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1第一章 历史上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第一编:自然观

观感性的、猜测思辨的;它从总体上把握自然界,把 物质归结为一种具体形态,缺乏实验科学基础,这是 主要的缺陷。
第二节 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公元五世
纪至十五世纪)
• 一、宗教简介: • 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
公元一世纪中叶,基督教产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 135年从犹太教中分裂出来成为独立的宗教。392年, 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封 建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
元七世纪初诞生于阿拉伯半岛。它是由伊斯兰教的先 知穆罕默德所创,目前世界上有10亿多信徒,他们大 多分布在阿拉伯国家,以及中非、北非、中亚、西亚、 东南亚和印度、巴基斯坦、中国;有些国家还以伊斯 兰教为国教。
佛教
•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
世纪古印度的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 名字是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 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 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 传入我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 色的中国佛教(Chinese Buddhism)。由于传入的时间、 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 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 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铁马秋风塞外 杏花春雨江南
青藏高原隆起强烈地改变了大气环流, 青藏高原隆起强烈地改变了大气环流,中国的大西北地区从此在干旱 的内陆西风气流的控制之下,降雨减少而蒸发量却上升, 的内陆西风气流的控制之下,降雨减少而蒸发量却上升,地表裸露成为巨 大的风蚀区,千百万年来在西风的输送下,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 大的风蚀区,千百万年来在西风的输送下,面积达 万平方公里 的黄土 高原终于形成。 高原终于形成。 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 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还 表现在对冷暖气流的屏蔽作用;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国东部地区形成了 表现在对冷暖气流的屏蔽作用;青藏高原的隆起, 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对我国冬、夏季风有促进作用。 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对我国冬、夏季风有促进作用。
公元前500年的阿那克萨哥拉提出 “种 公元前 年的阿那克萨哥拉提出 子说” 子说”,认为世界万物可以分割成无限小 的种子。 的种子。 他认为,人和自然有着共同的构成。 他认为,人和自然有着共同的构成。他 提出一个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食物为什么能够变成人的 血肉?表面上看, 血肉?表面上看,食物与人的血肉没有任 何相同之处, 何相同之处,但这些大学被我们吃了以后 却变成了人的血肉,因此应当承认, 却变成了人的血肉,因此应当承认,这些 食物中一定包含着血液、 食物中一定包含着血液、神经和骨骼等我 们身体中具有的元素。否则的话, 们身体中具有的元素。否则的话, “毛怎 能来自非毛,肉怎能来自非肉呢”?只是 能来自非毛,肉怎能来自非肉呢” 由于这些元素很小,我们才看不见他们, 由于这些元素很小,我们才看不见他们, 但我们从理性角度上可以认识到, 但我们从理性角度上可以认识到,这些很 小的东西就是人和自然物共同具有的“ 小的东西就是人和自然物共同具有的“同 类体” 类体”。 留基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留基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2.人类只有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才能从自然界那里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3.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哥白尼牛顿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从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自然辩证法贯穿的基本观点第一.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第三.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第四.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有所不同二、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哲学科技哲学的体系:形式科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区别:1、看待自然观方面2.看待科学技术方面3.看待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方面三、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社会1、哲学方面2、社会学、历史学方向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研究方向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一)创立时期1、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2、批评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3、研究了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发展时期1、科学社会学2.科学学3.技术文化学二、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1.自然观方面(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科学哲学(1)反归纳主义(2)经验证伪原则(3)划界标准:重言式命题、列尽各种可能性的逻辑命题、数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宗教神话、伪科学(4)理论是大胆的猜测:理论先于观察,有保留地赞同康德“理性给自然界立法的观点”、科学开始于问题、理论是大胆的猜测(5)知识增长的理论可证伪度:第一,理论表述的内容愈普遍,可证伪度就愈高;第二,理论表述的内容愈精确,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科学发展的四段式:1、科学开始于问题;2、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即理论;3、各种理论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4、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问即P1→TT→EE→P2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论范式:(1)从心理上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2)从理论和方法上说它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模型”或“框架”,总体说,就是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所共同具有的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
自然辩证法总结.doc终结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总的观点。
它在历史上主要体现在:1)、朴素唯物主义自发辩证法自然观2)、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自然观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其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典型代表是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子观。
1)、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自然界的本原是某一种物质(如水、火等)或某几种物质(如金、木、水、火、土等)或某种抽象的东西(如气、道、端、理等);物质与精神不可分离,灵魂不能脱离肉体独立存在;自然界是物质的、运动的,是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统一。
(2)自然界的生成和发展来自于其内部物质的矛盾运动,“在宇宙中,阴与阳两种基本力量处在永恒的矛盾中”;自然界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人来源与自然界,并与自然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关系;人类能够运用“阴阳”、“五行”和“气”;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2)、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自然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本原,是决定事物运动和变化并赋予其特定秩序的内在原因,是自然界(包括人类)的本性,是他们运动变化的原因和依照的原则。
(2)自然界的本原存在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或“某种特殊的东西中”。
(3)宇宙是有形的,有限的;它是运动的。
(4)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人类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路径及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并获得知识。
4、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1)、整体性和直观性2)、思辨性和臆测性3)、自发性和不彻底性5、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1)、宗教神话自然观的观点2)、宗教神话自然观的作用6、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1)、自然哲学的概念:自然哲学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前身,它是指从哲学的角度,依靠经验和观察方法而形成的哲学思想,它包括自然观、人生观等内容。
2)、自然哲学的作用:(1)冲破了宗教神话世界观的桎梏(2)为朴素唯物自然观奠定了知识基础(3)为朴素唯物自然观奠定了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7、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1)、成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公用地悲剧”。
• 在几乎所有的公有资源例子中,都产生了与公用地悲剧一 样的问题:私人决策者过分地使用公有资源。政府通常管
制其行为或者实行收费,以减轻过度使用的问题。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9
分析以上材料并思考:
• 部分最优与整体最优的关系 • 一个系统应该如何实现整体最优?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0
五、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原理
•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下: • 1. 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
结 构 的 外 在 表 现 —— 结 构 功 能 规 律;——结构决定功能; • 2. 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 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
• 1.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 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 关系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9
• 具体来说,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又 表现为加和性与非加和性两个方面:
• 1.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
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 关系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自动排沙、控制进水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
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
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4
自然界的定义:
• 广义的自然界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 整个宇宙
• 而狭义则指在某种程度上与社会相对 立的自然界。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5
物质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系统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课堂讲授2学时,课外阅读和网上讨论0.5学时。
2020/10/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6
第一节 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辨证自然观
一、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形式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三、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第一节
一、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它的创立 为科学技术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 价值论的前提。20世纪以来在总结概括现代自然科学新成 就的基础上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4学时,阅读和网上讨论4学时。
第一编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直至亚里士多德时代,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仍然是 一回事,并且是以脱离实用技艺、从事纯理论的探 索为目的的。
2020/10/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9
第一节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古代的自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 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它对大自然作出合乎理性的说 明,这种说明大体上是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的。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主要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概括总结自然科学 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揭示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以 及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因此,要密切结合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论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 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掌握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动力——自然是自我运动的。
2020/10/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12
三、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近代自然科学获得了全面的、系统的发展,它从不同的领域打开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个有一个缺口,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
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自然辩证法第1章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古代的自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素 辩证法的自然观。 围绕三个问题对自然作统一的合乎理性的说明。 1、万物的本原 “本原”的原意。是“开始”,指构成万物的根源、 元素、始基或共同基础。 2、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古代自然哲学家试图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揭示产生 事物的起源和演化,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 想。 3、“自然”的涵义 古代自然哲学家认识到世界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 断地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1)“星云说”。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 (2)地质“渐变论”。1830年至1833年,英国地 质学家赖尔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世纪40年代,迈尔、焦 耳等人 (4)尿素的人工合成。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 (5)细胞学说。1838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 1839年,动物学家施旺 (6)生物进化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 (7)电磁场理论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思韦 (8)元素周期律。1869年前后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等。
上述理论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特别是: 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与转化定 律和电磁场理论的建立); 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细胞学说和生物进 化论的建立), 揭示了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其相互联系 与相互转化,打通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 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就得到了说明,就被归之于自 然的原因,从而使辩证自然观取代机械论自然观 成为历史的必然。
谢 谢!
Back Next
2、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 牛顿的决定性原理:物理系统未来一切时刻的行为, 都由系统内部所有物体在某一给定时刻的初始位置 和初始速度以及作用于物体上的力完全而精确地确 定。 牛顿力学的巨大成就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理论上决 定论描述日臻完善。科学家采用牛顿的方法研究了 多质点体系刚体,进一步发展了牛顿力学;使力学 成了第一个真正数学化的科学。二是在实践上引力 论获得了一系列光辉的确证,如预见哈雷彗星的回 归、天王星的发现等等。 至18世纪末,法国哲学家把这种机械决定论推向了 顶峰。 霍尔巴赫:宇宙间存在着普遍的必然的因果联系,宇 宙本身是一条原因和结果的无穷锁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科学技术与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总的认识的观点。
它的形成和发展同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古代朴素自然观、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
20世纪以来相继出现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章历史上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本章结合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过程,阐述自然观发展的各种历史形态及其演替,重点是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基本观点及其重大意义。
【案例与讨论】1、原子论思想自泰勒斯提出“万物缘于水”这个命题以来,自然哲学家们都相继发展了对自然现象进行说明的理论。
早期的人们都把自然现象归于某种单一的自然物质,如水、火、气等,这种作法虽然完成了对自然界的统一解释,但并不令人信服。
人们都知道,自然界中既有水,也有火。
但常言说得好,水火不相容,它们分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为什么水本质上就是火或者反过来火本质上就是水呢?如此看来,用单一的自然物质作为自然界统一的基础是行不通的。
自然界的现象和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将“多”统一为“一”是不大容易的,特别是在现象的层次上,更是不能服人。
由于“多”和“一”的矛盾不能解决,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不能牢固建立,科学的大发展就不可能。
原子论者留基伯(活跃在公元前440年左右)、德谟克利特(约前460——约前371)是爱奥尼亚人,前者生于米利都,后者生于希腊北部的阿布德拉,他们提出了科学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原子论的思想。
原子论主张,世界是统一的,自然现象可以得到统一的解释,但统一不是在宏观的层次上进行的,不是将一些自然物归结为另一些自然物,而是将宏观的东西归结为微观的东西,这些微观的东西就是原子。
把一个物体一分为二,它变得更小,但仍然是一个物体,它还可以被一分为二。
这个过程是否可以无限的进行下去呢?原子论者说,不能。
分割过程进行到最后,必然会有一个极限,这个极限就是原子。
所谓原子,在希腊文中的意思就是不可再分割的东西。
原子太小,我们看不见,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世界的共同基础是原子。
为什么世界上诸种事物会彼此不一样呢?原子论回答说,这是因为组成它们的原子在形状、大小、数量上不一样。
这个回答看似平常,但非同一般。
我们知道,世界上丰富多彩的事物之所以难于统一,原因在于,它们看起来彼此有质的区别,原子论把这些质的区别还原成一些量上的差异,就使统一的自然界可以用数的科学来描述。
我们知道数学在今天对于自然科学是必不可少的,之所以会这样,因为有原子论这样的思想基础。
原子论在希腊时代还只是思辨的产物,主要是一种哲学理论,不是科学理论,原子论者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本人并不是科学家。
但是作为一种杰出的科学思想,原子论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近代科学重新复兴了原子论,并在实验基础上构造了物质世界的原子结构。
今天,“原子”不再是一种哲学的思辨,而是一个物理学概念。
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而原子则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0世纪,人们对原子核的内部组成又有了新的发现。
这一切科学成就都根源于2500年前古希腊原子论者的天才构想。
资料来源: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讨论题1.为什么古希腊人往往把某种具体的、特殊的物质状态当成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本原?2.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3.古希腊原子论对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意义是什么?2、女神的启示著名的德国化学家维勒(1800—1882)的一生,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发现了铍和铝,发表了270多篇化学论文,著有《无机化学基础》、《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分析实验》等主要著作。
他获得世界各国给予的荣誉纪念317种。
维勒最重大的成就要算在科学史上第一次从无机物中人工合成出有机物,而他一生中最大的憾事之一也许是没有发现他应当而且可能发现的“钒”元素。
分析维勒在这项研究工作中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则可以作为我们的借鉴。
19世纪20年代,在有机化学领域中,“生命力论”占支配地位。
这种观点认为,动植物有机体具有一种神秘的生命力,借助它才能制造有机物质。
所以有机物不能用无机物质合成,只能在生物有机体内产生。
至于生命力是什么?生命力论的代表人物、当时欧洲化学权威贝采里乌斯说:“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它始于何处和终于何处。
”这就把有机物神秘化,在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人为地造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显然,这种理论是唯心论、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论在有机化学领域中的反映。
1824年,年仅23岁的化学家维勒在研究氰酸与氨水这两种无机物的化学作用时,竟然获得了当时只能从动植物体内才能得到的两种有机物,即草酸与尿素。
这一实验结果惊动了化学界,遭到了许多科学家的强烈反对,连他的老师贝采里乌斯也挖苦地说,能不能在实验室里制造出一个小孩来!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结果,并取得向传统观念“生命力”作斗争的可靠证据,维勒又用了四年的时间进行一系列的实验与研究,他分别用不同的无机原料,采取不同的方法合成出了同一种有机物尿素,从而证实了他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重要发现是确实无误的。
1828年,他发表了一篇题为《论尿素的人工制成》的总结性论文,以雄辩的事实公布了这一重大科学成果。
维勒的这一历史性发现,不仅用事实填平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鸿沟,动摇了生命力论的基础,为有机合成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而且沉重地打击了有机化学领域中所反映的错误哲学思想,为唯物辩证法自然观的创立提供了化学上的证据。
在维勒人工合成尿素的启发下,人工合成有机物的工作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1830年,维勒在对墨西哥出产的褐色铅矿石的研究中,发现其中含有的一些金属的化合物呈现红色为主的多种颜色。
开始维勒猜想组成这些化合物的金属可能是一种新元素。
可是他没有按照这种设想追究下去,而是根据这些化合物的表面特征,主观地断定这种金属是“铬”元素。
1831年,瑞典年轻的化学家肖夫斯唐姆在分析瑞典马兰的塔布格矿山的矿石时,见到了相同的现象,产生了一种与维勒类似的想法。
可是他所持的态度和维勒不同,没有立即给这种元素下断语,而是对所出现的情况作了深入研究,对矿石的化学成分作了细致的分析,经过好几次的实验,发现其中并没有“铬”元素,终于在他的导师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的指导下,找到了被命名为“钒”的新元素。
维勒与钒的发现失之交臂之后,他的老师贝采里乌斯教授给维勒写了热情有趣的信。
他在信中一方面对维勒在科学研究中的失误进行了安慰,说“他发现合成尿素时所需要的聪明才智,比发现十种新元素还高”。
另一方面,还讲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启发维勒吸取这次教训。
他说:“在以前,遥远的北方住有一位漂亮可爱的女神,名字叫做钒纳蒂丝。
据说有一天,来了一个人敲她的房门。
这位生来爱幽静的神女,一时懒得动手,要等待听到第二次敲门声时,她才去开门接待。
哪知道那位来宾一敲之后,看见没人迎接,竟回头跑开了。
女神感到有点奇怪,就急速把头伸出窗外去探望客人是谁。
同时,她又想问这人:为何你那样心急?她自言自语道,‘那正是维勒呀!好吧,他空跑一趟是应该的。
如果他走过门前稍微费点功夫从窗外瞧瞧,就知道里面有人,可以进来了。
如今他匆匆地在窗外跑过了’。
过了几天,又有人来敲门,他一次敲不开,就一直敲下去,这时那位女神不能不起来开门去迎接那位有耐心的客人了。
这位客人就是肖夫斯唐姆。
见面后,女神爱上了他,结婚后生下了一个儿子叫钒。
”维勒读了此信后,受到很大启发和教育,他很快就给他的老师写了回信。
信中写到:“我十分感谢您,因为您把那美丽女神的故事告诉我,老实说,我没有访到那样美丽的女神。
”为什么“需要的聪明才智比发现十种新元素还要高”的首次人工合成尿素能在维勒的手中完成,而钒元素的发现却在他的眼皮底下悄悄溜走了?维勒能够突破“生命力论”,从无机物中合成了尿素,不仅由于他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对新发现的事实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并经过实验的反复检验;而且因为他不迷信当时在学术界盛行的生命力论,解放思想,敢于寻找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联系。
正因为如此,当他第一次看到在无机物化合时形成草酸和当时尚不清楚的“白色结晶物”时,他就敏锐地注意到这种物质的“奇异”现象,并肯定它不是无机性的化合物氰酸氨。
在进一步的实验中,他很快就“料想到氰酸与氨化合后生成一种有机物”,并从这种观点出发,做了许多实验。
1828年,维勒在《论尿素的人工制成》一文中郑重地宣布:“借氰酸与氨的化合,形成了尿素。
这是个特别值得注意的事实,因为它提供了一个从无机物中人工合成有机物并确认是所谓动物体上的实物的例证。
”随之,维勒进一步认识到,如果在实验室中可以合成这种有机物,那又为什么不能合成出别的有机物呢?根本不需要什么“活力”的存在,主张活力论的学者是不正确的。
可见,维勒在研究合成尿素时,其方法是唯物的,他的思路是符合关于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统一性、互相联系、互相过渡的辩证法的。
如果维勒受“活力论”观点的严重束缚,相信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是不可逾越的,那么在实验中即使发现了“奇异的结晶物”,他也可能与许多化学家一样,把它误认为氰酸氨,这便不能产生从无机物中制取尿素的念头,更不可能无视化学权威的反对,坚持长时间的实验和研究,直到完全成功。
可是,维勒在研究墨西哥的黄铅矿时,他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与探索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时所采取的方法完全两样,既没有做过必要的实验、掌握足够的事实,也没有对该化合物进行深入的研究,而是抓住一些表面的、片面的特征,从主观想象出发,贸然把这种元素确认为“铬”,从而错过了发现新元素“钒”的机会。
资料来源:马慧琴:《哲学案例教程》,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讨论题1.维勒用无机物制成尿素对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意义是什么?2.为什么“需要聪明才智比发现十种新元素还要高”?3.维勒与“钒”失之交臂的经验教训是什么?从思想方法上来讲,维勒的“失败”与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有何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基本特征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有过极其辉煌的历史成就:如四大发明、天文历算、造船航海、水利地学、建筑工程、矿冶铸造等。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萌芽:远古到夏、商、西周(远古—公元前770年)雏形:春秋战国到秦汉前(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形成:秦汉到南北朝(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高峰:隋唐、宋、金、元时期(581年—1368年)停滞:明清时期(1368—1840年)(资料来源:杜石然等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纲(上、下).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以实用为基本特征,是一种科学和技术始终未能分离的状态;与古希腊和罗马的科学技术相比,由定理、定律表现出来的理论化的自然科学知识较少,而实用形态的知识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