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周
1、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就是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
来的,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另一方面,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深刻揭示了科技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以马
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
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总
结出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
范畴;把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转为直接生产力;社会实践的需要,
首先是经济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而科技又是推
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因此,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
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2、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答: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
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
的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
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
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
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它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
想理论基础。
内容: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总的来说有两大方面:一个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辩证法研究;一个是自然科学观,或称自然科学论,即
对自然科学的辩证法的研究。
自然辩证法主要是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
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的,其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
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主要以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
方法论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范围: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以下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是自然辩证法研
究中最富于成果和最引入注意的领域。
3、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
首先,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的联系都是以科学技术整体为研究的内容。
但也存在原则上的区别,区别在于:
(1)在如何看待自然观方面,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都把对自然界
的哲学思考放在自然哲学、科学实在论或哲学本体论中,而自然辩证
法则把自然观作为它的理论基石。
(2)在对待科技对社会作用方面,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是着重从
科学技术成果方面来考察的,而自然辩证法则把科学技术看成是一种
极为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既从活动过程,也从它的活动成果来考察的。
(3)在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方面,西方的科学技术哲
学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永恒的、最合乎人性的形式;而自然辩证法
则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历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它迟早要被更高
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自然辩证法与STS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二者的区别在于:STS没有把自然界与自然观放在首要地位,并且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社
会为背景,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前途;自然辩证法在借鉴它
们的成果的时候,有选择的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4、在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谈谈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
答:首先,自然辩证法给我们提供了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对我
们的研究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其次,作为文科的学生,我认为自然辩证法对我影响最大的方面就是
逻辑思维的训练,虽然在高中的时候也学过自然辩证法,但都是比较
表面的应试技巧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更不用说运用。
由于缺乏这种
逻辑思维,导致我在看书、看文章和写文章的时候缺乏连贯性和逻辑
一致性,所以希望通过对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学习,进一步锻炼自己的
逻辑思维能力,使自己的想法和文章更富有条理性。
第三周
一、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也可从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及
日益增大、自然资源的日益紧张及全球性污染危机的日趋严重、全球气候的变
暖等等,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成为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主要原因有:
1.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自然界与人类是两个不同系
列的存在方式,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
制约的关系,两者通过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一方面,人依
赖于自然界,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取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和
能量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又反作用自然
界,即通过劳动来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空间和条
件。
自然界对人有用,而人对自然界也存在着反作用。
理
论表明:人的能动性与人的受动性是对立的统一当然,人受
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在这种制约下发展。
2.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最高境界:自然
界是人居住的家园,一切活动都发生在自然界中。
没有自
然界,人是无法存在的。
但是,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
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最高产物。
因此,随着人类的产生,
纯粹的自然转变为属人的世界,自然界便因此成了人类开发
和利用的对象。
两者的密切关系使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之
间是协调的关系,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最高
境界。
二、对于以上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的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
任何事物发展都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这样才能做到“天人合一”,做到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之与现代生态科技相结合。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产业。
它的生产过程是由自然界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进行的。
与此相联系,生态文明的消费方式受制于自然界的承受能力。
作为新兴的社会制度,人们的行为在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等方面受到约束;为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相应的法规与机构,以协调和解决在环境保护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生态文明主要是让我们具有生态化思想。
在观念上,我们要破除把经济价
值凌驾于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之上的工业文明的价值观。
三、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全面、协调、
可持续的。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道路一定艰难,首先
我国的经济不发达,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需要长期
的教育发展和社会积累,最后一点是区域发展不均衡。
虽有不足,但依靠政府
的努力和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
前景是光明的。
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面临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
关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
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
保护的矛盾关系。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最重要是
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
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第四周
1、什么是科学?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科学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社会建制?一
种文化活动?一种信念?还是一种实践方式?等等。
请结合自己的背景和理解进行阐述。
答: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们的,永无止境地探索、实践,阶段性地趋于逼近真理,
阶段性地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
等特点,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永远造福人类社会的高尚事业。
首先是了解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公众理解科学”中所指的科学
知识,是指作为现代人所必须了解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本知识,包括数理化天地生的各
门学科知识,也包括工业、农业、生物、医学等重要的技术知识。
同时,要强调弘扬科学
精神、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它提升了科学普及的层次,
赋予了科学普及以灵魂和活力,可以让人长期的多方面的受益。
要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
和科学方法注入到民族文化之中。
因此,“公众理解科学”也包括知识层次较高的公众。
第二是了解科技发展史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
我们的先人在科技发展中积累的科学
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
另一方面,就是要了解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
只有这样,公众才能更好地参与科技活动和国家
科技政策的制定。
一是要引导人们加深对信息科学、生物科学和材料科学等学科的了解,
因为它们对整个科技、对社会发展影响大。
二是要引导人们加深对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的理解。
三是引导人们加深对科学技术已经和可能产生负面效应的理解。
第三是正确理解科学家。
要了解他们的价值观、人生态度、行为准则是什么;在什么样
的社会大环境和历史大背景下,通过怎样的努力,才实现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的;了解
在科学家身上所反映出来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由于科学家所从事的工作与众不同,加上他们的研究工作大多深奥莫测,一般人难以理解,因此公众对他们往往会产生一些误解,或认为他们都是超过常人的“天才”,或认为
他们是不懂得生活常理的“怪人”,或把他们推崇为“圣人”。
这不利于我们正确理解科
学和创造发明,不利于我们正确认识科学家并向他们学习。
科学家是一群不平凡的人,因
为他们为社会创造了奇迹;但科学家也是平凡的人,因为他们也食人间烟火,他们也有缺点,也会犯错误,也会受社会历史等条件的限制。
第四是正确理解科学事件。
由于科学事件涉及面广,影响重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
知识,蕴藏着深刻的科技文化内容,有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是难得的生动鲜活的特
殊教材和千金难买的宝贵财富。
2、科学是不是最可靠的知识?有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即科学是否可以免于怀疑与批判?
答:我认为,只有经过实验检验以及优良的评价的科学才是最可靠的知识。
科学不可以免
于怀疑和批判。
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新的科学理论被提出后,它需要经过科学共同
体的评价、检验和选择,才能被科学界所接受。
任何科学需要经过确证和否证。
这也就是
科学区别于伪科学和巫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科学在寻找有利的证据的时候,同时也积
极面对可能不利的证据。
3、今天,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还存在吗?如果有,你认为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有无
必要,如何实现?(关键词:科学与人文;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工作者与人文社会
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关系)
答:科学与人文从来就不是两个对立面,两者之间也没有什么鸿沟,简单地加以区隔是不
可取的。
放眼今天我们人类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科学迅猛发展,技术日新月异。
然而,
科技只是手段,人类的幸福才是我们追寻的终极目标。
如果幸福要用技术量化,用物质来
衡量,那古往今来人们对美和荣誉的苦苦追逐不过是浮光掠影。
人文不是科技的附属品,
两者只有紧密结合才流光溢彩,相得益彰。
我们朝日期盼的是科技造福人类,放眼处处充
满着人类精神的足迹,闪烁着人类精神的光辉,凝结着人类精神的力量。
当我们吸收了太
多的高科技成果,就需要人文精神的滋润。
在成功的现代化进程中,科学与人文往往互为支持、齐头并进。
通常的说法是,科学与人文
是支撑起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柱。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有些人往往将科学与人文隔离开来。
在我看来,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的“左右手”,由一个中枢神经控制,两者不能分离,“人文”需
要“科学”,而“科学”同样离不开“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枯燥的、僵硬的、缺乏生机的。
科学领域的人文精神,包含制度文明、人类关怀、公道正义、敬业进取、不畏
风险、实事求是等等内涵要素。
人文精神对科学领域的渗透,是一种长年积累的过程,这其
中的“文脉”是决不可断的。
4、你认为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有多大?(试举例说明可能受哪
些因素影响以及影响程度。
)
答: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要完全避免一切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不可能的。
就是说科学知识并不单纯由自然界决定,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面貌的影响因子,有时甚至
是十分关键的支配性因素。
社会因素乃是科学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要完全避免社会因素
的影响不可能也不必要。
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是不奇怪的。
科学认识活动由科学家
以及由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共同体进行,而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是充满社会性和主观性的;
科学认识活动所运用的工具和方法是人制造或创造的,内化着人的智慧、观念和目的;科
学认识活动的对象是经过人的选择或加工过的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作为科学认识活动成
果的科学知识的表达所运用的语言是社会的、人为的;整个科学认识活动的过程基本上都
是在社会中进行的。
因此,社会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制度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思想文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五周
1,何谓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
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
它包括一定的求解目
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所以,我们可以尽最大的努力去寻找,去探索。
2、何谓科学假说?
答: 对科学问题网络的梳理和思考,将产生对科学问题的解答。
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思维形式,是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原理和科
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预
先在自己头脑中做出的假定性解释。
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可能方案。
3、请基于你的学科背景给出理由,捍卫或者反驳其中一种观点。
答:我赞成第二种观点,科学研究来源于问题。
首先,从相关的定义看,
科学研究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
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
科学研究
的目的是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问题:就是一些矛盾和不一致。
第一,理论与观察不一致。
第二,理
论与理论之间不一致。
第三,理论内部不一致。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
观察有其范围
和精度的局限性。
假设:是根据一定的事实材料和理论知识,对于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
及其原因或规律的某种推测性的说明,若验证是正确的,将发展成理论。
假若科学研究始于观察,那么观察新的现象将会引发科学研究,如果
观察的现象是不与当时现行理论构成矛盾,不构成问题或者说没有发
现问题,那么将不能引发科学研究,或者对于所观察的现象不能提出
问题,也不能引发科学研究。
只有利用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找出
了矛盾,才能引发科学研究,提出假设,最终解决问题,得到新的理
论来指导生产和生活。
例如,牛顿关于万有引力的科学研究,大家都
知道是由一个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引发的,但是,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个现象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从概率上讲牛顿也不是第一个看到的,
但是就只有他观察到这个现象后,才提出了问题,从而开始了科学研
究形成了万有引力定律。
一则不是每一个观察都能够提出问题的,二
则不是所有的现象都能被观察到,所以科学研究不是始于观察,而是
始于问题。
根据两者的定义,科学研究就是要得到一种理论,而这个理论是能被
别人认同的而且可以解释一些现行理论不可以解释的客观现象的,而
问题就是现行理论不能解释的矛盾。
观察只是为了得到问题,是问题
的之前一个步骤,假设是得出问题之后提出假设,又是问题之后一个
步骤。
通过例证可以得出,科学研究离开问题无法前进。
所以,科学研究始
于科学问题。
第六周
(1)你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理由是什么?
答: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
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技术的自然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革和利用自然过程中依赖
大自然、受制于大自然的方面。
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
用技术变革天然自然以及依靠技术实现对社会的调控过程中,
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
技术的物质性与精神性:作为活
动方式的技术手段,除了物质因素外,还有精神因素,而且正
是由于此,它才成为物质和精神之间联系的中介,起到了由物
质变精神、由精神变物质的桥梁作用。
技术主体性是指人类在
技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活动能力,包括经验、技能、技术
知识和理论。
技术的客体性主要是指以工具、机器设备等生产
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
跃迁性:技术的发展呈现阶段性,在某一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形成不同的技术群,
表现技术跃迁性例如蒸汽机技术--电力技术--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心理技术。
技术发展的累积性是指出现一个新
的主导技术,出现新的技术并不是全部否定、废弃原有的技术,而是在主导技术影响下经过改造、提高的扬弃过程,形成技术
的多层次性和多种技术的相互融合特征。
(2)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什么?
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技术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科学进步为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的发展存在一定消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统一的历史发展进程。
(3)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对人的生活有何深远的积极影响?
答:从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共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使生产力发生巨大的飞跃,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以纺织技术的改进为开端,以蒸汽动力技术达到实用为标志,形成了一个以机器技术为主导技术的技术体系。
使得人类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传统的农业革命向近代工业社会跃进,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气化技术为主导技术,推动了工业的电气化进程,使社会生产力又有了一次新的飞跃。
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极其产业为标志。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二战后出现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生产大发展时期。
从近代以来,
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地、大规模地转化为生产力,给人
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
一些学者竭力赞美科学技术,认为科
技进步毫无疑义带来了幸福美好的生活,甚至消除了人世间的
一切不平和痛苦。
培根曾说:“在所有的能为人类造福的财富中,我发觉,再没有什么能比改善人类生活的新技术、新贡献和新
发明更加伟大的了。
”
(4)技术的应用有何限度?如果不加限制地滥用的话,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
答:众所周知,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把握的不好,它会给
人类带来无法估测的灾难。
一、环境污染。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工业生产的急
剧增长,环境污染日益显出全球性,对整个人类的生存构成了
威胁,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核放射污染是具体的一
些环境问题。
二、生态危机。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特别是利用科学技术
向自然无限索取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
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和瓦解,从而危害人类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森林毁坏、物种灭绝加快、土地
荒漠化是具体的一些生态问题。
三、战争和恐怖活动及犯罪活动。
战争中,交战双方利用最先
进的科学技术制造各种武器,人类之间互相残杀。
而从第二次
世界大战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以远远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类灭亡的
命运恐怖分子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恐怖袭击,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社会动荡。
人身安全越来越没保障,现在平均每天都有数
以万计的犯罪行为发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与时下的新科技
相关,如短信诈骗、电话诈骗,网上诈骗等。
四、资源短缺。
长期以来,人类有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地球
上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随者科学技术和生产力
的发展,人类已经面临自然资源短缺的局面,如矿产资源匮乏、能源危机、水资源精湛等。
联合国有关机构已发出警告:“不要
认为水是无穷无尽的天授之物,事实上世界上的水荒正在不断
地加剧,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五、人口和健康问题。
人口问题好似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恶果之一,它又为成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粮食紧张等全球问题的
重要根源。
其中人口膨胀、人口老龄化、粮食危机等问题日益
严重。
各种新兴病菌不断出现,很多病菌的杀伤力已经远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