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中考试题 (2)

合集下载

天津市五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2

天津市五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2

天津市五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合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评分一、(1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长城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长城正在不断老去,对长城的保护()。

长城建造年代不同,建造材料和方法各异,保护修缮殊为不易。

近些年,一批年轻人在长城的研究和保护中()了使命与担当。

各方经过不懈努力,长城研究和保护的新方法、新成果不断涌现。

借助无人机等诸多先进设备,不仅能更及时()地巡护长城,还可以精准地为长城把“脉象”、查病因、治未病。

将最新科技用于长城修缮,使长城保护获得更多助力。

未来,期待有更多的创新实践和探索,不断汇聚成文物保护的强大合力,让文化遗产(),让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迫不及待彰显便利绵延不绝B.迫不及待凸显便捷薪尽火传C.迫在眉睫凸显便利薪尽火传D.迫在眉睫彰显便捷绵延不绝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各方经过不懈努力,长城研究和保护的新方法、新成果不断呈现。

B.经过各方不懈努力,长城研究和保护的新方法、新成果不断涌现。

C.各方经过不懈努力,长城研究和保护的新方法、新成果不断涌现。

D.经过各方不懈努力,长城研究和保护的新方法、新成果不断呈现。

3.下列对文学常识表述对应恰当的一项是()A.《致云雀》——现代诗人——五四精神——创造社——郭沫若B.《红烛》——现代——新月派——“三美”——闻一多C.《归园田居》——东晋——山水诗派之鼻祖——笔调疏淡——靖节先生D.《念奴娇·赤壁怀古》——南宋——诗文革新运动——以诗为词——豪放派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遒劲.(jìng)摈.弃(bǐng)蜡炬.(jǜ)百舸.争流(gě)B.商贾.(jiǎ)铆.钉(mǎo)慰藉.(jiè)峥.嵘岁月(zhēng)C.包扎.(zā)脊髓..(jǐsuí)寥.廓(liáo)虫咬鼠啮.(niè)D.木讷.(nè)间.歇(jiàn)辟.谣(pì)磕磕绊.绊(bàn)5.下列诗句中的字词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2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2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内容丰富,但在进行短视频创作和传播时,往往因为晦涩难懂、缺乏新颖角度而曲高和寡。

如何让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跨越历史的时空阻隔,引发普遍共鸣?这是诸多短视频创作者面对的共同难题。

有些传统文化短视频作品,注重“以古观今”,致力于把中华文化长河的人和物带入当下生活,构建跨越历史、古今互通的共情空间。

这些短视频往往从当下人们普遍困惑、广泛关注的问题中寻找选题,如“情绪来了怎么办”“当你无可奈何时怎么办”“我们为什么会感到不幸福”等。

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切合的人、事、物,例如苏东坡的故事、李白的诗歌、庄子的言行等来探讨这些问题。

于是,这些短视频就能切中当下人们的普遍困惑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使其创作直击现代人的灵魂,具备最大公约数,广泛吸引受众。

当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接,古人和今人展开对话,传统文化中的器物、故事、人物变得鲜活,并借助根植于受众心中的文化记忆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与当代人共通的精神内核,要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和凝聚性。

而传统文化中的不少故事、诗文、理念等,更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传承、媒体传播等深刻地烙印在大众的记忆中,成为人们知识体系和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

短视频创作可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众心中具有的超越性的情感动力和扎实深刻的认知基础,善于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认知认同、情感情绪、集体记忆等,与当下大众的生存状态、生活境遇和思想观念等建立连接。

短视频创作者可以通过精心选择传统文化中的特定元素,来激活大众的文化情感,从“以古观今”的共情视角,使受众对历史传统的抽象记忆与固有认知,转变为具体的情感体验和认同动力,产生情感共振,从而建构起今古互通、悠远深长的共情空间。

(摘编自张志坚《以短视频构建诗意的共情空间》)材料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搭乘短视频的“东风”,加速“破圈”,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得大众通过掌上小屏就可感受到传统文化之魅力。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卷 2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卷 2

靖边七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出题人:刘福艳一、基础知识(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敕.(chì)造翠幄.(wò)宸.(chãn)翰笑靥.(yàn)B.炮烙.(lào)商贾.(gǔ)歆.(xīn)享栈.(zhàn)道C.扪参.(shēn)猿猱.(náo)跬.(kuǐ)步迁谪.(zhã)D.藩.(pān)篱蜕.(tuì)皮曳.(yâ)兵鸡豚.(tú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寒暄残羹冷炙走头无路天有不测风云B. 烟霭针砭时弊唉声叹气失之毫厘,谬以千里C. 崔嵬礼上往来百无聊赖项庄舞剑,意在沛公D. 歆享迫不急待破釜沉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邻国之民不加.(更)少凡六百一十六言.(字)B.填然鼓.(动词,击鼓)之非能水.(用做动词,游水)也C.合从.(通“纵”)缔交赢粮而景.(通“影”)从D.而耻.(以……为耻,意动用法)学于师南.(向南,动词)取汉中4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做《师说》以.贻之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神明自得,而圣心备焉.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弃甲曳兵而.走D.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6、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7.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尽管各套班子誓词各异,但他们都一致要“忠于宪法”“廉洁奉公”“忠于职守”。

人教语文高一期中考试试卷

人教语文高一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炽热炽烈炽手可热B. 惟妙惟肖神采奕奕虚与委蛇C. 靡靡之音腥膻之气纵横捭阖D. 雅俗共赏沁人心脾遒劲有力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

B. 由于天气突然变冷,所以大家都穿上了厚厚的衣服。

C.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里名列前茅,这与他平时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

D. 这本书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作家鲁迅,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3. 下列句子中,句式正确的一项是()A. 我喜欢看球赛,尤其是足球比赛。

B. 球赛即将开始,观众们纷纷进入场地。

C. 这场比赛的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

D. 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和蔼可亲、关心学生的老师。

4.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成语的一项是()A. 水滴石穿B. 雕虫小技C. 风和日丽D. 龙飞凤舞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非常喜欢看书,尤其喜欢读小说。

”B. “你知道吗?他昨天晚上去看电影了。

”C. “我喜欢的水果有苹果、香蕉、橘子。

”D. “他回答道:‘是的,我已经收到了你的邮件。

’”6.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那座山像一头雄狮,屹立在远方。

B. 他的歌声如泉水般清澈,如春风般温暖。

C. 那条小河弯弯曲曲,像一条长长的银带。

D.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像月亮一样温柔。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他努力学习,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优异:非常好的)B. “她为人诚实守信,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诚实守信:真诚老实,守信用)C. “这篇文章写得很生动,引人入胜。

”(生动:有生气,有活力)D. “他平时很勤奋,但这次考试却失利了。

”(勤奋:勤劳努力)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 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的文章总是写得非常精彩。

B. 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很团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会一起努力克服。

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蹉跎岁月(tuó)恣意妄为(zì)B. 雕梁画栋(diāo)震耳欲聋(zhèn)C. 沧海桑田(cāng)比比皆是(bǐ)D. 美轮美奂(lún)荡然无存(dà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优异,全靠老师的辛勤教导。

B.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C. 他虽然学习很努力,但是成绩却一直上不去。

D.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需要我们仔细研究才能解决。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读起来让人赏心悦目。

B. 在这次比赛中,他发挥得淋漓尽致,赢得了大家的赞誉。

C. 她的能力确实出类拔萃,是我们团队的中坚力量。

D. 他的演讲激情澎湃,令人热血沸腾。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昨天去了北京,明天又要去上海。

”B. “这个月我挣了三千元,还欠了五千元。

”C. “我想去图书馆,你呢?”D. “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

”5.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她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比喻)B. “他的眼睛像鹰一样锐利。

”(拟人)C. “他的话像一把锋利的剑,刺痛了我的心。

”(比喻)D. “他的声音如洪钟般响亮。

”(夸张)6.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不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他是我们班最优秀的学生。

”改句:“我们班最优秀的学生是他。

”(主动句改为被动句) B. 原句:“他的成绩提高了。

”改句:“他的成绩被提高了。

”(主动句改为被动句)C. 原句:“我们明天去公园。

”改句:“公园我们去明天。

”(定语后置)D. 原句:“他一直努力学习。

”改句:“努力学习他一直。

”(状语后置)7. 下列各句中,用词不当的一项是:A. “他这次考试失利,感到非常沮丧。

沈阳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II)卷(考试)

沈阳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II)卷(考试)

沈阳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2017·扬州模拟)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无论是儒家、道家、佛家,他们都崇尚“静”。

儒家从“中和”的伦理观得出来的“静”是一种“”;道家从“天道无为”的自然观得出来的“静”是一种“”;佛家从“空寂”的人生观得出来的“静”是一种“”。

三家的这种静观态度和政教态度结合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和精神,这就是。

A . 温静寂静虚静温文尔雅B . 虚静温静寂静温柔敦厚C . 寂静温静虚静温文尔雅D . 温静虚静寂静温柔敦厚2. (2分)(2018·郴州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在快餐式阅读的潮流下,互联网文化产品的质量始终是决定互联网文化产业和市场高水准发展的关键,而网络知识产权则亟须出台相关制度加以规范。

B . 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充满阳光的心态,都是促进林书豪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是优良环境与个人努力相协调的结果。

C .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公布了方便面桶、奶茶杯、一次性纸杯的调查结果,发现多款知名品牌所用的双层纸制品外层纸的荧光性物质含量都存在超标问题。

D .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表示,俄方希望参与南海水域争论的国家遵守不使用武力的原则,相关各方应直接进行磋商谈判,非地区力量介入南海问题将适得其反。

3. (2分)(2017·达州模拟) 填入下列一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众所周知,当年已经在科学界如日中天的爱因斯坦,是①了很多科学家的很多年提名,才获得了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

②获奖的理由,是他发现了光电效应,③不是他的相对论。

④给他的授奖通知上还特别注明,获奖演说应仅限于正式的授奖理由,不得提到相对论。

终其一生,爱因斯坦也没能⑤相对论再获诺贝尔奖。

A . 经过然而仍然而因B . 根据却却可是为C . 经过但而甚至因D . 经历可是竟或者用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6分)4. (6分) (2016高三上·日照期末)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合肥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考试)

合肥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考试)

合肥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语言文字运用 (共6题;共15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 颀长(qí)悚然(sù)彰善瘅恶(dàn)韬光养晦(huì)B . 人寰(huán)攫取(jué)寻瑕伺隙(xì)啮臂为盟(niè)C . 抵牾(yǔ)横亘(gèn)造福桑梓(zǐ)筋疲力尽(jīn)D . 鞭挞(tà)骨骼(gé)辗转反侧(niǎn)蜚声中外(fēi)2. (2分) (2017高一下·绍兴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2016新年伊始,股市就来了个“开门红”。

熔断机制的主要目的是给市场一个冷静期,让投资者充分消化市场信息,防止市场或某一产品非理性的大副波动,以维护市场的稳定。

B . 本是全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除夕夜,这一家人却为着平常掉在眼前都懒得弯腰捡拾的几毛钱不停地摇手机、戳屏幕,心无旁骛,忙得不亦乐乎。

C . 成群结对的轮滑少年,在马路上有说有笑地联袂而行,有的甚至在车流中穿梭,逞能炫技,使本已十分复杂的城市路况平添了交通隐患。

D . 作为忠实于原作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没有穿越剧的光怪陆离,没有宫廷剧的跌宕起伏,有的是衣衫槛楼,是泥土、砖瓦和煤矿,是土得掉渣的农村生活。

3. (2分) (2017高二下·池州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不同的生活习俗、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式、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 . 是坚守艺术良心,保证艺术水准,还是一味追求商业利益,获得高额票房收入,艺术工作者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C . 进入乌镇,信步于幽深的街巷中,你就会觉得自己好像在浏览着一部关于江南水乡文化的线装书。

陕西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2(含答案)

陕西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2(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下学期陕西省中职学校高一语文教学质量期中监测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复辟(bì)妥(tuǒ)协倔强(jiàng)兵不血(xuè)刃B.赓(gēng)续功勋(xūn)得逞(chěng)风雨如晦(huì)C.不朽(xiǔ)寄予(yǔ)旗帜(zhì)昂(áng)首阔步D.殷(yīn)切劫难(nàn)磅(pāng)礴矢(shī)志不渝2.下列各项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2分)A.轮翻撕毁海外侨胞开天霹地B.过渡锤炼充分发挥发愤图强C.统筹彪炳总揽全局锐意进取D.气概铭记以史为鉴颐指气使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1)我是从前过老爷的下人。

(2)如果你觉得心里有,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3)她现在老了,嫁给一个下等人,又生了个女孩,很不好。

A.侍奉委屈情况B.伺候委屈境况C.侍奉委曲情况D.伺候委曲境况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B.20 世纪40年代后期,在国家命运生死攸关的大抉择背景下,费孝通以自己实地调查成果,为学生们讲授“乡村社会学”,课余留存的文字便成了《乡土中国》。

C.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

D.今日,幸福苑社区和万里学院团委邀请了经历过峥嵘岁月的老红军、老党员,暑期与社区的学生一起重温了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光荣历史。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A.“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

B.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然后问:“你们驻扎在哪里,离这儿多远?”C.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多么来之不易!D.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

他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稻口中,他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单产上不去农民就富不起来。

现在我们试验田种的杂交稻每亩产700千克,农民种的亩产能达到800千克甚至更高,因为他们大量采用有机肥。

还有比这更令他欣慰的事吗?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

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

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

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

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

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

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

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

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

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

诗歌则不然。

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

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

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

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

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

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意义呢?不是的。

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的隐士文化由来已久,隐士可以分为政治性隐士、宗教性隐士和生活性隐士。

西方也有隐居这种生活方式,虽然隐居者不能算是典型的隐士。

自然文学的作者们有的是隐士或当过隐士,比如梭罗、惠特曼谷、巴勒斯、缪尔等。

东西方隐士们并不是目不识丁或能力欠缺的凡人,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超常的文化修养和人生智慧。

他们并不是不能做官发财,而是不愿过那样追求名利的人生。

出世与入世只在自己的内心选择,且有选择的权利和余地。

他们都对繁华尘世感到深深厌倦,不喜欢社交过于频繁、被俗事缠身的生活,想要寻找世外桃源避世隐居,同时在精神上步入从容闲适、与世无争的隐逸净土。

他们都热爱山水、热爱自然,以自然为生活与修身之道,这个自然不仅是作为对象的大自然,也是“自己本来这样”的自然,自然运行之道。

所以这些隐士们安静恬淡,舍弃了对物质享受的追逐。

西方的隐士们重视生命对于个人的价值,具有很强的个体本位意识,无法完全摆脱现实的牵绊。

所以他们不拒绝名声,往往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并利用这些声誉去做影响社会的事业,比如爱默生、巴勒斯、利奥波德等。

这些隐士们会把自己的隐居生活写成书籍,这就是“自然文学”。

在美国,“自然文学”是最悠久的文化传统,完全可以与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学相媲美。

美国人踏上北美大陆时就开始了创作。

与之相比,中国的隐士们主张“天人合一”,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自然率真环境中解读人生的“真意”。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2023-2024学年度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

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律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

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

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古典诗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在于其凝练、含蓄、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诗人通过精心选择字词,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使诗词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雪花比作梨花,生动地描绘了雪景的美丽。

古典诗词的思想之深,在于其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诗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情感和价值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杜甫表达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公平的向往。

古典诗词的情感之丰富,在于其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引起人们的共鸣。

诗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情感,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意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李煜通过对愁绪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中国古典诗词只是文学艺术的珍品,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B. 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在于其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所有修辞手法。

C. 古典诗词的思想深刻,能够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D. 古典诗词的情感丰富,只能表达诗人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能引起读者共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开篇提出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然后从语言之美、思想之深、情感之丰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B. 文章在论述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时,列举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的例子,增强了说服力。

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璀璨(cuǐcàn)耸人听闻(sǒng rén tīng wén)B. 恣意(zì yì)谈笑风生(tán xiào fēng shēng)C. 毅力(yì lì)气喘吁吁(qì chuǎn xū xū)D. 琼楼玉宇(qióng lóu yù yǔ)漫不经心(màn bù jīng xī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这篇文章详细地介绍了我国的航天事业,使我们对我国的航天事业有了更深的了解。

B.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决定增设多种兴趣小组。

C. 他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的成绩一直不理想。

D. 由于长时间的工作,他感到身体疲惫不堪。

3.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的声音像夜莺一样悦耳动听。

B. 他的笑容如春风拂面,让人感到温暖。

C. 这本书的内容枯燥无味,读起来像嚼蜡。

D. 她的脸红得像苹果一样。

4.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的勇气可嘉,敢于攀登高峰。

B. 他的力气大得惊人,能举起千斤重物。

C. 他的成绩突飞猛进,简直像坐火箭一样。

D. 她的美丽令人陶醉,仿佛是仙子下凡。

5.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爱国、爱民、爱家,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B.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C. 青春如梦,岁月如歌,时光荏苒,勿忘初心。

D.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6.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B. 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月明风清,柳暗花明。

C.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新华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新华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新华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扬州市新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

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

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

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

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

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

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

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

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

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

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

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2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2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合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I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

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

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

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

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

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

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

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

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潜移默化恣意妄为B. 鸿篇巨制畏首畏尾C. 风和日丽沦为笑柄D. 面面俱到亘古不变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在这次比赛中,他的表现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B. 由于连续降雨,这场运动会不得不推迟。

C. 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尤其是青少年。

D.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决定增加课时。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喜欢读书,尤其是《红楼梦》。

B. 我喜欢游泳,也喜欢打篮球。

C. 他昨天去了北京,今天下午回来。

D. 他平时很忙,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

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B. 他跑得快,像离弦的箭一样。

C. 她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D. 这朵花真美,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

5. 下列各句中,括号内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篇文章(非常)有趣,读起来让人捧腹大笑。

B. (非常)喜欢音乐,他每天都会弹奏吉他。

C. (非常)努力学习,他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D. (非常)辛苦了一整天,他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下列诗句中,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是:()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7. 下列词语中,与“浩如烟海”意思相近的是:()A. 博大精深B. 无边无际C. 高深莫测D. 漫无边际8. 下列成语中,形容事物非常多的成语是:()A. 漫天要价B. 人山人海C. 美轮美奂D. 鱼龙混杂9. 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这本书就像一位良师益友。

B. 他工作认真,像蜜蜂一样勤劳。

C. 她的歌声像天籁之音。

D. 这条河弯弯曲曲,像一条银色的丝带。

10.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他学习刻苦,工作认真,生活简朴。

【高中语文】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高一语文试卷(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陈寅恪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一切都要建立在“实证”之上。

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

这也是治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

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

” 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

胡适之则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

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

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

”但历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

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

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

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

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

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

钱钟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玄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盖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仅同而可相通”。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

他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邳遇黄石公等,就具有艺术想象的意味。

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

山西省阳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西省阳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西省阳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

这样才发生法律。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

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倔强(juè)B. 蹉跎(cuō)C. 踌躇(chóu)D. 箴言(zhēn)答案:D2. 根据题目所给的语境,下列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孜孜不倦地工作。

B. 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

答案:B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于天气原因,航班延误了。

B. 由于天气原因,航班取消了。

C. 航班因为天气原因延误了。

D. 航班因为天气原因取消了。

答案:D4-10. (类似题目,每题3分)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________”是《诗经》中的名句,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答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2. 鲁迅的《呐喊》中,有一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阿Q,这篇小说的标题是《________》。

答案:阿Q正传3. 李白的《将进酒》中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名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________。

答案:唐代4-10. (类似题目,每空2分)三、阅读理解(共2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章略)1. 文章中提到的“他”是谁?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

(5分)答案:(根据文本内容分析)2.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5分)答案:(根据文本内容概括)3. 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请列举至少两个例子。

(10分)答案:(根据文本内容列举并分析)四、文言文阅读(共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言文略)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5分)答案:(根据文言文内容解释)2. 翻译下列句子。

(5分)答案:(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 文章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请简要分析。

(5分)答案:(根据文言文内容分析)五、作文(共15分)根据题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题目:《我眼中的高中生活》要求:1. 真实反映自己的高中生活体验和感受;2. 可以结合个人经历,展开合理想象;3. 语言流畅,结构清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题一.基础知识(共22分,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遒.劲(qiǔ)隽.永(juàn)窥.视(kuī)期.年(jī)B、倾圮.(qǐ)屏.息(bǐng)干瘪.(biē)流岚.(lán)C、栖.息(qī)唾.弃(tuò)纤.绳(xiān)爪.牙(zhǎo)D、踟.蹰(chí)粗糙.(cāo)强.谏(jiǎng)蓑.笠(suō)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A、寥廓斑澜佝偻门庭若市B、干燥戍守膏腴残羹冷炙C、荡漾漪沦昳丽卧薪尝胆D、褒扬遏止萧瑟恃才傲物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流岚.(山里雾气)漫.江(满)百舸.争流(大船)挥斥方遒.(强劲有力)B、倾圮.(倒塌)跫音..岁月(不寻常)言语粗鄙.(轻视)..(脚步声)峥嵘C、贾.人(商人)间.进(间或)文质.彬彬(质量)茂林修.竹(长)D、强谏..(勉强劝说)笃.行(忠实)不求甚.解(仔细)人微.言轻(卑微)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世界上很难再找到像巴黎这样的城市;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时尚的潮流完美地融为一体,既充满反差,又相得益彰....。

B、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C、校长到高一(3)班看望来校不久的新生,不厌其详....地询问他们进入高中学习的情况。

D、我收到一封国外来信,上面的邮票不胫而走....,不知被哪个集邮迷撕去了。

5、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阅读优秀作品,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不仅可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还可以激发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A、品评体验珍爱B、品评体验珍惜C、品味体味珍爱D、品味体味珍惜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起决定作用。

B、通过期中考试,使我们认识到了与先进班级的差距。

C、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经过努力拼搏,终于再次问鼎奥运会冠军宝座。

D、我们的边防战士无时无刻不在保卫着祖国。

7.下边文学常识判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左传》、《战国策》是编年体史书,《国语》是国别体史书。

B.《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触龙说赵太后》、《勾践灭吴》都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国语》。

C.舒祺、太宰嚭、齐王、佚狐分别是《触龙说赵太后》、《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人物。

D.《杜鹃枝上杜鹃啼》、《拿来主义》、《荷塘月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文体分别是:杂文、小品文、散文、演说辞。

8.下面各组句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南至于句无丈夫二十不取B.三年释其政无不甫也C.孰视之盛气而揖之D.共其乏困秦伯说9.下列各句加点多义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失其所与.,不知B. 共其乏.困以待乏.也C.纳.之太宰嚭纳.宦其子D. 日食饮得无衰.乎而臣衰.10、下列句中加点词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B、近臣尽规,亲戚..补察C、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D、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11.对下列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吾妻之美者,私我也②夫晋,何厌之有③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④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⑤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⑥忌不自信⑦赵氏求救于齐⑧陈胜者,阳城人也A、①③/②④/⑤⑧/⑥⑦B、①④/②③/⑤⑦/⑥⑧C、①⑤/②⑥/③⑧/④⑦D、①⑧/②⑥/③⑤/④⑦二、文学鉴赏:(共8分)12对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A.第一句诗中的“温柔”描绘了日本女郎的情态美,欲言又止,含情脉脉地低头鞠躬,贤淑,温存,庄重。

B.第二句诗中的“水莲花”是此诗的主要意象,诗人用它来衬托女郎在离情别绪的笼罩下难以忍受的内心痛楚,气氛孤单凄凉。

C.第三句诗运用了重叠的手法,写出了女郎的深情呼唤以及美好的祝愿。

D.此诗以“送别”为题刻画了女郎的形态和内心活动,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动作描写,更有缠绵的情志。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13—14题:夏日张耒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珠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3、对这首诗中的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的意思是夏日的村落里日丽风清,小燕子已经在房檐下长大了。

B、颔联描写了夏雨将至,蝴蝶抓紧时间晒粉,蜘蛛抢时间补网的繁忙景象。

C、颈联中的“邀月影”和“纳溪声”生动地描绘了夏夜村居的恬静和闲适。

D、尾联中的“直欲”即“真想”之意,“渔樵”指隐居生活。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六句描写了夏日村居之景,后两句抒写了夏日村居之情,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B、本诗中间两联按时间顺序写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分别描写了夏季白日和晚间的景色。

C、本诗通过对夏日村居之景的描绘,抒发了对官场腐败现实的无比憎恶之情。

D、本诗观察细致,文词致密,气韵流畅,意境新颖,有着轻清闲远的特点。

15、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远和近顾城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A、“你”象征着一般的“人”,而“云”象征着宇宙自然。

B、“远和近”指的是现实中的距离,“你”和“我”隔得远,而“你”和“云”相隔很近。

C、全诗表达了人类一个很平常的、细想却令人痛心的经验,作者呼唤人们努力消除同类间可怕的隔膜。

D、诗的构思利用了心理距离和物理距离的矛盾所造成的表层逻辑的错觉,将心理距离和物理距离进行对比,从而揭示诗的主旨。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1题。

(18分)①树木对我来说,一直是言词最恳切感人的传教士,当它们结成部落和家庭,形成森林和树丛而生活时,我尊敬它们。

当它们只身独立时,我更尊敬它们。

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更像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们,如贝多芬和尼采。

世界在它们的树梢上喧嚣,它们的根深扎在无垠的大地之中,惟独它们不会在其中消失,而是以它们全部的生命力去追求成为独一无二的自我;实现它们自己的、寓于它们之中的法则,充实自己的形象,并表现自己。

再没有比一棵美的、粗大的树更神圣、更堪称楷模的了。

当一棵树被锯倒并把它的赤裸裸的致死的伤口暴露在阳光下时,你就可以在它的墓碑上、在它的树桩的浅色圆截面上读到它的完整的历史。

在年轮和各种畸形的树干上,忠实地记录了所有的争斗,所有的苦痛,所有的疾病,所有的幸福和繁荣,记录了瘦削的年头,茂盛的岁月,经受过的打击,被挺过去的风暴。

每一个农家少年都知道,最坚硬、最贵重的木材年轮最密,在高山上,在不断遭遇险情的条件下,会生长出最坚不可摧、最粗壮有力、最堪称楷模的树干。

②树木是圣物。

谁能同它们交谈,谁能倾听它们的语言,谁就能获得趔。

它们不宣讲学说,它们不注意细枝末节,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

③一棵树说:在我身上隐藏着一个核心,一个火花,一个念头,我是来自永恒生命的生命。

永恒的母亲只生我一次,这是一次性的尝试,我的形态和我的肌肤上的脉络是一次性的,我的树梢上的叶子的最微小的动静,我的树干上最微小的疤痕,都是一次性的。

我的职责是,赋予永恒以显著的一次性的形态,并从这形态中显示永恒。

④一棵树说:我的力量是信任。

我对我的父亲们一无所知,我对每年从我身上产生的成千上万的孩子们一无所知。

我一生除了为这传种的秘密以外,再无别的操心的事。

我相信上帝在我心中。

我相信我的使命是神圣的。

出于这种信任我活着。

⑤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忍受这生活的时候,一棵树会同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生活不容易,生活不艰苦。

这是孩子的想法。

让你心中的上帝说话,它们就会缄默。

你害怕,因为你走的路引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

但是,每一步,每一日,都引你重新向母亲走去。

家乡不是在这里或那里。

家乡在你心中,或者说,家乡无处不在。

⑥当我倾听树木在晚风沙沙作响的时候,对流浪的眷恋撕着我的心。

你如果静静地、久久地倾听,对流浪的眷恋也显示出它的核心和含义,它不是从表面上看上去那样,是一种要逃离痛苦的愿望。

它是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对新的生活的思念。

它领你回家。

每条路都是回家的路,每一步都是诞生,每一步都是死亡,每一座坟墓都是母亲。

注:本文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散文。

16、第①段说“当它们只身独立时,我更尊敬它们”的理由是什么?(3分)17、第②段提到树木“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联系上下文看,这法则包括哪些?(3分)18、对第⑤段画线部分“你走的路引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

但是,每一步,每一日,都引你重新向母亲走去”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流浪使你在空间上离开了母亲和家乡,后来又返回家乡,回到母亲身边。

B、你走的路先引导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然后又引导你重新回到母亲的身边。

C、流浪使你在空间上离开了母亲和家乡,但又使你在感情上更加眷念母亲。

D、你走的路使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倾听树木的声音,使你又回到母亲的身边。

19、第⑥段“对流浪的眷恋也显示出它的核心和含义”中的“核心和含义”指的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3分)20、对本文主旨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讴歌树木伟大而落落寡合,表示对它们的尊敬。

B、歌颂自己的流浪生活,抒发对母亲的眷恋之情。

C、探索艰难的人生道路,主张心灵的自我完善。

D、亲近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21、对本文鉴赏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是咏物言志之作,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B、本文紧扣树木展开描写,由树及人,树木的描写和人物的感情融为一体。

C、文章先总后分,线索分明,条理清晰。

D、文章以时间为序,层层递进,结构严谨。

四、(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2—25题。

(8分,每小题2分)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国以鄙.远鄙:以……为国邑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供给D、夫晋,何厌.之有厌:厌恶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朝济而.夕设版焉夜缒而.出焉.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A 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敢以.烦执事C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阙秦以.利晋2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A、(晋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