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诗经共30页文档
第二章 诗经
“毛传”、“郑笺”、“孔疏”:
战国鲁人毛亨所作诗注,后人称《毛诗
故训传》,简称 “毛传”。 东汉郑玄为毛诗所作的笺注,简称“郑 笺”。 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中为毛传、郑 笺所作的义疏,简称“孔疏”。
第二节 《雅》《颂》
《雅》《颂》中的作品有三个方面 的内容比较突出: 商周民族的史诗 贵族的政治讽刺诗 宫廷乐歌和宗庙祭祀歌
王、郑、齐、魏、唐、秦、陈、郐、曹、 豳十五国风; “雅”包括小雅、大雅; “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风雅颂——汉儒的解释: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
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 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故曰风。”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 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 者也。 (《毛诗序》)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 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 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下天下。”
(《汉书·食货志》)
“孔子删诗”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 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 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 “关雎之乱以为《风》始 ,《鹿鸣》为《小 雅》始 ,《文王》为《大雅》始,《清庙》 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 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 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爰乐适逝莫三无硕 得土彼将我岁食鼠 我乐乐去肯贯我硕 所土土女顾女黍鼠 。。。。。。。。
……
《国风》中有不少反映战争和徭役
的诗歌。 例如《豳风· 东山》 《王 风· 君子于役》等。
《豳风· 东山》
描写了周公东征,三年而归,从征战 士们在归途中对故乡和亲人产生了深深 的思念之情。瓜蒌爬到屋檐上,地鳖虫 生在屋里厢,门口结上了蜘蛛网;耕地 变成了野簏场,夜间鬼火随风荡。这是 多么荒凉凄惨的景象。然而, 对荒凉 景象的描写,反衬出战士们对故乡的无 限热爱与思念之情。
第二章诗经
第一节《诗经》概说
第一部诗歌总集
305篇
“诗”或“诗三百”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黄河流域
❖ 一、《诗经》的搜集与编定
采诗说
献诗说
删诗说
孟春《之左月传,•群襄居公者二将十散九,年行》人:振 动吴木公铎子徇札于来路聘以,采见诗叔,孙献穆之子太,师说, 之。比…其…音请律观,于以周闻乐于。天使子工。为故之曰歌王 请 观 南于》者 食 《 故周不货国天……乐窥志子语为。牖听》·召之使户政)公歌工而,谏《为知使弭邶之天公谤》歌下卿》、《。至:《周( 于鄘南列《》》士汉、、献书《召
❖ 二、燕飨诗
燕飨诗: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 内容,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
《鹿鸣》
呦燕呦飨鹿不鸣是,单食纯野为之了苹享。乐我,有而嘉有宾政,治鼓目瑟的吹:笙。 吹发笙挥鼓亲簧亲,之承道筐,是宗将法。之人义之,好表我现,出示浓我厚周行。 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
七❖月三流、火农,事九诗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关无于褐农,业何生以产卒生岁活?和三相之关日的于政耜治,、四宗之日举趾。 同我教妇活子动,的馌诗彼歌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 执懿《筐豳,风遵·彼七微月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 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颂
其余十三国风都在黄河流域
分类 音乐 篇 特点 目
风 雅 大 朝廷 74
雅 正乐 王朝 京畿 地区
小 的音 31 雅乐
颂
时代
作者
西周晚期 上层贵族
小部分于 下层贵族
东周
地位低微
者
西周初期 上层贵族
小部分于 西周末期
内容、特点
第二章.《诗经》doc
第二章《诗经》题记:一、《诗经》的基本情况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在先秦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
到汉代,《诗》被朝廷正式奉为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形成:《诗经》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二、《诗经》来源和结集1、“采诗说”班固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汉书食货志》何休说:”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诗经》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而它包括的地域又很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不经过有意识、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像《诗经》这样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总集的出现恐怕是不可能的。
《诗经》这部书,我们认为当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的。
但这只是《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歌如此,如《国语》所谓“瞽献曲”之类。
2、“献诗说”至于雅诗和颂诗的大部分,可能是公卿列士所献的诗(《国语周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矇诵。
(襄公十四年《左传》师旷语略同。
)统治阶级采集诗歌的目的,除用以教育自己的子弟和娱乐外,主要是为了了解人民的反映,考察其政治的效果,以便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所谓“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
3、“删诗说”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三百篇是经过孔子删订而成的。
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
第二章 《诗经》
第二章《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传统的起点和源头。
一、《诗经》概述1、释名:《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到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但并未视为经典,汉置“五经”博土,《诗》于是才被官方推崇为儒家的经典之一,所以称为《诗经》。
2、《诗经》的篇数为305篇,不包括有目无辞的6篇“笙诗”,它是一部为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3、《诗经》的收集和编订“采诗”、“献诗”、“删诗”之说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国语•召公谏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删诗”说不可信。
4、《诗经》的分类及风、雅、颂的含义。
5、《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地域。
《诗经》305篇产生的确切年代,现已很难一一考定,但可大致论定其创作时期是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从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前后大约500年间。
6、《诗经》的作者:《诗经》只有少量篇目提及作者,大部分篇目的作者难以确考。
从采诗说、献诗说来看,这些诗篇可能经过周王朝各代王官、乐师加工修订,经传既久,经手亦多,具有集体创作的性质。
7、《诗经》的应用和流传在春秋时期贵族的现实生活中,不仅在朝会典礼上要诵诗为礼,《诗经》还被公卿士大夫们用作美刺的手段和赋诗言志的工具。
“赋诗言志”:“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借人家的诗句表自家的意思。
如: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
子姑就馆,将图而告。
”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
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
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春秋左传•定公五年》)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古代文学史之诗经
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简介一、原始歌谣1产生于劳动实践的歌谣普列汉诺夫曾在其《没有地址的信》中引用毕歇尔的话:“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劳动、音乐和诗歌是极其紧密地互相联系着的,然而这三位一体的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劳动,其余的组成部分只具有从属的意义。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杂谈》:“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
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
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
”《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吴越春秋》:“断竹,续竹,飞土,逐肉”2产生于巫术活动的歌谣高尔基《论文学》:“古代劳动者们,渴望减轻自己的劳动,提高劳动效率,防御四脚和两脚的敌人,以及用语言的力量,即用‘咒文’和咒语的手段来影响自发的害人的自然现象。
最后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它表明人们是多么深刻地相信自己语言的力量,而这种信念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组织人们的相互关系和劳动过程的语言具有明显的和十分现实的用处。
他们甚至企图用‘咒语’去影响神。
”《礼记.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二、《诗经》的分类1关于《诗经》的分类,有的研究者主张按照内容来分。
《毛诗序》:“风,风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围绕着封建王政教化来展开。
朱熹的《诗集传》也是这种观点。
“风者,风俗歌谣之诗也。
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
”“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颂者,宗庙之乐歌。
”2有的研究者主张《诗经》是按照音乐的性质分类的。
第二章诗经 2 优质课件
情绪。 《邶风·静女》 《郑风·溱洧》 (3)描写真挚的相爱和刻骨的相思以及遇到波折时失恋的痛 苦。
《秦风·蒹葭》 (4)描写在受到外来干涉时的强烈反抗情绪。
《将仲子》 (5)表现爱情不幸的弃妇之辞,反映了妇女们被丈夫欺凌、
遗弃的悲剧,抒发了不平之音。 《氓》
第二节 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深广,全方位再现了商周时代的社会与 历史画面。
一、祭祖颂歌(祭祀诗) 宗Fra bibliotek祭祀的乐歌。 颂诗几乎都是祭诗,大小雅中也有一部分祭祀的诗。
史 诗(祭祖诗):大雅中的《生民》 《公刘》 《绵》 《皇矣》 《大明》
这些史诗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文学价值。
二、农事诗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喓 ,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 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豣,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 室处。
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 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 子”。
2、献诗说(颂诗、雅诗中的讽刺诗)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 ——《国语·周语·召公谏弭谤》
3、删诗说 古代最流行的说法是孔子删诗。 比较可信的解释是出自周王朝的乐
师、乐工之手。
四、分类、体例
第二章诗经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与分类
可以说《诗经》是一轴巨幅 画卷,当时的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 风习等等,都有形象的表现。
1、祭祖诗
我国古代祭祀活动 十分盛行,不少民族 都产生了赞颂神灵、 祖先的祭歌。保存在 大雅和“三颂”中的 祭祀诗,大多是以祭 祀、歌颂祖先为主, 有的叙述部族发生、 发展的历史,有的赞 颂先公先王的德业, 总之是歌功颂德的作 品。但这些作品,有 着一定的历史认识价 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情歌:《诗经》中的情 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 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 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 情感。
婚姻家庭诗:《诗经》 中反映结婚和夫妻家庭生活 的诗,虽不如情诗丰富,但 也很有特色。
弃妇诗:在男女不平等 的夫权社会,婚姻的幸福对 妇女来说,常常只是一个美 好的愿望而已。《诗经》有 很多表现婚姻不幸的哀歌。
6、《诗经》的流传与研究
《诗经》虽经历了秦始皇“焚书 坑儒”之劫,但以其口耳相传、易于 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 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 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 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 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 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毛苌的古文“毛诗” 晚出,在民间广泛流传,最终压倒了 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 亡佚,今本《经诗》,就是“毛诗”。
风,即音乐曲调;十五国风, 即各地区的乐调。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 王畿的乐调。
颂,宗庙祭祀之乐。
3、《诗经》中的诗作 者
《诗经》中的诗作者,有的 有主名,有的无主名,有的有 争议。大体分两类,十五国风 和小雅的一部分是下层民众, 颂和大雅多出贵族文人之手。
第二章 《诗经》资料
国风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包括: 周南(11)、召南(14)、邶风(19)、鄘 (10)风、卫风(10)、王风(10)、郑风 (21)、齐风(11)、魏风(7)、唐风 (12)、秦风(10)、陈风(10)、桧风 (4)、曹风(4)、豳风(7)等十五个地 区的乐歌
2、《诗经》的篇目与分类: 《诗经》的篇数为305篇,不包括有目 无辞的6篇“笙诗”,它是一部为配乐 演唱的乐歌总集。(小雅:《南亥、 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有目无辞,一说原来有辞,后来亡佚 了,本来就有声无辞,是由笙演奏的)
包括《风》、《雅》(大雅、小雅)、 《颂》(周颂、鲁颂、商颂)。
《周颂》31;《鲁颂》4;《商颂》5. 其中《商颂》究竟为何时之作品,学 界有争议。(一说为商,一说为宋)
3、《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地域。 《诗经》305篇产生的确切年代,现已 很难一一考定,但可大致论定其创作 时期是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从 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500多年)。
燕飨、宴飨。《左传》、《礼记》《仪礼》
战国时期,诸侯力争,诗礼乐陷入低 谷。儒家学者依然重视。(反诗思潮)
汉代,《诗三百》成为经学之一,从 此《诗》一变而为“经”,许多评价 和诠释也都是在经学的前提下进行的。 如“美”、“刺”,甚至以史说诗。 正、变、美、刺。变风变雅
宋代,《诗经》依然是处于“经学” 的圣地,但宋人对汉人的诠释已经开 始怀疑、否定。欧阳修、郑樵、王质 等 朱熹“淫奔”之说。里巷歌谣之作。 清代,方玉润第一次把《诗经》作为 文学作品来认识。(《诗经原始》), 但对于整个清代《诗经学》来讲,方 玉润的声音是微弱的。
3第二章_《诗经》
主讲:杨志君
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文明古国之诗:
• 埃及《亡灵书》(宗教性诗集,前14世 纪)
• 巴比伦《吉尔迦美什史诗》(前18世纪) • 印度《梨俱吠陀》(前11世纪) • 希腊《荷马史诗》(前7世纪) • 中国《诗经》(前6世纪)
一、《诗经》的性质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 收录了自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另外六篇有目无辞。
(1)政治讽谕诗(正月、黍离、十月之交等); (2)感叹身世诗(北山、北门等); (3)怨恨劳役(东山、雄雉、何草不黄等); (4)斥责丑行(新台、南山、相鼠等)。
五、燕飨诗
• 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燕飨 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诗经》 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燕飨诗以文学的形 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
一、农事诗
• 写劳动的艰辛(《豳风 ·七月》)用物
候形象地表现季节更替的抽象概念,表达方 式独特而生动。
• 劳动的愉悦( 《周南·芣苢》) • 劳动者的不满情绪(《硕鼠》,《伐
檀》)
二、战争徭役诗
1. 有些诗篇从正面歌颂角度描写战争,表现同 仇敌忾,共御外侮,斗志昂扬的乐观情绪。
2. 更多诗篇表现了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 往,充满忧伤的情绪。
四、怨刺诗
• 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往往在 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
• 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 • 在周室衰微,礼崩乐坏,政教缺失,人伦废绝,
刑政苛酷的时代背景下,公卿列士、贵族大夫 及社会各阶层人士,悯时丧乱,忧世忧生,以 诗来针砭时政和社会弊端,感叹身世遭遇。
分类
•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 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又称郊庙歌,是宗教祭祀活动 中咏唱的赞颂神灵、祖先,祈福禳灾 的诗歌。
第二章 《诗经》
据《论语》中有关记载看来,也许孔子 论语》中有关记载看来, 是做过一番“正乐”之类的整理工作的: 是做过一番“正乐”之类的整理工作的: 子曰: 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 子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 各得其所。 《雅》、《颂》各得其所。”(《论 子罕》 语·子罕》) 子罕
三、《诗经》的作者 诗经》
古文《诗经》只有毛诗( 古文《诗经》只有毛诗(鲁人毛亨和 赵人毛苌)一家。 赵人毛苌)一家。 三家诗” “三家诗”和毛诗不只是书写文字的 不同,文句、 不同,文句、训诂和内容解释也有很 大不同。 大不同。 西汉“三家诗”占统治地位, 西汉“三家诗”占统治地位,东汉以 三家诗”渐衰, 后,“三家诗”渐衰,毛诗独存而盛 行于世。删诗” “删诗”
1、“采诗”之说。据古代典籍记载,古 、 采诗”之说。据古代典籍记载, 有所谓“采诗之官” 专于民间采诗, 有所谓“采诗之官”,专于民间采诗, 献诸朝廷, 献诸朝廷,作为统治者了解民情的一种 手段。 手段。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 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艺文志 。(《 艺文志》 得失,自考正也。(《汉书 艺文志》)
3、释《颂》 、 是用于朝廷、宗庙的乐章, 《颂》是用于朝廷、宗庙的乐章,是祭 祭祖时所用的歌舞曲。祭祀祖宗、 神、祭祖时所用的歌舞曲。祭祀祖宗、 祈祷神明,赞颂王侯功德, 祈祷神明,赞颂王侯功德,是其主要内 其形式特点是诗乐舞结合。 容;其形式特点是诗乐舞结合。《颂》 为庙堂乐章, 为庙堂乐章,表现了对上帝和祖先神的 崇拜,是奴隶社会神权至上的反映。 崇拜,是奴隶社会神权至上的反映。
第二节《诗经》 第二节《诗经》的内容
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 2、农事诗 、 3、燕飨诗 、 4、怨刺诗 、 5、战争诗 、 6、徭役诗 、 7、婚姻爱情诗 、
古代文学 第二章诗经(全)
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概说《论语·为政第二》:“《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一、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汉代独尊儒术,将据说经孔子整理的书,都称为“经”,尊为经典。
于是《诗》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为“五经”。
下图为宋代马和之为《豳风·七月》配写的诗意画(局部),表现年终农闲之际,农人聚在一起宴饮之乐。
《诗经》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声无词的笙曲),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二、编定1、献诗: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国语·召公谏弭谤》)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
2、采诗: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并借此观风察政。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动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班固《汉书·食货志》)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3、删诗:汉人认为经过孔子的删定。
但此说不可信。
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史记·孔子世家》)《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
——《论衡·正说》删诗说影响很大,至今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A.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鲁乐工演奏十五国风,名称顺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
当时孔子仅八岁。
B.《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之后,此年为鲁哀公十一年(前484),时年孔子六十九岁,但《论语》中孔子此前言“诗”,皆曰“诗三百”,不闻“三千”。
第二章《《诗经》
2021/4/6
9
▪ B.浓厚的劝勉、告诫意味。 ▪ 《烈文》写周成王祭祖时告诫助祭的诸侯,要他
们“无封靡于尔邦”,而应“继序其皇之”,最 后以“呜呼,前王不忘”作共勉词。
▪ 周人祭祀诗中的劝勉、告诫意味的出现,与周人 天命观密切相关。
▪ 孔子开办私学之后,《诗经》则成为孔子教育子弟的基 本教材。
▪ 秦始皇焚书坑儒,《诗经》亦未能免于秦火。
▪ 汉初,有齐人辕固生、鲁人申培、韩人韩婴以今文分别 传授《诗经》,是为齐、鲁、韩三家诗;
▪ 此外还有毛苌传自战国时代毛亨的古文《诗经》,是为 毛诗。合称为“四家诗”。
▪ 武帝时代,齐鲁韩三家诗皆列入官学,设博士。毛诗较 为晚出,只在民间流传。东汉大儒郑玄独赏毛诗,为之 作笺,毛诗乃日渐大行于世,其他三家遂渐堙没。
2021/4/6
6
二、思想内容:1.祭祀诗
▪ (1)概念。祭祀诗,汉代称作郊庙歌。它是上古宗教的产物。 “祭祀之道,自生民以来则有之。”(《后汉书·祭祀志》) 祭歌属于初民生存斗争的一部分,他们崇拜超自然的神秘力 量,希望通过祭祀与之沟通,从而实现自己的愿望。
▪ 《诗经》中的祭祀诗,主要是周人祭祀的产物。
2021/4/6
11
▪ D.往往穿插对祭祀盛典的描写。 ▪ 祭祀典礼往往十分盛大,以显示人的事神之诚。
2021/4/6
7
祭祀诗(续1)
▪ (2)内容特征
▪ A.神化先王,宣扬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 如《我将》祭文王:
▪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佑)之,仪式 刑文王之典。
▪ 再如《时迈》,此乃周天子巡狩天下时祭祀山川 之歌。武王伐纣,天下震荡,故周天子巡视天下, 安抚山川神灵、诸侯百姓。所谓“怀柔百神”, 表明周天子乃代天行道,地位高于大地上的百神, 这实际上表明人的地位的上升。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章--诗经PPT课件
.
41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娥眉,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卫风·硕人》
比喻
.
42
3.兴:
• 兴,起也。
•
——《说文解字》
.
43
五 、
《 诗 经 》 的 流 传
.
44
(一)秦始皇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根
据丞相李斯的建议,焚烧了除
秦史之外的其它国家的史书,
《诗》、《书》和诸子典籍仅 限于博士官保存,只保留了医
.
32
学术争鸣
•
关于《商颂》的创作年代,目前学术界存在
两种看法:一说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一说是春
秋时期宋人所作的宗庙祭祀乐歌,主要颂赞殷商
先祖的功绩。
•
目前采用的教材袁行霈主编的高教版《中国
文学史》采前说。
.
33
(二)《诗经》分类的标准
• 1.《诗经》分类的几种说法:
•
关于《诗经》如何划分,后世学者有不同看法。主
.
19
•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
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才
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
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
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
——《史记·孔子世家》
.
20
•
孔子是否删诗, 作为《诗经》研究史上的一
大公案,从唐宋绵延至今,争议颇大。到了近现
代,经过诸多学者的辨析,基本上有了一个比较
.
60
四、婚恋诗
.
61
.
62
.
63
五 、 怨 刺 诗
.
第二章《诗经》
第二章《诗经》第一篇:第二章《诗经》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一、《诗经》的编定:(一)何谓《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作品。
何谓“经”?《说文解字》说:“经,从织也。
”清朝学者段玉裁说:“织之从(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
”(二)《诗经》的编集《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记载。
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消息。
1、所谓“献诗”,源于《国语·周语上》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即按周代制度,王室的公卿大夫也有献诗的义务。
又《国语·晋语六》说:“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
”《左传·襄公十四年》云:“史为书,瞽(gǔ)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
” 《左传·昭公十二年》又说周穆王时“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
” 《礼记·王制》也云:天子“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
” 《诗经》也提到“王欲玉汝,是用大谏。
”(郑笺:玉者君子比德焉,王乎我欲令汝如玉然,故作是诗用大谏正汝,此穆公至忠之言。
)《诗经·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献诗的目的,从天子的角度来说,是“观民风”;从臣子的角度来说,则为讽谏。
2、“采诗”之说出自汉人。
刘歆《与扬雄书》:“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1 求代语、童瑶、歌戏。
”班固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艺文志》)又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汉书·食货志》)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