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教案资料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教案资料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指数增长的含义:人口指数增长是指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这种人口增长现象被称为是“人口爆炸”,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比较小,但很快会急剧膨胀,所以不可能长时期持续下去。

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湘教版

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湘教版

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湘教版)引言: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与规律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理解的重要学科之一。

地理必修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必修二》(湘教版)是一本经典的教材,本文将以该教材为基础,设计一节具体的地理必修二课堂教学。

一、课程概述地理必修二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地质基础、生物圈的多样性、人类发展与土地利用、城市与人口等五个模块。

本节课将围绕人类发展与土地利用进行设计,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形式,培养学生对土地利用问题的认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图形解读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保护土地资源的行动中。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形式,了解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

2.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图形解读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第四章“人类发展与土地利用”。

2. 教具:PPT、黑板、白板、多媒体设备。

3. 学具:纸、笔。

五、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全球土地利用分布图,引导学生进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土地利用问题的思考和兴趣。

2. 知识讲解(20分钟)根据教材内容,通过讲解人类对土地的需求和利用,介绍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形式,如农业用地、城市用地、工矿用地等。

结合实际案例与学生互动,加深学生对土地利用的理解。

3. 图文解析(25分钟)利用PPT或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图表,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

通过分析图表,让学生了解全球不同地区土地利用的差异和特点,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小组活动(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城市或农村地区,调查当地的土地利用现状,并设计一份简易问卷调查相关信息。

高中地理必修2全集教案和资料1(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必修2全集教案和资料1(湘教版必修2)

型、成年型、老年型,可以用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直观显示。 课件展示: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问题:说出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所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学生回答。 师 (总结) “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 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 “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 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 为老年型人口结构;由“高—低—高”模式向“低—低—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 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 为成年型人口结构。 (承转)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反过来,人口增长模式 也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师 (提出问题)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经济产生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 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 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快慢不同, 对人口发展进程的影响不同。这种影响有利有弊。 “高—高—低” 人口增长模式能够满足农业社会时期对劳动力增长的需求, 但也容易出 现劳动力不足或过剩,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的“利”是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利于经济发展;弊 在于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人口持续增长,物质资料的 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 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有利于经济积累和经 济水平的提高, 但往往伴随着人口的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 缺,国防兵员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生活孤 单等问 课堂小结 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是按照出生率、 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来划分的, 它与一定的社会生 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是形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根本 原因。 板书设计

【精品】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套教案(湘教版)

【精品】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套教案(湘教版)

【精品】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套教案(湘教版)
全新推出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套教案,教案完全与教科书同步。

每个教案分为三个栏目,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引用经典的案例和身边的地理情境,并提出相应的地理问题,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讲解精选地理素材,包括图片、视频、表格等,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相关知识。

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问题中穿插小问题,呈螺旋式上升的系统结构。

贴合最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最新要求。

以下是各小节教案部分图片。

人口分布
人口迁移
人口容量
城乡空间结构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教材名称: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材版本:湘教版适用年级:高二总课时:50课时教案编写时间:2xxxxxx年x月x日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课题:自然地理环境概述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内涵;2.了解地球的成因和内部结构;3.掌握地球的外部形态和水文地理特征;4.了解地球的气候区划和生物群落分布。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引入地理概念,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了解地理是研究地球的科学。

Step 2 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内涵2.内涵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外部形态、水文地理特征、气候区划和生物群落分布等。

Step 3 地球的成因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成:宇宙大爆炸理论、恒星形成、太阳系形成、地球形成。

2.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波分析法、地壳、地幔、外核、内核的特点和组成。

Step 4 地球的外部形态和水文地理特征1.地球表面的形态:陆地和海洋的分布、陆地的特征。

2.地球的水文地理特征:水的循环、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Step 5 地球的气候区划和生物群落分布1.气候区划:气候形成的因素、气候要素和气候要素的分布特点。

2.生物群落分布:生物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分布的影响因素。

Step 6 检测与评价1.课堂小测:选择题、判断题2.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概述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1.预习下节课内容:地理图谱和地图制图;2.完成课后习题:课后习题中的选择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地球的成因和内部结构、地球的外部形态和水文地理特征、地球的气候区划和生物群落分布等。

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和小测检测,能够不断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并让学生能够在课后做好预习和复习。

新高一下学期湘教版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章末复习教案

新高一下学期湘教版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章末复习教案

第二章章末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内涵,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运用有关资料,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掌握各因素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4.理解不同规模的城市与其服务功能及服务范围的关系,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规模的变化。

5.掌握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及其空间分布特点,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的区位选择、城市体系;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及成因。

教学难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的区位选择、城市体系;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及成因;三、教学过程原因: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3. 1.根据国家类型或发展程度(即生产力水平)。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多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多为传统型。

2.根据“三率”特点来确定。

原始型为“高、高、低”;传统型为“高、低、高”;现代型为“低、低、低”。

3.直接利用自然增长率的数值特征来判定传统型和现代型:一般而言,自然增长率高于1%的为传统型,低于1%的为现代型。

4.由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形特征区分。

(1)图A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其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表现为塔基较宽而塔顶较尖的特征。

(2)图B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其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表现为塔基较窄而塔顶较宽的特征。

特别提醒: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点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探究问题:请根据下表数据绘制“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变化图”,并画出三类功能区的范围。

据市中心距离(千米)各类土地利用的租金(元/平方米)商住宅工业0 600 420 3201 400 350 2802 200 280 2403 0 210 2004 0 140 1605 0 70 120学生思考、讨论、小组代表展示、互纠。

1.图表明影响地租的因素是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2.异:商业活动随着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变化最快,住宅变化较快、工业最慢。

同:三种活动都随距市中心越远它们的付租能力逐渐降低。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导入新课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城市土地利用,知道了城市中的各种经济活动需要占有或者利用肯定的城市土地,形成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但是,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经济活动之间必定要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就形成了功能区。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城市功能区和空间结构。

推动新课板书: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师城市功能区可划分为哪些类型?生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巡游区与城市绿地、特别功能区等。

师回答得很好。

那么,这些功能区的形成,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生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进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那么,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呢?师北京市中心城区没有形成中心商务区,而是形成了行政区,这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生历史文化因素。

师很好。

早期的土地利用对日后的土地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城市的进展和更新改造就需要考虑如何继承和保持城市的特色。

那么,受历史因素的影响,从前的土地利用,是否是一成不变的呢?学科%网生否。

师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一成不变。

例如,很多有污染的工厂从市区迁至郊区,原址改建为住宅区等。

因此说城市的土地利用也会随着历史的进展而改变。

师(承转)在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各种因素中,对城市功能区划分影响最显著的应当是经济因素。

请同学们思索,多数城市中,它们的中心地区都是什么功能区呢?生中心商务区。

师那么,中心商务区为什么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呢?[合作探究]生(商量后回答)靠近市中心,就可以接近的消费群,而且交通通达性强,商家情愿付很高的租金,一旦离开市中心,就只愿付很低的租金。

师(精讲)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城市土地供应有限,条件好的地点需求量大,地租高,在竞争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情愿付出租金的凹凸。

2020-2021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二复习指南

2020-2021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二复习指南

2020-2021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二复习指南2021年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复习提纲(必修二)第一章人口新课标要求: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衡量:人口密度。

2.特点:极不平衡。

(1)表现①从世界上看: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着世界90%的人口。

②从各大洲看: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大,亚洲占比最大。

③从各国看:目前,中国人口最多,其次为印度,13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④从城乡看: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2)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2、影响人口分布的身分1.自然地理条件(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

一般来讲,沿河、沿湖地域人口稠密,洪涝地域的绿洲人口会合,农牧业发达。

(4)土壤: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5)矿产资源:开发吸惹人口聚集。

2.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1)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2)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会合态势。

(3)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难点突破1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分布规律中、低纬度规律具体内容世界人口会合分布在20°N~60°N的中低纬度地区,其人口数量约占世界总人口的90%原因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区气温适宜,平原面积广阔,人类活动的历史悠久12021年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复习提纲(必修二)从沿海到内陆,由于降水量的差别而接踵出现森林植被、草原植被和荒漠近海岸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距海岸200 km以内的沿海地区植被。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学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学案

聚奎中学高2013级必修二复习学案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主要知识点:1.一个地区人口的变化,是由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自然增长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影响,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不受..机械增长的影响,在坐标图上呈“J ”曲线。

2.经济发达程度、女性受教育水平、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等对出生率影响较大,医疗卫生条件、战争、自然灾害等对死亡率影响较大,后两者对死亡率的影响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人口增长比较典型国家 人口增长 原因 人口问题 对策 发达国家俄罗斯、德国、日本 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转变等 人口老龄化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发展中国家 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很快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数量过多 控制人口 4.人口增长模式由 、 、 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5.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原始型:出生率极高、死亡率极高、自然增长率极低。

采集、狩猎 传统型: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手工劳动为基础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工业社会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后工业社会(发达国家)6.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 率的转变,出生率的下降主要是在过渡型开始的。

7.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步入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其中,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人口出现负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等国人口呈零增长,英国、比利时、芬兰等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零。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过渡型,世界人口是过渡增长模式。

中国、新加坡、韩国等属现代型。

8.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年轻化,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缓慢,主要是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后果:给粮食、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教案-2.1城市空间结构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教案-2.1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一课时)教案新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2)了解社会、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3)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2、过程与方法:1、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城市区位分布的主要因素。

2、通过读图分析城市区位,掌握该类地理案例分析的方法。

3、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3、通过对城市区位因素的分析,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明白“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城市区位分析教学难点:城市的区位分析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喜欢旅行吗?同学回答:喜欢。

我们都梦想游走在世界各地,那样就会看到不同的人文景观。

比如:(展示幻灯片)有时会看到纽约、北京等大都市,有时会看到充满田园风光的乡村、小镇。

但是,今天我们生活在城市里,那我们这节课一起来了解一下《城市空间结构》吧。

请同学们阅读26页前两段文字,找出以下概念,并加以理解。

一、了解几个概念1、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乡村:主要从事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教师提出设问:城乡间最基本的差别是什么?学生回答:产业活动不同。

3、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关系。

4、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

好,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影响城市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都有哪些?二、城市区位分析(一)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位置的影响。

设置案例来进行活动。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综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综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综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教材情况《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是针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教材。

该教材以地球为基础,以中国为重点,全面介绍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强调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的实用性和启发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本节课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以下能力:1.理解地质历史和地球动力学的概念与基本原理;2.掌握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发现过程;3.理解地球内部热力学的原理,认识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与表现;4.能够分析地震与火山对人类社会及生命安全的影响。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地质历史和地球动力学概念的介绍;2.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发现与发展;3.地球内部热力学的原理和深部岩浆的形成;4.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与表现;5.地震与火山对人类社会及生命安全的影响。

教学方法为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课前呈现视频资料,用视觉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在激发探究欲望的前提下,预览课本内容,做好思想准备;2.课堂讲解:对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介绍,并补充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好理解;3.多媒体演示,通过运用动画、图片、声音等多种媒体,生动形象地呈现地质历史、地球动力学、地震、火山等知识;4.黑板板书,重要理论内容进行重点板书,深刻的思考,明确的表述,为提供良好的桥梁作用。

教学流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开场:地质历史和地球动力学概念分享(15分钟);2.重难点讲解(30分钟);3.课堂互动:学生自学知识点,进行斗争互动(25分钟);4.黑板板书:总结重点知识和重要概念(20分钟);5.课堂总结:本节课的收尾与下一节课的预告(10分钟)。

总结本节课既注重了知识传授与概念学习,又体现了探究的方式和探究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教育的质量提升。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既能够快速地了解地理知识,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球及其现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探究态度。

第一节 人口分布-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 人口分布-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人口分布-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分布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掌握人口分布的各种现象和特点,如密集区、稀疏区、拥挤区、空旷区等;3.学习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不均和人口流动的测量和分析方法;4.探究人口变化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人口分布的基本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人口分布现象及其特点。

三、教学难点1.掌握人口分布量的测量和分析方法;2.探究人口分布不均与人口流动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人口的分布情况,并讨论与人口分布相关的问题,如城市化、资源配置等。

2. 概念讲解讲解人口分布的概念,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不均等。

3. 案例分析以中国为例,通过课件展示比较典型的人口分布现象,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地区、东北地区等,并让学生分析形成这些现象的影响因素。

4. 经典资料展示展示和分析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如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水平等,以及不同地区人口流动的特点和趋势。

还可以通过相关报纸和文献展示国内外人口变化的趋势。

5. 组织讨论针对中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人口分布不均对国家和地区发展带来的影响,如资源分配、经济发展等。

五、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分析、经典资料展示、组织讨论。

六、教学工具课件、相关报纸和文献。

七、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表现;2.学生提交分析作业。

八、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全球范围内的人口分布情况和人口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口政策和措施。

同时,也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等方式深入探究人口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篇一: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2 湘教版必修2】 1.3 人口迁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媒体与教具]图片、资料、录象、课件等[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第三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阅读思考】阅读课本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点拨】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

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活动】针对课本活动1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判断】①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②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③我国当代人口迁移。

判断以上所属人口迁移类型。

【承转】①②为国际人口迁移,③为国内人口迁移,引入人口迁移的分类。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二册复习用书:第4章 第1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教学案(湘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二册复习用书:第4章 第1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教学案(湘教版)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学习目标:1.了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会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重点)2.分析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因素。

(重难点)3.理解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重难点)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交通运输(1)概念: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路线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2)作用: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2.不同历史时期的交通运输方式 (1)古代⎩⎨⎧北方:陆路交通为主南方:水运相对较多(2)现代①方式: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

②发展趋势:高速度、网络化。

③带来的变化:提高了运量、降低了运输成本、缩短了交通时间、增强了原材料、产品和人口的流动性。

3.特点:具有很强的空间集聚倾向。

二、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1)古代水运地位突出,较大的城市多沿河发展;许多城市依托陆路交通发展起来。

(2)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城市迅速崛起。

我国一些新兴的交通枢纽城市,就是依托铁路发展起来的,比如石家庄、株洲和怀化。

(3)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的城市格局带来很大影响。

2.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1)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各种生产力要素的流动和集聚,进而形成经济带。

(2)经济带的含义:以交通干线为主轴,以途经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为主体的带状经济区域。

(3)经济带与交通运输经济带与交通运输的关系案例沿海型以港口城市为核心,以沿海航线和交通干线为发展轴日本东海道经济带沿河型由河流干流及支流、城市、工业区等构成,以河流为发展轴,以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长江经济带沿路型以铁路、干线公路为发展轴,以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陇海——兰新经济带复合型依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逐步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德国的莱茵河经济带(1)高速火车、大型飞机的出现,说明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高速化。

( )(2)在青藏铁路和京沪铁路修建中都采取了“以桥代路”的模式,其作用是相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教案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总趋势:持续增长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2、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模式特点分布举例利弊高低高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人口再生产模式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人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住房压力大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英国、日本、德国(负增长、新加坡、中国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费用增加,年轻人负担重过渡模式过渡接近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土耳其、阿根廷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口负增长(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计划生育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人口滞后效应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第二节人口的迁移1、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①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②人口迁移2、分类: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迁移(发达国家新趋势;发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3、特点国际:①新大陆发现前: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②新大陆发现后: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③二战后,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人口迁移流向,欧洲: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迁入变为迁出;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迁入;亚洲、非洲:一直是迁出国内: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改革开放后: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4、原因:经济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社会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其他:家庭、婚姻:男女婚嫁、两地分居5、性别、年龄: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①定义: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世界100亿,中国16亿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最大人口数(发展影响因素: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⑤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要的资源:负相关⑥贫富差距:负相关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点中心商务区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一般位于市中心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商业区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①市中心②CB外侧③街道两侧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②人口密度、流量大③人口昼夜差异大④土地利用最集约工业区同类工厂①城市边缘②交通干线两侧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①环境不好②商品房,环境好行政中心区行政机构①单独区域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人口昼夜差异大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郊区卫星城、农业区、住宅城市外围为城市服务①占有空间最大的是住宅区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④住宅区分类:高级住宅区: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面积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2、形成原因(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近,通达性高低(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宗教信仰:济南回民小区(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理论: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②嵌套包围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

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第二节城市化一、城市化三个内涵: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数目增加最主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判断两个城市城市化水平,计算城市人口比重即可二、世界城市化进程当今世界城市化两大突出特点: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更突出世界大城市化趋势一个突出表现为:形成了城市群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早晚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人口少多现代发展速度慢快与经济关系相适应(与工业化相伴成长不适应(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现代新动向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为主,大城市过度膨胀原因郊区环境质量好、乡镇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城市环境质量不好市中心“产业空心化”,经济萧条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大气污染,主要污染源:汽车尾气、工矿企业燃煤、居民燃煤水污染污染源: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堆放固体垃圾污染:污染大气、水和土壤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物种减少地面沉降:原因为过量开采地下水、挖煤其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失业人多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1、地域文化: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形成:自然和人文因素范围:可大可小,可单、多要素状态:一定时期相对稳定,不断变化举例:耕地:南水北旱;饮食:南甜北咸;民居:华北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傣家竹楼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建筑空间布局美国:中心摩天大楼,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现代城市布局欧洲:市中心为广场、教堂,中心及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建筑结构围墙,中国:保守,建筑外一般有围墙;西方:很少有围墙园林,中国: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内向、封闭;西方:整齐划一、对称、和盘托出、外向、开放建筑风格中国:宫廷式建筑:红墙、黄瓦、飞檐、楼台殿阁、突出皇权的地位西方:喷泉、雕塑、洋房、草地、突出教堂的地位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带:橡胶、椰子、菠萝、甘蔗亚热带:柑橘、荔枝、龙眼(湿桂圆温带:梨、桃、苹果、甜菜高寒:青藏高原青稞降水:水多,种水稻;水少,种小麦。

光照:长日照植物,新疆哈密瓜;短日照植物,塑料大棚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养分来源地形:平原,易于发展种植业,利于实现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三江平原机械化水平最高山地,发展畜牧业和林业(不易发展种植业,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可以保持水土水源:河西走廊粮棉生产、南疆棉花生产、河套平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社会市场因素(决定性作用,决定类型、规模交通,一般运输距离越远,单位运费越低;保鲜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政策,政府补贴,提供技术支持等·在自然和社会因素中,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条件多变,所以要更多地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二、农业地域类型1、按发展阶段原始农业(贫穷、落后的热带雨林地区:游牧业、迁移农业、初步定住农业传统农业(发展中国家:稻作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传统混合农业(桑基鱼塘、地中海式农业现代农业(发达国家:种植园、现代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乳畜业、市场园艺、大牧场放牧业(美国农业地带、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美国、中国海南岛橡胶园2、按生产对象: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3、按投入多少:粗放农业:投入少,靠扩大土地面积增产集约农业(劳动力密集型、资金和技术密集型:投入多,靠提高单产增产4、按产品用途:原始迁移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下表农业类型特点原始、粗放、自给传统、劳动密集、自给现代、资金技术密集、商品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劳动力多,精耕细作据市场变化灵活种植谷物和放牧牲畜、轮作耕地状况不断迁移变换耕地、房屋稳定,持续耕种耕地、房屋稳定、调整经营生产动力人力人力、畜力机械生产技术靠自然凭经验靠科技目前主要分布地区热带雨林(非洲、刚果盆地、南美亚马孙流域、太平洋岛屿温带大陆东岸及亚热带干旱山地(中国三北、东南半岛、印度、尼罗河、两河等文明起源地西欧、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分布地区状况贫穷落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无生态失衡、物种少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三、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对地理景观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由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对资源的影响:对森林态度,原始社会:采集、狩猎(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农业阶段:障碍、资源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第二节工业区位一、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主导区位因素:原材料、市场、运输条件、劳动力素质、劳动力成本、能源、环境条件、其它因素工业类型区位选择原则部门举例工业特点原料指向型接近原料产地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采掘业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高、产品运输成本低的产业市场指向型接近消费市场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汽车制造厂、石油加工厂、食品厂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高、原料运输成本低的产业运输指向型布局在沿海、沿港或铁路枢纽等交通便利的地区美国东海岸的钢铁工业、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加拿大炼铝工业、上海宝钢影响一个地区资源的开发程度;高效率运输系统使原料地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减弱技术指向型接近劳动者素质高的地区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生产技术要求较高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鞋、珠江三角洲的崛起须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动力指向型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站冶金(炼铝或炼铜厂、化学等重工业、电镀厂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环境指向型注重经济和生态效益感光器材、电子厂、电影工业、慕尼黑好的环境会吸引某些特定的工业二、工业地域工业联系生产上的联系:总厂与分厂的联系:汽车生产“上下游”的联系:上游工厂的产品一般是下游工厂的原料:钢铁工业、服装生产非生产上的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等;意义:降低生产成本,利于处理环境污染工业集聚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我国沿海地区多层建筑的标准厂房内,有服装、雨伞、鞋帽等工业共同利用交通:上海宝钢所在工业区、日本港口附近的工业区共同利用资源:黄河上游的有色金属长廊、炼铝厂和砂轮厂都靠近铝土矿产地共同利用能源:克拉玛依石油城、黄河上游的有色金属长廊工业地域工业点:工业地域类型的基层单位,小城镇和乡镇的经济主体,例:济钢工业区:工业地域类型的中心环节,中等城市经济主体,例济南东部济钢和炼油厂工业区工业枢纽:一般对应工业城市,例:济南、天津工业地区:多个工业城市,在经济协作区或全国工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例:沪宁杭等工业点、区、枢纽、地区在内外联系、经济作用强弱、工业部门多少、综合性大小方面逐级增强补充世界主要工业区: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欧洲西部工业区:工业化最早的地区,现代工业高度发达俄罗斯-乌克兰工业区:以重工业为主,核工业、宇航工业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北美工业区:工业现代化程度高,微电子工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日本-中国工业区:大力发展海上航运、劳动力丰富、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产品,加强国际合作大气污染企业:水泥厂、酿造厂水污染企业: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大气污染、水污染企业:化工厂、炼油厂大气污染、固废污染企业:发电厂、钢铁厂无污染企业:服装厂、印刷厂、玩具厂第三节地域联系地域联系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一、交通运输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运费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公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水路: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受水文、气象条件影响大航空:最快捷的运输方式管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2、五种方式排序运量:水运>铁路>管道>公路>航空速度:航空>公路>铁路>管道>水运运价:航空>公路>铁路>管道>水运3、选择最好的运输方式:“多快好省”原则运距,近:公路、铁路;远:航空、水运运量,大:铁路、水运;小:航空运费,高:铁路;低:水运二、邮电通信分类方式任务邮政通信交通运输工具实物(信函、文件、包裹)电信通信电磁系统信息(文字、符号、图像、声音、语言)三、商业环节:收购存储、调运、销售国际贸易:商品贸易、资本投入、劳动力和技术流动,贸易比商业范围广四、交通对聚落形态的影响水路交通与城市的兴起,影响城市区位和形态区位:江岸渡口和河流交汇处武汉、宜宾、重庆形态外部:沿河呈带状、团块状西安:泾、渭河交汇;内部:棋盘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综合交通使城市多方向综合发展,集中式团块状、分散状、多方向沿轴放射状木船时代:沿河发展轮船时代:沿江海发展铁路、公路使城市改变了城市沿江河分布的单一形式:沿交通轴发展,催生了新一代城市:石家庄、株洲(火车拉来的城市,京广、湘黔、浙赣)、郑州(京广、陇海—兰新)受交通线路衰落而衰落的城市:大运河淤塞,海运、铁路、公路发展,扬州、济宁运河城市发展缓慢五、交通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1、商业网点区位:帆船、马车时代:河流、大道汇合处公、铁路时代:公铁路沿线和交通枢纽处2、商业网点区位变化①传统中心商业区衰落原因:建筑密集、道路狭窄、汽车通行能力受到很大限制;用地紧张,缺少必要的停车场②商业网点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处发展的原因:私人小汽车普及;高速公路;城市郊区快速道路网;城市郊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