌和人口结构的变化。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
本文将围绕城镇化对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展开论述。
一、城镇化对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1. 就业与职业选择城镇化使得城市就业机会增多,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前往城市谋求生计。
这使得城市居民的就业方式发生了变化,农民工的壮大也改变了城市的劳动力结构。
与此同时,城市也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劳作,更多的选择了服务业、工业等行业,从而改变了他们的工作性质和职业发展轨迹。
2. 住房与居住环境城镇化带来了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高楼大厦、宽敞的住宅区、良好的居住环境成为城镇化的产物。
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住房和居住环境息息相关,他们享受到了更多便利的生活设施和优质的社区服务,也更加注重居住环境的品质和生活品味。
3. 文化与娱乐活动城镇化使城市的文化与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艺术展览、音乐会、戏剧表演等文化活动的举办频率增加,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享受。
同时,各种娱乐设施如电影院、游乐场、健身房等也在城市中兴起,满足了这些居民丰富多样的娱乐需求。
城市居民的生活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
4. 交通与出行方式城市的交通发展也是城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交通设施得到了极大改进,公共交通系统更加完善,出行更加便捷。
这使得城市居民在生活中更加倾向于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了对机动车的依赖,提倡环保出行方式。
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与农村居民有着明显的差别。
二、城镇化对城市居民价值观的塑造1. 观念与观念转变城镇化推动了人们对于生活的观念的转变。
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发展与追求,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和工作环境。
城市居民的观念更加开放,思想观念也更加多元化。
与此同时,城市居民更加注重法治意识,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得到了普及,社会公德意识增强。
县城就地城镇化中农民理性与家户策略的转变逻辑
Journal of Hube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湖北行政学院学报DOl:10.3969/j.issn.1671-7155.2024.01.No.1,2024General No.1332024年第1期总第133期·公共管理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县城就地城镇化是以家户为单位进行的。
家户制是我国农村社会不断再生和复制的基础性制度和本源型传统[1],它由以习俗为支撑的家庭制度和以国家行政为支撑的户籍制度共同构成,对内在“家”的理性驱动下维持家户的延续,对外以“户”为单位开展生产活动和获取公共服务。
近年来,家庭式迁移的县域流动偏好开始显现,农民家庭大规模进入县城,由此家户制实现了在县域社会的再生和复制,县城就地城镇化便具有了家户底色,而家户策略是理解县城就地城镇化家户底色的关键点。
本文延续对农民进城阶段划分的研究惯例,按照进城和融入两个阶段阐释家户策略转变;将农民家庭连接县城和农村双重场域、旨在保障家庭利益最大化的最新策略转变,总结为“保底竞优→保优竞底”。
本文引入“农民理性”作为家户策略得以转变的逻辑,以河南省W县为案例,解读县城就地城镇化中家户策略的转变逻辑。
一、县城就地城镇化中的农民理性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农民养成并传承了勤劳、勤俭、算计、互惠、人情、好学、求稳和忍耐的理性[2]。
在以强大习俗为支撑的传统家庭制度面前,个人从属于家户而没有独立性,传统理性品质的目的都是为了家户的生存、延续与发展,因此农民理性的真正形态是家户理性[3]。
农民理性深植于于县域社会心理结构中,作为一种文化基因,继续支配着家户的城镇化策略。
相比父代,子代和孙代更早、更迅速地体验城市生活,他们更多受到工商业价值观和市民理性的影响,如此农民理性在代际之间扩张和蜕变,形成了新的家户理性。
011〔作者简介〕付守芳(1985—),女,河南卫辉人,管理学博士,中共湖北省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县域治理、公共服务。
乡村社会语境下乡村文化价值认同的困境与对策
乡村社会语境下乡村文化价值认同的困境与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其中之一是乡村文化的流失与价值认同的困境。
本文将探讨乡村社会语境下乡村文化价值认同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乡村文化价值的困境在农村社会语境下,乡村文化价值认同存在诸多困境。
首先,城市化带来的人口流失使得乡村文化价值的传承受到了严重的压抑。
大量的人口离开乡村,导致了乡村人口的减少,尤其是年轻人的减少。
年轻一代在追求更好的生活机会和条件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乡村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这使得乡村文化的基础日益薄弱。
其次,乡村文化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面临着价值观念的分化。
城市的现代化带来了更多的新生事物,大量传统的乡村文化在现代价值观的冲击下开始失去地位。
对于一些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民来说,现代化带来的新观念和理念不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导致他们更加坚守传统的乡村文化,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存在差异。
再次,乡村发展的不平衡也影响了乡村文化价值的认同。
乡村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经济社会结构的差异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文化价值观的认同。
发达地区的农民更受到现代化价值观的影响,而相对贫困地区的农民则会更加坚守传统的乡村文化,这样的分化导致了乡村文化认同的不一致。
二、对策面对乡村文化认同的困境,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升乡村文化的价值认同。
首先,加强乡村文化教育的力度。
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途径。
乡村学校应该加强对乡村文化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乡村文化的价值,并从小树立乡村文化的自豪感。
其次,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促进乡村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政府可以开展乡村文化节、艺术展览等活动,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和认同乡村文化。
同时,建立专门的乡村文化交流平台,使乡村文化能够与现代社会的文化得到融合和交流,增加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认同度。
最后,加强乡村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平衡发展。
只有通过整体规划和均衡发展,才能够减少乡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差异,降低城乡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乡村文化的价值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境地 , 一定 是最 失败 的了 。 那
念 我们要 辩证 地看 : 先 , 富 即安是 一种 知足 常乐 首 小 的 心态 。作 为生 活在底 层 的劳苦 大众若 怀着 这种 自 知 的心态 , 容 易体 会 生 活 的 快 乐 。《 子 》 说 : 更 老 中 “ 祸莫 大 于不知 足 , 莫 大 于欲 得 , 知 足之 足 常 足 咎 故 矣 。 其次 , 富 即安 是 一 种 自我保 全 , 愿 改 变 现 ” 小 不
21 0 1年 4月 第 1 4卷第 2期
西安 文 理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Ju a o inU i ri f r n cec oi c n e dt n o r l f , nv syo t adS i ef ca S i csE io ) n Xa e t A s n S l e i
现上 有 片瓦 , 有 寸土 的愿望 。有 固定 的 房地 , 下 使得
农 民在一个 地方 长 期 居 住 在一 起 , 方 面 的交 往 频 各 繁, 乡土观 念也 随之 发展起 来 。 第二 , 强烈 的家庭 观 念 、 族 观念 。 自夏朝 以来 家
本分 的道德 观 念 。基 于 以 上几 点 , 民似 乎 只会 选 农
学 种 田。这 充分 表 明 : 庄稼 活 , 时学 , 想赚 钱 靠 时 要
科 学 的观念 已成 为共识 。 ( ) 二 当前农 民价值 观 中存在 的 问题及 原 因
方式改变了 , 就使农 民价值 观凸显新的维度 , 现在 : 这 表 择业观 、 消费观、 婚育 观 、 知识 观等方 面。因此 , 重塑我 国农
民的价值观 , 关键在 于提 升广 大农 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 养成正确的人生理想和文 明的生活风 尚。
关 键 词 : 镇 化 ; 值 观 ; 塑 ; 农 村 城 价 重 新
中 图 分 类 号 :8 1 B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7X(0 1 0 0 8 0 10 7 7 2 1 )2— 0 值 观 的 基 本 内容
每 逢节 俗 日, 人总会 准备 最 丰富 的食物 , 主 穿着 最隆 重 的礼 服 , 格按 照 规 定 的礼 节 举 行 庆 祝 或祭 祀 活 严
动。
我 国农 民 的价 值 观不 是 一 朝一 夕 形 成 的 , 而是
在 数千 年 的生产 生活 中积 淀而成 的。 第一 , 土重 迁 的 乡 土 观念 。这 是 在 长期 的农 安
第 四 , 农务 本 的职业 观 。《 子 ・ 观 》 重 管 八 中说
道 : 民非 谷 不食 , 非 地 不 生 。 我 国地 大 物 博 , “ 谷 ” 土 地肥 沃 , 因此农 业 得 到 飞 快 发 展 。 同时 历代 大 多 统
收 稿 日期 :0 1— l 3 2 1 0 一2
在 发展 , 代在 发展 , 日小 富则 不 会 为 富 , 安则 时 昔 即 不 会安 , 发展 的角 度 看 小 富 即安 是 一 种 阻 碍进 步 从
的观念 。
作者简 介 : 杨
俊 (9 5 )女 , 1 8 一 , 湖南 长沙人 , 湖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硕 士研究生 。
业 生产方 式及 一贯 以来 的重农 抑 商政 策 中衍生 出来 的。《 书 ・元 帝 纪 》中说 到 : 安 土 重 迁 , 民之 汉 “ 黎
性” 。对 于劳动 人 民而 言 , 苦 一 辈子 , 辛 就是 为 了实
治者 都推行 重农 轻 商 的政策 。再加 上儒 家思 想宣 扬
的重 义而轻 利 , 义 ” “ 一定 程 度 上 能代 表农 民 的老 实
的分封 制 , 们都 是 以家 族 为 中心 , 家 族 而奋 斗 。 人 为
传 统 的封建 生产 方式 是 一 个 相 对 封 闭 、 自我 满 足 的
结 构 , 种结 构 使得 家 庭 的地 位 非 常 突 出 。家庭 的 这 职能不 仅是 生产 , 且 还 要 生 育 后代 。子 孙 满 堂成 而
Ap .201 r 1
V 1 1 No 2 o. 4 .
【 哲学研究 】
城 镇化 过 程 中农 民价 值 观 的重 塑
杨 俊
4 00 ) 10 6
( 南 省 委 党校 哲 学教 研 部 , 南 长 沙 湖 湖
摘
要 : 民价 值观是农 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随着城镇化进一步加快发展 , 农 利益格 局被打破 了 , 民生产生活 农
状 , 愿 冒风 险 , 不 不思 进取 的小 农 民意识 。因为社会
第三 , 重礼 俗 的 人 情 观 。我 国 自古 就 是 礼 仪 之 邦, 源于部 落社 会 。最初 的节 俗是 一些 与农 事相 关 , 农 民为 了感 恩 和祈 求 风 调雨 顺 , 固定 的 时 间举 行 在 祭祀 活动 。随后 各 种 礼 仪 活动 都 有 明确 规 定 , 统 传 的礼俗 内容 有冠礼 、 生辰 、 姻 、 婚 祭拜 、 次 、 葬 等 。 座 丧
择 在 家种地 。
第 五 , 富 即 安 的 需 求 观 。 中 国素 称 “ 小 以农 立
国” 农 民靠 辛 勤 的 劳 作 和 上 天 的 恩 赐 获 得 收 成 。 , 这 种简单 的农 业 生产 方 式 必 然 形 成 自给 自足 、 安 平 稳 定 、 居乐 业 、 安 温饱 小康 的小 富 即安 观念 。这 种观
・
81 ・
二 、 镇 化 进 程 中 农 民价 值 观 的 现 状 及 原 城
因分 析
( ) 市化 进 程 中农 民价 值 观 的 积极 变 化及 一 城
原 因
钱参 加各 种知识 、 技术 的学 习和培训 ; 许多 在家务农 者 为提高 收入 , 城 咨 询技 术 、 买 科 技 资料 、 进 购 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