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猜想与反驳
猜想与反驳观后感
《猜想与反驳《猜想与反驳》是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著作。
书中提出了判断理论(命题)是否科学的标准是:可证伪性。
该书集中体现了波普尔思想的精华,它吸收了西方多种文化的精华;颇具辩证法大师的谦逊风度;深刻地掌握了逻辑分析与各领域科学技术并运用于哲学思考;创新跃迁的科学态度与对人类的深情之爱完善结合。
该书的重要价值在于它向我们提示出中国学术改造的当务之急——辩证法本质的还原,此书用重笔刻画这个问题。
波普尔真诚地发问,辩证法是什么?然后自问自答,是试探和纠正错误的方法。
他猛烈抨击了黑格尔的神秘主义辩证法,批判黑格尔滥用“斗争”、“矛盾”之类的隐喻,批评其排斥了逻辑思维的不矛盾律。
波普尔甚至主张不要再用黑格尔意义上的辩证法这个词,可以用“试错法”取而代之。
另一方面波普尔高度赞扬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以对话、提问、讨论、反驳把知识和真理推陈出新的原初意义上的辩证法。
,苏格拉底概念辩证法实质就是要打破任何人对真理的惟一性独断,用提问和反例来打破偏见以达到净化灵魂,在某种意义上讲,一问一答即为哲学。
波普尔实质是要求用猜想与反驳法来复兴古代柏拉图意义上的辩证法-要求辩证法的本质还原。
如果,缺失了怀疑和批判的规范,理论学术和整个社会就必然会假货横溢,万屋倾复。
当代中国是市场经济的原始阶段,物质产品假冒伪劣甚多,精神产品的状况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承认中国理论学术中也存在假冒伪劣,就必须看到没有哪一个领域像哲学领域的情况这样严峻了。
哲学本来就是自由思维的学术,没有确定的对象、性质和方法。
在别的学术中混不来的人却都可以到哲学中钻哲学软约束的空子,现在有了一大批不读而博,不学而论,只埋头构造自己的一、二、三,不管别人看不看和怎么看的哲学家。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弊端就是两汉以来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所形成的专言独断。
任何对权威与传统的怀疑和批判都被看成是对专制政权最大威胁而加以取缔。
新中国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但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在斯大林搞了“联共(布)党史四章二节”之后也进了专言独断的死胡同。
2022《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读后感
《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读后感平时阅读的哲学方面的书籍较少,心中一直有个观念就是关于这类的书籍总是太过复杂和枯燥,对于阅读过程中也有许多要求,需要不断的思考记笔记,再用自己的话在心里描述总结其表达的含义。
最近由于学习辩证法,对于波普尔的大量书籍进行阅读,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猜想与反驳》这本书,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从内心深处对于哲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一些理论和观点从以往的模糊逐渐变的清晰。
书中的一些观点是在其他书本中从未接触到的,但在这本书里又开拓了眼界有了新的了解。
虽然阅读花费的时间并不多,但是事后结合文献以及波普尔的生平,对于他作品表达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对于波普尔的哲学思想也有了笼统的认识,对于自己在哲学方面的思考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相比于一贯的主流学习方式,波普尔书中所传达的哲学思想与学习较以往来说更加的具有求真性和更深的理性思考性。
一些观点有了皮毛的认识,一些观点还是要结合作者本人的生平来进行理解。
作者卡尔波普尔,英国著名哲学家、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
从1933年出版了《研究的逻辑》该书后,名声大振,后来分别在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和伦敦大学任教,加入英国国籍后,还获得了爵士学位,被当选为英国科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初期在创作《猜想与反驳》这本书时,正处于19世纪与20世纪的交接时期,相对于传统社会,自然科学革命在那个时代逐渐深入,人们对于自然和宇宙等的认识逐渐从以往的宏观走进微观世界。
当一个新时代的出现,必定会带来新的文化的产生,在当时现代逻辑方法论已不再完全适合对于自然科学的论证时,波普尔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尴尬局面,同时也推进了那个时代的哲学思考,他的猜想与反驳的方法论,十分恰当的反映出那个科学时期发展的新特征。
因此,波普尔的思想顺应了那个时期,同时也为后人带来了了解那个时代和哲学的机会。
与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相比,《猜想与反驳》则少了更多的数理逻辑,从而更加的通俗易懂。
科学猜想与反驳
卡尔· 波普 (karl Raimun Popper, 1902-1994)
主要科学哲学著作: 研究的逻辑(1934, 德文版) 科学发现的逻辑 (1959) 猜想与反驳:科学知 识的增长(1963)※ 客观知识:一个进化 论的研究(1972)
本篇分为4章: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由此可见,逻辑经验主义的可检验性标准, 即证实主义(verificationism )的可检 验性标准不能在科学与伪科学、科学与形 而上学之间划出一道分明的界线。
1.2 意义标准与划界标准的关系
逻辑经验主义者:认识的意义标准的目的是: 澄清科学命题,清除形而上学命题或非科学命 题。意义问题就是划界问题。所以当维也纳学 派的成员读到波普划界问题的文章时,评价他 的贡献是,提出了一种建议:“用可证伪性的 意义标准取代了可证实性的意义标准”。 [1]
1.3 波普证伪主义的来源
伪科学的典型-马克思的历史学说、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的共同特点 : 明显的解释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只 要你愿意去寻找确证事例,你将会发 现世界充满了对它们的证实。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有三个冒险的预测:
水星近日点的进动。 光谱线引力红移。 光线会被重力很强 的物体吸引,而使 运行轨道产生弯曲。
科学:猜想与反驳
〔英〕卡尔· 波普
卡尔· 波普 (karl Raimun Popper, 1902-1994)
出生于奥地利的犹太人。 1928年获维也纳大学哲学 博士学位。 1937年任新 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学院哲 学教师。1949年任伦敦经 济学院逻辑和科学方法讲 座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定居英国,1965年被授 予爵士称号。曾任英国科 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 学院院士。1969年退休。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一)《猜想与反驳》是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著作。
书中提出了判断理论(命题)是否科学的标准是:可证伪性。
该书集中体现了波普尔思想的精华,它吸收了西方多种文化的精华;颇具辩证法大师的谦逊风度;深刻地掌握了逻辑分析与各领域科学技术并运用于哲学思考;创新跃迁的科学态度与对人类的深情之爱完善结合。
该书的重要价值在于它向我们提示出中国学术改造的当务之急——辩证法本质的还原,此书用重笔刻画这个问题。
波普尔真诚地发问,辩证法是什么?然后自问自答,是试探和纠正错误的方法。
他猛烈抨击了黑格尔的神秘主义辩证法,批判黑格尔滥用“斗争”、“矛盾”之类的隐喻,批评其排斥了逻辑思维的不矛盾律。
波普尔甚至主张不要再用黑格尔意义上的辩证法这个词,可以用“试错法”取而代之。
另一方面波普尔高度赞扬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以对话、提问、讨论、反驳把知识和真理推陈出新的原初意义上的辩证法。
,苏格拉底概念辩证法实质就是要打破任何人对真理的惟一性独断,用提问和反例来打破偏见以达到净化灵魂,在某种意义上讲,一问一答即为哲学。
波普尔实质是要求用猜想与反驳法来复兴古代柏拉图意义上的辩证法-要求辩证法的本质还原。
如果,缺失了怀疑和批判的规范,理论学术和整个社会就必然会假货横溢,万屋倾复。
当代中国是市场经济的原始阶段,物质产品假冒伪劣甚多,精神产品的状况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承认中国理论学术中也存在假冒伪劣,就必须看到没有哪一个领域像哲学领域的情况这样严峻了。
哲学本来就是自由思维的学术,没有确定的对象、性质和方法。
在别的学术中混不来的人却都可以到哲学中钻哲学软约束的空子,现在有了一大批不读而博,不学而论,只埋头构造自己的一、二、三,不管别人看不看和怎么看的哲学家。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弊端就是两汉以来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所形成的专言独断。
任何对权威与传统的怀疑和批判都被看成是对专制政权最大威胁而加以取缔。
6猜想与反驳
• 2.归纳猜想 • 人们运用归纳法,得出对一类现象的某种 一般性认识的一种推测性的判断,就是猜 想,这种思维方法称为归纳猜想。 • 归纳猜想的思维步骤是: • 特例—归纳—猜想。
第二节 类比猜想
• 一、类比 • 类比是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 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一种 推理方法。这种方法称为类比法,也称类 比推理。
• 类比推理通常可用下列形式来表示: • A 具有性质 a1 , a2 , a3 ,, an 及d ' ' ' ' a , a , a , , a • B具有性质 1 2 3 n • 因此B 也可能具有属性d’。
• 增加类比的可靠性,应尽量满足下列条件: • ①A 与B 共同(或相似)的属性尽可能地多; • ②这些共同(或相似)属性应是类比对象A 与B的主要属性; • ③这些共同(或相似)属性应包括类比对 象的各个不同方面,并且尽可能地是多方 面的; • ④可迁移的属性d’应该是和a1 , a2 , a3 ,, an • 属于同一类型。
• 尽管类比法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它毕竟是 一种合理推理,有类比得出的正确结论虽 然很多,可是有类比导出的错误结论也是 不少见的。因此,类比得到的结论正确与 否,还要经过严格的证明。
第三节 反倒反驳
• 一、反驳 • 在数学中,凡本统称都是寻找一个符合猜 想条件的特例,而这个特例恰恰与猜想的 结论不符合。这个特例称为此猜想反例。 用这种反例作为论据否定猜想的方法叫做 反例反驳。它是运用特殊否定一般的一种 思维形式。
• 三、用猜想帮助解题
小结
• 猜想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 1.具有一定的科学性;2.具有一定的推测性. • 归纳猜想和类比猜想是数学猜想的两种主 要类型.猜想与反驳作为思想方法在输血发 展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培养学生分析和猜想相结合的思考方法, 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条有 效途径。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3000字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3000字英文回答:In his thought-provoking book,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Karl Popper argues that science progresses through a process of conjecture and refutation. Scientists propose bold hypotheses, which are then subjected to rigorous testing in an attempt to falsify them. If a hypothesis survives multiple attempts at falsification, it becomes more credible and may eventually be accepted as a scientific theory.Popper's theory of science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way that we think about the natur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It has helped us to understand that science is not a static body of knowledge, but rather a dynamic process of inquiry that is constantly evolving. It has also helped us to appreciate the importance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the role of doubt in the advancement of knowledge.However, Popper's theory of science has also been subject to criticism. Some critics argue that it is too simplistic and does not adequately account for the complex ways in which scientists actually work. Others argue that it is too focused on the role of falsification and does not give enough credit to the role of confirm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theories.Despite these criticisms, Popper's theory of science remains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It provides a clear and concise account of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inquiry, and it has helped us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中文回答:在《猜想与反驳》一书中,卡尔·波普尔认为科学通过猜想和反驳的过程而进步。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作文(精选5篇)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作文(精选5篇)该书是由作者不同时期的文章和讲演组成的,除导论《论知识和无知的来源》外,分“猜想”和“反驳”两部分,这两部分又各分十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猜想与反驳读后感作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作文(篇1)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虽然由于没有哲学知识的基础,只看懂了五成。
但是我不妨碍从中找到一些共鸣。
全书一共600页,看到两百多页,便忍不住先写点东西下来。
读中学那会儿,我一直是老师比较头疼的学生。
这不是说我是那种爱捣乱的学生。
而是我的怀疑特别多,尤其是物理和化学。
我想老师不愿意回答,或许的确是因为他们回答不出。
因为当寻根究底为什么到了最后,就上升到了哲学层面。
这不是老师专业范围内能解决的。
我是一个爱执着于怀疑的人,因为不仅我自己痛苦还把这种痛苦顺带捎给了老师。
为什么是这样的啊?原子那么小,我又看不到。
因为道理很简单,其实这些都是只是猜想而已。
而老师不能说这些都是猜想,一个是没这个水平,另一个是他们的意识中这些都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真理。
还有就是我们能知道什么错的,却很难说明什么是对的?这个在我遇上选择题的时候,真是深有同感。
那一排的选择题来看看,尼玛全是错的么。
尤其是语文和政治的选择题。
有些语言表述不清,这个时候就特别痛苦。
你能怪我做错题目么?明明是你没有表述清楚。
然后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去买本标准答案来背。
我一直觉得我从小到大所经历的教育,其实磨灭了我们的想象力。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这一点,但是说来说去也说不出原因。
我觉得原因就是,一直以来学校爱告诉你什么是对的,教科书列出的都是真理。
广大教师,甚至不惜用人身攻击来教育你什么是好的。
爱之深责之切,在高尚的目的之下,一切的伤害似乎都只是必要的。
但是,如果说有人能告诉你什么是真理,那你还用思考做什么。
只要乖乖地接受这一切便是了。
然后你每天所需要做的便是,不断地重复记忆这些真理。
从这个角度来说,义务教育和邪教没什么区别。
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
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傅季重纪树立周昌忠蒋弋/译范景中/主编)是4月份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看的。
当我读到:“早期希腊哲学家确实试图理解自然界发生的事情。
但是在他们之前,更为原始的神话创造者们已经这样做了。
——P161”击中了我的胃口。
神话粗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解释万物与人的由来,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上帝创世;一部分解释自然界发生的事情,雷神、布云施雨的龙王等等。
不同的社会基本实体阶段,能问出不同的问题,并能相应地提供暂时满足问题的答案。
“能问出怎样的问题”在我看来,与社会基本实体一样,跟文字有紧密的关联。
人类只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能问出一定的问题。
“我认为,大致来说,早期希腊哲学家的革新在于他们开始讨论这些事情。
——P162”“我的论点是:我们所称的‘科学’之区别于旧的神话,不在于它跟神话截然不同,而在于它伴有第二级传统——对神话进行批判讨论的传统。
——P162”“······我们就会明白,在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正像宗教一样,也是创造神话。
——P163”——这些都是说得恰当。
我补充一点,“批判讨论的传统”之前,人所能提出怎样的问题,也是一个关键。
公元前6世纪小亚细亚沿岸的爱奥尼亚的理性主义哲学家提出了“世界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一根本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批判讨论有了真正的依托与力量,使批判讨论有了意义。
汉字在不断拼音字母化的过程中,不断分离、区分、定义“物”。
宋明的哲学家、也包括清朝的哲学家,都接续地对“格物致知”之“物”释义、定义。
自王阳明格竹子之后,在人的意识中,“物”的现代区分意识初步形成,分物体物质之物与事物人情之物。
“物”在物体、物质这方面的定义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在“事物人情”这方面的定义的不断清晰明确的映衬下,也更为清晰明确。
“物”在物质、物体方面的定义,在汉字文化系统中,本不称之为“物”,而称为“器”,形而下之器“凡有形有象者,即器也”(朱子语)、“如五行水火木金土,有质可见,固形而下也,器也”(戴东原语)。
《猜想与反驳》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猜想与反驳》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
本
目录
01 Digital Lab简介
03 献言
02 中译本序 04 第二版序
05 导论
07 反驳
目录
06 猜想
08
附录 若干技术性的注 释
卡尔波普尔(1902-1994)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社会哲学家之一。他的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在各 国哲学界、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受到广泛注意,并引起热烈讨论。《猜想与反驳》是作者的重要论著之一。 全书围绕着知识通过猜想与反驳、不断清除错误而增长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广泛涉猎知识论、科学论、真理论以 及自然科学史和社会科学史等领域,包含着许多值得探讨的见解。
0 4
十四、日 常语言中 的自我涉 及和意义
0 5
十五、辩 证法是什 么?(1)
0 6
十六、社 会科学中 的预测和 预言(1)
十七、公众舆论 和自由主义原则
(1)
十八、乌托邦和 暴力(1)
十九、我们时代 的历史:一个乐 观主义者的观...
二十、人文主义 和理性(1)
附录 若干技术判 和宇宙学(1)
八、论科学和形 而上学的地位(1)
九、逻辑演算和 算术演算为什么 可应用于实在...
十、真理、合理 性和科学知识增 长(1)
反驳
0 1
十一、科 学与形而 上学的分 界(1)
0 2
十二、语 言和身— 心问题 (1) —— 相互作...
0 3
十三、 身—心问 题的一个 说明(1)
Digital Lab简介
中译本序
献言
第二版序
导论
猜想与反驳
猜想与反驳篇一:读后感读后感031610171刘腾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哲学类的书无疑是我们的要害,我们不喜欢哲学累的书籍,因为我们认为它很空泛、很难理解、很乏味,但是自从我读了著名科学家波普尔的时,就对哲学类的书的观点有了很大的改善。
开始读这本书时,我也是抱着无聊就随便看看的态度看的,但是当我真正的去读时,我才发现了它内在的精华。
我认为波普尔科学哲学的观点基本上和他的书的结构是相同的,即包含猜想与反驳两部分:对于他的猜想,他通过驳斥了归纳分析法和观察证实的方法,提出“科学理论是真正的猜测,他们不可能被证实但是可以北批判。
”其意思就是说科学理论并不是在观察和实践中归纳出来的,而是一些大胆的猜测,这些猜测我们是无法证明的,因为我们只能在个别的场合下证明它的正确性,但是我们无法把所有的场合都证明出来,因此归纳法也是不能成立的;犹如我们在孙老师的课上所讨论的“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个命题一样,我们只能证明世界上所有乌鸦中有限的部分,而不能证明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因为这个实际操作是不可能的,因此通过观察的归纳法是无法符合逻辑的来证明命题的正确性的。
那么波普尔认为我们是通过大胆的猜想来引出命题的,哲学家的思辩才是命题的源泉。
而且这些命题并不具有可证实性。
对于反驳,波普尔认为对于科学命题的验证,应该是通过证伪来批判;具体就是说我们看一个命题是否是假的如果是假的,这个命题就被证伪了,如果是真的,我们继续进行证伪,知道它被证伪为止。
波普尔在这里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他认为用实证的方法是不能证明命题的正确性的,原因和猜想部分里的是一样的。
对于实证主义,它认为科学的发展或者说关于命题的提出和证实是这样的路线:由观察到归纳到命题证实。
这样就是命题的提出到其成立的证明。
而对于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则不是这样,证伪主义的关于命题的提出发展路线是这样的:思辩到猜想到证伪如果是到下一猜想如果否到继续证伪。
也就是说首先一个命题的提出并不是由实际观察所得到的,而是由哲学家(科学家)的思辨所得到的,而且关于命题的证明,波普尔认为命题的永远不能够被证实正确的,我们只能通过实际的观察实验来证明这个命题还没有错误,而这个证明过程将一直持续下去,直到这个命题被证明是错误的(即证伪),从而通过思辨提出下一个命题,并接着进行证伪,推动科学的不断向前发展。
第一讲 猜想与反驳
反例反驳在逻辑上的依据是:如果命题 成立,则命题应该对一切特例都成立;既然 现在这个作为反例的特例与命题矛盾,因此 这个命题不成立。由此可知,否定一个猜想 的反例应该具备如下两个条件: ①反例满足构成猜想的所有条件;
②反例与构成猜想的结论矛盾。
二、反例在数学发展中的应用 如果在已有的数学理论体系中发现了反例,而这个 反例既不能被已有的理论所解释,又无法从已有的理论 框架中排除,这就形成了悻论。虽然数学悻论不会经常 出现,但是一旦出现,就能深刻揭示出数学体系内部隐 藏的矛盾,引发出一系列的重大问题,从而促进数学理 论的完善、更新和发展。 第三次数学危机,是由于在康托尔的一般集合论的 边缘发现的悻论所造成的。因为众多数学分支都是建立 在集合论的基础上,所以集合论中发现停论自然会引起 数学的整个基本结构的有效性的怀疑。
纵向类比到均值不等式三类比猜想人们运用类比法根据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得出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一种推测性的判断即猜想这种思想方法称为类比猜想
数学思维方法
第一讲
猜想与反驳
2012.8
主讲:孙凤钧
Hale Waihona Puke 猜想与反驳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推动数学发展的 重要力量。猜想与反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 重要思想方法。猜想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经验材 料和已知事实对数学问题作出的推测性判断, 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对于猜想得到的命题, 或者经过演绎证明确认为真命题,或者举出反 例判断其为假命题。用一个反例作为论据否定 猜想的方法称为反例反驳。归纳猜想和类比猜 想是数学猜想的两种主要类型。在数学教学中, 加强猜想能力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求角ADF的度数:
(2)若AB=AC,求AC:BC。
猜想与反驳——精选推荐
第六章猜想与反驳学习要求1.理解归纳、类比的含义及其推理形式。
2.掌握归纳猜想、类比猜想方法及猜想能力的培养。
3.熟练掌握反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指导一、归纳及类比概述1.归纳归纳是通过各种手段(观察、实验)分析、比较等)对许多个别事物的经验认识的基础上,逻辑推导出各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逐步过渡到普遍化的一般法则的推理方法。
归纳推理可按照它考查的对象是否完全而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完全归纳法是根据某类事物的全体对象的属性进行概括的推理方法。
在数学中运用完全归纳法往往会遇到困难,这不仅是因为在我们所考察的事物中,有些含有无限多个对象而又不能进行有限的分类,从而不能使用穷举法,而且穷举那些有限的,然而又是不少的事物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所以人们往往只根据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作出概括。
这种根据考察的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一属性,而作出该类事物都具有这一属性的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称为不完全归纳法。
从数学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是一个新的数学分支的产生,还是具体给出一个概念的定义,都经历过一个积累经验材料的时期,从大量观察、实验得来的材料发现其规律,总结出数学定理或原理,这是数学工作中最初步的,然而又是基本的工作。
高斯说过他的许多发现都是靠归纳法取得的。
不完全归纳法虽然不能作为严密的论证方法,但是它能使我们迅速发现一些数量关系的规律,为我们提供研究方向。
2.类比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其中一个(类)事物已知还具有另一属性,从而推出另一个(类)事物也可能具有这一相同或相似的属性。
可见,类比是用以进行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用这样的思维方法进行推理通常就叫类比推理,有时简称类比或类推。
类比是理性思维的一种本能,它使人预感到经验所发现的某种事物具有某种特性,可以推论到同类的别的事物也具有同样的特性。
因此,类比是一种从已知到未知,探求和发现新知识的富有成效的思维方法。
正如贝弗里奇说的“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原来认为没有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点。
理论的来源——猜想与反驳
理论的来源——猜想与反驳逻辑学的主要方法是归纳和演绎。
演绎的主要方法是推理,推理可以获得正确的结论,而前提就是推理前提的正确。
我们必须相信推论前提的正确性,才可以进行推理。
对这种正确性的质疑,必将导致无穷的论证。
而一直以来,对原因的探索都是给予归纳。
然而归纳方法真的能够发现和检验事件的原因吗?理论是怎么产生的?理论和客观实在的关系是什么?我从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中找到了答案。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不仅仅是对牛顿形而上学观念的破除,也使得众多的科学家对知识有了更深的思考。
因为爱因斯坦像我们呈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
如果说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缘何不同的理论向我们呈现的世界是不同的?对人类知识的反思,就从就获得知识的方法开始,即归纳和演绎。
英国古典经验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观察。
知识的积累就是人类观察收集信息的结果。
波普尔对其进行了反驳:1. 观察不是全面无偏倚的观察,观察是有目的性的。
波普尔在一个课堂上要求他的学生去观察,然后把观察到的东西写给他。
有趣的是,学生们目瞪口呆的看着他,因为他们不知道,要观察什么?人类的注意力只要求我们去观察需要观察的东西,而忽视我们认为无用的事物。
2. 观察受到既有理论引导下的观察。
好像带上有色眼镜一样,这种观察不能客观的反映现实世界。
“马克思主义者打开一张报纸,必定会在每一版上都看到确证他对历史解释的证据;不仅在新闻中,而且还会在版面安排上发现这一点”。
波普尔发现,一旦我们赞成某项理论,就会在生活中极力地寻找这种理论并使用这种理论去解释所有看到的事物,然后反过来运用这些已经经过理论装饰过的事物,去证明该项理论的正确性。
犹如心理学家使用精神分析理论去解释一个自杀的患者,其根据就是“已经有1000位自杀的患者可以使用该理论解释”,然而波普尔认为,这不过是心理学家又增加了一次经验,不能证明精神分析理论的正确性。
因为观察是在理论的指导下的,波普尔引用了休谟的观点“我仍可以说理论决不能从观察陈述推演出来,也不能靠观察陈述为理论寻找理性论证”。
猜想与反驳
猜想与反驳猜想与反驳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哲学类的书无疑是我们的要害,我们不喜欢哲学累的书籍,因为我们认为它很空泛、很难理解、很乏味,但是自从我读了著名科学家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时,就对哲学类的书的观点有了很大的改善。
开始读这本书时,我也是抱着无聊就随便看看的态度看的,但是当我真正的去读时,我才发现了它内在的精华。
我认为波普尔科学哲学的观点基本上和他的书的结构是相同的,即包含猜想与反驳两部分:对于他的猜想,他通过驳斥了归纳分析法和观察证实的方法,提出“科学理论是真正的猜测,他们不可能被证实但是可以北批判。
”其意思就是说科学理论并不是在观察和实践中归纳出来的,而是一些大胆的猜测,这些猜测我们是无法证明的,因为我们只能在个别的场合下证明它的正确性,但是我们无法把所有的场合都证明出来,因此归纳法也是不能成立的;犹如我们在孙老师的课上所讨论的“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个命题一样,我们只能证明世界上所有乌鸦中有限的部分,而不能证明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因为这个实际操作是不可能的,因此通过观察的归纳法是无法符合逻辑的来证明命题的正确性的。
那么波普尔认为我们是通过大胆的猜想来引出命题的,哲学家的思辩才是命题的源泉。
而且这些命题并不具有可证实性。
对于反驳,波普尔认为对于科学命题的验证,应该是通过证伪来批判;具体就是说我们看一个命题是否是假的如果是假的,这个命题就被证伪了,如果是真的,我们继续进行证伪,知道它被证伪为止。
波普尔在这里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他认为用实证的方法是不能证明命题的正确性的,原因和猜想部分里的是一样的。
对于实证主义,它认为科学的发展或者说关于命题的提出和证实是这样的路线:由观察到归纳到命题证实。
这样就是命题的提出到其成立的证明。
而对于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则不是这样,证伪主义的关于命题的提出发展路线是这样的:思辩到猜想到证伪如果是到下一猜想如果否到继续证伪。
也就是说首先一个命题的提出并不是由实际观察所得到的,而是由哲学家(科学家)的思辨所得到的,而且关于命题的证明,波普尔认为命题的永远不能够被证实正确的,我们只能通过实际的.观察实验来证明这个命题还没有错误,而这个证明过程将一直持续下去,直到这个命题被证明是错误的(即证伪),从而通过思辨提出下一个命题,并接着进行证伪,推动科学的不断向前发展。
《猜想与反驳》的一些科学历史事件
《猜想与反驳》的一些科学历史事件《猜想与反驳》的一些科学历史事件001、“从前有个著名的科学家,名叫伽利略·伽利莱。
他受到宗教法庭的审判,被迫宣布放弃他的学说。
这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二百五十多年里,就是在舆论赢得胜利,教会也变得对科学宽容以后过了很久,这个案子一直使人们愤愤不平,激动不已。
但是,现在这已成为往事了,我恐怕它也已失去意义。
因为伽利略科学的敌人已经荡然无存,所以它再无覆亡之虞。
这很久以前就已成定局,这条战线上万籁俱寂。
今天我们终于学会了历史地思考问题,学会了理解争论的双方,因此对这件事抱不偏不倚的态度。
而且没有人会愿意听那些不能忘怀陈年旧帐的人的唠叨。
这个旧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它关系到哥白尼‘世界体系’的地位。
这体系包括一种解释,即太阳的周日运动仅仅是视在的,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地球旋转的缘故。
教会欣然承认,这个新体系要比旧体系简单:它是天文计算和预言的更为方便的工具。
教皇格列高利改革历史法时,还充分利用了它。
伽利略教授这一数学理论,也未招致非议,只要他表明它的价值仅仅是工具性的;就像大主教贝拉米诺所说的,它无非是一种‘推测’;或是一种‘数学假设’——一种数学技巧,它所以被发明和采纳,是为了简化和便利计算。
换句话说,只要伽利略愿意赞同安德烈亚斯·奥西安特在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序言中所说的话,他就不会遇到任何非议。
奥西安特说:‘这些假说不必是真的,甚或根本无需象是真的;倒不如说,它们只需求一点就足够了:它们应使计算同观测一致。
’当然,伽利略本人也很愿意强调哥白尼体系作为计算工具的优越性。
但是同时他又揣测,甚至相信,哥白尼体系是对世界的真实描述;在他看来(教会的看法也一样),这是事情最为重要的方面。
他确实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个理论的真理性。
他在望远镜里观察到,木星及其卫星构成了哥白尼太阳系(按照此说,诸行星是太阳的卫星)的缩微模型。
另外,如果哥白尼是对的,那么当从地球上观察的时候,里面的行星(也只有它们)应当象月亮那样显示盈亏,而且伽利略在他的望远镜里曾看到金星的盈亏。
《科学:猜想与反驳》读书笔记
《科学:猜想与反驳》读书笔记《科学:猜想与反驳》读书笔记这并不是一篇完整的论述性的论文,但是从始至终作者的论述都是相当的严密的。
作者从最核心的问题出发来引出接下来的所有的论证:“一种理论什么时候才可以称为科学的,”或者“一种理论的科学性质或者科学地位有没有标准,” 需要回答这个问题,作者把它转化到了区分科学和伪科学上了。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三个其他理论---马克思的历史学说,弗洛伊德的精作者从神分析学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对比上来引出自己的结论: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
具体的说就是: 《科学:猜想与反驳》读书笔记作业里的题目是《猜想与反驳》,包括了猜想和反驳两大部分,但是,事实上我发现对我而言读完整部的书可能得n年(当然了n不会小于0.5)。
另外一个更为现实的事是我不可能在半年之后或是更久之后来提交这份作业了,所以我选择了其中的一篇,也就是大约全书的二十分之一了。
短短的十八页,我读了两个星期依然没怎么明晰的理解,所以说我在这里只能说是读书笔记。
这并不是一篇完整的论述性的论文,但是从始至终作者的论述都是相当的严密的。
作者从最核心的问题出发来引出接下来的所有的论证:“一种理论什么时候才可以称为科学的,”或者“一种理论的科学性质或者科学地位有没有标准,” 需要回答这个问题,作者把它转化到了区分科学和伪科学上了。
作者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三个其他理论---马克思的历史学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对比上来引出自己的结论: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
具体的说就是: (1)差不多任何理论我们都很容易为它找到确证或证实——如果我们寻找确证的话。
(2)只有当确证是担风险的预言所得的结果,就是说,只有当未经这个理论的启示就已经预期一个和这个理论不相容的事件——一个可以反驳这个理论的事件时,确证才算得上确证。
《科学:猜想与反驳》读书笔记
《科学:猜想与反驳》读书笔记《科学:猜想与反驳》读书笔记这并不是一篇完整的论述性的论文,但是从始至终作者的论述都是相当的严密的。
作者从最核心的问题出发来引出接下来的所有的论证:“一种理论什么时候才可以称为科学的,”或者“一种理论的科学性质或者科学地位有没有标准,” 需要回答这个问题,作者把它转化到了区分科学和伪科学上了。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三个其他理论---马克思的历史学说,弗洛伊德的精作者从神分析学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对比上来引出自己的结论: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
具体的说就是: 《科学:猜想与反驳》读书笔记作业里的题目是《猜想与反驳》,包括了猜想和反驳两大部分,但是,事实上我发现对我而言读完整部的书可能得n年(当然了n不会小于0.5)。
另外一个更为现实的事是我不可能在半年之后或是更久之后来提交这份作业了,所以我选择了其中的一篇,也就是大约全书的二十分之一了。
短短的十八页,我读了两个星期依然没怎么明晰的理解,所以说我在这里只能说是读书笔记。
这并不是一篇完整的论述性的论文,但是从始至终作者的论述都是相当的严密的。
作者从最核心的问题出发来引出接下来的所有的论证:“一种理论什么时候才可以称为科学的,”或者“一种理论的科学性质或者科学地位有没有标准,” 需要回答这个问题,作者把它转化到了区分科学和伪科学上了。
作者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三个其他理论---马克思的历史学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对比上来引出自己的结论: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
具体的说就是: (1)差不多任何理论我们都很容易为它找到确证或证实——如果我们寻找确证的话。
(2)只有当确证是担风险的预言所得的结果,就是说,只有当未经这个理论的启示就已经预期一个和这个理论不相容的事件——一个可以反驳这个理论的事件时,确证才算得上确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沟通类比(各分科之间的类比) • 这种类比于深层类比的区别是:深层类比 所类比的方法或模式是比较简单的模仿, 不如沟通类比深刻;沟通类比所涉及的对 象之间的类比不是一眼就看出来的,要经 过适当的联想才能想出来的。
三、类比猜想
• 人们运用类比法,根据一类事物所具有的 某种属性,得出与类似的事物也具有这种 属性的一种推测性的判断,即猜想,这种 思想方法称为类比猜想。 • 类比型猜想是先考察类似的、比较简单熟 悉的问题,求得其结论,再进行猜想比较 生疏、复杂的问题的结论或解法的方法。 • 类比型猜想的一般步骤是: • 联想----类比----猜测。
• 反例反驳在逻辑上的依据是:如果命题成 立,则命题应该对一切特例都成立;既然 现在有一个反例的特例与命题矛盾,因此 这个命题就不成立。反例反驳的理论依据 是形式逻辑的矛盾律。由此可见。否定一 个猜想的反例应该具备如下两个条件: • ①反例满足构成猜想的所有条件; • ②反例与构成猜想的结论矛盾。
数学思想方法
• 中篇
第六章 猜想与反驳
• 猜想与反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重要的 思想方法。 • 猜想是人们根据替丁的经验材料和已知事 实对数学问题作出的推测性判断,可能是 真,也可能是假。 • 数学猜想中常用的有归纳猜想和类比猜想 两类。 • 用一个反例作为论据否定猜想的方法称为 反例反驳。
第一节 归纳猜想
• • • • • • •
三、归纳猜想 1.数学猜想 数学问题产生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⑴人们的社会实践 ⑵自然科学的刺激 ⑶数学内部的需要 猜想不同于已被实践和理论证明了的科学 理论,也有别于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猜 想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科学 性,具有一定的猜测性,即结论可能• 如果在已有的数学理论体系中发现了反例, 而这个反例即不能被已有的理论所解释, 有无法从已有的理论框架中排除,就形成 了悖论。悖论一旦出现,就能深刻揭示出 数学体系内部隐藏的矛盾,引发一系列的 重大问题,从而促进数学理论的完善、更 新和发展。
• 三、反例在教学中的应用 • 反例不但在数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且在数学教学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反例在否定一个命题是具有特殊的威力, 在教学中能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可以收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类比推理通常可用下列形式来表示: • A 具有性质 a1 , a2 , a3 ,, an 及d ' ' ' ' a , a , a , , a • B具有性质 1 2 3 n • 因此B 也可能具有属性d’。
• 增加类比的可靠性,应尽量满足下列条件: • ①A 与B 共同(或相似)的属性尽可能地多; • ②这些共同(或相似)属性应是类比对象A 与B的主要属性; • ③这些共同(或相似)属性应包括类比对 象的各个不同方面,并且尽可能地是多方 面的; • ④可迁移的属性d’应该是和a1 , a2 , a3 ,, an • 属于同一类型。
• 尽管类比法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它毕竟是 一种合理推理,有类比得出的正确结论虽 然很多,可是有类比导出的错误结论也是 不少见的。因此,类比得到的结论正确与 否,还要经过严格的证明。
第三节 反倒反驳
• 一、反驳 • 在数学中,凡本统称都是寻找一个符合猜 想条件的特例,而这个特例恰恰与猜想的 结论不符合。这个特例称为此猜想反例。 用这种反例作为论据否定猜想的方法叫做 反例反驳。它是运用特殊否定一般的一种 思维形式。
• 在运用反例中也要注意它的使用范围的局 限性。由于反例反驳的依据是形式逻辑中 的矛盾律,因此,它的适应范围应该是遵 循形式逻辑的学科领域。我们在学习数学 时既要强调反例反驳的重要性,也要认清 其适用的范围和局部性,培养辩证唯物主 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第四节 猜想能力的培养
• 一、用猜想学习新知识 • • 二、用猜想探究数学规律
• 2.归纳猜想 • 人们运用归纳法,得出对一类现象的某种 一般性认识的一种推测性的判断,就是猜 想,这种思维方法称为归纳猜想。 • 归纳猜想的思维步骤是: • 特例—归纳—猜想。
第二节 类比猜想
• 一、类比 • 类比是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 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一种 推理方法。这种方法称为类比法,也称类 比推理。
• 一、归纳 • 归纳法使通过对一些个别的、特殊的情况加以观 察、分析,进而导出一个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 归纳法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它与演 绎法被认为思维中两个重要的推理方法。 • 归纳法的本质特征是从已知到未知,从特殊到一 般,从个性到共性,从经验事实到事物内在规律 的飞跃过程。
• 二、归纳的类型 • 1.不完全归纳法 • 不完全归纳法是根据对某类事物中的部分 对象的分析,作出关于该类事物的一般性 结论的推理方法。其一般形式是: } • 设 S {A1 , A2 A3 ,, An , • 由于 A1 具有属性p,A2 具有属性p,…,An 具有属性p,因此推断 • S 类事物中的每一对象都有可能具有属性p。
• 三、用猜想帮助解题
小结
• 猜想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 1.具有一定的科学性;2.具有一定的推测性. • 归纳猜想和类比猜想是数学猜想的两种主 要类型.猜想与反驳作为思想方法在输血发 展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培养学生分析和猜想相结合的思考方法, 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条有 效途径。
• 反例在教学中的应用大致可分为下列几个 方面: • 1.在评判学生对提问的回答或作业时,可 用举反例的方法指出其中的错误。 • 2.在概念教学中,对某些重要的概念有时 单从正面指出定义并举例说明还不够,可 用反例来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 • 3.在定理、法则学习中,初学者往往因为 死记硬背或错误类比,不注意定理、法则 的条件,而常常出错,运用反例可以有效 地纠正这类错误。
• 2.完全归纳法 • 完全归纳法是根据对某类事物中的每个对 象的情况分析,进而作出关于该类事物的 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 • 完全归纳法的一般形式是: S {A • 设 1, A 2A 3 , , A n} • 设由于 A1 具有属性p, A2 具有属性p,…, • An 具有属性p,因此推断 • S 类事物中的每一对象都有可能具有属性p。
二、类比的类型
• • 1.表层类比(形式或结构上的简单类比) • 表层类比式根据两个被比较对象的表面形 式或结构上的相似所进行的类比。这种类 比可靠性较差,结论具有很大的或然性。
• 2.深层类比(方法或模式上的纵向类 比) • 深层类比又称实质性类比。它是通过 对被比较对象的处于相互依存的各种 相似属性之间的多种因果关系的分析 而得到的类比。这种纵向类比是在数 学的同一分支内的一种类比。例如空 间问题用平面为前提来分析,多元问 题用一元问题来分析等。
• 完全归纳法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常用于叙述概念、归纳结论、同一定义和 证明定理等。 • 由于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是可靠的,具 有确定性,因此完全归纳法可作为一种严 格的论证方法。完全归纳法实质属于演绎 推理的范畴。 • 完全归纳法有两种情况:穷举归纳和分类 归纳。 • 完全归纳法有助于提高思维的全面性,培 养周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