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院长李远哲专题演讲讲稿全文
专题研究座谈会主旨演讲
专题研究座谈会主旨演讲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首先,我要感谢各位对本次专题研究座谈会的关注和参与。
在这个庄严的场合,我有幸能够向各位做一次座谈会主旨演讲,我感到既自豪又振奋。
本次座谈会的主题是专题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各方面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汇聚智慧,解决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推动我国各领域的发展。
专题研究是一种系统性的、针对某一特定课题的研究形式,它对于推动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健全制度、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要明确专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专题研究是为了解决某一特定领域或问题而进行的深入研究活动,通过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和特点,制定出一些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当前发展形势下,各领域都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只有通过专题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解决问题。
同时,专题研究可以促进学术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对于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我们要强调座谈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座谈会是多个专家学者围绕一个特定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的平台和机会。
通过座谈会,我们可以汇集各方面的智慧和经验,探讨问题的根源和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办法。
此外,座谈会还可以促进学界与业界、学术界与政府部门的有效对话与合作,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再次,我想谈一下座谈会的组织和流程。
座谈会一般包括主旨演讲、专家发言、自由讨论和总结发言等环节。
主旨演讲是本次座谈会的重要环节之一,它通过对座谈会主题相关问题的综述和概括,引导与会者进入到座谈会的议题中。
专家发言环节则是各位专家学者就各自专业领域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
自由讨论环节是与会者进行全面交流、互相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机会,通过轮流发言,深入交流各方见解和观点,加深了解问题的各个维度。
最后, 总结发言环节是对本次座谈会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对未来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最后,我希望本次座谈会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
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积极参与座谈会的各个环节,畅所欲言,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第十名现象-台湾
第10名现象学生时的70分,职场上的100分在10倍速竞争的时代,「第1名」,是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期盼、也是许多人的目标。
然而,1989年,大陆小学老师周武提出的「第10名现象」研究,却颠覆了旧思维:第10名之流的中庸学生,获得的关爱眼神不多,但压抑也最少,在人生赛局中,反而容易成为冠军。
当然,置身在耀眼的白小鸭之中,黑小鸭显得黯然失色,然而,黑小鸭有「黑」的本色与活力,何不让想法转个弯,脱离「白」的队伍、评价与迷思,走出黑小鸭变黑天鹅的尊容与自信。
今年是爱因斯坦发表影响全世界的「相对论」一百周年。
这位近百年最伟大的科学家,在大学毕业后,当时还没成名的他曾经回母校找老师,但他老师根本不认得他,还以为,爱因斯坦是一个想借钱而谎称是他学生的小混混。
后来很多人在讨论,爱因斯坦可能是小时了了,但中研院院长李远哲反问:「是爱因斯坦没有什么了不起、没有才华吗?还是学校的考试,没有把他的才华考出来?」李远哲说,爱因斯坦如果拿到考卷,看到第一个问题没有道理,会好好地分析问题,而没有回答。
结果,拿回考试成绩,可能只有二十分;但如果坐下来跟他好好探讨一些问题,那可真是了不起。
学校成绩,显然看不出,谁能成为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一百年前如此,一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在中国大陆的一项小型调查,显示类似的情况。
一九八九年,中国大陆杭州市天长小学老师周武受邀参加一次毕业学生的聚会。
当时他暗自吃惊:那些已经担任副教授、经理的学生,在学校时的成绩并不十分出色。
相反的,当年那些成绩突出的好学生,成就却平平。
这个现象引发周武的好奇,他开始追踪毕业班学生,经过十年、针对一百五十一位学生的追踪调查,周武发现,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这种动态变化中,小学的好学生随着年级升高,出现成绩名次后移的现象:小学时主科成绩在班级前五名,进入中学后名次后移的,占四三%;相反地,小学时排在七到十五名的学生,在进入国中、高中后,名次往前移的比率竟占八一•二%。
研究生学什么、怎么学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转)这是王泛森院士写的一篇文章,读后让我启发很大,实在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对读研和立志做研究的人很有帮助。
有缘人一起分享吧!!在所里碰到刚从美国读完博士回来的同事,因为他们刚离开博士生的阶段,比较有一些自己较独特的想法,我就问他:「如果你讲这个问题,准备要贡献什么?」……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
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
」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
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
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
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
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一位科学家成长的过程-李远哲教授淡大演讲稿
一位科學家成長的過程-李遠哲教授淡大演講稿李遠哲前中央研究院院長錢院長、錢主任、劉教授、各位老師、各位同學:首先祝賀淡江大學55週年校慶。
55年的學校還蠻年輕的,我是1936年生,所以今年算是70歲的年輕人。
我說70歲的年輕人是因為最近可能大家看到報導,再過20年,我們對細胞重建修復的生物技術會有很大的進展,以後人類的年齡聽說可以延長到1000歲,那是非常嚴重的事,到那個時候,很多人到醫院苦苦哀求說:「醫生,我累了,讓我走吧!」,醫生就說:「不,我們是為維護生命而存在著的,你900歲了,還要再努力工作100年,才讓你離開。
」這是個可怕的構想。
今天我在這裡跟各位談我的心路歷程,也講講對年輕人的一些期許,不過各位也一定會想說:「你是跟我們有半個世紀時代落差的人,你的經驗對我們有用嗎?」我想,時代環境確實很不一樣,但是一個人走過的路,對別人總是有用的,所以我今天願意跟各位分享我成長的過程──一個科學家是怎麼樣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成長過來的。
我剛才講我是1936年生的,我媽媽是幼稚園園長,所以我就是在幼稚園出生,在幼稚園的環境裡長大的。
我進入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二次世界大戰已經到了尾聲,美軍勢力一直在往西移動,日本節節敗退。
那時候的台灣是在日本統治之下,所以我們剛上一年級就開始擔心美軍的轟炸,上學都拿一個頭巾,用棉花做的很厚的頭巾,讓炸彈爆炸的時候不要傷到我們的頭。
一開學就在防空演習,演習了不久,有一天我們聽到飛機的聲音不一樣,不像戰鬥機,是個非常沉穩的聲音,沒想到,第一顆炸彈就丟到離我家50公尺的地方,我家的門都炸開了。
那時我們躲在防空洞裡,轟然一聲地大家都嚇了一跳。
因為我家隔壁是一個學校,日軍把那個學校當作司令部,美國不曉得是怎麼知道的,第一顆炸彈就扔那裡,那一天在新竹丟了不少炸彈,現在的清華大學那一帶是燃料廠,海軍放燃料的地方,燒得遍地通紅。
我們沒帶東西就往山上跑,跑到姑母的佃農家裡住,沒想到一待就是兩年,過著沒有上課,非常快樂的日子。
《如果让我重读一次研究生》
《如果让我重新读次研究生》——王泛森院士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
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
」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
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
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
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
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
我也在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
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
如果让我重新读次研究生——王泛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
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
」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
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
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
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
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
我也在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
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
台湾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发展道路
台湾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发展道路计划,在岛内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显着提高了台湾基础研究整体水平,某些领域已进入世界先进前列。
若要寻求更大突破,依靠现有科研设备已经不够,必须借助更先进的大型科研装置和设施,例如同步辐射加速器。
放眼全球,当代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科技竞争主要表现在若干前沿领域的突破能力,因而都离不开大型科研装置和设施的辅助与支撑。
这类大型科研装置和设施既是开展前沿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科技实力的体现,而且是其他学科和工程技术发展的带动力量,同时还是凝聚精干科研群体和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基地,以及进行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窗口,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此外,大型科研装置和设施还是众多高新技术的源泉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是大量高技术的集成,在装置的建造和利用过程中,往往需要发展新型技术或把已有技术提高到新的水平。
以同步辐射加速器为例,这是一种能够产生带电粒子同步辐射的大型科研设施,当接近光速的带电粒子在圆形轨道中运动并受电磁场作用发生偏转时会发出同步电磁辐射,可以用来研究物质的原子和分子结构,在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工艺学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用同步辐射衍射光对物质表面晶体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纳米级量子阱的体积进行分析测量,以了解其光电特性,用于研发新型半导体器件;通过X射线小角散射研究在常温、常压下合成具有溶水性和极好韧性及强度的蜘蛛网丝组成结构,以制造更坚固耐用的防弹织物;用同步辐射的高亮度光束研究酵母功能蛋白质的结晶体结构,以更好地了解导致人类一些疑难疾病的神经作用过程和发病机理。
当时全世界已有很多国家和地区拥有这种大型科研设备。
其中,大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已有北京同步辐射装置,1984年11月又开始建造新一代同步辐射光源,即坐落在安徽合肥中国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并且正在酝酿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等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研究生应该怎么顺利度过研究生生活
研究生应该怎么顺利度过研究生生活曾刊登于学术中国,由方春雨所作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
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
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
」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
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
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认识到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
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
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
我也在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
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
《如果让我重新读次研究生》——王泛森院士 【建议研究生看看】。说的很深刻。。准备考研的考研大军也要看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
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
」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
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
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
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
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
我也在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
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
《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自觉与自信》学术研讨会演讲纪要——主持人的话
第1 期
辽 宁大 学学报 ( 学社 会 科学版 ) 哲
Jun lo i nn nvri ( h ooh n oi cecs o ra fLa ig U i syP isp y a dS c lS i e ) o e t l a n
Vo. 0 No 1 14 .
还 有很 长 一段路 要走 , 其发 展也 面 临很 多障碍 ” ( 夫. “ 。 约瑟 奈: 被不明朗 包围: 重新崛 中国 起不会对美国 构成挑战 , 市 ”美)
约瑟夫・ 奈是创立 国家软实力概念第一入, 他对 中国软实力和战略文化也有一定 的研究, 但他的研究
局限于《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和历代皇朝更替的战争, 而对中国历史文化另一面 , 即主流文化一面, 、 儒
佛、 道为主体的国学, 中国古代 的太极哲学、 阴阳辩证法、 和谐、 、 礼、 信等价值观 了解不多。 仁 义、 智、 现在美国的一些现实主义鹰派人士 , 用现实主义权力和利益两个概念来看待 中国崛起 , 断言 中国 崛起必然像历史上 崛起的德 国挑 战英国那样挑战美 国而争霸世界 , 中国成为超级大国之后必然会成为
着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文化, 其中有一些跨时代的先进的核心理念 , 如哲学、 伦理学、 政治学等理念。这些核 心理念有的是世界观、 方法论, 有的是价值观、 人生观。有一些是跨时代、 超越社会形态的具有持久影响的核
心理念 , 我们 要 以 自觉和 自信 的态度 发 掘其 中先 进 的 内核 ; 自觉 , 就是 我们 自己主动地认 识 、 思 中国传 统 反
自 学术研讨会 , 信》 会议特别邀请 了“ 和合学” 创立者—— 中国人民大学和合文化研 究所所长、 孔子研 究院
院长张立文教授 , 中国人民大学经学研 究所所长、 国学院杨庆中教授 , 国第一部《 我 价值论》 作者—— 中国 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名誉院长李德顺教授 , 学” “ 度 的创立者——北京市海淀 区科学技术协会 常务副主席李
名人演讲:李远哲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名人演讲:李远哲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推荐文章TED英语演讲:你该如何面对艰难的选择热度: TED英语演讲:你该如何面对艰难选择热度: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演讲稿热度:高中生演讲稿3~5分钟热度:大学2分钟演讲稿范文热度:李远哲是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今天店铺给大家分享一篇李远哲关于面对二十一世纪的精彩演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人演讲:李远哲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在过去的十年内,我曾经在不同的场合以同样的话题,发表个人对人类将来的一些看法。
虽然这十年来,世局的改变非常急速,但是我基本的观点并没改变,改变的是随着世纪转折点的来临,我们必须更坚决地下定决心,加深“迎接挑战”的迫切感。
如果我们回顾人类的历史,一万年前农业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开展的确是一件重大的事。
我们虽然看到人口在地球上开始慢慢地增加,但总的说来人类社会的改变并不那么显著,一直到250年前瓦特发明蒸汽机带动了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的改变才变得非常快速,以至于过去一百年来所发生的变化,似乎更胜于工业革命发生以前的一千年来的改变。
工业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类学会了转变并控制各种不同的能源,由化学能、热能、机械能或电(转载自中国演讲网 ,请保留此标记。
),并经由各种机械的发明,使它能从事比人类或动物的体力劳动更强大、更精确、也更可靠的工作。
这不但造成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高度提升,也大幅度地改进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随着近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地球上的人口也有了惊人的暴增,就在这20世纪短短的一百年之内,世界的人口便增加了四倍。
不过,在我们进一步歌颂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进步与繁荣之前,让我们注意两件重要的事实。
首先,随着人类社会对能源消耗的增加,我们逐渐地过度依赖地球上千万年慢慢累积的石油、煤、天然气等矿物燃料,除了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带来的温室效应、酸雨等问题外,在短短的二三百年内把地球上宝贵的矿物燃料挥霍殆尽,对我们的子子孙孙确实是很不负责任的事。
第二件我们该注意的事情是,工业革命对不同地区的人民带来的影响确有很大的差别:如果幸运地跟上这股浪潮,便加入先进国家的行列,不幸没能赶上,以后追赶的日子就十分辛苦。
解放思想科研人员大讨论演讲稿
解放思想科研人员大讨论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带来一场题为《解放思想科研人员大讨论》的演讲。
众所周知,作为科研人员,我们肩负着推动科学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
然而,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履行我们的使命,我们有必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束缚,开展大讨论,探讨新的科研模式和方法。
第一,解放思想是引领科研创新的必由之路。
在过去的科研实践中,我们常常受限于传统观念和既有的理论框架,创新的想法往往受到阻碍。
因此,我们需要解放思想,摒弃陈旧的观念,勇于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只有拥抱变革,我们才能真正迈向科技创新的时代。
第二,解放思想是推动科学研究的源泉。
科学研究需要不断地超越常规思维,勇于质疑和探索未知领域。
只有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我们才能够在科研中寻找到更多的突破口和突破点。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看问题,而不是如何解决问题。
”我们需要敢于提出新问题,开拓新思路,以推动科研工作的进步。
第三,解放思想是激发创新活力的基础。
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解放思想,我们可以释放自己的潜能,开拓研究思路,鼓励创新。
解放思想可以激发我们的创新活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针对以上的目标,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我们应该鼓励大家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
通过互相借鉴、互相启迪,我们可以汇聚众人的智慧和力量,在科研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
其次,我们要鼓励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科学研究需要创新的思想和方法,我们应该以科学精神为指导,不断探索新的研究前沿和创新方法。
第三,我们要鼓励大家跨学科合作。
在现代科研中,许多重要的问题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和解决。
通过跨学科合作,我们可以借鉴不同领域的经验和方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相互融合,推动科研的跨越发展。
学术研讨会上的主旨演讲
学术研讨会上的主旨演讲尊敬的各位嘉宾、学者、研究员以及参会人员:大家好!首先,我要由衷地感谢大家能够莅临本次学术研讨会,并且给予我演讲的机会。
在这个学术盛宴的舞台上,我将就学术研讨会的主旨问题分享一些我的见解和观点。
这次学术研讨会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学术交流互鉴、创新科研成果以及构建合作共赢。
在当代社会,学术交流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在狭小的圈子中讨论问题,而是成为一个全球性、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合作平台。
在这个过程中,创新科研成果是推动学术交流的核心动力,构建合作共赢则是实现学术研究的最终目标。
首先,学术研讨会的核心是学术交流互鉴。
学术交流是学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术交流,学者们可以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从而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同时,学术交流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理解不同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从而开拓研究思路,拓宽研究视野。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并支持学术交流的开展,为学者们提供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
其次,创新科研成果是学术研讨会的关键内容。
科研创新是推动学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学术研讨会中,我们有机会了解各个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创新理念。
这不仅能够启发我们的研究思路,还能够促进学术界的交叉融合。
尤其是在跨学科的研究中,创新科研成果是推动学术进步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鼓励创新科研成果的交流和分享,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最后,构建合作共赢是学术研讨会的终极目标。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学术研讨会已经成为各个领域学者开展合作研究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
通过学术研讨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可以加强沟通交流,共同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和问题。
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够实现学术成果的优化整合,推动学术研究的快速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促进学术合作,构建合作共赢的机制和平台,为学术界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总结一下,学术研讨会是学者们进行学术交流、创新科研成果并构建合作共赢的重要平台。
致远讲堂励志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个充满希望和激励的主题——“砥砺前行,梦想照亮未来”。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怀揣着梦想,渴望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今天,让我们一起携手,以梦想为帆,以奋斗为桨,驶向成功的彼岸。
一、梦想,照亮前行的路古人云:“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梦想,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是我们奋斗的方向。
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至于为什么要有梦想,那就是因为梦想能够激发我们内在的潜能,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的梦想吗?或许那时,我们渴望成为一名科学家,探索宇宙的奥秘;或许那时,我们渴望成为一名教师,用知识照亮他人的未来;或许那时,我们渴望成为一名医生,拯救生命于危难之中。
这些梦想,都曾是我们心中的火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可能会因为现实的压力而逐渐放弃梦想。
但请记住,梦想永远不会过时,只要我们勇敢地去追求,就一定能够实现。
二、砥砺前行,方能成就辉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实现梦想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荆棘和坎坷。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砥砺前行,不断克服困难,才能成就辉煌。
首先,我们要树立坚定的信念。
信念是成功的基石,只有坚信自己能够实现梦想,才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勇往直前。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我们要坚信,只要方法正确,就一定能够实现梦想。
其次,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是我们提升自己的唯一途径。
我们要珍惜在校时光,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梦想奠定坚实基础。
再次,我们要勇于挑战,敢于创新。
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我们要敢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挑战自我,不断创新。
正如乔布斯所说:“创新 distinguishes between a leader and a follower.”只有不断创新,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逐梦中国演讲稿:逐梦
逐梦中国演讲稿:逐梦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发表一篇名为“逐梦中国”的演讲。
这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但在近代以来,我们曾经遭受过屈辱和苦难。
然而,正是那些为了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先辈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明白了梦想的重要性。
梦想是人生的动力,是前进的方向。
在当今时代,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为实现梦想而奋斗。
那么,如何逐梦中国呢?我认为,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我们要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二,加强学习。
学习是实现梦想的基础。
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实现梦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勇于担当。
逐梦中国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勇于担当责任、敢于担当风险。
我们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勤奋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最后,让我们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
李远哲的转变
谓 以 清 廉 的 形 象取 得 政 权 的 民
民进党 不公平 。 绿委 ” “ 王世 坚仍
众倒 扁的情绪 虽然 持续 高涨 , 但
陈 水 扁 善 于 有 效 利 用 “ 独 理 台
尽 全 力确保 高雄 市长 选举胜 利 ,
绿 营将 士 气大振 , 水 扁的权位 陈 及地 位得 以稳住 , 岛内局 势亦 将
随 之变化 。 四个 月前 , 李远 哲 曾发表 声
和 支持 。 之 , 总 公
李 远 哲的 公开信 , 已明确显
示 出其 挺 扁 立 场 转 向 倒 扁 的根
本变 化 , 这无 异干 对 目前 岛内变
幻 无 常 的政 治 局 势 再 投 下 一 颗
开 在快 速 发酵 。 邱
扁落 井下石 , 同时 反批李远 哲连 教改都 做 不好 , 还有 什 么资格 对
或 崩溃 。 非对 政权有 举足轻 重 除
维普资讯
的 无能 及贪 渎 , 当记者 问及现 在
对2 0 年支持陈水扁上台做何感 00
至哀 呼 “ 民进 党 死 亡 了 ” 但是 , ,
作 为陈 水扁 的“ 手” 在第 一时 打 ,
间痛 斥李远 哲是 骑墙派 , 对陈 水
明 , 为陈水 扁 “ 认 政绩 有限 , 弊案
不少 ” 亲 绿学者 也 召开记者 会 , 。
要 陈 水 扁 “ 慎 重 考 虑辞 去 ‘ 应 总 统 ’ 务” 李远 哲 已看到 陈水 扁 职 。
20 O 6年 第 6期 总 第 l6 0
犯, 而陈 水扁所 谓 “ 向人 民报告 ” 的狡 辩 , 不被 人 民所接 受 。 也 民
对话台湾著名文史学家王泛森
对话台湾著名文史学家王汎森2013-07-11 09:54:20 来源:文汇报作者:黄纯一建设世界一流、追逐大学排名,这似乎是亚洲大学都无法免俗的一场游戏。
台湾高校过去20年来,迈出的教改步伐不小。
相对于大陆院校,台湾地区一些高校的学术和科研已跻身亚洲领先水平。
但成天围着欧美高校设定的指挥棒转,做出了符合世界级水准的学问却无法解答本土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构成了对台湾高等教育的困扰和挑战。
台湾高校走过的路、积累的经验,甚至在办学进程中遭遇的曲折、遇到的问题,能给大陆高校哪些借鉴和启示?最近,台湾“中央研究院”副院长、院士王汎森受华东师范大学之邀来沪讲学,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专访。
——编者盲目将学院升格大学会升出很多麻烦文汇报:您一直关心高等教育的发展。
台湾高校总体数量不少,但办学质量怎样?王汎森:过去20多年来,台湾许多原来的工专、商专,或技术学院都升格为大学。
记得我念书时,台湾只有30多所大学,现在则有160所。
这导致了一系列问题,首先,“少子化”令生源变少,学校招生出现困难;同时,台湾的教育资源也被稀释。
在台湾,即使是私立大学也需凭学校的表现和人数,领取教育部一定的补助。
过去,教育部用同样的钱可以较为集中地进行资助。
可当教育资源稀释后,力道就有所不足。
胡适曾在1947年提出学术独立十年计划。
按他的想法,一个政府应集中精力栽培10间大学,因为以其财力,只能扶持这么多。
现代高等教育是非常花钱的。
19世纪以来的大学所花的钱当然也不少,但都没有现在这么多。
更为严重的是,台湾的工专、农专、商专等许多原来具有很强“实做”能力的学校,在升格为大学后,使用和普通大学一样的评鉴标准,只讲求做研究、写论文。
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实做”的传统丧失了,不管是画建筑图、技术改进还是农业培养。
这个问题最近又开始被注意到。
十余年前,我曾担任过一次全台湾科技大学评鉴的副总召集人,当时听了一些意见,感到问题已经很严重,但不知为何没引起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專題演講講稿全文從美國回來台灣服務這幾年,我看到了整個國家社會政治民主化與經濟自由化的珍貴過程。
但是也有兩個大問題,我有很深的感受。
一方面,我目睹地方派系和黑道橫行,社會上是非不清;另一方面,我眼見九二一大地震後,短短時間內,民間各界捐出了新台幣230億的愛心捐款。
這不是任何國民所得14,000美元的社會都做得到的事,台灣人不但有錢,拿得出來,而且肯拿出來。
可是,災後幾個月來,地方派系與黑道也在災區爭得很厲害。
我們可以隨時看到台灣「向上進」的力量,但也可以到處看到「向下退」的力量在同時對衝。
多年來,台灣地方自治沒有落實,財政收支劃分不合理,造成地方政府有一種必須依賴中央,靠中央來切派的不正常心態。
在災後的台灣,我們一方面看到了很多愛心;另一方面不好的事也紛紛暴露出來,可說是「危機」與「轉機」互相拉扯。
如果重建原則與機制不良,財務規劃又和過去一樣不如理想,那麼,過去不好的事情,如抽頭、圍標、綁標、回扣就照樣會黑下去。
上述兩股力量的極化:一方面民間的善念社會力動起來了,但是舊的惡勢力也跟著動起來;新生與老化,理想與落伍的衝突加大。
這樣的事情,在學校與社區的重建過程中,特別明顯。
像日月潭被指定為國家風景區,如果真的要做到比瑞士更美,其實必須將日月潭、魚池、埔里等地區放在一起做整體規劃。
可是現在卻是不同鄉鎮各自為政,那麼目標就不可能做到。
我回國6年來,從來沒有像過去這一年那樣,心中有如此強烈的迫切感;迫切地擔憂台灣到底會「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這種上下緊繃拉扯的顯著狀況,在學術、政治和經濟都到處可見。
在學術的國際競爭上,這幾年,台灣能夠與國際互動,與海外學人大量回國服務有關,以中央研究院的自然科學方面為例,國外回來的人,就幫了大忙。
可是,這些揚名國際後回國服務的人大多是在60歲上下,馬上面臨退休,接下來,40、50歲以下這一層的人,活躍在美國學界的少了,台灣如果5年內再沒有進一步自己做好培養人才與改善研究環境的工作,就面臨「學術斷層」的危機。
再以實際的例子來說明,全世界基因序列研究正面臨新的突破,人類所有約14萬個基因的序列在1、2年內都會被找出解答,全球的科學家們並將進一步了解每一個基因的功能與生命的祕密。
由於最近幾年,國內學者努力帶動研究後,台灣在生物科學領域有很好的成就,3、5年內,在基因功能的探討與研究還可以與世界一流的單位競爭。
但若政府在這新的時機呈現時不能大力支持進一步的尖端研究,優勢或機會就馬上會失去,如此一來台灣在未來的醫療衛生與製藥科技將難有遠景。
同樣地,在教育改革方面,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已經結束3年了。
當年,雖然有許多理想與共識,但是,隨後,憲法中保障教科文預算佔總預算的15%條款卻被拿掉了。
隨後,省政府預算中原有的地方教育補助款也不知去向,根據民間教育團體「振鐸學會」的估計,今年一年,全國教育預算就少了三百億,這是相當驚人的損失。
一個國家的學術機構必須要吸引並留住社會的菁英份子,像博士與碩士級人才不但要有高水準,也必需自己培養,不能老靠外國,這樣的學術團隊才可能有長遠的承諾與使命感,可是台灣現在的年輕學術菁英卻一再被高科技企業高薪吸引而失血。
相對而言,政府在教育自己的學術人才方面卻依舊投資不足,如果我們要辦好教育並趕上國際水準,至少從現在起,每年必需投入比現有的教育經費更多出七、八百億。
這個數字,在政府「延緩濟急」的考慮下,學術與教育的需求就被列為「延緩」的項目。
因此,「教育斷層」已迫在眼前。
或許有人認為,我這樣的迫切感是否因為年紀愈來愈大了,我想也許不盡然。
我觀察到不只是學術教育上有這種面臨能不能在這幾年衝上去的抉擇問題。
其他國家發展也面對相似的狀況。
為了應付可能的危機,許多人希望未來新的國家領導人,能多聽取多元社會的聲音,進行進一步的改革,真正讓老百姓做主人,做出一個好的國家發展藍圖。
台灣才不會落入「發展斷層」。
大家也希望新的國家領導人應能承接已有些成績的憲政改革,繼續整合不同意見者的聲音,使憲政改革能進一步符合國家發展的迫切需求。
民間社會必須掌握這樣的契機,盡更大督促憲政改革的民間責任,進一步落實民主改革才有希望。
一種新的社會力,隨著網際網路科技的開展,代表新知識經濟的意見領袖和企業家的社會角色,也將被重新定位。
過去台灣的企業界是與政治決策機制疏離的,未來情況將很不一樣,特別是新的科技跨國公司興起,政府的角色在新經濟結構中將面臨挑戰而下降。
這次總統選後,我希望企業家對於國家總體發展建立新共識方面有正面的影響力。
就像今天的歐美一樣,企業界人士對政治與社會的未來發展都很積極關懷,形成社會的穩定基石。
大多數的台灣企業家應該都會同意這樣的發展方向。
推動科技與推動教育改革都需要龐大經費,令人憂慮的是,現在各種社會緊急需求已形成相互排擠的效果。
九二一大地震後,救災當然需要錢,可是政府也只能以舉債來籌款。
現在,幸好民間還有錢,這是因為企業發展帶來了龐大社會資源。
可是這些民間資金,卻可能也面臨著台海兩岸關係不穩定的威脅,這就涉及兩岸政治的未來發展變數及其可能衝擊。
可是,眼前的兩岸關係卻有著莫大的「政治和心理斷層」橫阻在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
有些朋友建議我,在選舉後,應該為兩岸關係的事務多表示關心,我問過自己,不是我是否願意的問題,而是我能做什麼?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找出最適當的切入點或角色來幫這件事。
這的確不簡單,需要長期的努力,絕對不能只靠理念,講一講就可找到兩岸政治的出路。
國內大眾對兩岸關係衝擊台灣前途的嚴重情形,警覺性可能還不夠。
從最近中共發表對台政策白皮書的後續情況看,美國政界不但緊張,而且比較傾向不樂觀和負面。
南斯拉夫戰爭時,美國誤炸了中共大使館,中共則認定,這是有敵意的動作,兩個國家之間的關係下降。
對所謂「台灣問題」,中共確實是想趕快解決,也暴露了他的急迫性,但美國不可能同意中共的武力解決,也不會坐視。
因為這也涉及美國做全世界維護和平的警察立場。
因此,中共與美國在全球戰略之間存在的問題其實是很敏感的。
對美國而言,所謂的「台灣問題」,如不能和平處理,將是國際共同關切的重大事件,不但影響亞洲安定,也會對全球穩定造成衝擊。
兩岸之間是長期的誤解與不信任所造成的緊張對抗關係。
這種誤解與不信任,當然又與雙方面的國際情況有關連。
近年來,台灣與大陸當然也有過一些向好的方向走的機會,事實上,在政治民主化與經濟自由化的過程上,兩岸是有一些共同點,在台灣與大陸過去幾年的交流中,也已經提供一定的貢獻。
但這樣的經貿、社會和文化交流似乎沒有同時增加足夠的互信,今後我們必須改變交流的內涵和方法,而降低誤解則是最為緊迫。
台灣有相當多的人主張台獨或相信這樣的主張才能達到台灣人當家做主的理想,台灣人也才不會再受到外來政權的欺負。
有意思的是,中國大陸主張統一的人,他們所追求的目的,也是一樣,想要當家做主,不受外國人欺負。
我們應該注意到這種兩岸意識型態不同,卻有類似期望的心理狀況。
如能從這樣的心理基礎來談,或許有可能可以找出答案。
現在,我們政府所提的要求,必須大陸與台灣一樣達到民主、均富的條件才要談,大陸卻不願接受這種談判條件。
同樣的,大陸堅持在「一個中國」和「一國兩制」前提下才要談,台灣當然也不接受。
雙方面的僵持,徒增兩岸的誤解與不信任,甚至加深敵意,這樣的發展並不好。
大家應注意,在還沒有取得互信就勉強進行談判,對雙方長遠發展未必有助益,目前的任何「促談」的訴求,其實都缺乏理性的基礎。
我們應該把共同點放在更遠的地方和更長的目標。
如果大家都接受五十年後整個世界就是個地球村,那麼未來的「主權國家」的觀念,也將與現在完全不一樣。
所謂「一個中國」的說法也將會完全有不同的意義和內涵。
同樣的,眼前的統獨爭議,再過五十年,也將不一樣。
長期看,在一個地球村的架構下,兩岸之間的良性關係自應有所調整。
統獨兩極論到時將沒有那麼大的差別,兩岸人民都可能達到,各自當家做主,不受欺負的目標。
許多人可能會認為我太樂觀了,不過我想強調的是,我們是否同意每個人都應有這樣心願與決心,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台灣許多企業家正在推動企業管理扁平化的改革,他們這種企業內部民主化的作為,也獲得一些不錯的成效。
如果台灣企業改革的經驗能帶到大陸,當可向他們証明台灣是有能力帶動中國往好的方向走的。
這是不是在促成大陸的政治轉型,有待觀察,但至少是兩岸民間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壓力下,在共同努力解決經濟的難題。
這種局面,特別是台灣高科技企業人士在大陸的經驗,令人感到樂觀。
他們的經驗可能與政治人物的感受不同,政治人物總以為中國與台灣的政治關係特殊,以為經濟能改革,政治卻很難改變,我不相信兩岸之間注定只有這種改不了的惡運。
如果我們能夠珍惜互相之間慢慢累積的細微共識,台灣就不會陷入泥淖,非成為中共眼中美日所利用的反華基地不可;也不至於在他們心目中,台灣變成了解決中國民族主義最後的尊嚴所繫,因此非併吞不可。
除了兩岸問題的威脅,世界性的生態環境問題也將衝擊台灣,五年內,溫室效應將使全世界對二氧化碳排放量做出嚴格的限制,這將對台灣的工業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台灣過去與現在的能源使用,仍受到高耗能工業的拖累,這種不重視環境生態後果的工業政策,未來如果仍然持續,台灣會因為過多的二氧化碳排放與過多的汙染排放,使台灣成為「被懲罰的對象」,全世界各國將對台灣採取抵制行動。
目前,政府雖然也有一些推展永續發展的方案,可是投資與努力都還很不足,主要的原因是,台灣半世紀「一切為經濟」的發展模式所造成的汙染,早已超出海島生態環境能自淨的最大容許量和承載能力。
如果未來還以增加高耗能的工業來持續擴大規模經濟,或是毫無選擇的發展工業,必將違背海島永續發展的願景。
無論在學術研究、教育改革、企業發展、或兩岸關係與環境保護,每個方向,台灣都正走在往上提升或向下沉淪的抉擇點上。
未來五年,台灣要是沒趕上,就可能永遠沒機會了。
今年春節期間,我向幾位來家裡作客的朋友表示過,我很憂慮,大眾被一時選戰的激情所迷惑,而忽略了更長遠的願景。
我們應該勇於善盡知識份子的言責提醒社會,否則,一旦台灣向下沉淪,未來我們一定會感到後悔,沒有站出來說該說的話。
今天我們說話了,就是關切台灣未來的承諾,期待得到大家的回應,面對左右未來五年關鍵發展的所有「斷層」,台灣人要一起努力跨越它們,而且共同建立美好的希望之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