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评课材料
《女娲造人》集体备课记录之【听课教师评价稿】
《女娲造人》集体备课记录之【听课教师评
价稿】
《女娲造人》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XX年9月20日
地点:二楼办公室
参与人员:裘芬君邬平飞徐钢
主题:初中语文教学中优化“主问题”设计之《女娲造人》主问题设计)
主持人:裘芬君
评课人发言内容:
邬平飞:
课文是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神话
记载改编的。
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
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
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
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所以,课堂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
生想像力上,可以通过其他类似的神话故事加以引导,更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过程等,作
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
因此,可以以“盘古
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理解文中联想和想象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并能加以想象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对于人类诞生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中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2、感悟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准备:1、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2、你知道人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要求学生收集有关人类诞生说法)教学方法:课堂上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采用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从古到今,对于“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人们展开了丰富想象像与严密推测,猜想着人类诞生。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先谈谈你们了解了几种人类诞生说法?(同学们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阐述给大家,如:伊甸园说、女娲造人、海猿说、外星人说……)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对人类诞生的看法《女娲造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2、让学生仔细品味课后练习一中《风俗通》里两则短文,然后请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
3、请学生评定复述者优缺点,补充遗漏处。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整理归纳。
1、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之后欢喜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2、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几个情节,特别是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提示]此题目的让学生明白这些情节是想象而得的。
让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到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因无法对人类诞生做出解释时,但又想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想象来解决,这也正是神话故事的亮点。
《女娲造人》教学实录及点评
《女娲造人》教学实录及点评《女娲造人》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在远古时代,天地间到处是黑暗,连太阳和月亮也不再出现。
大家都过着孤独而寂寞的生活。
女娲为了让人类能够生存下去,就开始创造人类。
女娲先用泥做成许多小人,再叫小人们到处爬,自己则留在山顶不断运送材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女娲造出了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人。
我对这一段的教学是通过多媒体来完成的。
通过听女娲造人的录音、看动画以及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故事内容,初步了解《女娲造人》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接着我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呢?第二,女娲是怎样造人的?第三,我们应该向女娲学习什么?紧接着我又提出了第四个问题:你们想不想有一双灵巧的手?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样,学生就带着好奇心自读课文了。
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动脑、动口、动手,自读自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在进行新课改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该采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的听为主动的听。
特别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这种模式,一定要认真组织好。
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直观形象的教学比枯燥的知识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这些词语你认识吗? 2、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呢? 3、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4、读读课后第一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使我收获颇多。
我想,这正是本堂课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我们一起学习《女娲造人》,学习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而且让他们通过朗读,懂得了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语言,还要学习语言的规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语言的“迁移”。
总之,此次活动使我体验到“创造、创新”的欢乐,我将继续努力、勇于实践、开拓创新,把工作做得更好。
篇二:《女娲造人》教学实录及点评课题:《女娲造人》教材版本:青岛版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女娲造人》教案及课后反思
《女娲造人》教案及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女娲造人》的故事内容。
2. 学生能够分析女娲造人的神话意义和文化背景。
3. 学生能够提取和归纳故事中的关键信息。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神话传说。
2.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女娲造人》的故事内容及其意义。
2. 女娲造人的文化背景和影响。
教学难点:1. 对故事中象征和隐喻的理解。
2. 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女娲造人》的故事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文化背景和意义。
2.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学生准备:1. 预先阅读《女娲造人》的故事。
2. 了解一些关于神话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女娲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你们对女娲有什么了解?”2. 阅读理解: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女娲造人的意义和文化背景,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分享。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合作,创作一篇关于女娲造人的小故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结局进行创作。
5. 展示与评价: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和讨论《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和文化背景,培养了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创作,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思考。
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评价方式: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和创作:评估学生的小组合作创作和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2、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3、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教学重点: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2、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
课前准备: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相关资料与.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
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二、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1、请大家把书打开到153页,齐读课后习题下面的词语。
然后小声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①将课文与课后《风俗通》中的短文比较阅读。
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②比较后筛选,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有感情地读一读。
2、小组交流后明确:①大多数同学更喜欢课文。
袁珂的《女娲造人》是根据《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改编的。
《风俗通》中的短文想象大胆,情节较简单,是故事的骨架。
袁珂的《女娲造人》在此基础上,想象更丰富,情节更具体,使得故事血肉丰满。
②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的情节,如:女娲造人的动机、造人的过程、人类诞生后的喜悦感、女娲的喜怒哀乐……挑出语段品读,着重体会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3、给大家提高点要求,能不能用你的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讲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说明:同位之间合作,互相讲述;推荐两三个同学当众讲述,鼓励借助肢体语言表现。
初中语文《女娲造人》的课堂教学实录评析
与神话亲密接触——初中语文《女娲造人》课堂教学实录评析龙泉市养真中学张少华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神话故事:……请问,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题目吗?生齐答:《盘古开天劈地》。
师:那么,故事里哪些地方吸引了你?请说一说。
生1:我觉得盘古非常热爱这个世界,他的精神吸引了我。
生2:血液变成了河流。
生3:他的头发变成了森林,眼睛变成了星星,运用了排比、想象的手法。
师:这就是童话、神话常用的手法,神话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认识,想象正是神话的亮点。
今天我们就走进想象的世界。
在童话世界里,谁创造了人?生:女娲。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则故事。
(屏幕显示)《风俗通》: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
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
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字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
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师问:你想说些什么或者提一些建议。
生1:他为什么会变成人形?生2:她造出的人是什么样的?生3:她怎么知道男女分配的?生4:她是怎样“费力地”要写具体些。
生5:她干吗要造人?生6:还应该添上盘古开天辟地后世界上有些什么,然后才想到造人。
生7:女娲为什么要祷告?师: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方面,怎样补充这个故事。
(学生想象、讨论。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想象讲给大家听?生1:我想,女娲可能下凡到人间池塘,站在石头上,看到美丽的荷花,此时春风拂面,想到没有人太没意思了。
生2:女娲一个人来到人间,发现世界上没人类太没意思,想随便玩玩便抓了一些泥土,结果就造出了人。
生3:女娲来凡间考察民情,觉得太单调、太无趣,想着想着便走到前面池塘去捏了很多小孩跟他们一起玩。
生4:女娲造出男女是让人类生生不息。
生5:盘古开天辟地后发现没人类,于是便另外造了一些人。
师:我们看袁柯作为一个神话作家,也作了一个想象。
打开课本去阅读看看袁柯作了什么补充想象,跟自己想象对比。
屏幕显示:文章还丰富了哪些内容?在书上做一些记号。
《女娲造人》教学实录及点评
2、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她又是怎样造人的?
文中说:“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 起来才好。”于是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造成了人。师:除了感到 孤独寂寞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参考内容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中国神话传说中,有一个故事大家一定很熟悉,那就是女娲造人。今天,我 们将一起走进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去探寻女娲造人的奥秘。
2、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她又是怎样造人的?
将本次演示改写成一篇小故事。(200字左右)(2)课后收集有关人类起源 的神话故事并加以整理。(200字左右)八、布置作业(必做题)课后第二题。 九、板书设计《女娲造人》教学实录及点评(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 们已初步阅读了《女娲造人》这篇神话故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二、 整体感知(学生齐读课文)三、品味语言(学生思考问题)
谢谢观看
生:神话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原始的幻想。
生:神话中充满神奇的幻想。
生:神话中充满神奇的幻想。
师:对,这是神话最显著的特点。那么你们平时读过哪些神话?
生:《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等。
生:《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
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请同学们 看看作者袁珂是谁?
二、介绍女娲
二、介绍女娲
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被认为是创世神和万物之母。在古代的 神话传说中,女娲用黄土塑人,创造了人类,因此也被视为人类的始祖。
三、讲述故事
三、讲述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的一个时期,当时世界上的人类并不多,而且也没有现 在这么多的种类和民族。女娲看到世界上只有少数几种人类,而且这些人类之间 也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她决定用黄土来创造更多的人类。
【最新文档】女娲造人评课-word范文 (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女娲造人评课篇一:女娲造人说课稿《女娲造人》说课稿永隆中学——吴秋香我说课的内容是《女娲造人》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一、说教材《女娲造人》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
作者以各种奇思妙想描绘出一个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令人惊叹。
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
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
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并非一个神。
通过学习本文可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创新思维。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根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扫清文字障碍。
2过程和方法:运用联想创编故事;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像力,激发学生探求欲望,养成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多角度合作探究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1、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二、说教法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讨论探究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因此,我准备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兴趣激学法: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本事熟悉课文,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发挥自我联想、想象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运用联想、想象创编神话故事;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养成课外搜索、整理资料,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流程一、导入先让学生讲讲自我曾看过或听过哪些神话故事,然后,以“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趣味话题,引出我们祖先对此问题是怎样理解和想象的?二、自主阅读以讲故事比赛的形式,(既可个人准备也可小组合作共同打造推举一人),让学生进取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并训练学生口头表达本事。
以全体学生掌声大小来对主讲者进行评价,然后再让个别学生以点评形式进行具体评价。
这样让学生人人参与,共同激发阅读热情。
最终教师小结讲故事应注意的事项:情节要完整,表情动作要丰富,语气语调要有变化等。
三、合作交流1、将本文与《风俗通》上短文进行比较阅读从女娲造人动机,造人过程及人类诞生等方应对文本进行赏析,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力了解神话特点。
2、对文章存有的疑惑进行组内质疑探究、交流,认识到想象力也是我们现代人所迫切需要的,因为“想象是人类最美的花朵”,(雨果语)。
3、全班交流对小组内无法解答的疑惑提出来,经过组与组之间探讨,进行全班交流。
四、拓展延伸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创编神话故事。
给出材料。
《嫦娥奔月》:后羿从西王母那求到了不死之药,他的妻子偷吃升入月宫,之后变成了月精白蛤蟆。
五、小结《女祸造人》反映了我们中国人早期对人类起源的探索,但它毕竟是神话传说,那“人,到底是从哪来的?”请同学们下去收集这方面资料,从科学角度进行解释。
在“追寻人类起源”综合性活动课上再交流。
课后反思:按照新课标要到达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
《女娲造人》教学实录及点评
《女娲造人》教学实录及点评小学生,在中国神话故事《女娲造人》中,不仅讲了女娲怎样做,而且还讲了她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女娲造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师:同学们,当你听到“女娲”这两个字时,心里会想到谁呢?生1:女娲是一位很善良的人。
生2:女娲是人类的母亲。
师:说得真好!女娲的心地是那么善良、无私!为了给人类创造幸福生活,他创造了人类,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看一看吧!请大家看大屏幕!(一)、导入1、听女娲讲述他做人的理由。
2、出示幻灯片:女娲造人教师范读。
(二)、女娲造人的理由:教师用课件打出女娲的话。
教师引读:我要做个男子汉。
做个男子汉。
要像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如果我是女孩子,那该多好哇。
你瞧,女娲做的事多认真呀!那我们也应该有个好妈妈。
二、介绍“女娲造人”,展示其他民族的女性风俗图片:凤凰涅磐。
其他民族的女性风俗图片。
欣赏图片,体验。
老师引读:可是我们都知道,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于是女娲又是怎样弥补自己的过失的呢?谁能帮女娲说一[gPARAGRAPH3]?(女娲采来各种野草,堆成小山,烧成灰烬,然后洒向四方,让各种飞禽走兽来吃这些野草。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最终造出了人类。
这些小生命太可爱了,但我们还不完美,所以还需要有男性来继承我们的特征。
这就是男人的责任。
)三、介绍“男人的责任”,即继承女娲的特征。
①女娲用泥造人的事迹,是远古先民的伟大发现。
③据科学考证,女娲用五色彩泥塑造了我们。
④女娲被人们尊称为“大地之母”,⑤人们感念女娲造人的功德,尊称她为“创世女神”。
⑥同学们,我们更应该感谢女娲,⑦因为,是她用自己的生命和血肉之躯给我们创造了这美丽的世界!⑧我们是女娲的孩子,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我们的妈妈,⑩尽管,你们已经长大,是男子汉了。
3、介绍文章的结构。
2、拓展:女娲与黄帝的传说。
4、女娲把人分为哪几类?(男、女、老、少) 5、女娲造人的主要方法及含义:⑴用手捏泥,⑵用火烧熟。
《女娲造人》教案及课后反思
《女娲造人》教案及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女娲造人的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把握神话传说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女娲造人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女娲造人的故事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神话传说的特点,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女娲造人》,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女娲造人的过程及意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女娲造人的意义和价值,讨论神话传说的特点。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强调神话传说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评价。
四、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课后反思:1. 学生对女娲造人的故事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简单分析神话传说的特点。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
3. 课后作业中,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神话传说的意义和价值。
4. 教学中,对神话传说的特点进行了讲解和总结,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评价。
5. 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在理解神话传说特点方面仍有困难,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7.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神话传说相关资料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女娲造人》教案及课后反思
《女娲造人》教案及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讲述《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
(2)了解女娲的传说及其在中国神话中的地位。
(3)认识并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内外资料,了解神话传说的产生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神话传说的热爱和自豪感。
(2)学会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
2. 理解女娲的传说及其在中国神话中的地位。
难点:1. 理解并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深入解读神话传说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简要介绍女娲的传说及其在中国神话中的地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女娲造人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 课堂拓展:(1)让学生课下搜集其他关于女娲的神话传说。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丰富对女娲的了解。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用自己的话复述《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女娲在中国神话中的地位和意义。
3. 思考女娲造人的传说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
五、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是否能熟练讲述《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
(2)学生是否能理解女娲的传说及其在中国神话中的地位。
(3)学生是否能深入解读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教学改进:(1)针对学生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在课堂拓展环节,增加学生对神话传说的了解,提高文化素养。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教学策略1. 故事导入:通过讲述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女娲造人》教案及课后反思
《女娲造人》教案及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女娲造人》的故事内容;(2)能够分析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背后的文化内涵;(3)能够运用汉语拼音正确读写“女娲、造人、神话”等词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女娲造人》的故事;(2)学会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理解神话传说的象征意义;(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2)理解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背后的文化内涵;(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分析神话传说中的象征意义;(2)运用汉语拼音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3. 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神话传说,归纳总结其共同点和差异。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女娲造人》的故事内容,了解相关背景知识;2. 学生准备:预习《女娲造人》的故事,了解神话传说的基本概念;3. 教学资源: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展示女娲造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神话传说的兴趣;(3)简要介绍女娲造人的背景知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女娲造人》的故事,理解故事内容;(2)学生运用汉语拼音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背后的文化内涵;(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交流。
《女娲造人》教案及课后反思
《女娲造人》教案及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复述《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2)能够分析并概括女娲造人的神话意义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文化、历史角度分析神话故事的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及意义;2. 女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难点:1. 如何从文化、历史角度分析神话故事的价值;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神话故事的基本情节,阐述其文化内涵;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女娲造人的意义,分享自己的观点;3. 案例分析法:分析女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展示其他相关神话故事;4. 小组合作法:分组探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思考女娲造人的意义;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女娲造人的神话意义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4.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探讨女娲造人对后世的影响;5. 案例分析:分析女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展示其他相关神话故事;6. 小组合作:分组探讨,让学生从文化、历史角度分析神话故事的价值;7. 总结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反思:1. 学生对《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及意义掌握情况;2. 学生对女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互动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及收获;4. 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及改进措施;5.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计划,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女娲造人》教案课后反思素材
《女娲造人》教案课后反思素材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女娲造人》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起源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科学和人文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解析《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理解女娲创世的神话意义。
2. 分析女娲造人的过程,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
3. 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世神话,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共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述、讨论、比较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与《女娲造人》相关的图像和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设置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女娲造人》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述《女娲造人》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分组讨论:女娲造人的过程中,体现了哪些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4.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反思素材1. 学生对《女娲造人》故事的理解程度,是否能够把握故事的主题和内涵。
2.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是否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展现出批判性思维。
3. 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世神话的认知,是否能够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共性。
4.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是否能够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5.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是否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女娲造人》故事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世神话的认知水平。
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过程,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
《女娲造人》教案课后反思素材
《女娲造人》教案课后反思素材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女娲造人》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对古代神话传说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道理,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理解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道理,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述法,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
2.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道理,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女娲造人》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包括女娲为什么要造人,怎样造人,以及造人的过程。
2. 故事讨论: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道理,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讨论女娲造人的意义,以及人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
五、课后反思素材1. 学生反思:让学生写一篇课后反思,思考他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领悟到的道理,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和道理应用到生活中。
2. 教师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及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引起学生对《女娲造人》故事的兴趣。
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
3. 故事讨论: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道理,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评价学生在学习《女娲造人》过程中的表现。
2. 教师评价:教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思考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八、教学拓展1. 神话传说:引导学生了解其他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比较学习:让学生对比《女娲造人》与其他神话传说的异同,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女娲造人》教案评价
《女娲造人》教案评价1. 前言本文对教案《女娲造人》进行评价,分析其教学目标、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评价效果等。
通过评价教案的优点和不足,提供改进方案,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目标教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于《女娲造人》这一神话故事的理解和创造能力。
通过讲解神话故事的背景和情节,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掌握神话故事的基本元素,并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进行创作。
3. 内容安排这个教案属于语文课程的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神话故事背景介绍•神话故事情节分析•神话故事相关词汇讲解•学生创作任务和指导教案通过讲解神话故事的背景和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
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4. 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法:通过教师讲解神话故事的背景和情节,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基本情况。
•听说读写结合法: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来加深学生对于神话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互动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些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 教案评价教案的优点:•教案设计合理,教学目标明确。
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神话故事,并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
•教学内容丰富,涵盖了神话故事背景、情节、词汇以及学生创作任务,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听说读写结合,通过互动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的不足:•教案在评价和指导学生创作方面稍显不足。
对于学生的创作,应该有更具体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以便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6. 改进建议为了进一步提高教案的质量和教学效果,我提出以下改进建议:•在学生创作任务中加入具体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以便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并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小组合作或角色扮演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板书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板书及反思21、女娲造人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大胆而新奇的想象,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体会想象和夸张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3、情感目标:理解女娲伟大的母亲形象,感受她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了解关于宇宙起源的朴素的解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升月落、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人们便通过幼稚的想象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
人,到底从何而来呢?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解释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女娲造人》。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把握情节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请你复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2.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明确:她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看到自己的影子,忽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创造和自己一样的生物呢?于是人类就诞生了。
3.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明确: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用黄泥掺和水揉团成人。
第二种方法:用一条枯藤伸入泥潭,搅动泥浆,向地面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人。
4.女娲是怎样让人类繁衍生息的?明确: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
目标导学二:分析女娲形象、探究写作手法1.在文中找出描写女娲的语句,分析女娲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女娲神性——神通广大人性——勤劳、聪明、有爱心、有创造力2.品读课文,理解夸张的作用。
找出文中的夸张句子,试着说出它的作用。
明确:课文第十五自然段,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女娲的神通广大。
3.品读课文,理解想象的魅力。
(1)仔细品味课后练习《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看看课文中丰富和补充了哪几个情节。
明确:丰富了以下几个情节:①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娲造人评课材料》
随着“国培”的深入,我校语文组组织了三节校本研修活动课,三位老师同上一课,下面是我在研讨时的发言。
《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故事,趣味性强,我今天的议课主要从吕娟、戚侠、张敏三位老师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过程两方面作出评价。
从整体看,她们同课竞技,同课异构,精彩纷呈,可以看出都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精心设计。
她们的课我觉得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新课标理论支撑,课堂“人文性、能力性、活动性”体现得较鲜明,整堂课的设计与实施都围绕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展开,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和核心。
下面就从教材处理与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一、教材把握评价
这篇课文是七年级(上)六单元的一篇课,这一单元可以称为想象世界,体裁上是由童话、神话以及寓言构成,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她们执教时,把《女娲造人》的教学重点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力,是非常恰当的。
由此看出,教师对知识体系的把握相当准确。
二、教学过程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她们都给了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开了学生的手脚,比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用一组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
其次,由课题引发疑问:为什么造人?怎样造人?拿什么造人?让学生心中有目标,达到很快熟悉课文内容。
再通过熟悉课文进一步让学生挖掘出文章的闪光之处,也就是文章的重点——想象。
吕娟、戚侠老师继而通过比较阅读(课文内容和课后一则写《女娲造人》的简短文章《风俗通》、张敏老师设计的神话故事改写)让学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
写法,整堂课的环节很不错。
从关注学生学习行为看,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很好。
吕娟的课我认为妙在教学一开始就用几个众所周知的神话故事引入,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之中,对课文内容非常感兴趣,这有力地抓住了学生的心,很好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张敏老师通过讲故事,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
这样做,还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我们的语文学习就很重情感体验,没有情感体验哪谈得上感悟。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用了大量时间,通过比较阅读的形式让同学们找出课文情感丰富的句子在什么地方。
通过同学们的找,单独朗读等形式,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人类诞生的喜悦,女娲的自豪等。
这个环节经过同学的合作交流,体验了课文因运用丰富的想象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学生体会到了课文流露的喜悦之感。
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中还感受了神话的魅力。
但语文教学始终是一门缺陷的艺术,只能做到更好,不能做到最好,我认为以下地方值
得商榷。
1、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比较阅读,说出课文好在什么地方。
很多学生一想到比较阅读,并要说出异同,就变得很严肃,开始上课对课文产生的喜爱之情一下子就被抛开了,好像是又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这也是课堂显得沉闷的原因。
其实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想象,并体会想象妙在何处。
为什么不先让学生感性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符合认知规律。
她们的处理办法却刚好相反,这也是不符合教学过程中知识的
发生发展过程这一要求。
2、本课除了让学生的认识能力得以培养外,还应训练学生学会写想象的语段。
因为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贯穿整个初中阶段乃至初中以后的学习阶段。
因此,教学不仅应有及时效应,还应注重长期效应。
这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吕娟老师、戚侠老师在拓展练习方面做得还不够,主要让学生就女娲造人进行想象。
应
让学生去大胆而又新奇的想象,写一则富有想象力的语段,并在班上交流。
张敏老师只一点做得比较好。
试想:给孩子们的想象插上翅膀,让他们在快乐的、自由的空间里遨游,这才是孩子们所渴望的课堂,也是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如果在迁移训练时做到了,我想这堂课就较完美了。
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谅解,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