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最新湘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不同地区所学的课本版本不一样。

那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都有哪些?接下来为你整理了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进展, 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 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 耕地广阔, 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 技术水平高★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典型地域:亚洲区位条件气候: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适合水稻生长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 地势平坦, 土层深厚, 利于耕作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 劳动力丰富, 利于精耕细作历史:种植历史悠久, 传统阅历丰富形成原因小农经营以家庭为单位, 人均耕地少单产高, 商品率低精耕细作, 但农村人多, 自给为主机械化水平低经济水平低, 体力劳动为主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 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科技水平低历史悠久, 传统阅历丰富3、混合农业(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人口增长模式人口模式特点时代分布地区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高高低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农业社会高高低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工业社会发展中国家高低高(世界主要人口增长模式)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现代社会发达国家低低低4、人口问题( 1)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

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 2)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交通困难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淡水。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4、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 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特定地区人口数量,对全球总人口无影响)1、人口迁移的判断(三要素):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按迁移方向:从农村→ 农村;从农村→ 城市(城市化、主要类型);从城市→ 城市;从城市→ 农村(逆城市化)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弊,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利,劳动力增加,人才的流入,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弊,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经济(越来越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政治:国家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和婚姻,宗教信仰5、我国的人口迁移时期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政治因素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行政调动,有计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20 世纪 80 年1.计划经济体制划、有组织地进疆地区的建设代中期前2.严格的户籍管理行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制度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 世纪 80 年1.中西部到东部经济发达地经济因素自发迁移区,内地到沿海代中期后2.出现“民工潮”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理区位:(1)地形:平原,高原(热带湿润地区),谷地(山区)(2)气候:气温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地带(3)河流:提供水源,运输,军事防卫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①河流凹岸②河流入海口(上海、广州)③干支流交汇(重庆宜宾武汉九江)④航运起点(赣州)⑤山前平原、绿洲经济地理区位:(1)交通条件:临近港口或边境形成口岸城市(青岛大连香港);公路铁路枢纽或沿线(石家庄郑州株洲宝鸡蚌埠怀化)火车拉来的城市(2)矿产资源:工矿城市大庆攀枝花大同政治文化地理区位:( 1)历史继承性:古都( 2)国家政策:深圳(3)宗教:拉萨麦加耶路撒冷梵蒂冈( 4)旅游:黄山(5)科技:硅谷日本筑波2、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行政因素社会因素(宗教社会地位)(2)①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点状或条状,人口昼夜差别大,付租能力强★中心商务区( CBD):建筑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②工业区:向城市边缘移动,沿交通干线分布,河流下游,盛行风下风向③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与文化区联系,地势较高,环境良好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3)影响地租水平的因素距市中心远近,交通便捷程度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3、中心地理论:中心地服务范围呈正六边形,同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彼此独立排斥,不同级别中心地服务范围相互嵌套★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 , 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 , 服务范围小 .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 , 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 , 服务范围大 . 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最新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最新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1 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多亿。

时间上:J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社会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2、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3)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3、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a. 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过渡型”b 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二是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一本,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点。

下面是对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第一单元中国自然地理第一章中国的地理环境1.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中国地形北高南低,西北高而东南低,整体呈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特点。

2.中国的气候特点-中国气候主要受到亚洲季风的影响,东部地区多为暖温带季风气候,西部地区多为高原干旱气候和寒温带大陆性气候。

3.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区划分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河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西南山地、青藏高原、北方沙漠和南方丘陵等九大自然区域。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资源1.中国的水域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河流水资源,主要有长江、黄河、淮河和珠江等。

-中国还拥有丰富的湖泊资源,如洞庭湖、太湖、鄱阳湖等。

2.中国的能源资源-中国的煤炭储量丰富,占世界总量的1/3以上。

-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也很丰富,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南等地。

3.中国的矿产资源-中国的矿产资源丰富多样,主要有铁矿石、锰矿石、铜矿石等金属矿产,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非金属矿产。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灾害1.水旱灾害-中国是世界上水旱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包括洪水、干旱和水土流失等。

2.地震灾害-中国地处地震带,地震灾害频发,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等。

3.风暴灾害-中国沿海地区常受台风影响,台风风暴灾害严重。

第二单元中国人口与城市第四章中国的人口发展1.人口问题与人口调控-中国的人口增长过快,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人口调控。

2.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中国人口分布不均衡,东部人口密集,西部人口稀少。

3.人口的流动与聚集-中国人口流动主要有农民工流动、城市人口流动和人口城镇化等。

农民工主要从农村向城市流动。

第五章中国的城市发展1.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

2.城市空间结构-中国的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辐射型结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成为主导。

高一必修二地理湘教版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地理湘教版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地理湘教版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自然与人文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高一必修二地理教材(湘教版)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知识点。

本文将围绕这些知识点展开讨论。

1. 地理概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地壳运动、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动物、人口等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

2. 风成地貌风是地球表面上空气向低压区流动的运动,风成地貌是由风力长时间侵蚀和堆积形成的地貌。

常见的风成地貌有流沙地、沙丘和荒漠等。

3. 水成地貌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质力量之一,它通过长时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在地表形成各种形态各异的地貌,如河流、湖泊、海洋等。

4.人口与城市人口是指某一地域范围内的人的总数。

城市是人口相对较多、经济、文化等方面相对发达的地区,人口流动是城市化的重要标志。

5.工业与农业工业是以机器和能源为基础,生产各种产品的经济活动。

农业是指利用土地、阳光和水源等自然资源进行农作物种植和养殖的经济活动。

6.生态环境与保护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与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是为了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7.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用于获取、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信息的工具。

它可用于绘制地图、分析空间关系、协调资源和计划发展等方面。

8.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地球大气中形成的气流运动方式。

例如,地球因自转而形成的地转偏向力使得恒纬风、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等环流系统产生。

9. 地理分区地理分区是根据地球表面的特征以及自然人文条件的不同,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地域单元。

例如,按照气候划分,我们可以将地球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等。

10. 自然灾害与防治自然灾害是由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产生严重破坏的事件,包括地震、洪水、风暴等。

防治自然灾害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

本文简要介绍了高一必修二地理湘教版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

矿产资源。

森林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社会: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谷气候:中低纬(温度)。

沿海(降水)河流,供水,运输,军事人文:矿产。

交通。

旅游。

政治。

宗教。

科技。

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1.内地到沿海2.山区到平原3.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 期 人口变化特点人口变化特点 原 因 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水平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增长特点 原因分析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举例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减少 俄罗斯、德国、日本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通用8篇)漫长的学习生涯中,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

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1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导语】⼈⽣要敢于理解挑战,经受得起挑战的⼈才能够领悟⼈⽣⾮凡的真谛,才能够实现⾃我⽆限的超越,才能够创造魅⼒永恒的价值。

以下是⽆忧考⾼⼀频道为你整理的《湘教版⾼⼀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向前,加油! 【⼀】 1、x09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转、公转. 2、x09地球⾃转⽅向:⾃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道向两极递减⾄0)②⾓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②太阳⽇(24时,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时③⽔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3、x09地球公转的⽅向:⾃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向 速度:近⽇点(⼀⽉初):最快;远⽇点(七⽉初):最慢 周期:恒星年365⽇6时9分10秒意义:①昼夜长短变化②正午太阳⾼度变化③四季更替和五带. 4、x09太阳直射点运动:①黄⾚交⾓:23°26′②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23°26′S----0°----23°26′N(即南北回归线之间)③周期:回归年365⽇5时48分46秒 ①若黄⾚夹⾓变⼤,热带和寒带变⼤,温带变⼩;若黄⾚夹⾓变⼩,热带和寒带变⼩,温带变⼤.②若黄⾚交⾓为零,太阳永远直射⾚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候、热带草原⽓候消失. 5、x09晨昏线:沿⾃转⽅向,⿊夜向⽩天过渡为晨线,⽩天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度⾓为0度).特点:①平分地球,其所在平⾯经过地⼼.②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并且平分⾚道.③晨昏线不断西移,西移速度与地球⾃转速度⼀致.④晨线与⾚道的交点为6点,昏线与⾚道的交点为18点.⑤晨昏线与经线夹⾓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时,为夏⾄⽇、冬⾄⽇. 6、x09地⽅时:因经度不同⽽出现的时间.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时为12时,晨线与⾚道交点的地⽅时为6时,昏线与⾚道交点的地⽅时为18时;经度相差地⽅时相差1⼩时;经度相差,地⽅时相差4分钟. 地⽅时计算:所求地⽅时=已知地⽅时±经度差*4分钟(最后转化成⼩时)=已知地⽅时±经度差/15°原则:东加西减 7、x09时区:全球划分24个时区,每时区跨15°经度,相邻两时区相差⼀⼩时. 时区=经度/15°余数>7.5为商+1;余数 【⼆】 1.研究⼿段:地震波 地震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中地理(湘教版)必修II知识精要1.1 ⼈⼝增长模式1、⼈⼝⾃然增长率=出⽣率—死亡率2、影响⼈⼝⾃然增长率的因素:⽣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化教育⽔平、医疗卫⽣条件、妇⼥就业状况、婚姻⽣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政策)⾃然灾害归根结底取决于:⽣产⼒的发展⽔平。

3、⼈⼝增长模式:①“⾼⾼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业⾰命前的⼈⼝增长模式,奴⾪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增长模式。

(1)原始⼈⼝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出⽣率、⾼死亡率、极低的⾃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产⼒⽔平相适应;(2)传统⼈⼝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出⽣率、⾼死亡率、较低的⾃然增长率,它与⼿⼯劳动为基础的⾃然经济相适应。

(⾮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低⾼”模式(过渡型):表现为:⾼出⽣率、低死亡率和⾼⾃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率、低死亡率、低⾃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增长状况及图⽰:世界⼈⼝增长状况:⼤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低⾼”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然增长率较⾼的地区是亚⾮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中国⼈⼝增长状况:由于计划⽣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率和增长率都有⼤幅下降,⼈⼝增长模式正逐步由“⾼低⾼”型向“三低”型过渡。

1.2 ⼈⼝合理容量1、⼈⼝指数增长的含义:⼈⼝指数增长是指世界⼈⼝的“J”形曲线增长,这种⼈⼝增长现象被称为是“⼈⼝爆炸”,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较⼩,但很快会急剧膨胀,所以不可能长时期持续下去。

2、环境对⼈⼝发展的限制性:⼈⼝发展需要消耗各种⾃然资源,世界⼈⼝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俱增,⽽⾃然资源(⼟地、矿产、⽔、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发展具有限制作⽤。

高一必修二地理湘教版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二地理湘教版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二地理湘教版知识点总结地理是我们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我们的家园地球。

高一必修二地理湘教版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教材,下面我将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部分:中国的疆域与资源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之一。

我们国家的疆域广阔,北方地区主要是草原和农田,南方地区则主要是丘陵、山地和盆地。

中国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

1. 矿产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铜、铁、锌等。

其中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资源,但煤炭的开采和使用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矿难等问题。

2. 能源资源中国的能源资源包括传统能源和非传统能源。

传统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非传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等。

由于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我们应该加大对非传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二部分: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损失的灾害。

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台风、地震、洪水、干旱等。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1. 防灾减灾措施防灾减灾措施是指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伤害的方法。

比如,针对台风,我们应加强对海上交通的监测和预警,合理规划城市和农村的布局,加强弱势群体的保护等。

2.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通过各种措施保护和改善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的行为。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比如减少污染源的排放,节约能源和水资源,种植绿化植物等。

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使得区域的发展不会对环境造成长期而严重的损害。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和推进社会公平。

1.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我们应该推行可持续的经济模式,减少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2. 环境保护与恢复保护环境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需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对污染的治理和防治。

高一地理必修2湘教版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2湘教版知识点

1.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华北地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南蔗北菜”2.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答: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等。

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水源、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等。

技术因素主要有:机械、化肥、良种、冷藏等。

3.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

在古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高一地理必修2湘教版知识点(二)1、城市在地区中的作用:对区域发展期主导作用,是区域经济增长中心,管理中心,服务中心。

2、城市体系的等级、功能、数量、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等级愈高,功能愈多,数量愈少,服务范围愈大,彼此间距离愈远。

反之,城市等级愈低,功能愈少,数量愈多,服务范围愈小,彼此间距离愈近。

上海服务于全国甚至海外。

3、各类城市主要共有的功能区有: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其中最基本的功能区是住宅区。

此外城市还具有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绿化带等4、城市功能区的成因:(1)历史因素:例如北京市中心是行政中心,主要是皇宫建筑在市中心。

(2)经济因素:付租能力与城市土地利用关系图,一般市中心地租最高,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地租较低外围形成工业区。

(3)社会因素:职业、收入水平、民族和宗教信仰等影响住宅的分化,一般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与地势高爽,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地方相连,低级住宅区与工业区相连。

亚洲水稻种植业:(1)分布地区:主要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或夏季高温多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热带雨林气候区);(2)特点:①规模小;②单产高;③水利工程量大;④机械化水平、科技水平和商品率低⑤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必背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必背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必背知识点1.1 人口增加模式1、人口自然增加率=出生率—死亡率2、影响人口自然增加率的要素:生物学规律、社会要素(经济发达程度、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奉、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然灾祸等。

但人口增加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增加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加模式,奴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人口增加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加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加率,它与原始社会期间,以收集、打猎经济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加模式:基本特色是高出生率、的自然增加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量国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加率。

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加模式。

从20世纪遍存在于大部发散展中国家,以致大部发散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加率“人口增加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量发展中国家属此种类。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加状况及图示:世界人口增加状况:大部发散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加率较高的地域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会合分布区;中国人口增加状况:因为计划生育的实行,20世纪70年月以来人口出有大幅降落,人口增加模式正逐渐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2.2 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指数增加的含义:人口指数增加是指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加,这类人口增加现象被称为是这类增加在开始时数目比较小,但很快会急剧膨胀,所以不行能长期间连续下去。

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耗费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加对资源的需求日异月新地、矿产、水、丛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拥有限制作用。

3、环境承载力:一准期间内,在保持相对稳固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 6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特点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II知识精要1.1 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1.2 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指数增长的含义:人口指数增长是指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这种人口增长现象被称为是“人口爆炸”,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比较小,但很快会急剧膨胀,所以不可能长时期持续下去。

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环境的限制1.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2.人口容量(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线)第三节人口迁移一、人口的迁移(时间长于一年;跨行政区域分界线)1.定义: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国际迁移(国家→国家):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3.国内迁移(行政区→行政区)★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补充)1.定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二、城市区位分析1.区位:某一事物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2.城市区位: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资源)3.城镇空间分布特点:①人口密集地区;②沿河、湖、海地区;③交通运输枢纽;④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四、中心地理论第二、三节城市化一、城市化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2.逆城市化★ 3.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①发达国家:卫星城和工业区多;市区范围扩大,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出现高水平的大多是连绵带;人居环境质量高,城市绿化率高,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

②发展中国家:虚假城市化(南美)、滞后城市化(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②改变了居民的就业方式(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传统的农特社会逐渐演化为现代化工业社会;③乡村景观逐步为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所取代;④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以大幅度增强;⑤影响改变着地方文化。

★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①城市环境问题: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就业困难,社会不太安定 ②措施:Ⅰ.建立卫星城;Ⅱ.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Ⅲ.改善交通条件和居住条件。

四、我国城市的发展趋势⑴特点:①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②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③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⑵建设方向:①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②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③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五、城市化动力机制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

4.城市的兴起又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

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一、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1.农业和矿业的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2.工业生产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很少(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商业和服务业的区位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二、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1.生产协作:①多道工序间的联系;②零部件工厂间的联系;③生产链联系。

2.商贸联系:区际联系(更密切)→现代物流业(产业地域联系的重要体现);国际贸易。

3.科技与信息联系:互联网普及→电子商务发展→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

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1.产业活动的地域分工导致某些产业的空间集聚,促使产业地域的形成。

2.原则:强调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注重克服限制性因素;要与当地的优势条件和发展潜力相适应。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科学技术①自然条件:热量、光照、地形、土地(最基本)、水分;②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技术;③农业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决定)、交通运输、农产品消费状况。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组合单位。

2.农业布局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3.农业生产布局的发展趋势: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生产,从“小而全”到专业化,从分散到集中,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从集约型到粗放型。

4.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主要标志:各地区的商品化生产。

★.混合型农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热带种植园气候★地中海式农业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工业区位因素1.工业区位: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

2.主要因素:运输>土地>集聚3.集聚:①定义:由于靠近其他经济活动而使生产成本降低的外部经济因素②作用:Ⅰ.共同利用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节约生产运输成本,降低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

Ⅱ.开展协作,促进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4.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5.环境污染的法治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厂的生产成本和经营效率。

二、工业联系与工业区域1.工业联系①工业生产系统主要由原料投入、生产活动和产品产出三部分组成。

②工业生产活动包括原材料加工、零部件装配以及有关的生产过程。

③工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联系,具有投入联系的部门称为上游工业,具有产出联系的部门称为下游工业④全球生产系统(生产链分散),地方生产系统(生产链在同一地方)2.工业转移和工业集聚①世界制造业重心转移轨迹:英国—德国、德国—美国、美国—日本、日本—东亚和拉丁美洲②我国转移的重点区域: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

③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地带。

④发达国家维持着对高端产品的垄断地位:美国硅谷的信息产品、法国的高档化妆品、瑞士的名牌手表、日本的数码电子产品和德国的高档的轿车。

3.开发区和专业化产业区①特征:“一县一品”、“一镇一品”、“一乡一品”②作用:分享了专业化协作、专业商场营销网络、社会服务,上下游配套工业得以健康发展,专业化服务部门兴起。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交通运输与聚落1.交通运输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它是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2.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常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在河流干流与支流的汇合处,在河流入海处有利于形成大城市。

二、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1.交通运输对于商业布局的影响通过人流和物流来体现的。

2.商业中心是地区和城市的物资集散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

★对商业网点分布点的影响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定义: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是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力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环境问题类型及产生★补充★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分布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资源枯竭:是指由于人类长期大规模的开采与破坏,地球上某些自然资源数量锐减和质量下降,以至不敷人类资源需求的现象。

2.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①原因:人们长时间地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生物链被割断,导致生态失衡,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态恶化。

②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

物种的数量是衡量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的基本标志。

4.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①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

②类型: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辐射污染等。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一、可持续发展道路—人类的必由之路★1.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人口增长、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

2.实施:《21世纪议程》,提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一、控制人口规模1.问题:人口过多,资源更加缺乏,环境更为严重,生态系统更不稳定,人类的生存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2.任务:控制人口增长,尤其是把各个地区的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二、转变发展模式1.问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片面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使得社会多牺牲资源、环境,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2.措施:将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方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方式。

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土地资源:①地位: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

②措施: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

2.森林和森林资源①定义:森林:覆盖大面积土地并以乔木为主体的植物群落;森林资源:森林和林业生产地域上的土地和生物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生植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

②森林的地位: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③森林的作用: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④措施: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森林资源。

3.淡水资源①问题:有些国家的水资源污染,严重缺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