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母婴阻断指南(精)
乙肝母婴阻断
![乙肝母婴阻断](https://img.taocdn.com/s3/m/d8e61211227916888486d74d.png)
四、乙肝的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
母婴传播 性传播
母婴的传水平传播
母婴的传播途径
血源性:胎盘渗透 发生率妊娠头6个月内约为 5%,后3个月及近分娩时为25%~76%。 早期流产而保胎成功的HBsAg携带者母亲对 胎儿的感染高于无流产者。
细胞源性:胎盘感染---蜕膜细胞到绒毛毛细
血管内皮细胞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感染 生殖细胞感染
卵泡和精细胞中可检出HBVDNA
影响母婴传播的主要因素
母亲HBV感染状态:高水平复制 地坛医院乙肝母婴阻断失败组HBV DNA
为7.89±2.12 (log) ,显著高于阻断成功组
(6.14±3.42)(t=2.13,p=0.034)。
母亲HBVDNA>1000MEg时,有25%-40%的阻 断失败
全程免疫后,检测抗体 (抗-HBs)滴 度,如低应答或无应答,首先要考虑是 否HBsAg阳性。 HBsAg和抗-HBs均阴性,可以重新接 种一个(或两个)全程免疫,或用不同 种乙肝疫苗交替使用,如酵母疫苗不产 生抗体,换用CHO疫苗。 正确接种6针乙肝疫苗后不产生抗—HBs 者<5%
乙肝免疫球蛋白
五、HBV的母婴阻断
母婴阻断的重点时期:围生期是乙肝母 婴传播的主要时期 胎婴儿感染率在妊娠早、中期约为 5%,妊娠晚期及分娩时为25%~76%。
世界卫生组织
1991年提出全球儿童应接受乙肝疫苗注射。
1992年世界卫生大会提议1997年前各国把 乙肝疫苗纳入免疫扩大计划。
1999年全球有超过90个国家把乙肝疫苗纳 入本国的免疫计划。
乙肝母婴阻断检测技术要点
![乙肝母婴阻断检测技术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2f5dbb5f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6.png)
血液、体液(唾液、精液、阴 道分泌物、乳汁、泪液、尿液) 母婴 输血及血制品 性传播 皮肤、粘膜 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 ,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
传染源:携带者、急慢性病人 传染性 主要取决于血液中HBV DNA 水平,与血清ALT、AST或胆红素水 平无关。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新生儿、易感儿童、高危人群重点预防 潜伏期:1.5~5个月
免疫金标记技术:
胶体金是一种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志物应用于抗原抗体的一种免疫标记技术,胶体金是由氯金酸(HAuCl4)在还原剂的作用下,聚合成一定大小的金颗粒,并由于静电作用成为一种稳定的胶体状态,故称胶体金。胶体金在弱碱环境下带负电荷,可与蛋白质分子的正电荷基团形成牢固的结合而不影响蛋白质的生物特性。 免疫金标记技术: 主要利用了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性,在金标蛋白结合处,在显微镜下可见黑褐色颗粒,当这些标记物在相应的配体处大量聚集时,肉眼可见红色或粉红色斑点,因而用于定性或半定量的快速免疫检测方法中。
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
免疫耐受 免疫清除 非活动或低复制期 再活动
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HBsAg
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二、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 1、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 2、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 3、慢性HBV感染临床诊断
乙肝五项检测的影响因素
样本采集与处理的影响 干扰物质的影响:常见的干扰物质有:类风湿因子、补体、嗜异性抗体、嗜靶抗原自身抗体、医源性诱导的抗鼠Ig 抗体、交叉反应物质和其它物质等 药物的影响: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会与HBsAg形成复合物,影响HBsAg的检出 HooK效应影响:随着ELISA一步法的应用,一些标本中抗原含量过高,产生HooK效应。影响检测结果,采用同步稀释测定或使用线性范围高的两对半定量法可以减HooK反应的发生 试剂的影响
乙肝母婴阻断策略
![乙肝母婴阻断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a3316430a6c30c2259019e5b.png)
母乳喂养
(3)以治疗乙型肝炎为目的而服用抗病毒药 物的孕妇,分娩后继续用药,由于乳汁中 存在少量的抗病毒药物对婴儿的安全性尚 不清楚,目前不建议母乳喂养。但有研究 表明,TDF在乳汁中药物含量少、毒性有 限。
33
母亲产后随访
(1)产后继续服用抗病毒药物者,按慢性乙 型肝炎患者的随访方案进行随访,每3个月 复查肝功能、HBV DNA;每6个月复查乙 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上腹部超 声和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检查;
29
(3)若婴儿第2针乙型肝炎疫苗延迟时间在3个 月以内,则尽快补打第2针,第3针仍在6月龄 时注射;若超过3个月,应尽快接种第2针疫 苗,至少间隔2个月后可接种第3针;
30
• (4)低体质量儿(<2000 g)或早产儿的免疫 接种:于出生12 h内接种HBIG 100 IU+乙肝疫苗 10 μg,并于1、2和7月龄各注射乙型肝炎疫苗10 μg;如母亲HBsAg不详,则按母亲HBsAg阳性 处理,即于出生12小时内接种HBIG 100 IU+乙肝 疫苗10 μg,同时尽快检测母亲HBsAg,如母亲 HBsAg阳性,婴儿于1、2和7月龄各注射乙型肝 炎疫苗10 μg;如母亲HBsAg阴性,出院时或1月 龄时接种乙肝疫苗10 μg,并在2和7月龄各注射 乙肝疫苗10 μg。
韩国荣等,慢性乙型肝炎育龄期妇女及孕妇的抗病毒治疗指征与时机,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年11月第23卷第11期,806-809
抗病毒治疗期间意外妊娠患者:
• 应用干扰素治疗:建议终止妊娠; • 应用TDF、Ldt、LAM治疗:在充分沟通、权衡 利弊的情况,可继续治疗; • 应用ETV和ADV治疗:在充分沟通、权衡利弊的 情况下,换用TDF或Ldt治疗,可以继续妊娠。
乙肝母婴阻断
![乙肝母婴阻断](https://img.taocdn.com/s3/m/1f297749312b3169a551a413.png)
接种1剂;
HBsAg(-),HBsAb(-)或HBsAb<10mU/ml,未感染、无应答,需再次全程接
种后复查;
HBsAg(+),HBsAb(-),预防失败,6个月后复查HBsAg仍(+),可确定失败,
2次HBIG(出生12小时 内及间隔3-4周后)及 尽快进行第1针疫苗, 1-2个月后0-1-6方案 (即4针疫苗)
后续监测
在生后7~9个月时检 测血清HBsAg和HBsAb 水平,均阴性则再次 接种3剂疫苗,间隔2 个月
HBsAg(+)
重组酵母疫苗10ug (或重组CHO疫苗20ug)
HBsAg(-)
HBsAg(+)
重组酵母疫苗10ug (或重组CHO疫苗20ug)
12小时内HBIG 100在生后7~9个月时检 200IU联合0-1-6方案 测血清HBsAg和HBsAb (12小时内、生后15 水平 天HBIG联合1-2-7方案) 无需后续检测血清 HBsAg,但推荐检测 HBsAb水平
HBsAg(-)
+ +/+
HBcAb
+/+ -
临床意义
HBV感染,传染性强 HBV感染,有传染性 HBV感染,有传染性 HBV感染,有传染性,可能变异 HBV感染潜伏期,有传染性 HBV感染已恢复,有保护性抗体 HBV感染已恢复,有保护性抗体 HBV感染已恢复,有保护性抗体或接种疫苗 HBV感染已恢复,无保护性抗体 HBV感染已恢复,无保护性抗体 HBV非感染者,易感人群
乐玮琳 2015.5
目的
解读化验单,分辨感染或胎传
最新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管理流程(全文)
![最新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管理流程(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2579200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26.png)
最新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管理流程(全文)摘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至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对公共卫生的威胁。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是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关键,也是乙型肝炎防治领域的热点。
为规范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临床管理,降低母婴传播发生率,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组织专家根据最新研究进展和近期发表指南编写了《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管理流程(2021年)》,流程包括了妊娠期管理和产后随访过程的10个环节,其中筛查、抗病毒治疗和婴儿免疫是核心内容。
2016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2016—2021)》,这一战略提出至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包括至2030年,要在2015年数据的基础上将新发病毒性肝炎感染率降低90%,并将病毒性肝炎引起的病死率减少65%)[1]。
其中,消除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对公共卫生的威胁需要将5岁儿童的HBV感染率降至0.1%。
母婴传播是HBV的重要传播途径,阻断HBV母婴传播是消除乙肝的关键,加强慢性HBV感染孕妇及其所分娩婴儿的规范化管理是切断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国内外实施的消除病毒性肝炎策略为消除HBV母婴传播提供了有利时机。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临床管理,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于2017年组织专家编写并发表了《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2-3]。
该管理流程已在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临床实践中广泛采纳,对预防HBV母婴传播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阻断HBV母婴传播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热点,围绕这一热点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现参照近期国内外发表的预防HBV母婴传播的指南或共识和最新研究成果[4-15],对第1版《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进行更新,以帮助临床医师更新观念,并为阻断HBV母婴传播提供规范的临床管理流程。
一、感染HBV孕妇的筛查我国是乙肝的中高流行区,一般人群中HBsAg阳性率约为6.1%[16],孕产妇中HBsAg阳性率约为6.3%[17]。
乙肝病毒母婴阻断指南
![乙肝病毒母婴阻断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627e370c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09.png)
乙肝病毒母婴阻断指南背景介绍乙肝病毒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乙肝病毒感染率高、潜伏期长、传染性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母婴传播而感染到新生儿,这是乙肝防控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妊娠早期筛查对于所有孕妇,应在妊娠早期进行乙肝病毒检测。
检测方法主要包括ELISA法和化学发光法。
对于检测结果呈阳性的孕妇,应及时进行下一步的检测和诊断确认。
确定孕妇乙肝病毒感染类型孕妇乙肝病毒感染的类型主要分为两种情况:1)乙肝病毒携带者;2)乙肝病毒感染者。
为了明确孕妇的感染类型,应在初筛阳性后进行相关的分析,如HBsAg、HBV-DNA和HBsAb等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判断与定性,以给予下一步的处理流程。
孕妇的医学监测孕妇在妊娠期间,应接受严格的医学监测。
在孕期早期、中期和晚期均需定期进行肝功能、病毒学指标等检测,及时发现感染性病变和异常指标并及时处理。
母婴隔离对妊娠期HBsAg阳性的孕妇,应严格进行母婴隔离。
孕期尤其是分娩时,应避免乙肝病毒感染-risk的引发,在医院应专门设置感染性疾病隔离房或单间隔离。
母亲乙肝病毒感染处理HBsAg阳性孕妇分为两种情况。
1. 首先,孕前或孕中未接种乙肝疫苗或未完成疫苗基础免疫的孕妇,应尽早进行免疫程序,完成全程免疫。
2. 对于已经完成疫苗程序或曾抗体阳性孕妇,尤其是血清学变化平稳者,则无需进行特殊的疫苗措施,只需进行常规临床处理。
新生儿宣誓隔离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进行乙肝病毒感染筛查。
对出生24小时内新生儿,应进行HBIG免疫及HBV疫苗接种,并进行血清学检测。
对于HBsAg轻度阳性的新生儿,应继续进行医疗干预,进行两型疫苗免疫,发挥自身免疫力,防止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病。
乙肝病毒母婴阻断是乙肝防控中的重要一环,减少乙肝传染至儿童对于病毒传播控制至关重要。
对于孕妇和婴儿关于乙肝及预防乙肝进行宣传和普及,提高大众健康意识,是攻克这一难题的关键。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168a70ea804d2b160a4ec05d.png)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主要诊断依据是HBsAg阳性。
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故强调对婴幼儿的预防。
所有孕妇均需产前筛查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俗称乙肝两对半),如果孕妇HBsAg阳性,其新生儿是感染HBV的高危人群,除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外,必须在出生后12 h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
为规范我国HBV母婴传播的预防措施,合理预防新生儿HBV感染,传染病学与产科学专家根据国内外公认的研究结果,参考其他国家相关资料,共同制订本指南。
一、HBV感染的临床诊断慢性HBV感染是指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
如果肝功能正常,称为慢性HBV携带;如果肝功能异常,且排除其他原因,则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慢性HBV携带者每6—12个月需复查肝功能和其他必要检查。
HBV母婴传播,即HBsAg阳性孕产妇将HBV传给子代,主要发生在分娩过程中和分娩后,而垂直传播(分娩前的宫内感染)感染率<3%.,多见于HBeAg 阳性孕妇。
检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即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 Bs)、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以及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可判断有无感染或有无免疫力,其临床诊断的意义见表1。
HBsAg阳性,表明病毒在复制,有传染性;HBeAg阳性是病毒复制活跃、病毒载量高的标志,传染性强。
抗-HBs是中和抗体,血清抗一HBs水平≥10 m IU/ml即具有保护力。
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HBV DNA水平,可反映病毒载量的高低。
然而,30%左右的孕妇HBsAg阳性而HBeAg阴性者(俗称小三阳),甚至少数HBeAg阳性者(俗称大三阳),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即所谓“HBV DNA阴性”,但血液中仍有HBV,具有传染性。
2024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要点(全文)
![2024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要点(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15687840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c.png)
2024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要点(全文)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重要传播途径,围产期和婴儿时期感染HBV的慢性化率约为90%。
感染HBV的儿童继而成为水平传播的宿主,女性感染者生育期有可能通过母婴传播感染下一代,是家族聚集性HBV感染形成的主要原因。
聚集性HBV感染家族中,感染子代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病年龄较无家族史者提前10年,具有肝癌家族史的慢性HBV感染者发生肝癌的风险升高32.9倍。
为帮助感染科、肝病科、妇产科和妇幼保健等相关工作者,在管理慢性HBV感染孕妇及所生婴儿的过程中做出合理决策,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制定了《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2024年版)》,医脉通特此整理了指南推荐意见,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临床问题1母婴传播所致的慢性HBV感染的诊断标准是什么?推荐意见1:慢性HBV感染孕妇所生婴儿,若7~12月龄时静脉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或HBV DNA 阳性,可诊断发生母婴传播所致的慢性HBV感染(1B);新生儿静脉血HBsAg和/或HBV DNA阳性不作为母婴传播的标准(1B)。
临床问题2预防HBV母婴传播的措施有哪些?推荐意见2.1:慢性HBV感染孕妇所生新生儿出生后12h内尽早接种1针重组乙型肝炎疫苗(10µg酵母疫苗或20µg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疫苗),并在1月龄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疫苗(1A);低体质量儿或早产儿,若生命体征稳定则在出生12h内尽早接种第1针乙型肝炎疫苗,满1月龄后,再按“0-1-6月”程序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若生命体征不稳定,应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接种第1针乙型肝炎疫苗(1A)。
推荐意见2.2:慢性HBV感染孕妇所生新生儿出生后12h内,在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不同的部位尽早注射1剂100IU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1A)。
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阻断
![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阻断](https://img.taocdn.com/s3/m/a44ee1db0066f5335b81218f.png)
妊娠合并梅毒的管理
时期 梅毒血清 治疗 学状态
孕早期 阳性
立即治疗
再次治疗 孕晚期✓
孕中期 阳性 孕晚期 阳性 产时 阳性
立即治疗
孕晚期✓
至少间隔4周
立即治疗
孕晚期✓
至少间隔2周
立即治疗 ——
随访及性伴教 育和治疗
✓
✓ ✓ ✓
注意事项
1.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为规范治疗:①应用足量青霉素治疗;②孕期进行2个 疗程治疗,2个疗程之间需间隔2周以上;③第2个疗程在孕晚期进行并完成。 2.苄星青霉素治疗期间,若中断治疗超过1周,或采用其他方案进行治疗时, 每个疗程治疗期间遗漏治疗1日或超过1日,要从再次治疗开始时间起重新 计算治疗疗程。 3.治疗期间应当定期随访。治疗结束后每月做1次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 试验定量检测,观察滴度变化,判断有无复发或再感染。随访过程中,如 果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滴度上升或结果由阴转阳,则判断为再次 感染或复发,应当立即再开始1个疗程的梅毒治疗。 4.感染孕产妇分娩前必须进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定量检测,以便 与所生新生儿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定量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作为 后续诊治的依据。
青霉素过敏孕产妇的梅毒治疗
处理办法:
•
头孢曲松
•
红霉素
性伴的处理
• 一期梅毒:三个月内,随访治疗。 • 二期梅毒:六个月内,随访治疗。 • 早期潜伏梅毒:一年内 • 晚期潜伏梅毒:配偶及数年内 • 胎传梅毒:生母及后者
分娩方式及喂养
•分娩方式:没有特殊要求 •喂养方式:世卫及美国CDC,中国CDC均没有要求。
• 1.暗视野显微镜检梅毒螺旋体阳性。 • 2.梅毒螺旋体IgM抗体阳性。 • 3.RPR/TRUST检测阳性,滴度等于或高于母亲分娩前最近一次滴度的4倍, 且梅毒螺
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2019年版)
![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2019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cdc6a8bc5022aaea998f0fd3.png)
谢
谢
大
家
推荐意见4
HBVDNA≥2×105 IU/mL的孕妇, 建议妊娠24~28周 期间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以阻断母婴传播(2C)。
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妊娠28周以前进行干 预与28周及以后进行干预相比,前者母婴传播风险明显降低(RR= 0.019,95%CI:0.00034~0.19);均未见孕妇 及婴儿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异常升高 。
推荐意见1
婴儿7~12月龄静脉血检测HBsAg和(或)HBVDN A阳性,可诊断发生母婴传播(1B)。
网状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结果显示,新生儿出生24h内静脉血或 脐带血HBsAg和(或)HBVDNA阳性率显著高于6月龄、7月 龄或12月龄时静脉血检测 结果 ,表明出生时HBsAg和(或)H BVDNA阳性并不能说明发生了母婴传播,可能是母血污染导致的假 阳性,或生产时胎盘剥离造成新生儿体内短暂 病毒血症 ,6月龄、7 月龄和12月龄3个时间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Hale Waihona Puke 推荐意见12慢性HBV感染孕妇所生婴儿在接受联合免疫治疗后,可以母乳喂养 (2B);产后继续应用TDF治疗者,可以母乳喂养(2C)。 系统评价结果表明,慢性 HBV感染孕妇所生婴幼儿接受联合免疫后, 母乳喂养不会增加婴幼儿HBV感染的风险(RR=0.73, P= 0.21) 。鉴于母乳 喂养获益明显,建议慢性HBV感染孕妇所生 婴儿在 接受联合免疫后母乳喂养。 哺乳期间服用TDF的慢性 HBV感染母亲的婴儿体内未检测到替诺福 韦 , 且母体血液和乳汁中有效成分为替诺福韦,几乎不经肠道吸收, 因此产后继续应用TDF治疗者可以母乳喂养。
推荐意见6
妊娠期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异常者,若HBVDNA<2×105 IU /mL、ALT<2×正常值上限 (upperlimitofno rmalvalue,ULN)时,建议随访监测(2C);若评估后 符合CHB抗病毒治疗指征的孕妇,按照CHB防治指南进行治疗、随 访及监测(1C)。
病毒性乙型肝炎母婴阻断患儿的随访管理
![病毒性乙型肝炎母婴阻断患儿的随访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4b6965b6fd0a79563c1e72bd.png)
7 6 ・
J o u r n a l o f Nu r s i n g Sc i e nc e Fe b .2 01 4 Vo 1 . 2 9 No . 3
・
社 区护理 ・
病 毒 性 乙 型肝 炎 母 婴 阻 断 患儿 的 随访 管理
李颖 , 郑素 军 , 马建 红 , 段钟 平
1 对 象 与 方 法
1 . 1 对象
基 于与 家长进 行 充分 沟通 和 知情 同 意 的
情况 下 , 对我院产科于 2 0 1 0年 1 ~1 2月 , 由 HB s Ag
阳性母 亲 分娩并 给 予母 婴阻 断处 理 的 l 5 0例 新 生儿 , 其 中男 8 9例 、 女 6 1例 。均 为 城 市 居 民 , 本地 区 1 3 5 例, 外地 1 5例 。排 除母 亲或 患儿 并存 丙 型肝 炎 、 丁 型
在完成 计划 免疫 后有 一部 分不产 生 保 护性 抗体 ( 无应 答) 或 抗体 水平很 低 ( 低应 答 , 抗一 HB s <1 0 I U/ I ) , 这 些婴儿 出生后 1 ~3岁还 可 以出 现 HB s Ag由阴性 转
为 阳性 的一个 高峰 _ 6 ] 。所 以 , 设 定 随访 开 始时 间从 婴 儿 出生开 始 , 每年 1次 随 访 ( 患儿 生 日时 ) , 拟连续 5 年, 即到患 儿 5岁 时随访结 束 。如 在 随访 中发 现 患 儿 HB s Ag水 平降低 或 消失 , 及 时 通 知 家 长补 充 需 要 接 种 乙肝疫 苗 。对 于母 婴 阻断 失 败 组 转 氨 酶 异 常 的 患
好效 果 , 但仍有少部分失败l _ 2 ] 。采 用 母 婴 阻 断 措施
以来 , 我 国出生于 HB s Ag阳性 母 亲 的新 生 儿 和 婴 儿
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的指南
![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的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735344bde53a580216fcfe8e.png)
• 3.孕晚期应用HBIG无预防母婴传播的作用:有学 者提出,HBV感染孕妇在孕晚期应用HBIG可预防胎 儿的宫内感染,但相关研究存在以下问题:(1)对 照组新生儿免疫预防后的保护率仅55%~85%, 明显低于公认的保护率,提示对照组没有正规预 防;(2)诊断标准不正确,夸大了宫内感染率;(3) 部分研究自身前后的结果存在矛盾。另外,孕妇 使用HBIG后,新生儿体内并无抗一HBs[1]。;大 猩猩实验和HBV感染者肝移植后预防再感染的研究 提示,孕晚期每4周注射200~400 U的HBIG不可能 降低HBV病毒量”[5];我国也有报道指出该方案 并不能减少母婴传播[6-7]。因此,对HBV感染孕 妇在孕晚期不必应用HBIG。
• HBe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经正规预防后,仍 有5%-15%发生慢性HBV感染[7-9]。虽然, 有报道在妊娠中、晚期用拉米夫定或替比 夫定治疗可减少母婴传播[10-12]。但这些 研究有的病例数很少[10],有的对照组新 生儿可能没有正规预防[11],也有经治疗 后仍发生母婴传播的情况[10-11.13]。因 此,目前尚不能将孕妇HBeAg阳性进行常规 抗病毒治疗手段以作为减少母婴传播的适 应证
• HBV母婴传播,即HBsAg阳性孕产妇将HBV传给 子代,主要发生在分娩过程中和分娩后,而垂 直传播(分娩前的宫内感染)感染率<3%[1], 多见于HBeAg阳性孕妇。
• 检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即HBsAg、乙型 肝炎表面抗体(抗HBs)、HBeAg、乙型肝炎e 抗体(抗-HBe)以及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 ),可判断有无感染或有无免疫力,其临 床诊断的意义见表1。
• 采取上述正规预防措施后,对HBsAg阳性 而HBeAg阴性孕妇的新生儿保护率为98 %~100%,,对HBsAg和HBeAg均阳性孕 妇的新生儿保护率为85%~95%[7-9]。如 果不使用HBIG,仅应用疫苗预防,总体保 护率仅为55%~85%。
乙肝病毒母婴阻断技术与乙肝疫苗预防接种规范管理
![乙肝病毒母婴阻断技术与乙肝疫苗预防接种规范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95eeff4b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56.png)
01
02
03
接种率监测
统计各年龄段乙肝疫苗接 种率,确保全面覆盖。
抗体水平监测
定期检测接种者体内乙肝 抗体水平,评估免疫效果。
不良反应监测
关注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 良反应,确保接种安全。
数据采集、分析和报告流程
数据采集
通过各级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收 集相关数据。
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 分析和解读。
02 制定并,提高了接种率和接种质量。
构建乙肝防控网络
03
建立了完善的乙肝防控网络,实现了从预防、诊断、
治疗到康复的全程管理。
经验教训分享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对乙肝的认识和 重视程度,增强自我防护 意识。
强化培训指导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 技术指导,提高服务能力 和水平。
0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已广泛开展乙肝病毒母婴阻断技术研究,建立了完善的预防接种和
阻断技术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02
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上对乙肝病毒母婴阻断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新型阻断技术和
疫苗不断涌现,为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感染提供了更多选择。
03
发展趋势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乙肝病毒感染认识的深入,乙肝病
多部门联合督导检查
卫生、教育、财政等多部门应联合开展督导 检查,确保乙肝病毒母婴阻断和预防接种工 作的规范、有序进行。
06 总结与展望:构建全面有 效乙肝防控体系
项目成果总结
成功研发并推广乙肝病毒母婴阻断技术
01
通过高效、安全的抗病毒药物和免疫球蛋白的联合应
用,显著降低了母婴传播的风险。
乙肝疫苗预防接种规范管理
乙肝病毒母婴阻断技术与乙肝疫苗预防接种规范管理
![乙肝病毒母婴阻断技术与乙肝疫苗预防接种规范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c32e4f3f50e2524de4187e13.png)
编辑ppt
9
疫苗管理相关条例、规范介绍
疫苗管理需要强调的是?
各级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应按照条例的规定: ➢ 建立健全疫苗管理制度; ➢ 建立健全冷链管理制度; ➢ 有专人负责做好疫苗的储存、分发和运输工作。
编辑ppt
10
疫苗管理相关条例、规范介绍
疫苗储存管理应该注意什么?
对验收合格的疫苗: ➢ 应该按其温度要求储存于相应的冷藏设施设备中; ➢ 疫苗应按品种、批号分类码放。 原则上各级疫苗储存量: ➢ 接种单位至少1个月量。 疫苗报废处置: ➢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储存的疫苗因自然灾害等原因
止使用,不分层的为未冻结过的,可以使用。
编辑ppt
19
疫苗的接种方法
1、卡介苗皮内注射 2、乙肝疫苗肌内注射 3、乙肝免疫球蛋白大腿股外侧肌肉注射
编辑ppt
20
1、皮内接种法
1.1 适用疫苗:卡介苗。 1.2 注射部位:上臂三角肌外下缘皮内。 1.3 操作方法: (1)家长抱紧儿童,露出儿童胳膊; (2)用0.1ml一次性注射器吸取1人份疫苗,皮肤常规消
毒,待酒精干后,左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器, 食指固定针管,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00~150角刺入 皮内。再用左手拇指固定针管,但不要接触针头部分,然 后注入疫苗,使注射部位形成一个圆形皮丘,针管顺时针 方向旋转180O角后,拔出针头。勿按摩注射部位。
编辑ppt
21
编辑ppt
22
编辑ppt
8
《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第四十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
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 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规范接种是接种方无过错的基本要素,规范接种包 括接种前、接种中和接种后的每一个环节,其接种 中的操作规范尤为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HBV DNA水平, 可反映病毒载量的高低。然而,30%左右 的孕妇HBsAg阳性而HBsAg阴性者(俗称 小三阳),甚至少数HBeAg阳性者(俗称 大三阳),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即所 谓“HBV DNA阴性”,但血液中仍有HBV, 具有传染性。因此,孕妇HBsAg阳性时, 无论其HBV DNA水平高低,甚至是“阴 性”,其新生儿如不采取免疫预防,均有 感染的可能性
• 以下因素也是孕妇抗HBV治疗需要慎重的理 由:(1)核苷(酸)类似物不能清除病毒,停 用后病毒将回复到原有水平,甚至更高, 甚至诱发严重肝功能损害;(2)长期服药, 会加重经济负担,且使病毒变异而产生耐 药以及其他副作用;(3)85%~95%的HBeAg 阳性孕妇即使不抗HBV治疗,其新生儿经正 规预防后也可得到保护;(4)抗HBV治疗通 常从孕中、晚期开始,对孕早中期的宫内 感染无效。
• 3.孕晚期应用HBIG无预防母婴传播的作用:有学 者提出,HBV感染孕妇在孕晚期应用HBIG可预防胎 儿的宫内感染,但相关研究存在以下问题:(1)对 照组新生儿免疫预防后的保护率仅55%~85%, 明显低于公认的保护率,提示对照组没有正规预 防;(2)诊断标准不正确,夸大了宫内感染率;(3) 部分研究自身前后的结果存在矛盾。另外,孕妇 使用HBIG后,新生儿体内并无抗一HBs[1]。;大 猩猩实验和HBV感染者肝移植后预防再感染的研究 提示,孕晚期每4周注射200~400 U的HBIG不可能 降低HBV病毒量”[5];我国也有报道指出该方案 并不能减少母婴传播[6-7]。因此,对HBV感染孕 妇在孕晚期不必应用HBIG。
• HBsAg阳性孕妇的早产儿出生后无论身体状 况如何,在12 h内必须肌内注射HBIG,间 隔3~4周后需再注射一次。如生命体征稳 定,无需考虑体质量,尽快接种第1针疫苗; 如果生命体征不稳定,待稳定后,尽早接 种第1针;1~2个月后或者体重达到2000 g 后,再重新按0、l、6个月3针方案进行接 种[16]。
表1 HBV血清学标志物及其临床诊断 意义
• 总之.对HBeAg阳性孕妇是否需抗HBV治疗 以降低母婴传播,还有待于更多设计严谨、 严格对照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 • 此外,HBV感染者孕期肝功异常并不增加 HBV母婴传播的风险[8-9],分娩后多数孕 妇肝功能将恢复正常。因此,不能对肝功 能异常者进行常规抗HBV治疗,应严格掌握 抗HBV治疗的适应证。
• 预防成功后,无需每年随访。对HBe_Ag阳性母亲 的子女,隔2~3年复查;如果抗-HBs降至10 mU/ ml以下,最好加强接种1针疫苗;10岁后一般无需 随访。 • 5.预防HBV母婴传播的其他事项:如果育龄妇 女孕前筛查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均阴性,最好在 孕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10ug或20ug)。若在接种期 间妊娠,无需特别处理,且可完成全程接种,因为 乙型肝炎疫苗对孕妇和胎儿均无明显的不良影响 [24]。 •
–为规范我国 HBV 母婴传播的预防措施, 合理预防新生儿 HBV 感染,传染病学与 产科学专家根据国内外公认的研究结果, 参考其他国家相关资料,共同制订本指 南。
一、HBV感染的临床诊断
• 慢性HBV感染是指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 如果肝功能正常,称为慢性HBV携带;如果肝 功能异常,且排除其他原因,则诊断为慢性乙 型肝炎,慢性HBV携带者每6~12个月需复查肝 功能和其他必要检查。 • HBV母婴传播,即HBsAg阳性孕产妇将HBV传给 子代,主要发生在分娩过程中和分娩后,而垂 直传播(分娩前的宫内感染)感染率<3%[1], 多见于HBeAg阳性孕妇。
• HBV感染孕妇的新生儿母乳喂养:虽然,HBV感染孕妇的乳 汁中可检测出HBsAg和HBV DNA[20],而且有学者认为乳头 皲裂、婴幼儿过度吸允甚至咬伤乳头等可能将病毒传给婴 幼儿,但这些均为理论分析,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 即使无免疫预防,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新 生儿的感染率几乎相同[21]。更多证据证明, 即使孕妇HBeAg阳性,母乳喂养并不增加感染 风险[22]。因此,正规预防后,不管孕妇 HBeAg阳性还是阴性,其新生儿都可以母乳喂 养,无需检测乳汁中有无HBV DNA。
• (3)HBsAg和抗-HBs均阴性(或<10 mU/ml), 说明没有感染HBV,但对疫苗无应答,需 再次全程接种(3针方案),然后再复查; (4)HBsAg阳性,抗一HBs阴性,高度提示 免疫预防失败;6个月后复查HBsAg仍阳性, 可确定预防失败,已为慢性HBV感染。
四、HBV母婴传播的预防
• 4.HBsAg阴性孕妇的新生儿随访:健康孕妇的 新生儿,无需定期检查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 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需随访乙型肝炎血 清学标志物,且选择适当时间,目的在于明确 免疫预防是否成功,有无HBV感染,以及是否 需要加强免疫。 •
• 检测脐带血或新生儿外周血中HBsAg和HBeAg, 阴性也不能排除母婴传播,因为HBV感染的潜 伏期较长;阳性也不能确诊宫内感染或围产期 感染,因为HBsAg、HBeAg以及相关抗体可通过 胎盘进入胎儿。此外,新生儿接种疫苗后2~3 周内也可出现血清HBsAg阳性[23]。因此,对 无肝炎症状的新生儿,不建议在6月龄前检测 HBV血清标志物。
• 检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即HBsAg、乙型 肝炎表面抗体(抗HBs)、HBeAg、乙型肝炎e 抗体(抗-HBe)以及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 ),可判断有无感染或有无免疫力,其临 床诊断的意义见表1。
表1 HBV血清学标志物及其临床诊断意义
• 表一倒数二三行为无保护力
HBsAg阳性、表明病毒在复制,有传染性;HBeAg阳 性是病毒复制活跃、病毒载量高的标志、传染性强。抗HBs是中和抗体,血清抗-HBs水平≥ 10mIU/ml即具有保 护力。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
• 临床指南(第1版)
•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 学纽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感染的主要诊断依据是HBsAg阳性。母婴传 播是我国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故强调 对婴幼儿的预防。所有孕妇均需产前筛查 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 (俗称乙肝两对 半),如果孕妇HBsAg阳性,其新生儿是感 染HBV的高危人群,除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外, 必须在出生后12h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 白 (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HBIG)。
四、HBV母婴传播的预防
•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措 施,乙型肝炎疫苗的有效成分是HBsAg,诱导 人体主动产生抗-HBs而发挥作用。接种第1针 疫苗后,多数抗-HBs仍为阴性或低于检测值 下限;接种第2针后1周左右,抗-HBs才转为 阳性[17],即开始接种后35~40 d对HBV有免 疫力;接种第3针可使抗-HBs水平明显升高, 延长保护年限。
• 新生儿全程接种后抗-HBs阳转率高达95%~ 100%[8.18],保护期可达22年以上[19]。人 体主动产生抗-HBs后,具有免疫记忆,即使 抗一HBs转阴,再次接触HBV,机体也能在短 时间内产生抗-HBs[19],因此,非高危人群 无需加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四、HBV母婴传播的预防
• 1.足月新生儿的HBV预防:孕妇HBsAg阴性 时,无论HBV相关抗体如何,新生儿按“0、 1、6个月”方案接种疫苗,不必使用HlBIG。 见表2。
• 孕妇HBsAg阳性时,无论HBeAg是阳性还是 阴性,新生儿必须及时注射HBIG和全程接 种乙型肝炎疫苗(0、1、6个月3针方案)。 HBIG需要在出生后12 h内(理论上越早越好) 使用,其有效成分是抗-HBs,肌内注射后 15~30 min即开始发挥作用,保护性抗 _HBs至少可以维持42~63 d,此时体内已 主动产生抗-HBs,故无需第2次注射HBIG。 如果孕妇HBsAg结果不明,有条件者最好给 新生儿注射HBIG。
四、HBV母婴传播的预防
• 随访的适当时间是第3针疫苗后1个月(7月龄)至 12月龄;如果未随访,12月龄后仍需随访。7月 龄时机体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答反应最强,抗HBs滴度最高,检测结果有:(1)HBsAg阴性,抗 -HBs阳性,且>100 mU/ml,说明预防成功,应 答反应良好,无需特别处理;(2)HBsAg阴性, 抗-HBs阳性,但<100 mU/ml,表明预防成功, 但对疫苗应答反应较弱,可在2~3岁加强接种1 针,以延长保护年限;
二、慢性HBV感染者的孕期管理
• 1、妊娠时机:慢性HBV感染妇女计划妊娠前, 最好由感染科或肝病科专科医师评估肝脏功 能。肝功能始终正常的感染者可正常妊娠; 肝功能异常者,如果经治疗后恢复正常,且 停药后6个月以上复查正常则可妊娠。
• 抗病毒治疗期间妊娠必须慎重。干扰素能抑制胎儿 生长,使用期间必须避孕。核苷(酸)类似物中, 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对胎儿发育有不良影响或致畸 作用[2],妊娠前6个月和妊娠期间忌用。替诺福韦 和替比夫定属于妊娠用药B类药[2],孕中晚期使用 对胎儿无明显影响。拉米夫定属于C类药,但妊娠 早、中、晚期用于预防HIV母婴传播时,不增加新 生儿出生缺陷[3]。尽管如此,如在使用任何抗病 毒药物期间妊娠,须告知患者所用药物的各种风险, 同时请相关医师会诊,以决定是否中止妊娠或是否 继续抗病毒治疗。
• HBe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经正规预防后,仍 有5%-15%发生慢性HBV感染[7-9]。虽然, 有报道在妊娠中、晚期用拉米夫定或替比 夫定治疗可减少母婴传播[10-12]。但这些 研究有的病例数很少[10],有的对照组新 生儿可能没有正规预防[11],也有经治疗 后仍发生母婴传播的情况[10-11.13]。因 此,目前尚不能将孕妇HBeAg阳性进行常规 抗病毒治疗手段以作为减少母婴传播的适 应证
表1 HBV血清学标志物及其临床诊断 意义
• 4.孕期抗病毒治疗的问题:孕妇体内高水 平HBV是发生母婴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降 低病毒量可减少母婴传播。孕妇HBsAg阳性 但HBeAg阴性时,其新生儿经正规预防后, 保护率已达98%-100%[7-9]。因此,对 HBeAg阴性的感染孕妇,无需使用抗病毒治 疗以预防母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