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无为而治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意思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意思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道德经重要的精髓,任何事情不是采取极端的措施来加以干预,而是采用淳朴和无欲来进行教化。
这种观念和境界和如今社会很多管理方法和教育方法是非相似,说明老祖宗的理论已经在千百年来,演化改变进入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方各面中。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在道德经中老子是如何阐述这些理论的。
老子的《道德经》中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
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
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
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在这里,老子再次强调了治国之道在于无为,治民之道在于使民无欲。
对于老百姓的违道作乱,不采取刑罚之法,也不可以采用武力镇压,而是以淳朴和无欲来教化。
一天,孔子在和学生们讲道理时,忍不住感叹道:“我还没有见过真正刚强不屈的人啊!”那些年轻的弟子都觉得很奇怪,他们认为像子路、还有年轻的(chng)等,都是很刚强的人。
尤其是申枨,他虽然年纪很轻,可是每次在和别人辩论时,却总是不肯轻易让步。
即使在面对长辈或师兄时,申也毫不隐藏,总是摆出一副强硬的姿态。
大家都对他退让三分。
所以,当学生们听到孔子感叹说还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时,他们不约而同的说:“如果要论刚强,申枨应该是可以当之无愧的吧!”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多,怎么可以称的上是刚强呢?”一个学生问:“申并不像是个贪爱钱财的人,老师怎么会说他欲望多呢?”孔子回答说:“其实所谓的欲望,并不见得就是指贪爱钱财。
简单的说,凡是没有明辨是非就一味和别人争、想胜过别人的私心就算是‘欲’。
申枨虽然性格正直,但他却逞强争胜,往往流于感情用事,这就是一种‘欲’啊!像他这样的人,怎么可以称的上是刚强不屈呢?”孔子又说:“所谓的‘刚’,并不是指逞强好胜,而是一种克制自己的功夫。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内容提要:人们历来对老子哲学特别是其政治哲学中的基本思想——无为主义或者说无为论存在着较多的歧见甚至误解和曲解, 而要辨明是非, 关键是首先应切实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义, 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目的和意义,分析其在老子政治哲学中的独特意蕴和理论功能, 为正确地研究和评价老子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逻辑基础。
为此本文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三个层次对无为的含义加以论述。
无为”“上德无为”(《老子》第三十七、三十八章, 以下凡引于《老子》只注章数)。
又说:道生之, 德畜之, 长之育之, 亭之毒之, 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第五十一章)。
也就是说, 道生万物,德养万物但“道”并不因此而把功劳占为己有,也不自恃有功对万物生长横加干涉,这是一种深远的德。
道之所以会具有这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不居的深厚的道德是出于道的自然本性。
老子认为道的本性就是不用心、不经意、不强求、自然而然的态度去成就一切。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第七十三章)。
道的这种自然性就是无为“无为”也就是无违自然,因任自然而无所作为或不强作为之义。
王弼以“顺自然”一语来诠释老子的“无为”是深得其精髓的。
在老子看来, 不仅道“无为”, 而且天地万物在其本性上也都是“无为”的,因此人当然也不应例外。
所以老子得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这一结论。
所谓“自然”, 就道自身来说, 就是自己如此之义, 而就道与万物的关系来说, 就是顺应万物之固有本性、使之自然而然地演化之义。
可见, 道的作为就是一种“顺其自然而为”老子说: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
天地无所偏爱, 听任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无所偏爱, 听任百姓自然地生活, 这种使天地万物“自化”顺其自然而为的结果就体现了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性质。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论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岑丹妮11汉语言2班学号1130773209选题意义: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老子认为“道”是无言的存在,天“道”自然无为,因此治也应该符合“道”的自然特性,无为而治是唯一可取的道路。
唐代以后的许多帝王如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等都对《老子》从政治角度进行研究注疏,为他们的统治服务。
在西方,《老子》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一九八七年国情咨文中就引用了“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名言。
事实证明,老子的政治哲学历来备受重视,直至今日其仍有恒常的价值.对现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更加有积极的意义.论文大纲:一、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无为而治”简述“无为而治”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提出,详细举例说明“无为而治”的原则、丰富内涵。
从“道”出发,老子认为“道”的自然本性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无为而治”政治伦理思想的“合理内核”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蕴含着持“道”法自然原则,述管理治国之方、.循“道”之律,天人共处、大力提倡管理者要加强自身的教养,对自己、对自然不要故意而为都是“无为而治”中的“合理内涵”。
三、“无为而治”政治伦理思想的现代性反思老子的政治哲学在中国影响深远,他的一些治国谋略至今仍在闪耀着光芒。
.集中论述“无为而治”对现代管理的价值启迪;对构建和谐政治文明的幽视。
重点论述其政治伦理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实践和其带来的深远意义。
文献综述:一.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无为而治”道家提出的“无为”内容十分广泛,从治国安邦到治家修身无所不包。
首先,“无为而治”的基本内含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
“因任自然”,是指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老子认为统治者超越自然的“有为”,必然会引发其对个人私欲、权势的无限贪欲,以致于夺取庶民百姓的脂膏,威胁人民的自由安宁和生存[1]。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论老子的无为思想摘要“无为”作为一种治国思想,是道家创始人老子首次提出的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的落脚点,但老子哲学中的“无为”决不是不作为, 而是另一种方式的“有为”。
“无为”思想是老子政治思想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它强调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无为意义Abstract:"Doing nothing" as a governing thought, is the first Taoist founders Lao zi propo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tao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foothold, but Lao tze in the philosophy of" doing nothing "never is not as, but another way of" can do ". "Doing nothing" thought is Lao tze politicalthink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e core content, it emphasizes "tao always dose non-being but all for" to its further study for today we handle to na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have deep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Keywords:Lao tzu tao non-being significance 导论老子作为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领域的一座丰碑。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 思想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一、“无为”的含义“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会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
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
1、要正确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首先要对“无”字有正确解读。
《老子•德道经》中“无为”一词中的“无”,不是表示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含义,而是指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和状态,这种物质和状态只是看不见,听不清,摸不着。
它是既表无具体形状的物质,又表抽象思维的属性概念。
比如,《德道经》第五十五章说:“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
埏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这一章中的几个“无”字的含义是指的一种空间,它没有肉眼可见的物体,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容纳有形的物体。
如果没有这个无形的空间,有形的物体就不能发挥作用。
《德道经》第六十九章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这一章中说讲述的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无形无像的“物”,虽然没有具体形象,但是它可以产生天地万物,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德道经》第四十五章说:“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这里的“无”就是指的那个可以产生天地万物的特殊的“物”。
这种无形物质的存在,已经得到现代科学的证明。
如:太空、空间、紫外线、引力、雷电、磁场、声、光、热等捉不住、看不清的东西。
到了大海看不到边和角;到了太空,看不出形象;声音超过1000赫兹、低于200赫兹,人耳听不见……对这种奥妙,一般人未曾发现,老子说“道隐无名”,是非常高明的概括。
“有”与“无” 是什么关系呢?老子说“有生于无”,辨正统一。
这是老子大智慧的一个闪光点。
在2500年前,全世界对宇宙怎样产生,万物由何而来,人是谁造的等重大宇宙和人生问题茫然无知时,老子已经明确指出“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老子“无为而治”管理内涵的三点思考
老子“无为而治”管理内涵的三点思考摘要:老子“无为而治”是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种理念,它在现代管理中也有一定的引申意义。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内涵,分别是:理性思维、自我放弃和敬畏自然。
通过探讨这三个方面,本文旨在说明老子“无为而治”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现代管理;理性思维;自我放弃;敬畏自然正文:一、理性思维老子“无为而治”中的“无为”是指不干预自然而自然地发展,对于管理来说,就是将思维放到自然的状态下,用自己的理性思维来引导企业的发展。
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体现了现代管理中的“智能化”管理模式,即主动思考、自主决策、以结果为导向。
当今社会中,科技更新换代,商业模式不断刷新,企业管理也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借鉴老子“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企业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迎接未来挑战。
二、自我放弃老子“无为而治”中的“无为”是指不拘泥于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而将其放到自然之中,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放低一些,放开马缰,顺伸双手,以宽广的胸怀对待管理问题。
这种自我放弃的精神体现了现代管理中的“客观化”管理模式,即理性同情、心理抗压、以自然之道避免矛盾。
当今社会中,企业家们普遍存在傲慢自大、忽视客观现实、拒绝变革等缺点,老子“无为而治”的精神告诫我们应该调整心态,放下身段,谦虚谨慎,才能实现管理的真正价值。
三、敬畏自然老子“无为而治”中的“无为”是指以敬畏的态度对待自然,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
管理者必须要按照自然规律走,才能在经济、社会和自然上实现和谐发展。
这种敬畏自然的精神体现了现代管理中的“可持续性”管理模式,即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以全局指导局部。
当今社会中,污染、环保、气候变化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可以引导企业更加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实现公司、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通过对老子“无为而治”管理内涵的探讨,可以看出,这种古代哲学思想在现代管理中仍有其应用价值。
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
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
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
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策略,所以治国是无为而治的第一应用。
为了贯彻无为而治的方针,各级政府官员尽量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即可;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属,让下属去完成各项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识人用人的工作。
无为而治用在企业管理上,要求企业管理者从琐事中跳出来,主要抓好企业发展战略和识人用人的工作,至于具体的研发、技术、生产、销售等工作,要充分依靠员工和下属来做。
高层管理者,要想真正做到在大事上有所为,而在小事上则有所不为,就必须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才能达到“君逸臣劳国必兴,君劳臣逸国必衰”的管理目的。
无为而治用在教育领域,要求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信赖孩子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即道家的自化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试、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甚至去破坏,哪怕他会失败会犯错误也不要紧,因为他会从这些失败和错误中学到很多东西,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必要条件,并做必要的辅助工作。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摘要“无为”这一思想是由道家创始人老子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首次提出的,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精髓,是通过“无为”的途径去达到“治”的目的。
学习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我们青年人修身养性、平衡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实质一、“无为”的实质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时期,亲眼目睹了百姓的民不聊生,社会的战乱纷起,国家的渐趋衰落。
他思考这些问题,最后认为根源在于统治者的“有为”,为此,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以此来减轻社会矛盾,挽救统治阶级的统治。
老子完成了古代思想从鬼神观念到“道”的飞跃。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始基,是天下万物的根源,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从“道”产生出来的。
但“道”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道”又可以理解为“无”。
在“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支配下,老子提出“无为而治”。
[1]“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基本一致的。
“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干,认为“无为”即什么都不干的看法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误解,而是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以“无为”达到“无不为”。
老子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无为”字面意思,实指“道”对万物的不设不教,自然而然,这种任其自然,是靠人的感官无法把握的,老子称“无为”正因为“道”对万物任其自然,万物才能得以保存其原来真朴境界,都能各其性地去生活,这也是“道”无不为的体现。
这里“无为”是“无不为”的前提,而“无为”正是“无为”的结果。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思考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思考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思考老子以“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宇宙观看待社会政治,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学说。
从而为统治阶级提出了一套极为高明的统治之术,成为其政治学说的总原则。
一、“无为而治”的涵义《道德经》中曾有这么一段话;“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无为”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老子当时正处于诸侯混战天下大乱之时,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对劳动人民专横暴虐和任意剥削,百姓不胜其苦。
老子认为,当时统治者的恣意妄为、胡作非为,正是造成人间不平与残暴的根由。
所以他极力呼吁为政要“无为”。
老子认为,这是治国的根本,同时这也迎合了老百姓希望有一个和平安定环境的心理。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大智者不敢为也。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因此,老子主张“以静治国”。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把“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作为圣人之治的原则。
可见老子的“无为”是以静制动的“为”,老子的“无为”是顺应自然的“为”,并且是“为无为,则无不治”,以无为为,天下大治。
二、“无为而治”思想的辩证思考“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先贤真挚深沉的“民本”情怀,成为中国政治思想的重要渊源,对后世的治国安邦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包含的主要思想观点有:(一)“无为而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而治”不是“无治主义”。
实质上,老子“无为”是“以无为为”,即“为无为”。
“无事”不是“绝事”,即什么事也不干,而是“事无事”,不可执事以扰民。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也强调“为”,重视“治”。
无为而治的释义
无为而治是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我理解的无为,是一切行为应顺应自然规律,做到不乱为、妄为、胡作非为,一切为了众生,不损害众生利益,不将自己的私欲与欲念强加给众生去作为。
顺应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在自身能力范围之内去作为,人民就会拥护,事业就会昌盛;如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超出了自身能力范围去作为,就会伤害他人,危害众生,最终也会伤害自己,严重的会自取灭亡。
顺者昌盛,逆者灭亡,也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怎样才能达到无为的心性,控制自己的作为呢?首先,应做到忘我无欲。
《道德经》第一章讲,“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窍”,意思是说,我们如果没有欲望,心性一片空寂、平静,宇宙万物与世界社会的生息变化以及生存条件、过程就均能被自己看透。
我们能知道众生生存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就不敢违反规律去作为,只是顺应规律,最终事业有成,并成就大道;反之,有欲念、欲望会遮蔽我们的本性,一切以自身的利益为中心,被名利蒙住心性与眼睛,就会违反规律去作为,比如争强好胜、狂妄骄躁、好大喜功、恃强凌弱,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危害众生性命,发动战争,使社会动乱、众生遭殃。
为了骗取钱财,就编造谎言,把自己塑造为救世主,表面满口仁义道德,实际却是一肚子的男盗女娼,为了使人民相信他,能够让他唯我独尊,就把古今中外的好话都翻出来说尽,实质行为上是把古今中外的坏事都干绝,欲望大得仿佛是上嘴唇像天,下嘴唇像地,舌头像太平洋那样长,天地万物众生均想一口吞的魔王。
无欲与有欲同出于心,无欲从善,有欲大多从恶,所以老子主张忘我无欲,不管是个人修身养性、治家,或者是治理经营企业或国家,都不要把自己的欲望强加给社会。
凡是管理者应审视自身能力,做力所能及的事,定好自己的目标,尽最大力量,用坚定的意志来克制自己的欲望,这样才能认清自然规律、社会规律。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去作为,顺应就会昌盛,违背就会给众生与他人带来灾难与痛苦,最终也会导致自身灭亡。
老子无为而治的社会观论析
老子无为而治的社会观论析春秋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出现众多派别的主张,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对持“有为之政”的各派别思想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和抨击,极力倡导“无为而治”的思想,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强烈的社会关怀意识和爱民治国的责任感。
老子还构想了与其“无为而治”思想相统一的“小国寡民”理想社会。
正如德国现代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在世界上出现了一个思想文化的“轴心时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方面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这种局面的产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具有密切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周王朝衰落,各诸侯国逐步摆脱王权的控制,争霸斗争日趋激烈,社会动荡不安,先后出现过五霸称雄的局面。
为了拯救社会,当时不同派别的思想家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自的治国良方。
总的来说,这些不同的治国方略分为“有为之政”和“无为而治”两大类。
老子通过对各派有为之政的批判来揭露社会现实矛盾,极力倡导无为而治,“运用到政治上,就是给人民以最大的自主性,允许特殊性、差异性的发展。
”[1]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老子构想了无为而治的理想社会。
一老子认为有为之政是造成人世间的痛苦与不幸的根源。
他对实行有为之政所带来的表面虚伪的仁义礼智信(实际上却进行着争权夺利的罪恶勾当),以及穷兵黩武、兵祸连年的兼并战争等现象极为不满,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和抨击。
老子批判有为之政的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反对儒家治国思想。
儒家思想提倡仁义原则,通过恢复礼制来达到社会的稳定。
老子否定儒家虚设的仁义,认为如果强调表面的形式化的道德规范,那么人的纯朴本性就会丧失,内在的忠信观念就会淡薄,从而造成种种的社会弊病。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18章)①老子认为,“仁义”是大道不行才出现的,“孝慈”是为调和六亲而提倡的,“忠臣”是由于国家昏乱才显示出来的。
老子的无为而治
老子的无为而治老子,即李聃,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在治理社会和个人生活中,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以无为的态度来达成和谐和平。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展开,探讨老子的无为而治理论的核心观点。
一、历史背景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的中国,那个时期,社会动荡混乱,战争频繁,人民苦不堪言,社会秩序岌岌可危。
因此,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试图给人们指引一种更加合理有效的社会治理模式。
二、思想内涵1. 无为而治的含义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指遵循自然规律,以自然的方式去改变事物。
它主张不要过度干预,不要强行追求功利,而是要保持平衡和谐,让一切随其自然,不加人为的变动。
通过贴近自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宇宙和人生的真谛,从而实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2. 道行自然老子认为,宇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大自然,是由无数万物构成的。
万物皆有自己的规律,人不可逆天行事,只有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才能得到宇宙的庇护。
因此,他强调在生活中要秉持自然之道,不要过分追逐功名利禄,而是要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在的安宁。
3. 政治治理在政治治理方面,老子主张治国务民要以德为基础,以道为法。
他认为,君主应当按照天命来治理国家,不要过度干预百姓的生活,保持一种宽容和平和的态度。
只有以无为的方法,放眼长远,关注民生,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现实意义老子的无为而治理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 价值引领: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迷失自我,为名利困扰,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提醒人们,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和随和的态度。
2. 治理方法:无为而治的理念可以让人们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事物发展,减少人为干扰,让自然规律发挥作用。
在治理社会和组织中,适当放手,给予自由发展的空间,可以激发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果。
3. 生态文明:无为而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契合。
论《老子》的治国思想
论《老子》的治国思想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
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
无为是实现无不为、无不治的前提和条件,“以无事取天下”。
《汉书·艺文志》说:道家的无为政治主张是“君人南面之术”,道出了无为政治的基本精神。
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等内容。
庄子更主张君主应该无欲、无为、渊静,“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有很大的影响。
汉初的黄老之学吸取了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适应秦末政治动乱之后,民心思定的形势,强调清静无为,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采取不干涉主义或少干涉主义,借以安定民心,发展社会生产。
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思想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
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统治者都曾利用无为而治的思想协调处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有所收效。
魏晋玄学家则通过宣传无为而治,引导人们消极、遁世、清谈、无所作为,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
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
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
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
虽然老子思想以“玄之又玄”而著称,但其背后的济世情怀,却值得反复体味。
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大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其中,无为而治的思想是最具有影响力的。
“无为”,在老子那里意味着“道法自然”,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为即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点。
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道”对于宇宙万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无为而治的内容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都遵循着道的规律,而道所遵循的又是自然的规律,也就是"道法自然"。
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地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地存在和健康地发展。
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
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这些讲的都是"无为而治"的好处。
当然,所谓"无为",并不是一无所为,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行违反自然规律之为。
老子的无为而治作文
老子的无为而治作文
你知道吗,古代的老子可是个有智慧的老头儿。
他提出的“无
为而治”啊,听起来像是啥都不干,其实里头学问大着呢!他可不
是说咱们啥事儿都别管,而是说要咱们按自然规律来,别瞎掺和。
就比如说吧,你看那大自然里头,啥东西都是按照规律生长的,春天花开,秋天果熟,没人去硬掰它们。
那治理社会也得这样啊,
得顺着民心,别老想着用权力去压人。
这无为而治啊,不是说你啥都不管,你得有眼光、有智慧。
你
得看明白社会是咋回事儿,然后悄悄地给大家指条明路,别搞得大
家跟你对着干。
这样,法律就不是用来吓唬人的了,大家心里都明白,都愿意遵守。
无为而治的社会啊,就像个大池塘,里头的水清清的,鱼儿游
来游去。
虽然偶尔会有风吹过,水面起个小波纹,但大体上还是平
平静静的,大家都过得挺好的。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无为而治”思想浅析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无为而治”思想浅析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在经济领域、军事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教育领域均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老子的许多重要思想与我国民生的发展与进步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隐藏着促进民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意义一“无为而治”思想基本内容(一)思想内容在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中,他对“无为而治”的概念提出了以下拓展内容。
无为执政的根源在于将其视为一种国家社会综合的管理思想。
老子对于“无为而治”的解释,宗旨不是无为而治,而是不乱作为。
行文举止,顺应事物发展趋势,尊重自然规律,某一层面来说,其目的是实现“无为而不为”。
1“无为”之一是顺应自然老子认为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发展是互相影响的。
人类任何违背自然发展的外在行为,都将会对自然产生的破坏性影响,并有悖于自然的和谐发展。
所以这里“不作为”的核心思想是劝诫我们不要做任何违背自然的事情。
2“无为”之二是以静制动老子认为清静与无为是合二为一的,无为的状态就是保持清静。
由此,老子主张人生应当为人处事行动上,时刻都要让自己保持一种清醒、冷静、静雅,不要轻易得受其他外物干扰。
3“无为”之三是为之于未有老子认为做事要着眼现在,量小入微,换个层面来说,就是劝诫我们要趁着事物还简易、细微的时候开始着手,这样才能免于危难,成就大业,不要怠慢懒惰拖延,遗留太多的事务。
因为真正的有为是在事物尚未发生时的作为,真正的治理是事情尚未祸乱时的治理。
二、如何借鉴老子“无为而治”(一)有利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思想,认为善于领导和治理国家和人民的统治政策,并不需要强调过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也不能采用强威的手法去压制,一切的问题与矛盾都应该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自然而然地解决,或由当事人自己解决。
老子的无为而治
⽼⼦的⽆为⽽治
中国古代道家创始⼈⽼⼦在治理国家发⾯主张⽆为⽽治: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然”!”
意思是说:
国君治理国政,可分为四个等级,
最上等的国君,推⾏不⾔的教化,使⼈民各顺其性、各安其⽣;
次⼀等的国君,⽤德教感化⼈民,⽤仁义治理⼈民;
第三等的国君,⽤政治治理⼈民,⽤刑法威吓⼈民;
第四等的国君,⽤权术愚弄⼈民,⽤诡计欺骗⼈民;
最好的政治是“⽆为⽽治”,⼈民各顺其性,各安其⽣,得到了最⼤的益处,功成事遂,⽼百姓还浑然不觉,还会这样说:本来就是这样嘛。
为政者,像事肺之于⼈体,好的肺是你没感到有它在替我们呼吸⼯作,当你天天感到肺在为你呼吸,那么,这个肺已经有病了。
当今的中国已遍体鳞伤,沉疴积重,是哪⼀等级治理的结果呢?。
论老子的道德观
论老子的道德观
老子的道德观可以被总结为“无为而治”和“以柔克刚”的思想。
以下是详细解释:
1.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人们应当在心灵上淡泊名利、无欲无求,从而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解脱。
在社会治理上,他则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多地干预社会秩序的自然运行,以免带来更多的矛盾和冲突。
相反,他认为政府应当少管闲事,保持适当的存在感,让社会自由地发展和运转。
2.以柔克刚:
老子认为,柔性可以克制刚强,沉静可以战胜动荡。
他提倡人们以柔克刚,即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要采取强硬的、急躁的态度,而是应该采取缓和、调适的方法,以减少摩擦和矛盾,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3.尊重自然:
老子的道德观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他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
在他看来,自然是一切生命的源头和基础,人类应当通过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征服和掠夺自然。
4.无为而治与德治合一: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观念是基于“德治”之基础。
他认为最好的治理是不让人民觉得有繁琐官僚制度的存在,而是市民自愿守法,贯彻道德道路,遂行最佳的个人自由。
这种道德的自觉是老子治理思想的核心,也是最重要的理论基石。
总的来说,老子的道德观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强调“德治”和和谐共处,认为政府应少干涉社会运行和管理,在个体行为上,强调以柔克刚,不急不躁,保持平和的心态。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观评析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观评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关于政治的观点,是将“无为而治”作为主旨。
他的立场认为政治实践应当以不为、不夺、不欺为主,以贤慧的智慧和乐于服务的态度,来思考和处理社会现实问题,而不是仅仅依靠计划和法律来强制执行。
其精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倡导以自然环境作为依据,以和合、理性、关怀和服务为理想,在这种理念之上,在政治运作中强调人才、学术和技术;强调发挥个体智慧,以兯性谅解和有序共处的和谐思想来创造凝聚力。
他的观点进一步提出:政治的本质不在与权力的博弈中,而是在于去管理、改善人民的生活;解决社会矛盾、调整社会分配,以调动内部活力,达到自我完美。
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思想,积极有效地构建了政治运作的体系,实现了思想的自我调节和调和,实现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自然的融洽共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
老子的哲学是中国哲学中最早而又有系统的思辨哲学的理论。
与儒,墨学家立足社会现实建构自己的理论观点不同,老子以自己的独特的睿智,率先发明了有为世界背后的无为和抽象层面的理论价值。
一但是所谓的无为到底又是什么呢?
(一)、“无为”不是“无所作为”
老子的“无为”观念,很容易造成一种误解,使一些人认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这和儒家积极有为的观念似乎完全背道而驰,也与今天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因此今天谈“无为”似乎不合时宜。
其实“无为”绝对不是不解决问题,什么都不做,老子对其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晚周纷乱的天下,贵族骄奢淫腐,法令繁如牛毛,苛政暴如猛虎,各国互相侵夺篡杀。
老子深信乱世的原因不在制度不良,而在制度的不足为治。
愈是想要以仁义礼乐、明主能臣来扭转局面,则愈是纷扰人心,适得其反。
老子看来,人们执于已见而与人争论,是造成社会纷乱之主要症结,想要消除纷乱,人们便须放弃“人为”的标准,而去体认大自然的和谐,而且不要妄自制订标准,必须“法天”、“法地”、“法道”、“法自然”,也就以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为标准。
例如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三章中说道,“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天下”,也就是说,能够像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爱天下人,乐于舍身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这让我们深深地感到,老子是真正以负责任、爱民的态度在为治理者寻找治理理念,因此,无为,绝不是完全无所作为,是相对过分强制的行为来说的,是对作为的方式的一种界定。
(二)“无为”不是“为所欲为”
老子在说明“无为”观念时,很容易造成另一种误解,认为如果管理者“无为”,就是任由个人所欲而为。
其实老子强调的“无为”固然呈现了超越人为规范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乃受老子所推崇的“道”的约束,也就是说:自由是有限度的,必须以不破坏自然和谐为范围。
否则,若只知去除人为而不遵行天道,“无为”就成了个人的“为所欲为”,即由统治者个人的“人为”、“为所欲为”,扩展为全民范围的“人为”、“为所欲为”,从而引发另一种纷乱?
比如老子在《道篇》的第二章中就提出了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这里告诉我们说,圣人以无为的态度行事,实行不用言语的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横加指责,生养万物而不占有,有所施为但不恃望回报,功成业就但不自居。
在现代,谈起对下一代的教育问题,我们常常引用这一观点,力图倡导一种顺应孩子天性的教育理念,摒弃成年人急功近利的主观意愿。
二、老子无为思想的涵义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可以说是他形而上学和内圣之学在政治上的应用。
老子哲学的中心思想就是“道”。
“道”作为一种物质性实体,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作为规律,“道”又包括“天之道”和“人之道”两方面,世上万事万物只有依照“道”而行才是合情合理的。
它有规律地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本身所体现的是“无为”。
天下万物由“天之道”“生之,畜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可见它的一切虽然都是顺乎自然,却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治理国家上若能够效法自然无为的法则,则可以“为无为,则无不治”,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目的。
道家与儒家一样,在哲学上基本都属于内圣及成德之学。
只不过,面对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儒家主张用“礼”“义”恢复社会秩序,而道家则认为人们在受到约束的情况下,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建立的社会秩序也就不会是理想的社会秩序
三.老子无为思想的开展
无为思想是老子的处世哲学的原则,由无为开展的各项功夫,如柔弱、不争、无知、无欲等等,我们就以此为出发点,归纳为修养论和政治论两方面来论述我们这里主要说说政治论这一方面。
注重个人修养,以德治天下,而不是以武力治天下,追求的是无为政治,要求人心的纯朴,以德服人。
事实上这就酝酿了一种民主气氛,不知不觉地给人民的民主相应地也就多一些。
真正合格的统治者,是时时刻刻在为人民着想,将人民装在心中,默默地但同时切实有效地体察民情,了解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教化而非强制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
他绝不是以大张旗鼓的方式去了解,因为他既不想因此影响自己认知的真实性,更没有丝毫以此表现自己政治作为的私心。
因此,“无为”绝不是执政者坐享安逸,专注自我,而是在深刻认识社会现状的基础上,对人民生活的一种化为无形的从容引导。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十章中所说的,“爱国治民,能无知乎”,看似“无为”,实际上是用大智慧在默默地有所作为,只有对社会风气的从容把握,对社会形势运筹帷幄,只有充分集中了人民的智慧,积极地梳理自己的思路,才可能实现不治而治。
五.结论
当我们考虑到现代社会与古代的差异,而对于无为的观念加以启发,让他旧瓶装新酒,它便能完全的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并有所贡献,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古代的哲学中得到有益的营养和启迪。
例如,许多的山崩与泥石流,在在都显示人类对于大自然过度的人为“建设”,没有遵循自然无为的道理,以至于被自然所反扑。
此外,人们创造了许多的“人造物”,无时无刻地在破坏生态环境,唯有体认老子的无为,并加以实践,人类与地球才能共存共荣,才能长久安身保命。
先秦时代是中国学术文化最重要的一阶段,在这个时期百家争鸣,各擅胜场,许多学者与思想家莫不提出自己的主张,积极的参与政治活动,企图改变政治与社会现况。
然而老子与积极派学者不同之处,是在于他使用“柔性”的方式去改变社会,以无为为手段,达成无不为的目的。
老子的“无为”,基本上还是有为的,是一种“为”的行动指南,更是一种“为”的智慧。
只是圣贤不私为,只为天下而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