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内容预览:24 大道之行也《礼记》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4.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过程和方法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教学难点: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一、导入《桃花源记》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画卷。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研读理解自由朗读,掌握文言词知道学生翻译课文1.自主探究理解翻译2.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3.全班交流三、探究讨论: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2.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3.指导朗诵4.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

本文分三层(一)总领全文(二)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三)总结全文5.指导单独朗读,注意停顿四、教师总结: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他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五、作业布置:1.思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2.背诵并默写全文六、板书设计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满足生存需要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满足发展需要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总括全文,折射现实教学后记:《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3doc初中语文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3doc初中语文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3doc初中语文一、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同时读者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聪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二〕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差不多特点。

3、熟背全文。

4、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能同时领会文意。

〔本单元教学中要求突出朗读,让学生养好诵读的良好适应〕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差不多特点。

〔这是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升华思想的基础〕难点:联系,引导学生摸索«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与«大道之行也»中〝大同〞有无相似之处。

〔两篇文章相较,使得学生能够在对比学习的基础上,加深课文含义的明白得,更正确地把握文意,同时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对比分析的良好学习适应。

〕二、讲教法要紧运用点拨法、读书指导、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点拨,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把握。

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本文的一些开放性探讨题目,可运用这种方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摸索的思维。

三、讲学法在学法指导上,要紧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讨论。

朗读法: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反复朗读,也可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预备。

自主学习法:。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把握好文本。

对发挥学生自己的个性有专门大关心小组合作讨论:对我们学校具体情形所设计的。

对古文讨论,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可怕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4课《大道之行也》精品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4课《大道之行也》精品教案新人教版

24、大道之行也《礼记》目标定向: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入境生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里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如此和平安宁的美好生活境界是陶渊明最早想到的吗?不是,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板书文题)二、自学生疑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给下列生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矜、寡、孤、独guān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wù2.教师教读,强调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3.学生自由放声朗读全文,每人读三遍。

4.指名学生读。

5.小组比赛读。

三、学习释疑1.学生自己读课下注释,独立试译课文。

2.师生合作,翻译全文。

老师读课文,学生说译文;或学生读课文,老师说译文。

如学生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老师说译文:“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

”老师读“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学生说译文:“把品德高尚、能干的人提拔上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学生读“故人不独亲其亲”,老师说译文:“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

”老师读“不独子其子”,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说出译文:“不只是把自己的儿子当儿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三篇

【导语】《⼤道之⾏也》,⼤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答问的著作。

其⼈认为在⼤道施⾏的时候,⼀定能形成⼀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同”社会。

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个美好愿景。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第⼀课时 教学⽬标: 1、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读懂课⽂⼤意,理清课⽂层次。

2、领会本⽂的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读懂全⽂⼤意,积累词语。

2、难点:抓住“天下为公”,领会全⽂内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导⼊(4分钟) ⾸先,⽼师先给同学们讲⼀个故事,在我们的唐代,有⼀个商⼈,路过⼀个叫武阳的地⽅,丢掉了他的包袱,所以他很沮丧,很⽣⽓。

他把这件事跟当地的⼈讲,⼀个当地⼈就和他说:“⽼兄,不要着急,你丢的包袱在我们武阳⼀定能找到。

”他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沿路返回,果然,发现那件⾐服还在那⾥,⽽且没有动过的痕迹。

后⼈根据这个故事,归纳了⼀个成语,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成语?(路不拾遗) 路不拾遗形容社会风⽓很好。

还有⼀个成语和这个成语的含义很接近,说呀,晚上不⽤关⼤门,也不⽤担⼼⼩偷会偷你家的东西。

这个成语是什么?(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打⼀*。

有谁知道这部*是什么?(提⽰:那是04年热播,由葛优,刘德华,刘若英主演的贺岁⽚)(天下⽆贼)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贼,可以说使我们中国⼏千年来的梦想。

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也提出了⼀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同社会。

⼤同社会完全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贼。

那么,⼤同社会到底是怎样⼀种社会呢?它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进选⾃《礼记》的《⼤道之⾏也》(板书:⼤道之⾏也《礼记》) ⼆,课⽂分析 (⼀)作品介绍。

《礼记》,儒家经典之⼀,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成,共49篇。

礼运,《礼记》篇名,⼤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答问的著作。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大道之行也教学目的1.背诵课文,积累与本课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难点背诵课文,积累与本课词语。

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了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其人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一个“大同”社会。

但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一,二,……标出段落层次),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与,通“举”,推举,选举。

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信:诚信。

修:培养。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孩子终:终老,终其天年。

有所养:得到供养的地方。

所,……的地方。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寡,老而无夫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废疾者,残疾人。

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职务。

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

归,指女子出嫁。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4课《大道之行也》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4课《大道之行也》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4课《大道之行也》一文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正确疏通和理解文意。

2、理解大同社会是怎么样的社会。

3、比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园,更深掌握大同社会的性质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里的人民生活怎么样?(幸福)。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其实在陶渊明之前已经有人对社会提出了构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道之行也》,理解一下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二、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内容1、默读,疏通字词(1)通假字:与、矜、(2)古今异意:孤独(古:两个词。

孤是幼而无父的人,独是老而无子的人。

今:一个词。

独自一个人,孤单。

)乱:古——造反。

今——杂乱,无秩序。

归:古——女子出嫁。

今——归来,归属。

(3)一词多义:闭、为(二)理解课文1、文章将理想社会称为什么?(大同)2、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如果有一个孤儿生活在大同社会,他的幼年、壮年、老年生活会怎么样?“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A、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作出合适的安排。

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

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C、节俭、勤劳。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6doc初中语文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6doc初中语文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6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存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差不多特点。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聪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差不多特点。

●教学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摸索,«桃花源记»中所描画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摸索〝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那个咨询题。

●教学方法1.朗读法。

这是一篇闻名的文章,半个世纪往常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会我们先人所追求的那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

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关于文意的明白得,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

关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

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如此利于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

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摸索探究,鼓舞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预备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制造欲望。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大道之行也》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大道之行也》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24 大道之行也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

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

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礼记》简介《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

全书共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

其语言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运》中的一段节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1

《大道之行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以诵读为主,结合讨论,感知此段文字的美好。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观看视频(《新还珠格格》齐唱《礼运大同篇》部分。

(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二、介绍《礼记》《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全书包括《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课文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要求:注意字音、停顿、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

与(jǔ)矜(guān)分(fèn)恶(wù)(2)关注句子停顿。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四、理解文意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解释加点的字。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女子出嫁。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

3、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4、帮你归纳。

①词语积累(音):与(jǔ)通“举”睦(mù) 矜(guān)通“鳏”长(zh ǎng) 分(fèn) 恶(wù)②词语积累:a.通假字:与:(举)推荐矜:(鳏)老而无妻的人b.词类活用:贤:形容词作名词,有贤德的人亲:以……为亲,奉养;子:以……为子,抚养(意动用法)五、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明确: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大道之行也》教案3篇

《大道之行也》教案3篇

《大道之行也》教案3篇《大道之行也》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初步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进而感知“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试背全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升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升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1.朗读法。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

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

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

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

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身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小黑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推动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身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大道之行也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大道之行也教案新人教版

大道之行也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4.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

假如同学们到南京旅游,一定会去中山陵。

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

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

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

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

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

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二、整体把握课文。

1、本课文是从《礼记》中节选的一段文字,编者以第一句话作为标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搜集全文阅读。

今天我们只要研究这一段文字。

先请同学们共同朗读课文,请注意生字和特殊读音。

(学生朗读)(教师点评朗读,如有必要可板书重点读音和朗读错误的读音。

)2、通过提问把握课文大意。

本文是用哪两个字来表示理想社会?(“大同”)“大道”与“大同”有什么关系?(“大道行”才能达到“大同”社会)“大道”既行,就能“大同”。

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面貌?请划出有关文字回答。

(“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 )(在回答的时候,有些句子可能有些学生不理解,可以请发言的同学来解释。

)3、老师小结:这段文字从很多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安居乐业、人人平等、互敬互爱、亲如一家的社会画卷。

这是多么吸引人的理想啊!难怪千百年来,从孔子孟子到陶渊明,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视之为最高理想。

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下这个理想的实质是什么?三、深入研究课文,领会课文实质。

1、请大家默读课文,用课文中有关语句来回答问题:选举什么样的人治理国家:提倡什么的人际关系:怎样对待弱势群体:具有什么样的物质财富观念:具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念:2、学生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齐背《桃花源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

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

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2.《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

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矜寡孤独(guān)男有分(fèn)
2.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
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三、整体感知
1.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

”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

“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

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

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2.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四、合作探究:
1.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 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
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

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黄帝、颛臾、帝齿、尧、舜)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

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5.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6.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