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暑假预习 )初升高中物理衔接学案21:3.10力与物体的平衡综合测试

合集下载

初中到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初中到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初中到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变化,为
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为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之间的关系。

二、复习初中物理知识(10分钟)
通过提问或者小测验的方式复习学生在初中学到的物理知识,包括力、运动、能量等内容。

三、讲解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区别(15分钟)
讲解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区别,包括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的不同,以及高中物理中新增
加的知识点。

四、讨论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联系(1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之间的联系,看看初中物理知识如何在高中物理中延伸
和拓展。

五、小组讨论和展示(10分钟)
让学生分组讨论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关系,并展示他们的思考结果。

六、回顾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衔接,以及如何做好过渡。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练习或者思考题,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评价方法:通过学生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以及课堂讨论的结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拓展延伸:让学生自主学习更多有关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物理知识面。

(人教版 暑假预习 )初升高中物理衔接学案18:力的分解

(人教版 暑假预习 )初升高中物理衔接学案18:力的分解

3.7力的分解 姓名合作学习1、 水平地面上的物块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拉力F 作用下保持静止,请按力的作用效果将拉力F 分解,并求出分力大小。

2、 已知合力F 的大小和方向,在下列条件下通过作图求分力。

甲图已知两分力F 1、F 2的方向,乙图已知分力F 1的大小与方向。

3、上图是已知合力F 、一个分力F 1的方向和另一分力F 2的大小,几种可能的情况,你能说出对应的解的个数吗? 例题1、下列有关合力与分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力总是小于合力B .对力进行正交分解时,分力总是小于合力C .将5 N 的力进行分解,可以得到50 N 的分力D .将5 N 的力进行分解,不可以得到1 N 的分力2、一重为G 的物体静止在斜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受到的重力可分解为下滑力和对斜面的压力B .物体受到的重力可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和垂直斜面向下的分力C .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摩擦力、沿斜面向下的下滑力D .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摩擦力3、已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求两个分力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分解是唯一确定的B .若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分解是唯一确定的C .若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分解是唯一确定的D .合力可以分解成两个与合力等大的分力,也可以分解成两个比合力大得多的分力4、如图所示,力F 作用于O 点,现欲施加另一力F′,使F 与F′的合力沿OO′方向,这个力F′的最小值是( )A .θtan FB .θcos FC .θsin FD .θcos F5、如图所示,A 、B 、C 、D 四个物体,现保持静止,请接力的作用效果,将图中标出的力进行分解,并求出分力。

力和角θ已知。

6、在倾角θ=30º的斜面上有一块竖直放置的挡板,在挡板和斜面之间放有一个重为G=20N 的光滑圆球,如图所示,试求这个球对斜面的压力和对挡板的压力。

初中和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初中和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初中和高中物理衔接教案一、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初中和高中物理的联系和差异。

2. 掌握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为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物理思维。

二、教学准备:1. 课件:包含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识点的对比,方便学生理解。

2. 实验器材:根据教学内容准备好相应的实验器材。

3. 课堂活动: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思维的课堂活动。

三、教学过程:1.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联系和差异(10分钟)- 通过课件或简短的讲解介绍初中和高中物理的联系和差异,比如知识深度、内容难度等方面的不同。

-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之间的延续和衔接关系。

2. 复习初中物理知识(20分钟)- 回顾初中物理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如力学、热学、光学等内容。

- 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3. 高中物理知识点的引入(30分钟)- 介绍高中物理的基础知识,如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等。

- 通过示意图、实验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

4. 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20分钟)- 老师提出一个物理问题案例,让学生运用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物理思维。

5. 实验操作与总结(20分钟)-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运用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识进行实验操作。

- 学生完成实验后,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初中物理知识,巩固基础。

2. 阅读相关物理教材内容,预习高中物理知识点。

3. 完成相关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对初中和高中物理之间的联系有了初步了解,掌握了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为高中物理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物理思维。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

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教案

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教案

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衔接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识,系统地了解物理学
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初中物理知识的延伸和深化。

教学准备:教案、课件、教学用具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5分钟)
1. 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

2. 让学生回顾初中物理知识,引导他们思考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关系。

二、学习新知识(30分钟)
1. 教师讲解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
念和原理。

2. 教师进行示范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三、练习与巩固(15分钟)
1. 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进行答疑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四、课堂互动(10分钟)
1. 分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物理知识的应用与思考。

2.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
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学生存在的困惑和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人教版 暑假预习 )初升高中物理衔接学案21:力与物体的平衡综合测试

(人教版 暑假预习 )初升高中物理衔接学案21:力与物体的平衡综合测试

3.10 力与物体的平衡综合测试 姓名1、关于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B .只有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C .重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休的运动方向相同D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2、关于弹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有弹力作用B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有弹力作用C .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都垂直物体的接触面D .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都平行于物体的接触面3、关于摩擦力,有如下几种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A .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B .摩擦力与物体运动方向有时是一致的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总是在同一直线上D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4、有两个共点力,大小分别是4N 和7N ,则它们的合力大小( )A .最大是12NB .最小是3NC .可能是28ND .可能是1N5、如图所示,一个物体沿固定斜面匀速下滑,关于物体所受的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B .物体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C .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大小相等D .物体匀速下滑的速度越大,表明它所受的摩擦力越小6、某人站在商场中一个自动扶梯的水平踏板上,随扶梯斜向上匀速运动,如图所示。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人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的作用B .人受到的合外力为零C .人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D .人受到的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7、已知相互垂直的两个共点力合力为50N ,其中一个力的大小为20N ,则另一个力的大小是( )A . 60NB .20NC .10ND .80N8、一弹簧的两端各用10N 的外力向外拉伸,弹簧伸长了6cm .现将其中一端固定于墙上,另一端用5N 的外力来拉伸它,则弹簧的伸长量应为 ( )A .6cmB .3cmC .1.5cmD .0.75cm9、用手握瓶子,瓶子静止在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手对瓶子的压力恰好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B .手握得越紧,手对瓶子的摩擦力越大C .手对瓶子的摩擦力恰好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D .手对瓶子的摩擦力必须大于瓶子所受的重力10、如图,一质量为m ,半径为r 的球,被长为r 的细绳挂在光滑的竖直墙壁上,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细绳对球拉力的方向沿绳向下B .墙壁受球的压力方向垂直于墙面向右C .细绳对球的拉力大小为m g 332 D .墙壁受球的压力大小为mg 11、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两木块a 和b 叠放在水平面上,a 受到斜向上与水平方向成θ角的力的作用,b 受到斜向下与水平方向成θ角的力的作用,两力大小均为F ,两木块均保持静止状态,则( )A .a 、b 之间一定存在静摩擦力B .b 与地面之间一定存在静摩擦力C .b 对a 的支持力一定小于mgD .地面对b 的支持力一定小于2mg12、如图所示,物块A 放在倾斜的木板上,已知木板的倾角α分别为30°和45°时物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恰好相同,则物块和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A.12B.32C.22D.52v13、长直木板的上表面的一端放有一铁块,木板由水平位置缓慢向上转动(即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α变大),另一端不动,如图所示.则铁块受到的摩擦力F f 随角度α的变化图象可能正确的是下图中的(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 )14、如图所示,把一重为G 的物体,用一水平方向的推力F =kt (k 为恒量,t 为时间)压在竖直的足够高的平整墙上,从t =0开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 f 随t 的变化关系是下图中的( )15、如图所示,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有一斜劈,斜劈上一物块正在沿斜面以速度v 0匀速下滑,斜劈保持静止,则地面对斜劈的摩擦力 ( )A .等于零B .不为零,v 0较大时方向向左,v 0较小时方向向右C .不为零,方向向左D .不为零,方向向右16、如图所示,两根等长的绳子AB 和BC 吊一重物静止,两根绳子与水平方向夹角均为60°.现保持绳子AB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变,将绳子BC 逐渐缓慢地变化到沿水平方向,在这一过程中,绳子BC 的拉力变化情况是A .增大B .先减小,后增大 ( )C .减小D .先增大,后减小17、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 的小物体静止在固定的、半径为R 的半圆形槽内,距最低点高为R 2处,求它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物理初高中衔接课程教案

物理初高中衔接课程教案

物理初高中衔接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复习巩固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包括力和运动、能量守恒、电与磁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引入高中物理的核心概念,如牛顿运动定律、电磁学基础、波动光学等,为学生提供初步了解。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技能,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物理现象的认识。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心,为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初中物理知识回顾- 力学部分:力的分类与合成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速度与加速度的概念、重力与摩擦力的特点等。

- 热学部分:热量的传递方式、内能与热量的关系、物态变化等。

- 电学部分:电路的基本组成、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电阻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等。

- 光学部分: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透镜成像原理等。

2. 高中物理知识预习- 力学部分:牛顿三大定律的介绍、动力学问题的分析方法、功与能的计算等。

- 电学部分:欧姆定律的深入理解、串联并联电路的分析、电容器和电磁感应的基础概念等。

- 热学部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初步认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通过问题引导学习过程。

2. 结合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动画等,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易于理解。

4. 安排适量的课后习题和项目作业,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

四、评价方式1. 定期进行知识点的小测验,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2. 通过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来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3. 设计综合性的问题解决任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习惯。

总结:。

高中物理预科衔接课教案

高中物理预科衔接课教案

高中物理预科衔接课教案
教学内容:力学
教学目标:
1. 掌握牛顿三定律的基本概念;
2. 理解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牛顿定律解决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
1. 牛顿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牛顿三定律的深入理解;
2. 引力和摩擦力的计算。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滑轮组等。

教学过程:
一、引言
通过引入牛顿三定律,引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力以及力的作用。

二、讲解牛顿三定律
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
3.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

三、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1. 力的定义和计量单位;
2. 力的合成与分解;
3. 力的平衡、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四、实验演示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测量力的作用,加深他们对力的认识和理解。

五、课堂讨论
让学生参与讨论力的应用和计算方法,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解决力的问题。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和问题,让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牛顿三定律和力的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多进行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人教版 暑假预习 )初升高中物理衔接学案24:牛顿第二定律(1)

(人教版 暑假预习 )初升高中物理衔接学案24:牛顿第二定律(1)

4.3牛顿第二定律(1)姓名一、牛顿第二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2、表达式是什么?表达式中各个字母的含义?3、历史上是如何让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比例系数变成1的?思考:由牛顿第二定律知道,无论怎么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我们用力提一个很重的箱子,却提不动它。

这跟牛顿第二定律有没有矛盾?应该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二、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1、同体性(1)一个物体受到F1=4N的力,产生a1=2m/s2的加速度,要使它产生a2=6m/s2的加速度,需要施加多大的力?(2)甲、乙两物体,在相同的力的作用下,甲物体产生1.5m/s2的加速度,乙物体产生4.5m/s2,甲物体的质量是乙物体质量的几倍?2、矢量性(1)质量是2kg的物体,只受到互成90°角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均为22N,这个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是多少?沿什么方向?思考:如何理解公式中的F?对一个物体来说,它获得的加速度是由于它受到的某个决定还是由合力决定?3、瞬时性质点向东做4m/s匀速直线运动,突然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同的力的作用,试从力与运动的关系出发分析:物体是在受到力的瞬间就产生加速度还是过一段时间才有加速度?速度是否瞬间变化?三、例题例1、某质量为1100kg的汽车在平直路面试车,当达到112km/h的速度时关闭发动机,经过70s停下来。

汽车受到的阻力是多大?重新起步加速时牵引力为2000N,产生的加速度多大?假定试车过程中汽车受到的阻力不变。

例2、一个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质量是2kg,在6.4N的水平力作用下沿着水平地面向右运动。

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

求物体在4s末的速度和4s内发生的位移。

例3、一个滑雪者,质量m=75kg,以v0=2m/s的初速度沿着山坡加速滑下,山坡的倾角θ=30°,在t=5s的时间内滑下的位移x=60m,求滑雪者受到的阻力(包括摩擦力和空气阻力)。

测试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的速度必为零B.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大,则其加速度越大,速度也越大C.物体的速度方向一定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一致D.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一定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方向相同2、使物体的加速度加倍,下列方法可行的是()A.合外力增加2倍,质量不变B.合外力增加到原来的2倍,质量减半C.质量减半,合外力不变D.合外力增加到原来的2倍,质量不变3、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水平拉力当力刚开始作用的瞬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同时获得速度和加速度B.物体立刻获得加速度,但速度仍为零C.物体立即获得速度,但加速度仍为零D.物体的速度和加速仍为零4、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中,关于比例系数k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任何情况下k都等于1 B.只要质量、加速度和力分别用kg、m/s2和N做单位,k的数值就等于1 C.k的数值是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所决定的D.k的数值是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所决定的5、质量是0.2kg的物体在空中竖直下落,加速度是9.5m/s2,求空气作用于物体的阻力大小(g取10m/s2)6、一艘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开动推进器后,受到的推力是900N,开动3s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为0.9m/s,求飞船的质量。

(人教版 暑假预习 )初升高中物理衔接学案22:牛顿第一定律

(人教版 暑假预习 )初升高中物理衔接学案22:牛顿第一定律

4.1 牛顿第一定律姓名一、理想实验1、理想斜面的实验过程是什么?在此过程中哪些过程是事实?哪些过程是建立在可靠事实基础上的合理外推?理想实验有时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伽利略设想了一个是理想实验,其中有一个是实验事实,其余是推论.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要沿水平面做匀速运动(1)请将上述理想实验的设计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只要填写序号)(2)在上述的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的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下列关于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A.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B.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C.③是事实,①②④是推论D.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2、理想斜面实验的结论及其意义二、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2、理解(1)不受力(2)受力(3)力与运动的关系3、什么叫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4、你对惯性是如何理解的?汽车在运动快的时候难以停下来,所以运动越快,物体的惯性越大吗?惯性的量度是什么?5、列举生活中对惯性的应用和防止三、例题例1、对运动状态的改变的正确理解是()A.仅指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B.既可以是速度大小发生改变,也可是速度方向发生改变,还可以是两者同时改变C.仅反映物体运动速度方向的改变D.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例2、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我们能得到如下推论中的()A.静止的物体一定不受其它外力作用B.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C.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必定受到外力的作用D.力停止作用后,物体就慢慢停下来例3、如图所示,一个劈形物体M放存固定的粗糙斜面上,其上面呈水平.在其水平面上放一光滑小球m.当劈形物体从静止开始释放后,观察到m和M有相对运动,则小球m在碰到斜面前的运动轨迹是( )A.沿水平向右的直线B.沿斜面向下的直线C.竖直向下的直线D.无规则的曲线测试题1、围绕“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下列叙述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亚里士多德根据“用力推车,车子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停下来”这一现象,提出了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B.亚里士多德在分析“推车问题”时,只强调了推力而忽略了摩擦力的作用,因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C.伽利略用自己设计的理想实验,观察到了没有摩擦力作用时,小球就以恒定的速度运动下去,从而推翻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结论D.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假想实验,无法完成,因而得到的结论是不可靠的2、在突然刹车时,乘客将向前倾倒,这是因为()A.刹车时车对乘客施加了向前的推力B.车具有惯性使乘客向前倾倒C.乘客具有惯性,而车突然减速D.刹车时车对乘客的脚有向后的力的作用3、关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接触面相当光滑,物体就能在水平面上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B.这个实验实际上是永远无法做到的C.利用气垫导轨,就能使实验成功D.虽然是想像中的实验,但是它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4、关于物体的惯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物体越难停下来,说明运动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B.汽车突然减速时,车上的人向前倾,拐弯时人会往外甩,而汽车匀速前进时,车上的人感觉平稳,说明突然减速和转弯时有惯性,匀速运动时没有惯性C.在同样大小的力作用下,运动状态越难改变的物体其惯性一定越大D.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运动的火车上,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个人向上跳起后,发现落回原处,这是因为人跳起后,车继续向前运动,人落下后必定向后偏些,但因时间太短,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5、伽利略的斜面实验证明了()A.使物体运动必须有力的作用,没有力作用的物体将静止B.使物体静止必须有力的作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运动C.物体没有外力的作用,一定处于静止状态D.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6、一个运动的物体,当它受到的合力突然变为零时,将发生的现象是()A.立即停下来B.速度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C.做匀速直线运动D.速度越来越大7、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以下观点不正确的是( ) A.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越大,运动状态改变的越快B.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受到的合外力一定越大C.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无法运动D.某时刻物体的速度为零,此时刻它受到的合外力一定为零8、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只有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才有惯性B.汽车受到外力时惯性消失C.汽车速度越大越难刹车,表明速度越大惯性越大D.乒乓球可以快速抽杀,是因为乒乓球惯性小。

初高中物理完美衔接教案

初高中物理完美衔接教案

初高中物理完美衔接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完整掌握初中物理知识,为进入高中物理学习打好基础。

2. 帮助学生了解初中与高中物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1. 回顾初中物理知识,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基础内容。

2. 引入高中物理相关概念,如牛顿力学、电磁学、热力学、光学等。

3. 分析初中与高中物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习的延续性和进阶性。

教学步骤:1. 第一阶段:回顾初中物理知识- 复习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如牛顿三定律、功率、电阻等。

- 练习相关例题,巩固基础知识点。

2. 第二阶段:引入高中物理知识- 引入高中物理的相关概念,如动力学、电路分析、热力学律等。

- 分析初中与高中物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习的延续性和进阶性。

3. 第三阶段:实践应用与拓展- 给学生提供实践应用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实验和探究,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 拓展知识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1. 旁征博引法:引导学生从已学知识中找出与高中物理相关的概念和规律。

2.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和规律。

3.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物理知识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意义。

教学评价:1. 考查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2. 评价学生对高中物理相关概念的接受和理解程度。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提供个性化评价和指导。

通过这份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高中物理的过渡,了解物理学习的延续性和进阶性,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掌握物理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初升高物理衔接教案

初升高物理衔接教案

初升高物理衔接教案教案标题:初升高物理衔接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之间的衔接关系。

2. 掌握初升高物理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内容:1. 重温初中物理知识:力学、光学、电学、热学等基础概念和公式。

2. 高中物理新知识的引入:电磁学、波动光学、近代物理等内容。

3. 实验与探究活动: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实验观察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利用初中物理知识,引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例如通过展示物理实验视频或有趣的物理现象。

2. 重温初中物理知识(30分钟)- 通过复习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如牛顿三定律、光的反射折射、电路基本原理等,巩固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 利用小组讨论或问答形式,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 引入高中物理新知识(30分钟)- 介绍高中物理的新知识领域,如电磁学、波动光学、近代物理等。

- 通过图表、实例等方式,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 实验与探究活动(40分钟)- 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观察结果、总结结论,并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和验证。

5. 总结与展望(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初升高物理的衔接关系和重要性。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物理学科的学习,展望高中物理学习的挑战和机遇。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问答: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提问,评估他们对初中物理知识和高中物理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理解和总结能力。

3. 小组合作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资源:1. 物理实验视频和演示工具。

2. 初中物理教材和高中物理教材。

(人教版 暑假预习 )初升高中物理衔接学案19:正交分解法与物体的平衡

(人教版 暑假预习 )初升高中物理衔接学案19:正交分解法与物体的平衡

3.8正交分解法与物体的平衡 姓名合作学习1、 回忆学习三种力的顺序,结合它们产生条件,说说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应该是怎样的?2、 回忆什么叫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3、 若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满足什么条件物体就能处于平衡状态呢?4、 用水平力F 将重力G 的木块压紧在竖直墙上静止不动,不计手指与木块之间的摩擦力,5、 试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5、如图,一根细线拴着一只氢气球A ,试画出A 所受的力的示意图。

例1、用以下方法可以粗略测定木块和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如右图所示,将木块放在木板上,木板放在水平地面上,将木板的左端固定,而将其右端缓慢地抬高,会发现木块先相对静止在木板上,后来开始相对于木板向下滑动,测得当木块刚好开始沿木板滑动时木板和水平地面间的夹角θ,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木块开始滑动前,其所受的摩擦力先增大后减小 ( )B .全过程中木块所受的摩擦力一直在增大C .测得的动摩擦因数μ=sinθD .测得的动摩擦因数μ=tanθ 例2、如图所示,甲、乙两物体叠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用水平力F 拉物体乙,它们一起向右加速运动, 甲、乙间接触面也为水平,则甲物体受力的个数为 ( )A . 3个B .4个C .5个D .6个例3、如图,位于水平地面上的质量为M 的小木块,在大小为F 、方向与水平方向成a 角的拉力作用下沿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

求:(1)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2)木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F测试题1.在光滑斜面上自由下滑的物体受到的力是()A.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B.重力、下滑力和斜面支持力C.重力、下滑力和正压力D.重力、下滑力、支持力和正压力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2N的力能分解为7N和4N的两个分力B.一个2N的力能分解为7N和9N的两个分力C.一个6N的力能分解为3N和4N的两个分力D.一个8N的力能分解为4N和3N的两个分力3.竖直向上的力是15N,其中一个分力水平向右,大小等于20N,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初高中物理衔接课教案

初高中物理衔接课教案

初高中物理衔接课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从初中物理知识过渡到高中物理知识,建立知识桥梁;2.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必修一中的知识点:物理学科基本概念、物理学科研究方法、物理学科基本定律与原理2. 必修二中的知识点:力学、振动与波动、热学、电磁学、光学、现代物理教学环节:1. 知识导入(5分钟):通过视频、图片或实验,引入引起学生兴趣的物理现象,比如重力、运动、电磁感应等。

2. 知识讲解(20分钟):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必修一中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基础概念和重要定律。

3. 实验演示(15分钟):选择一个简单的实验进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小组讨论(15分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一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并展示讨论结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5. 总结反思(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与示范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2. 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3. 启发式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意识;4. 激励与鼓励,树立学生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小测验,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2. 留作业和每周布置课外拓展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3. 及时反馈学生的表现,鼓励优秀,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反思:初高中物理衔接课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阶段,需要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表象到本质的转变。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和探究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物理学的魅力,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初升高物理衔接教材有答案

初升高物理衔接教材有答案

初升高物理衔接教材有答案第一章:力学基础第一节:力的概念与性质问题1:什么是力?答案: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它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问题2:力有哪些基本性质?答案:力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基本性质。

第二节:重力问题1:什么是重力?答案: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问题2:如何计算重力的大小?答案:重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公式 \( F = m \cdot g \) 计算,其中\( m \) 是物体的质量,\( g \) 是重力加速度。

第二章:运动学第一节:直线运动问题1:什么是直线运动?答案:直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着直线路径移动的运动。

问题2: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如何定义?答案:速度是物体运动的快慢,其大小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加速度是速度变化的快慢,其大小等于速度变化与时间的比值。

第二节:曲线运动问题1:什么是曲线运动?答案:曲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着曲线路径移动的运动。

问题2:抛体运动的特点是什么?答案:抛体运动是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抛物线轨迹运动的过程,具有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第三章:能量守恒与转换第一节:能量守恒定律问题1:什么是能量守恒定律?答案:能量守恒定律指出,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总能量保持不变。

问题2:能量守恒定律在物理中有哪些应用?答案:能量守恒定律在物理中应用广泛,如机械能守恒、热力学第一定律等。

第二节:机械能问题1:什么是机械能?答案:机械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运动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

问题2:如何计算物体的动能?答案:物体的动能可以通过公式 \( E_k = \frac{1}{2} m v^2 \) 计算,其中 \( m \) 是物体的质量,\( v \) 是物体的速度。

第四章:电磁学基础第一节:电荷与电场问题1:什么是电荷?答案: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它能够产生电场。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教案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教案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复习初中物理中的基础知识,如力、运动、能量等;(2)引入高中物理中的概念和理论,如牛顿力学、电磁学等;(3)掌握初高中物理之间的衔接知识,为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基础。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2)提高学生的物理问题解决能力;(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和转化;2. 难点:高中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复习初中物理知识(1)力的概念和公式;(2)运动的基本规律;(3)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2. 引入高中物理概念(1)牛顿三定律;(2)动能、势能和机械能;(3)电荷、电场和电流。

3. 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1)利用初中物理知识解决高中物理问题;(2)探讨初中知识与高中知识的联系和区别;(3)进行实验和案例分析。

4. 练习与讨论(1)学生进行练习题,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2)讨论物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解答学生疑问,引导深入探讨物理知识。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与示范;2. 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3. 实验探究与案例分析;4. 小组练习与展示交流。

五、教学资源1. 课件、教材与实验器材;2. 多媒体资料和案例分析;3. 学生教辅资料和试卷。

六、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题目和案例分析;2. 阅读相关物理资料并做笔记;3. 准备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七、教学反馈1. 学生答辩和作业检查;2. 学生反馈和评价;3. 教师总结和反思。

初升高物理暑假预习课(人教版)3.1 重力与弹力(讲义)(教师版)

初升高物理暑假预习课(人教版)3.1  重力与弹力(讲义)(教师版)

3.1重力与弹力——划重点之初升高暑假预习强化精细讲义知识点1: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1)在力学中,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力。

力是矢量,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大小∶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4)方向∶力的方向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也不同。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如果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将促进物体的运动;如果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将阻碍物体的运动。

2.对力的理解(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每个力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所以在分析某一物体的受力情况时,一定要清楚物体受到的各力的来源,不能"无中生有"。

(2)力的相互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并同时出现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一对相互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力的矢量性∶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由于力是矢量,所以力也有正负.正负号只表示力的方向是否与正方向相同,与力的大小无关。

(4)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如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3.力的分类(1)按力的性质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2)按力的作用效果分为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对力进行分类时,可以按照力产生的原因,即力的性质分,也可以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分,分析某一物体受到的力时不能将效果力和性质力都分析进去。

①同一作用效果的力可以是不同性质的,例如重力和摩擦力是不同性质的力,但它们都可以充当动力(或阻力)。

②同一性质的力,作用效果可能不同,比如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③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为了避免重复,最好按力的性质分析,要找到力的来源。

知识点2: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1.力的图示(1)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2)力可以用有向线段表示.有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作力的图示.(3)画力的图示的步骤①选定标度∶确定用多长的线段表示多少牛顿的力。

初升高物理暑假衔接(人教版)第15讲 共点力的平衡(教师版)

初升高物理暑假衔接(人教版)第15讲 共点力的平衡(教师版)

第15讲共点力的平衡1.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并会分析生产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能运用数学中的三角函数、几何关系等对力与平衡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

3.能从不同的角度解决力与平衡问题。

一、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和平衡条件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平衡条件: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条件是合力为0。

3.平衡条件的表达式:F 合=03.由平衡条件得出的三个结论分析思路:多力――→转化三力――→转化二力二、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1.处理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合成法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解法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将某个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则其分力与其他两个力分别平衡正交分解法物体在多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应用正交分解法,则有∑F x =F 1x +F 2x +F 3x +…+F nx =0,∑F y =F 1y +F 2y +F 3y +…+F ny =0矢量三角形法如果三个力首尾相接恰好构成三角形,则这三个力的合力为零。

矢量三角形法可以充分利用几何边角关系求解平衡问题2.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题的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物体、质点或绳的结点等)。

(2)分析研究对象所处的运动状态,判定其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3)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示意图。

(4)建立合适的坐标系,应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选择恰当的方法列出平衡方程。

(5)求解方程,并讨论结果。

三、动态平衡问题1.动态平衡问题的特点:物体受到的共点力中有几个力会发生缓慢变化,而变化过程中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

2.处理动态平衡问题常用的方法解析法对研究对象的任一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平衡方程,求出已知力与未知力的函数式,进而判断各个力的变化情况图解法根据已知力的变化画出不同状态时力的平行四边形或力的三角形(画在同一个图中),然后判断各个力的变化情况考点一:静态平衡问题【例1】如图所示,教室天花板下挂着一盏灯,由于意外情况零线NO 与火线MO 分开成图示形状,若灯的重力为12N ,则NO 上张力大小为()A .6NB .7.2NC .9.6ND .10N【答案】B 【详解】对结点进行受力分析,将OM T 与ON T 合成后必与mg 等大,反向,共线,如图所示则03sin3712N7.2N5NT mg=︒=⨯=故选B。

初升高物理衔接教学设计

初升高物理衔接教学设计

初升高物理衔接教学设计引言:初中与高中物理教学之间的衔接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绩产生重要影响。

在初升高的过程中,学生会面临许多新的知识和概念,因此设计一套有效的物理衔接教学方案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套初升高物理衔接教学设计,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并适应新环境,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

一、课程概述:1.1 目标:通过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使学生能够顺利理解高中物理知识,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和解题方法。

1.2 内容:包括初中物理知识的复习和拓展,高中物理知识的初步学习,以及物理思维和解题方法的培养。

1.3 时间安排:预计为一个学期,每周3节课,每节课40分钟。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2.1 教学目标:(1) 系统复习初中物理知识,巩固基础;(2) 引导学生逐步接触高中物理知识,适应新知识的学习;(3)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解题能力;(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2.2 教学重点:(1) 复习初中物理知识,夯实基础;(2) 高中物理概念的初步学习;(3)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解题实践。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3.1 教学内容:(1) 初中物理知识的复习:包括力学、光学、电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公式;(2) 高中物理知识的引导学习:重点关注电磁学、力学和热学等方面的知识点;(3) 实验操作和观察: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原理,并培养实验技能。

3.2 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利用投影仪或电脑展示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识的相关内容,图表,方程式等;(2) 互动探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问题解答,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启发;(3) 实验操作:设计适合初升高阶段的简单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结果。

四、教学步骤:4.1 复习和巩固初中物理知识:(1) 梳理初中物理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2) 给学生出一些初中物理知识的练习题,巩固基础;(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解决问题。

4.2 引导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知识:(1) 引导学生从相关背景知识入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2) 利用多媒体和实物示范,向学生介绍高中物理知识的基本概念;(3) 给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高中物理题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高中物理衔接教案教学内容:初中物理知识回顾和高中物理知识预习教学目标:1. 复习初中物理知识,夯实基础。

2. 了解高中物理的学习内容和难点,为高中物理课程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1. 复习初中物理力学、光学、电磁学等知识点。

2. 预习高中物理力学、光学、电磁学等知识点。

教学难点:1. 高中物理知识的抽象性和深度。

2. 高中物理解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环节:一、复习初中物理知识:1. 温故而知新,通过讲解基础概念和例题来复习初中物理力学、光学、电磁学等知识点。

2. 学生自主复习,完成一些初中物理知识的小练习来检测复习效果。

3. 教师答疑,解答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预习高中物理知识:1. 介绍高中物理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有初步了解。

2. 讲解高中物理知识的常见难点和解题技巧。

3. 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高中物理知识预习练习,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能力。

三、课堂互动:1. 学生讨论分享初中物理知识的理解和高中物理知识的预习感想。

2.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课堂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明确自己未掌握的知识点,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复习和预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掌握情况。

2. 学生完成一些复习和预习任务,提供实时反馈,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教学延伸:1.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态度。

2. 鼓励学生多参与实验、讨论和解题,在实践中提升物理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动手实践,积极参与?2. 学生在预习和复习过程中是否能够有效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学素材:1. 初中物理教材、高中物理教材。

2. 复习和预习练习题目。

教学参考范本:初中物理知识回顾1. 课堂讲解初中物理力学、光学、电磁学等知识点。

2. 学生自主复习,完成相关练习题。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衔接点:11受力分析和物体的平衡(含解析)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衔接点:11受力分析和物体的平衡(含解析)

(暑期辅导专用)2020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衔接点:11受力分析和物体的平衡(含解析)1、受力分析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主要依据力的概念,分析物体所受到的其他物体的作用。

具体方法如下:(1)明确研究对象,即首先要确定要分析哪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2)隔离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环境中隔离出来,分析周围物体对它都施加了哪些作用。

(3)按一定顺序分析:先重力,后接触力(弹力、摩擦力)。

其中重力是非接触力,容易遗漏,应先分析;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要依据其产生的条件认真分析。

(4)画好受力分析图。

要按顺序检查受力分析是否全面,做到不“多力”也不“少力”。

2、物体的平衡z物体的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1.如图所示,小明用与水平方向成θ角的轻绳拉木箱,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绳中拉力为F,则木箱所受合力大小为A.FsinθB.FC.FcosθD.0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木箱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合外力为零,故D正确,ABC错误。

2.如图所示,小球和光滑斜面接触,并处于静止状态,则关于小球的受力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小球只受重力、绳的拉力作用B.小球只受重力、斜面的弹力作用C.小球只受绳的拉力、斜面的弹力作用D.小球受到重力、绳的拉力和斜面的弹力作用【答案】D【解析】地面附近物体一定受重力,故小球一定受重力;细绳拉紧,说明细绳对小球有拉力,且拉力方向沿绳子方向向上;假设小球不受斜面的弹力,则小球不可能处于平衡状态,故小球一定受斜面的弹力;故小球受重力、绳的拉力以及斜面上的弹力作用,故D正确,ABC错误。

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三角形木块A静止在水平面上。

一质量为m的物体B正沿A的斜面匀速下滑,三角形木块A仍然保持静止。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一定小于B.水平面对A的静摩擦力一定向右C.水平面对A静摩擦力一定为0D.水平面对A的静摩擦力一定向左【答案】C【解析】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受重力、地面的支持力,根据平衡条件:N=(M+m)g地面的摩擦力f=0,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4.如图所示,港珠澳大桥(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位于中国广东省伶仃洋区域内,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南环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0 力与物体的平衡综合测试 姓名
1、关于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B .只有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C .重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休的运动方向相同
D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关于弹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有弹力作用
B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有弹力作用
C .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都垂直物体的接触面
D .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都平行于物体的接触面
3、关于摩擦力,有如下几种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 .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B .摩擦力与物体运动方向有时是一致的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总是在同一直线上
D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有两个共点力,大小分别是4N 和7N ,则它们的合力大小( )
A .最大是12N
B .最小是3N
C .可能是28N
D .可能是1N
5、如图所示,一个物体沿固定斜面匀速下滑,关于物体所受的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
B .物体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
C .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大小相等
D .物体匀速下滑的速度越大,表明它所受的摩擦力越小
6、某人站在商场中一个自动扶梯的水平踏板上,随扶梯斜向上匀速运动,如图所示。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B .人受到的合外力为零
C .人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
D .人受到的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7、已知相互垂直的两个共点力合力为50N ,其中一个力的大小为20N ,则另一个力的大小是( )
A . 60N
B .20N
C .10N
D .80N
8、一弹簧的两端各用10N 的外力向外拉伸,弹簧伸长了6cm .现将其中一端固定于墙上,另一端用5N 的外力来拉伸它,则弹簧的伸长量应为 ( )
A .6cm
B .3cm
C .1.5cm
D .0.75cm
9、用手握瓶子,瓶子静止在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手对瓶子的压力恰好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B .手握得越紧,手对瓶子的摩擦力越大
C .手对瓶子的摩擦力恰好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D .手对瓶子的摩擦力必须大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10、如图,一质量为m ,半径为r 的球,被长为r 的细绳挂在光滑的竖直墙壁上,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细绳对球拉力的方向沿绳向下
B .墙壁受球的压力方向垂直于墙面向右
C .细绳对球的拉力大小为
m g 3
32 D .墙壁受球的压力大小为mg
v
11、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两木块a 和b 叠放在水平面上,a 受到斜向上与水平方向成θ角的力的作用,b 受到斜向下与水平方向成θ角的力的作用,两力大小均为F ,两木块均保持静止状态,则( )
A .a 、b 之间一定存在静摩擦力
B .b 与地面之间一定存在静摩擦力
C .b 对a 的支持力一定小于mg
D .地面对b 的支持力一定小于2mg
12、如图所示,物块A 放在倾斜的木板上,已知木板的倾角α分别为30°和45°时物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恰好相同,则物块和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
A.12
B.32
C.22
D.52
13、长直木板的上表面的一端放有一铁块,木板由水平位置缓慢向上转动(即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α变大),另一端不动,如图所示.则铁块受到的摩擦力F f 随角度α的变化图象可能正确的是下图中的(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 )
14、如图所示,把一重为G 的物体,用一水平方向的推力F =kt (k 为恒量,t 为时间)压在竖直的足够高的平整墙上,从t =0开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 f 随t 的变化关系是下图中的( )
15、如图所示,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有一斜劈,斜劈上一物块正在沿斜面以速度v 0匀速下滑,斜劈保持静止,则地面对斜劈的摩擦力 ( )
A .等于零
B .不为零,v 0较大时方向向左,v 0较小时方向向右
C .不为零,方向向左
D .不为零,方向向右
16、如图所示,两根等长的绳子AB 和BC 吊一重物静止,两根绳子与水平方向夹角均为60°.现保持绳子AB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变,将绳子BC 逐渐缓慢地变化到沿水平方向,在这一过程中,绳子BC 的拉力变化情况是
A .增大
B .先减小,后增大 ( )
C .减小
D .先增大,后减小
17、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 的小物体静止在固定的、半径为R 的半圆形槽内,距最低点高为R 2
处,求它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F
18、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1,m2的两个物体通过轻弹簧连接,在力F的作用下一起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m1在地面上,m2在空中),力F与水平方向成θ角.求:m1所受支持力F N和摩擦力F 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