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dxalrbs

合集下载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格物致知精神强调实事求是,不夸大其词、不歪曲事实,有助于培 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道德品质。
社会责任感
格物致知精神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 感和公共意识,让他们成为有担当的公民。
格物致知精神在个人成长中的
05
意义
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
1 2
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格物致知精神鼓励个人积极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内 在规律,通过实践和反思,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中的应用
03
科学实验中的格物致知精神
观察与描述
科学家通过仔细观察和描 述实验现象,获取第一手 资料。
实验设计与操作
严谨设计实验方案,确保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
数据记录与分析
详细记录实验数据,运用 科学方法进行分析,揭示 内在规律。
科学研究中的格物致知精神
问题提出
研究方法
1.谢谢聆 听
反思精神
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批 判性思考,不断修正和完 善自己的认知。
格物致知精神的历史渊源
古代中国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 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通过探究事
物之理来获得真知。
近代科学
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格物致 知精神逐渐被赋予了科学的内涵, 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
现代社会
在当今社会,格物致知精神仍然具 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一种科学方 法,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 。
02
精神
指一种态度、观念或价值追求。
03
格物致知精神
指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究、实践和 反思,以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格物致知精神的核心要素
01
02
0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时代背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学研究 的方法和态度也在不断演变,格 物致知精神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显 得尤为重要
02
格物致知的含义
格物致知的概念
01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 个重要概念,意指通过对事物的 观察、研究,获得深入的认识和 理解。
02
它强调通过实践、体验和探究, 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 而获得真正的智慧和知识。
创新。
格物致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01
02
03
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了 解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 优化生活品质,提升幸福 感。
健康生活的实践
通过了解人体生理机制和 健康知识,合理安排膳食 、运动和休息,保持身心 健康。
消费行为的理性化
通过了解商品的性能和价 格,做出明智的消费决策 ,避免盲目跟风和浪费。
格物致知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格物致知是科学研究的基石
01
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推动科学技
术的进步。
格物致知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02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细致观察、精确测量和数据分析,揭示自
然现象的内在机理。
格物致知在理论科学中的应用
03
以实证为基础,检验和发展科学理论,推动学科知识的积累和
格物致知的起源与历史
格物致知的观念起源于中国古 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的儒家思想。
在历史上,许多哲学家、学者 都曾经探讨过格物致知的内涵 和意义,使其不断得到丰富和 发展。
宋代以后,随着理学的兴起, 格物致知成为重要的学术思想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格物致知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通过实践和探究,人们可以不 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见识,提高自己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不断创新
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勇于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 社会发展。
CHAPTER 04
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途径
重视实践与实验
01
实验是检验理论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可以发现新现
象、新规律,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02
实践是知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
握知识。
03
重视实践和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03
它要求人们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不盲目接受,善
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精神
推动科学发展
01
格物致知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基石,它鼓励人们不断探索、实验
,追求更准确、更深入的知识。
提高教育质量
02
在教育过程中,格物致知精神有助于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提
高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升教育质量。
促进社会进步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实践出真知
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不断修正和完 善理论。
理论指导实践
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实践的效率和成 果。
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
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人类知识的进步。
不断探索与进取的精神
勇于探索
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探索未知领域,推动人类知识的 边界。
持续学习
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 能力。
索新的知识领域。
03
勇于尝试和创新
在工作中,要勇于尝试新的方法 和思路,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02
独立思考和分析
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要具备独 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从多角度
思考和解决问题。
04
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镭元素的应用与影响
探讨镭元素在医学、工业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它对科学发展的重要 意义。
04 科学实验方法与技能培养
观察法在科学实验中应用
观察法定义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 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 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在科学实验中作用
观察法是科学实验的基础,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并引导实验的进行。同时,观察也是验证实验假设 、得出结论的重要手段。
02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 批判性思维,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03
传承中华文化
通过解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的思想内涵,引导学 生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其文化自信 。
授课内容与安排
01 02
课程内容
介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背景、作者及主要思想;阐述格物致知精 神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 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格物致知精神内涵解读 • 经典案例分析与讨论 • 科学实验方法与技能培养 • 创新思维训练与拓展 • 学术道德与科研伦理教育
课程介绍与背景
01
课程目标与意义
01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通过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 重要性,培养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06 学术道德与科研伦理教育
学术道德规范要求
诚实守信
在学术研究中,必须保持诚实、 守信的态度,不抄袭、不剽窃他
人成果。
尊重知识产权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3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35页)
观点,是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说服力。
3、对比论证
作用:通过……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论证了…… 观点,是论证更全面,更充分。
4、比喻论证
作用:将……比作……,论证了……观点,使论证生动 形象,浅显易懂。
阅读口诀
论文阅读不可怕, 一读全文巧勾画, 二抓题干明要点, 三找区域摘原文, 最后概括组答话, 论文阅读我不怕!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 神?
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 意义是什么?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 样了解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 知的原因是什么?
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4、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告诉我们: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 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淡就可求到的。”说明 实 验是获得新知的唯一途径。
竹子的例子证明了:
实验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的观察, 而是有计划的积极的探测。
5、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6、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
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事实论证)
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 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四、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 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 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 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讲的道理:
实验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探测,需要眼光、 勇气和毅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一课一法
一例
在人类的语言中,有一个最神圣、最崇高、最永恒、最能超 越时间和空间、具有不朽价值的词,那就是“祖国”。屈原抱石 投身汨罗江时,想到的是祖国;文天祥过零丁洋,高歌“人生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想到的是祖国;岳飞发出“直 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的豪言时,想到的是祖国;
一课一法
学习目标
阅读目标
1 观点、主旨: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
现实意义。
重点
2 行文结构: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难点
3 论据:理解演讲中的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写作目标
运用论据:学会运用事例、道理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的方法。
立德树人
感受大家风范,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培养自身的科学品质, 乐于动手,主动实验,做一个敬业的人。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 二 课 时
课文细读品味
1.第①开始,首先表达了对活动主办方授予其特别
荣誉奖的感谢,并说明了自己写《怀念》这篇文章的初衷, 并由此转入演讲主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简单地说,作者是从获奖自然转入教育问题的。
料 收到来稿近千篇。《瞭望》周刊海外版对部分来稿进行了
刊登,在海内外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
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
1991 年10 月18 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
开,丁肇中在会上发表了这篇演讲。
预习资料速查

演讲词的类型

1. 叙事型: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议论、说
导入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 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 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 的比喻来歌咏书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学习《应有格物 致知精神》,它将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 的求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格物致知精神强调实践和实验的重要性,鼓励人们通过亲身实践去验证知识的真伪 ,培养实证意识和科学态度。
格物致知精神提倡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鼓励人们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提出 新观点、新思想,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格物致知精神注重实践和应用, 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实际操作
总结词
教育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
VS
详细描述
例如,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 践性,提倡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教学 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这种教育改革的实践也体现了格物致 知的精神。
06
CATALOGUE
结论
对格物致知精神的总结
THANKS
感谢观看

通过共享资源和经验,可 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应用 ,提高整体水平。
05
CATALOGUE
格物致知精神的实践案例
科学实验的例子
总结词
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详细描述
科学家们通过反复实验和观察,不断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例如牛顿通过观察苹果 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这些科学实验 的实践体现了格物致知的精神。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加深对知识 的理解和掌握。
探索未知领域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创 新精神。
培养动手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 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
01
02
03
学会独立思考
教育学生不要盲目接受信 息,要学会独立思考,分 析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课件PPT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课件PPT
2.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划分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 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 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2) 提出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第二部分(3—12)
分析传统教育的弊病(一是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二是 作者的亲身经历),阐述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
5.文中第12段,作者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①本文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而是一篇演讲。演讲注重沟通 交流,在演讲中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 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效果。 ②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从反面深刻地揭露了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 ,论述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更具说服力。 ③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作者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 来说,本身就有重要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解 读 三级 四级 五级
第贰部分
2023/4/16
6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2年 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4年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并用英文 字母“J”命名该粒子,因此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0年 写了一篇自传性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 。

多音字
( méi )没辙 没 ( mò )埋没
缅怀(
·
miǎn

·彷徨·( páng huáng )
( liáng )测量 量 ( liàng )胆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31张PPT)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31张PPT)

学习任务二
明确主旨
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格物致知”,并针对传统 教育的弊病,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揭示了格物致知的 真正意义,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号召中国 的新一代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培养试验精神,对世 界有所贡献。
学习任务二 拓展延伸
回忆《最后一次讲演》内容,说一说两篇演讲词在语 言风格上有什么区别。
4.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 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 动手。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 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个人经验为证,误以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 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 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做人、 处事、为学、治国均有深刻的启迪性。
学习任务一 快速默读 提炼观点
本文主要探讨了什么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探讨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学习任务二
6.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提倡“格物致知”是由于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 的;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是应对今天世界环境必不 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保留 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 精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格物致知”的含义展开论述,列举王阳明 “格”竹子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等事例,进行印证,使论证 更加充分,说理更加深刻。希望大家都能拥有格物致知精 神。在学习中不断去实践、实验,从而扎实自己知识储备、 获得更多新的发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
学习目标
在自主阅读中区分观点与材料,把握演讲者的主要观点。 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理解演讲中事例对观点的印证作用。 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预习检测
瞭望(liào )
·
缅·怀(miǎn )
探察(chá )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一读课文,提炼观点
难题1-2:串联思路
请大家使用简洁的语言,将这些零散的句子按照合理的逻辑顺序 串联起来,帮助洋洋理清文章思路。
一读课文,提炼观点
难题1-1:提炼观点
请大家帮助洋洋找出文中(包括标题)能够表达演讲者观点的句子, 不超过八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提出问题(引论):


1:


分析问题(本论)
2:


3:

解决问题(结论) :
二读课文,梳理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1: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物 致
分析问题(本论) 2: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3: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0张ppt)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0张ppt)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 3、联系学生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作者介绍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正值战乱,到处颠沛流离。12岁时,随家迁往台湾,才有机会读书。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 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第一位在瑞典皇家学院讲 中文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驻瑞典大使找到丁肇中说,你是美国出生的,不应用中文致辞,而且 在场的大多数人听不懂。丁肇中回答:“你管不着这个,我愿意用什么语言就用什么语言。在场的 听不懂没关系,这是全球广播,我希望占全球1/4的中国人听到。” 他说,“任何科学研究,最 重要的是要看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凭着这种事业 心,他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不知疲倦地进行着自己的实验。 也就是凭着这种事业心,他和他的助手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终于捕捉住了J粒子。丁肇 中说:“我选择院校不一定看谁名气大,最重要的是看它对实验是否真有兴趣。”丁肇中还强调: “为拿诺贝尔奖工作是非常危险的”,“从事科研要耐得住寂寞,更要有吃苦精神。”
(6-12段):实验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希望对于 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观点
我们要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自然科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 度是把探察世界误认为是探讨自己。(第四段反面事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05 格物致知精神的未来展望
科技发展对格物致知精神的影响
科技发展为格物致知精神提供新的研究工具和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研究工具和手段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一步推 动格物致知精神的实践和发展。
科技发展对格物致知精神提出新的挑战
科技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如信息爆炸、技术更新换代加速等,需要人们不断更新观念和方法,以应对这 些挑战,同时保持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育领域
培养实践能力
格物致知精神强调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因此,在教育领 域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通 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促进自主学习
格物致知精神提倡自主探究和学习,教育领域应积极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实验课程
在教育领域中,应加强实验课程的建设,让学生通过实验 来验证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不断学习和反思
学习是持续不断的过程,也是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环 节。我们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断吸收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反思是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审视和总结的过程。在学 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总结 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实践。
04 格物致知精神在Hale Waihona Puke 个领域 的应用企业创新领域
1 2 3
市场需求导向
企业创新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入了解客 户需求和痛点,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 务。
持续改进和优化
企业创新过程中,应不断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改进 和优化,以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提高市场 竞争力。
鼓励员工创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在实际工作中,格物致知的精神也有 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为企 业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03
CATALOGUE
格物致知的实践与应用
格物致知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格物致知是科学研究的基石
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实例
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通过长期观察和实验, 提出了物种演化的理论。
对未来的展望与期待
科技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科学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和创新 。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推动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我们 也应该注重科技伦理和社会责任,避免科技滥用和负面影响。
个人成长
在未来,个人成长将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注重全面发展, 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技能和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 ,培养良好的心态和人际关系能力。
跨学科融合
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 如何将格物致知与其他学科有 效结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 题。
伦理和法律问题
在格物致知实践中,涉及到伦 理、隐私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需要引起重视并妥善解决。
格物致知的未来发展趋势
智能化发展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 推动格物致知的智能化发展,提高研 究效率和精度。
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
个人发展
格物致知精神对于个人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启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不断 学习和探索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不断总结和反思自 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
社会进步
格物致知精神对于社会的进步也有重要的启示。在社会发展中,我们应该注重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动科技 进步和社会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人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索未知领域时取得突破性成果。
提升科研竞争力
03
具备创新思维的科研人员能够更好地把握科研方向,提出具有
前瞻性的研究设想,从而提升自身和团队的科研竞争力。
创新思维训练方法
1 2
头脑风暴法
通过自由畅谈、延迟评判、数量至上等原则,激 发团队成员的创造力,产生尽可能多的新想法和 方案。
发散性思维训练
运用类比、联想、组合等方法,拓展思维广度和 深度,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启发。
02
培养科学精神
引导学生认识格物致知精神在现代科学中的重要性,培 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03
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认知能力、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格物致知精神内涵
01
02
03
探究事物原理
格物致知强调对事物进行 深入探究,了解其本质和 规律,追求真理。
实事求是
格物致知要求从实际出发 ,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真 实可靠的知识。
创新精神
格物致知鼓励人们勇于探 索未知领域,提出新的观 点和理论,推动科学进步 。
古代格物致知与现代科学关系
历史渊源
古代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 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对现 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影响。
方法论启示
古代格物致知的方法论对 现代科学研究具有重要启 示意义,如观察、实验、 推理等方法的运用。
科学精神传承
探究方法
朱熹强调通过“即物穷理”的方法, 对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研究, 以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和道理。
案例二
心即理思想
王阳明提出“心即理”思想,认 为人的内心本性与天理相通,通
过内心的体悟即可认识天理。
知行合一思想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9字
格物致知是科学发展的基础 和前提,它为科学研究提供 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9字
在教育领域,格物致知的精 神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 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 创以深 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 创新。
9字
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而 言,格物致知的精神也是不 可或缺的,它有助于人们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
04
格物致知的现代意义
格物致知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科学研究
解决问题
格物致知的精神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具 有重要意义,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 和分析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推 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格物致知的精神有助于人们深入探究 问题的本质,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创新发展
在现代社会,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关键 动力,而格物致知的精神正是鼓励人 们勇于探索、不断尝试,推动创新和 变革。
05
结论
总结全文
格物致知精神是科学实验的重要基础,强 调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获取知识和理解。
现代社会需要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创新人 才,以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培养格物致知精神需要从教育入手,注重 实践和实验,鼓励探索和创新。
对未来的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将 需要更多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 创新人才。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5
CONTENTS
• 引言 • 格物致知的含义 • 格物致知的实践 • 格物致知的现代意义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介绍
格物致知
源于古代儒家思想,意指通过探 究事物的本质和原理,获得真正 的知识和智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2)这样做的依据是:
_____真__理_是__由__圣__人_领__悟__并_传__给__一__般_人__,__研_究圣
人之经书即可得到真理。

(3)继续支配中国一些学生的表现是:_ ①大都偏向于
理论而轻视实验。②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________
3、从全文出发,概括“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自读目标:
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学习本文“举例子、讲道 理” 的论证方法。
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决 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 纳意思。
自学指导:速读课文,找出过渡句和 各段的关键句,给文章划分层次, 并概括各部分大意,五分钟后比谁 回答的正确。
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中国学 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 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 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 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 代提出希望。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 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 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 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 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 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 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 张、出主意。
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 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从全文出发,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 什么? 4、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 该怎样进行实验? 3、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自学指导:浏览课文,找到题干中关键词在文中 出现的区间,并进行适当的圈化,以典型的句子或 词语回答,五分钟内看谁找得又对又好。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PPT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PPT

一 读一读字音
zhào 丁肇中
shí 学识
zhì 博闻强识
魔法记忆:记少余多法,在书面语中表“记号”“记”之义时 读“zhì”,如“博闻强识”;在其他义项中均读“shí”,如: 学识。
二 写一写字形
páng huáng( 彷徨 ) xiùபைடு நூலகம் 措 )手旁观
不知所cuò( 袖 )
三 记一记词义
1.荣幸: 光荣而幸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1. 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交代演讲的原因,提出论题。
2、 第②段中引用《大学》里的“格物”“致知” 有何用意? 【答案】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中提出“格物”“致 知”,既点明题目,又说明这一观点由来已久。用 《大学》里的“格物”和“致知”来描述现代学术 的基础,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中的重要 性。由此可见,要真正地了解现代学术发展,应有 格物致知精神,这样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1、了解“格物致知”的内在含义以及普遍的现实意义。
2、学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证论点的的方法。 (重点)
3、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难点)
来自《点拨》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 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从 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 导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 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 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 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文中的管子用买鹿的计策击败了军事 强大的 楚国, 用哄抬 兵器价 格的计 策使衡 山归顺 于齐国 ,这告 诉我们 做事时 要灵活 应对, 有时需 要我们 避其锋 芒,从 其他方 面解决 问题。 5.不论是楚君还是衡山之君,他们都 中了管 仲的计 策,因 为他们 认为捕 鹿和卖 兵器可 以获得 很大的 利润, 从而失 去了理 智,甚 至让百 姓放弃 耕种, 所以这 就要求 我们做 事时不 要一味 贪图利 益,而 要顾全 大局, 不要见 钱眼开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尔东西南北风。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月春风似剪刀。
回深入探究
意大利比萨斜塔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要实现你的目标,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 要的是好奇心, 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 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 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 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丁肇中 丁肇中
我看到的一则消息
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 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 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 物理专业。入学后, 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 称赞。可是, 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 一连三周下来, 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 地做好一个实验, 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 大为恼火。 大为恼火。
拓展迁移---拓展迁移----格物致知
实验1 实验1: 目的:怎样让一个生鸡蛋浮在水面上。 目的:怎样让一个生鸡蛋浮在水面上。 材料:一杯水、一个鸡蛋 材料:一杯水、 辅助材料:??? 辅助材料:??? 实验2 有人怀疑小学语文课文《 实验2:有人怀疑小学语文课文《乌鸦 喝水》中的内容是不成立的, 喝水》中的内容是不成立的,请你试 做验证。 做验证。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说说课文 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 的观点是怎样的? 的观点是怎样的?理清作者 从几个方面来谈问题的。 从几个方面来谈问题的。
深入探究
1.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王阳明“格”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王阳明“ 竹子一无所获, 竹子一无所获,是不是所有古代知识分子 物的时候都是这样呢? 在“格”物的时候都是这样呢?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 2.“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 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举出实例证 明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吗? 明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吗? 3.作者为什么针对中国学生谈“应有格物致 3.作者为什么针对中国学生谈“ 作者为什么针对中国学生谈 知精神” 知精神”?
丁肇中
1 学习目标 3 整体感知 5 迁移拓展
2 作者简介 4 深入探究 6 结束语
学习目标
• 1、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课 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 文的论证方法。 文的论证方法。 • 2、领悟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及在 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 结合自身学习实际, 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丁 肇 中 ( 1936— 1936 —),美国华裔物理 ) 学家。 学家。领导的研究小 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 子,并导致了一系列 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 发现, 发现,使粒子物理学 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 阶段。因此于1976 1976年 阶段。因此于1976年 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 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 物理学奖。 物理学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