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品种与育种材料抗气传病害鉴定研究
宁夏灌区春小麦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鉴定结果
第五节 2011年宁夏灌区春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抗病性鉴定根据区种子管理站要求,由宁夏区种子管理站主持,宁夏农科院作物所执行,对2011年宁夏灌区春小麦区域试验及其生产试验参试的品种进行抗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主要病害多抗性鉴定,现将鉴定结果如下。
一、参试材料及方法1、参试品种及来源:参加宁夏灌区区域试验的品种古麦15-3、永3047、09m3689、09m3660、永3115、永3560、J66、N618、 N1471-2、08J058、宁春4号;生产试验品种永永1937、N2038为主要鉴定品种。
以感病的地方老品种红秃子(50年代主栽品种)作为感病对照品种,以川00062作为抗病对照品种。
2、鉴定对象鉴定对象主要是条锈病、叶绣病、白粉病三种主要病害,赤霉病为辅助鉴定。
3、鉴定方法锈病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所提供的条锈菌、叶锈菌混合菌种(条31、条32、水11-14、太4),溶于0.1%的吐温溶液作为菌种培养液,接种前用湿手轻轻磨檫接种的叶片,破坏叶片上蜡质层。
2011年5月26日二水过后,土壤湿度较大、阴天将菌种配液喷洒在以上春小麦品种叶片上,接种,之后用塑料覆盖3天,以保持地面一定湿度(70%左右)。
白粉病菌种来源于高感病的老品种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自然产生的混合病原菌,以0.1%吐温溶液作为菌种培养液,阴天喷洒在叶片上,保持发病环境一定的湿度;赤霉病、黑穗病在自然条件下自发产生。
二、鉴定结果参加宁夏灌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13个品种的抗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鉴定见表1,2。
条锈病:参加宁夏灌区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13个品系均表现高抗;川00062(抗病品种)对照表现免疫;红秃子(感病对照品种)表现为高感。
叶锈病:参加宁夏灌区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13个品系对混合菌种均表现高抗;川00062(抗病品种)对照表现免疫;红秃子(感病对照品种)表现为中感。
白粉病:参加宁夏灌区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13个品种(系)中永3047、永3115、永3560、N618、N1471-2对混合菌种表现为中抗-高抗,其它品系均表现为中抗,红秃子、(感病对照品种)表现为高感;川00062(抗病品种对照)对混合菌种表现免疫。
成株抗条锈性小麦品种的筛选及其抗病机理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成株抗条锈性小麦品种的筛选及其抗病机理的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小麦生产中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因此,培育抗条锈病新品种是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旨在通过筛选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并探索其抗病机理,为小麦抗病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筛选抗条锈病小麦品种。
根据前期调查和文献研究,选择多个小麦品种进行田间鉴定。
通过对小麦品种进行接种和观察,筛选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
2.研究抗病机理。
采用生理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对选定的小麦品种进行抗病机理方面的研究。
具体内容包括:光合作用和呼吸代谢的变化、抗氧化系统的变化、病原菌侵染的细胞学变化、基因表达差异的分析等。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
通过本研究,预期得到以下结果:
1.筛选出一批抗条锈病小麦品种,为小麦抗病育种提供参考。
2.深入探讨小麦抗病机理,为今后小麦抗病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3.为解决小麦条锈病问题,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做出贡献。
四、研究进程和计划
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阶段:
1.文献调研,了解小麦条锈病和抗病育种的相关研究,制定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
2.田间鉴定,筛选出抗条锈病小麦品种。
3.抗病机理研究,分别从生理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方向进行研究。
4.数据统计和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
5.撰写论文,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
预计研究周期为3年,具体进度和预算需事先与导师和相关单位商讨并制定计划。
2017年国家春小麦品种试验抗病鉴定总结
农科植保研〔2017〕号关于报送“2017年度国家春小麦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鉴定总结”的报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根据《农技种函〔2017〕21号》文件要求,由我所主持,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参加的2017年度国家春小麦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鉴定任务已经完成。
现将本年度鉴定结果报上。
特此函报。
附件:2017年度国家春小麦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鉴定总结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2017年11月28日主题词:春小麦、区域试验、抗病性抄送:有关省(区、市)种子站,区域试验牵头单位,品种参试单位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办公室2017年11月28日印发2017年度国家春小麦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鉴定总结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技种函〔2017〕21号》文件要求,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持,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参加,对2017年度国家春小麦区域试验品种进行了人工接种条件下的抗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赤霉病、根腐病病和黄矮病多抗性联合鉴定,现将鉴定结果总结如下:一、鉴定方法1. 品种材料及其来源供试的41个春小麦品种均为2017年度国家春小麦区域试验品种,分别由全国有关育种单位提供,其品种名称、系谱及其选育单位略。
中5和苏麦3 号、扬麦158为增设的抗病(黄矮病、赤霉病)对照品种,安农8455、铭贤169、宛7101为增设的(赤霉病、锈病、白粉病、黄矮病)高感对照品种。
2. 鉴定对象及其单位鉴定对象包括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赤霉病、根腐病和黄矮病7 种病害,其中,抗赤霉病鉴定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完成;根腐病鉴定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完成。
3. 人工接种鉴定利用条锈菌、叶锈菌、白粉菌的混合优势小种和赤霉病菌、纹枯病菌的强致病力菌株及黄矮病传毒蚜虫在田间分别对供鉴品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
小麦新种质YW243白粉病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
ST S 特异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限制性内切酶 E coR 、 E coR 、P st 、H ind 和 B am H 购自华美生物工程技术公司。
PCR 扩增仪为 GEN EAM P PCR SYST EM 9600。 1. 2 方法 1. 2. 1 小麦白粉病菌的抗性鉴定 用 21 个生理小种编号在 11~ 715 之间的不同毒性的白 粉病菌系, 分别对 YW 243 苗期接种, 调查抗性反应, 按 0 (免疫) , 0; 1 (高抗) , 2 (中抗) , 3 (中感) , 4 (高感) 分级。 1. 2. 2 抗白粉病基因推导 1. 2. 2. 1 YW 243 与感病品种京 771、中国春杂交 F 1、F 2 代种子种于温室, 待幼苗 2 叶龄后, 用涂抹法接种白粉病 15 号小种, 对照感病品种中 8601 完全发病时, 调查每个组合的抗感株 数, 根据 F 1、F 2 代抗感分离比例推断抗病基因数目和遗传类型。 1. 2. 2. 2 YW 243 与已知基因系 Pm 2、Pm 4a、Pm 4b、Pm 6、Pm 12、Pm 13、Pm 16 杂交 F 2 代 种子处理和调查方法同上。 1. 2. 2. 3 YW 243 和 22 个已知基因系在苗期分别接种 26 个不同毒性的白粉菌系, 调查抗性 反应。根据 YW 243 和鉴别寄主抗谱的相似性, 推导抗病基因类型。 1. 2. 3 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 1. 2. 3. 1 抗感基因池 (B SA ) 的构建 从 YW 243×中国春 F 2 代接种白粉病 15 号小种的抗 感分离群体中随机选取抗病和感病植株各 10 株, 分别提取DNA , 抗、感单株DNA 按等体积
【免费下载】不同小麦品种系对纹枯病的抗病性调查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纹枯病的抗病性调查摘要:对2012—2013年度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试验区的7个品种(系)的小麦品种,在自然发病条件下,运用五点取样法系统调查了小麦纹枯病的发病情况,并进行抗性分析与归类。
结果表明:各品系病情指数在13.2—47.4,相对抗性指数居于0—0.72.品系分为四类:即高感品系,济麦22,Ⅱ14 24083H04,JD94 120561Ⅰ。
中感品系:0770,4250,33。
中抗品系:5780,品种未知。
总体看来,主栽品种(系)半数以上对纹枯病表现感病,仅有少数品种存在抗性。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品种;抗病性The Resistant Investigate of Wheat Cultivars(Lines) to Wheat Sharp Eye-spotAbstract: For 2012-2013 in Shandong province TaiAnShi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experimental zone o,which include seven varieties (or lines) of wheat varietie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natural conditions, the use of five sampling system investigated the incidence of Wheat Sharp Eye-spot. And proceed resistance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cultivars Disease index in 13.2 to 47.4. Relative resistance index in the 0-0.72.Cultivars ar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The first type is HS,include jimai22,Ⅱ14 24083H04。
作物抗病性鉴定
实验六作物抗病性鉴定作物抗病性鉴定(evaluation of disease resistance )是作物抗病育种的重要基础,从抗原筛选、后代选择、直到品种推广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抗病性鉴定。
狭义的抗病性鉴定是评价寄主品种、品系或种质对特定病害抵抗或感染程度,广义的抗病性鉴定还应包括病原物的致病性评价。
鉴定方法包括自然鉴定、接种鉴定、田间成株鉴定、室内苗期鉴定、离体鉴定及间接鉴定等,在实际工作中则需根据作物、病害种类,目的要求和设备条件而定。
常用方法如下:1、田间自然鉴定自然发病条件下的田间鉴定是鉴定抗病性的最基本方法,尤其是在各种病害的常发区,进行多年、多点的联合鉴定是一种有效方法。
它能对育种材料或品种的抗性进行最全面、严格的考验。
田间鉴定的方法因作物种类而异,大田作物的田间鉴定一般要进行人工接种,接种方法又因病菌而异。
对于稻瘟病等气传病害,可分别用涂抹、喷雾及注射等方法进行接种,以使具有抗接触、抗侵入等抗病机制的品种也得以发病。
2、温室或田间接种鉴定这种方法是将病原菌孢子或病毒直接接种到温室或田间植株的叶片、果实或根上,它适合对所有作物进行抗病性鉴定。
由于抗病现象是寄主、病原物及环境条件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这种鉴定结果也能真实地反映被鉴定材料的抗病性,可靠性强。
接种鉴定的技术规程包括育苗、接种体的制备(病菌的分离、保存与抱子诱发)及接种3个环节,接种的方法有点滴法、喷雾法、摩擦法及注射法等。
3、离体接种鉴定为鉴定以组织、细胞或分子水平的抗病机制为主的病害,可选用离体接种鉴定。
具有操作简便,鉴定结果可靠等优点。
可同时分别鉴定同一材料对不同病原菌的抗性。
因直接从植株上取下子叶、叶片或果实进行鉴定,不影响幼苗正常生长发育和开花结实。
鉴定方法不仅因作物、病菌种类而异,而且抗病性分级标准也因作物、病原菌的种类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别。
以下则针对水稻稻瘟病、小麦条锈病、玉米大斑病等部分主要作物的最重要病害分别学习各种鉴定方法和技术。
春性小麦品种宁麦24原种繁育技术
春性小麦品种宁麦24原种繁育技术【摘要】宁麦24是一种春性小麦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和抗逆性。
本文介绍了宁麦24原种繁育技术的各个方面。
选育和选种技术是关键,需要根据目标要求进行筛选和交配。
繁殖和繁育技术包括种子处理和管理,确保良种的传承。
接着,筛选和评价技术是为了挑选出最优秀的品种。
田间管理技术则是保证良种在实地生长过程中的良好表现。
质量控制技术是保证宁麦24原种的品质和规格一致。
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是提高了宁麦24的产量和品质,并且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希望通过这些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能够持续改进宁麦24的性状,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种植环境,为小麦生产做出贡献。
【关键词】春性小麦品种、宁麦24、原种繁育技术、选育、选种、繁殖、繁育、筛选、评价、田间管理、质量控制、实际应用效果、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宁麦24原种繁育技术概述宁麦24原种是一种春性小麦品种,具有较好的抗旱性、抗逆性和高产性,在我国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的种植和应用。
宁麦24原种繁育技术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利用育种学、遗传学、生物统计学等相关理论和手段,对宁麦24原种进行选育、繁殖、筛选、评价、田间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的技术和方法。
宁麦24原种繁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旨在提高宁麦24原种的品质和产量,同时提高其适应性和抗逆性,在实际生产中发挥更好的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对宁麦24原种的选育和选种技术的研究,可以筛选出具有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等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为进一步培育出品质优良的新材料奠定基础。
在繁殖和繁育技术方面,要注重种子的收集、保藏和繁殖,确保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再生。
在筛选和评价技术方面,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宁麦24原种的性状和表现,为选育工作提供依据。
在田间管理技术方面,要根据不同的生长期和生长环境,采取科学的耕作、施肥、防病虫害等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宁麦24原种的生长潜力。
在质量控制技术方面,要加强对种子和种子质量的监管,确保种子质量和种子的纯度,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生长势。
陕西省主栽小麦品种主要抗性鉴定试验
S黑龙江农业科学2018(3) :6-7 http://w w w. haasep. cn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OI;1Q. 11942/j. issn1QQ2-2767. 2018. 03. 0Q Q6陕西省主栽小麦品种主要抗性鉴定试验李倩,张养利,郝双奎,张伯虎,聂耸,曹三潮,王英明(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陕西渭南7140Q Q)摘要:为提高陕西省小麦生产能力,以陕西省26份主栽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对该区小麦上发生的3种 主要病害条锈病、白粉病和未霉病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对条锈病、白粉病和未霉病表现抗性的材料分别为有6'和3份,同时对2种病害均具有良好抗性的材料仅2份,分别为长旱58和西农3517,未发现对以上3种病害均具有良好抗性的材料(该地区主栽小麦品种综合抗性水平偏低,急需进行一定程度的品种更迭(关键词:陕西省;小麦;条镑病;白粉病;赤'霉病陕西省地处中高原,属干旱半干, 选 面一 小 。
然而,随着 的变化、农田环境的恶化,农村劳动力的减 式的改变,该地小的发生复杂而严重,成为制约产量质提高的重因素。
因此, 前 省小麦生产中所面临的 ,进而采取措施 ,对于全省的持续增产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本 拟对省主栽小种 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的抗性鉴定,以明确当前主栽小麦的 水不。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孙镇试验基地完成。
@50 m, 13. 2 °C,日照2 282.4 h,无霜期219 d,全年平均降水量达@@5. 4 mm。
试验基地土质肥沃、地势平坦,试验地于2016年8月23日1次旋耕,9月3日化 学除草,9月22日施史丹利复合肥(N-P2O5-K2 0:20-26-8)750 kg.hm2,9 月28 日旋耕待播。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纹枯病的抗病性调查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纹枯病的抗病性调查摘要:对2012—2013年度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试验区的7个品种(系)的小麦品种,在自然发病条件下,运用五点取样法系统调查了小麦纹枯病的发病情况,并进行抗性分析与归类。
结果表明:各品系病情指数在13.2—47.4,相对抗性指数居于0—0.72.品系分为四类:即高感品系,济麦22,Ⅱ14 24083H04,JD94 120561Ⅰ。
中感品系:0770,4250,33。
中抗品系:5780,品种未知。
总体看来,主栽品种(系)半数以上对纹枯病表现感病,仅有少数品种存在抗性。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品种;抗病性The Resistant Investigate of Wheat Cultivars(Lines) to Wheat SharpEye-spotAbstract: For 2012-2013 in Shandong province TaiAnShi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experimental zone o,which include seven varieties (or lines) of wheat varietie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natural conditions, the use of five sampling system investigated the incidence of Wheat Sharp Eye-spot. And proceed resistance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cultivars Disease index in 13.2 to 47.4. Relative resistance index in the 0-0.72. Cultivars ar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The first type is HS,include jimai22,Ⅱ14 24083H04。
抗病强筋小麦种质创制及新品种选育
抗病强筋小麦种质创制及新品种选育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小麦是世界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粮食安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9份外引小麦种质的抗叶锈病基因检测及其抗性鉴定
麦类作物学报 2023,43(7):835-841J o u r n a l o fT r i t i c e a eC r o ps d o i :10.7606/j.i s s n .1009-1041.2023.07.04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6网络出版地址:h t t ps ://k n s .c n k i .n e t /k c m s 2/d e t a i l /61.1359.s .20230625.1030.006.h t m l 39份外引小麦种质的抗叶锈病基因检测及其抗性鉴定收稿日期:2022-05-19 修回日期:2022-09-02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 F D 0100705);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212102110266,222102110020)第一作者E -m a i l :d o n gn a h i @163.c o m 通讯作者:茹振钢(E -m a i l :r z gh 58@163.c o m )董娜,王玉泉,陈向东,胡铁柱,吴晓军,张亚娟,茹振钢(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河南省杂交小麦重点实验室/现代生物育种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新乡453003)摘 要:为明确39份外引小麦种质的抗叶锈病基因组成,利用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对抗叶锈病基因进行检测,并结合田间接种鉴定对种质材料的叶锈病抗性进行评价㊂结果表明,抗叶锈病基因L r 1㊁L r 10㊁L r 20㊁L r 24㊁L r 26㊁L r 34㊁L r 37和L r 38在39份种质中均有分布,频率分别为30.77%㊁17.95%㊁2.56%㊁5.13%㊁12.82%㊁30.77%㊁23.08%和5.13%,其中携带L r 24和L r 38的种质抗性良好㊂L r 34和L r 37单独存在时,种质对叶锈病的抗性分别表现为中感和高感,两者聚合时能够提高载体种质的抗性水平,表现为中抗㊂此外,4份种质材料(K P L -1㊁O K.95571㊁莫斯科39和非黑土地24)对叶锈病的抗性表现突出,均达到0;级,是抗叶锈病育种的重要抗源,其中K P L -1和O K.95571分别携带3个和5个抗叶锈病基因;莫斯科39和非黑土地24仅携带L r 1,推测这两份材料含有其他未检测的抗叶锈病基因㊂综上,较多的抗叶锈病基因聚合有利于提高种质的叶锈病抗性㊂关键词:小麦;叶锈病;抗病基因;分子检测中图分类号:S 512.1;S 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41(2023)07-0835-07M o l e c u l a rD e t e c t i o na n dE v a l u a t i o no fL e a fR u s tR e s i s t a n c eG e n e s i n39I n t r o d u c e d W h e a tG e r m pl a s m s D O N GN a ,W A N G Y u q u a n ,C H E NX i a n g d o n g ,H UT i e z h u ,W UX i a o j u n ,Z H A N GY a j u a n ,R UZ h e n g a n g(C e n t e r o fW h e a tB r e e d i n g i nH e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H e n a n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H yb r i d W h e a t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C e n t e r o fM o d e r nB i o l o g ic a l B r e ed i n g ,X i n x i a n g,H e n a n45300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o r d e r t o c l a r i f y t h e c o m po s i t i o no f l e a f r u s t r e s i s t a n c e g e n e s i n 39i n t r o d u c e dw h e a t g e r m -p l a s m s ,t h ed i s e a s e -r e s i s t a n t g e n e sw e r ed e t e c t e dw i t ht i g h t l y -l i n k e do rc o -s e g r e ga t e d m a r k e r s ,a n d t h ed i s e a s e r e s i s t a n t l e v e l o f t h e s e g e r m p l a s m sw e r e e v a l u a t e db y ar t i f i c i a l i n o c u l a t i o n i n t h e f i e l d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l e a f r u s t r e s i s t a n c e g e n e s L r 1,L r 10,L r 20,L r 24,L r 26,L r 34,L r 37,a n d L r 38w e r e d e t e c t e d ,a n d t h e i r f r e q u e n c i e s i n 39g e r m pl a s m sw e r e 30.77%,17.95%,2.56%,5.13%,12.82%,30.77%,23.08%a n d 5.13%,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 g e r m p l a s m s c a r r y i n gL r 24a n d L r 38s h o w e d e f f e c t i v e r e s i s t a n c e t o l e a f r u s t .T h e g e r m p l a s m s c a r r y i n g L r 34o r L r 37a l o n e s h o w e dm o d e r a t e l y o r h i g h l y su s -c e p t i b l e t o l e a f r u s t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b u t t h e g e r m p l a s m s c a r r y i n g bo t h L r 34a n d L r 37s h o w e d i n c r e a s e d r e s i s t a n c e t o l e a f r u s t ,r e a c h i n g m o d e r a t e l y r e s i s t a n t d e g r e e .F o u r g e r m pl a s m s (K P L -1,O K.95571,M o s c o w39a n dF e i h e i t u d i 24)s h o w e do u t s t a n d i n g r e s i s t a n c e t o l e a f r u s t ,r e a c h i n g 0;d e g r e e ,w h i c h w e r e i m p o r t a n t s o u r c e s f o r l e a f r u s t r e s i s t a n c eb r e e d i n g .K P L -1a n dO K.95571c a r r y th r e ea n df i v e r e s i s t a n c e g e n e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b u tM o s c o w39a n dF e i h e i t u d i 24o n l y c a r r y L r 1.W e s pe c u l a t e d t h a t t h e s e t w om a t e r i a l s c o n t a i n e d o t h e r u n d e t e c t e d r u s t r e s i s t a n c e g e n e s .I n c o n c l u s i o n ,p y r a m i d i n g m o r e l e af r u s t r e s i s t a n c eg e n e s i s c o n d u c i v e t o i m pr o v e l e a f r u s t r e s i s t a n c e .K e yw o r d s :W h e a t ;L e a f r u s t ;D i s e a s e r e s i s t a n c e g e n e ;M o l e c u l a r d e t e c t i o n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小麦叶锈病是由专性寄生真菌小麦叶锈病菌(P u c c i n i at r i t i c i n a)引起的一种真菌性气传病害,在世界各小麦生产国均有发生,分布比条锈病㊁秆锈病更广㊂在中国,小麦叶锈病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短期内可造成大面积流行,严重时可导致小麦减产5%~15%,甚至绝收[1]㊂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㊁播种密度大等因素的影响,各麦区叶锈病有加重发生的趋势㊂发掘和利用抗病基因是控制小麦叶锈病最经济㊁有效且安全的方法㊂迄今为止,国际上已发现100多个小麦抗叶锈病基因[2-7],在除5A和6D 以外的其他染色体上都有分布㊂由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小种专化性强,抗病基因容易随叶锈病菌毒力频率的变化或新毒力小种的出现而丧失功能,目前L r1㊁L r3㊁L r10㊁L r11㊁L r16㊁L r26等基因单独存在时已基本丧失抗性[8-10]㊂因此,广泛开展种质资源抗性评价以及抗病基因鉴定,对小麦抗叶锈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11]㊂国外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合理利用是丰富我国小麦品种抗病遗传多样性㊁促进小麦生产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12]㊂近年来,伍玲等[13]利用分子标记对C I MMY T273个小麦品种的抗病基因L r34/Y r18/P m38进行检测,筛选出含有该位点的材料43份,在不同地点对条锈病㊁叶锈病和白粉病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性;郑慧敏等[14]通过对70份国外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叶锈病鉴定,鉴定出15个抗叶锈病基因,筛选出慢锈性材料39份;焦悦等[15]从50个国外小麦品种(系)中检测到7个抗叶锈病基因,筛选出慢锈性材料19份;王思曼等[16]在69份国外小麦品种(系)中检测到6个抗叶锈病基因,筛选出慢锈性材料46份㊂这些研究表明,国外小麦品种中含有丰富的抗叶锈病基因,可作为我国小麦抗叶锈病育种的抗病资源加以利用㊂本研究利用已开发的与抗叶锈病基因(L r1㊁L r10㊁L r20㊁L r24㊁L r26㊁L r34㊁L r37和L r38)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对本课题组保存的39份国外小麦种质进行抗叶锈病基因检测,筛选出叶锈病抗性表现突出的材料,以期为小麦抗病材料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㊂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供试39份小麦种质材料(表2)由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收集和保存,分别引自智利㊁墨西哥㊁澳大利亚㊁俄罗斯等10个国家㊂叶锈病菌为小麦生产上流行小种P H T和T H T混合菌株,购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㊂1.2方法1.2.1田间接种及叶锈病抗性鉴定供试小麦种质材料秋播于河南科技学院百泉校区试验基地的种质圃中,种质圃行长4m,每份材料种植两行,常规田间管理,于第二年春季小麦返青后取幼嫩叶片,用于基因组D N A提取㊂于拔节期采用注射法接种叶锈病菌孢子悬液,每行接种1个分蘖,于灌浆中期调查叶锈病病害等级,调查两次,间隔7d,按0~4级法进行病级划分[17]㊂划分标准:0级(免疫型),叶上无可见症状;0;级(近免疫型),叶上产生小枯斑,无孢子堆; 1级(高抗型),夏孢子堆小,周围有枯斑;2级(中抗型),夏孢子堆小到中等,生在绿色组织上,周围有枯斑;3级(中感型),夏孢子堆较大,周围组织有褪绿现象;4级(高感型),夏孢子堆大,周围不褪绿㊂叶锈病抗性鉴定于2018-2021连续三年进行,取发病最重的等级作为最终抗性结果㊂1.2.2小麦抗叶锈病基因分子标记检测小麦叶片用液氮研磨后,采用C T A B法提取基因组D N A,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和0.8%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D N A质量检测,D N A原液稀释至50n g㊃μL-1,备用㊂利用与抗叶锈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在S1000型梯度P C R仪(B i o-R a d,美国)上进行抗病基因分子检测㊂P C R反应体系为10μL,包括模板D N A50n g,2ˑT a q M a s t e rM i x(康为世纪,北京)5μL,上㊁下游引物(10μm o l㊃L-1)各0.5μL,d d H2O补足至10μL㊂P C R扩增程序:94ħ预变性5m i n;94ħ变性50s,45~65ħ退火50s,72ħ延伸45s至2 m i n(退火温度和延伸时间参照文献进行),38个循环;72ħ终延伸10m i n,4ħ保存㊂扩增产物经1%的琼脂糖凝胶(含g o l d v i e w),在110V下电泳40m i n,利用凝胶成像仪(B i o-R a d,美国)进行观察并拍照保存㊂所用引物序列见表1,由上海英潍捷基贸易有限公司合成㊂2结果与分析2.1抗叶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结果利用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 r1共分离的S T S标记引物WR003F和W R003R对其进行分子㊃638㊃麦类作物学报第43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表1 本研究所用的标记引物T a b l e 1 P r i m e r s u s e d i n t h i s s t u d y基因G e n e标记引物名称P r i m e r n a m e 引物序列(5'-3')P r i m e r s e qu e n c e (5'-3')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L r 1WR 003FG G G A C A G A G A C C T T G G T G G A [18]WR 003R G A C G A T G A T G A T T T G C T G C T G G L r 10F l .2245G T G T A A T G C A T G C A G G T T C C[19]L r 10-6/r 2A G G T G T G A G T G A G T T A T G T TL r 20S T S 638-LA C A G C G A T G A A G C A A T G A A A[20]S T S 638-RG T C C A G T T G G T T G A T G G A A TL r 24S 1302-609FC G C A G G T T C C A A A T A C T T T T C [21]S 1302-609R C G C A G G T T C T A C C T A A T G C A A L r 26ω-s e c a l i n FA C C T T C C T C A T C T T T G T C C T[22]ω-s e c a l i n R C C G A T G C C T A T A C C A C T A C TL r 26O 11B 5G G T A C C A A C A A C A A C A A C C C[23]O 11B 3G T T G C T G C T G A G G T T G G T T CL r 34c s L v 34FG T T G G T T A A G A C T G G T G A T G G [24]c s L v 34RT G C T T G C T A T T G C T G A A T A G T L r 37V E N T R I U P A G G G G C T A C T G A C C A A G G C T[25]L N 2T G C A G C T A C A G C A G T A T G T A C A C A A A A L r 38Y 38S C A R 982-FG C T G A A T C T G C G T A T C G T C C C [26]Y 38S C A R 982-RG A C T T G T T C T T C G G C G T G T T G标记检测,发现含有该基因的材料能扩增出753b p 的特异条带(图1)㊂在39份种质材料中,K P L -1㊁O K .95571㊁野猫等12份材料能扩增出该条带,说明这些材料携带L r 1,频率为30.77%(表2)㊂利用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 r 10共分离的S T S 标记引物F l .2245和L r 10-6/r 2对其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发现含有该基因的材料能扩增出310b p 的特异条带(图1)㊂在39份种质材料中,K P L -1㊁野猫㊁T A M O I 等7份材料能扩增出该条带,说明这些材料携带L r 10,频率为17.95%(表2)㊂利用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 r 20共分离的S T S 标记引物S T S 638-L 和S T S 638-R 对其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发现含有该基因的材料能扩增出542b p 的特异条带(图1)㊂在39份种质材料中,仅萨尔斯堡能扩增出该条带,说明该材料携带L r 20,频率为2.56%(表2)㊂利用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 r 24共分离的S C A R 标记引物S 1302-609F 和S 1302-609R 对其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发现含有该基因的材料能扩增出607b p 的特异条带(图1)㊂在39份种质材料中,K P L -3和O K.95571两份材料能扩增出该条带,说明这两份材料携带L r 24,频率为5.13%(表2)㊂利用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 r 26共分离的S T S 标记引物ω-s e c a l i n F 和ω-s e c a l i n R 以及O 11B 5和O 11B 3对其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发现含有该基因的材料利用ω-s e c a l i n F 和ω-s e c a l i n R 能扩增出1067b p 的特异条带,不含该基因的材料利用O 11B 5和O 11B 3能扩增出636b p 的特异条带(图1)㊂在39份种质材料中,HU A Y U N ㊁智矮早㊁M R Y C 等5份材料能扩增出1067b p 的条带,而不能扩增出636b p 的条带,说明这5份材料携带L r 26,频率为12.82%(表2)㊂利用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 r 34紧密连锁的S T S标记引物c s L v 34F 和c s L v 34R (遗传距离为0.4c M )对其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发现含有该基因的材料能扩增出150b p 的特异条带,不含该基因的材料能扩增出229b p 的特异条带(图1)㊂在39份种质材料中,澳阿优1号㊁O K.95571㊁J a g ga r -1等12份材料能扩增出150b p 的条带,说明这12份材料携带L r 34,频率为30.77%(表2)㊂利用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 r 37共分离的S T S 标记引物V E N T R I U P 和L N 2对其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发现含有该基因的材料能扩增出259b p 的特异条带(图1)㊂在39份种质材料中,澳阿优1号㊁K P L -1㊁K P L -3等9份材料能扩增出该条带,说明这9份材料携带L r 37,频率为23.08%(表2)㊂利用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 r 38共分离的S C A R 标记引物Y 38S C A R 982F 和Y 38S C A R 982R对其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发现含有该基因的材料能扩增出982b p 的特异条带(图1)㊂在39份种㊃738㊃第7期董娜等:39份外引小麦种质的抗叶锈病基因检测及其抗性鉴定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M1:D L2000D N A m a r k e r;M2:100b p D N Al a d d e r;L r26-1:利用标记ω-s e c a l i n F和ω-s e c a l i n R的检测结果;L r26-2:利用标记O11B5和O11B3的检测结果;1:澳阿优1号;2:K P L-1;3:K P L-3;4:阿大学A G T-②;5:鸟麦;6:攀道拉;7:智矮早;8:硬质博莱特;9: C L0401;10:C L0407(早);11:C L0419;12:C L0438;13:C L0442;14:墨特大;15:M R Y C;16:墨176;17:墨S139;18:C M T-3(T88);19:萨尔斯堡;20:意大利白麦;21:C i a v a;22:法国材料;23:b e r m u d e;24:鲁昂-10㊂箭头所指为目标条带㊂M1:D L2000D N A m a r k e r;M2:100b p D N Al a d d e r;L r26-1:A m p l i c o n sd e t e c t e db y m a r k e r sω-s e c a l i n Fa n dω-s e c a l i n R;L r26-2: A m p l i c o n s d e t e c t e db y m a r k e r sO11B5a n dO11B3;1:A o a y o u1;2:K P L-1;3:K P L-3;4:A d a x u e A G T-②;5:N i a o m a i;6:P a n d a o l a; 7:Z h i a i z a o;8:Y i n g z h i b o l a i t e;9:C L0401;10:C L0407(Z a o);11:C L0419;12:C L0438;13:C L0442;14:M o t e d a;15:M R Y C;16: M o176;17:M o S139;18:C M T-3(T88);19:S a l z b u r g;20:I t a l i a n b a i m a i;21:C i a v a;22:F r e n c hm a t e r i a l;23:B e r m u d e;24:L u a n g-10.A r r o ws h o w s t h e t a r g e t b a n d.图1部分种质材料中抗叶锈病基因检测结果F i g.1D e t e c t i o n r e s u l t s o f l e a f r u s t r e s i s t a n c e g e n e s a m p l i f i e db y m o l e c u l a rm a r k e r s i n p a r t i a l g e r m p l a s m s质材料中,K P L-3和O K.95571两份材料能扩增出该条带,说明这2份材料携带L r38,频率为5.13% (表2)㊂2.2抗叶锈病基因的分布及种质抗性评价从表2可知,29份材料至少携带1个所检测的抗叶锈病基因㊂聚合两个抗叶锈病基因的材料13份,其中携带L r1+L r10㊁L r1+L r26㊁L r10+ L r37㊁L r34+L r37的材料各1份;携带L r26+L r34的材料2份;携带L r1+L r37的材料3份;携带L r10+L r34的材料4份㊂聚合3个抗叶锈病基因的材料2份,为K P L-1和K P L-3,分别携带L r1+ L r10+L r37和L r24+L r37+L r38㊂O K.95571携带的抗叶锈病基因最多,有5个,分别为L r1㊁L r24㊁L r34㊁L r37和L r38㊂叶锈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39份种质材料中,表现为近免疫和中抗的材料分别为4份和8份,频率分别为10.26%和20.51%,其余27份材料均表现为中感或高感,频率为69.23%㊂聚合两个抗叶锈病基因的种质材料中,携带L r1+L r10和L r10+L r37的材料对叶锈病表现为高感,携带L r1+L r26和L r1+L r37的材料表现为中感,携带L r34+L r37和L r26+ L r34的材料表现为中抗,而携带L r10+L r34的材料抗性表现不一致,其中两份表现为中抗,两份表现为中感㊂聚合3个抗叶锈病基因的种质材料中,携带L r1+L r10+L r37的材料(K P L-1)对叶锈病表现为近免疫,携带L r24+L r37+L r38的材料(K P L-3)表现为中抗㊂聚合5个抗叶锈病基因的材料(O K.95571)对叶锈病表现为近免疫㊂进一步分析发现,L r1㊁L r20㊁L r37单独存在时,种质材料基本丧失抗性,虽然携带L r1的两份材料(莫斯科39和非黑土地24)抗性很好,达到0;级,但是从携带L r1种质材料的总体抗性来看,这两份材料的叶锈病抗性应该是由其他未检测到的抗叶锈病基因引起㊂本研究未检测到仅携带㊃838㊃麦类作物学报第43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L r 10㊁L r 24或L r 38的材料,L r 24和L r 38与其他抗叶锈病基因聚合时,种质材料表现为中抗或近免疫;L r 10与L r 1或L r 37聚合时,种质材料表现为高感,与L r 34聚合时,种质材料表现为中感或中抗㊂另外,聚合3个及3个以上抗叶锈病基因的材料对叶锈病均表现为中抗或近免疫,说明聚合多个抗叶锈病基因有利于提高小麦种质材料的叶锈病抗性㊂表2 外引小麦种质携带的抗叶锈病基因及其抗病性T a b l e 2 L e a f r u s t r e s i s t a n t g e n e s a n d t h e i r d i s e a s e r e s i s t a n c e s i n t h e d e t e c t e dw h e a t g e r m pl a s m s 种质来源G e r m p l a s m s o u r c e 种质名称G e r m p l a s m n a m e L r 1L r 10L r 20L r 24L r 26L r 34L r 37L r 38抗性等级R e s i s t a n c e d e gr e e 澳大利亚A u s t r a l i a澳阿优1号A o a yo u1-----++-2K P L -1++----+-0;K P L -3---+--++2阿大学A G T -②A d a x u e A G T -②--------3鸟麦N i a o m a i --------2美国A m e r i c a O K.95571+--+-+++0;J a g g a r -1-----+--3美国-2A m e r i c a -2--------4加拿大C a n a d a 野猫Y e m a o ++------4智利C h i l eHU A Y U N ----++--2P A N D O R A------+-4T AMO I-+---+--2C I K O-+---+--309智引1号09Z h i y i n1-+---+--209智引2号09Z h i y i n2-+---+--309智引3号09Z h i y i n3--------3攀道拉P a n d a o l a --------3智矮早Z h i a i z a o+---+---3硬质博莱特Y i n g z h i b o l a i t e -+----+-4C L 0401--------4C L 0407(早)C L 0407(Z a o )--------4C L 0419--------4C L 0438--------3C L 0442--------4墨西哥M e x i c o墨特大M o t e d a -----+--3M R Y C ----+---3墨176M o 176----+---2墨S 139M oS 139+-----+-3C M T -3(T 88)----++--2奥地利A u s t r i a 萨尔斯堡S a l z b u r g --+-----4意大利I t a l y 意大利白麦I t a l i a nb a i m a i +-------3G i a v a+-------4法国F r a n c e 法国材料F r e n c hm a t e r i a l +-------4b e r m u d e+-----+-3俄罗斯R u s s i a 鲁昂-10L u a n g-10+-----+-3莫斯科39M o s c o w39+-------0;非黑土地24F e i h e i t u d i 24+-------0;南斯拉夫Y u go s l a v i a N S R -5-----+--3洛优9909L u o yo u9909-----+--3 +表示携带该基因;-表示不携带该基因㊂抗性等级一栏中,0;为近免疫型,2为中抗型,3为中感型,4为高感型㊂+i n d i c a t e s c a r r y i n g 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g e n e ;-i n d i c a t e s n o t c a r r y i n g 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g e n e .I n t h e c o l u m n o f r e s i s t a n c e d e gr e e ,0;i s n e a r -i mm u n e t y p e ;2i sm o d e r a t e l y r e s i s t a n t t y p e ;3i sm o d e r a t e l y s u s c e p t i b l e t y p e ;4i sh i g h l y s u s c e p t i b l e t y pe .㊃938㊃第7期董娜等:39份外引小麦种质的抗叶锈病基因检测及其抗性鉴定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3讨论基于P C R的分子标记技术为种质资源中抗病基因的准确鉴定提供了有效工具,利用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对目标基因进行分子检测,不受组织器官类型和生长发育时期的限制,操作简便快速,而且可有效鉴定种质材料中抗病基因的组成㊂本研究所用的与抗叶锈病基因L r1㊁L r10㊁L r20㊁L r24㊁L r26㊁L r34㊁L r37和L r38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在辅助抗病育种和种质资源鉴定中已有广泛应用,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14-16],通过对39份外引小麦种质进行抗叶锈病基因检测和田间接种鉴定,对种质材料的叶锈病抗性进行了评价㊂L r1㊁L r10㊁L r20㊁L r24㊁L r26和L r38为全生育期抗叶锈病基因㊂L r24和L r38分别来源于小麦近缘物种长穗偃麦草和中间偃麦草,对我国叶锈菌生理小种具有很强的抗性㊂陈万权等[9]研究表明,中国小麦叶锈菌群体对L r24和L r38的无毒基因频率达100%㊂王志等[27]对小麦抗叶锈病材料的L r24㊁L r38基因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单独含L r24或L r38以及二者聚合的材料对叶锈病抗性均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㊂姚宏鹏等[28]对小麦抗叶锈病基因聚合材料的抗性鉴定也有类似的结果㊂本研究中含有L r24和L r38的两份种质分别表现中抗和近免疫,与前人结果基本一致㊂L r26来源于小麦-黑麦1B L/1R S 易位系,陈万权等[29]㊁袁军海等[10]㊁郑慧敏等[14]的研究结果均表明,L r26单独应用时,材料已丧失抗性㊂本研究中,M R Y C㊁墨176只检测到L r26基因,对叶锈病分别表现为中感和中抗,推测墨176的抗性可能由其他未检测的抗叶锈病基因引起㊂来源于普通小麦的L r34以及来源于偏凸山羊草的L r37为成株期抗性基因㊂陈万权等[9]研究表明,L r34成株期侵染型表现为中感,但终期病害比率小于10%,具有明显的慢叶锈病特征; L r37成株期侵染型表现为中感及以上水平,终期病害比率在65%以上㊂本研究发现,L r34和L r37单独存在时,材料对叶锈病分别表现为中感和高感,但两者聚合时表现为中抗,说明L r34和L r37聚合时能提高载体种质的抗性水平㊂这与K l o p-p e r s等[30]的研究结果一致㊂本研究检测到聚合3个及3个以上抗叶锈病基因的种质,即K P L-1(L r1+L r10+L r37),K P L-3(L r24+L r37+L r38)和O K.95571(L r1+ L r24+L r34+L r37+L r38),其对叶锈菌均表现为中抗或近免疫,说明聚合较多的抗叶锈病基因有利于提高叶锈病抗性,抗病基因聚合是开展小麦抗病育种的有效途径,同时这些种质也为抗叶锈病育种提供了重要抗源㊂另外,莫斯科39和非黑土地24两份材料对叶锈病抗性均表现为0;级,但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这两份材料仅携带L r1,说明这两份材料可能含有其他抗叶锈病基因,有待对其进行深入分析㊂参考文献:[1]袁军海,刘太国,陈万全.中国47个小麦新品种(系)苗期抗叶锈基因推导[J].中国农业科学,2007,40(9):1925.Y U A NJH,L I U T G,C H E N W Q.P o s t u l a t i o no f l e a f r u s t r e s i s t a n c e g e n e s i n47n e w w h e a t c u l t i v a r s(l i n e s)a t s e e d l i n g s t a g e[J].S c i e n t i aA g r i c u l t u r aS i n i c a,2007,40(9):1925.[2]P A R K RF,MO H L E R V,N A Z A R IK,e t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a t i o na n d m a p p i n g o f g e n e L r73c o n f e r r i n g s e e d l i n g r e s i s t a n c et o P u c c i n i a t r i t i c i n a i n c o mm o nw h e a t[J].T h e o r e t i c a l a n dA p-p l i e dG e n e t i c s,2014,127(9):2041.[3]S I N G L AJ,LÜT H IL,W I C K E R T,e t a l.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 L r75:A p a r t i a l,b r o a d-s p e c t r u m l e a fr u s tr e s i s t a n c e g e n ei n w h e a t[J].T h e o r e t i c a l a n dA p p l i e dG e n e t i c s,2017,130(1):1.[4]K O L M E RJ A,S U Z,B E R N A R D O A,e ta l.M a p p i n g 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t h en e w ad u l t p l a n tle a fr u s tr e s i s t a n c e g e n e L r77d e r i v e df r o mS a n t aF ew i n t e rw h e a t[J].T h e o r e t i-c a l a n dA p p l i e dG e n e t i c s,2018,131(7):1553.[5]K O L M E RJA,B E R N A R D O A,B A IG,e t a l.A d u l t p l a n t l e a f r u s t r e s i s t a n c ed e r i v e df r o m T o r o p iw h e a t i sc o n d i t i o n e db y L r78a n dt h r e e m i n o rQ T L[J].P h y t o p a t h o l o g y,2018,108 (2):246.[6]Q U R E S H IN,B A R I A N A H,K UM R A N V V,e ta l.A n e w l e a f r u s tr e s i s t a n c e g e n e L r79m a p p e di nc h r o m o s o m e3B L f r o mt h ed u r u m w h e a t l a n d r a c e A u s26582[J].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A p p l i e dG e n e t i c s,2018,131(5):1091.[7]K UMA RS,B HA R D WA J SC,G A N GWA R O P,e t a l.L r80: An e w a n d w i d e l y e f e c t i v es o u r c eo f l e a fr u s tr e s i s t a n c eo f w h e a t f o r e n h a n c i n g d i v e r s i t y o f r e s i s t a n c e a m o n g m o d e r n c u l-t i v a r s[J].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 A p p l i e dG e n e t i c s,2021,134(3): 849.[8]杜咨毅.两个小麦品种抗叶锈病和白粉病Q T L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5:3.D U ZY.Q T L s f o r r e s i s t a n c e t o l e a f r u s t a n d p o w d e r y m i l d e w i n t w ow h e a t c u l t i v a r s[D].B e i j i n g:C h i n aA g r i c u l t u r eU n i v e r-s i t y,2015:3.[9]陈万权,秦庆明.国际上已知小麦抗叶锈病基因在中国的可利用性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7):794.C H E N W Q,Q I N Q M.S t u d i e so nu t i l i z a t i o no fw o r l d w i d e k n o w n g e n e s f o r l e a f r u s t r e s i s t a n c eo fw h e a t i nC h i n a[J]. S c i e n t i aA g r i c u l t u r aS i n i c a,2002,35(7):794.㊃048㊃麦类作物学报第43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0]袁军海,陈万权.中国小麦主要抗叶锈病基因的有效性评价[J].麦类作物学报,2011,31(5):994.Y U A NJ H,C H E N W Q.E s t i m a t eo nt h e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o f m a i nr e s i s t a n t g e n e sf o rl e a rr u s ti n C h i n e s e w h e a t[J]. J o u r n a l o f T r i t i c e a eC r o p s,2011,31(5):994. [11]陈万权,王剑雄.76个小麦种质资源抗叶锈及秆锈基因初步分析[J].作物学报,1997,23(6):655.C H E N W Q,WA N GJX.G e n e s f o r l e a f a n d s t e mr u s t r e s i s t-a n c e i n76w h e a t g e n e t i cr e s o u r c e s[J].A c t a A g r o n o m i c a S i n i c a,1997,23(6):655.[12]李振岐,曾士迈.中国小麦锈病[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308.L I ZQ,Z E N GS M.W h e a t r u s t s i nC h i n a[M].B e i j i n g:C h i-n aA g r i c u l t u r eP r e s s,2002:308.[13]伍玲,夏先春,朱华忠,等.C I MMY T273个小麦品种抗病基因L r34/Y r18/P m38的分子标记检测[J].中国农业科学, 2010,43(22):4553.WUL,X I AXC,Z HU HZ,e t a l.M o l e c u l a r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L r34/Y r18/P m38i n273C I MMY T w h e a tc u l t i v a r sa n d l i n e su s i n g f u n c t i o n a l m a r k e r s[J].S c i e n t i a A g r i c u l t u r a S i n i c a,2010,43(22):4553.[14]郑慧敏,温晓蕾,郝晨阳,等.70份国外小麦品种(系)的苗期和成株期抗叶锈病鉴定[J].作物学报,2019,45(10):1455. Z H E N G H M,W E NXL,H A OCY,e t a l.S e e d l i n g a n d s l o w r u s t i n g r e s i s t a n c et ol e a fr u s t i n70i n t r o d u c e d w h e a t l i n e s [J].A c t aA g r o n o m i c aS i n i c a,2019,45(10):1455. [15]焦悦,王思曼,赵喜兰,等.50个国外小麦品种(系)抗叶锈性鉴定[J].河南农业科学,2019,48(12):79.J I A O Y,WA N GS M,Z H A O X L,e t a l.P l a n t r e s i s t a n c e t o l e a f r u s t i n50f o r e i g nw h e a t c u l t i v a r s[J].J o u r n a l o f H e n a n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2019,48(12):79.[16]王思曼,张静,张培培,等.69份国外小麦品种(系)抗叶锈性鉴定及基因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0,40(10):1166. WA N GSM,Z H A N GJ,Z H A N GPP,e t a l.L e a f r u s t r e s i s t-a n c e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a n d g e n e a n a l y s i s o f69f o r e i g nw h e a t v a r i-e t i e s(l i n e s)[J].J o u r n a l o f T r i t i c e a eC r o p s,2020,40(10): 1166.[17]谢爱婷,杨建国,金晓华.小麦叶锈病测报调查规范[S].北京市地方标准,D B11/T283-2005.X I E A T,Y A N GJG,J I N X H.R u l e s f o r t h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a n d f o r e c a s t o fw h e a t l e a f r u s t[S].B e i j i n g L o c a l S t a n d a r d,D B11/T283-2005.[18]Q I UJ W,S C HÜR C H A C,Y A H I A O U IN,e ta l.P h y s i c a l m a p p i n g a n d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 a c a n d i d a t e f o r t h e l e a f r u s t r e-s i s t a n c e g e n e L r1o f w h e a t[J].T h e o r e t i c a l a n dA p p l i e dG e-n e t i c s,2007,115(2):159.[19]F E U I L L E TC,S C H A C H E RMA Y R G,K E L L E RB.M o l e c u-l a r c l o n i n g o f an e wr e c e p t o r-l i k ek i n a s e g e n e e n c o d e da t t h e L r10d i s e a s e r e s i s t a n c e l o c u s o fw h e a t[J].T h eP l a n tJ o u r-n a l,1997,11(1):45.[20]N E UC,S T E I N N,K E L L E RB.G e n e t i cm a p p i n g o f t h e L r20 -P m1r e s i s t a n c el o c u sr e v e a l ss u p p r e s s e dr e c o m b i n a t i o no n c h r o m o s o m ea r m7A Li n h e x a p l o i d w h e a t[J].G e n o m e, 2002,45(4):737.[21]G U P T ASK,C H A R P EA,K O U LS,e t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v a l i d a t i o no f S C A R m a r k e r s c o-s e g r e g a t i n g w i t h a n A g r o p y-r o n e l o n g a t u m d e r i v e dl e a fr u s tr e s i s t a n c e g e n e L r24i n w h e a t[J].E u p h y t i c a,2006,150(8):233.[22]C H A I JF,Z H O U R H,J I AJ Z,e t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a p p l i-c a t i o n o f a n e wc od o m i n a n t P C Rm a r ke rf o r d e t e c t i n g1B L㊃1R S w h e a t-r y e c h r o m o s o m e t r a n s l o c a t i o n s[J].P l a n tB r e e d i n g, 2006,125:302.[23]F R O I D MO N TDD.Ac o-d o m i n a n tm a r k e r f o r t h e1B L/1R S w h e a t-r y e t r a n s l o c a t i o nv i a m u l t i p l e xP C R[J].J o u r n a lo fC e r e a l S c i e n c e,1998,27(3):229.[24]L A G U D A H ES,K R A T T I N G E R SG,H E R R E R A-F O E S S E L S,e t a l.G e n e-s p e c i f i cm a r k e r s f o r t h ew h e a t g e n e L r34/Y r18/ P m38w h i c h c o n f e r s r e s i s t a n c e t om u l t i p l e f u n g a l p a t h o g e n s [J].T h e o r e t i c a l a n dA p p l i e dG e n e t i c s,2009,119(5):889.[25]H E L G U E R A M,K HA NIA,K O L M E RJ,e t a l.P C Ra s s a y sf o r t h e L r37-Y r17-S r38c l u s t e ro f r u s t r e s i s t a n c eg e n e sa n d th ei r u s e t o d e v e l o p i s o g e n i c h a r d r e d s p r i n g w h e a t l i n e s[J].C r o p S c i e n c e,2003,43:1839.[26]闫红飞,杨文香,褚栋,等.小麦抗叶锈基因L r38的一个新标记[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1):3604.Y A N HF,Y A N G W X,C HUD,e t a l.An e w m a r k e r t a g g e d t o t h e l e a f r u s t r e s i s t a n c e g e n e L r38[J].S c i e n t i aA g r i c u l t u-r aS i n i c a,2008,41(11):3604.[27]王志,安哲,范学锋,等.小麦抗叶锈病中间材料的L r24㊁L r38分子标记辅助选择[J].麦类作物学报,2017,37(1):16. WA N GZ,A N Z,F A N X F,e ta l.M a r k e r-a s s i s t e ds e l e c t i o n o fw h e a t l e a f r u s t r e s i s t a n t g e n e s L r24a n d L r38i n t h e p y r a-m i d i n g m a t e r i a l s o fw h e a t[J].J o u r n a l o f T r i t i c e a eC r o p s, 2017,37(1):16.[28]姚宏鹏,安哲,张毓妹,等.小麦抗叶锈病聚合品种中间材料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J].分子植物育种,2015,13(11): 2421.Y A O HP,A NZ,Z HA N GY M,e t a l.M a r k e r-a s s i s t e d s e l e c-t i o no fw h e a t l e a fr u s tr e s i s t a n c e g e n e s i nt h e p y r a m i d i n g m i d d l em a t e r i a l s o fw h e a t[J].M o l e c u l a rP l a n tB r e e d i n g, 2015,13(11):2421.[29]陈万权,秦庆明,陈扬林,等.我国40个小麦品种抗叶锈性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1,31(1):16C H E N W Q,Q I N Q M,C H E N Y L,e t a l.L e a f r u s t r e s i s t-a n c e o f40w h e a tc u l t i v a r s i nC h i n a[J].A c t a P h y t o p a t h o-l o g i c aS i n i c a,2001,31(1):16.[30]K L O P P E R SF J,P R E T O R I U SZA.E f f e c t s o f c o m b i n a-t i o n sa m o n g s t g e n e s L r13,L r34a n d L r37o n c o m p o n e n t s o f r e s i s t-a n c e i n w h e a tt ol e a fr u s t[J].P l a n tP a t h o l o g y,1997,46(5):737.㊃148㊃第7期董娜等:39份外引小麦种质的抗叶锈病基因检测及其抗性鉴定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小麦抗病性的鉴定
⼩麦抗病性的鉴定实验⼗⼆⼩麦抗病性的鉴定Ⅰ⼩麦抗条锈病的鉴定⼀、⽬的学习和初步掌握⼩麦条锈病抗性鉴定技术。
⼆、内容说明锈病对⼩麦产量的影响很⼤,在某些地区甚⾄是限制⼩麦增产的主要因素。
其中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是⼩麦三种锈病中分布⾯最⼴、危害最⼤的病害。
选育和栽培抗锈品种是防治⼩麦锈病危害的⼀项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
因此,从事⼩麦育种⼯作必须掌握对锈病抗性的鉴定⽅法。
锈病在⾃然条件下,并⾮每年各地都严重发⽣。
因此,在进⾏抗锈病育种时,除在发病的麦⽥中进⾏直接鉴定外,还必须⼈⼯接种鉴定,如采⽤幼苗鉴定和成株鉴定。
幼苗鉴定⼀般在温室中进⾏,于麦苗第⼀叶长达4—5cm时接种病原菌,等充分发病后进⾏鉴定。
其优点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测定⼤量材料的抗性,测定对不同⽣理⼩种的抗性,还能防⽌本地没有⽽外地有的新⽣理⼩种的传播。
由于⼩麦受锈病危害主要是成株期,因此⽥间进⾏成株鉴定更能反应⼤⽥⽣产上的抗性。
本实验采⽤成株期⼈⼯接种鉴定法。
三、材料仪器1.材料供试⼩麦育种材料、感病对照品种、抗病对照品种;供试条锈病菌种(选⽤致病⼒强、分布⼴的不同⽣理⼩种)。
2.仪器⽤具试管、培养⽫或烧杯、玻棒、注射器等。
四、⽅法步骤1.供试材料的种植把每个被鉴定材料种成⼀个⼩区,北⽅春季经常⼲旱,采⽤凹⽳播种法,播种时灌⽔,提⾼保湿性,以利充分发病。
在鉴定材料圃的四周和在鉴定区内每隔10—20个⼩区播种⾼感品种作为诱发⾏。
诱发⾏最好⽤2—4个⾼感品种等量混合播种。
2.接种时间接种条锈病的适宜时间,通常是在⼩麦拔节前后。
3.采集孢⼦和配制孢⼦悬浮液(1)采集条锈菌孢⼦在温室培养的发病植株上,按不同⽣理⼩种分别采集新鲜孢⼦粉,将试管倾斜套进麦株病叶;再轻轻震动,使已成熟的孢⼦落于管内,达到要求量即可。
(2)孢⼦悬浮液的配制把采集来的新鲜孢⼦粉,在玻璃杯(或培养⽫)内先⽤少量蒸馏⽔湿润孢⼦粉,搅成糊状,再加⽔稀释,⾄孢⼦悬浮液透光呈桔黄⾊即可。
小麦新种质P13的抗条锈性鉴定及抗病机制研究优先出版
南方农业学报47卷收稿日期:2016-02-22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黔科合NY 字[2012]3014号);贵州省农业委员会项目(黔农[2011]012号)作者简介:*为通讯作者,蒋选利(1960-),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分子植物病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 :jxl3237@163.com 。
熊仕俊(1989-),主要从事植物免疫学研究工作,E-mail :***********************小麦新种质P13的抗条锈性鉴定及抗病机制研究熊仕俊1,2,黄芳2,3,孙翠英1,梁传静2,4,蒋选利2,5*(1安顺学院农学院,贵州安顺561000;2贵州大学农学院,贵阳550025;3铜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贵州铜仁554300;4贵州省辣椒研究所,贵阳550006;5贵州山地农业病虫害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25)摘要:【目的】探索小麦新种质P13对条锈病的抗病性及其抗性机制,为P13种质的进一步推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铭贤169为感病对照,用6个条锈菌生理小种(CYR23、CYR29、CYR31、CYR32、CYR33和Hybrid46-8)对P13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鉴定;采用自然诱发法鉴定P13的田间抗条锈性;以P13和铭贤169为材料,采用常规的夏孢子悬浮液涂抹法接种条锈菌CYR29,以不接种为对照,然后测定多酚氧化酶(PPO )、过氧化物酶(POD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等抗病相关酶活性。
【结果】苗期P13对CYR32表现为免疫,对CYR29、CYR33和Hybrid46-8表现为近免疫,对CYR23表现为高抗,对CYR31表现为感病。
P13在拔节期、孕穗期和乳熟期均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
P13接种条锈病菌CYR29后,其叶片内POD 、PAL 、PPO 、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均高于未接种植株和感病对照铭贤169。
小麦种子研发课题
小麦种子研发课题
小麦种子研发课题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品种选育、遗传改良、分子育种、抗性鉴定等。
以下是一些小麦种子研发课题的例子:
1. 抗病性鉴定和选育:针对不同地区的小麦病害,进行抗病性鉴定和筛选,选育出具有抗病性状的小麦品种,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和产量。
2. 耐旱性和耐盐性鉴定和选育:针对不同地区的水分和盐分条件,进行耐旱性和耐盐性鉴定和筛选,选育出具有较强耐旱和耐盐能力的小麦品种,以提高小麦的适应性和产量。
3. 品质改良:通过遗传改良和分子育种技术,改良小麦品质,提高其营养价值和食品加工性能。
4. 高效繁殖技术:研究高效的小麦繁殖技术,提高小麦种子的生产效率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
5. 基因编辑技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小麦基因进行精确的修改,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小麦新品种。
这些课题需要深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需要不断跟进研究进展和技术创新,以推动小麦种子研发的不断发展。
小麦抗白粉病新种质的鉴定及抗性遗传分析的开题报告
小麦抗白粉病新种质的鉴定及抗性遗传分析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生产中会受到多种病害的
危害,其中白粉病是小麦主要的病害之一,对产量和品质均有很大的影响。
目前,主要的控制方法是化学防治和遗传改良,但是由于化学防治
具有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遗传改良被越来越重视。
为了提高小
麦的抗病性,研究小麦抗白粉病的新种质和遗传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小麦抗白粉病新种质的鉴定和抗性遗传分析,为
小麦遗传改良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评价新种质的抗病性,并探讨抗性
的遗传模式,为小麦的抗病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鉴定小麦的抗白粉病新种质
本研究将对小麦种质资源进行筛选和评价,选出抗白粉病的新种质,并对其进行形态学特征鉴定和分子标记分析。
2.评估新种质的抗病性
在田间条件下,对选出的抗白粉病小麦材料和对照材料进行白粉病
的人工接种和自然接种,观察和记录小麦叶片上病斑的数量和大小,以
及整株的抗病情况。
3.分析新种质的抗性遗传模式
通过交叉组合、自交系和亲子鉴定等方法,分析新种质的抗性遗传
模式,确定主要的遗传因子和遗传方式,为小麦的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四、研究预期成果
本研究将筛选出小麦抗白粉病的新种质,并对其进行全面的鉴定和评价。
同时,通过田间实验和分子标记分析,评估新种质的抗病性和抗性遗传模式。
期望为小麦育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解决小麦白粉病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小麦高抗赤霉病种质S42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的开题报告
小麦高抗赤霉病种质S42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纹枯病和赤霉病是小麦主要的病害之一,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目前,小麦高抗赤霉病种质S42在抗纹枯病和抗赤霉病方面表现出色,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然而,在S42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方面还存在一些疑问,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全面了解其抗病性和遗传特性。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全面了解小麦高抗赤霉病种质S42的遗传特性,探索其抗病性机制,为小麦的科学种植和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 分析S42的遗传背景和遗传多样性。
2. 探究S42与赤霉病的抗性相关的基因及其调控机制。
3. 分析S42抗病性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
4. 研究S42的表达谱和代谢特征。
(二)研究方法1. PCR方法和分子标记技术,分析S42的遗传背景和遗传多样性。
2. 基因克隆、表达分析、RNA-seq分析等方法,探究S42与赤霉病的抗性相关的基因及其调控机制。
3. 免疫组化、蛋白质质谱等方法,分析S42抗病性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
4. 代谢组学、基因芯片等方法,研究S42的表达谱和代谢特征。
四、研究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将全面分析S42的遗传背景和遗传多样性,深入探究S42与赤霉病的抗性相关的基因及其调控机制以及抗病性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研究S42的表达谱和代谢特征。
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深入认识S42的遗传特性、抗病机制及其与代谢的关系,为小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有利于培育更多的抗病小麦品种,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小麦的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品种与育种材料抗气传病害鉴定研究原宗英 武英鹏 李艳芳 曾卫芳(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太原 030031) (太原市农业局植保站 太原 030002)摘 要 用山西省目前小麦气传病害(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主要优势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的混合菌,采用人工接菌方法,对1111份小麦品种和育种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并对其中479份小麦品种和育种材料进行条锈菌分小种鉴定,累计5357种次,为育种提供抗病信息、抗源材料,并为小麦品种审定提供抗、耐病依据。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育种材料 气传病害 抗病性鉴定Evaluation of resistance of wheat variety and parental material to the air -spread disease .YUAN Zong -Ying ,WU Ying -Peng ,LI Yan -Fang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aiyuan 030031,China ),ZENG Wei -Fang (Extension Station of Plant Protection ,Agricultural Bureau of Taiyuan City ,Taiyuan 030002,China ),CJEA ,2006,14(2):144~146Abstract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resistance of wheat varieties and parental materials to the air -spread disease caused by the dominant physiological races (including stripe rust ,leaf rust and powdery mildew )and pathological types in Shanxi Province .1111samples were inoculated with the mixed race and 479samples were inoculated with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races of stripe rust by hand .This work provides more information and anti -sources for breeders and a scientific basis of the examination of wheat varieties .Key words Wheat ,Variety ,Parental material ,Air -spread disease ,Resistant evaluation (Received Nov .29,2004;revised Dec .31,2004)收稿日期:2004-11-29 改回日期:2004-12-31小麦气传病害是以气流传播为主要途径的病害,具有流行速度快、危害范围广、难以控制等特点,是我国目前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
山西省小麦生产上常见的气传病害主要有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3种。
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气传病害最经济、有效的生态安全措施。
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小麦抗病性联合鉴定,对于品种的合理利用和扩大种植,确保小麦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利用抗病品种控制小麦气传病害对减轻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我国在小麦品种和育种材料的抗病性鉴定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1~4],但由于我国小麦栽培面积广,品种繁多,生态条件复杂,加之由于病原菌生理小种的变化,品种的抗病性有时间性,有必要用当前当地病菌优势生理小种对当前当地小麦品种和育种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
本试验研究了1996~2003年山西省小麦品种和育种材料抗气传病害鉴定结果,以期为小麦育种提供抗病信息、抗源材料,并为小麦品种审定提供抗、耐病依据。
1 试验材料与方法试验鉴定材料主要为山西省“九五”和“十五”期间小麦育种攻关协作组各单位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兄弟省(市)各育种单位提供的冬、春小麦生产品种、后备品种、高代材料和亲本材料共1111份。
供试菌种为山西省当前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 formis f .sp .tritici )、小麦叶锈菌(Puccinia recondita f .sp .tritici )、小麦白粉菌(Erysiphe gram inis f .sp .tritici )主要优势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大部分是从山西省各地采集的自然菌种,并在温室幼苗上扩繁混合后所得。
条锈分小种鉴定为5个生理小种,即“条中28号”、“条中29号”、“条中30号”、“条中31号”和“条中32号”小种。
鉴定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地进行。
每年根据不同病害和生理小种设置6~7个病圃,同年各病圃材料来源相同。
冬麦于每年9月下旬播种,春麦于每年3月中旬播种。
每品种穴播10~15粒,穴距15cm ,每5穴为1行,行距18~20cm ,病圃与病圃之间设保护行隔离。
接菌在每年4月下旬(小麦拔节末期)进行,接菌时间一般在下午16:00以后。
条锈病和叶锈病采用撒粉法接菌,即将锈菌夏孢子粉与滑石粉以1∶40比例均匀混合,装入三角瓶内,用纱布覆盖瓶口,橡皮圈捆扎。
接第14卷第2期中国生态农业学报Vol .14 No .22006年4月Chinese Journal of Eco -AgricultureApril , 2006菌前先在麦叶上喷0.02%的“吐温20”,再将三角瓶倒置麦株上方,轻敲瓶壁,使孢子粉降落在麦叶上,然后用塑料布覆盖病圃保湿1夜,次日晨揭去塑料布。
白粉病采用扫抹法接菌,用事先繁殖充分发病的病苗在被鉴品种上方轻轻抖动,使孢子落下,之后将病苗放在垅间,任其自然传播。
接菌15d充分发病后记载反应型、严重度、普遍率,7d后复查一次。
反应型分6级,即0(免疫)、0;(近免疫)、1(高抗)、2(中抗)、3 (中感)、4(高感);严重度分8级,即t、5、10、25、40、65、80、100(t 表示病菌孢子在叶片上所占面积<5%);普遍率为发病叶片数占总叶片数的百分比。
2结果与分析2.1小麦品种与育种材料的抗病性评价1996~2003年试验共筛选出抗条锈性表现好的品种和材料近300份,其中兼抗3个以上生理小种的品种材料45份(见表1);抗叶锈性表现好的品种和材料有“太752”、“长治97-5271”、“长治97-5295”、“晋农211”、“96 (6)170”、“临汾127”、“临汾128”、“临抗1号”、“运种9701”、“Mercia”、“Cappelle-Dsprez”、“GH12”、“临抗11号”、“临抗13号”、“2370”、“3680”和“2361”17个;抗白粉病表现好的品种和材料有“春88”、“春144”、“F51258”、“兰考906-16”和“临抗10号”5个。
2.2小麦品种与育种材料对不同病害的抵抗率由表2可知供试小麦品种与育种材料对小麦条锈病的抵抗率表1兼抗3个以上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小麦品种与育种材料*Tab.1Wheat varieties and parental materials with resistance toover three physiological races of stripe rust品种与材料名称来源反应型Responsable type Variety and Source条中28号条中29号条中30号条中31号条锈混合菌material CYR28CYR29CYR30CYR31Mixed raceof stripe rust 汾2580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22+202临远93-473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0;0;2+33-运丰早10#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0;0000郑资8748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00030周88114河南周口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00;20;长治4663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00003长治502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2+3-2+3-2+长5465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0;0303-运5V-17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0;3000合作4号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20;033吕旱1754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20;~20;2+长95-5456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0;~2+2+22+2长治97-5295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0;000;临抗1号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00000运丰优4号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0003-Mercia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0200长98-5875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0001汾3027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0;2+~3-300长5456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0;~2+2+2+~3-0;~23长6878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0;~22+2+~3-2+~3-3 99(G)46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0;~2+0;0;~3-3-3 99(G)49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0;0;~3-2+~3-2+~3-3 99(G)90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02+0;~200VS-15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0;0;0;3-3长治551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100;0;3-长治561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0;0;0;~3-3-2+~3-长治5613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20;2+~3-13长治5925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3-0;003长治5947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20;2~3-22+~3-临优145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0;0;0;03-临远98-5028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00;0;0;3临汾133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0;0;0;0;3运引1号山西运城地区种子公司0;0;0;0;0运9806山西运城地区种子公司2+~3-0;2+~3-2+~3-2+~3-长治5596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2~3-3-~2+0;3-~2+2+~3-长治612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0;0;0;30长4640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0;~2200;0;长6628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2+~3-2+03-~2+-长6866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2+~3-2+~3-0;3-~2+-20151山西农业大学2+~3-2+~3-3-~2+33-梧154山西省孝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3-2+0;33-临远652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2+~3-2+03~2+3-~2+临远00-417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02+~3-000临远00-4194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00000临汾139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0;0000 *表中2+表示反应型比2级偏重,3-表示反应型比3级偏轻,-表示未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