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发于畎亩之中》学案
《舜发于畎亩之中》教案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是传说中的圣君、贤相、才臣,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工作地位低贱,要么默默无闻„„
师:
你说得更具体了,同学们能否联系全文再思考一下?
生18:用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也为了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
“顺境也能成才。”(热烈的掌声)
生19:李泽楷只是少之又少的特例,殊不知,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的这些充满哲理的话,促人深思,催人奋进。
生12:老师,我认为课本第2段中的“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断句不正确。
师:
哦!敢于向课本挑战,那你认为应该怎样断句呢?
生12:我认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句应该断到“其”字后。
师:
根据你理解的断句方法,该怎样读呢?
生12:“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其”字之前分别运用使动词“苦”“劳”“饿”“空乏”“拂乱”,节奏更鲜明,语气更流畅。
生14:开头这段作者一下子列举了6位名人,是不是太多了?
师:
是啊!为什么列举这么多例子?
琅上口,好读易记。
生15:其实也是为下文的议论提供充分的论据。
师:
说得很好,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6个人有些什么共同点?
生16:他们出道之前都曾遭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炼,吃过不少苦头。
师:
你具有全局目光,考虑得挺全面。还有疑问吗?
生:
没有,都理解啦!
舜发于畎亩之中教案
《舜发于畎亩之中》教案主备人:苏红瑞【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难点:1.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一个故事,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吧,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泡个热水澡吧!结果呢?——青蛙熟了!听了这个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或名人名言概括出故事的主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当中寻找答案吧二、孟子其人其书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就能看出这些特点来。
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现有《孟子》七篇传世。
孟子有关的故事:孟母三迁、孟子受教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字音舜( shùn ) 畎亩( quǎn ) 敖( áo ) 奚( xī) 傅说( yuè)胶鬲( ɡè) 行拂( fú) 拂士( bì)(二)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注意听的朗读节奏;2、注意听的朗读感情;3、感悟课文内容。
河北省八级语文下册《舜发于畎亩之中(第二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河北省滦南县青坨营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舜发于畎亩之中(第二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2、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重点难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学会正确看待挫折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教学内容师生随笔第一课时一、感悟新知背诵课文,教师作评价二、探究新知1、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列举了舜等六位名人的事例,想一想他们有哪些共同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朗读第二自然段,你能发现一、二两自然段的关系吗?作者认为一个人才要担当“大任”要经历哪些方面的困苦?1、朗读第三自然段,可以看出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论述的?2、讨论:作者由一个人论述到一个国家,国家没有法家拂士往往灭亡,我们可以理解,但作者认为有敌国外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件好事,你能理解吗?3、在第一课时,同学们就找到了中心论点,注意把握细节将中心论点写下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在论证时对这两方面有所侧重吗?4、为了充分地证明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试着梳理一下作者的写作思路吧!先通过列举六位名人经历磨难后成就事业的事例,论证了苦难的重要性,然后又通过正反对比,由一个人论述到一个国家,再次体现了磨难的重要,最后得出全文所论证的中心论点。
三、整理归纳1、作者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论证这个观点。
2、请你举出能证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事实论据和到理论举各一个。
四、达标测评一、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这篇课文,选自《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教案
《舜发于畎亩之中》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2.理解课文的议论层次和议论特色。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从中获得启迪。
难点:理解本文的议论层次,体会其说理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1.全文至少诵读三遍,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
2.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3.搜集古今中外逆境中崛起的真实故事三则,制作成资料卡片,(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电脑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准备一则故事进行复述交流。
4.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资料、有关逆境与人的成长的格言和故事、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方法:突出朗读,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开展课堂讨论,在辨析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你们步入人生已经十三个年头了。
人生就像走路,有的人只希望走舒适平整的大路,永远一帆风顺。
但是,人生之路如果有100条,其中就有99条是崎岖、泥泞、艰难的。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面对逆境,每个人将交出不同的答卷。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历史,走向世界,去领略那些面对逆境奋勇搏斗的英雄的风采。
二、引导学生回顾第五单元内容,然后相互交流搜集到的古今中外逆境中崛起的故事,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有关逆境中崛起的格言和故事补充:逆境是通往真理的第一条道路。
(拜伦《唐璜》)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
(朱光潜《谈美书简》)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
(马克思《致路·库格曼》)华罗庚逆境成才:华罗庚二十岁时得了伤寒病,卧床半年病愈后,左腿致残。
在这种情况下,他坚持自学数学,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震动了数学界。
后来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辍劳苦继续研究数学,成为举世瞩目的数学家。
一位美国学者在给他的信中说:“您向大家证明了,好的学者即使在最恶劣的逆境中,仍然可以做出出色的成绩,您使我们这些生活在安逸和稳定环境中的人们只能感到羞愧。
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发于畎亩之中》导学案一小组学号姓名分数:【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
3、掌握重点词句。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翻译。
【预习点兵】1、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后人将他和并称为,被称为“”,。
孟子主张行“”,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一部的书,现存篇,是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之一。
2、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孙叔敖()拂乱()曾益()拂士()【合作探究】3、读课文,划出节奏。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4、解释加点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空乏..其身()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必先苦.其心志()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2)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5、翻译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二《舜发于畎亩之中》导学案二小组学号姓名得分:【学习目标】1.理解孟子在本文中的思想观点及论述特点。
2.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
【学习重点】理解孟子在本文中的思想观点及论述特点【预习点兵】1)))()发古义:今义:征古义:今义:喻古义:今义:士古义:今义:A B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动心忍性动心忍性【合作探究】(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4、孟子认为磨炼人才的主观因素是客观因素是5、孟子从内外两方面阐明国家走向灭亡原因的句子是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中心句是7、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八年级语文下册《舜发于畎亩之中》教学设计河大版
点的讲解和示范。
多媒体教学手段
利用PPT、视频、音频 等多媒体资源,丰富课 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
网络教学手段
利用网络平台,如在线 课程、学习社区等,进 行课外的辅助教学和学
习交流。
其他教学手段
利用实地考察、角色扮 演、小组讨论等教学手 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 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 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指导学生学
反馈与调整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引导他们通 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课文,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给 予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
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手段
加强师生互动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同时教师 也要积极回应和指导,以促进师生之 间的交流和互动。
提高教师素质
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 育理论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 工作的需要。
THANK YOU
总结词:引导思考
04
详细描述: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舜是如何从一个普 通农民成长为一位伟大领袖的,为后续课文解析做铺垫。
课文解析
总结词:梳理文章结构 详细描述: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主旨,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
把握。
总结词:深入解析重点难点
详细描述: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 进行深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深 层含义。
八年级语文下册《舜发于畎亩之 中》教学设计河大版
汇报人: 2024-01-03
目 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反思与改进
徐翠松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发于畎亩之中》学教案遵化三中徐翠松学习目标1、知识能力:反复诵读,理熟读成诵,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3、情感与价值: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学习重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学会正确看待挫折学习难点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教法学法合作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选用投影仪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全文。
学习重点能准确翻译全文学习难点读准节奏,熟读成诵学习过程一、导入: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这篇文章,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二、展示预习结果(15分钟)1、作者知多少: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
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后人总以“孔孟”并称,称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的散文善用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富有很强的说服力。
2、正音释义:畎(quǎn)亩:田间水沟傅说(yuè)曾(zēng)益:同“增”,增加胶鬲(gé)拂(bì同“弼”)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ú)乱:违反、阻挠3、检查朗读课文4、读出节奏(要求:字音读准节奏合理流畅自然)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⑵……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最新精选】冀教初中语文八下《11孟子二章》word教案 (2).doc
《舜发于畎亩之中》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 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2.智育目标: 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教学重、难点1.分析文章内容,特别是文章第二、三段。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舜发于畎亩之中》。
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
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二、感知课文1.齐读课文,版述学生读错的字词并解释:畎(quǎn )亩:田间水沟不说(yuè):“说”通“悦”,高兴曾(zēng)益:同“增”,增加拂(bì)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ú)乱:违反、阻挠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师出题检查掌握情况:(学生圈点勾画出疑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1)词类活用。
①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②饿(使……饥饿)③空乏(使……穷困缺乏)④所以动(使……惊动)心⑤忍(使……坚韧)性⑥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⑦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⑧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2)古今异义词。
①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②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3)多义词。
①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②而:而后作(承接连词)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③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④是:于是人也(这样的)发于声(表现)今义,判断动词⑤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4)特殊句式。
《舜发于畎亩之中》教学设计 (2)
《舜发于畎亩之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语汇。
2.掌握本文在说理论证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正确的成才观。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本文在说理论证方面的特点。
课时安排:本课教学用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历史上大多数取得非凡成就的人,都经历过千辛万苦,千难万难。
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赋《离骚》,司马迁受刑作《史记》……由此可见,困难挫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勇敢面对,奋力前行,它将成为我们驶向成功彼岸的风帆。
早在几千年前,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就论述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好,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好好聆听孟子富有哲理的教导!一.朗读训练1. 听范读(视频),要求挺准读音,注意句读。
2. 自由朗读,疏通文意。
二.指导翻译全文抓住重点字词的理解,由点及面,疏通全文。
三.合作探究(一)学生合作探究1.第一段所列的六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特点?2.第二段的“故”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认为一个人怎样才能担当重任?3.第三段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证?是怎样进行论证的?所论证的内容是什么?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二)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出示板书:1.六个例子——经受磨难才成就了不凡事业故:起过度作用,表示推断归纳担当大任:必先—必先——劳苦饿空乏拂乱普遍道理:成才需要经历艰苦磨炼2.个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正面)(小)经受磨炼的益处国家——如果没有忧患,往往遭至灭亡(反面)(大)四.拓展延伸请你大胆的说出你的阅读体验:你赞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吗?赞同的请说说你的感受,不赞同的请你说说理由。
五.堂上练习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2.课外阅读《孟子》,积累语言材料,丰富阅读感受。
舜 发于畎亩教学设计
舜发于畎亩教学设计舜发于畎亩教学设计,是一种常见的教学设计方法,主要是以舜的故事为素材,通过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舜发于畎亩教学设计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下面我将就舜发于畎亩教学设计展开阐述。
首先,在舜发于畎亩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述舜的故事,介绍舜的背景和他的贡献。
然后,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比如,教师可以问学生舜为什么被封为帝王?他的才能和品德有哪些表现?他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舜的事迹进行深入思考,了解舜的贡献和他对后世的影响。
其次,在舜发于畎亩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
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舜有关的话题进行研究。
比如,一组可以研究舜的才能,一组可以研究舜的品德,一组可以研究舜的治理方式等等。
每个小组可以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
通过这样的小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
另外,在舜发于畎亩教学设计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
比如,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不同的角色,让他们扮演舜、舜的臣子、百姓等,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演绎舜的故事。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情景模拟的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舜的才能和品德,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景设想能力。
最后,在舜发于畎亩教学设计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拓展和作品创作的方式进行延伸教学。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和研究,比如阅读与舜有关的古代典籍和历史文献,或者阅读与舜有关的现代作品。
学生还可以通过写文章、画画、制作PPT等方式,展示他们对舜的理解和想法。
通过这样的创作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综合素养。
总而言之,舜发于畎亩教学设计是一种以舜的故事为素材的教学设计方法,通过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组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课外拓展和作品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舜发于畎亩之中》教案1
第二课时舜发于畎亩之中【学习要点】1. 了解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
2. 理解作者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陶冶情操,思考现代人生。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预习】熟读课文,自行解决生字词。
查找关于磨难塑造人的诗词名句。
【教学过程】预习检测1. 畎(quǎn )亩:田间水沟衡于虑(héng):通“横”,梗塞,不通。
曾(zēng)益:增加征于色(zhēng ):反映拂(bì)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ú)乱:违反、阻挠2. A.曾:同“增”,增加 B.衡:同“横”,梗塞,不顺 C.拂:同“弼”,辅佐,辅弼3. A.舜/发于/畎亩之中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整体感知5.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合作探究9.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
接着由个人说道国家,指出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
最后推出论点。
10. 都出身卑微,都经历了艰苦的磨练,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11.本文运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在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的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的灭亡对比等。
12.这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的修辞方法不无关系,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河北省滦县第三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3.11《孟子二章》舜发于畎亩之中导学案1(无答案)冀教版
一、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熟读成诵;要点背诵默写课文,会依据课下说明翻译原文学习二、记着几个特别用法词语的解说;会依据课下注目标释翻译原文;难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四、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教法议论法启迪式学法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1.孟子,名,字,期间家家家,为家学派的代代表,后代将他和并称为。
孟子主张推行“” ,以一致天下。
3、给画横线的字注音畎亩傅说天将降胶鬲拂士行拂4、区分以下句子的朗诵节奏⑴、舜发于畎亩之中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⑵、必先苦其心志⑸、行拂乱其所为⑶、劳其筋骨⑹、入则没法家拂士5、指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说:⑴衡于虑:同,解说为。
⑵曾益其所不可以:同,解说为。
⑶入则没法家拂士:同,解说为。
6、注意以下一词多义①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征于色 ()生于忧患()②拂入则没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③发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7、注意列下字词的使动用法①苦其心志:②劳其筋骨③饿其体肤④空匮其身:⑤动心忍性⑥生于忧患:⑦死于安乐⑧行拂乱其所为8、要点字词解说①舜发于②傅说举于③故天将降大任④于是人也⑤因此动心忍性⑥版筑之间⑦人恒过⑧而后能改⑨法家拂士⑩困于心⑾ 尔后作⑿尔后喻⒀ 举于士⒁举于市⒂敌外国患二、合作研究5、要点句子翻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困于心,衡于虑,尔后作。
⑤出则无敌外国患者,国恒亡。
⑥而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学有所悟1、仔细阅读第一段课文及课下说明,填写下表。
姓名身世碰到的名君成就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共性2、第一段举这六个案例想证明什么道理?3、在第二段作者以为一个人要担当大任要经历哪些方面的磨炼?4、第三段从哪两个方面阐述个人成才和国家生死的道理的?5、文章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6、请你列举两个古今中外历经劫难有所成就的名人案例。
《舜发于畎亩之中》学案
《舜发于畎亩之中》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孟子》一书的概况2、积累文言实词,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3、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难点)学习过程:一、了解作者及《孟子》的概况孟子,名(....).................)时代(.....),字(....)。
邹人(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家,()家,()家。
被推尊为()。
《孟子》,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子的()和()的书,传为他与弟子所作。
二、初读课文,正音。
畎亩()傅说()胶鬲()孙叔敖()行拂()拂士()三、再读课文,翻译全文。
1、重点字词的解释。
发:畎亩:举于士:市:任:所为:所以:曾益:恒:过:困:衡:作:入:拂:出:敌:2、重点句子翻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精读课文,思考问题。
1、第一段共写了几个人物?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2、通过第二段,作者认为人在担当重任前都要经受哪些磨难?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4、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请在举出与文中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相似的两个例子。
当堂检测1、《舜发于畎亩之中》节选自,作者是。
2、在《舜发于畎亩之中》一文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用原文回答)3、一词多义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4、词类活用苦其心志苦:劳其筋骨劳:饿其体肤饿:空乏其身空乏:所以动心忍性忍:5、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通,含义:衡于虑通,含义: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含义:6、翻译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说课稿
《舜发于畎亩之中》说课稿《舜发于畎亩之中》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说明(一)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
”《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课题旨在“弘扬传统文化,促进语文教学”。
济宁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
依据地域特点,我选取了孟子的《舜发于畎亩之中》这篇文章。
《舜发于畎亩之中》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活动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2、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写作特色;3、背诵。
(三)重点难点及关键重点: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2、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
难点: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关键: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思考讨论其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七(八)年级学生尚未正式学习议论文,接触文言议论文更是首次,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而不在文体阅读上浪费过多时间。
三、教法学法在“导引---诵读---(翻译)----探究---拓展”课堂教学模式下,通过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体会语言特色。
四、课堂流程(一)导引一个好的导语能有效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作为孔孟之乡的中学生对孔子和孟子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大都不知道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而误认为两者是师徒关系,所以我设计的导语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同学们知道孔子和孟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吗?”学生纷纷发言,明确此问题后,再让学生介绍所了解的孟子。
初中语文河北大学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2课《舜发于畎亩之中》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初中语文河北大学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2课《舜发于畎亩之中》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1新设计
以读导学,以读带译,熟读成诵,含咀英华.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词语:举、苦、劳、饿、空乏、拂、所以、动、忍、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的表达效果。
(3)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2.过程和方法:通过复习,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感受本文气势磅礴,感染力强的语言风格。
3学情分析
七(八)年级学生尚未正式学习议论文,接触文言议论文更是首次,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而不在文体阅读上浪费过多时间。
4重点难点
掌握重点词语,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的表达效果。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营造氛围,情景导入
(媒体展示)
大家都知道关于青蛙的实验吧。
把一只青蛙扔到开水中,这只青蛙奋起一跃,跳了出来;把另一只青蛙放进温水中,它感觉很舒适,慢慢加热,等到水的温度青蛙无法忍受,它想跳出来,可已经晚了,可怜的它被活活烫死。
这个实验给我们什么启示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活动2【讲授】检查预习
检查预习,扫除字词障碍.
活动3【讲授】一读、扫除拦路虎。
畎亩傅说。
《舜发于畎亩之中》教学设计2
九年级语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复习教案第十五中学卢苗娥授课时间:2015年4月17日复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词语:举、苦、劳、饿、空乏、拂、所以、动、忍、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的表达效果。
(3)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2.过程和方法:通过复习,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感受本文气势磅礴,感染力强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孟子激人奋进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掌握重点词语,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以课本为基础,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体现快乐教学;注重夯实基础,加深理解;掌握文章论证思路,进行中考链接专项训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情景导入大家都知道关于青蛙的实验吧。
把一只青蛙扔到开水中,这只青蛙奋起一跃,跳了出来;把另一只青蛙放进温水中,它感觉很舒适,慢慢加热,等到水的温度青蛙无法忍受,它想跳出来,可已经晚了,可怜的它被活活烫死。
这个实验给我们什么启示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检查预习情况1、熟悉作者及作品:孟子与《孟子》2、背诵:学生背诵课文,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3、填空默写(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2).人恒过,然后能改;(),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出则无(),国恒亡。
通过默写检查掌握情况,纠正错误,查漏补缺。
三:复习课文1、重点词语解释:.举、苦、劳、饿、空乏、行拂乱、所以、动、忍、曾益、恒、作、征、喻等注意苦、劳、饿、动、忍等词的使动用法。
2、重点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舜发于畎亩之中》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孟子》一书的概况
2、积累文言实词,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
3、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难点)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及《孟子》的概况
孟子,名(
....).
................)时代(.....),字(
....)。
邹人(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
家,()家,()家。
被推尊为()。
《孟子》,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子的()和()的书,传为他与弟子所作。
二、初读课文,正音。
畎亩()傅说()胶鬲()孙叔敖()
行拂()拂士()
三、再读课文,翻译全文。
1、重点字词的解释。
发:畎亩:举于士:市:
任:所为:所以:曾益:
恒:过:困:衡:
作:入:拂:出:敌:
2、重点句子翻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精读课文,思考问题。
1、第一段共写了几个人物?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2、通过第二段,作者认为人在担当重任前都要经受哪些磨难?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
4、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请在举出与文中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相似的两个例子。
当堂检测
1、《舜发于畎亩之中》节选自,作者是。
2、在《舜发于畎亩之中》一文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用原文回答)
3、一词多义
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
4、词类活用
苦其心志苦:
劳其筋骨劳:
饿其体肤饿:
空乏其身空乏:
所以动心忍性忍:
5、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通,含义:
衡于虑通,含义:
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含义:
6、翻译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