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婚姻是一种妥协的艺术_爱情故事
余光中:婚姻是种妥协的艺术
余光中:婚姻是种妥协的艺术余光中是一位享誉华语文坛的作家,他的散文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其中有一篇名为《婚姻是种妥协的艺术》的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余光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刻的观察,深入探讨了婚姻这一复杂而又深刻的人生话题。
他认为,婚姻并非完美的童话,而是需要双方不断调整和妥协的艺术。
余光中谈到了婚姻中的“妥协”。
婚姻是两个人的结合,意味着两个不同个体的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妥协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习惯和价值观,而婚姻正是两个人不断妥协和调整的结果。
他写道:“磨合的融洽,常常在妥协的磨砺中产生。
”他认为,妥协并非软弱或屈从,而是为了更好地维系婚姻关系,实现相互成全。
余光中谈到了婚姻中的“艺术”。
他认为,婚姻并非简单的契约关系,而是需要双方用心经营和呵护的艺术。
他写道:“婚姻是一种情感的艺术,以艺术化的心态对待婚姻生活,会使婚姻更加美满和幸福。
”在他看来,婚姻需要双方不断创造和美化,需要用心去体验和品味,只有这样才能赋予婚姻更大的意义和价值。
在文章中,余光中也提到了自己的婚姻生活。
他坦言,婚姻生活中也会有磨合和摩擦,但他和妻子都在不断地妥协和调整中,最终走到了一起。
他写道:“我们感到,婚姻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细事,婚姻孕育了我们,我们又用心灵去烛照它。
”他的婚姻生活成为了他对“婚姻是种妥协的艺术”这一论断的最好佐证。
除了谈及婚姻中的妥协和艺术,余光中还提到了在婚姻中保持自我和独立的重要性。
他认为,婚姻并非两个人的融合就意味着失去了自我,而是在不断妥协的同时保持独立和个性。
他写道:“当一个女人在婚姻之内,变得更美丽、更智慧、更和善,而又保持了天生的傲骨时,她是成功的,最美的。
”他鼓励夫妻双方在婚姻中保持自我,相互尊重和包容,这才是真正的婚姻之道。
余光中以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文字总结了婚姻这种妥协的艺术。
他写道:“婚姻是人生最长的旅途,同时也是人生最重要的选择。
在这段旅程中,妥协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情感的升华。
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二--lecture1翻译的基本问题xzb2
―等值论”:以前苏联的费道罗夫为代表的:“等 值翻译就是表达的原文思想内容完全准确并在修 辞上、作用上与原文完全一致。” “等效论”:奈达先生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及“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学说,强调读者反应,即译文读者 对译文所产生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作出的 反应基本一致。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2.翻译的标准 翻译标准,是翻译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准绳 ,是衡量译文 质量的尺度,是翻译工作者不断努力以期达到的目标。 要确立翻译标准,首先必须分析翻译的对象,即原作。 原作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与形式。内容指原作中所叙述 的事实,说明的事理,描写的人、物,以及所反映出来 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态度、观点和立场。形式指语言 形式,即作者所使用的词汇、语法、修辞手段等的总和。 内容和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影响内容。 Yan Fu’ “three-character guide” : the principle of “信 达 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信达切(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closeness) 信达贴(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fitness)
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二)
孙致礼《傲慢与偏见》译文赏析
孙致礼《傲慢与偏见》译文赏析【摘要】: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以其艺术魅力倾倒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曾被翻译成25 种文字。
孙致礼先生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广博的知识深刻理解原文,他的译作在中国广受欢迎。
文章从孙先生所提”保持洋味”与”避免洋腔”的辩证角度来看孙的译文是如何妙笔生花译文中匠心独运地再现了原文的技巧与神韵。
【关键词】:翻译辩证法;洋味;洋腔引言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是一部脍炙人口,雅俗共赏的小说,它以理性的光芒为现实主义小说高潮的到来扫清了道路。
奥斯丁充满韵味的语言是小说精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这部小说1956年首次被王科一先生译成中文,目前,我国汉语全译本多达六种之多。
译文的质量也决定了《傲慢与偏见》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
文章选了孙致礼先生的译本,主要是因为孙先生将颇有见地的翻译理论在译文中完美呈现。
一、《傲慢与偏见》简介《傲慢与偏见》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感情纠葛为红线,主要描写了四桩婚姻,并与其他次要人物及场景共同绘就了一幅绝妙的世俗画。
简·奥斯丁在这篇小说中以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笔法借助小天地展现大世界,表达了对妇女的同情和对社会的关注,其创作艺术的精湛和表达风格的独特令人叹为观止。
孙致礼先生对此也反复提及并深深领悟。
曾言:”我作为文学爱好者最喜爱的书是《傲慢与偏见》,而作为翻译爱好者最大的愿望就是翻译这本名著。
”在译林出版社帮助下他如愿以偿,译本于1990 年面世,反响甚好。
二、孙致礼的翻译唯物辩证法与”洋腔”“洋味”孙致礼先生推崇翻译中的”唯物辩证法”,对于翻译中的矛盾双方,不能顾此失彼,或重此轻彼,而应统筹兼顾,统一权衡。
在《坚持辩证法, 树立正确的翻译观》一文中他将文学翻译中的各种矛盾归结为”十大关系”:1.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2.保存”洋味”与避免”洋腔”的辩证统一;3.神似与形似的辩证统一;4.直译与意译的辩证统一;5.”克己”意识与”创造”意识的辩证统一;6.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的辩证统一;7.忠于作者与忠于读者的辩证统一;8.整体与细节的辩证统一;9.归化与异化的辩证统一;10.得与失的辩证统一等等十大矛盾。
余光中:婚姻是种妥协的艺术
余光中:婚姻是种妥协的艺术【摘要】余光中曾说过:“婚姻是种妥协的艺术”,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婚姻生活中双方需要相互妥协和理解的重要性。
在婚姻中,磨合和调整是必不可少的过程,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不同阶段的婚姻有不同的需求,因此需要随时调整和适应。
沟通和包容是维系婚姻关系的关键,双方应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包容能力。
建立健康的婚姻关系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理解,相互支持和关爱对于婚姻是至关重要的。
婚姻生活是需要不断努力和调整的,只有双方共同努力,婚姻才能保持稳定和幸福。
【关键词】余光中,婚姻,妥协,艺术,理解,磨合,调整,阶段,沟通,包容,健康,关系,努力,结论1. 引言1.1 余光中:婚姻是种妥协的艺术余光中曾经说过:“婚姻是种妥协的艺术”。
这句话简洁而又深刻地揭示了婚姻中的一种哲学观念。
在婚姻关系中,双方需要不断地妥协和理解对方,才能够维持和谐的关系。
婚姻并不是一场单方面的战斗,而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合作。
只有在相互包容和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建立起稳固的婚姻关系。
余光中的这句话也提醒着我们,婚姻中的磨合和调整是必不可少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观念,婚姻就是在这些不同之间进行调和与适应。
彼此的差异并不是问题的根源,而是对待差异的态度和方式。
只有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才能够在婚姻中相互成就。
在不同阶段的婚姻中,也需要不同的需求和方法。
从新婚燕尔到婚姻生活的稳定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挑战和机遇。
在婚姻中,沟通和包容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坦诚的沟通和包容对方的不完美,才能够建立起互相扶持的关系。
最终,要建立起健康的婚姻关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
婚姻生活是需要不断努力和调整的。
2. 正文2.1 婚姻需要双方的妥协和理解婚姻需要双方的妥协和理解是维系夫妻关系的重要基础。
在婚姻中,两个人来自不同的家庭、文化和背景,必然会出现意见不合和冲突。
要想让婚姻长久稳固,双方必须学会妥协和理解对方。
婚姻中的妥协是双方之间权衡和让步的过程。
九条命九种情——余光中《假如我有九条命》赏析
九条命九种情——余光中《假如我有九条命》赏析46青年教师2007年第3期九条命九种情一余光中赧如我有九条钠赏析葛倩昀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假如我有九条命)),语言质朴,结构严谨,想象丰富,感情真挚.作者之所以去做"九条命"的假设,就是因为感觉自己仅有一条"命"太少了,诸多必做的事务没有办法应付过来.但这里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去假设自己有"九条命",而不是"八条命",也不七条命"呢?细细品味就可以知道,作者所假设的这"九条命",完全是缘于九种情.一条命为耐生活之情.之所以用"耐",是因为生活中既有"千般惊扰",又有"最烦的"事,而'最烦的"事还必须去做,那当然就需要有"耐力",就需要用"半条命"去应付.剩下的"半条命''还得用来"回信和开会",这好像就不需要耐力了,其实不然,因为"回信"还要找到"相关的来信",还要受"邻座的烟熏",这没有相当的耐力也是办不到的.生活是作者人生的必需,他有这种耐力,就是缘于有生活之情.一条命为孝父母之情.父亲年迈身残,岳母年迈身残,只有"情如半母"的姨母来支撑着自己的家,作者思尽为人子之孝,因此想要有一条命来做自己该做的事,尽自己该尽的义务.作者的这种情是他品质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体现,因此情也就显得分外宝贵,这'命"也显得分外有价值.一条命为爱妻儿之情.作者这种爱妻儿的情,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一种歉疚之情,他自觉对妻子体贴得少,对女儿照顾得少,只有在心里"细加体会"爱妻的柔情,也只有在心里"默默怀念"可爱的女儿.有了这种亲情,才是人生的一种幸福,因此作者才用一条命来陪伴她们.作者工作单位:葛倩昀,河北省景县中学.一条命为念朋友之情.作者作为"新男人",不想"遗世独立",但他却有钱而"穷于时间",于是便只能尽其心,其力而为了,讲究一点策略,做到适可而止.但这种情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也应该用一条命来做.一条命为顾读书之情.书是永远也读不完的,有古人的书,更有今人的书;加之作者还要用时间来写作,用精力来教书,那读书就更显紧张了.但是,读书是成就人生的必由路径,不读书也就没有了学问,也就没有了文人,也就没有了余光中.因此,作者无论如何也不能放松读书一事,便将一条命交给心爱的书了.一条命为重教书之情.文化是要传承的,但作者自觉"忙于外务,席不暇暖",在教书方面有诸多不足之处,于是便思"经常与学生接触",以"产生实效"了.作者在想办法教书,在想办法把书教好,他情愿为教书而投入自己的精力,这也说明教书育人是他非做不可的事, 因此他才用一条命来做.作者这种竭力培养后人的精神是可钦可敬的.一条命为思写作之情.作者酷爱写作,也在写作方面有很大成就.他之所以要用一条命来进行写作,一方面是因为爱,另一方面是因为写作"需要全神投入".半心半意不能搞写作,三心二意更不能搞写作.作者用自己的体会和鲁本斯的事例说明了对待写作应该采取的方法与态度,而且在讲这些的时候,那种自豪与信心早己溢于言表.写作就是他的生命, 用一条命来做理所应当.一条命为慕旅行之情.作者深深仰慕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做法,更想付诸行动. 将自己与谢灵运和徐霞客并提,更见其志向.刘金红妙引诗句增文色47妙引诗句增文色——南州六月荔枝丹赏析刘金红贾祖璋的《南,I'1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科学小品,它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而诗句的引用则是它文学性的表现手法之一,使文章既富有理趣,又充满情趣.引用诗句,不仅说明了荔枝的特点,而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得文章语言生动,文采飞扬.不难看出,作者对于诗句的引用是特别讲究的,在什么地方引,以什么形式引,引用诗句的哪些部分和要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潜心斟酌.应该说,将一些名诗佳旬放在一篇科技说明文中,绝不是一件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事.那么,作者在引用诗句方面有哪些技巧呢?明引诗句.即在引用诗句时,说明朝代,作者或出处,使文章在介绍荔枝某个方面的特点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又显庄重典雅,且形象鲜明,能吸引读者,令读者去思索品味诗句的表象意义和隐含的古典蕴涵.如作者描写吃毕荔枝把壳和膜扔在地上的情景,如果用平实的语言来介绍,读者必然会感觉索然.因此, 作者引用明代人徐火勃《咏荔枝膜》中的诗句"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以夸饰的手法和特写镜头来展示荔枝的壳与膜坠地的过程,并付予它动态,使其美态毕溢,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又好像看到一位古人正站在一边津津有味地观赏,乐在其中.其实徐火勃《《咏荔枝膜》的诗共有句,但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只引用了其中的两句,应该说是筛选图当,铸炼求精.暗引诗句.即引用诗句,只为说明荔枝的特点,重在引用诗句本身,而不在乎作者及出处,达到一种芙蓉出清水,只见芙蓉艳的艺术效果,展示出由诗现景,由景画意的多维境界与深长意味.作者为了生动地再现荔枝的颜色,引用诗句"飞焰欲横天"和"红云几万重",状写荔枝成熟时整株树以至成片树林都是火红如彤,鲜艳如霞的景象,突显其奇特的绚丽美姿,使读者不仅能感受体会荔枝的鲜艳,数量之多,而且绘抹成了令人流连忘返,痴迷陶醉的情境.至于这两旬诗是谁写的和诗的题目是什么,并不重要,因此作者不予提及.由此也可见作者引用诗句非常讲究分寸.作者在引用诗句的过程中,还注意到完整引用与片段引用的区别,如绘画配其墨而着色,弹琴适其音而调弦一般,个中妙处岂可用词语来述尽,只有凭读者去慢慢意会了.总之,作者引用诗句,就是为了给科技说明文增添情趣,使之生动活泼,避免单调呆板,能够吸引读者,富有感染力,有更好的表达效果.可以说, 《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能够成为名篇,跟它巧妙的引用不无密切关系.且余先生能与有此喜好的太太在一起旅行,更是情趣流彩,令古今之人都艳羡称叹.这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要用生命做下去.一条命为恋恬淡之情.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有显要之名却不思显要之位,有超人之才却不具超人之欲.他深深懂得:平平淡淡才是真,从从容容最可求.如此,人生才过得踏实而平稳.作者这种求实的精神,也就奠定了他作者工作单位:刘金红,河北省景县中学成就事业的坚实基础.他用一条命来恋恬淡之情,充分表现了他长远的目光和不俗的志向. 九条命缘于九种情,一种情就是一个多彩的世界.由此可见余光中先生的心灵世界是如何多姿多彩,他的事业又是如何灿烂耀目.。
浅析余光中对《老人与海》的重译
2016年第9期总第166期No.9. 2016Sum 166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浅析余光中对《老人与海》的重译陈腊梅(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常州 213025)摘要:本文研究的是余光中先生1957年和2010年翻译的《老人与海》的两个版本,挑选译本中诸多实例,通过对比分析重译本对原译本的改进,并结合余光中的翻译思想,探讨影响其重译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余光中;翻译思想;老人与海;重译中图分类号:H315.9;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6)0009-000344-02引言《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经典之作,其凝练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文本内涵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美誉,在中国也拥有庞大的读者群。
其英译本在中国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更新,其中比较受欢迎,有影响力的是余光中译的版本。
余光中,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除了诗文方面的造诣, 余光中也深谙西学,在文学翻译上建树颇丰。
余光中译的《老人和大海》最初于1957 年出版,2010 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余光中先生的重译本《老人与海》。
重译是翻译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尤其是文学经典的翻译。
本文主要关注的是余光中对海明威《老人与海》的重译。
文章通过对比余光中《老人与海》的原译本和重译本,剖析探讨其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知行合一的关系。
一、余光中的翻译观余光中,学贯中西的语言大师,同时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实践者。
余光中先生在前人翻译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自身数十年的翻译实践,提出了独具特色的译学思想。
他主张一种形、义兼顾的翻译观。
在翻译研究方面,余光中从不空谈理论,但我们可以从他的一些代表性议论看出他的翻译观。
其一、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
其二,翻译是一种“有限的创作”,创作是一种“不拘的翻译”。
其三,要译原意,不要译原文。
(一)翻译的艺术性与变通余光中在其著作《翻译研究》中指出,翻译不折不扣是一门艺术,不仅对语言,更是对思想和文化。
余光中
原诗: 原诗:I died for Beauty——but was scarce/Adjusted in the Tomb/When One who died for Truth, , was lain/In an adjoining Room——//He questioned softly “Why I Failed”? ? /“For Beauty”,I replied——/“ And I— , —for truth——Themself are One—— /We Brethren,are”,He said—— , , //And so,as Kinsmen,met a Night— , , —/We talked between the Rooms—— /Until the Moss had reached our lips— —/And covered up——our names.
余光中
余光中( 余光中(1928-), ), 祖籍福建永春, 祖籍福建永春,生于 南京。后赴美进修, 南京。后赴美进修, 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 士学位。 士学位。返台后任师 政大、 大、政大、台大及香 港中文大学教授, 港中文大学教授,现 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 院院长。 院院长。当代著名诗 人和评论家。 人和评论家。
原诗: 原诗:An old,mad,blind,despised,and dying , , , , king—/Princes,the dregs of their dull race,who , , flow/Through public scorn—mud from a muddy spring;/Rulers,who neither see,nor feel,nor ; , , , know,/But leech-like to their fainting country , cling,/Till they drop,blind in blood,without a , , , blow;/A people starved and stabbed in the ; untilled field—/An army,which liberticide and , prey/Makes as a two-edged sword to all who wield—/Golden and sanguine laws which tempt and slay—/Religion Christless,Godless—a book , sealed;/A Senate—Time’s worst statute ; unrepealed—/Are graves,from which a glorious , Phantom may/Burst,to illumine our tempestuous , day.
余光中乡愁中的情结
余光中乡愁中的情结余光中乡愁中的情结一首《乡愁》让很多人认识了现代诗人余光中,那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看看余光中的乡愁里面有哪些情结吧。
以一首《乡愁》诗歌闻名华人文化界的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终于再次踏上了故土。
他激动地说,长达半个世纪的归乡梦,只用了半天就变成现实。
余光中先生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我对朋友这么说过。
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魂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
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母亲最亲、妻子最情,透过余老先生诗的语言,我们看到了一个海外文化人的恋土、恋家、恋旧、恋故情结,看到他的拳拳赤子之心和殷殷家国之情。
离开中国大陆,自然是“离心”,“心”即华人和中文的故土,这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而且更是历史的和文化上的。
古时候离开中原,也是一种“离心”。
由于“离心”的缘故,产生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乡愁文学”和“怀乡文学”,炎黄子孙不管到了哪里,无论距离“圆心”的行程有多遥远,他的心总是怀念故乡,难忘故土,乡思乡恋乡情乡愁绵延不绝。
———余光中(载《文汇报》2002年9月5日)恋土情结恋土情结可以说是余光中诗文最鲜明的情感特征。
“恋土”就是眷念家园乡土,在余光中的诗文中,他所眷念的主要是指生他养他的中国大陆故土。
正因为此,他在人们非常熟悉的散文《从母亲到外遇》中把“大陆”比作“母亲”:“我对朋友这么说过。
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
”魂牵梦萦的那一片后土,是生他养他的摇篮血地,也是他青少年生活过的故土家园。
虽然他这一辈子走过很多地方,在台湾、香港、欧洲、美国等地都生活过,但他最依恋的依然是祖国大陆,正是这一份对故土家园的深深眷恋,使他把大陆放在了“母亲”的至尊位置上,而台湾、香港、欧洲只能屈居“妻子”、“情人”、“外遇”之位,甚至“烧我成灰”,他也始终坚守这一点,他的恋土情结是多么的根深蒂固!不仅如此,即使到澳大利亚讲学,身处坎贝拉冰风刺骨的冬天,正像孩儿思念母亲一样,他首先联想到的也是中国大陆的冬天。
余光中的爱情诗
余光中的爱情诗余光中的爱情诗余光中,男,1928年出生,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
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曾就读于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余光中的几首爱情诗,欢迎阅读。
等你, 在雨中等你, 在雨中, 在造虹的雨中蝉声沉落, 蛙声升起一池的红莲如红焰, 在雨中你来不来都一样, 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尤其隔着黄昏, 隔着这样的细雨永恒, 刹那, 刹那, 永恒等你, 在时间之? 在时间之内, 等你, 在刹那, 在永恒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 此刻如果你的清芬在我的鼻孔, 我会说, 小情人诺, 这只手应该采莲, 在吴宫这只手应该摇一柄桂浆, 在木兰舟中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耳坠子一般的悬着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步雨後的红莲, 翩翩, 你走来像一首小令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从姜白石的词里, 有韵地, 你走来祈祷请在我的发上留下一吻我就不用戴虚荣的桂冠请在我的手上留下一吻我就不用戴灿烂的指环请在我眼上轻轻地一吻吻干我眼中寂寞的清泪请在我胸上轻轻地一吻吻消我胸中的不平的块垒在这寒星颤抖的深夜我多么苦盼你的暖嘴能盖在我冰凉的唇上使它不再唱人世的伤悲下次的约会——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当我死时,你的名字,如最后一瓣花自我的唇上飘落。
你的手指是一串串钥匙,玲玲珑珑握在我手中,让我开启让我豁然开启,哪一扇门?握你的手而死是幸运的听你说,你仍爱我,听你说春秋网h 凤凰死后还有凤凰春天死后还有春天,但至少有一个五月曾属于我们每一根白发仍为你颤抖,每一根潇骚都记得旧时候,记得你踩过的地方绽几朵红莲你立的地方喷一株水仙你立在风中,裙也翩翩,发也翩翩覆你的耳朵于我的胸膛听我的心说,它倦了,倦了它已经逾龄,为甄甄啊甄甄它跳得太强烈,跳得太频爱情给它太重的负荷,爱情爱情的一端在此,另一端在原始。
上次约会在蓝田再上次,在洛水之滨在洪荒,在沧海,在星云的叆叆在记忆啊记忆之外,另一端爱情下次的约会在何处,在何处?你说呢,你说,我依你(你可相信轮回,你可相信?)死亡的黑袖挡住,我看不清楚,可是嗯,我听见了,我一定去永远,我等如果早晨听见你倾吐,最美的那动词,如果当晚就死去我又何惧?当我爱时必爱得凄楚,若不能爱得华丽你的美无端地将我劈伤,今夏只要伸臂,便有奇迹降落在摊开的手掌,便有你的降落在我的掌心,莲的掌心例如夏末的黄昏,面对满池清芬面对静静自燃的灵魂究竟哪一朵,哪一朵会答应我如果呼你的小名?只要池中还有,只要夏日还有一瓣红艳,又何必和你见面?莲是甄甄的小名,莲即甄甄一念甄甄,见莲即见人只要心中还有,只要梦中还有还有一瓣清馨,即夏已弥留即满地残梗,即漫天残星,不死的仍是莲的灵魂永远,我等你分唇,启齿,吐那动词凡爱过的,远不遗忘。
“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余光中
“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余光中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
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并兼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二年。
1985年,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
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其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教授于台湾逝世,享年89岁。
人物生平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
在秣陵路小学(原崔八巷小学),南京市第五中学(原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
1947年,毕业于南京青年会中学,分别考取北大及金陵大学。
因北方不宁,入金大外文系。
1948年,创作初期,20岁,发表第一部诗集。
1949年,年初内战转剧,随母自南京逃往上海,再去厦门,转厦大外文系二年级下期。
7月,随父母迁香港,失学一年。
1950年,5月到台湾,9月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三年级。
余光中这17句温柔文案,包容酸甜苦辣,句句洞察人心
余光中这17句温柔文案,包容酸甜苦辣,句句洞察人心这一期诗词名句,咱们不说古代之人,来欣赏一下近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作品。
说起余光中,最先想起还是他的《寻李白》。
“酒入豪肠,七分啸成剑气,剩下的三分化成月光,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这大概是我此生都忘不了的一句。
能读懂李白的人,对世间万事自然也通透,读读他的文字,也能一窥文学家心中所思所想,让我们活得更加通透些。
1.世界上最无趣的事情莫过于开会了。
大好的日子,一大堆人被迫放下手头的急事、要事、趣事,济济一堂,只为听三五个人逞其舌锋,争辩一件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通的事情,真是集体浪费时间的最佳方式。
仅仅消磨光阴倒也罢了,更可惜的是平白扫兴,糟蹋了美好的心情。
——《开你的大头会》开会这一件,想必在职场中待过的人都深有体会。
为一件重大事情开个会,大家坐在一起商量出个现状和解决方案,这自是理所当然。
只是偏有些人,一见人多便逞能,也不管会议的主题是什么,只管把自己所有的想法说开去,为的是显一个“积极”。
若碰到这种人,会大半是开不好,还惹得人坐立不安,直想逃离。
文人开会,就更避免不了上述问题,往往一个会开完,或者没决定,或者没措施,或者措施有了、就是没动静,由着问题继续拖下去。
这种会,开他干嘛呢?2.寂静,是一切智慧的来源。
达摩面壁,面对的正是寂静的空无。
一个人在寂静之际,其实面对的是自己,他不得不跟自己对话。
——《饶了我的耳朵吧,音乐》这几天看到蔡澜先生在微博下的回复。
有一句是这样的:人要学会与自己独处。
许多自诩外向之人,平日以交际为能事,见人便夸口自己人脉之广。
殊不知肚中有学问者,追求的是内心富足安宁;平日里自夸自耀者,多得是腹中空空。
3. 我时常觉得,艺术是闲出来的,科技是忙出来的。
“闲”当然不是指“懒”,而是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从容不迫的出神状态,正是灵感降临的先机与前戏。
——《我是余光中的秘书》艺术来源于生活,你要首先有生活的热情,而后才有艺术。
诗人余光中与妻子范我存
爱·人生L o v eSTRAIT SISTER48已故知名诗人余光中的妻子范我存,由亲友证实于2023年11月24日晚间离世于台湾高雄,享年92岁。
女儿余幼珊表示,母亲一直受到肠胃道出血困扰,这次住院出血一直止不住,最后放弃积极治疗,后来转到安宁病房。
母亲的最后一程走得很安详洒脱,四个姊妹也都回来在旁陪着,她没有遗憾。
范我存,祖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年少时在乐山念书,小名“咪咪”,是余光中的远房表妹,两人相识超过70年。
范我存的名字很特别。
她曾说,因父亲留学法国时,受到存在主义“我思故我在”的影响,于是为她取名“我存”。
范我存是古玉研究者,著有《玉石尚:范我存收藏与设计》等书。
1945年,17岁的余光中第一次见到范我存。
自从相识起,余光中先生对妻子的爱从未变过,一句句情诗从青丝写到白发。
2006年,余光中在成都参加一个活动,当他念到自己的诗《乡愁》“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时,突然高声呼喊“我的新娘在哪呢?”听到声音,一位身着粉红色大衣的老奶奶缓缓走来,口中说着“这呢,这呢”。
她就是余光中一生最爱的妻子——范我存。
余光中第一次见范我存,是在姨妈家。
当时的范我存,皮肤白皙、五官清丽,看上去柔柔弱弱,一双眼睛含羞带怯,让人难以忘记。
那一年,余光中17岁。
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在此之前,就常听姨妈提起这位表兄,说“他书读得好,中英文俱佳,又有绘画天分”,于是便多瞄了几眼,余光中“理个平头,穿一件麻布制服,看起来有点严肃,又有点害羞”。
那一年,范我存13岁。
相遇仓促,再加上两人都很害羞,所以并没有说上几句话。
不久,范我存便收到了表兄寄来的一份同仁刊物。
不知是不是像每个陷入恋爱中的寻常男子,想给心爱的姑娘展示自己最出众的一面一般,那刊物里有余光中翻译的拜伦的作品。
可笑的是,余光中从未问过表妹的真名——收信人上写的竟是表妹的小名:范咪咪。
在后来余光中的诗中,常出现咪咪/宓宓。
咪咪的眼睛是一对小鸟,轻捷的拍着细长的睫毛,一会儿飞远,一会儿飞近,纤纤的翅膀扇个不停。
余光中诗选情感的回响
余光中诗选情感的回响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深入人心的主题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诗选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情感的回响,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感受,将自己内心世界中的情感与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本文将通过纵观余光中诗选中的几首经典作品,来探讨他的诗歌如何给予我们情感的回响。
首先是余光中的《对一棵梧桐树的限制》。
整首诗以诗人对梧桐树修剪的过程为线索,通篇洋溢着对生命和爱的思考。
诗中的“限制”,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对大自然的调整和修剪,另一方面也是诗人对自己内心情感的审视和约束。
通过诗人的文字描绘,梧桐树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象征着自由和韧性。
而诗中的情感,不仅是对梧桐树的喜爱,更是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爱的追求。
这种情感与读者的共鸣,使得诗中的情感回响在读者内心深处激起涟漪。
其次是余光中的《山居秋暝》。
这首诗以诗人对山居生活的感悟为主题,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和个人的心情来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诗中的“秋暝”,形容了山居中的宁静和萧瑟。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的景色与情感完美结合,使得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不仅能感受到诗人的深情厚意,还能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找到自己内心与大自然相连的感觉。
这种情感的回响,使得读者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和平和。
此外,余光中的《水调歌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民间散曲的形式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岁月变迁的感慨。
诗中的“水调歌头”,暗喻着人生中的忧伤和迷茫。
通过诗人对生命的反思和对时光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中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人性本质的思考。
这种情感的回响,使得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的痛苦和无奈,还能与其共鸣,进而反思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以上几首经典作品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余光中的诗歌不仅在形式上独具一格,更是在情感表达上给予我们深深的回响。
他通过精心的描写和真挚的感受,将自己的情感与读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共鸣和情感的宣泄。
2024年河南省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预测试题含解析
2024年河南省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预测试题一、单选题1、写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名句的作者是______。
A.孟子B.孔子C.庄子D.老子2、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______泪,恨别鸟惊心。
”A.流B.洒C.溅D.掉3、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______拉开了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序幕。
A.诗歌B.戏曲C.唐传奇D.词4、“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歌颂了______的爱情故事。
A.牛郎与织女B.梁山伯与祝英台C.许仙与白娘子D.唐玄宗与杨玉环5、下列作品不属于陶渊明所作的是______A.《五柳先生传》B.《桃花源记》C.《山居秋暝》D.《归去来兮辞》6、杜甫“三吏”“三别”以史为诗,描写了安史之乱中社会的离乱景象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和痛苦,这类作品充分体现了杜甫______的诗歌风格。
A.清新俊逸B.沉郁顿挫C.豪放超迈D.委婉含蓄7、《风波》中反复说“一代不如一代”的人物是______。
A.七斤B.九斤老太C.八一嫂D.赵七爷8、“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是鲁迅先生对______的评价。
A.《三国演义》B.《红楼梦》C.《西游记》D.《金瓶梅》9、钱钟书的小说______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A.《写在人生边上》B.《围城》C.《猫》D.《人·兽·鬼》10、魏徵向皇帝李世民上书劝谏的文章是______。
A.《谏逐客书》B.《上枢密韩太尉书》C.《答司马谏议书》D.《谏太宗十思疏》1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言外之意是______。
A.故国宫殿,令人牵挂B.岁月流逝,青春不在C.江山易主,物是人非D.美景依旧,故人已老12、《纪念傅雷》是一篇悼念友人的散文,文章选取作者与傅雷27年交往中的生活片段,按时间顺序进行叙写。
作者以冷静客观的笔墨,深情讲述了作者与傅雷交往的情谊,展现了傅雷独特的个性,文中赞颂了像傅雷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______的品格。
砰响声声
文人走笔
他以自己的问题剧冲击了戏剧舞台 上萎靡不振的沉闷空气,为戏剧创 作注人了干预现实生活、干预当代
人生的新鲜元素 。 《 玩偶之家》 的上演 , 引起了欧 洲乃至世界上的强烈反响 ,其 “ 讨 论”的因素一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 的谈资 ,以至于当时请客时主人为 避免客人之间的争辩 ,不得不在餐 桌上摆放起“ 莫谈娜拉” 的字样 , 可 见该剧影响之广之烈。也正是这一 鲜明的艺术特色 , 《 让 玩偶之家》 经 久不衰、 永葆青春, 至今还在上演。 它所留下的话题 ,如妇女在家
“ 响声声 砰”
北欧一如欧洲大陆 ,似乎都有 一种难言的隐痛 ,那就是当年对本 国的文化大师很少给予足够的理睬 和推崇 ,或者是压根儿就使他们在 国内没有市场 , 最终穷困潦倒 ; 戴者 是去国经年, 漠然视之, 只有当大师 们在国际舞台上功成名就之后 , 才得到本 国的认可。 对此 , 它们无言以说 , 但仍然瞒 不过后人目光的审视。类似情况 , 俯 拾 皆是 。
他兜兜转转还是要苔丝 ,即使她嫁 了 人又被抛弃 , 还改善了她家人的生活, 他爱她。因为这爱, 他死掉。谁让他是 引诱者呀 , 好像没有人觉得不公平。 电影大师的爱情故事,常常是讲 背叛 ,被命运结合的两个人,互相折 磨, 徒然成为彼此的栓桔。 这也是人世 情感的一种残酷事实。并不是所有的 人性的深情,最终都能够成为静水流 深的宽阔江河, 最戏剧的一种, 就是宿 命般的彼此毁灭。当年从黑白电视机 里看《 太阳浴血记》 里面的那个浪荡 , 公子格里高利 派克和心上人 , 最后互 相射杀的时刻,是好莱坞历史上最酷
易卜 生便是其中之一。 易卜 生的文学成就,在挪威可 谓无出其右, 但他在国内时, 却屡遭 围攻指责, 并无席地 , 因之 , 他愤而 出走。砰然关闭的国门在27年之后,
余光中经典语录100句
余光中经典语录100句1、当你的情人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逍遥游》2、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3、人生有时难免会陷入困境,但人的高贵在于,困境中依然保持操守,决不能放纵自我,任错误的欲望泛滥。
4、世界非黑即白,但是你在我眼里是彩色的。
5、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6、独揽话题的人,既无礼,又无情。
7、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
——《绝色》8、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9、通向理想的途径往往不尽如人意,而你亦会为此受尽磨难。
但是,孩子,你尽管去争取,理想主义者的结局悲壮而绝不可怜。
10、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昏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11、说是人生无常,却也是人生之常。
12、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寻李白》13、我的心就在你面前,等着你带它回家。
14、一、“我们都没有后悔,那个时候我们急急忙忙地向前走,很少回顾。
今天我仍然没有后悔,只是有时想起徽因所受的折磨,心痛得难受。
”15、—余光中16、三、夜莺在橡树上巢中听见,从叶丛里望外看,心中诧异。
17、在所谓的人世间摸爬滚打至今,我唯一愿意视为真理的就只有这一句话:一切都会过去的。
18、什么时候做少女太累了,来做我太太。
19、你终究会成为你正在成为的人20、人生有许多事情,正如船后的波纹,总要过后才觉得美的。
21、旅行之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
是一种改变。
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
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
这样,人的心胸才会变得更宽广;这样,我们才会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22、——可可.香奈儿23、——汪国真24、五、这是一支定向的舵,你不要再费力气去扭转了。
25、———林清玄26、不要问我心里有没有你,我余光中都是你27、既然今天,没人识得星星一颗,那么明日,何妨做皓月一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光中:婚姻是一种妥协的艺术
楚楚可怜的表妹
咪咪,宓宓,这些名字经常出现在余光中的诗文中。
她原是同一人,本名范我存,余光中的一位远房表妹。
抗战胜利后,17岁的余光中跟随父母回南京,在范我存的一位姨妈家中两人巧遇。
此前,范我存常听姨妈提起这位表兄,夸赞他书读得好,中英文俱佳,又有绘画天分。
范我存不免多瞄了余光中几眼,不过当时两人都很害羞,没说上几句话。
表兄对这位初识的表妹显然很有感觉,因为不久范我存就收到他寄来的一份同仁刊物,里面有余光中翻译拜伦的作品。
可笑的是,信封上写的收信人名字竟然是“范咪咪”。
小书呆子不知道咪咪只是范我存的小名,甚至没去打听她的真名。
范我存此时就读于南京的明德女中,母亲孙静华是新女性的前辈,总是教导女儿要看社论或思想性的文章,不喜欢她接触纯文艺。
范我存的父亲范肖岩是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早年留法,受西方文化影响比较尊重女权。
抗战爆发,范肖岩在携妻女逃往内陆的途中染上肺病,一病不起。
幸好外婆和舅舅已逃难到乐山,范我存母女就投靠了他们。
1949年初,范我存随一位表姐夫飞去台湾。
到了台北,范我存才念了两年半书,学校为学生进行健康检查时发现她的肺部有问题。
于是,年轻苍白的岁月,就在休学养病中寂寞度过。
1950年6月,余光中一家也从香港来台。
不久,余范两家就联
络上了。
后来余光中在《四月,在古战场》一文中,对当年的表妹有这样的描述:“一朵瘦瘦的水仙,婀娜飘逸,羞赧而闪烁,苍白而疲弱,抵抗着令人早熟的肺病,梦想着文学与爱情,无依无助,孤注一掷地向我走来……”
然而,一开始,两边家长都不太赞成他们来往。
余家顾虑范我存身体不好,范家看余光中这个台大的高材生有点书呆子气,但是两个年轻人很快就从知己发展成情侣。
当时余光中在文坛上已小有名气,表妹眼中自然是爱慕有加。
而余光中也在表妹那里得到另一些艺术的启发,例如西洋现代绘画,尤其是凡·高的作品,就是经由她介绍才开始认识的。
除了心灵契合,他们又有共同的生活经验:江南的童年,四川的少年,逃难的艰苦,经过战火的洗礼,那份共鸣就更不一样了。
而余光中在爱情燃烧到白热的那段时期,也曾用一柄小刀,在厦门街自家院子里的枫树干上刻下“YLM”三个英文字首,Y代表余,L是爱,M 是咪咪。
1955年,余光中开始翻译《凡·高传》。
他在白纸的正面写译文,反面写情书,然后寄给范我存,由她誊写后再寄回给他。
前后11个月,全文30多万字,全由范我存陆续誊写在有格稿纸上,之后才由余光中送往《大华晚报》发表。
里里外外全靠她
1956年,余光中终于和表妹结婚。
结婚为女人一生的分界线,对于范我存来说,婚前的娇柔羞涩,在婚后不久就磨炼成自信坚强。
从1958年到1965年,7年之间,她生下了5胎(其中唯一的男婴出生后3天不幸早夭)。
范我存回忆当年,经常是门铃、电话铃齐响,她一手挟着孩子,一边先抢接电话,要对方等一下,再奔下玄关去开大门;要不就是在厨房,把孩子放在推车里,忙着做饭。
余家全盛时期,大小共有8口,食量惊人,还得兼顾营养可口。
这对范我存是一大考险,但渐渐地她也从中学到了讲求实际,而婚前的浪漫幻想也得暂放一边。
不过丈夫的文学活动,范我存始终坚持参与。
蓝星诗社的成员把余宅当作总部,众诗人经常进出。
后来余光中在师大教书,交游更广,家里又经常有学生来往,再加上公公余超英好客成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厦门街余宅,简直人文荟萃。
而外表娇柔的范我存,其实内心是极有主张的,从内务大臣到外交部长,全由她一手担纲。
“她帮我摒挡出一片天地,让我在后方从容写作,我真的很感谢她!”余光中不止一次这样说。
心底不止一朵莲
在余光中的800多首詩中,情诗占了100首,有不少很引人遐思。
从早年的《昨夜你对我一笑》到《莲的联想》,让人隐约感受到余光中的情诗并非凭空捏造。
那些情诗所咏是谁呢?那样浪漫凄美的情韵是真是假?“如果没有动心,莲的联想在哪里啊?”余光中眼中带笑,语带玄机,“人难免会动情,如果控制得宜,也是一种智慧。
”对余光中来说,莲有三重意义:既是花,也是古典美人的象征,又有宗教意义。
他钟情莲的化身,他迷信美。
在他的心底,莲,不止一朵。
对于爱情,余光中是这样看待的:“人如果太绝情,老是理性地慧剑斩情丝,也未免太乏味了,像是不良的导体;但若是太自作多情,每次发生爱情就闹得天翻地覆,酿成悲剧,又太天真了。
爱和美不一样:爱发生于实际生活,美却要靠恰好的距离。
水中倒影总比岸上的实景令人着迷。
”余光中认为自己是个保守的人,外出吃饭都在固定的餐厅,买东西也认定了原来的商店,缺乏革命性。
所以这一生的感情,不可能再有什么大变化了。
诗人强调,作品本来就虚虚实实,不必认真考证。
他庆幸妻子没有从字里行间去搜索微言大义,这种见怪不怪、大而化之的性格,有利他的创作。
他说:“如果妻子对艺术家丈夫把一本账算得太清楚,对艺术绝对是一种障碍,什么都写不出来啦!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她自信的表现。
”做夫妻40年了,两人鲜有吵架。
余光中脾气虽急,但从不迁怒,而且脾气发过就放下了,心胸非常开阔。
“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夫妻相处是靠妥协。
婚姻是一种妥协的艺术,是一对一的民主,一加一的自由。
”这是余光中的“婚姻之道”。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