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沟对现代城市排水系统的启示

合集下载

赣州“福寿沟”保护及利用规划研究

赣州“福寿沟”保护及利用规划研究

赣州“福寿沟”保护及利用规划研究摘要:看一个城市是否发达,不光要看GDP、高楼大厦,还要看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比如下水道等;看一个城市的规划是否合理,不仅要看楼间距、绿化程度,还要看人们需要的地方,比如给排水系统。

给排水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与工农业生产的供水、排水系统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保护;排水1 “福寿沟”简介福寿沟系古代水利专家刘彝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任虔州知州时主持修建的赣州古城排水系统。

整个系统分为福沟和寿沟两大部分,其集水范围大致以文清路为界。

文清路以西,即城西北之水,流入寿沟,经西门城脚下和西门口两个“水窗”(出水口)排入章江;文清路以东,即城东南之水,流入福沟,经水窗口(俗称水叉口)、行祀庙、涌金门、北门四个“水窗”排入章江。

福寿沟主沟断面尺寸,宽0.7~1.0m,深1.7~2.0m,砖沟墙,用条石覆盖。

均井巷、姚衙前等处仍保留福寿沟的原状。

福寿沟所经之处和众多的池塘相连,其中有著名的城内三池(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现在大多数池塘已被填塞,现存最大的有厚德路狮子塘和八境公园的李王塘。

在排水系统中,采用沟塘互联,可以增加暴雨时的调节容量,减少街道被淹没的范围和时间,又可以利用污水养鱼、种菜,是赣州市城市建设史上最早的污水综合利用工程。

2 “福寿沟”现状历经近千年的沧桑,福寿沟随着城市变迁和发展保存下来,并在发挥其排水功能。

福沟和寿沟均位于河套老城区东北区块,福沟位于该区块北端,寿沟位于南端,两沟互不连通。

寿沟始起建国路,经均井巷折向姚衙前路、方干巷北上攀高铺路,折向章贡路往东经涌金门排入贡江,干线全长约1km,寿沟断面约0.9×1.4m,沟深1.5~2m。

福沟始于文清路,经小巷南折大公路、健康路东折厚德路,往东经东壕塘排入贡江,全长约2km。

福沟断面约0.5×0.7~1.0m及0.9×1.0~2.1m,沟深1.6~2.5m。

赣州福寿沟造福千年,比德国排水系统好太多!

赣州福寿沟造福千年,比德国排水系统好太多!

中国古代城市如何防洪排涝?值得借鉴赣州福寿沟造福千年,比德国排水系统好太多!2012年7月21日,首都北京遭遇了自195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强暴雨,房山区降雨量达460毫米,整个城市及周边地区发生洪涝灾害,造成了人员伤亡和不小的经济损失。

而半个多月前,省城石家庄也曾遭遇大雨袭击,防洪排涝工程也一度经受了严峻考验。

不只是北京和石家庄,全国许多城市在雨季都面临着如何解决防洪排涝的问题。

现在,我们把目光放到古代,看看历史上城市建设中是如何解决防洪排涝问题的,相信对今天的我们必有借鉴意义。

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愈发严重。

“根据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351个城市进行了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2008—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在发生过内涝的城市中,最大积水深度超过50厘米的占74.6%,积水时间超过半小时的城市占78.9%,其中有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雨果在《悲惨世界》里写道:“一个城市的良心是下水道”。

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作为人类聚集区域的城市,自古及今,防洪排涝一直是个重要的问题。

目前,我国共有城市622座,其中531座有防洪任务,设防标准达到50年一遇及其以上的只有93座,占总数的18%。

城市内部的防洪标准,一般只有5~10年一遇。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古人逐渐形成了一些明确的思想,来指导建造人类的聚居地,以尽量趋利避害。

在幅员广阔的中国大地上,各地自然条件相差甚大,古人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地建造水利设施,其中既有区域性的宏观调控,也有针对不同城市特点建造的具体工程,这些水利事业有宝贵的经验值得总结,也有惨痛的教训需要吸取。

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留给我们今天的财富。

“重地上,轻地下”是当前中国城市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这样一来就导致城市排水系统特别是地下排水系统建设的不完善,因而就使得当前城市在应对防洪及城市内涝等问题上,显得愈发脆弱。

写福寿沟的卬象

写福寿沟的卬象

写福寿沟的卬象
上次河南郑州被淹,我就想到了我们的福寿沟,在我的记忆里,我的城市从来没被淹过,就是这个老祖宗留下来的福寿沟,它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老城区地下,是赣州古城地下的大规模古代砖石排水管沟系统。

福寿沟利用地势高差,连通城内坑塘水系蓄洪,通往城墙外的水窗;以单向水窗阻挡赣江洪水,并在洪水消退时向赣江排涝。

我深深的感受到福寿沟排水的强大。

福寿沟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式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

虽经历了九百多年的风雨,仍皖好畅通,并继续作为赣州居民日常排放污水的主要通道。

2016年8月22日,李克强总理考察福寿沟,称赞福寿沟防洪排涝,造福百姓,延寿千秋,说明中国城市地下设施营造经验值的称赞!。

江西赣州旧城福寿沟:活了900岁的中国下水道

江西赣州旧城福寿沟:活了900岁的中国下水道

其实,中国城市不仅有而且也有很好的下水道。

在江西赣州,就有一条宋代修建的下水道,它陪伴着赣州古城走到今日,用它的古老身躯,守护了古城900年,使它不受洪涝侵扰,保得了一方水土与人民的平安;在山东青岛,还有一条100年前德国人修建的下水道,百年过后,青岛人仍可从中受益。

在详细了解这两个城市的两条下水道之前,我们不妨和读者说一下关于它们的一些颇值意味的东西:其一,江西赣州的下水道是凭当时的地方官刘彝的一己之力修建的,凑巧的是,此人在做官的同时也是一个水利“发烧友”,修建一条千年不朽的下水道兴许也是他的爱好所致了;其二,关于青岛下水道的产生,说来可能会令很多中国人觉得尴尬:它是德国人修的,而德国人当年强占胶州湾,是不折不扣的侵略者和殖民者……所谓的命运,大抵都是诡异而令人困惑的,当人们不解于这样的困惑的时候,往往以偶然言之。

观照于这两条下水道的历史命运,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是一种历史的偶然机缘的结果。

因为这种偶然的机缘,它们似乎从来没有被整个中国的城市建设史正视过,直至今日,它们终于成为真正的被错过的偶然了——不用讳言,这是非常值得可惜和可悲的。

江西赣州旧城福寿沟:活了900岁的中国下水道今年5月12日,赣州同样发生特大暴雨,24小时内降水量100毫米以上,但未给赣州市造成洪水灾难。

这完全得益于它有一套修建于900多年前北宋年间的城市排水系统。

这套城市排水系统叫“福寿沟”,典型的中国名字,它是宋代刘彝主持修建的。

依照着名称的意思,整个系统分为福沟和寿沟两大部分,福沟排城东南之水,寿沟排城西北之水。

清朝初年,福寿沟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维修,使暗渠“广二三尺,深五六尺”,人可以在沟中自由行走。

整个沟渠总长12.6公里,寿沟约1公里,福沟11.6公里,共有6个出水口,3个排入章江,3个排入贡江。

在宋朝之前,赣州城也常年饱受水患,直到北宋熙宁年间刘彝到此地任知州建成福寿沟,赣州才免受水患侵扰,直至今日。

刘彝在修建它时,其实是有很多讲究与推敲的。

赣州“福寿沟”造就“不涝古城”

赣州“福寿沟”造就“不涝古城”

“落雨大,水浸街”,一首因广州亚运会而为人熟知的童谣,唱出了每逢夏秋两季许多城市难以摆脱的梦魇。

“梦境”今年依旧。

入夏以来,暴雨频频造访中国各地,所到之处,汪洋一片。

武汉、杭州、南昌、北京、长沙、成都等城市纷纷内涝。

各种调侃随之而生:到武大“游泳”,到西湖“看海”,到南昌街头“垂钓”,到北京地铁“观瀑布”……也有很多城市经受住了考验,比如江西赣州。

几次暴雨,雨量最大时降水近百毫米,赣州老城区却未现明显内涝,民众生活大体如常,井然有序。

是什么护佑着这座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赣州人多半会自豪地说:因为我们有福寿沟。

福寿沟,一套近千年前古人创设的地下排水系统,一个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活文物”。

与其配合,赣州古城的整个设计都隐含着防洪排涝的远见与巧思。

走进赣州城,探秘福寿沟,我们看到的是古人对于城市水系健康运转、保持“长寿”的良苦用心,是祖先留下的一笔无形财富。

一条沟赣州地处亚热带,降水强度大,据历史记载,最大日降雨量出现在1961年5月16日,达200.8毫米。

如城内无完善的排水排洪系统,必致暴雨后内涝之灾。

修建下水道在赣州历史悠久,但形成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福寿沟,约在宋代中叶。

据同治时期县志记载:“福寿二沟,昔人穿以疏城内之水,不知创自何代,或云郡守刘彝所作”。

刘彝于北宋熙宁年间出任赣州知军,他根据城市规模、街道布局、地形特点,建成了福沟和寿沟,“寿沟受城北之水,东南之水则由福沟而出”,“纵横纡曲,条贯井然”,分别将水收集排放到贡江和章江。

因为两沟走向形似古篆体“福寿”二字,故而得名。

福寿沟历史上也曾荒废过。

清同治八年,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进行修复,共有6个出水口。

1953年,赣州修下水道,修复了厚德路的原福寿沟,长767.6米。

旧城区现有9个排水口,其中福寿沟水窗6个仍在使用。

至今,总长约12.6千米的福寿沟仍是旧城区的主要排水干道。

依靠福寿沟,赣州旧城区几乎每年都“雨而不涝”,这在全国众多古城中是罕见的。

城市安全视角下排水系统建设的探讨——基于福寿沟的启示

城市安全视角下排水系统建设的探讨——基于福寿沟的启示
设计 研究院院长 ; 黄仪 荣 . 硕士 赣州市城 乡规 划设计 研究院规划师。
城 市 安 全 视 角 下 排 水 系统 建 设 的探 讨
— —
基 于福寿沟 的启 示
S t u d y o n t h e C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Dr a i n a g e S y s t e m o f Hi s t o r i c a l Ci t y i n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U r b a n S a f e t y : Ca s e S t u d y o f F u s h o u
统 建设 经验 ,探索 完善 现代 城市 排 水系 统建 设的 措施 。
关键词: 城市安全 ; 城市排水系统 : 福寿沟
Abs t r a c t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 t h e f r e q u e n t u r b a n wa t e r l o g b e c o me s a s e v e r e c h a l l e n g e t o ur b a n s a f e t y .
城市建设 l U R B A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文章 编号: 1 0 0 9 - 6 0 0 0 ( 2 0 1 3 ) 1 2 - 0 0 7 2 — 0 5 中图分类号 : T U 9 8 4 . 2 文献标识码 : B 作者 简介: 韩 高峰. 硕 士, 国家注册规 划师. 一级注册建筑 师 高级规 划师 . 赣州市城 乡规划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mo d e r n d r a i n a g e s y s t e m b a s e d o n 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 F u s h o u Di t c h , a s we l l a s f o r e i g n a n d

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_人生感悟

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_人生感悟

精心整理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_人生感悟每当城市发生内涝的时候,网上的评论中绝对会出现这句话,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那么关于下水道我们都知道些什么呢,接下来就请大家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吧。

山川网:眼下又值雨季,全国多城遭遇内涝。

按照相关媒体的说法,自然又是过程中进行了相关的演绎。

从雨果小说原句来看,他的意思并不仅限于吐槽一下城市下水道工程优劣这么简单。

其二就是更为着名的“青岛下水道德国造”谣言。

这个谣言很早前就已经被辟谣,但是谣言往往都比辟谣影响力更广,所以目前依旧有很多人对于“德国造青岛下水道”啧啧称赞。

据青岛市市政公用建设中心副主任黄绪达2016年的说法:“德占时期共建造了80公里排水管道,但大部分管网因为超期服役和城市规划等原因,已陆续被翻建整修,只有位于安徽路和大学路的约2.66公里雨水暗渠和污水管线仍在正常使用。

目前,青岛市内三区排水管网总长约3000公里,德占时期修的管网占比不到千分之一,对整个青岛排水系统影响已经非常小了。

”历了通道。

说到这儿,我认为大家首先应该重点了解一下刘彝这个人。

中国的史书当中,基本上都是帝王将相的故事。

偶尔有几个可以被称为“科学家”的人物,能够在历史上留名的,根源也更多在于他们的从政经历。

如果是个平民科学家,那基本后世能够找寻到的相关资料都不多。

刘彝不算平民,当过官,但是史书介绍也并不多。

根据百科词条显示:刘彝,1017—1086,字执中,福州人。

刘若思之子。

北宋着名水利专家。

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卒于哲宗元佑元年,年七十岁。

史书相关记载如下:幼从胡瑗学。

登庆历进士第,调高邮簿,移朐山令。

凡所以惠民者,无不至;邑人纪其事,目曰治范。

神宗时,除都水丞。

寻知虔州。

俗尚巫鬼,不事医药。

彝着正俗方以训,斥淫巫使易为医,俗遂变。

加直史馆,知桂州。

卷,稍微沉淀以后,他再通过咱们这个下水沟,城墙周边咱们这个大概有8000米的城墙,城墙周边有12个排水口,通过这12个排水沟往张江、供江以及河塘往外排。

江西赣州宋代排水系统仍服务市民

江西赣州宋代排水系统仍服务市民

江西赣州宋代排水系统仍服务市民有效减少内涝(组图)08-10 09:46 大河网清朝同治年间赣州城区的福寿沟布局图(双线为福沟,单线为寿沟)均井巷下的福寿沟内景涌金门下的“水窗”江西赣州900多年前排水系统现仍服务10万市民至今搞不清地下走势、结构宋代福寿沟连市级文物都不算晨报特派记者张岂凡江西赣州报道每逢暴雨季节,内涝问题总困扰着国内许多城市。

然而在江西赣州,这座三面环水的古城虽然频遭暴雨侵袭,却甚少遭淹。

赣州市免遭水淹的法宝便是建于宋代、至今仍发挥作用的地下排水系统福寿沟。

日前,晨报记者造访福寿沟,一探其奥秘。

宋代排水系统扩建改造时超前900多年赣州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三面环水,章水、贡水二江穿城而过,并在城北汇成赣江,这里有中国唯一现存的宋代城墙,这些古城墙今天仍然发挥着防汛的功能,也成为它们未被拆除的主要原因。

在赣州流传着一个传说,赣州城因三面环水,形似乌龟,如同一只老龟浮在江中,不管江水怎样涨,赣州城都能跟着浮起来。

传说不足信。

据史料记载,在宋朝之前,赣州城也常年饱受水患。

直到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1077年),赣州(时名虔州)来了一个叫刘彝的水利专家任知州。

在任期间,他对赣州城的排水管道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改造。

从此,在地下为后人埋下了这条全长12.6公里的伏水长龙。

据记载,刘彝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两个排水干道系统。

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命名福寿沟。

其中,“寿沟受城北之水,东南之水由福沟而出”。

换而言之,福沟自现赣州市南门开始,一路往北,经建国路中段、均井巷、攀高铺至八境路,主沟长约11.6公里,承担东部的排水;寿沟自新赣南路、大小新开路、西津路至西门,主沟长约1公里,承担西部的排水。

经过历代的维护,福寿沟的排水系统至今仍承担着赣州旧城区10万余居民的排水功能。

900多年前的古赣州人口不足1万,而据专家估算,按照福寿沟的设计排水量,即便在如今的排水量上提高个二三倍都不成问题。

历史与现实之间从赣州福寿沟看郑州地区排水设施的建设

历史与现实之间从赣州福寿沟看郑州地区排水设施的建设

258百家论坛历史与现实之间——从赣州福寿沟看郑州地区排水设施的建设张桢浩 李平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摘要:赣州福寿沟是古代保存至今并仍在使用排水设施之一,通过建立“沟渠-水塘-江水”体系对雨水进行承接,从而减轻水涝之患。

近年来,郑州频发的城市内涝对城市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使得今人通过对过去的回望探索完善现代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赣州福寿沟;城市排水;郑州一、赣州福寿沟的背景及其系统赣州地处江西省南部,章,贡两江沿城西、东两边合成赣江后北流。

赣州地处盆地之中,四面来水汇集于章、贡两江,加之气候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年降水量1400-1500毫米。

①故洪水为城市之最大隐患。

如果城内没有良好的排水系统,那么在面对强降雨时城市便会出现内涝。

赣州城因其形制旧有“龟城”之称,赣州城内西北有田螺岭、百家岭等小山和台地,地势较高,而东北,东边和东南边地势较低平,全城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龟背形。

②赣州人民在生活中逐渐修建了一些排水设施,但并不完备。

北宋年间,知州刘彝在任内完善了排水沟渠,因其在地图上走向酷似篆字的福寿二字,故称之为福寿沟。

福寿沟在刘彝任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形制“阔二、三尺,深五、六尺,砌以砖,覆以石。

纵横纡曲,条贯井然。

东西南北诸水俱从涌金门出口,注于江。

”③同时,为了防止江水大涨时倒灌城郭,刘彝在排水口设计了水窗“…城东北濒江,作水窗,视水消长而启闭之,水患遂息。

”④福寿沟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为历代所沿用,每隔一段时间就对其进行疏通和整修。

福寿沟系统地下部分由下水廊,检查井,沉井构成,下水廊据测量为0.8米宽,1.3米高,接近排水口时,下水廊往往会扩大。

⑤这远大于当今城市普通下水管的口径。

检查井和沉井与现代相近,可供维修人员上下。

而沉井可以将沟内流水中的泥沙进行汇集,在疏通时可以减少工作量。

福寿沟因地势起伏而建,具有自然坡度,在福寿沟内拐角处古有可以自动耙游垃圾的石狮爪——扒开可能造成淤积的垃圾⑥,现已无存。

江西赣州旧城福寿沟:活了900岁的中国下水道

江西赣州旧城福寿沟:活了900岁的中国下水道

其实,中国城市不仅有而且也有很好的下水道。

在江西赣州,就有一条宋代修建的下水道,它陪伴着赣州古城走到今日,用它的古老身躯,守护了古城900年,使它不受洪涝侵扰,保得了一方水土与人民的平安;在山东青岛,还有一条100年前德国人修建的下水道,百年过后,青岛人仍可从中受益。

在详细了解这两个城市的两条下水道之前,我们不妨和读者说一下关于它们的一些颇值意味的东西:其一,江西赣州的下水道是凭当时的地方官刘彝的一己之力修建的,凑巧的是,此人在做官的同时也是一个水利“发烧友”,修建一条千年不朽的下水道兴许也是他的爱好所致了;其二,关于青岛下水道的产生,说来可能会令很多中国人觉得尴尬:它是德国人修的,而德国人当年强占胶州湾,是不折不扣的侵略者和殖民者……所谓的命运,大抵都是诡异而令人困惑的,当人们不解于这样的困惑的时候,往往以偶然言之。

观照于这两条下水道的历史命运,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是一种历史的偶然机缘的结果。

因为这种偶然的机缘,它们似乎从来没有被整个中国的城市建设史正视过,直至今日,它们终于成为真正的被错过的偶然了——不用讳言,这是非常值得可惜和可悲的。

江西赣州旧城福寿沟:活了900岁的中国下水道今年5月12日,赣州同样发生特大暴雨,24小时内降水量100毫米以上,但未给赣州市造成洪水灾难。

这完全得益于它有一套修建于900多年前北宋年间的城市排水系统。

这套城市排水系统叫“福寿沟”,典型的中国名字,它是宋代刘彝主持修建的。

依照着名称的意思,整个系统分为福沟和寿沟两大部分,福沟排城东南之水,寿沟排城西北之水。

清朝初年,福寿沟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维修,使暗渠“广二三尺,深五六尺”,人可以在沟中自由行走。

整个沟渠总长12.6公里,寿沟约1公里,福沟11.6公里,共有6个出水口,3个排入章江,3个排入贡江。

在宋朝之前,赣州城也常年饱受水患,直到北宋熙宁年间刘彝到此地任知州建成福寿沟,赣州才免受水患侵扰,直至今日。

刘彝在修建它时,其实是有很多讲究与推敲的。

古老的市政设施——赣州“福寿沟”的防洪预涝作用

古老的市政设施——赣州“福寿沟”的防洪预涝作用

汇之 处。 所辖范 , 南阻大腆岭 与广 东北 部接壤 , 西 倚
霄L I I 1 ] J j ( I J j 湖南分 界 , 东 临武夷 山脉 与福 建 丰 } I 邻, 北拒 I
江两 i 安、 抚州卡 ¨ 交。 地 形川高中低 , 自然 形成一个缺 【 ]
朝d UF r t ' , J “ U” 形, 这 ・ 『 x : 域 今被称为 “ 赣 南” 。
总结赣州 的地 形 , 是“ 四而环 山 , 控扼 两江 ” 。 由于地形 险要 , “ 层峦 叠 , 气势 磅礴 ”, 是 代 中原通往岭 南 、 闽越 的重要 孔道 , 赣州 } 皮 认 为是 “ 南抚 百越 , 北 望 巾州” , “ 据
岭 之要会 , 扼赣 闽 粤湘之要 冲” 的战略要地 , 也是阳省通衢
不知 创 自何 代 , 或 云郡 守刘弊 所作 , 近 是 阔二 、 三尺, 深 五、 六尺 , 砌 以砖 , 覆 以石 纵 横纡 曲, 条贯 井然 、 东西南北
诸 水俱 从 涌 金 门 出 口, 注 于 江 后 因 民居 架屋 其 上 , 水道 定
失其 故 每 岁 大雨 时, 行 东北一 带. 街 衢 荡溢 , 庐舍 且潴 为
的交通便币 I J 之地 , 此设城为必然之选 。
但是赣州城 所处 江的险 要地势也给 占城带来 了闩 唆
的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威胁 。 每逢 m零 , 卜 游的赣康盆地和 j 都盆地汇集 了
群 …的 水 , 循章 、 贡两江 向赣州城 滚滚袭米 。 民㈢以 前f 『
图 1 福 寿二 沟 图 ( 图片来源 : 同治 赣州府志 ・ 卷首 )
1 福寿沟的兴 、 修 发 展 史
1 . 1 赣 州 古 城 的地 形 、 选 址 和 洪 灾威 胁

往地下看20米——来自赣州宋代排水工程福寿沟的启示

往地下看20米——来自赣州宋代排水工程福寿沟的启示
2 年 乃 至 3 年 前 的 样 子 。有 的 地 方 老 O O
城 区 七 成 Biblioteka 网 是 设 计 保 守 的 前 苏 联 模
式 ,有一些城 区甚至 “ 民国年代 的排
水 管 还 在 发 挥 作 用 ”… …每 当 洪 涝 肆
虐 时 ,造 成 排 水 不 畅 , 内涝 渍 水 的 严
重 灾 情 ,给 人们 的 生 命 财 产 造 成 巨大
( 宋 时 称 虔 州 )三 面 环 水 , 曾屡 遭 北 水 患 。尤 其 是 贡江 洪 水 暴 发 时 , 江 水
形 特 点 , 建 成 了全 长 1. 公 里 的 两 个 26 排 水 干 道 系 统 ,一 举 解 决 了江 水 倒 灌
和 城 区 内 涝 的 千 年 水 患 。 因这 两 条 沟
章 江 和 贡 江 ,汀 水 高 时 自然 关 闭 ,防 止 倒 灌 , 内水 高 时 自然 开 启 , 能 够 排
或 破 坏 , 城 市 调 蓄 水 功 能 降 低 。 另
外 ,城 市化 进 程 中耕 地 被 占用 , 也 降
使 得 下水 道 开 始 变 得 不 堪 负重 , 引发 城 市 严 重 内涝 , 10 0 多个 县级 以上城 市
方 威 尼 斯 ”形 成 了 鲜 明 的 对 比 。赣 州 之 所 以 不 渍 水 , 全 靠 宋 代 造 的 福 寿
光 绪 年 间勘 测 绘 制 的 “ 寿 二 沟 图 ” 福
沟。
赣 州 市 长 ) 任 上,根 据 街 道 布 局 和 地
据 《 ,l 志 》 记 载 , 赣 州 城 赣f府 l 、
惠及 一 方 百 姓 , 人们 从此 免受 水 患 ,
官 位 相 当现 在水 利 部 副 部 长 。专 家

城市安全视角下排水系统建设——以赣州福寿沟和青岛排水系统为例

城市安全视角下排水系统建设——以赣州福寿沟和青岛排水系统为例

邻 近 的 赣 州 市 部 分 地 区 降 水 也 近 百 毫 民 东 方 的 勇 气 .德 国 对 青 岛 的 排 水 系 统 区 域 城 市 规 划 设 计 对 防 洪 考 虑 不 足 .大
严 重 损 害 福 寿 沟 排 水 效 果 的 时 候 .保 护 50年 不 开 挖 。 不 但 可 以 统 一 规 划 与 管 理
福 寿沟 产 生 了很 大 困难 。直 到 目前 ,福 寿 排 水 等 各 种 市 政 管 道 .还 可 以减 少 市 政 改
沟 依 旧 无 法 上 报 申遗 如 今 的 福 寿 沟 .显 建 对 马 路 和 绿 化 带 的 破 坏 .避 免 管 道 在 道
口。有 数据显示 ,总长度 12.6公里 的福 已经 增 加 数 倍 。其 次 .一 百 年 前地 下 只 有
寿 沟 ,如 今 能 探 明 的 长 度 只 有 4.5公 里 。 一 种 管 线 .一 百 年 后 的 城 市 有 至 少 7条 专
有 资 料 显 示 .福 寿 沟 系 统 80%的 蓄 水 池 业 管 线 分 布 在 街 道 上 。例 如 污 水 管 线 、雨
系 不 畅 ,基 础 配 套 设 施 没 能 完 善 一 些 单 的材 料 .雇 佣 中 国 的 劳 工 .德 国 人 所 做 的
位 与 居 民 都 不 愿 离 开 老 城 区 迁 移 到新 城 工 作 只 是 .制 定 标 准 并 对 整 个 修 建 过 程
区 。因此 ,不少单位 开始填塘建 房。福寿 精 心 严 格 监 督 。
水 系统 。
更 加 轻 松 ,更 加 不 会 阻 塞 整 个 排 水 管 道 。
近 年 来 .由 于 对 水 塘 的城 市 生 态 要 素 当年 德 国人 修 建 青 岛 排 水 系 统 时 .从 材

赣州福寿沟的启示

赣州福寿沟的启示

赣州福寿沟赣州市政工程管理处一、福寿沟的现状北宋熙宁年间,赣州郡守刘彝上任后,目睹洪涝灾害给市民带来的损失和痛苦。

他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实地踏勘,比较科学地提出根据城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建成了总长12.6千米的两个排水干道系统。

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以州前大街(今文清路)为排水分界线,西北部以“寿沟”、东南部以“福沟”命名。

刘彝既从城市环保的角度,从城市地理位臵,山形地势上因势利导,把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成集城市污水雨水排放、池塘蓄水调节雨水流量、调节城市环境空气湿度,池塘停积淤泥、减少排水沟的淤积、池塘养鱼及淤泥作为有机肥料用来种菜的生态环保循环链系统;又从城市风水学的角度,把“福寿”二沟线路走向设计成古篆体之形,“纵横纡析,或伏或见”,作为赣州龟形城的龟背纹嵌在龟背上,充分地考虑了赣州城的永固,广大人民的福祗,寄托了他的美好愿望。

古人留下的福寿沟呈砖拱结构,沟顶分布着铜钱状的排水孔。

据测量,现存排水孔最大处宽1米、高1.6米;最小处宽、深各0.6米。

由于历史原因,现存福寿沟仅占赣州老城区排水管网总长的不足三分之一,服务面积仅为 2.7平方公里。

福寿沟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极有创造性的城市排水雨污合流制综合工程,不仅是“宋城赣州”的一处重要文物,而且历经近千年至今仍是赣州市老城区日常排放污水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赣州中心城区城市排水的地理特点赣州自古就有被驮在乌龟背上的传说,赣州市中心城区地处章、贡两江交接处,处于丘陵地貌,属亚热带丘陵湿润季风气候区。

年均降水量为1572毫米,3~9月的平均降雨量为1273毫米,占全年的80%以上,其中3~6月份为主汛期,7~9月份为受台风影响的后汛期。

呈现降水集中,雨季涝的特征。

赣州地势较高,所谓“易涨易退山溪水”,即来得快,退得也快。

但地势高,只是自然条件的优势,这种优异的自然条件只能保证涨水时江水不会倒灌,却并不能解决城市排水的通畅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依赖于布局规划合理,设计科学的现代城市排水系统。

基于“福寿沟”的排水系统实例教学探讨

基于“福寿沟”的排水系统实例教学探讨

城北之水 , 东南 之水 由福沟而出” , 两沟大致 以文清路 为界。其 中 , 福沟 自南门开始经建 国路 中段 、 均井巷 、 攀高铺 至八境路 ,在这条线 以东 的沟道 属福沟系统 ,
集水 面积约2 . 3 平方 公里 , 主沟长 约 1 1 . 6 公里 , 通过水
窗 口、刑祠 庙 、八境公 园3 个 出 口流入 贡江和八境路
字, 故名“ 福寿沟” , 西为“ 寿” 沟, 东为 “ 福” 沟。 “ 寿沟受
福 寿 沟 工 程 主 要 分 为 三 大部分 , 一 是将 原 来 简 易 的 下 水 道 改 造 成 矩 形断 面 , 砖 石砌 垒, “ 广二三尺 ,
深 五六尺 , 砌 以
图1 赣 州 城福 寿 沟 图 【 ’
( : 1 1 , ' 1 1 ) 出水 口注入章江 。寿沟 自新赣南 路 、 大小新开
路、 西津 路 至西 门 , 在这 条线 以西 、 以北 的属 寿沟 系 统, 集水 面积约0 . 4 平方 公里 , 主沟长约 1 公里, 通过 西
基金项 目: 2 0 0 9 年江西理工大学重点建设课程 ( 编号 : X Z G 一 0 9 — 0 3 — 1 2 ) 作者简介 : 成先雄( 1 9 7 7 一) , 男( 汉族 ) , 湖北石首人 , 硕士 , 副教授 , 研究方 向: 给排水科学 与工程 。
2 01 5年 1 1 月 第 4 7期
教 育 教 学 论 坛
E D UC A TI O N TE A CHI N G F ORU M
N ov . 20l 5
N 0. 47
基于“ 福寿沟” 的排水系统实例教学探讨
成先雄 , 朱小军 , 康 旭 , 董姗燕 ( 1 . 江西理工大学 建筑与测绘工程学 院 , 江西 赣州 3 4 1 0 0 0 ; 2 . 赣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养护处 , 江西 赣州 3 4 1 0 0 0 )

有感江西赣州古城现代排水系统竟不如宋代排水系统

有感江西赣州古城现代排水系统竟不如宋代排水系统

有感江西赣州古城现代排水系统竟不如宋代排水系统6月21日,江西赣州市部分地区降水近百毫米,市区未现明显内涝,"没有一辆汽车泡水"。

这都得益于宋代福寿沟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统。

广东相关部门曾表示,城市排水系统做得最好的是江西赣州,"这个系统也是古人留下的"。

光绪年间福寿沟图当洪峰到达江西省第二大城市赣州时,遭遇的是这样一幕情景:儿童在城门口水滩里嬉戏钓鱼,买卖人在滔滔洪水边安然地做着生意。

看起来,他们丝毫没有把"洪涝"当做"灾害"。

6月21日,赣州市部分地区降水近百毫米,市区却没有出现明显内涝,甚至"没有一辆汽车泡水"。

此时,离赣州不远的广州、南宁、南昌等诸多城市却惨遭水浸,有的还被市民冠上"东方威尼斯"的绰号。

一时间,效率低下、吞吐不灵的城市排水系统成了众矢之的。

这一切的不同,都源于赣州市至今发挥作用的,以宋代福寿沟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统。

包括广东省一位城管局局长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都承认,城市排水系统做得最好的是江西赣州。

不过,他略显不服气地强调,"这个系统也是古人留下的"。

不会被淹没的城市古人留下的福寿沟呈砖拱结构,沟顶分布着铜钱状的排水孔。

据测量,现存排水孔最大处宽1米、高1.6米;最小处宽、深各0.6米,与志书上记载基本一致。

经过3小时通风换气,再穿上有点儿像孕妇装的连体雨衣,顺着2米多高的竹梯往下,终于见到了900多年前的下水道--福寿沟。

借着安全帽的灯光,前方是一条不见尽头的砖砌通道。

空气很难闻,就像那种多年未经疏浚的死水塘搅拌着垃圾的混合气息。

趟着齐膝的地下水和淤泥,人只能猫着腰往前走。

好在没碰见目击者所述的"吐着信子的水蛇和成群结队的老鼠",当然也未能如一位市政工人师傅那般幸运,她曾经在砖缝中发现了古人藏匿的金首饰。

偶尔有几块刻着同心圆或井字形的青砖,经专家鉴定,都是唐代的花纹砖。

福寿沟博物馆观后感500字

福寿沟博物馆观后感500字

福寿沟博物馆观后感500字参加福寿沟博物馆活动时,感触颇多。

福寿沟排水工程防涝体系规划设计十分科学,令笔者感慨古人之睿智。

一、依据老城地形对排水区域进行了分区,形成了干渠和支沟明显,纵横行曲折,条贯有序的排蓄水网络系统。

赣州旧城排水防涝体系划分为福沟,寿沟两大子系统。

文清路东侧地区,也就是老城区东南侧雨水被福沟汇集,经老城东南角的闸口流入贡江;文清路西段地区即市区西北部雨入寿沟入章江。

同治八年(1869年)政府对福寿沟进行了疏通治理,并绘制了福寿沟图,修复后的福寿沟总长12.6公里,排水面积约3平方公里。

二、福寿沟包括明渠,暗沟及闸门三部分,其设计科学合理。

按人口,建筑分布密度和不同地段的功能设置沟渠。

通常存繁华地段和人口活动频繁地区设暗沟,边缘地区用明渠排水。

暗沟多为矩形断面、砖石拱形构造、断面规模大。

据史料记载,暗沟“宽二三尺,深五六尺,用砖砌成,再用石头砌成”。

经实测现有福寿沟的大小与志书记载基本一致。

排水孔最大处宽1米、高1.6米,最小处宽、深各0.6米。

三、砖石城墙下面设水窗闸门起防洪排水的双重作用。

老城区两面临河,福寿沟排水口直达章贡两江。

汛期,两江水面都比市区高,洪水顶着托着,城内积水不但无法排出,而且江水还会倒流入城,很容易形成水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刘彝又在福寿沟的出水口处设计建造了12座水窗闸门,即“做水窗十二扇,看水消长开合,水患顿歇”。

福寿沟出口水窗闸门门轴安装于上游,视江消涨情况自动关闭启闭。

江水在福寿沟水位以下,沟内水力自动冲闸门倾泻入河;且在江水超过福寿沟水位后,江水即关闸,以防江水倒流入城。

如十二水窗闸门内度龙桥闸口宽度为4米、高度为2.5米,沟内雨水流入水窗后流速提高两到三倍,水窗沟道坡度为4.25%,它的坡度是普通下水道坡度的4~10倍,强水流就能把闸门冲开,把沟里的水,泥沙和部分漂浮物一起排放到河里。

这不禁使我叹服古人之聪明,也使我对古人产生了更多的敬仰。

“福寿沟”照鉴了什么

“福寿沟”照鉴了什么

近期的暴雨与城市内涝,让雨果那句“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获得共鸣。

人们常常津津乐道于有些国际大都市梦幻般的下水道,不仅保持了“地下血脉”的畅通无阻,还建成地下博物馆对游客开放。

殊不知,在我国江西赣州也有一处值得称道的地下水利工程——福寿沟。

福寿沟始建于宋代,它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因暴雨发生内涝,而同遭暴雨袭击的赣州,却“没有一辆汽车泡水”。

历经近千年,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依然护佑着一方的安宁。

因此,当年亲自设计并带领群众修建福寿沟的知州刘彝受到群众的拥戴,他的铜像如今坐落在赣州城北的宋城公园。

福寿沟的设计确有许多独到之处。

外部看:它与赣州老城内的三池(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以及清水塘、荷包塘、花园塘等数十口池塘连通,俨然一个活的水系。

遇暴雨,它可调节雨水流量,减轻下水道溢流;江水回灌时,这些池塘又成为天然的蓄水池。

从内部结构看,在出水处“造水窗十二,视水消长而后闭之,水患倾息”。

据水利专家解释,水窗是一项颇具科技含量的设计,原理很简单:当水位低于水窗时,即借下水道水力将水窗冲开排水;当水位高于水窗时,则借江水冲力将水窗自外紧闭,以防倒灌。

据称,福寿沟建成近千年,赣州老城区未出现大内涝。

作为一项古代水利设施,福寿沟仍为人类造福;同时,作为标识和文脉,它体现着城市的气质和风采。

今天的人们不仅深为蕴含于这项伟大治水工程中的先人智慧所折服,而且深为先人的境界和追求所感动。

历朝历代,“争言水利”,治理河道,防患洪涝之害,都是吃苦出力的事,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有什么“提成”。

组织成千上万人上工地,要花时间精力与银两,为百姓造福、保一方安宁。

刘彝的风范和精神至今仍为人们所景仰,他的铜像前拜谒者络绎不绝,可见福寿沟所蕴含的精神元素,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今天普通人的生活空间与日常环境中,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标识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寿沟对现代城市排水系统的启示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发展中“重地上,轻地下”的盲目发展,造成许多城市内涝严重,而千年不涝的赣州古城对比鲜明。

从赣州古城的地下排水系统谈谈对现代城市排水系统的启示。

关键词福寿沟城市内涝Live ditch enlightenment to modern urban drainages systemAbstact Along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urbanization,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light weight on the ground, underground" of the blind development, cause a lot of urban waterlogging severity, and one thousand is not the ganzhou city of waterlogging contrast. From the underground drainage system of the ancient city of ganzhou about enlightenment to modern urban drainage system.Key words live groove Urban waterlogging一背景分析2014年入夏以来,南方多地遭受暴雨洪涝灾害,6月17日以来,江南、华南、西南等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并伴有雷电、大风、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引发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其中,福建三明和南平、江西抚州、湖南怀化和衡阳、贵州铜仁、广西桂林等局地降雨量达300-477毫米。

期间,南方多地出现1小时雨量为40-90毫米的短时强降雨。

6月21日,赣东北地区河流水位暴涨。

连日来,江西出现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天气,并引发洪涝等灾害。

截至6月21日10时,灾害已造成该省抚州、吉安等地近80万人受灾,5人因灾遇难。

当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江西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并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查看灾情。

因为突降暴雨,多地积水城区变成河流,城市内涝,车辆被淹水中,人员受困伤亡或紧急转移,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截至6月23日9时统计,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10省(自治区、直辖市)549.8万人受灾,28人因灾死亡、2人失踪,34.3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1.5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9500余间房屋倒塌,7.3万间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48.4亿元。

在这次大暴雨侵袭中,赣州城降雨量超过了上百毫米,赣江章江贡江的河水猛涨水位全部超过了警戒线。

此刻赣州古城面临内涝和三江河水倒灌的双重危险,数十万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面临极大的考验。

然而,在这危急关头,赣州古城没有一人被转移,人们丝毫没有把凶猛洪水当回事。

暴雨落在地面便顷刻间消失,地面少有积水。

在城区,儿童甚至在城门口水滩里嬉戏。

商户在滔滔洪水边悠然自得的做着生意。

据史料记载,自唐代风水大师杨筠松择址建城以来,赣州水患不绝,直到北宋时期福寿沟和砖石城墙的修筑才使赣州城免受水患之苦。

福寿沟为北宋时期一位名叫刘彝的官员修建,他曾担任过北宋都水丞,相当于今天的水利部副部长。

嘉佑年间,当地政府把夯土城墙换成砖石城墙并在砖与砖的缝隙间融进铁水。

道光版《赣州府志》记载“因贡水直趋东北隅城屡冲决甃石当其啮冶铁锢基”砖石城墙抵挡了洪水灌入城区。

城墙承担了防御外敌与洪水的重任。

二城市内涝原因分析2.1 气候原因我国南方地区,河网密布,水资源充足。

又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湿热多暴雨,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增长的同时造成了环境的恶化,极端天气频发,诸如,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极端天气在全球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加大。

一些城市的气象记录纷纷被刷新,很多城市汛期时降雨时间长,强度大,范围集中,甚至发生了超百年一遇的降雨过程,造成城市内涝严重。

2.2 地表硬化面积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脱离土地,进入城市生活,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地表硬化面积也就随之增大,混凝土地面代替土地后,使地面摩擦阻力减小,径流系数增大,径流量增加,汇流速度加快。

同时,雨水下渗量减少地面和树木的截流作用减弱。

2.3 现有排水系统泄洪能力不足城市化进程中重视地上工程的建设而忽视地下排水管网的建设。

前期规划不足没有充分估计城市发展的速度,导致早期的管道不能满足发展后城市的排水需求。

而新建设的排水系统不能和旧管道结合,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导致城市雨水污水管道乱接错接严重,污水管道随雨水流入河流湖泊,污染水源。

而雨水排入污水管道,易造成排水不供从而形成城市内涝。

三赣州不涝原因分析3.1 地理因素赣州市地处江西南部,距离南昌市420多千米,赣州古城位于赣州市的章贡区,赣州古城地势低矮,章江和贡江夹城而过汇合成了江西省最大的河流赣江。

东部为武夷山脉,南部是九连山脉、大余岭,西部为诸广山脉,北部为天湖山、大鸟山和灵华山。

形成中高周低,南高北低的地势,是典型的丘陵盆地地貌。

而丘陵盆地因地势低矮、河流狭小,常常是暴雨洪涝的重灾区。

赣州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为此赣州是以暴雨洪水为主要自然灾害的地区,赣州古城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但章江与贡江在赣州古城区汇合成赣江而赣江于长江相连成为连接内外沟通南北的黄金水道,被誉为南方的水上丝绸之路。

赣州就成为水上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是北宋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为宋朝的经济和政治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赣州是江西的南大门,承南起北、呼东应西,南抚百越,北望中州的战略要地。

先秦时期就是分界岭南的重要军事要镇。

这也是赣州水患频发,却依然繁盛的原因所在。

由于历代水患严重,而其战略经济地位又异常重要,赣州古城的排水系统在历朝历代政府的不断修缮下,走向成熟与完善。

3.2 福寿沟排水系统3.2.1 福寿沟福寿沟位于古城古巷地底,古巷建筑大多保留着宋代格局,福寿沟最深处顶部距离地表4到5米。

福寿沟主干排水口最大处宽1.09米,高1.6米,最小处宽和深各0.6米,支沟大约40到60公分,福寿沟有两条主沟和无数条支沟组成,主沟与支沟纵横交错,而且这些沟渠与章江贡江相互贯通。

由于两条主沟成古篆体字福字和寿字型,成为福寿沟。

沟内水流速度达到15米每分钟,利于沟渠快速排水有利于清理沟渠内的淤泥。

沟内水流速度快是因为赣州古城四周低,中间高以文清路为界中间高四周低西边的水流入章江,另一边的水流入贡江。

为了保证水流畅通每隔40米设计了沉井。

流水中的赃物淤泥经过沉井时自然沉积,检修人员需要定期清理沉井中的堆积物即可保证水流畅通。

通常情况下,下水道的墙壁会因为水流和湿气侵蚀而受到剥蚀破坏,而福寿沟墙壁未遭破坏是因为下部墙壁为花岗岩条石组成,耐水腐蚀。

上部砖墙的砖上都刻有砖名,大多是出于七里古窑的高质量砖块。

这也就在工程质量上保证了福寿沟的悠久历史。

3.2.2 水窗暴雨季节两江洪水不会倒灌城区,是因为福寿沟出水口处有水窗12个,起泄洪阻流的作用。

外面水压小时,沟内水流出,洪水上涨后,外面水压大于沟内水压,沟内水无法流出,但江水也不会倒灌。

3.2.3 池塘当江水的水面淹没水窗水窗自动关闭后,在古城区内,强降雨产生的大量雨水则排向城内池塘108个,当下雨水量比较大时,起收集雨水的作用,当大雨过后,谁回流到福寿沟再排到江里。

作用是蓄水,调节雨水流量,减少接到淹没的面积和时间,又可以产生区域性的蒸发降雨调节城市环境的空气湿度,此外这些池塘还可以停集淤泥,减少福寿沟的淤泥,形成养鱼淤泥用来种菜的生态环保循环链系统。

3.2.4小结福寿沟原理简单但很科学,有福寿沟,池塘,水窗组成设计者把近百口水塘于地下的福寿沟串联起来一旦雨量大增,章江和贡江的江水上涨,12个排水口的水窗自动关闭防止江水倒灌城区,这是城里的大量雨水进入福寿沟里并流进水塘。

当暴雨停止,章江和贡江的水位线下降,水窗自动打开福寿沟里和池塘里的雨水排向章江和贡江。

四青岛排水系统青岛的排水系统是由100多年前德国人修建。

1898年德国殖民军登陆青岛,立志要把这个只有2万人口的渔村,打造成海外殖民地的样板城市。

当他们调集了当时德国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设计师来到青岛,按照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实地勘察设计,形成了青岛的城建规划。

17年后,战败的德国人给日本人,留下了一座号称“东方瑞士”的现代化城市。

其中,极具现代意识的城市下水管网,让100年后的青岛人依旧受益。

当年胶澳总督府组织编写的《胶澳发展备忘录》中记载了自1898年10月起,直到1914年17年期间,当时德国殖民者建设地下管网的意图、理念及施工进度。

德国人还提出雨污分流的概念并在排水系统中实施。

根据青岛市水文局的统计,2012年7月2日10时至3日15时,青岛全市平均降水100.5毫米,市区降水182.5毫米,多个监测点监测到了超过200毫米的特大暴雨。

短短8个半小时内,青岛市排水管理处启动的应急机制从准备预案迅速升级为特级预案,暴雨过后,城市安然无恙。

青岛之所以能够安然度过雨劫,与自身地理优势有关,但与城市高标准的地下排水系统也密不可分。

青岛的丘陵地形以及三面沿海的位置决定了降雨时积得快,排得也快,与位于平原地区的城市相比,有很大优势。

而且青岛沿用德国人当时的排水管网,当时铺设下水管道所用的水泥、钢筋均来自德国,而铺设的下水管道尺寸之大甚至被德国人称为“怪物”,主干道甚至宽阔得“可以跑解放牌汽车”。

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的排水系统,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以及地理优势,这样的“地利人和”是青岛排水系统的优势所在。

五福寿沟排水系统对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启示青岛与赣州都托庇于科学完善且庞大的地下排水管网实现了城市的防洪排水,一个是古代先民的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一个是严谨西方科学与技术的成果,都是现代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很好的示范与借鉴。

福寿沟是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功典范它综合了城市污水排放雨水疏导河湖调剂池沼串联空气湿度调节等功能甚至形成了池塘养鱼淤泥作为有机肥用来种菜的生态环保循环链,使整个城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同时又具备极高的安全性。

现代城市排水系统应该统一规划,建设完善的排水系统,并积极维护尊重自然,重视生态环保,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1]1谢新鹏,张旺锋,耿莎莎.城市规划防治城市内涝的反思与策略[J]山西建筑.2014.4(11):8-9[2]李威,李丹.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西南给排水.2013.35(1):19-21[3]吴庆洲 .中国古城防洪的历史经验与借鉴[J]城市规划.200226(4):84-92[4]吴庆洲 ,李海根. 中国城市建设史的活教材——历史文化名城赣州[J] 城市规划.2004,24(6):53-60[5]韩高峰,黄仪容.城市安全视角下排水系统建设的探讨——基于福寿沟的启示[J]城市建设.2013, 12(8):72-82[6]吴庆洲.龟城赣州营建的历史与文化研究[N]中国建筑史论汇刊6[7]苗秀荣. 现代化城市中排水体制的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与生活.2014,04(8):13-15[8]王肇磊.水生态视域下的武汉城市内涝问题研究.[J]汉江大学学报.2014.(2):[9]闫澍青.如何实现城市排水防涝与空间优化双赢.[J]江西建材.2014,(01):35-39[10]刘树坤.加快推进地下空间与土地利用立法不断提高地下排水与暴雨调蓄能力[J]中国防汛抗旱.2011,06:22-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