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1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1 我们当地的风俗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2、你知道有哪些尊老的风俗吗?
3、总达了人们多样的感情。
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交流。
最后,学生通过对“尊老”习俗的交流,再次体会“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说说你们开展过哪些文明祭扫活动。
二、重阳节
1、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2、说说把重阳节定位“老人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措施对保护重阳节风俗有什么意义?
板书设计:
风俗就在我们身边
爱幼
其他风俗
尊老
第二课时:奇妙的节日风俗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知道节日背后的历史含义,感受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2、能主动探究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并产生积极参与庆祝活动的兴趣。
3、珍视传统民族节日,尊重各民族不同的节日习俗。
教学重难点:
能了解并主动探究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
本课设计了三条线索:第一,知道风俗就在我们身边,不同的风俗代表着不同的祝愿。第二,知道有趣、奇妙的节日风俗,从了解风俗的由来和各地不同风俗,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三,知道风俗的演变,了解风俗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而发生改变,发现社会对风俗的重视。借助教材事例,引导学生了解风俗,保护风俗,保护传统。
2.学情分析:
二、了解“爱幼”风俗
1、介绍关于出生、满月、周岁、等伴随学生成长的风俗。
2、伴随我们成长的风俗还有很多,你们知道这些风俗寄托了长辈们哪些美好的祝愿吗?
2019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 - 第一单元
两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让我们一起来观看。
1.同学们,你们觉得上海美吗??
2.是啊,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庭生活日新月异,家乡面貌翻天覆地,家乡人们的观念一日千里。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探讨家乡家庭生活方面的变化。(板书课题:家乡的喜与忧)
(二)学一学,民间艺术零距离
1、通过刚才的交流探讨,我们发现民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先辈们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出的“生活结晶”,代表着家乡人民的聪明智慧!
2、那么,大家想亲自感受一下民间艺术的魅力吗?
视频播放《土家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乌江流域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乌江流域。
二、交流分享,激发共鸣
活动一:现在的家庭生活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客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赵奶奶家中做客。
1. 住 出示图片:赵奶奶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食 出示图片:同学们,别光顾着参观,热情好客的主人端来了好吃的招待大家,看一看,都有什么?
3.用 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美食都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吗?让我们去看一看:(电饭煲,电饼铛,微波炉……)请你们再找找看,房子里还有哪些现代化的电器:(冰箱,全自动洗衣机,智能电视……)我们每天都跟这些现代化的电器打交道,不仅如此,就连我们吃的食物也是用高科技的农具种植、生产的呢,你知道的有哪些?(播种机,除草机,收割机……)
民间艺术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多样需求,也能够表达人们的美好意愿,这是民间艺术产生的原因。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1《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四、总结
中华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的风俗随处可见,丰富多彩,民族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欣赏和享受身边的风俗文化。
板书设计:
风俗就在我身边
奇妙的节日风俗
作业设计:
以小队为单位,表演一个身边的风俗小品。
3、端午节的传承告诉我们,节日风俗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值得被人们继续、发扬。
4、师:受到中国端午节文化的影响,一些邻近国家的人民也过起了端午节。(出示相关图片)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交流)
学生根据课前调查进行发言
根据书本、相关资料,小组合作学习端午节的活动和习俗。
小组交流汇报。
将风俗在各民族间的个性与共性相联系,体会节日风俗被发扬光大的原因,发掘风俗对人们的积极意义。
课时安排:2
执教时间: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身边(家乡)的文化、习俗以及这些风俗蕴含的传统美德。
2、通过对身边(家乡)文化、风俗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3、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身边(家乡)的文化、习俗以及这些风俗蕴含的传统美德。
你还知道哪些与成长有关的风俗?
3、板书:风俗就在我们身边
观赏胎毛笔
学生交流
通过实物展示,激发学习兴趣。
二、深入学习,感受传统。
对应目标1
1、视频播放
师:与出生相关的不仅有成长的风俗,还有古人为出生年编写的十二生肖呢。一起欣赏视频《十二生肖的起源》。
2、生肖故事分享会:
师:你最喜欢哪个生肖?还知道哪些与生肖有关的故事、传说?请在课本第3页写一写,并与小组成员分享。
1 我们当地的风俗 教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3、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知道有哪些吗?
4、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请学生介绍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的相关知识。
5、小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中国的传统佳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
交流。
交流。
首先由传统佳节引出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并进一步探究这三大节日的知识,最终来引入节日风俗。
第一课时:风俗就在我身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同学们,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这些风俗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你们了解到关于伴随我们成长的风俗有哪些吗?
2、出生、满月、周岁是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比较重要的三个时点,在这几个日子里会有一些风俗,我们来了解一下。
交流。
交流。
学生通过几个身边比较常碰到的风俗来对风俗是什么有个初步了解。
个检测,又起到人人交流的目的,多种调查方式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动二:
风俗演变看法辩论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了解了好多风俗演变的过程,我们说有些风俗是因为不符合时代的需要,应该被淘汰;但也有些风俗是否保留,人们还是有不同的看法。
一、我们就以春节放鞭炮为例,来辨一辨这个习俗是淘汰好还是不淘汰好。
板书设计:
风俗就在我们身边
爱幼
其他风俗
尊老
第二课时:奇妙的节日风俗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知道节日背后的历史含义,感受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2、能主动探究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并产生积极参与庆祝活动的兴趣。
3、珍视传统民族节日,尊重各民族不同的节日习俗。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说课稿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风俗习惯的来源、种类和特点,以及风俗习惯对于一个地区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也有大量的实例分析,便于教师进行教学。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对于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风俗习惯的深层次内涵和意义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风俗习惯的来源、种类和特点,知道风俗习惯对于一个地区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方法,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热爱家乡、尊重他人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风俗习惯的来源、种类和特点,知道风俗习惯对于一个地区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风俗习惯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风俗习惯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风俗习惯的内涵和意义。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课堂讲授法:结合PPT、视频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讲解风俗习惯的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风俗习惯的魅力,引发学生对风俗习惯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
《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
——《1.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热爱家乡,愿意对家乡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2、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主动参与家乡风俗、民间艺术活动的行为与习惯。
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家乡的风俗、民间艺术,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参与迷信
活动。
4、过程与方法:在情景体验、调查交流中,感受家乡变化,了解家乡风俗和民间艺术。
道德教育点:了解民风民俗,爱护家乡。
法治教育点:了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
【单元学习活动一览】
核心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交流与合作、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一课时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了解风俗习惯的来历,以及探讨风俗习惯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对于家乡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风俗习惯,了解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风俗习惯,了解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
2.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风俗习惯的意义,培养学生传承文化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家乡的风俗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乡的风俗习惯。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家乡风俗习惯的了解和看法。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风俗习惯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家乡风俗习惯的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2.资料:收集家乡的风俗习惯相关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3.课堂活动准备:准备相关道具和物品,如家乡的特色食品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家乡的风俗场景,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自己对家乡风俗的习惯。
2.呈现(10分钟)展示家乡风俗习惯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家乡的风俗习惯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介绍自己小组的风俗习惯及其来历和意义。
(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内容。
本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介绍各地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各地的风俗习惯、节日庆典、民俗活动等,旨在让学生在了解自己当地风俗的同时,也能欣赏其他地方的风土人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他们对自己所在地的一些风俗习惯可能有所了解,但对其他地方的风俗习惯可能知之甚少。
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能够更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此外,学生具备一定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尊重自己所在地的风俗习惯,增强文化认同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其他地方的风俗习惯,拓宽视野。
3.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对不同的风俗习惯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的风俗习惯,并尊重其他地方的风俗习惯。
2.难点:培养学生对不同风俗习惯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思辨教学法:引导学生对不同的风俗习惯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收集各地风俗习惯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展示教材内容和媒体资源。
3.学习单:设计学习单,帮助学生记录和整理所学的风俗习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地的风俗习惯,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所在地的风俗习惯。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的风俗习惯。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本课内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家乡风俗入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感受家乡的特色,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材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第二部分引导学生知道风俗习惯的来源,第三部分引导学生体验风俗习惯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家乡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热爱家乡,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风俗习惯的来源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思考风俗习惯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感受家乡的特色。
2.引导学生知道风俗习惯的来源,理解风俗习惯的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知道风俗习惯的来源和意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风俗习惯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家乡的风俗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乡的特色。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风俗习惯,让学生理解风俗习惯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家乡风俗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风俗习惯的相关案例,用于分析讨论。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家乡的风俗场景,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知道风俗习惯的来源和意义。
引导学生关注风俗习惯的特点,感受家乡的特色。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分享自己了解的风俗习惯。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增强民族团结。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他们对自己所在地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其他地区的风俗习惯的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拓展视野,了解其他地区的生活习俗,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态度,增强民族团结。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
2.难点: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态度。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了解风俗习惯。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风俗习惯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风俗习惯资料,用于教学呈现。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准备纸张、彩笔等绘画工具,用于学生绘制心中的风俗习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各地的风俗习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风俗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包括节日习俗、饮食习惯、礼仪习惯等,让学生对当地的风俗习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风俗习惯,分析其意义和价值。
讨论结束后,各组向全班同学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2019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课件:1、我们当地的风俗 PPT (15页PPT)【推荐】
•
7 、有人指出赫茨伯格的研究方法过 于简单 化,有 时不采 用这种 方法时 ,往往 会得出 与双因 素理论 不一致 的结果 ,对其 研究的 可信度 提出了 怀疑。
•
8 、双因素理论尽管受到多方面非议 ,但这 种理论 还是具 有一定 的科学 性。
•
9 、企业管理者要重视调动和保持员 工的积 极性, 注意对 员工提 供保健 因素, 以消除 员工的 不满情 绪。
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与内涵。
•
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
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
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
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
2019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课件 :1、我 们当地 的风俗 PPT (15页PPT)【推荐】
•
•
3、不断完善幼儿语言智能培养机制, 推陈出 新,做 实做好 。例: 脱口秀 、睡前 故事、 每周登 台秀、 小小电 视台等 。
•
•
4、坚持每月一次年级组为单位的幼儿 活动; 每月一 次全园 性的幼 儿综合 素质展 示活动 ,促进 幼儿表 演能力 、交往 能力、 口语表 达力等 综合素 质的提 高。
文化遗产名录。
2019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课件 :1、我 们当地 的风俗 PPT (15页PPT)【推荐】
1、把你知道的节日风俗说给同 学听。 2、举办以“重阳”为主题的诗词歌 赋。
2019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课件 :1、我 们当地 的风俗 PPT (15页PPT)【推荐】
2019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课件 :1、我 们当地 的风俗 PPT (15页PPT)【推荐】 2019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课件 :1、我 们当地 的风俗 PPT (15页PPT)【推荐】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地的风俗习惯,通过学习,使学生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当地的风俗习惯、民俗活动以及相关的文化内涵。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对于身边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风俗习惯的内涵和文化价值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情怀有待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地的风俗习惯,理解风俗习惯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地的风俗习惯,理解风俗习惯背后的文化内涵。
2.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风俗习惯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风俗习惯的魅力。
2.调查法:让学生分组调查身边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风俗习惯的内涵和文化价值,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风俗习惯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风俗习惯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和整理当地的风俗习惯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分组,准备调查身边的风俗习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如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风俗习惯,引出本课主题《我们当地的风俗》。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当地的风俗习惯资料,如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风俗习惯的魅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调查,了解身边的风俗习惯。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人教版(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讨和思考风俗习惯的来源和意义,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对于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风俗习惯的深层次含义和价值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理解风俗习惯的来源和意义,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自己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和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理解风俗习惯的来源和意义,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风俗习惯的深层次含义和价值,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生动的风俗习惯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风俗习惯的深层次含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我们当地的风俗道德与法治教案
我们当地的风俗道德与法治教案《我们的风俗道德与法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认识到风俗习惯与法治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分析当地风俗习惯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
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抵制不良风俗习惯的侵蚀。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风俗习惯?2. 当地的风俗习惯有哪些?3. 风俗习惯与法治的关系是什么?4. 如何区分和对待积极的风俗习惯和消极的风俗习惯?5. 我们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当地的风俗习惯是什么,以及这些风俗习惯与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2. 讲解:讲解风俗习惯的定义,以及风俗习惯与法治的关系。
通过举例说明积极和消极的风俗习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
3.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所知道的风俗习惯,以及这些习惯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意见,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树立正确价值观和遵守法律、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抵制不良风俗习惯的侵蚀。
5.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他们当地风俗习惯的短文,强调其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以及如何正确对待这些因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当地的风俗习惯,提高了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互相交流意见,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总结部分,教师强调了树立正确价值观和遵守法律、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这一点。
作业部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风俗就在我们身边(教学设计)
小学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风俗就在我们身边(教学设计)导语:《我们当地的风俗》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当地的风俗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
本文将提供一节关于当地风俗的教学设计,帮助教师在课堂上生动有趣地教授这一主题。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风俗,为什么需要尊重和遵守风俗。
- 了解学校和家庭的一些常见风俗,如校园礼仪、家庭规矩等。
2. 技能目标- 能够描述、区分和比较不同的风俗习惯。
- 能够表达对风俗的态度和见解。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当地风俗的尊重和包容心态。
- 培养学生遵守和传承好的风俗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当地风俗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当地风俗的好奇心。
-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当地的风俗了解多少?为什么我们要尊重和遵守风俗?2. 概念解释与讲解(10分钟)- 教师简要解释什么是风俗,为什么需要尊重和遵守风俗。
- 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你们觉得尊重和遵守风俗有什么好处?3. 风俗习惯的举例与讨论(25分钟)- 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并列举出学校和家庭的一些常见风俗习惯。
- 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各自小组讨论的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比较。
- 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适应并遵守好的风俗习惯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有什么作用?4. 风俗态度的表达与分享(15分钟)-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一些风俗的态度和见解。
-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好的风俗的认同和支持,并鼓励他们分享一些好的风俗习惯。
- 提醒学生尊重不同的风俗习惯,避免歧视和偏见。
- 教师适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对好的风俗的意识和信心。
5. 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当天的教学内容,并强调尊重和遵守风俗的重要性。
- 向学生提问并引导他们回答: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和传承好的风俗习惯?三、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1.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促进彼此的学习和合作。
(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
(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地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展示了家乡的风俗习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对家乡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某些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不够清楚,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加深对家乡文化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情感浓厚,有利于学习本课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知道其来历和意义,能够简要描述家乡的风俗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访问、讨论等途径,学会收集和整理家乡风俗资料,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乡的风俗习惯及其来历和意义。
2.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课堂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美景,引导学生谈论家乡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结合教材,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分享自己的收获。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家乡风俗的来历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乡文化。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家乡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传承文化的意识。
5.案例分析:分析家乡的典型风俗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家乡文化的独特性。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价值观。
7.课后作业:布置任务,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实践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风俗习惯:介绍家乡的典型风俗习惯,如节日、婚礼、葬礼等。
第一课《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1.《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适用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了解我们家乡的民风民俗,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3.提高学生自主探素研究、搜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家乡民风民俗的来历以及民俗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那除了寒暑假,我们一般还会在什么情况放假?生:(根据情况回答)师: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时候,我们也会放假。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民风民俗。
(揭示课题)二、认识春节你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节日?春节的来历。
观看春节视频。
说一说,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过年前你们家会准备些什么?除夕夜怎样辞旧迎新?年初一怎样给长辈拜年?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春节是怎样啊三、猜一猜春节的活动是如此多姿多彩,那你知道,人们最希望的过年方式是什么吗?出示教材内容“猜猜看请学生自由竞猜,并说理由。
四、拓展延伸正因为春节涵着这么深厚的文化道德情感,所以干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代代继承发扬。
其实除了春节以外,中国还有许多传统节日。
请同学们列举其他的传统节日,并说说主要民俗。
简单介绍元宵节:节日来历,习俗: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等。
清明节:由来、习俗:踏青、扫墓、放风筝等。
五、辩一辩这些习俗好吗?很多人在年初五放爆竹迎财神。
清明节去扫墓,给先人扎了很多房子、元宝、衣物。
评价检测:了解其他民族的民风民俗【板书设计】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我们当地的风俗主备人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和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搜集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资料,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了解一些风俗的演变,树立保护和传承优良风俗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教育学生树立保护和传承优良风俗的意识教法与学法1、课堂讨论法 2、自主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具、学具准
备
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搜集的相关节日风俗,传说故事等资料
教学流程个性化修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课件:出生时的相关风俗)
1、教师:课件中的风俗和你们那儿的一样吗?你知道的
出生时的风俗有哪些?
2、学生:学生畅所欲言。
3、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我们当地的风俗
二、风俗就在我们身边
1、师:课件展示出生,满月时的风俗,简单介绍,提问:
伴随我成长的风俗还有哪些?
2、生:小组交流展示(课前已经搜集的资料)
3、师:伴随你成长的风俗还有哪些?这些风俗寄托了长
辈们哪些美好的愿望?
4、生畅所欲言。
5、教师小结:这些与我们成长有关的风俗寄托了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
三、活动园
(一)“十二生肖”风俗
1、深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风俗的相关知识。
2、课堂展示交流
将课前收集准备的与生肖有关的故事,传说与大家分享。
(二)尊老敬老风俗介绍会
1、了解寿宴食品
2、介绍自己家乡是如何为老人祝寿的。
3、小组交流:在你的家乡,还有哪些风俗与尊老有关?教师小结: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下去。
四、奇妙的节日风俗
1、阅读角
自由读,了解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相关资料。
2、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你们那里是怎样庆祝这个节日的?
小组交流。
展示汇报。
生1:山东省长岛县日出前要取草木上的露水洗脸,洗眼,俗称“拉露水”。
生2:我们那里吃粽子和鸡蛋。
3、我们还有哪些共同的节日呢?讨论交流一下吧。
小结: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但是,相同的节日会有不同的庆祝方式,这就形成了各地有差异的节日风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教师:上一节课我们交流了伴随我们成长的风俗,尊老敬老的风俗和我们中国的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
分别有哪些?
生:回答相关问题。
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2、这节课我们将主要来了解一下许多地方当地的特有节日,以及一些风俗的演变。
二、教学过程
(一)不同地方特有的节日
1、课件展示几个不同地方的特有节日,让学生了解。
黑龙江的“饮水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月三”歌节;西藏自治区的“藏历新年”;福建省的“孝顺节”。
2、展示交流
师:把你课前搜集的感兴趣的节日的来历和风俗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3、课件展示除夕剪纸和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习俗,了解他们寄托的愿望和情感。
4、活动园
你们当地的节日风俗寄托了家乡人什么样的愿望和情感呢?交流一下吧。
小结:
不同的风俗体现了不同的文化,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表达了人们多样的情感。
(二)风俗的演变
1、师: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
2、展示交流
把你课前的小调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3、活动园
(1)师:对于放鞭炮,你的看法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学生展开讨论,并阐述观点。
(2)师:说一说你们清明节开展过哪些文明祭扫活动?
小组讨论交流。
4、阅读角
(1)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找出有关重阳节的时间,别名,风俗活
动等相关信息。
(2)回答问题:
你能说说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措施对保护重阳节风俗有什么意义吗?
5、诗词欣赏
课件展示一些以“重阳”为主题的诗词歌赋。
小结: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一些优良的风俗逐渐被人们遗忘,令人痛心,为留住这些优良风俗,国家和社会都在努力,我们少年儿童也要贡献一份力量。
作业:
课下同学们再收集一些以“重阳”为主题的诗词歌赋,下节课我们开个重阳诗会。
随堂评价教师层面学生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