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法治_法制现代化的诉求_李贵连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
2024年第2期(总第343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2ꎬ202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N.343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李㊀笑㊀宇摘㊀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形态ꎮ准确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关系应当建构一个审视中国政治发展的科学视角ꎬ并从知识论和方法论的层面对西方政治发展理论蕴含的目的论式线性史观㊁二元对立的结构逻辑㊁西方中心主义的预设进行反思和批判ꎮ改革开放以来ꎬ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㊁有序渐进推进改革㊁坚持统筹兼顾㊁立足现实国情ꎮ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于促进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ꎬ通过紧扣民心政治ꎬ寻求党心民心的最大公约数ꎻ通过加强机制建设ꎬ推动民主政治形态成熟定型ꎻ通过以民主促民生ꎬ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ꎻ通过立足基本国情ꎬ探索发展中国式民主新道路ꎮ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ꎻ中国政治发展ꎻ民心政治中图分类号:D621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4)02-0044-08基金项目: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青年项目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发展形态研究 (2023QN047)ꎮ作者简介:李笑宇ꎬ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ꎬ博士ꎮ㊀㊀当代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㊁地域辽阔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中国家ꎬ在现代化进程中长期面临着超大国家规模㊁人均资源贫乏㊁社会需求复杂㊁新旧利益交错的制约ꎮ政治建设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中的重要 一位 ꎮ林尚立教授认为ꎬ政治建设的使命就是合理配置权力ꎬ建立稳定有序的权力结构和政治体系ꎬ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秩序和保障[1]ꎮ在快速且复杂的现代化进程中ꎬ当代中国政治建设的重点是围绕建构现代政府治理体系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两大使命展开的ꎬ其核心任务是构筑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价值体系㊁政治制度体系和政治操作体系ꎬ从而与不断变迁和发展中的经济社会结构相匹配ꎬ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ꎮ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ꎬ擘画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㊁本质要求㊁战略安排㊁重大原则作了全面阐述ꎮ其中在政治建设领域ꎬ报告指出 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ꎬ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2]ꎮ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政治建设的核心范畴和标识性概念ꎬ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形态ꎬ在过程上集选举㊁协商㊁决策㊁管理㊁监督于一体ꎬ在空间上全面覆盖政治㊁经济㊁社会领域ꎬ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结构㊁功能㊁制度㊁价值㊁绩效等维度的全方位发展与优化ꎮ因此ꎬ以中国实践为基础㊁以中国问题为导向㊁以中国经验为内容ꎬ全面分析和总结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于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积极作用ꎬ对于形成系统化㊁学理化㊁自主化的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ꎬ具有重要意义ꎮ㊀㊀一㊁审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视角政治发展是指政治体制从传统走向现代㊁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变迁过程ꎬ主要表现为政治权威的世俗化㊁政治体系的制度化㊁政治功能的分殊化和政治参与的广泛化[3]20ꎮ民主是人类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ꎬ故政治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以民44主化为取向来确定政治体制的基本原则和性质ꎬ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操作程序㊁步骤和规范ꎮ基于实践的发展ꎬ中西方政治发展研究形成了具有不同侧重点的理论范式和主要议题ꎮ审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视角应当在知识论和方法论上做到澄清前提㊁廓清内涵㊁把握现实ꎮ1.对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反思与批判政治发展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ꎬ旨在为 二战 后新兴独立国家提供应对现代化挑战和发展民主政治的指南ꎮ进入21世纪ꎬ世界政治发展出现了以美国为核心的单极体系式微㊁第三波民主退潮㊁资本主义全球化陷入困境以及西方中心世界没落和非西方世界全面崛起的四重趋势[4]ꎮ这一背景促使我们必须反思与检讨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局限性ꎮ第一ꎬ目的论式的线性史观ꎮ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持有一种目的论式的线性史观ꎬ认为所有国家的政治发展都会朝向某个理想的终点和图景ꎮ例如ꎬ经典的现代化理论预设了所有社会都将经历从传统社会解体到现代社会建构的系统性㊁革命性变迁过程ꎬ最终会实现全面的现代化ꎻ同样ꎬ民主转型理论认为ꎬ各类非民主国家只要满足民主转型的基本条件ꎬ都会经历从秩序的解体到民主转型再到民主巩固的过程ꎬ即便转型进程中有所反复和曲折ꎬ最后都会建立竞争性选举政体ꎻ20世纪90年代ꎬ福山在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后提出ꎬ只有自由主义民主和市场经济的制度组合才能建立普遍同质国家ꎬ彻底实现平等的人之间的相互承认ꎬ人类的历史将会终结于此[5]232-233ꎮ上述理论蕴含的目的论式的线性史观实际上根源于西方犹太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扩张ꎬ它认为历史起于上帝造人ꎬ终于末日审判ꎬ从而取代了古希腊人的循环时间观ꎮ随着17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思潮的涌现ꎬ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牛顿经典力学和达尔文进化论的相继诞生ꎬ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产生了显著影响ꎬ目的论式的线性史观得以不断发展和强化[6]ꎮ第二ꎬ二元对立的结构逻辑ꎮ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秉持一种二元对立的结构逻辑ꎮ例如ꎬ经典的现代化理论采用了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分析框架ꎬ两者在性质上无法兼容且彼此对立ꎬ世界上所有社会都被划分为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ꎬ现代化就是与传统决裂ꎬ并对政治㊁经济㊁社会㊁文化系统进行全盘改造的过程ꎬ故而否认了传统与现代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以及两者有机结合的可能性ꎮ民主转型理论的政体类型学简单地把政体划分为民主政体和威权政体ꎬ前者是先进㊁文明㊁现代和需要被实施的ꎬ后者则是落后㊁野蛮㊁传统和需要被改造的ꎬ这种政体类型学的二分法使非西方国家的政体和制度成为被干预和设计的对象ꎬ有意忽视了非西方国家内部政治体制在中观与微观层面发生的变迁ꎮ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范式注重从两者间关系考察政治发展的动力㊁路径和趋势ꎬ它根源于近代西方政治哲学中国家和社会二元对立的思想传统ꎬ预设了国家和公民之间是一种支配 反抗的关系ꎬ该范式或是以国家中心主义的视角研究官僚体制和国家自主性ꎬ或是从社会中心主义的视角出发ꎬ认为非政府组织等市民社会中的行动者是推动民主化的重要力量ꎬ忽略了中国等诸多后发现代化国家中的政党组织是一种能够横跨国家与社会领域㊁统筹引领现代化发展的能动主体ꎮ这种抽象的二元对立的结构逻辑导致非西方国家的政治发展经验被生硬地塞入各类分析框架ꎮ第三ꎬ西方中心主义的预设ꎮ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开启现代化运动的先行者ꎬ早期的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大多是以西方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为基础建构起来的ꎬ遂成为一种强势的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ꎬ长期支配和垄断对非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解释权ꎮ经典现代化理论㊁民主转型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等理论在政治发展的目标设定㊁路径选择㊁制度设计等方面ꎬ都有意将西方的标准㊁路径㊁模式上升为一种可以普遍效仿的模板ꎮ这种理论建构的策略和方法总体上缺乏比较历史和比较文明的视野ꎬ忽视了非西方国家经济社会结构和政体类型的独特性与多样性ꎬ低估了非西方国家同时解决诸多政治发展问题的复杂性ꎬ否认了非西方国家的传统性内部能够开发出现代性的可能性ꎬ因而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范式ꎬ折射出普遍主义的话语霸权和知识54霸权ꎮ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经验政治发展战略离不开一定的经济社会结构㊁历史传统和国际环境ꎮ中国处于工业化㊁城市化的关键发展阶段ꎬ经济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动对于政治体制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战ꎻ中国政治发展主要承袭了历史文化传统㊁社会主义传统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新传统[7]ꎻ中国处于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ꎬ需要挣脱不合理的㊁不平等的束缚ꎬ处理好开放与自主的辩证法ꎮ改革开放后ꎬ我国的国家建设从以提高控制力为核心的民族国家建构转向以提高合法性为核心的民主国家建构[8]17ꎬ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历史㊁文化㊁传统㊁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ꎮ这条政治发展道路的主要经验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ꎮ第一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ꎮ我国的政治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ꎬ是执政党在统筹总揽现代化进程情况下ꎬ通过宏观主导与微观调适的方式自上而下地对政治体制进行的结构性调整与改造ꎮ在这一过程中ꎬ中国共产党居于主导地位ꎬ发挥着根本作用ꎮ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组建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政党ꎬ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ꎬ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ꎮ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本质特征ꎮ作为领导核心ꎬ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ꎬ逐步探索㊁建立㊁完善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ꎮ在这一过程中ꎬ执政党始终牢牢地掌握政治发展的领导权ꎬ发挥着自主决策㊁价值分配㊁制度供给㊁全局调控和社会整合的功能ꎬ在国家建设的大局和世界民主化浪潮中对党政关系㊁央地关系㊁国家与社会关系进行动态调适与平衡ꎬ有秩序㊁有组织㊁分步骤地推进我国的政治发展ꎻ执政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出发ꎬ根据不断变幻的局势掌控政治发展的议程㊁进程和方向ꎬ把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固定和规范在社会主义的范畴属性之内ꎬ防范国际行为体的不当干预和利益制约ꎮ第二ꎬ有序渐进地推进改革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ꎮ改革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ꎮ1980年ꎬ邓小平指出: 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ꎬ还存在不少弊端ꎬ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ꎮ [9]327这就明确地把制度区分为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两类ꎬ前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ꎬ故而要维护和完善ꎬ后者则偏重组织㊁结构维度的体制ꎮ改革的对象就是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种种弊端㊁影响根本制度优越性发挥的体制[10]ꎮ改革开放以来ꎬ中国逐渐形成了渐进政治改革模式:首先是坚持问题导向ꎬ我国的政治发展在实际问题中选择突破口ꎬ对政治体制的某一部分进行局部优化和调整ꎬ不盲目搞一揽子的改革方案和整体性设计ꎻ其次是坚持试点推动ꎬ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将其限制在特定时空环境中以降低和分散风险ꎬ并依据实践效果检验㊁评估和调适政策ꎻ最后是提高制度化水平ꎬ不再从抽象的民主理念出发ꎬ利用组织化的手段拉动民主ꎬ而是强调民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ꎬ着力提升民主政治运作的制度化㊁规范化㊁程序化水平[11]378ꎮ第三ꎬ坚持统筹兼顾ꎮ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㊁建设㊁改革中形成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ꎬ广泛地运用于治国理政的实践中ꎮ统筹是指从全局的高度总体谋划㊁思考和解决问题ꎻ兼顾是指协调平衡多方面多领域多环节的各种关系ꎮ改革开放以来ꎬ我国的政治建设㊁经济建设㊁文化建设㊁社会建设㊁生态建设愈发全面㊁均衡ꎬ形成了可持续㊁协同性的现代化发展格局ꎮ 社会主义愈发展ꎬ民主也愈发展ꎮ [9]168我国的政治发展不是孤立的ꎬ而是在与经济发展㊁社会发展㊁文化发展的交互作用中ꎬ获取了持续性的动力及坚实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础ꎬ并在整体上与现代化发展格局实现了同频联动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经济决定政治ꎬ政治发展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ꎮ与此同时ꎬ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政治发展亦服务于不同时期现代化的重点任务ꎬ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通过权力结构的调整ꎬ以分权㊁放权来调动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㊁创造性ꎬ恢复政治生活的常态ꎻ在20世纪90年代强调民主发展与法制结合ꎬ利用法律和制度规范政党㊁国家和社会之间的边界ꎬ并提升政治过程的理性化㊁制度化水64平ꎻ21世纪初到第二个十年开端ꎬ大力发展协商民主以化解群体性矛盾和协调多元利益ꎮ第四ꎬ紧紧立足现实国情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同中国基本国情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有机统一ꎬ是 社会主义 与 中国特色 的高度统一ꎮ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要求政府强化社会管理职能ꎬ集中资源推动经济增长ꎬ供给大量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12]33-34ꎻ 以天下为己任ꎬ造福苍生百姓 的传统贤能政治理想要求公共权力积极有为ꎬ推动国家繁荣富强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ꎻ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深陷的低组织化困局要求强化公共权力运作的效率导向ꎬ构建政党㊁政府与社会多方合作㊁整体协作的治理体系ꎬ充分发挥多方合力之效能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表明了发展是硬道理ꎬ要坚持 以民主促进国家发展㊁在国家发展基础上推进民主 [13]50ꎬ民主发展要为国家提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ꎮ以上种种ꎬ均不同于西方政治发展的经验与模式ꎮ西方的国家治理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ꎬ深信人性与权力双重之恶的消极权力观ꎬ注重用社会权力对国家权力进行约束与制衡ꎬ采用分权制约导向型的制度设计ꎬ形成了多元主义博弈型㊁对抗型的民主政治模式和公共政策过程ꎮ正是这些弊端ꎬ使借鉴其政治模式的发展中国家陷入发展困境ꎮ㊀㊀二、全过程人民民主对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积极作用㊀㊀党的十八大以来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ꎬ新时代标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ꎮ2012年前后ꎬ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ꎬ总体上已经实现了传统工业化ꎬ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比首次超越第二产业ꎻ城镇常住人口超过农村常住人口ꎬ城镇化进入了都市化阶段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ꎮ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时代坐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运作模式㊁体制机制㊁实践形态㊁发展绩效都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ꎮ全过程人民民主继承并创造性地运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经验ꎬ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ꎮ1.价值引导:紧扣民心政治ꎬ寻求党心民心的最大公约数现代政治体系主要由政治价值体系㊁政治制度体系和政治操作体系构成ꎮ其中ꎬ价值体系反映了政治体制的性质与原则ꎬ发挥着规范政治权力㊁调节政治关系㊁引导公共精神之作用ꎮ得民心者得天下ꎬ失民心者失天下ꎮ民心在传统中国政治中具有本体论的地位ꎮ2016年1月ꎬ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第一次提出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14]202的重要论断ꎮ2021年11月ꎬ«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指出ꎬ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15]ꎮ民心政治观既传承和扬弃了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主义思想ꎬ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ꎮ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要紧扣民心政治ꎬ着力凸显民主政治的人民性特质ꎮ第一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ꎮ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ꎮ民心政治就是一种以人民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㊁以美好生活为目标㊁具有公共性和普遍性的人民政治ꎮ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和发展思想ꎬ既突出强调在公共权力的来源和行使上ꎬ人民群众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凝聚为一个整体ꎬ共同掌握㊁运行和监督国家权力ꎬ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ꎬ精准把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㊁长远利益㊁整体利益ꎬ把人民群众的福祉作为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ꎬ从而形成了人民需求㊁人民利益㊁人民意志㊁人民主体 四位一体 的价值追求体系ꎬ不允许资本逻辑向政治领域㊁社会领域㊁文化精神领域渗透与入侵ꎬ防止权力落入某个集团和少数人手中ꎻ同时又充分保障和尊重个体权利ꎬ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ꎬ为每个公民提供广泛化㊁多层化㊁制度化的合法参与路径ꎬ并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利益ꎬ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根本价值目标创造有利条件ꎬ防止现代化74进程中因经济社会结构快速分化导致的不平等以及因之产生的社会撕裂和不同群体的对抗ꎮ第二ꎬ拓宽政治参与渠道ꎮ民心政治需要拓宽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渠道ꎬ在治国理政活动中赢得民心民意㊁汇集民智民力ꎮ全过程人民民主紧扣民心政治的价值指引ꎬ建构了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参与网络体系: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ꎻ通过建构与完善村民委员会制度㊁社区居民委员会制度和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制度ꎬ让人民群众全过程㊁实质性地拥有对日常公共事务的决定权ꎬ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ꎬ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ꎻ通过走好新形势下党的网络群众路线㊁探索各类政务服务便民品牌㊁完善基层协商民主恳谈会议事会制度ꎬ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汇民智㊁集民意㊁察民情㊁惠民生㊁聚民利的作用ꎮ总体而言ꎬ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参与网络体系在运作空间上横跨政治领域㊁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ꎬ在参与环节上涵盖了选举㊁协商㊁决策㊁管理㊁监督ꎬ在组织机构上囊括了党委㊁政府㊁人大㊁政协㊁群团ꎬ在实践场景上覆盖了代表政治㊁政党政治㊁生活政治㊁基层政治㊁微观政治ꎮ2.制度统合:加强机制建设ꎬ推动民主政治形态成熟定型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ꎮ [16]这标志着我国的国家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ꎬ通过系统性㊁整体性㊁协同性的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ꎬ开发和完善既有制度体系的各项功能ꎬ构建有效整合多方力量㊁促进多方互动合作的治理体系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迈向成熟定型ꎬ形成经济繁荣㊁政治民主㊁文化发展㊁社会和谐㊁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ꎮ在此背景下ꎬ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要路径就是通过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操作机制建设与创新ꎬ开发和充实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各项功能ꎬ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㊁规范化㊁程序化水平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态成熟定型ꎮ第一ꎬ强化机制建设与创新ꎮ所谓民主的操作机制ꎬ就是指依据民主政治中的参与主体㊁参与环节㊁组织机构㊁政治制度之间的结构性关系ꎬ在民主价值规范和制度约束下形成的稳定化㊁组织化的活动方式和运行程序ꎮ任何制度在运行中若想产生效能ꎬ都必须有配套的体制机制ꎬ机制的建设与创新能够为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支撑ꎮ新时代民主操作机制的创新主要表现为: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ꎬ健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本级人大代表机制ꎬ建立健全人大代表通过代表联络机构㊁网络平台等形式联系群众机制ꎬ建立和完善基层立法联系点运行机制ꎬ推进代表学习培训㊁联系群众㊁小组活动㊁建议督办㊁履职评价机制创新等ꎮ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ꎬ完善民主党派对中共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实施专项监督机制ꎬ中共中央委托各民主党派中央就重大问题推行考察调研机制ꎬ建立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领办㊁政协领导督办重点提案机制ꎬ建立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机制等ꎮ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ꎬ完善重大决策前的民主听证会㊁民主恳谈会㊁民主评议机制ꎬ健全基层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机制ꎬ创新基层信访工作机制等ꎮ在统一战线工作中ꎬ健全完善政企常态化沟通协商机制ꎬ建立与新阶层人士常态化联系机制ꎮ第二ꎬ优化规范政治运行过程ꎮ民主的程序化是指为民主政治过程设定一套程序ꎬ使公共事务能够通过确定的程序得到处理ꎻ民主的规范化与程序化相辅相成ꎬ是指用宪法㊁法律等规范性文件对民主的程序作出确定性的规定[17]129ꎮ新时代以来ꎬ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提高民主政治运作规范化㊁程序化水平的重要文件ꎮ中共中央于2015年1月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ꎬ明确了开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渠道程序ꎬ对新形势下开展各类型协商民主的内容和方式作出细化规定ꎮ2019年9月党中央首次召开中央政协工作会议ꎬ出台«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ꎬ对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人民政协的协商计划㊁协商内容㊁协商形式㊁协商规则㊁协商文化㊁成果运用等方面作出了规定ꎮ2020年12月ꎬ中共中央印发新修订的«统一战线工作条例»ꎬ对统一战线的工作原则㊁地方84。
“法理学”推荐阅读书目
西方法学名著1.[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张智仁、何勤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古罗马]盖尤斯著,黄风译:《法学阶梯》,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英]约翰·洛克:《政府论》,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6.[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7.[美]惠顿:《万国公法》,丁韪良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8.[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9.[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1卷,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97年版。
12.[日]穗积陈重:《法律进化论》,黄尊三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美]威格摩尔:《世界法系概览》(上、下),何勤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4.[德]茨威格特、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5.[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16.[美]罗纳德·德沃金:《法律帝国》,李常青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经典法理学文选书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3.[英]约翰·奥斯丁:《法理学范围》,刘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4.[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方法论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方法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方法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方法论强调党的领导地位,将党的领导作为法治建设的核心,充分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通过加强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确保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和目标。
2. 推动宪法建设。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方法论将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强调宪法的实施和执行,推动宪法在实际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通过完善宪法制度,确保宪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
3. 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相结合。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方法论强调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相结合,即在国家治理中推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执法,确保国家的行政活动符合法律的规定,实现政府的权力合法化和规范化。
4.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方法论强调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通过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治素养,增强法治建设的社会基础。
5. 建立健全法治体系。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方法论强调建立健全法治体系,包括完善法律体系、完善执法体系、完善司法体系和完善监督体系等。
通过建立健全法治体系,确保法治建设的制度保障和法律运行的效果。
6. 推进国际法治合作。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方法论强调推进国际法治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法治建设的共同发展。
通过开展国际法治合作,借鉴国际法治经验,提升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水平。
综上所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方法论在坚持党的领导、推动宪法建设、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相结合、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建立健全法治体系和推进国际法治合作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方法。
人治和法治的关系怎么看?
人治和法治的关系怎么看?作者:李慎明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2015年第05期编者按: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决策部署之时,加深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论认识,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坚实法治保障,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论述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弄清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
为此,本刊特刊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内务司法委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李慎明研究员全面深入阐释人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的文章。
文章提出,要透彻理解人治与法治的关系,绝不能沉迷于当今的西方话语体系。
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与西方话语体系中的“人治”与“法治”的内涵和本质根本不同。
无论人治还是法治,都有“善法”“善治”或是“恶法”“恶治”之分。
“人治”与“法治”并不是区分“善治”或是“恶治”的根本标准。
我们反对专断专制的“人治”,而决不是反对广大人民群众其中包括各级领导干部的正确的主观能动性即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的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主义法治,而不是西方资本主义法治。
所谓“法治”与“人治”不是对应关系,与法治相对应的应该是礼治、德治、宗教治、习俗治等治理的社会规范、原则标准;与人治相对应的应是鬼治、神治等治理主体。
各种“治”其中包括各种法制或法治都是以人为主体和依据什么原则、规则治理的问题。
一、何谓人治?何谓法治?透彻理解人治与法治的关系,决不能沉迷于当今的西方话语体系。
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与西方话语体系中的“人治”与“法治”的内涵和本质有着根本的不同。
首先应厘清法与法治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在私有制产生以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和有阶级社会的特有现象。
法与法治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百年回眸-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百年回眸:法律史研究在中国第二卷当代大陆卷(上)目录曾炳钧关于法的继承性问题蒲坚试论中国国家与法的历史的对象和范围问题韩延龙略论卢梭的政治思想——为纪念卢梭诞生二百五十周年而作叶孝信唐《律疏》系据《永徽律》考张晋藩中国古代国家与法权历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张希坡《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关于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的几个基本问题曾宪义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的国家与法权刘海年唐律的阶级实质高恒秦律中“隶臣妾”问题的探讨方克勤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选举制度林榕年略谈法律的继承性游绍尹论秦律的阶级本质和基本内容杨景凡关于法制建设的几个问题高潮试论韩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散文邱远猷国家以法制为先——重读《资政新篇》和《立法制諠谕》乔伟荀韩政治法律思想的比较研究——兼论荀况所属学派的性质问题刘海年秦汉诉讼中的“爰书”许显侯三权分立原则的起源和运用陈鹏生略论诸葛亮的法治观韩延龙关于法制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问题林中论孙中山的法律思想潘华仿略论美国最高法院的宪法解释权饶鑫贤《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对象商榷肖永清论两汉刑法的基本原则杨堪评谭嗣同反封建的政治法律思想蒲坚试论《唐律疏议》的制作年代问题张梦梅基督教会与教会法在西欧封建统治中的作用陈盛清论孙中山的法律思想——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郭成伟略论北宋惩治“贼盗”的《重法》张大元谈法学词语的训释问题周枏罗马《十二表法》俞荣根孔子法律思想探微徐静琳美国违宪审查权的历史考察徐轶民罗马法学家在罗马法发展中的作用张警《七国考》《法经》引文真伪析疑林榕年西欧封建法制史的几个问题——兼谈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形成高潮略论李斯孔庆明“铸刑鼎”辨证李力秦刑徒刑期辨正从希斌《周易》中记载的周代刑法怀效锋明代中叶的宦官与司法张彩凤试论英国衡平法的起源、发展演变叶孝信试论《唐律疏议》赵晓耕试论宋代的有关民事法律规范林向荣应当大力开展法学史研究游绍尹试论中国法的产生规律——兼论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若干特点乔伟论法制建设中借鉴历史经验的几个问题马建石对儒法两家犯罪学说的研讨马小红“格”的演变及其意义方克勤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罪的立法与实践俞鹿年中国职官的起源与国家的形成饶鑫贤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大要李启欣古代印度法的渊源及其发展郑秦清代的民事审判与调处息讼制度曾尔恕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国的法律制度初探刘广安简论清代民族立法钱大群《唐六典》性质论潘汉典比较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吕世伦菲希特的法律思想探讨徐尚清回顾与思考——剖析查士丁尼的立法、司法和法律教育活动陆昕从沈家本的生平活动看其变法的核心史彤彪中西方法律思想家法律价值观的比较思考——兼议东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段秋关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演变与更新郑定天理、国法与人情:中国传统刑法中的孝道孙守煌论康德的法哲学思想高恒论中国古代法学与名学的关系李贵连《法国民法典》的三个中文译本汪汉卿许衡的法律思想张建国论文帝改革后两汉刑制并无斩趾刑曲可伸从中西传统法律文化比较看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前景王立民阴阳五行说与我国古代法律米健从中西法律文化的冲突与交融看澳门法律制度的未来由嵘关于法类型划分问题的思考钱大群律、令、格、式与唐律的性质杨师群商鞅变法的性质与作用问题驳论皮继增法学家的成长与法典编纂朱勇论中国古代情与法的冲突江兴国试论中国封建王朝的谏诤制度及对君权的制约机制梁凤荣论北宋前期治吏惩贪的特点何勤华布莱克斯通与英美法律文化近代化武树臣寻找最初的“法”——对古“法”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冯卓慧罗马法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王哲论西方法治理论的历史发展范忠信中西法律传统中的“亲亲相为隐”高积顺“狱”的法文化考察袁兆春析孔氏家族宗族法对当时国家政权的影响郝铁川法典的法家化严存生自然法、规则法、活的法——西方法观念变迁的三个里程碑陶广峰清末民初中国比较法学的产生徐永康中国百年宪政梦的追寻杨永华边区民主政治建设与净化执法环境沈厚铎试析中国古代的赦马志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特点若干成因质疑张国华《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绪论周训芳20世纪上半叶大众思想启蒙与社会制度取向胡旭晟描述性的法史学与解释性的法史学——我国法史研究新格局评析杨鹤皋程颢、程颐法律思想研究夏新华非洲法律文化之变迁于语和王宠惠法律思想与实践评述陈汉生法治、吏治:历史与现实叶秋华希伯来法论略——古代东方法律文化中的一枝奇葩百年回眸:法律史研究在中国第二卷当代大陆卷(下)目录肖周录陕甘宁边区的破产立法张大元《明史·刑法志》勘误示例冯潇论晏子的法律思想高浣月清代刑名幕友的办案方法阎晓君两汉“故事”论考王云霞印度社会的法律改革田涛清末翻译外国法学书籍评述程汉大12~13世纪英国法律制度的革命性变化张少瑜先秦兵家法律思想概要张铭新论中国古代法的双轨式公法体系曹旅宁释秦律“拔其须眉”及“斩人发结”兼论秦汉的髡刑陶毅婚姻无效制度的历史考察与借鉴丁凌华宗祧继承论戴建国唐“天宝律令式”说献疑夏锦文21世纪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洪永红非洲习惯法初探付子堂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的法律探索龙大轩羌族习惯法文化的民族个性及其儒家化倾向张全民髡、耐、完刑关系考辨王健西法东渐:外国人与中国法的近代变革陈景良讼学、讼师与士大夫——宋代司法传统的转型及其意义高鸿钧心寄治邦苏亦工大志与王法辨徐祥民中国古代法制研究中的几个思维定式及其消极影响——兼论战国前法制研究的方法刘惠荣洛克对英国近代宪政制度的贡献唐永春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消极影响的深层原因——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所作的分析方立新从权力制衡角度探索监督理性——质疑现行检察监督兼及权力监督系统的历史学、比较学的思考柏桦明清州县的监狱李交发论古代中国家族司法张兆凯朱元璋重典惩贪得失新论杨一凡科学地认识中国法制史吴建璠商鞅改法为律考杨景凡关于荀子的法律思想的几点看法倪正茂论隋律对北周律之因袭孙光妍苏联法影响中国法制发展进程之回顾徐静琳演进中的香港法启示录——关于比较法的思考曾代伟《大元通制》渊源考辨周少元近代西方刑法新旧派理论对《钦定大清刑律》的影响刘艺工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简论邱远猷张之洞与清末法律近代化李玉生魏晋律令分野的几个问题汤唯宗教文化的法律定位——兼论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法的变革趋向曾宪义中国传统法的结构与基本概念辨正——兼论古代礼与法的关系胡留元卜辞金文法制资料论考刘斌敦煌所出买卖、借贷契约考评谷春德西方政治法律思想与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兼论批判继承和借鉴问题李昌道美国平权措施的宪法争议——析联邦最高法院的两项判决林明多元思想背景下的伦理法制——兼议东晋南朝法律思想的时代特点吴永明民国前期新式法院建设述略刘星历史主义法律移植研究与接受法律移植的社会共识建立宋四辈近代中国宪政建设制约因素的法律文化分析张生《大清民律草案》摭遗侯欣一民国晚期西安地区律师制度研究郑祝君美国公司制度理念变迁张国华法家的法律思想概述王宏治略述唐代的司法监督制度赵昆坡略论中国古代立法制度的发展张希坡长者风范学术知音——记同陈守一同志交谈有关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的若干问题吕丽古代冠服礼仪的法律规制徐忠明权利与申冤:对传统中国诉讼意识的解释杨育棠《盟水斋存牍》点校札记张伯元古代判例考略霍存福古中国与古罗马契约制度与观念的比较李秀清《撒里克法典》若干问题之探析林乾从“法与天下共”论对君主擅法的限制张仁善论中国近代司法文化发展的多层面冲突赵元信《清秋审条例》及其董康陈金全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康德法治论解读崔永东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现代性诠释王立中国古代环境法律史论要李力清代民法语境中关于“业”的表达及其意义马长山NGO的“民间治理”与转型期的法治秩序张中秋人与文化和法——从人的文化原理看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可行与难题及其克服马作武孔子杀少正卯考论蒋传光论中国古代宗教与法律的关系张晋藩中华法系特点再议汪世荣判例在中国传统法中的功能徐爱国政体与法治:一个思想史的检讨程春明认真对待福柯——一个可能影响法律思想的后现代主义理论评说钱福臣道德态势与社会控制模式需求定律——我国接受西方法治思想与模式原因的新解读潘佳铭从宗法社会到公民社会——法治建设的逻辑进程方慧论我国清末民初宪政中民族观的变化张培田先秦时期债流转的史实补析徐世虹汉律中有关行为能力及责任年龄用语考述刘笃才中日近代宪政道路不同选择的历史约束条件——兼论中国近代宪政与革命的关系徐立志《大清民律草案》现存文本考析王圣诵论中国户政制度编后记编后记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逐渐向文明的更高层次迈进,为中国法律史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河北省司法厅对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1515号建议的答复
河北省司法厅对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1515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北省司法厅•【公布日期】2020.04.26•【字号】•【施行日期】2020.04.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司法行政综合规定正文河北省司法厅对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1515号建议的答复王淑英代表:你提出的关于“加强政府部门法治体系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一、着眼提高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大力加强领导干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用法。
近年来,我省着力培树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的法治理念,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一是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
按照《省政府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和《关于进一步健全政府系统领导干部学法制度的通知》(冀政字〔2015〕14号)要求,省政府率先垂范,每年制定省政府领导干部学法计划,利用政府常务会专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去年专题学习了宪法、网络安全法、个人所得税法等法律法规,并实现了结合有关议题学法议法的经常性、常态化。
各地各部门相继制定学法计划,把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作为重点学习内容,深入开展学法活动,通过常务会(班子会)学法、举办讲座、开办法治政府建设专题培训班等方式坚持学法,2019年各地各部门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学法活动1.63万余次,切实提高了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政府系统依法行政能力水平稳步提升。
二是组织全省干部宪法法律知识考试。
去年7月,我厅联合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组织全省第11次干部宪法法律知识考试,省直机关3.7万名公职人员参加了考试,各地也组织了相应的宪法法律知识考试,全省总参考人数突破80万人,切实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法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途径
法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途径彭中礼【摘要】当代中国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根本途径在于按照法治要求实现国家治理的制度化、体系化、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实现通过法治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善于恰当运用法治思维,坚持合法性思维,反对人治思维和政治正确思维;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发扬契约精神,倡导自由精神,实践对话精神;要熟练运用法治方式,坚持法治方式是理顺国家和公民关系的基本方式,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方式,是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基本方式.【期刊名称】《内蒙古社会科学》【年(卷),期】2014(035)004【总页数】4页(P90-93)【关键词】法治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中国现代化【作者】彭中礼【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法学部,湖南长沙4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F03一个国家所面临的时代使命是由它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的,既不能虚设也不能视而不见。
国家能够顺利完成时代使命的前提就是有良好的国家政治,能够实现意见表达畅通,社会相对稳定和谐,保护好公民的基本权利。
可以说,在国家的发展当中,通过正确的体制机制来维护公民在国家社会当中的地位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国家能否完成使命、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因素所在。
所以,当代中国就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按照法治的要求实现国家治理的制度化、体系化、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一、法治思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是一种关于“合法性”的思维,即领导干部在行政决策过程中要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思考、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必须根据法律的授权,按照法律程序,尊重人民权利,接受法律监督,运用有制约的权力来为人民谋福利。
在当代中国,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必须坚持将法治思维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思维方法,从正反两方面来实现科学的引导治理过程,实现有效的国家治理。
从法治思维的正面主张来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坚持合法性思维,即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时刻思考是否符合现有宪法法律的基本要求。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元数据:PREMIS以及和METS的结合使用
 ̄ I : I M E T S 提 供了一 个通过保存元数 据实施 长期保存资源库 的构
架 基础 , 已经成 为诸 多现行 资源保存项 目的事实选择 。 P R E M I S 和M E T S 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数字资源 库的交换 效率 , 利用标准化
格式可 以提高资源库 可交互性以及有利于交换工具的建 立。由
M E T S 两种标准都有扩展机制 , 这会使得P R E M I S :  ̄ I J M E T S 结合的元
数据方案 的互操作 问题 更加明显。 而互操作性对于数字资源 的 长期保存 、 消除信息孤岛、 提高数字资源长期的使用效益和整 合效果有非常重要 的作用。 两种标准 的灵活性使得在 执行 的时 候需要做出选择 。 标准化、内部受控词表、 遵守一定的准则以及
还处于起 步和探索阶段 , P R E M I S 和M E T S 相结 合的元 数据框 如何尽快通过和 国际接轨, 加 强各方合作,自 上而 下的制定 出中文元数 据的整合方案 , 给 出符合实际需要的中文元数据指
导规则 , 指 导各项数字资源长期保存 项 目的开展, 提高保存元 数据的交互性, 实现共建共享, 提高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效益 ,
1 5 .
[ 4 ] 李贵连. 民主法治 : 法制现代化的诉求. 政法论坛 [ - I ] . 2 0 1 2 — 0 5 — 1 5 . [ 5 ] 中国政 法大学 终身教授、 人文学院名誉 院长、 博士生导师: 李德顺. 如
何避 免法治 叭 治化” . 新农村商报[ N ] . 2 0 1 2 — 0 7 — 1 8 . [ 6 ] 周永坤. 寻求宪法原则下的德治. 法学 [ T _ ] . 2 0 0 2 - 0 4 — 1 0 .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动力与法治路径
2021 年第 2 期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动力与法治路径
李 涛
[摘
要]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存在两条相互联系、紧密结合、彼此促进的主线,即改革的
进路和法治的路径,这两条主线的共同推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改革是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法治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完善和发展国家
其是法制层面) 的现代化而成长,否则,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便失去了稳定的可预测的考量指
标。
”⑨完备的制度是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没有现代化的制度就不会有现代化的国家和社会
治理,全面深化改革正是要消除制度层面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创新体制机制,
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
九大以来,在全面推进深化改革过程中,党和国家坚持法治方略,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了新的
探索,努力克服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理论上,
“社会发展体现为社会系统复杂性的增加,尤其是经济规模和经济独立性的增加,促
成了法律关系的极大松动。这导致了紧密的、传统型的法律结构的瓦解,那些不适应现有权利和
组成部分之一。《改革决定》 中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
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因此,我们必须强调法治的重要意义,法治既是国家治理
现代化的出发点和根本遵循,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和具体任务。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动力:全面深化改革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有其自身的理论逻辑,也有其独特的实践逻辑,
制度和治理体系的重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同步推
启蒙与变革: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现现 代 法 制 精 神 的 基 本 的 法 律 部 门 。民 法 中 的 所
有权 、 等权 和人 权 奠 定 了 近 代 公 民权 的 基 础 , 平 而 民法 传统 中的权利 神圣 和 契 约 自 由精 神 , 成 为 宪 则
法和 法 制 的观 念 源泉 。 从 技术 层 面 看 , 自罗 马法 以来 , 方 法 制 的 主 西
孙 中山 的法 制 思 想 中 , 正 的法 律 , 然 是 蕴 含 人 真 必
施 了“ 订新 律” “ 修 、统一 法权 ” 的新 政 运动 。 有学 者 指 出 , 清 末 法 制 改 革 是 在 西 方 法 律 文 “ 化东 渐 、 传人 乃 至挑 战 的情 势 下 所 采 取 的 一种 回应
西方 法 治 精 神 起 源 于 古 希 腊 罗 马 城 邦 政 治 时 代 , 古代 城 邦 治 理 经 验 的 总 结 , 其 是 古 罗 马 时 是 尤 代 , 法发 达 , 私 十分 重 视 个 体 的 自由 , 罗 马时 期 建 古 立 r惠及 后 世 的 著 名 法 律 体 系 。 希 腊 城 邦 时 代 的 民主 和 罗 马 时期 发 达 的 法 律 体 系 为 西 方 民 主 和 法
法 学 著作 、 法典 、 规 并 组 织 翻译 出版 , 法 引进 国外 法
,
意见 不尽相 同 。本 文 将 晚 清 作 为法 制 现代 转 型
的时间起 点 。晚 清 时 期 是 中 国 法 制 现 代 化 的 启 蒙 阶段 。西 方殖 民运 动 的兴起 , 得 西方 文 化 不 断 输 使 入 中 国, 中 国传 统 伦 理 法 文 化 构 成 了 巨 大 的 冲 对
自由观 念 等 成 为 现 代 法 制 的基 本 前 提 , 一 方 面 , 另
当代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构建
当代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构建近年来,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法治话语体系也逐渐成型。
法治是一种国家治理方式,是国家政权实施合法化的手段和目标。
法治话语体系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通过法律、法规等法治形式来传递法治理念、原则和具体内容的一套话语组织形式。
中国的法治话语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下不断完善的。
这一体系的构建始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随后经历了不断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在今天,中国法治话语体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中国的法治话语体系注重立法。
立法是法治建设的基础,也是法治话语体系的根本。
中国法治话语体系既注重制定符合国情的法律,也注重完善法律的制定机制。
在国家层面,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时代需求的法律法规,如宪法、刑法、民法等。
同时,为了确保法律贯彻执行的有效性,我国积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了法律制定、解释和执行的机制,提高了法律贯彻的效果。
其次,中国的法治话语体系注重司法。
司法是法治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法治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坚持司法独立原则,强化了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分工,有效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
中国还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强了司法透明度和公正性,提高了司法公信力。
此外,中国注重发展多元化解纷机制,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法治建设。
再次,中国的法治话语体系注重法律宣传教育。
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而法治宣传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重要途径。
中国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如法制宣传片、法律知识普及活动等,向公众传达法治理念和原则,提升了公民对法律的认识和尊重。
最后,中国的法治话语体系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增多。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法律事务的规则制定和国际刑事司法的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法律交流与合作。
中国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法治话语体系,也促进了全球法治事业的发展。
总之,是一个持续的进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案4: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自主学习】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初创(1)时间: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时期。
(2)表现①国家从立法开始,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建设的基础。
2.曲折:“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3.新发展(1)背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岀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的同时,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2)表现①1982年,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②20世纪90年代,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共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③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加强法治建设、提升法律意识和法治水平
加强法治建设、提升法律意识和法治水平在当今社会,加强法治建设、提升法律意识和法治水平已经成为各国共同的目标和努力方向。
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保障。
而提升法律意识和法治水平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加强法治建设、提升法律意识和法治水平的重要性,并分析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一、加强法治建设的重要性1.1 法治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没有明确、公正、稳定的法律体系,将难以实现国家发展的目标。
只有通过健全完善的立法机制、司法机构以及有效实施执法,才能确保社会秩序稳定,经济有序发展。
1.2 法治建设是保障人民权益和公平正义一个健全完善的司法体系能够保障人民权益,并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公平正义。
通过依靠司法机构来解决争议,并依据相关规则来制裁违反规则行为,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1.3 法治建设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础法治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石。
通过建立公正的法律体系,能够有效预防、制止犯罪行为,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同时,法律的公正执行也能够增强人民对法律的信任,提高社会凝聚力。
二、提升法律意识的重要性2.1 法律意识是公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提升法律意识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维护自己合法权益,还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更加平等、自觉地遵守法律规定。
2.2 提升法律意识有助于预防犯罪行为通过提高人们对于合理合规行为与违规违法行为之间界限的认知,可以有效预防犯罪行为。
良好的法律意识能够帮助个体正确判断自己与他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并遵守相关规则。
2.3 提升法律意识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一个社会中,如果大多数公民都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就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
公民的法律意识不仅仅是对于个人权益的维护,更是对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注和维护。
三、提升法治水平的重要性3.1 提升法治水平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也包括其法治水平。
用法治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
用法治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作者:白志国来源:《公民与法治》 2014年第15期白志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集中体现。
没有国家治理法治化,就没有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法治化程度越高,说明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程度越高,则国家治理现代化程度就越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战略目标。
要紧紧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从制度建构、制度执行、制度环境等几方面着手,全力推进法治建设,用法治建设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继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夯实国家治理的法制基础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法律体系、体制机制等构成的有机整体。
其中,法律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项制度体制机制的依托和载体。
我们取得全国政权、成为执政党后,着眼于国家治理,从废除国民党法统,制定政协共同纲领,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和法律形式,对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对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对一系列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对国体、政体以及各方面的基本制度,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予以确立,从制度上、法律上解决了国家治理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
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
国家治理体系是不断发展完善的,作为其重要组成的法律体系也必然不断发展完善。
当前,我国法律体系总体上适应国家治理需要,但自身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深化,仍有待不断总结经验、深入探求规律,朝着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持续努力。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人大主导、人民主体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增强法律规范的可执行性,在发展完善法律体系的同时,统筹法律体系与其他各方面制度体制机制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桃李春风一杯酒李贵连教授访谈录
桃李春风一杯酒——李贵连教授访谈录桃李春风一杯酒——李贵连教授访谈录访谈人:孙家红副研究员【题记】(向下划动可查看全文)李贵连教授,1969年毕业于湖北大学法律系。
作为文革后首届硕士研究生,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师从张国华教授。
198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担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近代法研究所所长、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
李贵连教授在近代法制变革,沈家本研究等领域治学多年,成果丰富,为学界公认权威,是近代法制史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
主要著作有:《沈家本与中国法律现代化》、《沈家本年谱长编》、《沈家本传》、《近代中国法制与法学》、《法治是什么——从贵族法治到民主法治》等十余种。
为出版李师荣休纪念文集,原计划附以学述一篇,并委托韩涛、正茂两兄撰拟,但因两兄分处沪鮀,实所不便,兼以出版不宜久拖,后改由本人担当此任。
本年暑中,前后进行三次单独访谈。
虽事先拟有提纲,但其间即兴发挥、逸出主题者实所难免。
今据访谈记录进行整理,以飨同好。
在不侵损原意的基础上,谨作文法梳理,并适当保留谈话语气,读者诸君,或可以“实录”目之。
“桃李春风一杯酒”,为北宋黄山谷诗中名句。
今借作题名,实有三层含意。
其一,“桃李”既为具象,亦代指同门诸弟子,藉此表示此集实为同门诸君为答谢恩师诲育之恩而作。
其二,“春风”乃形容平日与恩师接触之真情实感。
凡是李门弟子,甚至包括其他众多北大法学院的学生,在与李师接触中,无不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在如沐春风的接触中,我们作为听众,不断地春风化雨般地感受一位仁者智者的家国情怀,找到自己人生前进的方向。
其三,“酒”为助兴之物,每当同门聚会,师生畅饮,酒酣耳热之际,纵论古今,抒发胸臆,每每令人难忘。
由是观之,这“一杯酒”里面,又岂仅是杯中俗物呢?社会·运动·大学孙家红(以下简称孙):作为知识分子,人的生命有很多种形式,一部分是家庭的血脉传承,另外一部分就是学术上的传承,这可能远超出家庭的范围。
用历史眼光理解法治——读《法治是什么——从贵族法治到民主法治》
用历史眼光理解法治——读《法治是什么——从贵族法治到
民主法治》
丁国强
【期刊名称】《民主与科学》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李贵连《法治是什么——从贵族法治到民主法’治》(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版)对中国法治的历史轨迹进行了重新诠释。
他没有简单用“人治”来概括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形态,这一概括不仅掩盖了中国法治历史进程的复杂性,而且也使得中国法治的源头和传统流变变得模糊不清。
法治形成与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任何一种法律制度、法律思想都有其历史基因和历史脉络。
【总页数】2页(P69-70)
【作者】丁国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强化措施健全机制积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全市检察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有关问题的决定》
2.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打造和谐社区新名片——深圳市龙岗区着力推进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纪实
3.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意见
4.“法治转型”的历史中探寻法治之路——李贵
连《法治是什么——从贵族法治到民主法治》读后5.理解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与毛泽东法律思想之间关系的钥匙——董必武"八大"发言的法治思想及其意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报告的体会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学习邓小平理论和
十五大报告的体会
李德海
【期刊名称】《人民政坛》
【年(卷),期】1998(0)12
【摘要】党的十五大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要求,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郑重地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的坚持。
【总页数】3页(P12-14)
【关键词】依法治国方略;十五大报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方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法律化;人民当家做主;长治久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法制
【作者】李德海
【作者单位】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0.0
【相关文献】
1.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法制建设——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的体会[J], 李善岳
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法制建设——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的体会[J], 李善岳
3.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学习十五大报告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论述 [J], 李敬德
4.学习十五大精神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省法学界学习十五大报告讨论综述 [J], 沈筏勗
5.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学习江泽民同志十五大报告的体会 [J], 贾志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北省司法厅对政协河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363号提案的答复
河北省司法厅对政协河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363号提案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北省司法厅•【公布日期】2020.04.27•【字号】•【施行日期】2020.04.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司法行政综合规定正文河北省司法厅对政协河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363号提案的答复侯西岭委员: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全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两快、两全”和“十二字”目标要求,按照司法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坚持从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积极回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高起点谋划,高标准站位,高质量推进,加快推进我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一是实体平台。
截止目前,我省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已实现全覆盖,共建成178个县(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2325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52043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村(社区)全部配备法律顾问。
二是热线平台。
建立全省统一的“12348”热线平台,组建了专门法律服务团队,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
省司法厅设立了“12348”热线指挥中心,对全省热线服务情况进行统一指挥、监管和数据分析,11个市及定州、辛集设立了“12348”热线咨询中心,负责受理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和服务指引,接受群众的投诉、意见和建议。
今年以来,共提供咨询29940人次。
三是网络平台。
投入近2000万元建设了全省司法行政系统综合业务信息平台——河北法律服务网(冀法通),并与中国法律服务网实现了对接,组建了中国法律服务网、河北法律服务网(冀法通)驻场服务团队,提供网上免费法律咨询和指引服务。
截止目前,河北法律服务网注册人数达68万余人。
二、公共法律服务政策实现新加强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出台前,我省于2018年5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全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对于指导和推动完善我省的公共法律服务制度、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增强公共法律服务能力、拓展公共法律服务领域、丰富公共法律服务产品、提高公共法律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
[1 ]
对于先秦法家以后的中国法治, 学术界有人对照西方法治, 认为这不叫法治, 而是人治。20 世纪 80 、 “人 治 ” 年代初, 有一次全 国 性 的“法治” 大讨 论。 在这次讨 论中, 参 与 者按照自己 的 理解, 阐析“人 ” 、 “法治” 。我认为 , “人治” , 治 如 果是 指 先秦 儒 家的“人 治 ” 那么, 秦汉以后的中国 古 代 社会不存在这 “人治” 。理由如下: 种 ( 1 ) 如果说当时争论的 “人治” , 就是先秦儒家 所说 的“人 治” 那么, 先秦 儒 家 不 论是 孔孟还 是 荀子, “人治” “人” 他们所要的 中的 都是圣人、 贤人、 君子, 他们 的“人 治” 是 贤人 之治、 圣人 之治、 君子 之治、 圣 贤之治, 而秦汉以后的中国治理者, 不论是秦皇汉武, 还 是 唐宗宋祖, 抑 或是一代 天骄 成 吉 思 汗, 直 至近 、 , 、 。 些年来被文化艺术界大肆讴歌吹捧的康 乾大帝 他们都不是先秦儒家理想中的圣人 贤人 因此, 秦汉 “人 治 ” 。 这种“人 治 ” 以后的中国社会, 从未出现过先秦儒家所说的 只 是先秦 儒 家的 理想, 但理想不 是 现实。 ( 2 )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转 型。 太史公用 12 个字概括 这次转 型, 即: 废井田, 开阡陌; 废 , “废井田、 , ; “废分封、 , 分封, 立郡县。用今天的语言 开阡陌” 就是经济体制变革 立郡县 ” 就 是政治 体 制 变革,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从 礼治 到 法治的 变 革。 法治中的“法 ” 是 管 理 国家、 社会 的 规范、 规 则、 制 度。 , “礼治” “礼” , 、 “规 则 ” 从这个意义上说 的 也是法。只不过“礼” 这种“规范” 的标 准, 或 者说 基础, 不是 “法” “血缘 ” 。 根据血缘 的 亲疏 来 确 定 人 的贵 贱, 的标准基础, 而是所有人身上都有的 即区分 人在社会 “人” 中的身份, 划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规范 在社会中的行 为, 确 定 每个 人 的 权利和义务。 这种 通 过 血 “别亲疏、 “礼治” 。正是从这一角度 出 发, 缘关系而形成的、 用来 殊贵贱” 的规则、 规范, 就是 我 认 为西周 是贵族法治。废分封立郡县, 由宗法血缘形成的贵族世袭制被官僚委任制所取代。失去血缘规则, 君主
[2 ]
。
黄遵宪所说的这种以法治国, 当时显然无法对应 Rule of Law 。但是, 这种以法治国更不是中国传统 的法治, 而是西方的法治, 也就是民主法治。 近代中国受西方法文化的冲击, 从 19 世纪中叶开 始 翻译 西 方 法。 翻译 之 初, 翻译 者 用 传 统 中国的 “法 ” 、 “治” “Rule of Law ” , “以相近之义, 两字的组合来指称西方法文化中的 属于 撰合其文” 的新名词创 , 造方法, 用 Rule of law 来对应中国 传 统“法治 ” 始 于 何 时? 出 于 何 人? 迄无 可 考。 很可 能 是 日 本 人 创 《英德法日政法名词表》 造的, 后来输入中国。中华民国元年, 由商务印书馆印行的 中, 只 有“法制 ” 而没 。 “法 制 ”对 应 的 外 文 词 Legislation ( 英 ) , Gesetzgebung ( 德 ) ,Legislation ( 法 ) ,法 制 有“法 治” [3 ] ( P. 139 ) ( 日) 。 沈家本是清末法律改革的主持人, 他既熟悉我国的古代法治, 又对西方法治( Rule of Law ) 有深入的 洞见。他是专制王朝的修律大臣, 同时又是法治( Rule of Law ) 特 别 是法治中 审判独 立 的 追 求 者 和 实 践 《新译法规大全序》 者。在其晚年著述的 中, 他开篇即指出: 《管子》 : “ , ” : “以法治国, 曰 立法以 典 民则 祥 离 法而治则 不 祥。 又曰 使 法 择 人, 不自 举 也。 使 法 量 ” 功, 不自度也。 其言与西人今日之学说流派颇相似, 是法治主义, 古人早有持此说者, 特宗旨不同耳。
作者简介: 李贵连,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 广东省中山市孙中山法治思想研究基地顾问 。
* “近代中国法治研究与反思” ( 项目编号 09SFB1002 ) 之成果。 本文为司法部重点课题
法 学 理 论 5
原发期刊 - 政法论坛 2012 年第 3 期 3 - 12 页
法 学 学 报 二 ○ 一 二 年 第 三 期
“不别亲疏, , 只能 不殊贵贱, 一断 于法 ” 依 法 去选任官员, 去规范、 考察、 监督官员 的 行 为。 这 正 是先秦 “生法者君也, ” ( 《管 子 · 任 法》 ) 的 精意 所在。因此, 法家 守法者臣也, 法于法者民也 从 政治 层面 而 言, 中国历史上只有法治, 不同性质的法治。西周的礼治, 可 以 称 之为贵族法治; 秦汉以后是专制法治。 这 “二千年之政, “百代都行秦政法” 正是谭嗣同 秦政也” 论断的由来, 也是毛泽东所言 的原 因。 只不过, 二 , “法治” “法” , “良法” “恶法” 千年来 之 有 与 之别。但专制性质是没有变化的。 ( 3 ) 就像很多人不喜欢政治, 而 社会 又必须 有政治一 样, 不 论 什 么时 代, 国家 社会都 需 要 领袖。 不 管这个领袖的称呼是皇帝、 国王、 总统、 主席, 都一样 是 领柚。 但 是, 不 管 哪 个 时 代的 领袖, 他们都 是 人, 而不是神, 也不是圣贤( 当 然 他们自己 可 能 想当 神、 做 圣贤, 同 时, 也 有 人想捧他 为 神、 为 圣贤 ) 。 在 中 国, 从汤武, 一直到蒋介石、 毛泽东, 他们都是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中国历史上, 改朝换代、 夺取国 , “ ” “ ” , “ ” 。 , , 但 是 夺得 政 权 后 就 必须 有 使 这 个 国家 社会 家政权 不靠 礼 也不靠 法 靠的是法家所说 的 力 “人治” , 和谐运转的规则规范了。搞 什么规则规范都不要, 这个政权绝对不能保持长时期的稳定。 基于此, 我以为, 从秦汉到清末的中国社会, 是以先秦法家 理 论为 基础 的专制法治 社会。 经 历 近代 社会大转型, 民主法治是它的必然归宿。民主法治就是西方的 Rule of Law 。这是自清末法制改革起, 改 革者孜孜不倦的追求。 一、 法制改革: 民主法治的诉求 《日本国志·刑法志序》 这种追求从黄遵宪开始, 他在 19 世纪九十年代所写的 中说: 余闻泰西人好论权限二字。今读西人法律诸书, 见其反覆推阐, 亦 不 外所谓 权 限 者, 人无 论尊卑, 事无论大小, 悉予之权以使之无抑, 复立之限 以 使之 无 纵。 胥全 国 上下同受 治于法 律 之中, 举所谓正名定分息争弭患, 一以法行之。 余 观欧美 大 小诸 国, 无论 君 主、 君 民 共 主, 一言 以蔽之曰: 以法治国而已矣。 “法治” Rule of Law ( 英 文 ) 和 Etat de droit ( 法文 ) 。 与中文 对应的外 文有三 个: Rechtsstaat ( 德 文 ) 、 对这三个词的形成, 法国巴黎 第一 大 学 教授、 法国 大 学研究 院院士米哈 依 · 戴尔马斯 - 马 蒂, 援引 L. Heuschling 的博士论文, 指出: 在 德 语 中 出 现 Rechtsstaat 一 词 ( 1798 ) 之后, 英 国于 1895 年 出 现 Rule of Law 的表述, Etat de droit 这 一术 语 在 法国 终 于 在 1907 年 姗姗 来 迟, 1977 年之后 被 广泛接受 和 使 最 后, 用
[5 ] ( P. 2241 ) [6 ] ( P. 2243 ) , “益知法治之 说 为 不 诬矣。 ” ( Rule of Law ) 主 偶然 哉 ? ” 日本采用西法而强 奉 行“法治 ” 、 义, 跃然纸上。这种取向是他 主 持 法 律 改革的 动 力 和 目标, 对 此他 死 后的 挽联屡屡 以“法治 导 先 河 ”
原发期刊 - 政法论坛 2012 年第 3 期 3 - 12 页
今者法治之说, 洋溢乎四表, 方兴未艾……或者议曰: 以法治者, 其流弊必入于申、 韩, 学者 不可不慎。抑知申、 韩之学, 以刻核为宗旨, 恃威相劫, 实 专制 之 尤。 泰 西 之 学, 以 保护 治 安 为 宗旨, 人人有自由之便利, 仍人人不得稍越法律之范围。二者相衡, 判然各别。则以申、 韩议泰 [4 ] ( P. 2240 ) 。 西, 亦未究厥宗旨耳 “恃威相劫” , “人人 有 自由 之 便 利 ” 。 短短几 句话, 传统法治是 西方法治使 洞 若观火。 这就 是 当 年 沈家本对中西法治的评判。具备这样的洞察力, 能对中西法治做如此精辟的比较分析, 他的价值取向不 : “近 今 泰 西 政 事, 言而 明 纯 以 法 治, 三 权 分 立, 互 相 维 持。 其 学 说 之 嬗 衍, 推 明 法 理, 专而能 [4 ] ( P. 2239 ) ” , “十九世纪以来, 精。 泰西各国 科 学 大 明, 而研 精 政法 者, 复朋兴辈作, 乃 能 有 今 日 之 强盛, 岂
法 学 学 报
民主法治 : 法制现代化的诉求
李贵连
*
中国社会, 是以先秦法家理论为基础的专制法治社会 。经历近代 社会大转型, 民主法治是它的必然归宿。民主法治就是西方的 Rule of Law 。 这是自清末法制 摘 改革起, 改革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但由于有宪法而无宪政、 当权者为个人 私利玩 宪法宪政、 法 没有道德准则等, 导致法治近代化 学界缺少法治理论的系统探索以及法律职业团体缺乏信仰、 的艰辛曲折。作为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诉求, 民主法治毕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最终一定会 , “不分政党、 , 实现 不分官民, 一断于法” 当作为中国实现民主法治的前奏。 关键词: 民主法治; 专制法治; 圣贤之治; 法制近代化; 一断于法 我曾撰文把西周礼治定位为贵族法治, 而把秦汉至晚清定位为专 制 法 治。 近 代 以 来 的 法 制 改 , 目标是实现中国的法制现代化。而法制现代化的诉求或归宿, 则是要实现民主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