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
社会心理学复习考核方式●●●●●●●课程完成(20%)平时小测(15%)讨论(5%)期末随堂闭卷考试(60%)选择(40)简答(40)论述(20)学习通考试课程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研究方法第三章:人际关系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五章:社会动机第七章:社会态度第八章:群体心理第九章:沟通心理第三章 人际关系1 人际关系概述2 人际吸引3 亲密关系4 攻击行为5 利他行为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以语言或非语言方式传递给他人。
心理学家认为它是人们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
奥尔特曼和泰勒(I.Altman&D.A.Taylor,1973)以自我暴露的程度作为衡量人际深度的参考指标。
由此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
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4个阶段。
●●●●●●与自我暴露程度相对应的是自我层次理论。
鲁宾等(Z. Rubin & S. Shenker,1978)把自我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次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
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自己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
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
通过了解暴露的层次,判断彼此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的规则●●●●Irving Altman于1973年提出了关于自我暴露的社会渗透理论(Socialpenetration theory) 。
互惠性规范(Self-disclosure reciprocity):即自己的暴露水平与他人的暴露自我水平相对应,他人暴露水平高时自己的也高,他人暴露水平低时自己的也低。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使用科学的方法来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包括实际存在、想象中的存在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
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2.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对人的言行、外表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进而推测判断其内心的活动、性格、兴趣、动知、态度的过程,即不仅对外部行为,也包括对行为动机的了解。
包括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3.从众指他人从事某一活动时自己也去从事这一活动,按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行事,自己不搞另一套。
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从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
与盲从不同,从众者不一定认为别人的意见或行为正确。
它的产生有对事物本身认识模糊,群体人数多、内聚力强,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与能力低等情境方面的原因,也有智力低、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害怕权威等个性方面的原因。
4.社会认同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或单一的实体,而是一种认识、一种态度、一种趋向、一个过程,认同不是预先设定的,它是从对自身的行为、语言和每日实践与社会情境和环境相互关系的解释和归因中引发的自己与环境之间复杂的动态平衡的过程。
5.自我暴露又称自我揭示,指一个人自发地、有意识地向另一个人暴露属于私人的可靠的和重要的信息。
多数透露的情况是他人不可能从其它途径获得的,具有自愿的,有意的,真实的特点。
作用:①对自己进一步了解和认可;②加深对别人的了解;③加深和丰富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人,既指个体也包括群体。
社会心理和社会犯罪行为则所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队源自于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建议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锥果和表征反应。
变量:指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
效度:是指所测结果符合该测量的目的的程度,或说在测量被测对象时所具有的真确度。
信度:指一个测量所测出分数的稳定性或可靠性,亦即为测出的分数的可重复性。
研究者偏向: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望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中,并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表现,从而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被试者偏向: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希望可以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中,并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整体表现,从而并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操作性定义***实验室实验法***二、简述题:1、详述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和有关关系a两个变量间的两种关系b相关关系只是指两个变量的值一同变化;当数值一同增加或一同减少时,其为正相关;当一个数值增加而另一个数值减少时,其为负相关。
c因果关系则指一个变量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
d有时有关关系中存有着因果关系,但有关关系并不必然就存有因果关系。
2、详述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差异a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反映所要测量的心理差异的程度,减少或消除人为性或无关干扰的程度。
b外在效度指研究结果的归纳程度。
归纳程度低,则外在效度低。
c一般来讲,实验室研究内在效度低,外在效度高;现场实验则恰好相反。
3、比较实验室实验法与现场实验法的好坏㈠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能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很高程度的控制,能最大限度地突出重要因素,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优点:一就是实验者可以最小程度地掌控毫无关系变量的影响;二就是随机精心安排被试消解被试间差异的影响,从而暴露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Chapter 1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social psychology6.相关研究设计有什么优点?如何根据相关研究的数据推导因果关系?优点:A.使研究者在不可能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可以研究问题B.效率更高推导:从相关研究中推断因果关系:▪在某些情况下,心理学家可以排除因果颠倒问题。
▪测试最合理的第三变量,无论它是否负责相关。
当没有考虑更合理的第三变量时,研究人员接受相关作为反映因果关系。
(1)因果颠倒问题。
不管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怎样,都会发生因果颠倒问题,任何一个变量都可以是另一个的原因。
心理学家可以用排除法来排除因果颠倒问题。
例如,很多研究发现性别和攻击行为有关,这些研究发现男孩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但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攻击行为不会是儿童性别的原因。
这样因果关系的方向就明确了: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影响了儿童的攻击性。
(2)中介变量问题。
有可能变量A和变量B都不能直接影响另外一个,而是其他潜在因素影响了它们。
研究者可以用检验法来检验那些似乎是最合理的中介变量是否真的导致了他们所观察到的相关。
当然,这样的方法不能完全排除中介变量问题,一些研究者未测量的中介变量也可能存在,于是就需要不断测量新的中介变量,直到研究者再也想不出更多的合理的中介变量而中止于某一个地方。
7.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各有什么优缺点?一、实验室研究:优点:1.实验者能控制实验情形,达到消除无关变量影响的目的,提高内部效度;2.实验者可以随机安排被试,使他们的特点在各种实验条件下相等,从而暴露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3.方便和费用少。
缺点:1.外在效度较低,即在实验室条件下得到的结果缺乏概括力。
2.实验室条件与现实生活条件相差很大,难以推广;3.难以消除被试者的反应倾向性和实验者对被试者的影响。
信度较低。
二、现场研究优点:1.被试者反应更自然,不会产生反应偏向,提高信度;2.外部效度高,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容易被推广;3.可以处理一些实验室无法研究的极端变量和情形。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攻击行为】一、攻击行为: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
二、1.依据意图/目的分类: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
2.依据形式和方式分类:亲社会攻击行为,被认可的攻击行为,反社会攻击行为。
※三、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1.直接外因:挫折,挑衅,诱因(厌恶性刺激诱因;奖励性诱因;示范性)2.背景因素(温度与攻击行为,家庭冲突与暴力,暴力性的大众传媒和游戏3.影响攻击行为的个体因素(控制性,归因方式,性格类型,敌意性偏向)四、“挫折-攻击假说”在攻击对象或者其他人没有报复的情况下,攻击行为可能一直继续下去。
挫折带来的消极情感激发攻击行为。
【亲社会行为】一、亲社会行为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
1.利他行为:不带私利,行为结果和动机都利他。
自觉自愿,不图回报。
2.助人行为:带有个人目的的和利益倾向,比利他行为的外延更大。
二、亲社会行为发生的理论阐释。
习得论(后天环境中学习形成),本能论(遗传决定),社会交换理论(趋利避害)※三、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旁观者效应,榜样的示范作用,情境的模糊性,相似性。
2.内部因素:认知因素,个体心理状态(为了减轻内疚感或者提升自我形象,消极心境与助人,好心情-好行为)3.人格特征:具有强烈的社会动机;相信自己对事情有影响力;有适合于情景需要的特殊能力;同情、理解他人,有责任感。
【社会影响】※一、从众的影响因素。
A.个体特点。
1.总的结果:个体的从众主要处于群体规范性压力。
要与该群体交往,个体在群体中所处地位相对比较低。
2.个体能力(一个人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就不可能去从众)3.性别差异(差异很小)4.文化差异B.群体的特点。
1.群体规模2.群体一致性(一致性越高,群体凝聚力越大,从众压力也越大)C.任务特点1.任务难度:人们更容易对困难的任务表现出从众行为。
2.任务的形式。
3.当要个体知道要私下记录自己最初的反应时,从众减弱(承诺行为)4.不需要社会现实性的问题,表现出更少的从众5.指导语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揭示了人类是如何被社会影响和塑造的。
对于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学生来说,复习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社会心理学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1.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人们如何获取、处理和运用关于自己和他人的信息。
在复习社会认知方面,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人类的知觉和注意力机制。
了解人类是如何感知和选择注意社会信息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对某些信息更加敏感,而对其他信息忽视。
- 社会信息的加工和存储。
了解人类是如何对社会信息进行加工和存储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对某些社会事件的记忆更加深刻,而对其他事件的记忆较为模糊。
- 判断和决策。
了解人们在社会情境中做出判断和决策的心理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偏向于某些决策,而忽视其他决策。
2.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研究人们在社会中是如何相互影响和被影响的。
在复习社会影响方面,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顺从和服从。
了解人们在社会压力下如何顺从和服从他人的权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在某些情境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顺从他人的意见。
- 社会规范和群体行为。
了解人们在社会规范和群体行为中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在群体中表现出与个体行为不同的行为方式。
- 社会认同和归属感。
了解人们如何建立社会认同和归属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对某些社会群体产生认同感,并愿意为这些群体做出牺牲。
3.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在复习社会互动方面,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人际吸引和爱情。
了解人们是如何产生和维持人际吸引和爱情关系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对某些人产生好感,而对其他人没有兴趣。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社会认知、社会影响、人际关系和团体动力学等。
在复习社会心理学时,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证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你提供一份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帮助你系统地回顾和理解这门学科的关键内容。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处理和理解。
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关注的是人们是如何认知和解释社会现象的。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社会认知概念:1. 框架理论:框架理论指人们在处理和理解信息时,会借助于已有的认知框架来解释和判断。
这些框架可以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态度。
2.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探讨了人们是如何解释和评价他人行为的。
它分为内因和外因归因,内因归因是将行为归因于个体的内在特质,而外因归因是将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
3. 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处理社会信息时可能产生的系统性错误。
其中,一些常见的偏差包括确认偏差、归纳偏差和可得性偏差等。
二、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的影响力。
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关注的是社会影响是如何塑造个体行为和态度的。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社会影响概念:1.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行为准则。
其中,一些常见的社会规范包括规范活动、规范学习和规范模因等。
2. 社会压力:社会压力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受到的心理和情绪上的压力。
社会压力可以对个体的行为、健康和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3. 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指人们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社会比较经常发生在群体之间,可以产生嫉妒、自卑和自尊等情绪。
三、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一,单选1.心理学是当今人文社会科学中的E.核心学科2.勒温与其学生所进行的领导方式研究,提出了“( A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框架。
3.( E 勒温)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奠基者。
4.勒温与玛格丽特进行的( C食物习惯)研究,是一种经典的源于生活并且作用于生活的研究。
5.当代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弗利兹·海德一向以( D朴素心理学)而闻名于世。
6.( A 勒温)与其学生所进行的领导方式研究,提出了“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框架。
7.“人,认识你自己“是当代心理学所公认的心理学( E源头)。
8.对于“什么是社会心理学”最能经典的回答,是由( A阿尔波特)作出的。
9.( A社会心理学)致力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
10.( B科学性)是社会心理学的第一特性。
11.在格尔登·阿尔波特的经典定义中,社会心理学主要表现为对( E个体行为)的研究。
12.心理学是以( B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所建立的第一所心理实验室为开端的。
13.( E社会心理学)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对社会情境中的人的行为的研究上。
14.一般将( C1908-1924 )年这一段时间作为社会心理学的初现时期。
15.1908年,麦独孤和罗斯分别出版了取名为( A 《社会心理学》)的专著。
16.( B麦独孤)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心理学的。
17.( E罗斯)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心理学的。
18.冯特将自己最后20年的研究取名为“( D民族心理学)”。
19.( E弗罗德·阿尔波特)于1924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曾被广泛用于大学教科书20.( D乔治·米德)的《心理、自我与社会》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中互动理论的奠基之作。
21.( A约翰·杜威)立足于社会现实,提倡一种心理学的社会实践。
22.( B墨菲)是最早研究人格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家。
23.( E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从事特殊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doc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1.社会化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意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个体逐步接受与获取被现有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行为取向与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或者说,是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
3.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4.图式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识。
5.自我图式是指个体把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式。
6.启动效应P182先前的图式影响后来不相关信息的解释的现象就是图式的启动效应。
7.光环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8.正性偏差P184是指认知者表达的积极肯定的估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估价,又叫宽大效应。
9.假设相似P185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
10.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11.态度个体对特定的社会客体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
12.犯错误效应P295犯错误导致了人们对有能力的人的更加喜欢,这叫做“犯错误效应”。
13.曝光效应P293熟悉性导致喜欢的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曝光现象”。
14.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以帮助他人为唯一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15.侵犯行为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16.旁观者效应当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别人,其他人越多,利他行为的可能性越小,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效应。
17.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助人的责任和助人的失败所带来的可能成本应该由大家共同承担,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社会心理学复习题第一章1.社会心理学有哪些研究取向2.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范围3.简述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创始时间谁做了什么)第二章1.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其种类2试述影响社会认知准确性的因素3.试述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参考咨询书)4.简述印象管理及正负两面性第三章1.人际关系的概念及其特点2.试述人际关系的作用3.试述人际关系的类型理论4.试述影响人际关系吸引的因素5.人际关系测量有哪些方法6.如果你是班主任,你将怎样改善班里的不良人际关系第四章1.态度及其特点2.态度有哪几种成分,这几种成分之间是什么关系3.态度对人的行为有什么作用4.根据态度能预测人的行为吗?请说明理由;行为对态度有什么影响5.根据态度改变说模型,分析说服效果受哪些因素影响(展开论述)第五章1.结合有关理论,遗传和环境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本能论、社会学习论等)2.挫折-侵犯理论是怎样解释人类的侵犯行为的3.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有哪些4社会生物学和社会进化论是怎样解释人类的利他行为的5.试述影响人的助人行为的因素有哪些第六章1.简述流行及其特点2.论述流行形成的原因3.流言及其特点4.如何制止流言和谣言第七章1.试述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和思路2.试述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3.联系我国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有效克服社会墮化作用4.试述去个性化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第一章1.社会心理学有哪些研究取向社会学取向、心理学取向、文化人类学取向2.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范围(1)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社会交往中个体的社会心理、群体的社会心理、以及人们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的科学。
(2)研究范围: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个体的社会化、自我意识人的社会动机人的社会认知人的社会态度群体的社会心理:群体凝聚力群体压力和效力群体领导和群体决策民族心理、性别差异心理等相互作用的心理: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应用社会心理:环境心理学、污染、自然对人的社会心理影响宣传社会心理学,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对人心理的影响3.简述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创始时间谁做了什么)(一)孕育时期(古希腊-19世纪中叶)即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一个准备时期,也是霍兰德所说的社会哲学阶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Social)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大纲内容1 社会思维1.1 自我概念1.2 自尊1.3 行为归因1.4 自我知觉2 社会影响2.1 从众2.2 说服2.3 群体影响3 社会关系3.1 偏见3.2 攻击3.3 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3.4 冲突二、知识框架1 社会思维1.1 自我概念自我就是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对自己认识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他人的关系等。
自我意识包括主我与客我两个部分,前者指个体的纯粹经验,后者指经验的内容。
个人的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心理成分构成。
自我意识具有客观性、矛盾性、形象性、独立性和倾向性的特点。
詹姆斯的将自我分为:主观我和客观我。
前者指个体的纯粹经验,后者指经验的内容。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
还提出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概念,并指出这两者的差距就是导致神经症的原因奥尔波特提出了统我的概念,将个人躯体的自我感觉、自我同一性、自我扩展、自尊、自我意识、理性活动的自我意识、对统我的追求及主体自我等内涵都归到统我的概念中。
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理论也才用了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划分,并阐述了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关系。
客体我是自我活动的本体建构,它制约主体我的活动,而主体我是客体我变化、发展的引导者。
前一时期的主体我活动将变成后一时期客体我的内容。
1.1.1 自我概念的作用保持内在一致性:拥有积极自我概念的学生为了匹配自己的积极自我意识,其行为更多的就是积极的。
解释经验的系统:人们更倾向于用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自我概念的不同会导致经验解释的不同,如果认为自己能力一般的学生在解释好成绩的时候会十分满足。
决定着人们的期望:在各种情境当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以及自己再情境中的行为都高度决定于自己的自我概念。
1.2 自尊是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和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塑造自己..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出感知;推断的过程..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即有意识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时;才形成了群体..简答论述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答:1个体社会心理和行为;主要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的个体;考察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形成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发生作用的;发生了怎么的作用;怎么发生作用..①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②人的社会动机③社会认识④社会态度和社会改变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研究的是社会情境中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或者多个个体的关系;讨论人与人之间如何产生吸引;有什么样的影响因素;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①人际关系→认知;功能;改善②人际沟通→类型;功能;程序;效果③人与人之间社会行为是如何发生的3群体心理;研究群体成员;群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①群体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影响②群体领导人的地位和作用③群体领导人的领导行为④大众群体心理;民族心理4应用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史社会心理学的分支;是把社会心理学的方法;理论与原则运用于对社会问题的理解与解答的应用科学..①环境社会心理学②人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③自然灾害对人的社会心理的影响2.社会交换论3.认知理论答:1场论与群体动力学▲心理动力场:认为部门与整体之间存在心理关系;人们可以对部门进行整合;即可以通过心理场来进行;心理场包括环境与个体两个方面..人的各种行为都是通过心理动力场来发挥作用的..2认知相符理论①认知相符平衡论:以认知趋向一致的状态来解释心理活动及行为变化②认知失调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定认知和信息;当人脑中出现两种相反认知或信息时则会不愉快;而激发人去解决这种不协调..③认知一致性理论:探讨与预测人接受信息后;为保持内部一致性而调整原有态度的理论④认知——情感理论:强调认知与情感相符合;它们是相互影响的..4.人际行为的三维理论答:1美国心理学家伦茨认为;每个个体都有人际交往的建立一定人际关系的需要..2三维理论:a.人与人之间“包容”的需要;即希望从交往中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b.人与人之间“控制”的需要;即在“权利”的基础上希望对他人作出某种良好的调节作用c.人与人之间“感情”的需要;即在“友爱”的基础上与他人建立并维系某种良好关系..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答:1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2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3交往原则4人道原则:①被试者必须是自愿参加的②不能让被试者去做风险大的事③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即在研究中让被试承担的风险与通过研究获得的利益平衡..6社会心理学形成时期的三大直接来源答:1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有一种“超个体的灵魂”的实体存在;它从属于叫做民族的“超个体的整体”..2法国的群众心理学:以群众的心理作为研究对象;对群众和公众时尚;风俗;舆论;传说等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共同行为进行研究..3英国的本能心理学:从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出发;探讨了个体行为的动力问题;并将这种动力归结为本能7.社会化的特征答:1以遗传素质为基础2具有独特的个性3具有普遍的共性4具有能动性5贯穿人生全程8.社会化的内容与类型答:内容:▲政治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类型:★早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再社会化★反向社会化8.社会化的途径答:1社会教化: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①社会教化的共同内容:a.教授基本生活技能b.教导行为规范c.培养社会角色d.树立面向未来的社会目标②社会教化的类别:a系统的正规教育学校;劳教所B非系统非正规的教育家庭;习俗2个体内化:个体必须接受社会影响;并把外部现实或客观现实转化为内部现实或主观现实;这个过程称为个体内化①替代性强化模仿学习②认知加工: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加工;把现实世界内化的过程;并从中建立联系③角色扮演:扮演真实角色;扮演假象角色;暂时充当某一角色④主观认同:个体主观上把自己属于某一个体或群体;并在行为模式上向其看齐的过程..⑤自我强化:指个体在某项活动中达到自定的标准而获得精神满足9.影响社会化的因素答:1社会文化;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时期;不同阶级;不同民族和不同地点;都会使文化带上时代特点;民族特点;阶级特点和地区特点..因此;不同的文化因素对个体的社会化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2家庭;①家庭的社会教化功能;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②家庭影响的研究:a.父母态度;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接受——拒绝;二是支配——服从;两种基本要素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于父母与孩子的相互作用中;可以组成二维坐标系统..鲍姆林德将父母态度分为三种:专断型;随意型;权威型..▲控制点:人们认为自己对周围环境和个人行为结果的控制程度..▲戈登认为;父母态度与儿童控制点密切相关;娇宠儿童常具有外控特征;内控倾向的儿童其父母更为和蔼有教养;更为民主和讲道理..b.家庭氛围;▲专制家庭和民主家庭;专制家庭中的孩子爱吵架;人缘不好;对奖励和惩罚漠不关心..民主家庭中的孩子天真活泼;有上进心;有人缘不爱吵架▲自由度小的家庭的孩子缺乏上进心;畏缩;人缘不好▲惩罚和严厉程度高的家庭中的孩子不体谅别人;麻木不仁;优柔寡断▲父母与孩子的亲密程度;没有显着差异▲父母对孩子教育各自承担的责任;没有显着差异▲兄弟姐妹间的亲密程度高的家庭孩子很少有嫉妒心;不爱吵架;行为不放纵;合作性强;诚实;情绪稳定;讲道理..③父母的文化素养;相关④父母的教养方式;显着相关⑤父母的冲突;显着相关3学校的社会教化功能:▲教师▲同学▲校规校纪▲责任义务4大众传播媒介:▲网络▲广播▲图书;杂志;报纸等10.自我意识的成分答:1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2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和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3自我控制:对行为;思想的控制..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11.自我意志的发生与发展答:1人——我知觉分化:①3个月分化性微笑②7——8个月关心镜中形象③10个月主动看镜中自己并与之玩耍④2岁确定镜中的形象是自己2有关自我词的掌握:①6——8个月对直接身体有了连续感觉②1岁半听到别人叫自己名字知道是谁③2岁左右会使用自己的名字知道是在叫自己④3岁时会用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自我意识的建立12.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答:1产生社会知觉:是关于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属性的一种整体性知觉2社会印象形成:通过社会知觉形成的直接的认知在头脑中保留下来3进行社会判断: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知一对他人的知觉1内容:a.对他人情感;情绪的判断b.对他人人格的判断方法:时间考验;利益考验;危难考验;世态炎凉考验 2过程如何对他人产生社会知觉a.寻找意义;有意义的印象;“中心品质的影响”:中国:两性关系西方:诚信b.注重显着性信息中国人:以貌取人负向效果:是指人们对他人形成印象过程中;消极信息的作用往往大于积极信息的作用3对信息进行类别化产生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概括固定的看法 4运用图式功能:帮助人们提取信息;加快信息加工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信息13.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答:1个体对自己态度;情感和其他内在状态的认识;部分是根据他们自己外显行为或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而推断出来2在某种程度上;内在线索是微弱的;模糊的..因此个体要站在外部观察者的角度依据外部线索推断人的行为..如果个体没有受环境的引诱和约束;自由地做出自己的行为;该行为就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个体..14.印象形成的主要法则答1累加法则:指我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2平均法则:指我们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然后再算平均值;以此平均值为基础形成对他人的印象..3加权平均法则:人们在平均化所有特质的同时;给他们认为更重要的特质以更高的权重..15.认知启发答:人加工信息的能力有限;在认识他人时常不对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操近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1表征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事件相似程度进行判断..2获得性启发:人们根据某种信息更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进行判断的方法..3锚定启发:人们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个锚定点开始;然后逐渐调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16.印象管理的方法答:1.保持形象的一致性1“登门槛“效应:当人们一旦接受了别人无关紧要的小要求以后;常常也会接受别人第二个较大而且麻烦;不合心意的要求..2门面效应:一个有很好自我形象的人;拒绝了一个大要求后;发现有损形象;则会接受一个小要求来保持自己的社会一致性..2.讨好卡耐基6条让别人喜欢自己的方法:1真诚关注2记住对方的名字3做一个好的倾听者4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东西5真诚地使别人觉得他是重要的6微笑琼斯:1恭维抬举2意见;判断上行为上尊重别人3自我表现4给予好处3.恰当的自我表露17.社会认知偏差+巴纳姆效应答:1首因效应:与人接触时特别是头次接触时首先被反映的信息;对印象形成起作用..★个体相信第一印象的原因:a.人们之间的陌生会增加相互之间的相互吸引b.新异的刺激给人的印象c.第一印象是人们首次交往的产物;受外界和他人影响较小d.人们认为有足够的信息进行判断;就不会再注意以后信息2近因效应:最后的信息对形成人的印象所起的作用3信念因素:人们一旦对某人形成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不仅难以改变;人们还会寻找更多信息和理由来支持这种印象4晕轮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征5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个群体的人形成一种比较笼统;固定而概括的想法;是类别化的产物6积极性偏差宽大效应:指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往对他人作出积极性评价;有一种特殊的宽大倾向7证实偏差:a.认知证实偏差:人们总是有选择地解释和记忆那些能够证实自己即存在信念或图式的信息;他们使人过分相信即时判断的准确性 b.行为证实偏差:人们对某人的行为总有一定的图式;这种图式使人交往时作出符合图式的新行为..即行为表现符合他人对他行为的期望8后视效应事后诸葛亮效应:人们自傲回忆自己曾作出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这种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9投射偏差虚假一致性偏差: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和行为的普遍性;认为自己的信念判断很普遍10自我中心偏差: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11巴纳姆效应:人们常认为一种虚假的一般性;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自己特性18.琼斯和戴维斯对应推论说答:1“对应推论”即由外显行为推论其人格特质2三个基本要素①非共同效应:是由某种特殊因素而非其他共同因素产生的效果;我们也可以把非共同性理解为独特性..不同的行为产生的效应不同;非共同效应越少;相应推断可靠性上升..②社会赞许性:行为的赞许性越小;本质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③选择自由性:行为是自由选择的;相应推断就容易..19.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答1人们思索行为原因的过程是复杂的;必须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环境..2三条原则:①区别性:针对刺激物;行动者对同类其他刺激也会作出这样反应吗②一贯性:针对情境;行动者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作出的反应相同吗③一致性:针对人;其他人也会和行动者一样对同一刺激作出同样反应吗19.常见的归因偏差答:1基本归因偏差:过高估计内在因素;原因a.我们社会规范的要求b.在社会环境中;行为者比其他因素更突出2行为者与观察者效应:a.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倾向于外在归因自我防御归因b.观察者作出内在归因3自我防御性偏差:归因容易因自尊心的需要而带上偏见..一方面;成功了就做内在归因;失败了就做外在归因..另一方面;为了解释自己的失败;行为者还有可能采取自我贬低来逃避责任..4拟人化错误:社会中某些自然现象本不具有社会意义;但人们作拟人化归因20.社会态度的特征答:社会性;对象性;价值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内在性21.劝说情境模式答个人与外界的看法存在差异→引起内心冲突;不平衡压力→为了减少差异;压力→接受外来影响;改变态度或者否定;抵制外部影响;以维持原有态度内部情境目标靶中介过程结果传达者1专长性态度学习2可靠性3喜爱性信奉信息学习预先注射感情转移沟通人格相持机制信息贬损1差异性反驳信息曲解2恐惧唤起掩盖措施情境1强化作用2预先警告3分心22.攻击性行为的理论解释答1本能论●洛伦兹认为动物侵犯行为有两种;掠食行为目的是果腹;争斗行为●洛伦兹认为;动物存在着内在的攻击需要;侵犯行为是动物天生的本能行为..洛伦兹还用本能论解释人类侵犯行为;从而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2社会学习论●贝克威兹认为人类本质上不同于其他动物之处在于;学习在人的攻击行为中起重要作用..就人类而言;攻击性倾向和后天习得的反应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相互作用的函数●这种学习出现的第一种作用机制是强化●模仿在儿童行为的形成中式另一个重要作用机制3挫折——侵犯论●米勒:挫折不一定引起侵犯;也可能导致其他后果●博克威茨:小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愤怒;愤怒引发了侵犯..●武器效应:武器增加侵犯行为发生的可能性23.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答:1宣泄2报复与惩罚3提供非攻击性榜样4培养对他人的感情移入5感情净化6避免去个性化7社交技能训练8习得性抑制9置换和寻找替罪羊10创造良好环境11培养成熟的个性23.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答:一利他者个人因素1性别:一般来说;需要较大体力或不适合女性性别角色的助人行为;以及当助人时情境较为尴尬时;女性前去协助的倾向性较低..但在善解人意;将自己置于他人情绪空间之中关怀他人方面;女性更强..2年龄:6——12岁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利他行为有所增加;年龄越大利他行为不一定越多3人格特征:具有较高积极情绪性;共情能力高;高自我效能感;道德发展水平高的人更关心人;也易表现利他行为4助人者的心境:好心情总带来好行为二受助者因素1性别:女性被助多余男性2相似性:人们更愿意帮助和他们相似的人;容易和相似的人产生共情3外部特征:有魅力的人更容易得到帮助;正派;质朴;漂亮;帅气 4责任推断:老人;孩子三情境因素1自然环境:a.阳光灿烂和气温舒适的情况b.在帮助陌生人行为方面;城市越小;提供帮助的人越多;人口密度越大;利他行为越多2时间压力:没有时间压力利他行为多;有时间压力利他行为少3社会环境:东方——赞扬利他;西方——个人主义四社会文化因素1群体规范2价值取向3社会风气五亲社会行为的教育1规范2责任明确3移情能力的培养4助人技能的培养5价值取向的教育24.社会交换论答:1G.霍曼斯强调社会活动过程中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2提出参加者的报偿与代价问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得到是报酬;付出的是代价;精神利润就是报酬减去代价..除非双方得利;否则交往无法进行..3分配上的公平原则;也称公平理论..交换理论一项富有成效的结果存在着一种制约社会交换的普遍规范;人们指望通过交往;得到的报酬与他们付出的代价成比例..25.人际吸引的原则答:接近性1在陌生人交往的早期阶段;接近性是增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曝光效应:暴露在某一刺激下越多;越可能对其产生好感的现象2空间上的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则往往越容易成为知己3邻近性因素并不是持之以恒地发生着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少;尤其是当双方关系紧张时;空间距离越接近;人际反应更消极相似性1在相似性因素中态度是最重要的2在相处初期;空间距离决定了人们之间的吸引;到了后期其相互吸引发生了变化;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是相似的人;相互之间的吸引越大3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某方面或多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4名片效应:指药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就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互补性:当双方需要以及对对方的期望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熟悉性:熟悉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某种对象的喜欢;能偶减少戒心;满足安全需要能力:能力与被喜欢的程度在一定限度内成正比关系;超出了了这个范围;其能力所造成的压力这一变量就成了主要作用因素;使人倾向于逃避或选择外貌:第一印象很重要外貌辐射效应:人们对外貌好的人会作出更积极参与的评价个人的性格特质:开朗的性格是人际吸引的一个因素;“热情”被证明是影响形成的核心品质25爱情三角理论答:1斯滕伯格认为爱情是一个三角形;三边分别代表亲密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与期待;激情魅力与性吸引;承诺决策2亲密是爱情的基本要素;亲密是指两个人的关系中感到亲近;彼此相互关联激情是爱情关系中强烈的情绪体验;包含浪漫;身体的吸引和性驱力承诺是爱情关系中对保持彼此关系的一个决定;是对对方作出爱的承诺3 亲密喜欢:不是爱情;友谊一样;双方只有喜欢的情感;不存在激情和责任亲密+激情亲密+承诺同伴的爱浪漫的爱情:只在乎曾经拥有情:有亲密和责任;但没激情;不在乎天长地久传统中国的婚姻模式激情激情+承诺承诺空洞的爱情迷恋:一见钟情的爱情形式; 愚昧的爱情:有激情和责任没有爱与情;只迷恋于美貌和性;迷恋者可以做却没有亲密感的培养有承诺出令人发昏的事;包括海誓山盟甜言蜜语26.群体对个体的影响1社会促进①个人的活动由于有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其活动效率提高;这种现象叫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②他人在场→唤起→促进优势反应a.促进简单行为 b.消除复杂行为③结伴效应:由于结伴活动而使活动效率提高eg.小朋友在家不好好吃饭;到幼儿园后争先恐后地抢饭吃观众效应:有人在场观看而使活动效率提高eg.演唱会;上课2)社会抑制1.他人在场并不总会提高个人的绩效;也会出现相反效果;叫社会抑制或社会干扰..2.如何解释社会抑制和社会促进同时存在的现象A.优势反应强化说a优势反应:对于那些简单的事或个体已经熟练到不假思索表现出来的行为;这种增强的动机将产生助长影响;称为优势反应..b.过程:他人在场→提高动机水平→优势反应增强→1 促进熟练工作成绩2 干扰非熟练工作成绩eg.台球玩得好的人在有观众情况下;表现更好;而技术差的相反..c. 原因:他人的存在导致个体精神不集中;尤其是完成复杂的活动;他人的存在造成了个体过大的压力;他人的存在导致个体被评价的焦虑降低;责任意识下降3社会惰化:当个体参加群体活动;其绩效不能单独被评估时;往往比单独一个人完成任务时努力程度小一些..这种效应称为社会惰性化或社会携带..eg.“搭集体便车”现象27竞争心理优势答1道奇的实验实验:要求被试两人一组;分别充当甲乙两家运输公司的经理..两人。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考试资料(题库版)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考试资料(题库版)1、单选美国的学者们研究环境保护心理有()种类型。
A.两B.三C.四D.五正确答案:A2、多选社会化的特点包括()。
A.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程B.个体的(江南博哥)社会化必须在学校进行C.个体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D.社会化是个终生的过程正确答案:A, C, D3、多选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它们是:()A.广义方法论B.狭义方法论C.专门方法论D.具体方法论E.抽象方法论正确答案:A, C, D4、单选道拉德的动机论认为()是引起侵犯的一个原因。
A.挫折B.遗传基因C.侵犯榜样D.动物攻击性正确答案:A5、名词解释情感智商正确答案:了解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驾驭情感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6、多选设置指路地图遵循的原则为().A.与周围环境结构匹配B.自我指向的参照系统C.主观构建的表征D.不能任意添加、减少、歪曲正确答案:A, B7、单选由自主试选择和控制,决定着行为或心理变化的变量是().A.自变量B.因变量C.额外变量D.控制变量正确答案:A8、单选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
A.个体B.环境C.他人D.另一对象正确答案:C9、判断题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和个性。
正确答案:对10、判断题人们会对经过努力达到的目标更喜欢、评价更高,这是基于决策后失调的研究.正确答案:错11、单选按照维纳的两维度成数归因理论,努力属于()。
A.不稳定的外在原因B.稳定的外在原因C.不稳定的内在原因D.稳定的内在原因正确答案:C12、多选社会心理学的母体学科有()A.教育学B.社会学C.文化人类学D.政治学E.心理学正确答案:B, C, E13、判断题人际交往中焦虑产生主要源于个体自我评价太低和对失败的恐惧。
正确答案:对14、填空题环境心理学研究汉尔森(1978)提出环境知觉包括()、()、()和()的成分。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4×3 = 12二.简答题5×6 = 30三.实例分析题1×15 = 15四.判断题14×1 =14五.单项选择题7×2 = 14六.应用分析题1×20 = 20复习思考题:1.简述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P21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和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个人自身的因素与行为和环境要素是交互作用的关系,而行为则受个人和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同时,个人不是终极的输出端,而是对行为者和环境发生作用的一个要素。
社会行为的背后有注意、保持、复制、动机等几个方面的社会学习的过程。
2.简述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
P23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等价地给予或回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
交往本质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人们的相互作用往往是“收益”和“代价”并存,“收益”和“代价”需要维持平衡与合理。
3.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观点。
P27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
4.简述社会同一性理论的基本观点。
P30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根源。
5.简述自我类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P32①在群体中,人们的自我定义会发生改变,个人同一性会让位于社会同一性。
②从个人认同到社会认同的转变不仅发生在大规模群体事件中,也可以在面对面的小群体中发生,甚至在实验室想象的群体中也可以出现。
③当人们认同自己群体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去个人化和自我刻板的过程。
6.简述角色理论的基本概念。
P35每个个体都会获得一定的社会角色例:青春期的儿童产生角色冲突角色冲突角色创造角色偏离(很好的支持)(过度的否定)成为“好孩子”成为“坏孩子”(角色创造)(角色偏离)7.简述角色理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精简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精简版)为体谅同学们工作繁忙,老师再次将考试范围进一步缩减,以下是最后答疑课上老师分析的考试范围,以及本人主观推测的考试内容,仅供同学参考!!下划线部分相对比较重要,请大家务必掌握!!填空题+判断题(共28分)名词解释4题~6题(共24分)简答题4题(共24分)论述题2题(共24分)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心理学+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个体社会心理学(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3)研究人的社会认知;(4)研究社会态度改变(如对同性恋的态度、对核电站的态度等)。
(5)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二)群体社会心理学(三)应用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一)观察法1.观察:对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观察。
(二)实验法:首因效应的实验研究E-I I-E E-E I-I(三)调查法:访问法和问卷法问卷法:社会心理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四)个案研究法:(五)跨文化研究法通过对两种或以上不同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四、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及伦理问题(一)偏向问题1.研究者的偏向a.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待会影响被试的表现b.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c.克服方法:双盲法实验条件同一化和标准化2.被试者的偏向:要求的特征、对评价的担心,被观察者效应解决方法:不暴露被试身份,尽量保持实验情景的自然,不要求被试合作的前提下测量被试的反应(二)伦理问题1.三个伦理问题:a.个人隐私的侵犯,要保密b.对被试的实验性欺骗如:紧急时刻的助人行为的研究,知情同意,事后告知c.实验性痛苦金巴多的监狱实验:“犯人”和“看守”2.三条原则:a.自愿参加b.风险最小c.风险—获益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社会哲学时期)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社会经验论时期)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社会分析论时期??)霍兰德: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社会分析论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社会经验论时期):19世纪下半叶到1920年以前:社会经验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标志: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4.社会心理学形成的三大理论源泉:a.德国的民族心理学:黑格尔的民族精神,冯特的民族心理学b.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塔尔德、黎鹏的群众心理学c.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独孤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1920年以后:社会分析论特征:从描述到实证;从定性到定量,从理论到应用,从宏观到微观(一)奥尔波特与实验社会心理学奥尔波特的社会促进研究,其1924年出版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被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二)乔治·米德的社会学传统(三)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心理学一、什么是社会化一个人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二、社会化理论(一)弗洛伊德与“三个我”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二)华生与环境决定论1.行为决定环境(三)皮亚杰与“儿童认知发展”对偶故事(故意打碎一只杯子和无意打碎很多杯子)1.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2.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1岁半到2岁)有操作阶段(2岁左右到7岁)具体操作阶段(7岁到11岁)形式操作阶段(12岁到15岁)(四)柯尔伯格: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三、社会化的历程威廉·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一)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论(具体年龄请参照书本):婴儿期,童年期,学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期,老年期(二)婴儿期的依恋研究陌生情景实验1.三个类型:安全依恋型,不安全依恋型—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型—矛盾型(三)青少年的社会交往研究从青春期开始,儿童越来越依赖于自己的朋友和小团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三章1、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人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和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3、模拟实验是研究者设计的一种人为情境对真实社会情境的模拟,以期探求人们在特定社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的发生与变化。
4、现场观察是围绕着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做出结论。
5、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时间和著作)1908年罗斯《社会心理学》、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6、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理论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7、社会心理学发展各时期的时间、特点、代表学者(一)哲学思辨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根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的社会行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二)经验描述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根据经验来描述行为、冯特塔尔德黎朋麦独孤(三)实证分析期20世纪20年代至今、由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转变为定量,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和个体研究,从普遍论转变为特殊论、特里普利特奥尔波特勒温第四章社会化1、社会化就是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
2、社会化的内容、类型、特点内容:(1)基本社会生活技能社会化(2)行为规范社会化(3)社会角色社会化(4)政治社会化(5)民族社会化(6)语言社会化类型:(1)早起社会化(2)预期社会化(3)发展社会化(4)反向社会化(5)再社会化特点:(1)贯穿终生(2)双向互动(3)共性和个性的统一3、社会化的本质、条件本质:社会经验的传递条件:人类自身的学习潜能、人类独有的语言4、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1)儿童独立地在家庭内外习得两套行为系统,一套用来适用家庭内部生活,一套用来适应社会生活。
(2)家庭对儿童幼年时的最初社会化重要影响,但后来逐渐减弱、淡化,被群体影响所取代。
每个儿童都必然要参与并认同一个社会群体,在群体中学会公认的行为方式。
(3)在儿童群体中,共有的群体文化、规则和准则及其同化作用导致文化传递,强烈的认同所属群体使其中个儿童变得十分相似,群体内的分化也使个体间不会一样。
(4)儿童同伴群体一旦形成就成为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场所,对违背了群体规范的儿童,同伴会给予严厉惩罚。
5、社会化的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大脑、关键期、气质(2)社会文化-文化模式差异、文化与国民性、典型人格(3)家庭-家庭背景、家庭结构(隔代教育、独生子女)、家庭氛围、教养方式、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排行、同胞影响、独生子女)(4)学校-教育内容和教科书、教师(威信、期待)、教学组织(5)同辈群体(6)大众传媒第五章1、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知。
2、詹姆斯划分的自我意识的结构主我VS客我(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3、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功能成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功能:组织、管理4、鸡尾酒效应:在嘈杂的地方,我么很难听清别人说话,但如果有人提到你的名字,你却马上敏感地转过头去,这种现象就是鸡尾酒效应焦点效应:我们通过自我关注的观察,直觉的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
自我参照效应:人们对于有关其自身的信息能够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
巴纳姆效应:人们更加相信那些虚假的、一般的、笼统的人格描述,认为更能准确地揭示自己的特性。
2、奥尔波特自我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自我状态是逐步发展的,即从生理的自我到社会的自我,最后发展到心理的自我。
3、米德符号互动论的自我观点(1)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姿势”就是符号,当符号对发出者、对象有共同意义时就是有意义的符号。
(2)自我的产生不可能脱离人际关系,个体通过人机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依据自身对情境的定义制约自身的行为,依据符号的意义设计自己的行为,形成并发展身份,依据他人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行为。
第六章性别角色差异心理1、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2、角色扮演过程的三要素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3、角色失调的四种形式及各自含义(1)角色冲突:个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各种不同地位、身份与身份的矛盾和互不相容。
(2)角色不清: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或者公众对社会变迁期间出现的新角色认识不清还未形成对这一新角色的期待。
(3)角色中断: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体的角色扮演过程发生中途间断的现象。
(4)角色失败: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
4、性别角色是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5、性别角色的特点(1)功能分化与定型(2)文化制约性(3)相对稳定性(4)多样性6、性别角色差异产生的实质7、性别角色分化的影响因素?性别角色的分化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环境因素是性别差异的决定性原因。
(1)文化背景(2)家庭(3)学校(教科书、教师、学生)(4)大众传媒8、双性化理论的主要观点(概念、优势、主研者)双性化指个体兼有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气质。
即社会中的个体以天赋的生理性别为基础,同时吸收、表现出相关性别的个性特点。
优势:可塑性、最强的适应能力、健康的性别心理模式主研者:罗西提出、贝姆性别角色量表9、性别角色的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从个人因素(认知和情感)、环境和行为三元交互作用来考察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源和机制。
该理论着重强调儿童的标准匹配机能和自我激励机能在性别角色发展中的作用。
三种环境结构:强加的环境、选择的环境、建构的环境性别概念和能力获得的三种途经:直接教育、模仿、扮演体验自我调节的步骤:监控行为、判断行为的合适性、自我评价第七章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论与判断的过程。
2、刻板印象(社会认知偏差):对于社会刺激的不正确的认识达到了固定化的程度。
3、光环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形成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是其他品质也因此笼罩上类似的色彩。
4、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叫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叫近因效应。
5、印象管理是个体控制自我形象的策略,即通过一定的方法或手段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他人形成的印象符合个体期待。
6、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7、归因的原则(1)共变原则(海德):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恒定的共变关系。
(2)折扣原则(凯利):如果存在其他合理的原因,那么一个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8、内隐的社会认知是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结果沉淀下来的一种意识结构,其关注的焦点在于个体的无意识参与了有意识的认知加工过程。
9 海德的归因理论我们都相信一个人的行为必有原因,其原因或者决定于外界环境,或者决定于主观原因。
如果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称为情境归因;如果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人本身的特点称为个人倾向归因,只有首先搞清楚其根本原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然后才能有效的控制个人的行为。
10、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个人成功行为决定因素内在外在稳定能力工作难度不稳定努力运气PS可控VS不可控维纳认为,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易是个体分析工作成败的主要因素。
11、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区别性材料:行为是否特殊:行为者原因一致性材料:行为表现是否和其他人一致:客观刺激物原因一贯性材料:特殊行为的发生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情景条件原因12、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1)第一印象:表面性、片面性、类化、归因(2)个人好恶评价:中心品质效应(热情VS冷淡)(3)信息本身对印象形成的影响:首因、近因、负向效果13、印象管理的分类和常用策略(1)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讨好技术、自我宣传、威慑、恳求(2)保护性印象管理策略:借口和辩解、事先申明、自我设障、道歉14、社会认知中常见的个人偏见(1)首因和近因(2)晕轮效应(3)宽大作用(4)投射作用(5)负向效果(6)证实偏差(信念固着)(7)后视偏差(8)自我中心偏差15、常见的归因偏差与消除措施职业偏见、年龄偏见、地区偏见、性别偏见、种族偏见消除:接触、再分类、个体社会化控制、认知干预、积极归因训练、完善社会资源分配制度16归因偏差:受个体认知过程本身固有的局限或者受个体的动机影响或者二者的共同作用导致个体在归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贯的错误和偏见。
第八章社会态度1、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的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2、态度的构成成分、特点构成成分: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向因素特点:内隐性、方向性、统一性、复杂性、稳定性3、中性态度:在态度方向性上那种既不表示反对也不表示赞成的心理倾向特点:内隐性、回避性、稳妥性、可变性4、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凯尔曼三阶段)(1)服从(顺从)阶段: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服从行为。
(2)同化阶段: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的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
(3)内化阶段: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
5、海德的P-O-X模型P:认知者O:认知的另一个人X:第三者的人或物或事P-O-X三者的关系如相适应,则P-O-X的体系呈均衡状态,P的状态毋需转变;如不均衡就要调整改变。
6、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人有许多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有些是相互独立的,有些是相互关联的。
有相互关系的认知因素之间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两个认知因素之间呈协调状态,一是呈不协调状态。
认知因素之间的失调会使心理上发生不愉快,有时有压迫感,而且认知因素之间失调强度越大,人们想要减轻或解除失调的动机也愈强烈。
因此当人们的认知体系内发生了不协调,就会设法去减轻或解除这种不协调状态;当人们的认知体系呈现协调关系时,就会设法保持这种协调关系,避免接触与已有认知因素相矛盾的信息。
7、心理抗拒理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在情感领域中,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是,恋爱的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原因:当强迫人们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对象的喜欢。
8、态度和行为关系(1)一般情况下,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现。
态度对行为起动力、调节作用,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2)态度与行为并非总是完全一致的,社会态度有不同的层次,各个层次对行为的调节作用不同。
9、态度形成和转变的策略(1)通过宣传说服转变态度:情绪唤起(好心情、恐惧)、中心或外周途径、单双面论证、登门槛效应、门面效应(2)通过行为改变态度:角色扮演法、活动参与法(3)通过群体规范改变态度:群体公约、规则10、影响态度转变的主客观因素(1)客观因素:①传递者的威信:专业性、可信性②说服者的意图:与自身利益的关系③说服者的吸引力④相似性⑤情境:强化作用、预先警告(2)主观因素:心理特征、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牢固性、性别差异第九章社会动机1、社会动机的类型亲和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侵犯动机、利他动机2、亲和动机:任何人类个体都有愿意与其他人类个体进行交往,并结成团体的倾向,这就是亲和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