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旧制度与大革命_重读托克维尔_朱学勤

合集下载

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前言作为19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对于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分析。

他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将法国的旧有政治体系与大革命进行了对比。

本文将从托克维尔的角度出发,对于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探讨。

旧制度的缺陷在托克维尔看来,法国的旧制度存在很多的弊端和问题。

首先是政治制度的缺陷。

旧制度下的法国君主制度是非常专制和集权的,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内各级行政机构都由他任命。

这使得法国的政治制度缺乏制衡和监督,导致很难保证政府的公正和合理性,同时也难以保障各个阶层民众的权益。

此外,旧制度下的法国社会也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是封建制度的压迫。

封建制度下的地主阶层拥有着绝对的经济和政治权力,而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则处于极度的贫困和不平等之中。

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结构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和抗议,加剧了社会矛盾和冲突。

同时,旧制度下的法国还存在着贵族阶层的特权和享乐主义,贵族们过着极端奢侈的生活,但却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毫不关心。

大革命的背景随着旧制度下的各种问题不断暴露和加剧,法国的民众开始呼吁进行改革。

在此背景下,法国爆发了著名的大革命。

大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旧制度不合理和不公的反抗,同时也是为了推动法国社会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大革命的具体过程非常激烈和复杂,期间发生了很多重要的事件和变革。

其中最重要的是1792年法国革命政府的建立,它打破了法国君主制的权威,成为法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民主政府。

同时,大革命还使得法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开始逐渐平等化,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不同之处尽管大革命是对于旧制度不合理的反抗,但也并不是简单的一味否定和推倒。

托克维尔认为,旧制度和大革命之间还存在着很多不同。

首先是政治上的不同。

旧制度下的法国是集权和专制的,而大革命所倡导的则是分权和民主。

通过实行选举制度和权力分立,大革命试图打破旧有权力的垄断和集中。

为什么要读《旧制度与大革命》

为什么要读《旧制度与大革命》
突如其 来地 爆发 ?对此疑 问, 托
9 0

克维尔有一段精彩 的解释 : “ 革命 的发 生并非总 因为人们 的处境越 来 越坏 。最经 常 的情况 是 , 一 向 部 分转 换 了 自己的 角色 , 致 力于 “ 促进公 共繁荣 , 发放 救济金和奖
在托 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起 因 的分 析 中 , 他 认为 还有 一个 重
主义 时期 的书 , 应该 看一 下前期
的原始 文献 , 阅读出了与主 流观 点截然不 同的结论 。他 的研 究结果 是惊人 的 : 中央集权 的行 政 制 度 是 从 旧制 度 传 下来 的遗
的东 西 , 希 望大 家 看 一下 《 旧制 度与大革命 》 。 ”
治者也不能照 旧统治下去” , 矛盾
达到了极点 。国家整个的财政负
担都 压在 除贵族 、 教士 外 的第 三 等级身上 , 官逼 民反 , 逼着人 民揭
竿而起 , 攻打 巴士底狱 , 砍掉 国王
路易十六 的脑袋 。革命一步步深 入, 还树起 断头 台 , 大 开杀 戒 , 搅
革之路 推进 , 法 国大 革命 又怎会
发》 , 也有成本的, 如《 左传》 , 还 有 小说 , 如《 红 楼梦 》 , 后 者 虽 是
小说 , 但是被 当成历史来读的 , 借 以了解封建社会 。毛泽东推荐的
《 旧制度与大革命 》 。按写作计划 这 只是 第一卷 , 但他 的去世使 计
划中的第二卷未能 问世 。这不是 部叙 述史事 的著作 , 而 是重在
传 的史学著作获得 了各方面 的关 注 。这本 书就 是 1 9 世 纪 的法 国
学者亚历克西 ・ 托克维尔 的著作
上, 《 旧制度与大革命 》 引起 了大 家的关注。

《旧制度与大革命》[法]托克维尔著读后感

《旧制度与大革命》[法]托克维尔著读后感
第三篇范文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传世之作,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本书的主题、情节、角色以及作者的意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历史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书中的主题引发了我对历史变革的思考。托克维尔指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并非因为封建制度的压迫,而是因为社会结构的变动导致了人民对自由的渴望。这一主题让我认识到,历史事件的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因素,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历史的发展归结为单一的原因。
第四篇范文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杰作,其独特的写作风格、人物塑造和主题深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本书中,托克维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示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复杂关系。
首先,托克维尔的写作风格独具匠心。他在书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实证研究,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他的文字深入浅出,既具有学术性,又通俗易懂,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复杂的历史事件。此外,托克维尔在书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较和讽刺手法,使得他的论述更加生动有趣。
《旧制度与大革命》[法]托克维尔著读后感
第一篇托克维尔的杰作,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复杂关系。读完这本书,我深感托克维尔的洞察力之强大,他对历史现象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令人敬佩。
托克维尔在书中指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并非因为封建制度的压迫,而是因为社会结构的变动导致了人民对自由的渴望。在旧制度下,法国社会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第三等级是平民。尽管第三等级承担了国家的绝大部分税负,但他们却没有任何政治权利。这种不平等的待遇引发了人民对自由的追求,最终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重温《旧制度与大革命》

重温《旧制度与大革命》

重温《旧制度与大革命》21世纪经济报道这本书也因此备受关注.《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detocqueville,1805-1859)的名著,原著出版于1856年,中文译本在199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冯棠译,桂玉芳和张芝联校..就《旧制度与大革命》的思想内容、价值与对当代中国的启示,本报专访了已故张芝联先生的弟子、北大历史系主任、我国著名法国史专家高毅教授.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的民主《21世纪》:《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托克维尔的最后一本书,这本书在托克维尔个人思想史上和法国思想史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高毅:托克维尔的主要著作有三本,即《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分别出版于1835年和1940年)、《回忆录:1848年法国革命》(1848年革命后不久即写就,但1893年才出版,其时托氏已去世34年)和《旧制度与大革命》(1856年).一个中心问题意识贯穿了托氏的这些著作,那就是如何面对正在席卷全球的政治民主化这个时代潮流,或者说如何在政治民主化的现代社会保障个人的自由.《论美国的民主》探讨的是在他看来是相当成功的美国经验,然而这种经验在旧大陆却也相当难以推行——他关于自己亲历的1848年革命的《回忆录》,其实就昭示了在欧洲(首先是在法国)建立这种美国式民主的艰难.他悲观失望,也气急败坏,《回忆录》中于是不乏对当时政坛名人的苛评,以至于该书只能在他辞世多年后才得以问世.至于《旧制度与大革命》,其实就是托氏对1848年法国民主政治失败的历史原因的一种追根寻源的考察.《旧制度与大革命》主要讨论的是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起源,尤其是法国革命那种特殊的暴烈性或狂暴性的原因.实际上托氏想说的是,法国大革命的民主政治实践,体现了一种为追求社会平等而不惜牺牲个人自由的政治文化,而这种政治文化恰恰是从革命前的“旧制度”政治文化中蜕变出来的.由此,托氏首次揭露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开辟了大革命研究的一条新的思路:它试图在事实与思想、历史与历史哲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回答如下几个主要问题:为什么革命在法国比在其他欧洲国家更早发生?为什么路易十六时期是旧王朝最繁荣时期,这种繁荣却加速了革命的到来?为什么法国人民比其他欧洲国家人民更加憎恨封建特权?为什么在18世纪法国文人成为国家的主要政治人物?为什么说中央集权体制并非大革命的创造,而是旧制度的体制?等等.这本书的学术性很强,虽然语言很平实,像是一种娓娓道来的聊天,但要读懂它还是需要有点世界近代史、法国革命史的知识准备;而且它微言大义,内涵极深,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因而要读很多遍才行,仅“看一下”是不够的.《21世纪》:为什么在英、美、法三国的革命中,只有法国革命把革命前的制度称为“旧制度”,也只有法国革命才被称为“大革命”?高毅:这是由法国社会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较之革命时代的英国和美国,革命时代的法国不仅阶级矛盾太尖锐,或者说社会不平等的状况太严重,而且经过启蒙运动的洗礼,社会各界已普遍产生了彻底纠正这种不平等状态的强烈渴望.简单说来,英国1066年才进入封建社会,封建贵族的势力发展不够充分.美国原本只是一些英国的殖民地,其居民都是身份平等的平民,根本不存在什么贵族势力.而法国就大不一样了.法国在中世纪就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国家,贵族势力特别浩大,封建割据的状态极为严重.当时法国的大贵族,都是独霸一方的封建主,财大气粗,豢养了自己的军队,能和国王分庭抗礼.这种骄横的贵族也只承认暴力的逻辑,从来不屑于使用理性的方式,比如使用法律的武器来和王权作斗争.这样就导致法国始终没能出现像英国1215年《自由大宪章》那样的约束王权的法律文件,因此没有能够培养出自由主义的法治传统.这种情况下法国国家统一的任务也只能由国王用秦王扫六合的暴力征服方式来完成了.这种暴力征服之后形成的法国的绝对王权,也由此成为欧洲最典型、专制程度最高的君主制.特别强大的法国王权,很自然地会成为传统的贵族特权的有力保障,从而为后来法国革命增添了许多困难.革命前的法国的社会结构,被划分为三个等级.这三个等级实际上也就是两个等级,一个是特权等级,一个是非特权等级.特权等级就是第一、第二等级,教士和贵族,无权无势的人就是第三等级,也就是平民等级了.特权等级,位高权重,在法国中世纪它享有各种优惠,不仅基本上垄断了法国的政府、军队和教会的高级职位,还拥有极庞大的土地财产,而且他们还不用怎么纳税.可是,到了18世纪末这个时候,法国贵族还想在中世纪那样维护他们的特权已经行不通了,因为时代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法国的平民等级,尤其是平民的上层资产阶级,在经济实力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已经有能力向贵族等级、贵族特权说“不”了.如此一来,一场异常激进的革命也就在所难免.而人民大众一旦被动员起来、被推上了政治舞台,这个革命也就小不了了.因此,法国大革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民主的革命.如何看待和评价法国大革命《21世纪》:出身贵族的托克维尔是如何看待法国大革命的?高毅:托克维尔是19世纪最聪明的法国人之一,是富有前瞻性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他出身贵族(文官型的“穿袍贵族”),其家族在大革命中蒙受了巨大的苦难,但仍能对大革命持客观、公允甚至部分肯定的态度,因为他深切认识到,自启蒙运动、美国革命以来,王公贵族的独占统治再也难以为继,民主已经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大潮,法国大革命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必然要发生的一个事件,具有不容否认的历史必然性和正当性.但作为自由主义者,托克维尔内心深处最珍视的还是“自由”的价值,并且终其一生,他都对民主政治对平等的重视有可能导致对自由的侵害,有一种深深的隐忧.这一点早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就有所体现:一方面,他承认民主是世界潮流,另一方面他也担心,民主政治强调人人平等,搞得不好很有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他在《回忆录:1848年法国革命》中坦言:“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但由于本能,我却是一个贵族——这就是说,我蔑视和惧怕群众.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在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之间,托克维尔当然更认同美国革命,因为他感到美国革命建立的制度有效地削弱了多数的暴政,而法国革命在这方面则完全失败了.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他就明确表达了他对法国大革命的这种失望情绪,认为法国大革命没有处理好自由与民主(平等)的关系.在他看来,大革命本来是要建立一种能够保障个人自由的平等社会的,而这也正是“民主政治”的真谛,但是人们很快就忘记了自由,却甘当独裁者拿破仑统治下的“平等的奴隶”.《21世纪》:作为我国研究法国史的著名学者,您如何评价法国大革命?高毅:尽管法国大革命开启了政治民主化的世界潮流,但是法国革命并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个实现政治民主化的理想模板.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的革命太激进了.法国大革命充斥着一种平等主义的梦幻,还有一种“民族再生”也就是要实现“人尽舜尧”的道德狂想.同时,强劲的贵族社会传统还使法兰西民族养成了崇尚暴力的习惯,结果这个民族在它的革命中,自觉不自觉地总要诉诸专制的、专横的暴力手段,最终导致了其民主实验的流产.法国大革命的确一贯地带有某种和现代民主格格不入的专制主义气质,不是搞“议会专制”,就是搞“群众专制”,后来还滑向了拿破仑的个人独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法国革命的这种激进性也有一个不容抹煞的历史功绩,那就是通过对平等价值的执着追求,大革命不仅彻底捣毁了法国那种特别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从而为人民主权在法国的实现开辟了道路,同时它还在世界历史的层面上,做出了一项英美革命所不能企及的贡献,这就是它以空前的力度高扬了人民民主的正当性.这正是英国革命、美国革命这种“小革命”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人们公认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也就是开创了政治民主化的世界潮流的革命是法国大革命而不是英美革命,原因就在这里.由此看来英美式革命和法国式革命各有自己的短处.英美式革命的短处在于,它片面地倡扬了自由的价值,而法国式革命的短处则在于它过于迷恋平等的价值.因此,这两种革命的经验实际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也许只有将两者的思想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建成比较健康的现代民主政治.《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现实意义《21世纪》:您认为,《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对我们今天有哪些启发意义?高毅:就中国当下的形势和问题而言,《旧制度和大革命》主要能为我们提供这样几点启示:第一,旧制度最大的弊端是统治者的腐败,只是在旧制度末期的时代条件下,这种腐败没有带来经济的凋敝,相反却促成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因为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专门从事生产活动的被统治者即第三等级创造财富的效能的增长),然而也正是这种繁荣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腐败的旧制度下的经济繁荣就这样成了大革命的催生婆.第二,旧制度统治者的腐败,主要表现为贵族阶级的没落——这个中世纪以来的社会统治阶级,此时已随着王朝集权(绝对王权)的发展失去了它过去的社会管理职能,脱离了人民,却仍保持着种种令人憎恶的特权(主要是免税特权)和占据着高官显爵的尊崇地位,而且还越来越顽固地维护之,从而加剧了社会不平等这个旧制度的顽症,而这也正是引发法国大革命的根本原因.第三,法国大革命的激越浪漫、血雨腥风,很大程度上缘起于其间法国特有的“文学政治”——即一帮在旧制度下没有政治自由也没有政治经验的文人掌握了权柄,这些人无知无畏,勇于标新立异,也“更热爱那些普遍的思想和体系,更蔑视古代的哲理,更相信他们个人的理性”,而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又应归结为旧制度言论自由的缺失——按托克维尔的原话来说,就是“政府的种种罪恶所造成的所有政治反对精神,既然不能在公共场合表现出来,就只能潜藏在文学之中,而作家已成为旨在推翻国家全部社会政治制度的强大政党的真正首领”.原文摘录·大革命一举推翻迄今维持社会等级制度和束缚人的一切机构和习俗,人们看到这些便可能以为,大革命的结果不仅要摧毁个别社会秩序,而且要摧毁一切社会秩序;不仅要摧毁某一政府,而且要摧毁社会权力本身;从而断定,法国革命的特性在本质上是无政府主义.可是我敢说,这又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因此,法国革命是以宗教革命的方式、带着宗教革命的外表进行的一场政治革命.试看它有哪些具体特点与宗教革命相似:它不仅像宗教革命一样传播甚远,而且像宗教革命一样也是通过预言和布道深入人心.这是一场激发布道热忱的政治革命.人们满怀激情地在国内实现革命,又以同样的热忱向国外传布.试想这是何等新的景象!在法国革命向世界展示的闻所未闻的事物中,这件事确实是最新鲜的.但我们且莫就此而止,应该更进一步深入探讨,考察这种类似的效果,是否来源于隐而不露的类似原因.·有件事乍看起来使人惊讶: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处消灭中世纪残余的制度,但是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因此在这些制度的桎梏实际上不太重的地方,它反而显得最无法忍受.·如果有人问我,旧制度的这一部分是怎样整个搬入新社会并与之结为一体的,我将回答,倘若中央集权制在大革命中没有灭亡,那就意味着中央集权制本身是这场革命的开端和标志;我还将进一步说,当人民在其内部摧毁贵族政治时,他们自然而然地奔向中央集权制.此刻加速人民这一倾向比起抑制这一倾向,要容易得多.在人民内部,所有权力自然都趋向于统一,只有凭籍大量手腕,才可能使之分裂.·民主革命扫荡了旧制度的众多体制,却巩固了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在这场革命所形成的社会中,自然而然地找到了它的位置,以至人们心安理得地将中央集权制列为大革命的功绩之一.·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国家起初好像并未从这场大规模改革中受到大震动,但是所有法国人感受到了一种微小的特殊波动.每个人的地位都动摇了,每个人的习惯都被打乱,每个人的职业都受到妨害.某种正规秩序继续支配着那些最重要最普遍的事务,但已经无人知道该听命于谁,办事该找谁,无人知道在那些构成每日社会生活的更细小的私人事务中该如何行动.既然国家的各个部分没有一处保持平衡,最后一击便使它整个动摇起来,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动荡和最可怕的混乱.·理论的和善与行为的强暴形成对比,这是法国革命最奇怪的特征之一,如果人们注意到这场革命是由民族中最有教养的阶级准备,由最没有教养、最粗野的阶级进行的,就不会为此感到惊奇.。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最近,利用课余时间看了一下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所著的《旧制度与大革命》。

这本书不是叙写法国大革命的开始、过程、结果和成就得失,而是破天荒地论述大革命与旧制度的联系,从而揭示大革命爆发的真正原因,以及其背后深刻的历史基础和历史动力。

换做以前,我特崇拜革命者的革命激情,向往着如革命者一样为理想而献身。

但随着年龄增长,自己思想越来越趋向保守主义。

革命暴力的血腥以及长期的战乱导致的生灵涂炭,让我觉得自己很幸福,至少现在还可以安心的一觉睡到天亮,不必担忧吃不饱穿不暖。

以下是我这本书的书心得。

法国革命,沿续了革命前法国中央集权下的王权专制。

革命,人们总理想地希望革除专制的种种弊端,却最终采取了中央集权专制的模式。

旧制度就这样阴魂不散。

在这一点上,中国革命与法国革命何其相似!如果说有不同,那也不过是现代以一个政党沿续了传统中国千年的中央集权。

从社会与政府的角度来看,中央集权代表的是一种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

而且,在权力缺乏实质监督机制情况下,权力的集中与权力的专制是成正比的。

自然,在这样一种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下,权力滥用的后果都直接烙印在社会中。

社会就沸腾起来,推翻政权,重建中央集权。

所以,长期以来,强政府与弱社会之间总存在着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强政府造就弱社会,弱社会要求强政府。

换言之,弱社会越出问题,社会越依赖于强政府,越呼唤中央集权。

看看当代中国许多大事,大问题,没有集权的中央政府,根本没有办法解决。

即便社会烂透了,还是依赖集权的中央政府来解决。

所以,王朝有衰败,政府有更替,但结果总是中央集权重现。

从短期考虑,中国弱社会的现实还确实离不开强政府。

几千年来,中国的中央集权,尽管集权的程度时有不同,但在权力的监督方面并没有质的提高。

监督虚置下的权力的扩张只会带来社会沸腾。

社会沸腾的结果就是革命,王朝更替。

但更替并没有使中国走出使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

所以,中国革命,与以前王朝更替一样,感觉是社会大火上翻烧饼。

旧制度与大革命——重读托克维尔

旧制度与大革命——重读托克维尔
的革命 命” , 一纸风行 , 跟进 者众。 能 否 称为 “ 不伤害社会 ,正好与教科书所 像他那样 “ 告别 革命 ” ?托克维
应称 “ 好得很 ” : 如扩大 尔不这样看。 他 不是王 党 , 而是 言相反 ,
自由派贵 族 ,这一派 人最 为可 为社 会 改造 , 则可称 “ 中革命 ”
么会 引起 中 国 人 如 此 热议 ? 看
年“ 国民大革命 ” 革“ 1 9 1 1年辛 亥民国” 的命。 革命 可 以 分 析 为 多个 版
来还是 革命 与改 革 的老 问题 ,
让 人欢 喜让 人 愁 。
自从李泽厚提 出 “ 告别革 本。 如果局 限于政治领域 , 或可
也 抓 不住 。
写, 《 世说 新语》 有一个男性版 的“ 东施效
颦” 的故 事 , 就 是说 的左 思。
左 思不服 气 ,因为他 的两个 女儿 都长 得 不错。 为 了让 天下人 都 知道左 家 的遗传
基因已经发生了改变, 他就写了《 娇女诗》 以 外郊游, 洛阳城 的大姑娘小媳妇提着水果 正视听, 创造 出“ 左家娇女” 这个典故, 算是
论 道 . 争 鸣l L U N D A O . Z H E N G M I N G
旧制度胃大革命
重读托克维尔
● 朱学勤
这些年 突然 出现“ 历 史热 ” , 2 0 1 2 年 更奇怪 , 从 年 初到 岁尾 ,一本 外 国老 书持 续大热 ,市面上 几次脱 销 。它说 的不是 那些让人热 血膨胀的 “ 大秦帝 国” 、 “ 大唐 帝 国” 或“ 大清 帝 国” , 而是有 点让人 泻 火败 气
革中途 , 而且是经济繁荣年代 , 这就颠覆 那把 老 算盘绊 倒 : 1 9 0 9年推 出 “ 皇族内 , 名单 一公 布 , 舆 论 大哗 , 这 才逼 反 了中国人此前一个革命观 : 哪里有压迫 , 阁” 哪里有反抗 , 压迫越深 , 反抗越烈。革命 了立 宪党 人 , 这 才有 了 1 9 1 2年 清 室逊 从此就 意味着 与革 其实很 “ 势利 ” , 弹簧压得最紧 , 未必有反 位 。改革 既 已发 生 , 摸 到一块 最 抗, 一 旦走 向改革 , 弹簧松 , 社会 则爆 发 命赛 跑 。不能改 革到一半 , 报复性反弹 ,大规模抗议 多半就发生 在

《旧制度与大革命》与托克维尔的政治自由思想

《旧制度与大革命》与托克维尔的政治自由思想

图呈 现 出 旧 体 制 比 较 美 好 、 比较 值 得 怀 念 的 一 面 。 贵 族 在
的 自 由 下 , 人 可 能 保 有 很 大 的 权 利 、 立 性 和 空 间 活 动 个 独
上 倾 向 自由 主 义 . 自 由情 有 独 钟 。 这 并 未 妨 碍 他 保 留 对 但 着 贵 族 般 的 情 感 克 维 尔 的 政 治 自由 思 想 正 是 透 过 在 旧 托
国处在拿 破 仑三世 发动 政 变建立 和巩 固第二 帝 国的时代 。
书 中 浸 透 着 对 法 国命 运 、 命 、 由 和 民 主 的 深 沉 思 考 和 革 自
对拿 破仑 三世 专制政 权 的 强烈仇 恨 . 闪烁 智慧 光芒 的观 其 点 依 然 值 得 学 习政 治 学 的 晚 辈 深 思 管 托 克 维 尔在 政 治 尽
关 键 词 : 旧制度 与 大革 命 》 托 克 维 尔 《

政 治 自由 思想
却 仍 然 保持 着 祖 先 传 下 来 的 骄傲 气质 ,既仇 视 奴 役 , “ 也 仇 视 法 规 。 们 毫 不 关 心 公 民 的 普 遍 自 由 , 政 府 在 公 民 他 对
周 围 加 强 控 制 心 安 理 得 :但 是 他 们 不 能 容 忍 政 府 的 控 制 落 在 他 们 自 己 头 上 , 达 到 这 一 目 的 , 们 必 要 时 甘 冒 种 为 他 种 危 险 ” 。 果 , 族 在 王 权 面 前 反 而 展 现 了 某 种 崇 高 的 ①结 贵 分 . 且 为 了造 就 至善 至 美 的优 秀治 国人 才 , 还 第 一个 而 他 提 出了人 工 作 后 还 需要 继 续 受 教 育 的思 想 。 柏 拉 图将
习辩证 法 做 准备 。 0 至 3 岁这 一 阶段 主要 学 习辩 证 法 。 3岁 5 3 岁 至 5 岁这 一 阶段 主要 担 任 指 挥 战 争 和 其他 公 务 , 5 0 在 实 践 中 获 得 丰 富 的 实 践 经 验 并 接 受 各 种 考 验 。这 时 柏 拉 图 的哲 学王 培 养完 毕 , 理 和权 力合 二 为一 。 真 终 身教 育理 念 尤其 适 合知 识爆 炸 和信 息 多元 化 的今 天 , 今 知识 的 老化 现象 极 其严 重 , 们 要 及 时更 新 知 识 当 我 储 备 . 能 在 竞 争 中 获 得 发 展 。 于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本 身 而 才 对 言 也 需 借 鉴 柏 拉 图 终 身 教 育 的 理 念 .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可 以 分 为 不 同 的 阶 段 如 在 小 学 阶 段 主 要 学 习 思 想 品 德 的 知 识 、 习 习 惯 的 养 成 。 学 阶 段 就 应 该 是 是 非 判 断 能 力 的 学 中 形 成 和 行 为 习惯 的巩 固 . 学 阶段 就是 人 生观 、 值 观 、 大 价 人 生理 念 的形 成 。 既 是对 思 想政 治 教 育本 身 的完 善 , 这 又 是 对 人 成 为 合 格 公 民 的锻 造 。 柏 拉 图 的 《 想 国》 人 类 智 慧 的奇 葩 , 该 有 选 择 理 是 应 性 地 接 受 其 教 育 思想 并 汲 取 精 华 , 到 “ 为 今 用 ” “ 做 古 、洋 为 中 用 ” 在 培 育 “ 有 ” 人 、 展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同 时 , 四 新 发 构 建 社会 主义 和谐 社会 。

《旧制度与大革命》将何去何从——读《旧制度与大革命》有感

《旧制度与大革命》将何去何从——读《旧制度与大革命》有感

2016・12(中)◆政法论坛当然,托克维尔的思想由于其出身于贵族,他在论述贵族的历史作用时,未能摆脱贵族传统观念的束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结构和亮点《旧制度与大革命》共分三编。

第一编是全书的导言,论述大革命的意义;第二编论述大革命的深远历史原因;第三编论述大革命爆发的近因。

托克维尔在前言中写道:“本书是一部关于这场大革命的研究。

”从这里可以看出,旧制度造就了当时法国的民情,这不仅对大革命,也对法国的未来产生巨大影响。

2.在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其制度并没有延续下去,而是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后来成为这场革命主要发源地的法国那些部分,恰恰正是进步最明显的地方。

”托克维尔将大革命的直接原因归之于精神原因,特别是法兰西民族的特性,这样的带着唯心主义的观点,可能也有科学的成分,给我们带来新思路:不同的民族在变革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三、《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主要理论价值(一)大革命与旧制度的辩证视角大革命实质上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它摧毁了封建制,代之以人人平等为基础的政治社会秩序。

但是旧制度没有如预期那般被彻底摧毁,而是在旧制度的残留物上,建立了更为专制、更为强大的中央政权。

这与人们通常认为的革命将会迎来一个更好的社会相反,对那些期望通过激进方式推翻专制制度的人来说,有警惕作用。

(二)自由与民主(平等)托克维尔认为,自由权利的平等就是现代政治的本质,民主作为唯一可能的统治合法性来源。

通读《论美国的民主》一书,可以看出托克维尔基本上是把“民主”这个词看成是社会的各个方面走向平等的趋势的同义词。

看似是两种不同的东西——民主和自由,但事实上,两者之间却有着联系。

暴政是民主政治最大的危险,而抵制暴政的唯一出路就是自由。

理想状态来说,民主和自由应该是并驾齐驱,然而现实中难以实现。

托克维尔承认平等的重要性以及必然性,但平等不仅可以通向自由,也可能会走向专制。

这就是他的“多数的暴政”概念(立法机构、司法机构和行政机构以多数的名义滥用权力)的起点。

《旧制度与大革命》与托克维尔的政治自由思想

《旧制度与大革命》与托克维尔的政治自由思想

《旧制度与大革命》与托克维尔的政治自由思想作者:徐蕾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34期摘要:《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是托克维尔写于法国处在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建立和巩固第二帝国的时代,书中浸透着对法国命运、革命、自由和民主的深沉思考和对拿破仑三世专制政权的强烈仇恨,其闪烁智慧光芒的观点依然值得学习政治学的晚辈深思。

尽管托克维尔在政治上倾向自由主义,对自由情有独钟,但这并未妨碍他保留着贵族般的情感。

托克维尔的政治自由思想正是透过在旧体制与大革命之间、在贵族王朝与民主社会之间存在着的一种既断裂又连续的关系体现出来的。

关键词:《旧制度与大革命》托克维尔政治自由思想一、旧制度下的贵族自由托克维尔对自由情有独钟,批判旧制度。

他认为旧制度既保留了不平等的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又增加了王权专制的不自由因素。

但是在封建制度下,却存在某些奇特的自由——贵族自由,使得王权专制并未成为所有人民的主宰。

托克维尔以略带同情的眼光分析这些自由,试图呈现出旧体制比较美好、比较值得怀念的一面。

在贵族的自由下,个人可能保有很大的权利、独立性和空间活动性,包括贵族的所有上层阶级都用此防止国家权力对自身特殊权利的侵害。

他认为贵族阶级虽然不复拥有权力,却仍然保持着祖先传下来的骄傲气质,“既仇视奴役,也仇视法规。

他们毫不关心公民的普遍自由,对政府在公民周围加强控制心安理得;但是他们不能容忍政府的控制落在他们自己头上,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必要时甘冒种种危险”①。

结果,贵族在王权面前反而展现了某种崇高的精神与品质,成为旧体制下捍卫自由最坚定的一群人。

我们可以想象,当大革命爆发后,贵族阶层随着封建制度走入历史,托克维尔势必认为人民少了一道防卫中央专制的机制,从而更加怀念昔日贵族制的贡献。

从这一点上可以强烈感受到他对旧体制美好一面的怀念。

除了贵族阶级之外,教士与法官也同样得到托克维尔的高度肯定。

托克维尔认为教士由于拥有不可剥夺的土地特权,因此在世俗政权面前往往显得独立不屈,他们“同第三等级或贵族一样,仇视专制制度,支持公民自由,热爱政治自由”②,铲除了教士的土地特权,人民也失去了自由的一个极大成分。

朱学勤谈《旧制度与大革命》2

朱学勤谈《旧制度与大革命》2

朱学勤谈《旧制度与大革命》之二什么是自由派贵族前面说过,托克维尔出身于自由派贵族,他们最可贵的不是贵族身份,而是不因自己家世被毁痛诋革命,一股脑儿“告别革命”。

托克维尔幼年影响来自他的母系,尤其是他母亲的祖父——马勒〃施尔博,曾出资赞助启蒙运动、百科全书出版事业。

法国走向大革命3.0恐怖,议会审判路易十六,群言汹汹,只有这位自由派老贵族挺身而出,为落难国王担任辩护律师,他本人也因此被送上断头台。

老贵族慷慨留言:“我在国王面前为人民辩护,我在人民面前为国王辩护!”托克维尔曾回忆幼时家庭氛围,合家吟唱缅怀国王从容赴死的歌曲,黯然落泪。

他父母也曾双双下狱,被判死刑。

幸亏发生“热月政变”,热月党人“落实政策”,社会还俗,父母出狱,断头台下捡回性命。

托氏家族还有一个远亲夏多布里昂,是法国文学史上以伤感著名的浪漫主义代表人物,也是自由派贵族。

成年以后,托克维尔继承了先辈内在的精神风骨,但公开拒绝继承贵族的世袭名衔,以自由主义视角总结法国革命成败教训,超越家族得失,视野开阔,独成一家,其成就超过同时代研究法国大革命、发明“阶级斗争历史观”并被马克思引用的另一位史学家——基佐。

革命后,另有一位自由派则贡献了另一警世名言,一头一尾,交相辉映,照亮当中那段革命1.0到3.0的幽暗隧道:1815年欧洲第七次反法同盟最终战胜拿破仑,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在维也纳召集欧洲和会,王党归来,弹冠相庆,舞会通宵达旦,数月不散。

一位自由派贵族冲进舞厅,怒喝王党狂欢——“你们什么都没有忘记,你们什么都没有学会!”遍读大革命史,我找不到能有比这两句名言更凸显自由派贵族内在风骨的史迹。

这是真正的“穿越”,穿越二百年时空,直落当下时代。

想想我们经历的“热月事变”,想想我们的幼稚狂欢,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知识分子,能超越一己、一族乃至一个阶级在上一时代的得失,具有如此清醒如此穿透的历史意识?托克维尔本人做过多年国会议员,当过卡芬雅克政府的外交部长,在政界有亲身阅历。

朱学勤谈《旧制度与大革命》

朱学勤谈《旧制度与大革命》

出家、思凡、大还俗——朱学勤谈《旧制度与大革命》编者按:2012年11月30日,新任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座谈会上向专家们推荐:“我们现在很多的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

”一位外国人一百多年前写的书何以值得推荐?能给中国带来什么启发?朱学勤先生对法国大革命素有研究,本期刊发他就此主题所做的长篇演讲,供读者诸君参考。

改革已经开始,改掉了一部分,使得没有改的这一部分显得分外触目,更令人无法忍受,后者坚持不改,这个时候革命就来了。

这些年突然出现“历史热”,2012年更奇怪,从年初到岁尾,一本外国老书持续大热,市面上几次脱销。

它说的不是那些让热血膨胀的“大秦帝国”、“大唐帝国”或“大清帝国”,而是有点让人泻火败气的“衰史”——《旧制度与大革命》,还不是一本大众畅销书,三十多年前初版,仅仅是法国史学术圈子里的专业书,现在却成为有识、有忧之士的公共读物。

托克维尔这本书出版于1856年,说的是1789年到1793年的法国大革命,怎么会引起万里之外、一百五十年后我们中国人关注?现在海内外在流传某某某在读这本书,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本书说了些什么?为什么朝野上下将视线集中于这本书?这本身就是个信号。

革命缘于三中心共振法国是个得天独厚的国家,地球上要找一个疆域如此匀称,同时具有大西洋、地中海两条海岸线,唯此一家。

气候之温和,植被之好,土壤之肥沃,飞在法国上空看到的地面景观和北京周围完全不一样。

我第一次往法国飞的时候,看到底下郁郁葱葱,绿得发黑,想起我插队时的中原华北,忍不住愤慨上帝不公。

法国没有一寸不是好地,从南到北,我没有看到一块沙丘、盐碱地,尤其南部之美,可称福地。

政治学界流传一个共识:要找一个人口与幅员适中,政府边际效力能抵达最远边界,却又不致形成庞大高压,那就是法国。

但恰恰是这个国家,近代史几乎是一部内乱史,革命不断,起义成瘾,断头台疯狂起落!举个例子,《宪法》。

重读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感想

重读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感想

重读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感想图一•不要指望经济繁荣带来持久稳定和发展,繁荣也可能引发深度变革。

要了解法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必须了解法国自1789年大革命以来的历史变迁。

1774年路易十六继承法国王位时,年仅20岁。

虽然年轻,他却看到了“旧制度”的种种弊端。

旧的体制下,贵族不仅可以免税,还享有其他种种特权。

税收负担全落在贫困者身上,使他们更加怨声载道。

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下,经济上虽然繁荣,但在财政上却连年亏空。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种新的力量正在形成,他们承担着整个国家的重负,却享受不到任何政治权利,于是提出自己的要求。

图二面对如此困境,路易十六决计借财政问题向贵族开刀,并对让人生厌、举国怨恨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未曾想,一场旨在克服财政危机的改革,却引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革命”。

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虽然讲述的是法国的历史,但是,书中分析的社会政治规律,放在今天中国的背景下仍有其理论及现实意义。

图三一、法国大革命展现一国惊心动魄的财政史路易十六不是一个极端专制、暴戾的国王。

其实他本就无心朝政,只想平平淡淡地过日子,醉心于修锁,且极富创意,与热衷于木匠活的中国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有些类似。

他甚至为解决断头台斩刀卷刃的问题,亲自设计图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自己不久却成了这部杀人机器的刀下之鬼。

1.剑指特权阶层的财政改革屡屡受挫路易十六接手的本就是一个烂摊子,他却积极支援美国独立战争,一度打败英国,致使国库空虚。

路易十六认识到,要摆脱财政困境,必须对下层积怨已久的特权阶层死守不放的赋税征收制度进行改造,他决定让贵族和僧侣同第三等级享受一样的税率。

为此,他做过多次努力,皆因触及特权阶级利益,均以失败告终。

万不得已的国王同意召开已经中断了160多年的三级会议,决定向会议提案对特权阶层征税。

当时社会分为三个等级,僧侣是第一等级,贵族是第二等级,其他各种归入第三等级,占全国人口99%的第三等级代表将三级会议当作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难得机会,由于路易十六难以把控局势,于是,一个以财政改革为主题的会议竟然一步步引发天翻地覆的社会巨变。

评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

评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

评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背景托克维尔是19世纪法国的一位思想家,他的代表作《论法国革命与民主》影响深远。

在这本书中,托克维尔通过对旧制度和大革命的分析,探讨了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提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二、托克维尔对旧制度的评价在托克维尔看来,旧制度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旧制度不仅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僵化,而且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人权意识的觉醒,使得社会变得越来越不公平。

托克维尔认为,旧制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政治制度的绝对王权、社会结构的三级制度和文化传统的等级观念。

这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法国社会的不平衡和不稳定。

政治制度的绝对王权使得君权神授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社会结构的三级制度造成了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而文化传统的等级观念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不平等。

对此,托克维尔认为,旧制度本质上是一种“无知、愚蠢和勇气”的结合体,它既缺乏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又缺乏面对社会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与能力。

三、托克维尔对大革命的评价在托克维尔看来,大革命是法国历史上的一次标志性事件,它彻底颠覆了旧制度,并开启了一个新的社会体系。

但托克维尔也表示,大革命并非完美无缺,其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大革命改变了旧制度中权利的分配方式,不再将权利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将其分散给更广泛的人群。

然而,在本质上并未解决旧制度中的不平等问题。

而是在不同的人群之间建立了新的不平等关系。

其次,大革命虽然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和自由,但却在短时间内出现了无序、暴力和恐怖。

这些问题对新秩序的形成造成了不小的挑战。

最后,大革命的推动者们并未彻底颠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这也意味着新秩序并非完全摆脱了旧制度的思想和观念。

四、结论托克维尔对旧制度和大革命的评价,都因为历史和社会背景等原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

然而,他的思想和观点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从旧制度的评价来看,托克维尔认为,旧制度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它限制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书名:《旧制度与大革命》作者:[法] 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01 思考法国大革命为什么会爆发,又为什么会那么激烈?为什么革命没有爆发于阶级迫害最厉害的国家,反而是发生在民众已经有了相当的权利,贵族的实际权力早已经被剥夺、架空许久的法国?大革命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革新了旧社会的旧制度?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02 书中金句当我考虑这个民族本身时,我发现这次革命比它历史上的任何事件更加惊人。

没有任何事情比法国大革命史更能提醒哲学家、政治家们要谦虚谨慎;因为从来没有比它更伟大、更源远流长、更酝酿成熟但更无法预料的历史事件了。

近距离不如远距离更能准确地判断历史事件。

03 精华笔记一、为什么要说这本书述说这样一本书,并非因为王岐山书记不止一次的推荐,而在于作者对法国大革命的分析,两百年后,居然还能在中国的现实中找到影子。

为了追求平等与自由,中国人奋斗了两个世纪,这正是法国大革命之后的两个世纪。

中国风起云涌的革命,很明显受到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中国革命前后的现实,又很大程度上可以在法国找到令人惊讶的相似之处。

今天,我们在进行一场伟大的改革,变革中的中国,尤其要吸取数百年来人类前仆后继、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经验和教训。

而看似已然然遥不可及的法国大革命,仍然值得我们在当今社会的反腐、建设与结构优化过程中,进行全面的审视与反思。

二、这本书讲什么?《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一本探讨法国大革命的书。

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

以此为标志,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席卷了整个法国,甚至整个人类文明世界。

大革命泥沙俱下,动荡激烈,彻底地改变了法国的历史进程。

它极大地传播并实践了“人人生而平等”的价值理念,却又造成了极大的流血牺牲。

这本书写于大革命已经结束几十年之后的1850年代,作者是托克维尔。

他虽然出身贵族,算是既得利益者,但是他在写这本书时,用公正的心态,几乎不带任何偏见地,把大革命期间真实的现实,与思想、历史哲学和历史本身结合起来,通过事实来分析法国大革命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大革命为什么会爆发,又为什么会那么激烈?为什么革命没有爆发于阶级迫害最厉害的国家,反而是发生在民众已经有了相当的权利,贵族的实际权力早已经被剥夺、架空许久的法国?大革命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革新了旧社会的旧制度?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三、本书三大主题1、大革命人们对大革命的爆发有何评论?大革命的根本与最终目的是什么?并非像人们过去认为的那样,是要摧毁宗教权力和削弱政治权力。

为了未来粉碎过去 ——重读《旧制度与大革命》

为了未来粉碎过去 ——重读《旧制度与大革命》

为了未来粉碎过去——重读《旧制度与大革命》法国大革命的起因,史书常归于资产阶级的兴起和启蒙运动对专制权威的批判。

这没错,但不充分。

至少还有四个重要原因:财政危机;农民问题;谣言与恐慌;军队不效忠。

大革命前的法国,深陷国家财政危机,部分因为相对较低的人均国民财富,部分因为税收体制被特权精英(贵族、教士、官员和有路子的资产阶级)的免税和减税弄得千疮百孔。

旧制度没有统一的国库,没有中央财政预算,无法核算和控制政府的收支。

政府支出的大部分,不是凡尔赛宫的穷奢极侈,而是军费。

1788年,法国政府收入的一半用于偿还债务,四分之一则用于军费。

债务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法国卷入美国的独立战争。

为了弥补开支,政府必须对国民增税,而大部分增税,都转嫁到了最底层的农民身上。

大革命前的法国是传统农业国家,而非工业国家。

农民占人口比例85%,农产品至少占国民生产总值60%。

巴林顿·摩尔指出,法国农业商品化的失败,是大革命发生的结构性原因之一。

农民对封建特权的反抗,镶嵌在这一结构当中。

通货膨胀和经济不景使民众的不满如夏草滋长,谣言和恐慌则使民众的反抗举动升级。

“匪徒将劫掠成熟的庄稼”,“贵族们密谋饿死农民”,“国王召集军队准备弹压人民”,这些传言导致民众攻占巴士底监狱,掀开革命巨幕。

群众情绪的可燃性是由饥饿与仇恨、怀疑与谣言构成的。

谣言是历史巨变中的导火索,远不止法国大革命。

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之一即是新军中遍传的革命党人花名册泄露,革命党人将面临清洗的谣言。

军队不对国王效忠,进一步使危机失控。

在前工业社会,军官认同自己出身的特权阶层(1789年之前,法国军官90%以上都是贵族,向军团输送人才,是贵族的一项特权),贵族精神使他们不具备向国民开枪的习惯。

军队分化,逃兵不断增多,只在少数地方,军队才镇压了农民。

但总体上,镇压的军事力量没有协调统一的部署,从而鼓励农民的起义和抵制在全国扩散。

更重要的是,如约翰·布罗揭示的,社会进步创造了一批数量庞大、崭新繁荣且政治上具有自我意识的新生阶层,他们必须通过立宪变革以获取公民权利并使其涵盖到民族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UOXUE
·●朱学勤
论道·争鸣LUNDAO·ZHENGMING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咸丰年间的一本古史,距今一百五十年,而且是洋古,怎么会引起中国人如此热议?看来还是革命与改革的老问题,让人欢喜让人愁。

自从李泽厚提出“告别革命”,一纸风行,跟进者众。

能否像他那样“告别革命”?托克维尔不这样看。

他不是王党,而是自由派贵族,这一派人最为可贵的不是贵族出身,恰恰相反,不因家世遭毁而一概反对革命。

他告诉我们的是,1789年革命初起,确实有值得同情的理由,只是后来越搞越大,搞得人人自危,这才应该反对,应该检讨。

他维护的是“小革命”,抵制的是“大革命”,尤其反对“革
‘革命’的命”。

如果放在20世纪,他一定会否定“十月革命”革“二月革命”,也反对1927年
“国民大革命”革“1911年辛亥民国”的命。

革命可以分析为多个版本。

如果局限于政治领域,或可称为“小革命”1.0,这样的革命不伤害社会,正好与教科书所言相反,应称“好得很”;如扩大为社会改造,则可称“中革命”2.0,开始向反面走,必须防范;再扩大,再持续,深入精神文化领域,不仅改造社会,还要改造人性,那就“糟得很”,只能称“大革命”3.0,那才是要告别,而且要反对。

武昌起义第二年,黄兴回湖南与家乡父老议论,曾说到辛亥革命是革腐恶政府
旧制度与大革命
———重读托克维尔
这些年突然出现“历史热”,2012年更奇怪,从年初到岁尾,一本外国老书持续大热,市面上几次脱销。

它说的不是那些让人热血膨胀的“大秦帝国”、“大唐帝国”或“大清帝国”,而是有点让人泻火败气的“衰史”。

———《旧制度与大革命》
38
XIANHUA·XIEQU闲话·撷趣
的命,万不能延及乡间社会,谁若这样干,谁就是罪人。

这样的立场,与托克维尔庶几相通。

鲁迅曾贬损辛亥革命是“城头变幻大王旗”,是“绍兴城内虚无党的把戏”。

按他所期盼,只能从绍兴城头一路“革”下去,先改造鲁镇、未庄,再改造吴妈、阿Q的“灵魂”,所谓“树人”,那就很危险。

中国“五四”以来的革命观,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鲁迅这样的文人参与塑造,他们难耐1.0,呼唤2.0,直至3.0落地,首先送去“改造”的不是吴妈,而是他的追随者胡风。

托克维尔认为,危机多半发生在改革中途,而且是经济繁荣年代,这就颠覆了中国人此前一个革命观: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压迫越深,反抗越烈。

革命其实很“势利”,弹簧压得最紧,未必有反抗,一旦走向改革,弹簧松,社会则爆发报复性反弹,大规模抗议多半就发生在这时。

这话说得很难听,有点像任志强说房产——
—“话糙理不糙”。

但是,能否将这一逻辑再向前推一步,干脆说早知如此,那还不如不改革?或者更“糙”一把:我们就是不改革,你们又能怎么样?
如果这样读托克维尔,那就读岔了。

他确实说过上述不利于革命的话,但他更为犀利的分析是在下一步:
改革一旦发生,万万不能停顿。

法国革命之所以从1.0走向3.0,原因之一就在于已经改革的那一部分,使得尚未触动的这一部分变得更为丑陋,此前尚能忍受,此时已不能忍受!验之于辛亥革命前,清末改革不可谓无诚意,不可谓不“俯允民情”,最后却是被核心深处的那把老算盘绊倒:1909年推出“皇族内阁”,名单一公布,舆论大哗,这才逼反了立宪党人,这才有了1912年清室逊位。

改革既已发生,从此就意味着与革命赛跑。

不能改革到一半,摸到一块最大石头搂在怀里不动弹,那就只能让后面的革命赶上来扑倒——
—千夫所指,焉
能不倒?
西晋时代左思才高八斗,以一篇《三都赋》创造了“洛阳纸贵”的神话,但他的相貌不佳也是有名的。

古人也刻薄,正面描写左思“貌寝口讷”还不够,还来侧面描写,《世说新语》有一个男性版的“东施效颦”的故事,就是说的左思。

话说当时著名帅哥潘安带上弹弓出外郊游,洛阳城的大姑娘小媳妇提着水果在他的车后面追,一个个比赛似的往他的车里扔水果,一会儿工夫就把潘安的车子扔满了。

这时候左思心里就有些痒痒了,于是也学着潘安的样子,拿了一个弹弓,坐着车子出去郊游。

刚出门,后面就追过来一群女子,手牵手把左思围起来,一齐朝他吐唾沫,左思的自信心大受打击,“委顿而返”。

左思的妹妹左芬是个才女作家,当时的晋武帝司马炎就是慕左思之名才娶她的,但是左芬长得也丑,皇帝不宠她,只让她做个女秘书。

弄到奇珍异宝或者哪个地方的土特产,才会记起左芬,要她写个赋作个颂什么的。

于是有人放出风来,说左家的遗传基因不好,即使有再好的机遇,也抓不住。

左思不服气,因为他的两个女儿都长得不错。

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左家的遗传基因已经发生了改变,他就写了《娇女诗》以正视听,创造出“左家娇女”这个典故,算是史上最早的一组广告词:“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两姐妹不光长得美,对美的追求也很执著,所以诗中又有“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的句子,而且两姐妹还喜欢弹琴读书画画。

或许是左思平日在相貌上饱受歧视,或许是“爱女莫若父”的心理使然,他笔下的娇女才如此完美,外在美与内在美兼具。

左思的《娇女赋》发表之后,找上门来提亲的人果然络绎不绝。

广告总是有点用的。

史上最早的广告词
39
·GUOXU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