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通用8篇
《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单元《大道理》章节,详细内容为《大道之行也》。
文章论述了儒家思想中的“大道”,即治理国家的理想境界,强调以德治国,以民为本。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大道之行也”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 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的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理解。
重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语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学习。
3. 课文讲解: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b. 老师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c. 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各段大意。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难点,进行例题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6.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讨论“大道之行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大道之行也》2. 板书内容:a. 作者及背景b. 文章结构c. 重点词汇和句式d. 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b.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大道之行也”的理解。
c. 举例说明“大道之行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答案:1. a. 参见教材注释。
b. 示例:我认为“大道之行也”是指国家领导人以德治国,关心民生,实现国家繁荣昌盛。
c. 示例:我国近年来致力于扶贫工作,体现了“大道之行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五篇】.【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
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
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
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
与(jǔ) 矜(guān) 分(fèn) 恶(wù) (2)关注句子停顿。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三、理解文意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屏显如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女子出嫁。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
(2)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给文章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指导朗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三篇
【导语】《⼤道之⾏也》,⼤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答问的著作。
其⼈认为在⼤道施⾏的时候,⼀定能形成⼀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同”社会。
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个美好愿景。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第⼀课时 教学⽬标: 1、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读懂课⽂⼤意,理清课⽂层次。
2、领会本⽂的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读懂全⽂⼤意,积累词语。
2、难点:抓住“天下为公”,领会全⽂内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导⼊(4分钟) ⾸先,⽼师先给同学们讲⼀个故事,在我们的唐代,有⼀个商⼈,路过⼀个叫武阳的地⽅,丢掉了他的包袱,所以他很沮丧,很⽣⽓。
他把这件事跟当地的⼈讲,⼀个当地⼈就和他说:“⽼兄,不要着急,你丢的包袱在我们武阳⼀定能找到。
”他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沿路返回,果然,发现那件⾐服还在那⾥,⽽且没有动过的痕迹。
后⼈根据这个故事,归纳了⼀个成语,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成语?(路不拾遗) 路不拾遗形容社会风⽓很好。
还有⼀个成语和这个成语的含义很接近,说呀,晚上不⽤关⼤门,也不⽤担⼼⼩偷会偷你家的东西。
这个成语是什么?(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打⼀*。
有谁知道这部*是什么?(提⽰:那是04年热播,由葛优,刘德华,刘若英主演的贺岁⽚)(天下⽆贼)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贼,可以说使我们中国⼏千年来的梦想。
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也提出了⼀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同社会。
⼤同社会完全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贼。
那么,⼤同社会到底是怎样⼀种社会呢?它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进选⾃《礼记》的《⼤道之⾏也》(板书:⼤道之⾏也《礼记》) ⼆,课⽂分析 (⼀)作品介绍。
《礼记》,儒家经典之⼀,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成,共49篇。
礼运,《礼记》篇名,⼤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答问的著作。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大同”理念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们体会“大同”理念的应用。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朗读、背诵,体会文言文的音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文学创作兴趣。
5.社会责任与担当:探讨文本中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大道之行也》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典故,以及文言文特有的句式结构,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掌握这些词汇和句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其次,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然而,我也发现自己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这让我很欣慰。但在引导讨论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仍存在思考问题不深入、表达观点不清晰的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如思维导图绘制、辩论赛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概念。《礼记》中提出的“大同”是指一个没有私有制、人人平等、和谐共生的社会。这一理念体现了古代先贤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启示。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五篇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
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
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五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
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
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
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
与(jǔ) 矜(guān) 分(fèn) 恶(wù)(2)关注句子停顿。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三、理解文意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屏显如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女子出嫁。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
(2)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大道之行也·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创意说明〕孔子的大同社会是中国最早的理想社会,之后“天下为公”就成为历代中国人追求的最高治国标准。
认识了解孔子“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相当一次“寻根”,所以本课的教学就立足于“大同”二字,和学生一道从不同角度来认识这种理想的社会。
从教学的思路来说,这是一种“向心”式思路。
〔教学步骤〕一、导入。
由孙中山先生陵墓“天下为公”四字导入,简介《礼记》及孔子的礼学思想。
二、译读。
结合注释,了解全文大意。
三、变读。
变换角度,从社会学学者的角度看待孔子笔下的大同社会。
1. 老师帮助学生从社会学学者的角度确定研究的角度并提供一些术语。
如社会制度、生产资料的分配等等。
2. 小组内模拟“时空连线”方式做“专家访谈”。
3. 各组推选优秀者全班展示。
明确:大同社会的社会制度是公有制,就是课文中提到的“天下为公”; 实行“民主选举”, 即“选贤与能”,像传说中的尧、舜、禹就是这样选出来的;“按需分配”,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少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各尽所能”“男有分,女有归”;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关爱”,“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总的说来,这是一个人人安居乐业、人人尽其所能、人人平等自由、人人拥有财物、人人珍惜财物、政治清明的礼仪之邦。
孔子生活在社会动乱的春秋末期,因此他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提出“大同”社会的理想境界,旨在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
这“大同”的基本意义就是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
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四、比读。
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
(1)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2)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3)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1【预习提示】自主阅读,背诵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有关“理想”的名言;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
【相关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的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使读者能够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全文。
4.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评价任务】1.通过诵读课文,能疏通文意。
2.品读课文,把握“大同”社会的特征。
3.合作探究,掌握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方法。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大同社会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学习任务:齐背《桃花源记》,谈谈对世外桃源的`认识和感想。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让我们一同去感受吧。
(板书文题)板书课题:大道之行也。
展示学习目标。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习检测)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1.生字词。
2.作家作品。
3.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理想”的名言佳句。
三、概述文本内容,了解主题(自主学习)学习任务: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概括文本内容。
1.诵读课文,注意节奏。
2.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3.概括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相结合。
四、细读课文,分析具体内容(合作学习)学习任务:分析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师指导语:通过疏通文意,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基本内容,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大同社会的特征。
2024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精选篇)
2024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精选篇)语文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 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相关文言文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层次和脉络。
3、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特征及意义二、过程与方法:反复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大同社会的真正可取之处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层次,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大同”的社会特征及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分钟,教师口述《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同学们背诵描写桃花源环境和生活的句子)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
那么究竟《礼记》中的理想社会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作品介绍 2分钟,教师简介《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共49篇。
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补充四书五经的知识)三、朗读全文初步感知 5分钟1、请同学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将不懂的字词划出来)2、听课文录音,听准字音四、正音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全文 10分钟1、结合投影读字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2、解释重点字词(投影)3、请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小组讨论,并对其解释作出分析评价。
4、参考译文政治上最高理想的施行,就是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五篇】
在那边,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
只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行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向来是很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2 理清层次 ; 背诵课文。
3感觉先人敢于突破现实羁绊,勇敢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课重难点】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流程】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久主题。
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思。
那么,大同社会究竟是一个如何的社会 ?陶渊明描述的那个世外桃源能否是大同社会 ?21 世纪的中国社会,能否是大同社会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
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留正确。
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师生评论。
1关注生字读音。
与ǔ 矜ā 分è 恶ù2关注句子停留。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三、理解文意1默读课文,联合说明,疏导文意。
2屏显以下练习。
1解说加点的字。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责。
女子出嫁。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
2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实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其,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壮有所用,幼有所。
——人不供养自己的父亲母亲,不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其天年,中年人能社会效劳,幼童能利地成。
3文章加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公与能信修睦故人不独其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壮有所用幼有所矜寡孤单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其弃于地也不用藏于己力其不出于身也不用己是故而不偷窃乱而不作故外而不是大同3指朗。
作详细指,在中理清文章次。
第一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气,表示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天下三句当用排列气。
你哪一个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点?明确天下公一个公字点出了其余全部做法的出点和宿。
大道之行也(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大道之行也(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大道之行也》一课,属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阅读部分。
这是一篇短文,主要讲述了人生的大道之行必须坚持理想、追求真理、奋发向前的道理。
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领悟到人生的意义和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含义,掌握文章中重要的词语和短语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学生正确树立理想,培养学生奋发向前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含义,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短语。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大道之行的含义以及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电子设备。
2. 学生课本和复印资料。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富有意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道之行”和人生道路之间的关系。
然后与学生共同探讨大道之行的含义。
步骤二:阅读理解(10分钟)让学生带着敬畏之心阅读课文,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 请简单概括一下课文的主旨是什么?2. 对于大道之行的理解,你有什么感悟?3. 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步骤三:词语学习(15分钟)挑选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通过课件和多媒体手段呈现出来,然后向学生解释其意思和用法,并进行例句操练。
例如:1. 理想2. 真理3. 逆来顺受4. 迈入步骤四:归纳总结(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回顾课文,归纳总结课文的主旨和教导我们的道理,并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总结。
步骤五:拓展延伸(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如何通过大道之行的方式去面对和解决。
让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步骤六:达标检测(10分钟)抽取课文中的几个重要句子或段落,让学生进行默写和分析,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大道之行也》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大道之行也》(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计】〔创意说明〕孔子的大同社会是中国最早的理想社会,之后“天下为公”就成为历代中国人追求的最高治国标准。
认识了解孔子“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相当一次“寻根”,所以本课的教学就立足于“大同”二字,和学生一道从不同角度来认识这种理想的社会。
从教学的思路来说,这是一种“向心”式思路。
〔教学步骤〕一、导入。
由孙中山先生陵墓“天下为公”四字导入,简介《礼记》及孔子的礼学思想。
二、译读。
结合注释,了解全文大意。
三、变读。
变换角度,从社会学学者的角度看待孔子笔下的大同社会。
1. 老师帮助学生从社会学学者的角度确定研究的角度并提供一些术语。
如社会制度、生产资料的分配等等。
2. 小组内模拟“时空连线”方式做“专家访谈”。
3. 各组推选优秀者全班展示。
明确:大同社会的社会制度是公有制,就是课文中提到的“天下为公”;实行“民主选举”,即“选贤与能”,像传说中的尧、舜、禹就是这样选出来的;“按需分配”,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少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各尽所能”“男有分,女有归”;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关爱”,“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总的说来,这是一个人人安居乐业、人人尽其所能、人人平等自由、人人拥有财物、人人珍惜财物、政治清明的礼仪之邦。
孔子生活在社会动乱的春秋末期,因此他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提出“大同”社会的理想境界,旨在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
这“大同”的基本意义就是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
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四、比读。
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
(1)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2)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3)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
2、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白话词。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理想羁绊,大胆寻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先生建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实的社会人。
【重点与难点】1、引导先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
2、反复朗读,当堂成诵。
【教学预备】多媒体 CAI 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 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教学过程】一、导入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在陶渊明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了》,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文学常识介绍:本文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之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编辑而成,共49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二、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先生初步感知文意,掌握生字词。
2、先生大声朗读,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三、合作探求1、本文最初说“是谓大同”,那么从文中看,“大同”社会的根本特点是甚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明确:“天下为公,举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举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是说社会成员间该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成信,阔别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阐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的呢?明确: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⑴人人都能遭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情意扩大到其别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大道之行也》教案-教学文档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大道之行也》教案《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大道之行也》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1.朗读法。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
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
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
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
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人教版八年级《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大道之行也》, 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其人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估计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一个美好愿景、不妨看看人教版八年级《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3。
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事实上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
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如何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
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2。
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
与(jǔ)矜(guān) 分(fèn) 恶(wù)(2)关注句子停顿。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三、理解文意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2。
屏显如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女子出嫁、③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④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2)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大道之行也》教案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大道之行也》教课设计《大道之行也》,大概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下边是小编分享的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大道之行也》教课设计,欢迎大家阅读!●教课目标知识目标1.累积一些重要的词语。
2.认识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掌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色。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1.重视朗读,提升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赶忙形成背诵思路,提升朗读能力。
3.联系实质,研究未知,逐渐培育学生的研究意识。
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响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神往,学习先人敢于打破现实羁绊,英勇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建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切的社会人。
●教课重点1.要修业生在频频的朗读中,读出神韵,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指引学生掌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色。
●教课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指引学生思虑,《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对比,有无相似之处?2.联系实质,指引学生思虑“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此刻的社会是否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课方法1.朗读法。
这是一篇有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从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日的中学生也应这样,一定读得烂熟,才能较好意会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
要保证最少读10 遍,课堂上不时有琅琅书声,创建浓浓的学习氛围。
2.谈论法与点拨法相联合。
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谈论交流完成。
关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指引。
学生谈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表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研究创新法。
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虑探究,鼓舞他们敢于奇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
●教具准多媒体 CAI 件、已好的一科幻 VCD、音机、示范朗磁● 安排3●教课程第一[教课重点]朗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学生;研究性思,促学生内化文内容,系,激学生的造欲念。
大道之行也(人教版八年级) 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字词和语法;
2、正确翻译全文,背诵并默写全文;
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并激发学
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二、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课后能够熟练地背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份安详美丽的社会图景,其实早在战国末年的《礼记》中就有所体现,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我们比较耳熟能详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文学常识介绍
哪位同学来跟我们大家说说你所知道的《礼记》,很好,老师归纳了一下,请大家看投影。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投影提示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其人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一个美好愿景。
不妨看看人教版八年级《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
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
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
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
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
与(jǔ) 矜(guān) 分(fèn) 恶(wù)
(2)关注句子停顿。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
三、理解文意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屏显如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女子出嫁。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
(2)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给文章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
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
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
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
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指导朗读。
对诵读作具体指导,在诵读中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你认为哪一个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明确:天下为公:一个“公”字点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
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
“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
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这两句话是怎样体现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特征的?
明确: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
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
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
“谋闭而不兴”中“闭”读降调。
“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
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4.指名朗读。
要求读出理解、读出层次,直至背诵。
四、合作探究
1.《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大同”社会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思考,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
然后推选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
识这个社会,加深对的理解,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再如,从“往来种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是一个“男有分,女有归”的理想社会。
第二题从正面设问,引导学生
挖掘当前社会的积极健康因素,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
五、齐背课文
【资料宝藏】
1.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
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
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平之世。
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
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
“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
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贱的礼仪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仪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仪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
孔孟学说的遭遇
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
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东方理性之河》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12版,余式
厚主编)
2.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
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
《礼记》是
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