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论文
旅游优秀论文范文6000字(合集6篇)
旅游优秀论文范文6000字(合集6篇)(一)龙潭镇的资源开发现状龙潭镇境内辖国家AA级景区龙潭湾自然保护区,该区总面积4626公顷。
中心区龙潭湾山林面积1公顷,是辽宁南部森林种类、森林植被、森林环境保持最完好的地区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景区内有许多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
目前龙潭湾是龙潭镇主要建设和发展的旅游景点,具有很强的旅游价值和观赏价值。
另外,还有关门沟风景区,该处位于岫岩、庄河、盖州交界处,距岫岩县城50公里。
关门沟内溪水潺潺,水流缓缓,两侧峭壁林立,植被繁茂,风光旖旎,是一个极具观赏、游览、科考的旅游地。
(二)自然条件龙潭镇位于岫岩县城的西南部,南与大连市相互连接,西与盖州市相邻,西南相邻庄河市,属于辽南丘陵地带,地形西高东低,境内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与岫岩县城相距24公里,全镇面积192平方公里。
(三)历史沿革龙潭镇下辖八个村,其中包含鹿圈村、梨洒村、相信村、龙潭村、相荣村、蜜蜂村、大房子村、张家堡村,有99个村民组。
全镇成东西狭长型,有村民18000人。
半数以上是满族,全镇“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与庄园。
”(四)社会经济基础岫岩龙潭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镇,主要种植大宗农作物,最近几年在政府执政兴镇的指导方针下,政府落实民生政策,大力发展肉鸡养殖业,其中大房子村的养殖规模逐年攀升,养殖种类涵盖,肉鸡、蛋鸡、庄河大骨鸡等。
目前全镇已有超过百户人家养殖,年收入超过千万元,此外,镇上还有滑子菇、香菇种植小区,政府通过政策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种植,年产量达到2万吨,获利过亿元。
龙潭镇还有一批中小企业,其中有龙达茧丝制品有限公司,龙乡酒业有限公司,缫丝厂等,镇上初步形成了以柞蚕茧深加工、木器加工、酿酒为主的产业。
(五)交通区位龙潭镇辖区内共有县、乡、村道路共23条,境内主要有岫庄铁路、岫庄公路通过。
另外乡道大童线东西横穿整个龙潭镇,成为龙潭镇各下辖村寨的主要连接路线,县道岫梨线和大童线交会于龙潭镇,其余村道多成南北走向,交通便利。
中国的主要地理观光与地理特色
高原山地气候: 中国西部地区属 于高原山地气候, 昼夜温差大,气 候多变
热带海洋性气候: 中国南部地区属 于热带海洋性气 候,全年高温多 雨,四季如春
地形地貌
河流:长江、黄河、珠江、 松花江等
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昆仑 山脉、天山山脉等
地形多样:平原、高原、山 地、丘陵、盆地等
湖泊:青海湖、鄱阳湖、洞 庭湖等
城市景观
北京:故宫、天安门、长城、颐和园等
上海:外滩、东方明珠、豫园、南京路等
广州:广州塔、珠江新城、白云山、越秀 公园等
深圳:世界之窗、欢乐谷、深圳湾公园、 深圳书城等
杭州:西湖、雷峰塔、宋城、灵隐寺等
成都:大熊猫基地、锦里、宽窄巷子、武 侯祠等
乡村景观
自然风光:青山绿 水,蓝天白云,田 园风光
添加文档副标题
中国的主要地理 观光与地理特色
汇报人:
目 录
壹
中国的地理观光
贰
中国的地理特色
第一章
中国的地理观光
自然景观
长城: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最著名的地 标之一
故宫:中国古代皇家宫殿,世界最大的 宫殿建筑群
兵马俑:秦始皇陵的一部分,世界文化 遗产
桂林山水:世界自然遗产,以山水甲天 下著称
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以水景、山景、 林景著称
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古 尔班通古特沙漠等
海岸线:渤海、黄海、东海、 南海等
自然资源
水资源: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以及众多湖泊和地下水 矿产资源:煤炭、铁矿、铜矿、铝土矿等 森林资源:东北、西南、东南等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生物多样性:中国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许多珍稀物种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地理文化
地理景观:中国 的地理景观丰富 多样,包括高山、 河流、湖泊、草 原、沙漠等
兴凯湖旅游推介
中国精品旅游地理推介课程论文系别:管理系班级:工商管理12-1班姓名:郑艺大美兴凯湖兴凯湖地处黑龙江省鸡西市东部密山市内,中俄边界地区,面积为4380公里,兴凯湖原为我国内湖,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定后,变成了中俄界湖。
史书记载,兴凯湖在唐代称为湄沱湖,金代称为北琴海,清代改为兴凯湖。
“兴凯”是满语,意思是水从高处往低处流。
兴凯湖由大、小两湖组成。
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虽然离得很近,景观却迥然不同。
小兴凯湖温柔恬静,鱼跃鸟飞,帆影点点,湖水静悄悄的,水面平如明境,是我国内湖。
大兴凯湖烟波浩淼,天水一色,横无际涯,气势磅礴,被称为“绿宝石”。
兴凯湖是古代火山爆发后,因地势陷落积水而成。
兴凯湖是亚洲东部最大的淡水湖之一,湖略呈椭圆形,南北长约90公里,东西宽50公里,总流域面积为36400平方公里。
共有九条河流注入湖中,湖水从东北方溢出,最后流入乌苏里江。
兴凯湖一带,水道纵横交错,是东北地区的一个渔业中心,出产的淡水鱼有数十种之多,除了久负盛名的大白鱼外,还与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绥芬河的滩头鱼并称为“边塞三珍”。
兴凯湖由大、小两湖组成,中间被一道湖岗分开,湖岗上林木葱茏,十分秀美,水涨时两湖相连为一。
小兴凯湖温柔恬静,鱼跃鸟飞,帆影点点;大兴凯湖烟波浩淼,天水一色,横无际涯,气势磅礴,被称为绿宝石。
1996年,江泽民总书记和叶利钦总统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兴凯湖保护生态的协定》,兴凯湖成为我国与邻国政府共同进行保护的一个自然保护区。
兴凯湖景色宜人,风光瑰丽多姿。
春夏之际,碧水蓝天,烟波袅袅;湖边高山苍翠、平野茵茵、泛舟湖上,但觉如临画卷之中,一洗凡尘。
秋冬将至,湖岸冰封,辽阔的湖面之上,点点银光闪闪,实是一个完美的旅游度假胜地。
●美食:兴凯湖白鱼特点:大白鱼,色白如玉,个头重达七八斤,体形颀长,鳍尾发达,以善游著称。
大白鱼和乌苏里江中的鲑鱼,绥芬河中的滩头鱼并称“边寒三珍”。
兴凯湖自然景色秀丽迷人。
中国旅游地理
绪论一、旅游地理学的概念旅游地理学(Geography of Tourism)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人类的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新兴学科。
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旅游活动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娱乐性和参与性的旅游活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旅游与娱乐休闲活动的内容越来越接近。
因此,在中国通常称为“旅游地理学”,而在国际上也就有不同的称呼。
如:英国部分学者称之为“休闲和旅游地理学”(Geography of Recreation and Tourism);加拿大有些学者称之为“游憩地理学”(Recreation Geography);有的称之为“闲暇地理学”(Leisure Geography);俄罗斯学者则称之为“休憩与旅游地理学”(ГеографияОтдыхаиТуризма)等,此外还有“娱乐地理学”等不同名称,而在汉文化影响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常称为“观光地理学”。
其实,它们之间既有相当多的共同之处,也有一定差异,因为“消闲”、“娱乐”等的范畴大于“旅游”。
但是,迄今对它们之间的界定尚无公认的看法。
旅游地理学与旅游地理有明显的差别,即:旅游地理学偏重于旅游地理理论的研究和阐述,文体以分析论述为主;旅游地理则是在旅游地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某一特定区域内旅游事实的记述和分析,文体以叙述说明为主;从旅游院校的培养目标考虑,学生更需要旅游地理方面的知识。
当然,不能脱离旅游地理学基础理论的指导。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一切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分布规律与空间关系的科学。
它对于地表的一切现象均要回答三个问题,即:这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在那里?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旅游,它是地球表面的一种人文现象,一种为了消闲、娱乐等目的,从一地到另一地,一段时间后再回到原地的移动线路闭合的人口流动现象,并且这种流动对所涉及的区域产生了广泛的深远的影响。
对此现象,地理学,具体说是旅游地理学,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有:何处以及为什么会成为旅游客源地或旅游接待地?是哪些因素决定着旅游客流的方向和强度?一个地区如何根据其旅游资源及旅游客源条件提升其旅游业的竞争力?旅游现象将对旅游客源地和旅游接待地产生何种影响?等等。
初中地理中的中国地理人文景观
初中地理中的中国地理人文景观中国地理人文景观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们是指在中国境内所形成的、具有人类活动痕迹的自然景观或历史人文景观。
这些景观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活动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
本文将分析中国地理人文景观的特点和意义。
一、中国地理人文景观的特点中国地理人文景观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
首先,中国地域广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遗产。
从北方的长城到南方的丽江古城,从东部的黄河到西部的丝绸之路,中国的地理景观多种多样,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景观格局。
其次,中国地理人文景观融合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展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再次,中国地理人文景观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生态景观于一体。
二、地理人文景观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地理人文景观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地理人文景观是中国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其次,地理人文景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人们的游览和体验,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提升了国家的软实力。
再次,地理人文景观在地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可以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宝贵的人文景观资源,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地理人文景观的例子中国拥有众多著名的地理人文景观,下面以几个例子进行介绍。
1. 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的防御工程,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它横跨中国北方,以其雄伟壮观的景色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2. 故宫:故宫是中国古代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
它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珍贵的字画、陈列品和古代器物。
3. 丽江古城: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是一个保留了许多古建筑和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名城。
它以其独特的纳西族风情和美丽的自然风景而闻名于世。
4. 三峡大坝:三峡大坝是中国的一个重大水利工程,位于长江上游的湖北省。
中国旅游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国旅游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国旅游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基于旅游属性与本质的中国旅游起源探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6期.曹诗图.郑宇飞.黄其新.[2].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经济地理》.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3期.陆林.余凤龙.[3].中国旅游发展空间非均衡与极化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6期.赵磊.方成.[4].1979~2012年中国旅游地理学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旅游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9期.李秋云.韩国圣.张爱平.徐虹.[5].聚焦中国旅游统计新体系——2015《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综述.《旅游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1期.刘鲁.魏云洁.[6].提升中国旅游产业竞争力势在必行——评刘名俭著《中国旅游产业竞争力发展研究》.《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2期.周霄.[7].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与收敛实证研究.《旅游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11期.赵磊.[8].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问题缺失的现状与反思.《旅游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0年10期.保继刚.[9].构建国家旅游创新体系,加快推进中国旅游4.0战略.《旅游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1期.石培华.[10].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问题分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1期.蒋庚华.张曙霄.二、中国旅游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对外汉语中中国旅游饮食文化教学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刘瑞前.汉语国际教育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2].中国旅游小城镇发展研究.被引次数:26作者:曾博伟.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民族大学2010(学位年度)[3].中国旅游地产开发研究.被引次数:20作者:丁姗.旅游管理复旦大学2009(学位年度)[4].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研究.被引次数:8作者:梁峰.世界经济华东师范大学2010(学位年度)[5].中国旅游杂志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被引次数:4作者:杜畅.传播学上海交通大学2008(学位年度)[6].《中国旅游报》景区新闻报道研究.作者:张宇.新闻学河北大学2012(学位年度)[7].中国旅游化水平及格局演变研究.作者:何鑫.人文地理学华中师范大学2015(学位年度)[8].中国旅游节庆品牌建设与国际化研究.被引次数:9作者:唐楠.旅游管理华中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9].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作者:李桂香.国际贸易学安徽财经大学2011(学位年度)[10].中国旅游名胜誉称的地理学分析.被引次数:1作者:张丹丹.人文地理学山西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国旅游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China'spost1978experienceinoutboundtourism.Lim,CWang,Y《MathematicsandComputersinSimulation》,被EI收录EI.被SCI 收录SCI.20082/3[2]China'spost1978experienceinoutboundtourism.Lim,CWang,Y《Mathematicsandcomputersinsimulation》,被EI收录EI.被SCI 收录SCI.20082/3[3]TheDaoofthescepticandthespiritual:attitudinalandculturalinflue ncesonpreferencesforsustainabletourismservicesinthedomesticChinesetou rismmarket. JanBarkmannJiongYanAnneKathrinZschiegnerRainerMarggraf 《Internationaljournalofservicestechnologyandmanagement》,被EI收录EI.20103/4[4]ANovelBioEcoTechnologyCombinedSystemforRuralDomesticWastewater TreatmentinaTourismArea:AFullScaleStudy. HanwenLiangJunxinLiuXuesongGuoBaoqingShanJingzhuZhaoLijunYuLichuanLiJ ianjunLiu《Environmentalengineeringscience》,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99[5]ResearchAgendaforTourismandtheChineseDream:DialoguesandOpenDoo rs.Weaver,DavidBecken,SusanneDing,PeiyiMackerras,ColinPerdue,RickScott,N oelWang,Ying《Journaloftravelresearch: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TravelResearch andMarketingProfessionals》,20155[6]ManagementofTourismResourcesandDemandBasedonNeuralNetworks. XueBoLinShiTing2014[7]Researchofthestrategytourismbrandmarkedbythehometowncultureofo verseasChineseinJiangmen.LiuHeHongYingWuShuJinLinChunXiao2015[8]LongtermtrendsinchemicalcompositionofprecipitationatLijiang,so utheastTibetanPlateau,southwesternChina. NingningZhangYuanqingHeJunjiCaoKinfaiHoZhenxingShen 《Atmosphericresearch》,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Mar.[9]ChineseandAustraliantourists'attitudestonature,animalsandenvir onmentalissues:Implicationsforthedesignofnaturebasedtourismexperiences.JanPackerRoyBallantyneKarenHughes《Tourismmanagement》,2014Oct.[10]TheDesignofDiseaseMonitoringSystemforChineseOutboundTourism:A DiscussionfromPublicManagementPerspective. JingJingGUANMingXIAJulianK.AYEH2014四、中国旅游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中国旅游本科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孟华,20102010年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年会[2]基于内容分析的中国旅游虚拟社区知识挖掘.杨雪雁.张晓霓,2011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3]对中国旅游转型升级与旅游科学发展的深度思考.吴建华,20092009年首届中国旅游科学年会[4]“地球村”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中国旅游地学述评.谢延淦,2010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5届年会暨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5]十年巨变,漳州滨海建公园,拉动海峡旅游大发展谈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年会带动的社会经济效应.李其团.陈黎明.杨娜.邱志民,2010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5届年会暨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6]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问题分析.蒋庚华.张曙霄,2010第四届国际服务贸易论坛[7]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为例.杨卫武.袁怡琴,20092009’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高峰论坛国际化:旅游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8]中国旅游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谢春山.魏巍.郭栩东,2009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9]中国旅游教材出版工作的发展回顾.付蓉.郭毓洁,20092009年首届中国旅游科学年会[10]中国旅游就业问题研究.翟向坤,2008首届经济增长与就业国际论坛。
结合自身暑假旅游和学习生活经历,完成地理小论文。每篇500字
结合自身暑假旅游和学习生活经历,完成地
理小论文。
每篇500字
我一直有一个梦想,或许每一个人心中曾今都有这样的梦想。
当有一天我们可以抛开一切,背起行囊踏上旅行的路。
每当我看到网上形形色色的人发着他们那些旅行日志时,我不禁有马上去实现这个梦想的冲动。
可是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这些还是遥不可及的。
于是我只得从我的身边开始一个一个的去实现我的梦想。
身为一个德清人,XX 山对于我们是最为熟悉的景区,于是我决定独自一人去一趟XX山。
XX山属天目山余脉,被誉为“江南第一山”,称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XX山,乃是干将和莫邪铸剑之地,取二人的姓氏得名。
这个故事尽管不真实,但是寓意深远,从中也透露出统治之道。
帝王用人,首先就要信人,这就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我与几个不认识的人一起包了一辆车,向XX山进发了。
XX山的盘山公路,总共有260多个弯道,绕来绕去,同车的有几个似乎不耐烦了,可是我却乐在其中,欣赏着沿途的风光。
下车后,我和同车的几个就分道扬镳了。
一个人,一部相机,一个背包,我走走停停拍拍,沉浸在这一片独特的景色里,似乎空气中都充满着自由快乐的气息。
当我还陶醉在这一切中时,天色渐渐晚了,我也踏上了回程之路。
XX山之游,其实,与山何干。
任何一种旅游,都是在寻找自己,这不是很奇怪吗?但,这又有何不可呢?。
中国旅游地理-论文
云贵高原摘要云贵高原,中国第四大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哀牢山以东和东南丘陵以西,包括云南省东部、贵州省全境,广西西北部和川、湘、鄂边境,其相关延伸部份更甚至包括老挝北部、缅甸东北部掸邦高原和泰国北部。
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崎岖不平,高原中多山间盆地(当地人称“坝子”)。
典型喀斯特地形,石灰岩广布,到处都有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地下暗河、峰林等。
地势较高,平均气温比起相同纬度省城为低,但因纬度低,故冬季不比中国温带地区那么寒冷,在夏天也不会有酷热难当的天气,有“四季如春”的美名。
关键词熔岩地貌 剪纸 黄果树瀑布正文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西起横断山脉,北邻四川盆地,东到湖南省雪峰山。
包括云南省东部,贵州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边境,是我国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两组山脉的交汇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000-2000米,是中国的第四大高原。
云贵高原地面崎岖破碎,山地、峡谷、丘陵、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相互交错。
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关山险峻。
尤其是贵州高原,实际上是一个山地性的高原。
人们用“地无三里平”来形容崎岖不平的高原地形。
1.自然1.1地貌云贵高原大致以乌蒙山为界分为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两部分。
西面的云贵高原海拔在2000米以上,高原地形较为明显。
东面的贵州高原起伏较大,山脉较多,高原面保留不多,称为“山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
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相连在一起,分界不明,所以合称为“云贵高原”。
高原面保存良好。
云南高原上的山地顶部多呈宽广平坦地面,或呈和缓起伏地面,有“高山顶上路宽大”的说法。
连绵起伏的山岭间,有许多湖盆和坝子。
云南有1200多个坝子,占全省耕地三分之一,低陷的成为盆地,有的积水成湖。
如以昆明为中心高原面上,分布着滇池等许多大小湖泊,被称为“滇中断陷湖区”。
湖盆四周由于湖水外泄和四周山地沙泥淤积,大多数已发育有湖岸平原。
庐山旅游可行性分析论文
庐山旅游可行性分析论文1. 引言庐山作为中国的名山之一,具有秀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而旅游业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因此,对庐山旅游可行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将从庐山的地理位置、旅游资源、交通条件以及旅游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评估庐山旅游的可行性和发展潜力。
2. 庐山旅游资源概况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南濒长江,北连鄱阳湖,被誉为“江南第一山”。
庐山风景秀丽,有奇峰怪石、清澈的湖泊、流泉飞瀑等自然美景。
同时,庐山还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如庐山道教文化、庐山佛教文化等。
这些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为庐山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 交通条件分析庐山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九江市拥有火车站和机场,与国内各大城市相连,游客可以方便地选择乘坐飞机或火车前往。
另外,九江市还有完善的公路交通网络,乘坐长途客车也是一种常见的交通方式。
从九江市到庐山的路程约为30公里,可以通过公路或船只来往。
因此,游客进入庐山的交通条件相对较好,这给庐山旅游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 市场需求分析庐山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根据统计数据,近年来庐山旅游的人数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需求的增加,庐山旅游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在假期期间,庐山更是人流如织,游客络绎不绝。
因此,庐山旅游市场需求旺盛,这为庐山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5. 庐山旅游的可行性分析综合以上分析可得,庐山具备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交通条件和旺盛的市场需求,因此庐山旅游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首先,庐山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独具魅力,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
其奇峰怪石、清澈湖泊等自然景观是游客流连忘返的理想目的地,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为游客提供了深度游览的机会,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
其次,庐山交通便利,使得游客能够方便快捷地到达庐山。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中国旅游研究:国内国外视角的认知(一)——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旅游研究
涉及 更 多应用 案例 和讲 故事 , 而 非理论 发展 。 因此 ,
虽 然案例 研 究作 为教 学辅助 有 一定 的需求和 用 武之
地, 但这 种方 法 明显有 其局 限性 ( L e w, 2 0 1 0 ) 。
以下 几个 方 面 的内容 。
・
中 国 旅 游 发 展 笔 谈
第2 9卷
2 0 1 4年 第 1期
接 受首先 解决 了重 要 理 论 或概 念 问题 的 文章 , 而案 例研 究将 成 为次要考 虑 因素 。 目前 , 世 界 范 围 内约有 2 5 0种 与 旅 游相 关 的 出 版期刊( Mc K e r c h e r ,2 0 1 3 ) , 其 中, 大 多 数 完全 乐 意 接 受精 心设 计 的案 例研 究论 文 。然 而 , 大型学术出 版 社 的经理 一再 告诉 他 们 的期 刊编 辑 , 案 例 研 究 是 他 们 刊物 中读者 最少 、 引 用 率最 低 的 文 章 , 因此 , 他 们不主 张期刊发 表这 些文章。一般 而言, 期刊 的 S S C I 排 名越 高 , 投稿量越大, 它 能 够接 受 的 案 例研 究文 章也越 少 。 出版 界 通 常 有 两 个 级 别 的 期 刊。 在 旅 游 研 究 中, 低 级别 的 期刊 主要 指 未被 列入 汤 森 路透 科 学 网 ( We b o f S c i e n c e ) 的 S S C I数 据 库 中的 刊 物 , 当然 也
遭 。 于是 我走访 了广 州 , 还 去 了 中山大 学 , 尽 管那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关于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摘要: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
本文认真总结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今后改革的思路。
认为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评价体系、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强化实践教学,才能保证这一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改革旅游地理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近年来,职业学校的旅游专业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内容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断充实,教学手段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对象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度不断提升,教师队伍随着专业的发展不断壮大,教学效果总体得到了提升。
但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素质教育时代如何吸收其它学科的教学经验,不断改进和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是关系到我国高素质旅游人才培养的大事,因此有必要把课程教学创新作为持续性的课题,把握创新重点,采取创新举措,实现课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教学改革的策略1.1明确教学内容的主体脉络,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课程改革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是学校教育核心的核心。
旅游地理学是职业学校旅游管理等专业中不可替代的必修课程,为使其永葆青春活力,对其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不断优化。
21世纪旅游地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综合性为基础,以应用性为动力,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旅游行为地理的教学。
既要加强以中国为区域整体的旅游资源与环境、区域旅游合作及应用等方面的教学,也要加强各旅游大区、旅游省的旅游资源与环境、旅游产品与旅游开发规划及各地方性旅游区的建设的教学。
要注重实践教学,具体教学中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开展实地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融人到旅游景观当中。
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而且还能够发现旅游资源规划、开发和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主要旅游城市及其地理特点
第四章
中国旅游城市的发展 前景
政策支持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旅游业的发展 政府加大了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了旅游城市的接待能力 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旅游优惠政策,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 政府加强了对旅游市场的监管,保障了游客的权益和安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 平提高,旅游需求不断增长
中国主要旅游城市及 其地理特点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目录
壹 述中
国 旅 游 城 市 概
贰 市中
介国 绍主
要 旅 游 城
叁 地中
理国 特旅 点游
城 市 的
肆 发中
展国 前旅 景游
城 市 的
第一章
中国旅游城市概述
旅游城市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以旅游 产业为主要经 济支柱的城市
分类:自然景 观型、人文景 观型、综合型
迹和文化景点
地理位置:位于中国南部, 珠江三角洲北部
旅游景点:广州塔、白云山、 长隆旅游度假区、陈家祠等
深圳
地理位置: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东岸,毗邻香港 气候特点: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旅游资源:世界之窗、深圳欢乐谷、深圳海滨等 城市特色: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业发达
量充沛
著名景点:洪 崖洞、解放碑 步行街、磁器 口古镇、长江
索道等
美食推荐:重 庆火锅、重庆 小面、毛肚、
豆花等
第三章
中国旅游城市的地理 特点
自然地理特点
地理位置:位 于中国东部沿 海地区,气候
温暖湿润
地形地貌:以 平原、丘陵为 主,地势平坦
水资源:河流 众多,水资源
丰富
气候特点:四 季分明,气候
旅游地理学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地理学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1 引言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作为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旅游地理学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应用性与学科交叉特点,其着重研究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种地理问题,探讨旅游地域系统的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指导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930年,麦克默里(McMurry)发表的《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The Use of Land for Recreation),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端之作,之后旅游地理学经历了不同阶段和理论的更迭。
20世纪30年代到二战期间,研究侧重于对某些旅游胜地、地区旅游开发及旅游流等的描述与方法探讨。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研究内容主要是对旅游业和旅游活动的分析,其实质是有关旅游经济地域结构最佳化问题的研究,并开始重视对旅游地理学理论方法的研究。
1976年在莫斯科召开的第2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上,首次把旅游地理单独列为专业组,标志着旅游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被确立下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旅游地理学的跨学科、多视角研究使得其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包括旅游产生条件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旅游地演化规律、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区划与规划、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可持续发展等。
旅游地理学已成为了一门服务于人类生活、旅游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领域。
中国的旅游地理学者也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伴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改变了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结构,而且技术进步和相关学科发展带来一系列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因素、新模式和新业态,促进人类活动理念和模式持续变革,深刻影响着旅游业发展,并给旅游地理学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命题和实践问题。
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检讨与反思
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检讨与反思中国旅游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国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中国旅游地理学也得到了广泛。
然而,在实践中,中国旅游地理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对其进行简要检讨和反思。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历程。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与此同时,中国旅游地理学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然而,在实践应用中,中国旅游地理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各地存在盲目跟风、重复建设的现象。
旅游资源管理方面存在多头管理、法规不健全等问题。
环境保护方面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旅游地理学者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完善管理机制,实现旅游资源的科学、有序开发和管理。
加大政策支持,制定有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
中国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对于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完善管理机制、加大政策支持等措施,可以推动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健康发展,为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理学的研究也日益受到。
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与旅游学相互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旅游现象、旅游系统和旅游环境的空间分布与相互关系。
本文将探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的旅游地理学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旅游现象的空间分布、旅游流动机理、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互动关系、旅游环境的影响因素、旅游开发现状与趋势等。
这些研究领域不仅与人们的旅游生活息息相关,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旅游流动机理研究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研究者通过调查和分析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偏好和决策过程,揭示旅游流的形成、演变和分布规律。
地理小论文——精选推荐
地理⼩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的地理环境中各种⾃然现象和⼈⽂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是⼀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论⽂是篇幅较短的论⽂,是论⽂的⼊门。
所谓“⼩”是指论⽂应短⼩精悍、简明扼要。
地理⼩论⽂1 都说地理是出了名的“⽆语”,⼼想上⽆语课的⽼师肯定是“⽆语的⽗母”.这不,第⼆遍上课铃响了半分钟了,仍不见⽼师的踪影,教室⾥乱哄哄的,连⿊板也没⼈擦. 半响,⾛进来⼀个美丽的⼩姐,眉浓、眼⼤、⿐挺、唇薄,莫约三⼗多岁. 她默默地拿起⿊板擦从上到下,耕⽥般缓缓地把⿊板抹得⼀尘不染,她⼀丝不苟的精神把我们也抹得⼼慌意乱,“我姓袁”她介绍道,每堂新课,⽼师都要下这样的棋,不满之⾊凝成我脸上的风景,“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在⼀起学地理吧.”袁⽼师⽤余光扫视⼀下全班,让⼈感觉阴森森的,“对我,不要寄太⼤的希望,当然,我也不会让你们失望.”我的⼼⼀阵震颤,突然觉得袁⽼师有点实在. “两个⽉前,我是教历史的,那就让我们借助历史这座桥梁学好地理吧.”袁⽼师的介绍别开⽣⾯,同学们都瞪着⼤眼,宛如看戏. “元谋⼈,是中国发现的直⽴⼈化⽯,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附近,距今有170万年左右,是属于旧器时代早期的古⼈类.”我愁着脸听着枯燥⽆味的介绍,刚有的⼀点好感顿时消失,忽然发现⽼师从⼝袋⾥掏出⼀条具有云南风味的披肩,我的⽬光⼀下⼦被吸引过去,真美!“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条丝⼱漂亮吗?它来⾃美丽的云南.云南,意即“彩云之南”,⼀年四季如春,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省共有52个民族,云南的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以其美丽的⾃然风景、多彩的民族风俗和宜⼈的⽓候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去旅游,你们知道西双版纳的吊脚楼吗?第⼀楼是动物们的家,第⼆楼是⼈居住的正间,待客、吃住都在这⾥…….” “叮咚,叮咚”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都意犹未尽,围着⽼师问这问那,“⽆语的⽗母”其实并不⽆语,反⽽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我爱上了地理课.地理⼩论⽂2 摘要:百⾥杜鹃风景区是⼀⽚花的海洋,花的世界,被誉为“地球的彩带,世界的花园”,吸引了⼤量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如何充分开发利⽤这⼀旅游资源优势,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本⽂从三个⽅⾯作了初浅探索。
地理的论文
地理的论文•相关推荐关于地理的论文(通用14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地理的·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理的论文篇1摘要:目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还存在认识不正确、学习不科学、依赖性强等问题,针对这些实际问题,笔者主要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思维和提高学习效益等措施,进而改善高中地理教学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学习思维多元化地球知识高中地理是一门认知地球科学的重要学科,高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进展却并不怎么顺利。
通过长期的教学活动的实践以及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出,学生普遍的感到地理学科的知识内容广泛、学习的难度较大。
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时所反映出的状况非常的不理想,因此,应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的实施策略。
一、学习现状和遇到的典型问题1、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初中阶段,地理学科一直以来都因为所占的分数比例比较小而长期被学生轻视,大多学生都把地理学科看成一门不重要的学科,并且在高中的学习当中也继续漠视地理学习的重要性。
思想是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再加上高中地理学科的知识内容难度较大,导致了学生们在地理学习中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畏惧地理学科的学习。
高中地理结合了理科和文科的特点,不再像初中地理只需要依靠死记硬背就能够考一个不错的分数,而是更加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2、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不再是一门纯粹的文科学科,而很多学生显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许多学生以为只要通过不断的记忆就可以学好高中地理,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学生对基础的地理知识背的滚瓜烂熟,而在考试当中却不知道该如何做题。
因为高中地理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让很多的学生感觉到自身的努力没有得到与之相应的回报,进而对地理学科产生厌倦感,有的甚至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3、学科思维差。
厦门旅游发展现状论文
厦门旅游发展现状论文厦门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旅游目的地,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猛。
厦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厦门旅游发展的现状。
首先,厦门的地理位置非常得天独厚。
地处闽南金三角区域,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这里的海滩、岛屿、山川和历史文化遗迹吸引了无数游客。
另外,厦门临近台湾,与台北、高雄之间只有约100公里的海上距离,因此也可以作为两地交流的中转站。
其次,厦门的丰富旅游资源也是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厦门有着迷人的自然景观,如鼓浪屿、白城沙滩和集美同安等,这些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此外,厦门还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南普陀寺、中山路和胡里山炮台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再次,厦门政府对旅游业的大力支持也是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厦门市政府在旅游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开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政府不断加大对旅游企业的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鼓励各类投资者进入厦门旅游市场,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然而,尽管厦门旅游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导致了一些环境问题,如土地和海洋资源的破坏,垃圾处理和交通拥堵等。
另一方面,厦门旅游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随着其他旅游目的地的崛起,厦门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吸引更多的游客。
综上所述,厦门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地理位置的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都是厦门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然而,也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确保厦门旅游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高中地理论文1000字范文
高中地理论文1000字范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那你对高中地理的了解又有多少呢?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地理10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高中地理论文1000字篇1论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进程及趋势分析【论文摘要】: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时欧美正涌动着人文主义思潮,它带动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学就是其一。
文章主要探讨了人文地理学的含义与历程,并对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人文地;自然 ; 区域; 趋势1.人文地理学的含义[1]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
人地关系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
它与自然地理学被并列为地理学的两大支柱。
人文地理学包括的分支学科有、城市、人口、部落、、社会、文化、、军事、民族、行为、感应地理学等等。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人文地理学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和拉采尔,当时称为人类地理学。
由于他们过分强调"地对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环境决定论的泥坑。
20世纪2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韦达白兰士及其学生白吕纳提出"人地相关论"称其学说为人文地理学。
他们的观点成为人文地理中"或然论"的理论基础。
本世纪20年代始,地理学注意的重点逐步转向社会,离开了单纯的地球科学,探讨地理学新起点的各种学说竞相争鸣。
各种学说的共同点都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都抛弃了以往那种"自然为因,人生为果"的命题,从人本主义出发,探讨人地关系。
3.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① 研究的主要内容[2]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川旅游论文
四川旅游论文引言四川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有着丰富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地方。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样的地貌使得四川成为一个备受游客青睐的旅游目的地。
本论文将重点探讨四川旅游的发展现状、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及其对经济的贡献,以及旅游业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四川旅游的发展现状近年来,四川旅游业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根据数据统计,2019年四川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300亿元。
四川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历史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和参观。
二、四川的旅游资源1. 自然景观四川拥有独特而多样的自然景观。
其中包括壮丽的峡谷、雄伟的山脉、清澈的湖泊和华丽的瀑布。
四川最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是九寨沟,它以其多彩的湖泊和瀑布而闻名于世。
另外,四川还有世界自然遗产峨眉山、四姑娘山和稻城亚丁等景点,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2. 文化遗产四川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还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遗产。
川剧、藏戏、绵阳秧歌等代表了四川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吸引了许多文化爱好者的兴趣。
此外,四川还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如金沙遗址、广元三国古城等,这些都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四川历史和文化的机会。
三、四川旅游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四川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不可小觑。
旅游业在就业、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相关数据,旅游业为四川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旅游业提供了许多农民就业的机会。
此外,旅游业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交通等。
四川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旅游业的支持和推动。
四、四川旅游业面临的挑战尽管四川旅游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旅游基础设施的不足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各个旅游景点之间的交通便利性有待提高,同时,一些旅游景区的公共设施不完善,影响了游客的体验。
其次,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对环境的破坏也相应增加,如何平衡旅游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旅游地理论文
焦作云台山旅游特色资源分析
焦作云台山旅游特色资源分析
摘要:云台山是一处以太行山岳丰富的水景为特色,以峡谷类地质地貌景观和悠久的
历史文化为内涵,集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于一身的科普生态旅游精品景区,因山势险峻,峰壑之间常年云锁雾绕而得名。
云台山地区是经过了25亿年以上的沧桑巨变,其间经过了无数次的裂山断海、风侵水蚀才形成了今天让人叹为观止的灵山秀水,本文主要对云台山地质资源的形成以及云台山的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
关键词:地质背景地质景观特色风景
河南省焦作北部云台山公园北依太行,南临华北平原,远眺黄河,其形状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的长条形,南北宽2~15 km,东西长约63 km,面556 km2,其中核心景区面积323 km2,分为云台山、青龙峡、峰林峡、青天河、神农山5个园区,是一个以峡谷地貌和水体景观为主,以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为辅,集美学价值与科学价值于一体的综合型地质公园通过对焦作市的山水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和科学规划,已于2004年2月1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1地质背景
1.1云台山的形成
云台山在远古时代乃是一片汪洋,随着世纪的流逝,地壳变动,逐渐升起、抬高形成平原。
在十几亿年前造山运动时期(奥陶纪和震旦纪),地貌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燕山期,北部上升,形成高山,南部下降,形成平原。
在喜玛雅造山运动影响下,又使山区激剧上升,河流迅速下切,形成又深又陡的峡谷。
其后,地表、地下水沿裂隙对岩石进行溶蚀,再加上其它风化营力的影响,就造成如今的山、石形态。
世界地质公园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陆块中南部,新生代华北裂谷带与近东西向西安—郑州—徐州裂谷转换带交汇部位,太行山隆起东南边缘。
区内地质作用复杂多样遗迹丰富多彩盖层地层产状平缓,以抗蚀能力有较大差异岩石共同构成了云台山地貌景观形成的物质基础。
1.2云台山的地质
山断块强烈的隆起,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形成巨大的地势反差,使众多河流自山西高原向华北平原流出过程中沿构造张裂带对山体进行强烈下切,形成众多山高谷深、瀑水飞溅的峡谷群。
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流域区内的河流基本都发育于山西省境内,大致自北而南流入河南省境内。
这些河流的发育,对云台山地区地貌景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内,群峡间列、峰谷交错,宏观特征以峡谷地貌、长脊长崖为主;地貌上以崖台梯叠、瓮谷、围谷、深切嶂谷及峰丛、峰林等为表现形式同时,广泛发育的瀑布、溪潭等水景以及良好的生态、植被与山体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地质景观
2.1云台山地质公园以山称奇以水称绝,整个景区奇峰秀岭连绵不断,水源丰富。
2.1.1特色的峡谷地貌景观
公园内峡谷两侧峭壁林立,峡谷之间分布着一系列长脊、长墙。
以抗蚀能力有较大差异
的巨厚碳酸盐岩夹细碎屑岩组成的不等厚互层的岩层,又形成了地貌的垂向多层景观,这种
多层性在山体外侧和大型沟谷中形成阶梯状地貌,表现为崖、台相间叠置的特点;在不同地
点与其它微观地貌的有机结合又形成多种独特的景观地貌。
崖、台的垂向分布规律严格受
地层岩性的控制,太古宇基底的片岩、片麻岩,寒武系馒头组下部的页岩夹薄层灰岩以及奥
陶系底部的页岩等软弱岩层在地貌上普遍形成带状缓坡,构成崖壁下部的麓坡整个景区奇峰秀岭连绵不断,主峰茱萸峰海拔1308米,踏千阶的云梯栈道登上茱萸峰顶,北望千里太行深处,巍巍群山层峦叠嶂,南望怀川大平原,沃野千里、田园似棋,黄河如带,山水相连,不禁使人心旷神怡,领略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如此形成了“仰视为峰、俯视为岭、平视为墙”的峰墙地貌,构成了十分壮观的地貌景观。
2.1.2秀美的水体景观
云台山地区特殊的地质构造背景,使得公园内水体极为发育,所形成的景观主要有瀑
布、溪潭、泉、湖等。
公园内的瀑布主要有云台天瀑和各种叠瀑、线瀑、跌水等。
云台天瀑,位于云台山园区老潭沟内,流水由寒武系地层形成的陡崖上流下,落差314 m,十分壮观。
各种叠瀑、线瀑、跌水等,在云台山园区的红石峡谷、小寨沟、老潭沟和青龙峡园区最为发育,为流水沿谷底的岩石台阶形成,落差不等,一般一至数米,有各种不同形态。
伴随这些叠瀑、线瀑、跌水等形成各种溪潭,与公园内雄壮的山体相辉映,景色秀丽。
同时,这些极为常见的岩石和溪潭,也是太行山快速和间歇性抬升的直接证据。
公园内的泉水甚多,地表水和雨水沿广泛发育的碳酸盐岩透水层下渗或在地下运移,而下部的页岩隔水层又使流水沿构造裂隙或在适当的部位以泉水的形式流出。
特别是泉水在悬崖峭壁处流出形成悬泉,如云台山园区的小寨沟悬泉挂壁,并形成形态各异的钙华,上长青苔,俗称龙风壁,成为一处美丽的风景。
公园内的湖泊,均为修建水库后形成的人工湖泊,主要有子房湖、大泉湖、群英湖等。
湖水与山体相辉映,景色优美。
尤以青天河峡谷中的大泉湖为最,其风光秀丽,有北方小三峡之称,园内的构造地貌和水体景观是最主要的地质遗迹资源,在中国北方极为罕见,可谓太行山区之精品,中国北方的山水品牌。
3特色风景
3.1泉瀑峡长约3公里,沟内高峰耸立,气势恢宏,花木繁茂,泉壑争流,沿沟上行400米,就可以制看到华夏第一大高瀑。
瀑布上端如同朵朵白云,又如团团棉絮,悠悠飘落,连绵不绝。
下端宛如飞花溅玉,纷纷扬扬,洒入墨绿色的水潭。
急泻而下的瀑布,在水潭中,溅起1米多高的水花,又化成一团水雾,把瀑布罩在朦朦的雾中。
若遇多的季节气势更为磅礴,山洪暴发时,瀑布像脱缰之烈马,日夜奔腾,声震数里,近听如闷雷轰响,远听似古钟长鸣。
3.2红石峡位于子房湖南,峡内夏日凉爽宜人,隆冬苔卉莳草翠,故称红石峡。
它集泉瀑溪潭涧诸景于一谷,融雄险奇幽诸美于一体,被风景园林专家称赞为“自然界山水的精品”。
谷里分布“白龙潭”、“黄龙潭”、“青龙潭”、“黑龙潭”、“卧龙潭”、“眠龙潭”、“醒龙潭”、“子龙潭”、“游龙潭”,构成“九龙溪”。
“孔雀开屏”、“棋盘山”等有一狭窄的峡谷称为“一线天”,且有瀑高50余米的白龙瀑布。
两侧高山耸立,恰似一个石阙,正好是云台山的西大门。
云台山风景画廊里,潭瀑峡(小寨沟)是大自然的杰作。
它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飞瀑、走泉、彩潭和山石景观,故得雅号:“潭瀑川”。
3.3茱萸峰又名覆釜山,因其形貌似一只倒扣的大锅由而得名。
海拔1308米,峰顶有大帝庙、天桥、云梯。
相传,王维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
客,每逢隹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即于此峰有感而作。
登上峰顶,极目远眺,可见黄河如银带;俯视脚下,群峰形似海浪涌。
山顶气候多变,倏忽间风起云生,白雾从山间咕嘟嘟地涌出,红日随即隐去。
山峰在云雾中出没,云腾山浮,如临仙界。
峰腰有药王洞,深30米,直径10米,相传是唐代药王孙思邈、药炼丹的地方,药王洞口有古红豆杉一株,高约20米,树干粗达三人合抱,枝繁叶茂,树龄在千年左右,是国内罕见的名木。
另有“厨灶洞”、“阎王洞”“黄泥洞”等十余个洞穴景点内的名泉一斗水,泉状若小井水涌平地面,终年不涸不溢。
另外,杜鹃峰、浮丘峰、翠微峰、云门峰也都各具特色。
在云台山这里不仅能欣赏到山水的表,得到耳目之娱,更能看到山水的本,了解到比人类文明深远几十亿年的地球历史在裂谷作用大背景下形成的“云台地貌”,是新构造运动的典型遗迹,不仅衍生出了美学价值极高的地质地貌景观,同时也培育出了这一区域繁杂多样的自然生态景观,这些丰富的地质遗迹,俨然构成了记录这里亿万年沧桑演变的活字典,它们以大量的信息和实证准确的记录了云台山园区地壳的形成及演变历程,正因为如此云台山才以及独特的山水及北方岩溶地貌而吸引着大批游客前去参观。
参考文献:
[1]樊克锋.河南焦作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资源特色及综合评价[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4:224—229.
[2]樊克锋.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概况[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20-25.
[3]姜英朝,潘运伟,胡星,等.云台山地质公园旅
游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资源与产业,2007,9(6):4—9.[4]张忠慧.云台地貌形成之研究[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24—68.
[5]韩小荣.浅析云台山自然景观的奥秘[J].地理教育,2008(4):75—76.
[6]王兴民,王佩钰,朱玉莲,等.浅议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现状及保护对策[J].地质与资源,
2007,16(2):150—154.
[7]马振兴.京九沿线江西段地质旅游资源开发建议[J].江西地质,1999(3)210—213.
[8]赵追.九江地质旅游资源特征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3):89—90
[9]孙越英,樊克锋.中国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J].地质找矿论丛,2005,218—222.
[10]潘懋,李铁锋.地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