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愚人_形象放光辉_李尔王_中的_愚人形象_探讨
李尔王人物形象分析(2)
李尔王人物形象分析(2)李尔王人物形象分析惊天动地的暴风雨的无情,傻瓜弄人挨淋受冻、无家可归的惨象,使李尔有生以来第一次痛切地想到旁人的冷暖;而从此刻开始,李尔禁不住联想到社会上普遍存在受难的人们,他跪下祈祷:“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地方,都得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
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腹中饥肠蠕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这是李尔思想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升华。
他把自己的命运跟一切不幸的人们的命运在意识上统一了起来。
李尔的乍看起来很不平常的命运,结果跟千千万万的穷人的命运相同。
他如今深自怨艾了,自己过去很少想到,或竟完全没有想到在他国境之内无数的苦难的人们。
现在,李尔个人的悲剧就和人民的悲剧、广大群众的悲剧结合在一起了。
剧中的暴风雨场景是全剧的中心和转折点,也是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菁华。
自然界的暴风雨在剧中与主人公李尔的内心的风暴相互呼应。
动-乱的时间使他认识到,他所渴求的理想君主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
他所向往的通过理想君王进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只是一种空想,现实世界中的重重罪恶不是人文主义者独力所能消除的。
因此,在他创作悲剧的整个阶段,人文主义理想的光芒越来越减弱,浪漫主义的色彩越来越淡薄,而批判社会的现实主义描写则越来越突出。
在本剧中,作者深刻地揭露了现实社会中人性的浅薄。
过去视为神圣的人伦关系已经被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所破坏,在金钱关系支配下连亲生子女都利欲熏心、忘恩负义。
另一方面,作者也着力抒写昏聩的国王只有通过沦为乞丐的痛苦经历,才能对现实世界有所认识,从而完成莎士比亚所希望的道德改善,变成合乎人文主义理想的有人性的君主。
剧中有两个平等的故事线索交错发展,相互补充,最后融合在一起。
这样的结构,可以展开广阔的社会画面,描绘众多的人物。
同可怜的汤姆的相处,更使他受到了深刻的思想影响。
除了憎恨利欲熏心的恶人,同情无家可归的乞丐以外,他进而仇视社会的不义。
[转载]对《李尔王》的人物形象分析_simplelisa
[转载]对《李尔王》的人物形象分析_simplelisa一、人文主义精神的捍卫者考狄利娅:考狄利娅身上体现着与当时的世俗社会格格不入的美好品格。
当两位姐姐急于用热切而又虚伪的话来表达对李尔的爱时,她想到的是“考狄利娅应该怎么好呢?默默地爱着吧。
”她不以娓娓动人的口才和违心的话语来取悦于父亲,而是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她内心里深爱着父亲却又坦言出嫁后不能全心全意爱着父亲。
她认为精神上的富有比物质财富更重要,真诚无私的爱、个人尊严和人格独立胜于父亲的国土。
她寄托着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作品的悲剧性的突出体现之处就在于考狄利娅之死。
她的死增加了戏剧的艺术震撼效果和感染力,也使得人物形象在读者的惋惜深思中不断充实、完善、丰富起来。
同时,考狄利娅的死又带有一定必然性,她善良、诚实,与世俗社会不容,她的城市严谨的话语拉开了悲剧的序幕。
她过于完美,接近于神的形象,在伦理败坏的社会里难有立足之地。
考狄利娅之死的另外一个作用是为李尔之死做铺垫,李尔的最后的希望,美好的愿景寄予小女儿身上,小女儿的死意味着希望的破灭。
因此,他只能死去,在残酷无爱的世界里多待一刻都是对他的酷刑。
考狄利娅是美好人性的象征,安排这样的人物死去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莎士比亚对人性的质疑,对人文主义理想的迷惘。
肯特:肯特是戏剧中从头至尾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的人,是理性思维和真相的代表。
在戏剧开场时, 刚愎自用的李尔执意要把领土分给两个女儿,并把最孝顺的小女儿赶出国门。
面对这样固执、狂怒的君王肯特毫不畏惧:“你究竟要怎样, 老头? 你以为有权有位的人向谄媚者低头,尽忠守职的臣僚就不敢说话了吗? 君主不顾自己的尊严, 干下了愚蠢的事情, 在朝的端人正士只好直言极谏。
”即使被李尔错误地放逐,他仍然忠心耿耿, 暗中追随君主: “我已经完全隐去我的本来面目, 要是我能够把我的语音也完全改变过来, 那么我的一片苦心,也许可以达到目的。
被放逐的肯特啊, 要是你顶着一身罪名, 还依然能够尽你的忠心, 那么总有一天,对你所爱戴的主人会大有用处的。
《李尔王》中的傻瓜形象与悲剧元素
《李尔王》①中的傻瓜形象与悲剧元素摘要:在《李尔王》这部戏剧中,有两个主要的元素让人难忘。
一个是对“傻瓜”的理解,另一个则是悲剧之所以会成为悲剧。
《李尔王》中就有一个人被称作“傻瓜”,他的行为怪诞,语言犀利讽刺,不论权贵,都一视同仁。
傻到对什么都无所畏惧。
对昔日的国王像对待常人一样的愚弄、取笑、讽刺和尊敬,不因他曾是国王而多一分谄媚,少一分正直。
对待现在的掌权者,一样能从她们的卑劣行为出发,为他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可耻。
就在最后被捕而执行绞刑时,没有丝毫的战栗,照样挺直了腰杆。
悲剧就是不该发生却偏偏发生的事。
就像李尔王不该只为了考狄利娅的一句话,而大发雷霆,在一怒之下糊里糊涂的分配了土地。
埃德蒙不该只为了一己的欲望而攻于心计,最终闹的个家破人亡。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摔碎给人看。
”②关键词:李尔王傻瓜悲剧剧情简介:年老的李尔王想要退位,希望把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
在分封的时候,他让每个女儿都说说对他的爱戴,以她们对他爱戴的程度给她们分配国土。
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竭尽全力的赞美国王。
只有小女儿考狄利娅因表达了自己朴实而真挚的感情被李尔驱逐。
但是考狄利娅因为她的诚实得到了法国国王的欢心,去法国做了王后。
在把国土分给两个女儿之后,李尔王的两个女儿经过商量以各种借口想把他赶出去。
被两女儿赶出家门悲痛的李尔与他的随从格罗斯特在风雨中碰到了可怜的汤姆,也就是格罗斯特中了埃德蒙诡计而下令驱逐的儿子埃德加。
一路上只有他最忠心得大臣也是被他放逐的肯陪着他。
考狄利娅在法国得知李尔的困境之后,立刻组织了一支军队,秘密在英国登陆,要给父亲讨回公道。
与此同时,高纳里尔与里根都爱上了为了得到王位陷害父亲与哥哥的埃德蒙。
最终,小女儿的军队大败,她和李尔都被抓起来了。
埃德加找到了埃德蒙并且与他决斗,最后埃德加杀死了埃德蒙。
爱德蒙发布秘密处以他们死刑的命令,直到他死前才揭露这个密令,但已太晚,虽然李尔杀死了想暗杀小女儿的杀手,但是考狄利娅还是死了。
《李尔王》中弄人形象的研究
《李尔王》中弄人形象的研究作者:刘璇来源:《科学与财富》2010年第07期[摘要] 名为傻瓜实为智者的弄人形象作为莎士比亚塑造的经典形象,其象征意义、社会价值和语言艺术无与伦比。
莎士比亚通过弄人之口,表达了对封建社会内部腐朽的不满和对新兴资产阶级的蔑视,体现了他作为语言大师的高超技艺。
本文通过对剧中弄人的人物形象、人格特征和语言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在展示莎士比亚卓越语言才华的同时,从弄人形象上找寻莎翁对于社会人伦的观点和批判。
[关键词] 李尔王弄人形象愚人与智者1 前言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戏剧家、诗人、语言大师,莎士比亚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其中,位列莎翁四大悲剧的《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悲剧中不可多得的杰作,该剧凭借莎翁特有的语言艺术,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现货、富有特点的人物,他们及其经历在整个剧情中穿插交错,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丑恶。
他们或是拥有无上权利的贵族,或是身份卑微的乞丐,但在莎翁笔下,他们的语言精练而富有哲理,在莎翁卓越的语言天赋的指引下,构成一幅社会众生相。
而在《李尔王》剧中众多的人物形象之中,李尔王的弄人无疑是莎翁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形象之一,他的人物语言独具特色、角色形象生动,他以愚蠢、疯癫的形象,在剧中扮演着智者的形象,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剧中弄人的人物形象、人格特征和语言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在展示莎士比亚卓越语言才华的同时,从弄人形象上找寻莎翁对于社会人伦的观点和批判。
2 弄人形象在剧中的作用弄人形象在全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莎翁在《李尔王》的创作中,并不拘泥于古典史诗和悲剧体裁的艺术手法,而是更多的添加了闹剧和插科打诨这样一些新的艺术规范。
在《李尔王》这一经典悲剧里,莎翁将插科打诨的场面贯穿在全局的每一个角落,而以疯癫形象示人的弄人角色,无疑是这种场面的主角。
例如,在李尔王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变故———不久前还口口声声说爱他的大女儿戈纳瑞终于露出了人性中丑恶一面的时候,李尔王为女儿的不孝极度悲伤和愤怒,几乎快要陷入疯狂。
对李尔王人物形象的再探讨
对李尔王人物形象的再探讨作者:党亚杰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2期摘要:主流观点都认为李尔王是一位年老昏聩的暴君,他最终的不幸遭遇及悲剧命运都源于其刚愎自用、爱慕虚荣和不辨忠奸的性格。
而本文将从人物对话及行为的逻辑性、暗示性入手,联系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对李尔王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再探讨,认为李尔王不仅不是昏君,还是承载了人性崇高的君王,并且他的毁灭对加深剧作的悲剧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李尔王;人物形象;《诗学》;悲剧性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97-02《李尔王》被称作莎士比亚最优秀的悲剧作品,主要展示了主人公李尔王放弃权位之后的悲惨命运。
普遍观点都认为是李尔在分配国土及王位继承权时爱慕虚荣、不辨忠奸的性格将其自身推向了悲剧命运的深渊。
而我却认为,莎士比亚作为一代文豪,在这部悉心研就的悲剧作品中穿插“爱的表白”这样一幕看似漏洞百出的情节,理应有其特殊的用意,我们不能由此就得出李尔是昏君的结论。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阐述道:“反转是事物从一个状态转向相反的方面,这符合或然律或必然律”①,李尔在几日之内便由国王沦为被女儿厌弃的老头,最终悲惨地死去,李尔王的命运发生反转必然有其深刻的原因。
本文将从李尔王的君主形象、其命运“反转”的原因以及李尔王的毁灭对作品悲剧性的作用三方面进行分析,重新探讨李尔王这一人物形象。
一、李尔并非昏君——被误读的君王初读《李尔王》,读者都会对李尔仅凭女儿们“爱的表白”就武断划分国土决定王位继承权的行为惊诧不已,也正因此,李尔王总被解读为爱慕虚荣、不辨忠奸的昏君,甚至被视作刚愎自用、武断自负的暴君。
然而,当我们深入去分析人物间对话及行为的逻辑性和暗示性,就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作品开头肯特和葛罗斯特间的一段对话。
肯特:我想王上对于奥本尼公爵,比对康华尔公爵更有好感。
李尔王人物分析范文
李尔王人物分析范文《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该剧以英国历史上的国王李尔王为背景,展现了权力、欺诈、背叛和痛苦等主题。
在这部戏剧中,李尔王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角色,他的形象丰满而复杂,具有多面性。
本文将通过分析李尔王的性格、行为和心理揭示其人物特点。
首先,李尔王是一个具有威严和正直品质的君主。
在第一幕中,他决定将王国分割给自己的三个女儿。
他要求女儿们用言辞来表示爱意,以决定每个女儿得到的领土。
然而,长女甘燕和次女雷根明显是虚伪的,只有最小的女儿科康利不愿迎合父亲的要求,她坚持说自己是“由愿望只做声为准,而不做体作为”,这让李尔王大怒。
这一幕展示了李尔王对权力的错误认识,以及他对伪善的嗤之以鼻。
他期望女儿们的爱意是真实而深切的,但最终他却被伪善的表象蒙蔽。
其次,李尔王在过程中逐渐醒悟并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随着他失去权力和地位,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行为,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愚蠢。
在流浪的时候,李尔王经历了痛苦的考验,见证了人性的丑恶和虚伪。
他发现真实的爱是没有条件的,他后悔当初拒绝了科康利的表白,而对甘燕和雷根虚伪的言辞深感懊悔。
这一过程使李尔王逐渐变得谦卑,他内心的傲慢和自负被击碎,他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误的。
此外,李尔王的精神状态也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化。
他开始变得疯狂,背离了现实。
他剥去了王位和权力的外衣,成为一名流浪汉,但他却开始感到无助和绝望。
他的精神崩溃表现出他内心的痛苦和悲伤,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爱过科康利,他深陷内疚和自责之中。
他失去了对现实的认知,开始相信只有他所经历的痛苦才是真实的,而其他人都是虚假的。
这一过程凸显了李尔王内心的混乱和挣扎。
最后,在剧末李尔王死前的场景中,他在与科康利的对话中体现出自己的悔过和智慧。
虽然他承认自己犯下了错误,并后悔当初如何对待科康利,但他也明确表示他并不是一个完全受害者。
他认识到自己在过去的行为中也存在着错误,因为他没有预见到女儿们的背叛。
《李尔王》中的人物形象浅析
《李尔王》中的人物形象浅析《李尔王》中的人物形象浅析《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即他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写出的悲剧之一。
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作品中,不仅刻画出主人公处在社会生活的紧要关头,而且刻画出他们所经受的重大精神危机。
在巨人般的主人公形象中,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情欲在我们面前揭示出来。
莎士比亚创造了具有巨大概括意义的人物,无怪乎悲剧主人公们的名字成为表示一定的人类特征和品质的通用名词了。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悲剧性不仅作为对抗的社会势力的冲突,而且也作为主人公心灵上内在矛盾的斗争表现出来。
同其他悲剧一样,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运用人物自白、人物的相互关系,写出了各种独特的人物情调和精神境界,显示出莎士比亚的高度技巧,或者称之为“莎士比亚化”的特色。
李尔是《李尔王》的主人公,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济金根》时指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
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
”李尔这个悲剧人物,也是体现这一准则的生动实例。
《李尔王》写成的时期正是十七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年,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都尖锐化起来。
农村的圈地运动在加速进行,失地农民四处流浪,城市贫民的情况不断恶化。
同时,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势力更加强大,他们同王室之间的暂时联盟在开始瓦解,他们之间的斗争也开始公开化。
政治的腐败和繁重的剥削引起了城乡广大人民的不满。
这时,随着对现实认识的加深,莎士比亚深切感到现实的发展同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因而,这一时期的悲剧中,充满着强烈的揭露批判的力量,带上了悲愤沉郁的色彩。
《李尔王》这部悲剧,通过广阔的社会生活层面,在同名老戏的基础上,改写成了反映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现象,揭露出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批判利己主义对于权势、财富的贪欲的巨著。
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灾难,而且更出现了一种无形而又有迹可寻的、可怕的思想道德的变化,即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李尔王》人物形象解读
一
二、 《 李 尔 王》 剧 本 的 人 物形 象 1 . 李 尔 的错 位 人 伦 封 建 贵 族 中 的人 伦 错 位 最 明 显 的表 现 就 是 在 “ 嫁妆 ” 这
一
部 分 的 描述 中 .李 尔 三 个 女 儿 婚 嫁 中所 分 配 的不 同 嫁 妆
2 . 其 他 人 物 形 象 的伦 理错 位
《 李尔王》 中对考狄利娅叛逆的描 写是 为了对英格兰封
建 贵 族 人 伦 秩 序 的 肯 定 。嘲 这 种 贵 族 中 传 统 的人 伦 秩 序 已
收 稿 日期 :2 0 1 4 - 1 0 - 1 0 作 者 简 介 : 陶冉 冉 ( 1 9 8 1 一 ) , 女, 河 南 固始 人 , 讲 师, 硕士, 研究方 向: 英 语 教 育 与文 学。
值 主要 是 由外 在 的 经 济价 值 决 定 的 。 从 血 缘 方 面 而言 . 考狄 利娅 失 去 了土 地 的 继 承权 , 从社会经济价值来看 . 考 狄 利娅 已经 不 再 是 交 易 的 最佳 对 象 。 法 兰 西 国王 说 封 建 贵 族 阶层 的 价值 观 即一 个 人 的 高 贵 出身 就 是 最 大 的价 值 , 即使 没有
《 李 尔王 》 剧 本 时代 背景 的 基 础上 , 深 刻而 入 微地 剖 析剧 中的人 物形 象 , 对 于 更好 地 理 解 该剧 本 具有 十 分重 要 的意 义。 关键词 : 序
中 图分 类 号 : I 1 0 6 . 3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8 — 9 0 0 4 ( 2 0 1 5 ) 0 3 - 0 0 6 3 - 0 2
悲剧《李尔王》中“弄人”的形象解读
悲剧《李尔王》中“弄人”的形象解读摘要:弄人形象是一种特殊的戏剧角色。
在悲剧《李尔王》中,弄人卑微低下,滑稽幽默,说话看似疯言疯语,俨然是个“傻瓜”,事实上却闪现出智慧的光芒。
他不只爱憎分明,也有太多自己的情感与态度。
他的形象折射出人民平凡中的伟大,以及人民身上的优良品质,是对人民力量的赞颂。
关键词:李尔王弄人傻瓜机智忠诚爱憎分明 1 引言在《李尔王》这部悲剧中,莎士比亚塑造了一系列经典艺术形象:刚愎自用,通过受难认识与救赎自我获得新生的李尔王;美丽善良,率真孝顺的考狄利娅;忘恩负义,贪婪丑恶的高纳里尔和里根;冷酷自私,狼子野心的埃德蒙等。
每一个形象都有其深刻的内涵与特色。
其中的“弄人”形象的塑造,极具反讽效果。
古剧中原无弄人,这是莎士比亚的创造。
弄人是从人民中来的,因民间无以为生,凭才智到宫中当弄人。
弄人是戴鸡头冒(coxcomb)供贵族娱乐的,他在众人眼中是个“傻瓜”,其实,他是全剧中最聪明的人。
他的机智、幽默、爱憎分明、忠诚、乐观的品质,在他的看起来好像是的疯言疯语中被清楚地展现出来。
2 众人眼中的“傻瓜”李尔说弄人,“简直是揭我的疮疤”,说他是个“好尖酸的傻瓜”;高纳里尔说他是个“七分奸刁三分傻的东西”,“父亲,您这一个肆无忌惮的傻瓜不用说了”;肯特则说:“傻瓜,你从什么地方学会这支歌儿?”。
作为一个弄人,应该是努力奉承和娱乐主人。
莎士比亚笔下的弄人却似乎很会惹李尔生气,甚至毫无顾忌的讽刺李尔。
他一出场,就以调侃的语气揭李尔的伤疤:“真理是一条贱狗,它只好躲在狗洞里;当母狗站在火边撒尿的时候,它必须被鞭子赶出去。
”(这看起来粗俗的话语其实是以此暗喻讽刺李尔被女儿赶出去的事实)。
他还非常直接的说李尔是傻瓜,“你这光秃秃的头顶连里面也是光秃秃的没有一点脑子。
”如此尖锐的话语,也就只有从一个傻瓜的嘴里吐出,不会有人跟他计较。
或许是因为他戴鸡头冒有挖苦、讽刺的权力,可用机智、幽默的口吻来说话。
他有了鸡头冒不只敢以真理刺激李尔,冀其改正;也敢大无畏地讽刺两个长女。
《李尔王》中弄人形象的研究
灭的人性光辉, 也是莎翁寄予 的希望所在。 其次, 弄人具有较强 的社会象征 意义, 他出身平 民, 是低人一等的玩物, 同时却又是能够洞察世情与人性的
世俗 英雄 。 第三, 弄人正是莎士 比亚本人 的写照 。 且不说弄人与莎士比亚一 样 是一个 多么高超 的语言大师, 莎士比亚 本人也多次哀 叹 自己的命运与职 业 与弄人一样受到权贵的庇护, 违背我 的意志 , “ 把至宝贱卖掉” 但是正是 。 这样 的处于下层 的人物 ,才 能够洞察权贵光 鲜形象背后包藏的丑恶 的心
到李尔王的女儿抛弃老父 的恶行时, 他用小调的形式念道 :
F o :it r S n t g n y t i t e w l g e e f y h t o lW n e’ o o e e ,f h id e s l t a w y a, F t es ta w a r g ahr ht er as D m k t e r c i d e b id o a e h i h ] rn ln : B t f t e s t a b a b g u a h r h t e r a s S a 1 s e t e r c i d e k n . h l e h i h lr n id F r u e t a a r n w o e o t n ,h t r a t hr , N ’ r u n t e e t te o r e e t r s h k y o h p o . B t f r a l t i ,h u s a 1 h v a m n d lu s u ,o l h s to h l a e s a y o o r F r t y d u h e s s h u a s t l i a e r o h a g tr a t o c n t e 1 n y a . . 弄人 冬天还没有过去, 要是野雁尽往那个方 向飞 。 老父衣百结, 儿女不相识; 老父满囊金, 儿女尽孝心。 命运如娼妓, 贫贱遭遗 弃。 虽然这样 说, 的女儿们还要孝敬你数不清的烦恼哩 。 你 弄人用这种语言表达 方式 , 简洁直 白的揭露 了女儿丑陋 的嘴脸 , 描绘 出一幅 昏庸老迈 的老 国王交出权力 、 金钱 和土地之后 , 还妄想在额 度虚伪 的女儿身边 安度 晚年并最终落得悲惨下场的凄凉场景 , 更能够为观众所理
《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外国文学
《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着名的“四大悲剧”之一,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非常重要的戏剧作品。
《李尔王》作于十七世纪初的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末期,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
但当时封建势力尚未清除,萌芽的资本主义已经显露出罪恶的端倪。
封建社会被奉为神圣的纲纪伦常受到冲击,各种私欲开始膨胀,英国社会出现了各种丑恶现象。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代表,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莎士比亚对人和人性问题有着异常的关注和敏感。
莎士比亚痛感于社会的黑暗与混沌,人与人之间的凶残和冷酷,传统价值和美好信念的颠覆,深刻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呼唤人们从噩梦中醒来。
《李尔王》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下而完成的作品,深刻的反映和揭露封建王权的腐朽和人伦社会的黑暗,并且在戏剧中将其放大和突出,增加了戏剧的冲突,形成了更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塑造了更加生动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
而《李尔王》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就是国王李尔和他的小女儿考狄利娅。
一、被自私和虚荣淹没的李尔王李尔王的一出场就是给三个女儿分配国土的场景,他在虚荣心的驱使下,相信了口蜜腹剑言不由衷的高纳里尔和里根,却对正直纯洁、不愿阿谀奉承的小女儿考迪利娅大发雷霆,没有分给她一寸土地和嫁妆,就把她远嫁到了法兰西。
然而,后来李尔王的命运却是急转直下,与曾经的尊贵奢华竟是天壤之别。
他失去土地后,被两个女儿轮番的羞辱虐待,最后被赶出去,流落荒郊野外,没有栖身之所。
然而,最终一直深爱着他,为他发兵夺回王权的却是当初那个被他抛弃的小女儿考狄利娅。
最后,考狄利娅被杀害了,李尔怀抱着女儿,深深的忏悔,并跟随心爱的女儿悲痛的死去了。
结局是那样的令人悲伤和惋惜,而这个自食苦果的结局完全是拜李尔自己所赐,曾经拥有至高无上的王权,人人阿谀奉承,致使他的虚荣心日益膨胀,再听不进任何逆耳忠言,他从不考虑女儿们真正的想法,只是自私的要求所谓的“孝顺”,来满足自己那可笑又可悲的虚荣心。
愚人非愚——浅析《李尔王》中弄人一角
摘要 :本 文着重探讨 《 尔王 》中弄人一 角 ,结合 当时时代背 李 景 下弄人 的普遍特 点 ,通过 分析 其语 言、性格 , 阐述其 在剧 中的作 用 。假 借 弄 人 之 口, 莎 翁描 绘 了一 幅 生 动 的 社 会 缩 略 图 ,反 映 了 莎翁 对社会 的深刻理解和憎 恶情绪 。 关键字 : 《 李尔王 》;弄人 ;社会
文 艺评 论
愚人非愚
浅析 《 李尔王 》中弄人一角
陈莹轲 ( 安徽大学外语学 院 2 0 3 ) 30 9
我傻 你 更傻 , 两傻 相 并立 ; 个傻瓜 甜 , 个傻瓜 酸 ; 个穿 花衣 , 个 戴 王冠 。 ” 在 这段 话 中弄 人指 出李 尔偏 听偏 信 ,把 土地 权力 全 部划 分给 两 个女 儿 是十 分不 明 智 的 。弄人 虽一 无 所有 ,却 自由 自在 ,无所 拘 束 ,因 而他 的傻 是 甜 的 ,而李 尔身 无 分文 ,寄人 篱下 ,看 人脸 色 ,因 而他 的傻 是酸 的 。 第 一 幕 第 五 场 中莎 翁 再 次 向读 者 展 现 了弄 人 的 过 人 智 慧 。 在 李尔 离 开大 女 儿准 备投 奔 二女 儿 的 时候 ,弄 人运 用 比喻 ,指 出 “ 她跟 这 一个 ( 指大 女 儿 )完全 相 同 ,正像 两 只野 苹 果一般 没 有 分 别 ” ,两个 人 本质 相 同 ,都是 不 孝 的。接 着 又用 蜗 牛的 比喻 再 次 告诉 李 尔 不应 该毫 无 保 留的分 割 财产 , 害得 自己连 安顿 的地 方 都 没有 。 弄 人 :老 父衣 百 结 ,儿女 不相 识 ; 老 父满 囊金 ,儿 女尽 孝心 。 命 运如 娼妓 ,贫 贱遭 遗弃 。 虽 然 这 样 说 ,你 的 女 儿们 还 要孝 敬 你 数 不清 的烦 恼 哩 。 ( 二幕 ,第 四场 ) 第 这 段话 中 弄 人 生 动地 揭 示 了儿 女 以金 钱 作 为是 否 孝 敬 父 母 的标 准 ,现 在无 权无 势 的李 尔 只会 遭 到 “ 弃 ”。从 道德 意 义上 遗 来 说 ,金 钱 不应 该成 为 决 定子 女 是否 孝顺 父母 的 条件 ,但 从 古至 今 ,从 西到 东 ,或达 官 贵 人或 寻 常百 姓 , 向 “ ”看 的儿 女 又屡 钱 见不 鲜 。 这是 在 洞 察 社 会 后 才 能 有 感 而 发 ,是 莎 翁对 社会 的揭 露 ,也 是其 作 品深 层社 会 内涵 的表 现 之一 。弄人 最后 一句 “ 的 你 女J t 还要 孝敬 你 数不 清 的烦 恼 哩 ”,预 示 了李 尔在 以后 的 日子 Ll ' J 里烦 恼不 断 ,对接 下来 情节 的发 展 蓄势 。 第 三 幕 第 二 场 , 当 暴 风 雨 继 续 未 止 , 李 尔饱 受暴 风 雨侵 害 时 ,弄 人善 意地 说 : “ ,老 伯 伯 ,在一 间干燥 的屋 子里 说 几句 啊 好话 ,不 比在 这没 有遮 蔽 的 旷野 里淋 雨好 得 多 吗 ?老 伯伯 ,回到 那所 房 子里 去 , 向你 的女 J ̄ 请 求祝 福 吧 ;这样 的夜 无 论对 于聪 Lf ] 明 人 或 是 傻 瓜 , 都 是不 发一 点 慈悲 的 。 ”弄 人 的 出 发 点 是 善 意 的 ,担 心 李尔 的 身体 ,关 心 他 ,可对 于 高傲 的 李尔来 说 ,他 宁 可 忍 受风 雨 的摧残 也不会 到 两 个女 儿那 低 声下 气地 去祈 求 她们 。对 弄人 而 言 ,平 常 为逗 人开 心 ,他 们早 无 尊严 可 言 ,常常 为 了 “ 面 包 ”什 么 都可 以做 。李尔 ,这位 曾经 的霸主 , 当年 呼风 唤 雨 ,是 绝 不可 能 为 了一 时 的安适 而 放下 自己 的尊严 的 。显 然 ,莎翁 在对
浅析《李尔王》中弄人形象
浅析《李尔王》中弄人形象作者:黄铃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5年第11期【摘要】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以其无与伦比的崇高和悲剧美一直震撼着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和读者,当仁不让成为历代评论家的研究焦点。
撇开此剧中那些宏伟夺目的主角不谈,弄人一角尽管戏份不多但也发散着无穷的魅力。
本文试着对剧中这一堪称是“最神秘的人物”进行探讨,力图从其角色的伪装、神秘性和自然观三个角度入手,揭开其神秘的面具,展示他本来的面目,从而剖析其蕴含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李尔王》弄人哲学思想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是一部剧烈震撼灵魂的巨作,是世界文学史中的一颗永恒璀璨的宝石。
其中的“弄人”堪称“最神秘的人物”。
英国现代著名莎评家布雷德利(A.C.Bradley)认为:“《李尔王》历来被公认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最杰出的剧本,和最充分地表现诗人多才多艺的悲剧。
”进入20世纪,西方莎剧批评家更是从各种可能的角度、层面去诠释、分析这部伟大悲剧的意义,例如他们分别从宗教、存在主义、历史、政治、意象、象征、语言和神话原型等角度研究之。
他们各执一词又各具启发性,不断拓宽了《李尔王》剧作的研究视野。
遗憾的是,“弄人”(the Fool)这一独具魅力的角色却没有得到足够的研究。
纵观全剧,可以看出弄人是莎士比亚精心塑造的一个举足轻重、内涵深邃的角色。
一、弄人“弄人”是古代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在中西方文明中都曾长时间活跃在历史和文学的舞台上,在英语中被称为“fool”,而在汉语中常被称为“弄人、弄臣或优伶等”。
[4]本文沿习旧译,一律采用“弄人”一称。
在探讨《李尔王》中的弄人形象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在西方文化中“弄人”这一名词的概念。
《大美百科全书》对fool作如下定义:“通常指旧时代以荒唐或笨拙的行为来取悦王公贵族的人,历史和文学中只有少数职业弄人或弄臣才是真正的与人,多数职业弄人靠其聪明才智,巧妙地使用幽默诙谐与粗俗打闹、阿谀奉承或侮辱谩骂等手段,看人眼色,苟且偷生。
_愚人_形象放光辉_李尔王_中的_愚人形象_探讨
_愚人_形象放光辉_李尔王_中的_愚人形象_探讨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 2011No.8借鉴与比较《李尔王》的背景是17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夕,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年,农村的圈地运动、四处流浪的农民、不断恶化的城市贫民等因素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腐败的政治和繁重的剥削引起了城乡广大人民的不满。
这时,随着对现实认识的加深,莎士比亚感到现实的发展同其人文主义理想之间的矛盾日益深化。
因此,莎翁这一时期的悲剧满载着强烈的揭露批判的力量,渲染着悲愤沉郁的色彩。
《李尔王》这部戏剧悲剧意识的抒发就是通过“愚人”这一角色完成的。
“愚人”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惟一的小丑。
说起小丑,大家都会想起舞台上浓墨重彩、专门逗人发笑的角色。
而莎翁笔下的小丑“愚人”,则是戏剧中的批评家和评论家,他的台词在整个剧情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讲述过去,暗示未来。
愚人对李尔王的嘲笑、愚弄,无不展示了李尔王的内心世界,让观众悲愤、怜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愚人出场前已经为李尔和女儿Gorneril 的关系恶化做出了征兆:Goneril 问:“难道我父亲会为我的绅士责骂愚人而惩罚他吗?”经李尔王呼吁四次,愚人终于走上舞台,通过骑士之口,观众知道了愚人的悲伤之情,愚人因Cordelia 离开而悲伤,更因李尔王的不辨真相而伤心。
愚人在李尔王眼中只是个供人取乐的小角色,殊不知愚人却有着比他还要明亮的眼睛,他看到了李尔王的错误判断,为李尔王难过和忧心。
另一次提及愚人也显示他和Cordelia 之间的密切关系。
当Cordelia 去世时,李尔王说,“我可怜的愚人死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或许李尔王把她当成愚人。
或在他的头脑中已经把二者结合,这种结合使整部戏剧浑然一体,因为这完全可以做为对愚人在戏剧开场时的呼应。
在接下来的戏剧当中,愚人作为一个评论员和批评家开始了对李尔王及其行为的评价。
愚人知晓真相,并试图用抽象的语言将其娓娓道来:愚人把之前象征着愚蠢的鸡冠帽(小丑戴的帽子)给了肯特来表明肯特也是愚蠢的,同时暗示李尔王放弃他的权力后失宠了。
李尔王人物形象分析 李尔王是怎样的人?
李尔王人物形象分析李尔王是怎样的人?(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李尔王人物形象分析李尔王是怎样的人?【导语】:《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其四大悲剧之一。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命运的嘲弄与自我的放逐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中,《李尔王》以其深刻的人性探讨和悲剧色彩,展现了一种无法抗拒的命运力量。
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伟大国王李尔在老年时,受到Fool 的指引,将王国分给三个女儿,并试图找出谁最爱他。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李尔经历了命运的嘲弄,最终走向自我放逐的悲剧。
李尔王这个角色是《李尔王》中最具悲剧性的人物。
他曾经是一个强大的国王,然而在老年时,他试图通过分配王国来寻找最爱他的女儿,却没想到这场游戏成了他命运的嘲弄。
他的骄傲和自信使他无法接受Fool 的警告,也无法看清女儿们的真面目,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
他的盲目自信和父爱使他走向了自我放逐的道路,也使他成为了命运的笑柄。
作品中,李尔王的三个女儿戈纳瑞、里根和考狄莉亚分别代表了权力、欲望和善良。
她们在争夺王国的过程中,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
戈纳瑞和里根为了权力,背叛了父亲和李尔王,而考狄莉亚则始终保持对父亲的忠诚。
然而,即使考狄莉亚最终获得了王国,她也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
这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也使得这部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
《李尔王》中Fool 的角色也十分重要。
他是一个看似愚笨,实则智慧的智者。
他试图用他的智慧和幽默来警告李尔王,然而却无法改变命运的走向。
他的存在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悲喜剧交织的色彩,也使得李尔王的悲剧更加深刻。
读完《李尔王》,我们不禁为李尔王的命运感到惋惜,也为他的人性探索感到震撼。
这部作品展示了命运的嘲弄和自我放逐的悲剧,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脆弱和黑暗。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国王的衰落,也看到了人性的悲剧。
这使得《李尔王》成为了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命运和权力的经典之作。
面具下的智者——探析《李尔王》中的弄人形象
2021-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面具下的智者———探析《李尔王》中的弄人形象陈然然(新疆科技学院公共基础部,新疆巴州库尔勒841000)摘要院《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在剧中莎士比亚塑造了许许多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其中弄人这个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弄人本应该是一个痴笨的傻瓜形象,但莎士比亚为我们塑造的弄人却是一位隐藏在滑稽表面下的智者形象。
本文将从弄人的身份特征、弄人智慧在语言上的体现,以及在《李尔王》中三种痴傻的类型来分析弄人在《李尔王》这部剧作中所起到的作用———保持着内心的清醒并以此来警醒李尔。
关键词:弄人;语言特征;疯癫形象中图分类号:I561.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7-0059-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7.028一、前言“弄人”,即供人玩弄的人,所谓“弄者,玩也”,在英国通常被称为丑角或小丑。
弄人是调剂王公贵族枯燥无聊的日常生活的一副良药,是古代宫廷中国王闲暇时间供以取乐、解乏的消遣品,故弄人必须常常扮演痴傻的形象以此来取悦主人。
弄人在中国古代也称“优”,“优者,饶也”正说明君主对弄人的宽容与纵容,在《李尔王》中,弄人即使对李尔说“你简直不是个东西”,李尔都没有降罪于他,但与其说是李尔对弄人的喜爱使他豁免于罪,不如说是李尔对弄人言语背后嘲弄涵义的默认。
因为宫廷里充满了肃穆与理智,我们要在理智身边留给傻子一个特权地位,他要不自觉的承担起嘲弄的角色。
①而弄人就是这个傻子。
所以弄人往往也是宫廷中唯一一个具有言语自由权的人,他们用滑稽的言语道常人之不可说或不敢说之道理,他们在愚者的面具下清醒的生存着。
《李尔王》中的弄人可谓是“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在他的插科打诨、疯言疯语背后都寓意着深刻的含义。
在莎士比亚剧中,弄人大都具有一种无可比拟的诙谐和无限丰富的智力,②就像弄人唱的歌谣一样:聪明人个个变了糊涂,顶着个没有思想的头,只会跟着人依样葫芦。
愚人不愚_试析_李尔王_中的弄人形象
愚人不愚——试析《李尔王》中的弄人形象桂林工学院外语系 田瑞宏[摘 要]《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最优秀的一部。
莎士比亚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弄人形象。
本文通过对这个形象的分析,揭示了这个形象的本质和这个形象在剧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分析了弄人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在莎士比亚现实生活中的对应。
[关键词]弄人 《李尔王》 莎士比亚 1.引言弄人这一角色源于古代的寓意剧,他的滑稽动作、歌舞和低级趣味的插科打诨,吸引了广大的群众,为戏剧增添了娱乐色彩。
而《李尔王》中的弄人不仅仅是一个弄人,他对一切事物的判断都是那样的透彻、意味深长,在剧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甚至有学者认为:一旦缺少这种角色,整部悲剧就要大为减色,剔除丑角将破坏剧情的和谐统一,就象抹掉了一幅画的一层基色[1]。
莎士比亚也曾说过:“朋友们,……我的弄人将自始至终陪伴有一位君主。
他不是国王消闲取乐的工具,在主人大难临头之际,他是一位最可靠的挚友。
……这位弄人的身上集中了生命之精华。
……你们将宁愿割舍哈姆雷特而不愿让这位弄人离去。
”2.弄人的智与忠《李尔王》中的弄人是一个智者,他以其卓越的心智、超群的智慧和忘我的献身精神,将矛头直逼李尔的愚蠢和整个人性的痴愚,帮助李尔走完了从懵懂无知到心明眼亮的心理发展历程,“透过他表面上的疯傻和调侃,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人物灵魂深处的聪慧与悲哀”。
[2]莎士比亚说:“真理是一条贱狗,它只好躲在狗洞里”。
弄人非常聪明,尽管这种聪明穿插在滑稽的言语和行为之中,但其折射出的智慧和理智之光已经淹没了其言语行为的不协调,为弄人披上圣人的裟衣。
弄人对世态炎凉洞若观火:“帮了一个失势的人……你就会吞下一口冷气的。
”对李尔日后的处境他同样一清二楚:“你还比不上我,我是一个傻瓜,你什么都不是。
”在李尔王还没有认清高纳里尔和里根的本质时,弄人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李尔的愚昧糊涂:“你想你自己好端端有了一顶王冠,却把它从中间剖成两半,把两半全都送给人家,这不是背了驴子过泥潭吗?”高纳里尔的管家奥斯华德在大公主的指使下公然对李尔不敬时,李尔对他大打出手,这时弄人劝他说:“听着,老伯伯:多积财,少摆阔;耳多听,话少说;少放款,多借债;走路不如骑马快;三言之中信一语;多掷骰子少下注;莫饮酒,莫嫖妓;呆在家中把门闭;会打算的占便宜;不会打算叹口气。
《李尔王》父权与王权制度下的智者与愚人转换
《李尔王》父权与王权制度下的智者与愚人转换
《李尔王》父权与王权制度下的智者与愚人转换
陈静
【期刊名称】《英语广场(下旬刊 )》
【年(卷),期】2014(000)009
【摘要】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创作于英国父权主义与王权主义盛行的时代,因此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通过描写李尔王从执掌军政大权,到沦落为荒野老翁,最终到王权与父权集一身这一形象的转变,阐述了父权与王权制度下智者与愚人的转换。
【总页数】4页(34-37)
【关键词】矛盾;否定之否定;父权与王权;智者与愚人
【作者】陈静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愚人”形象放光辉——《李尔王》中的“愚人形象”探讨[J], 张凤君; 杨亚萍
2.论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愚人、疯癫者及其他 [J], 蒋倩
3.愚人不愚——试析《李尔王》中的弄人形象 [J], 田瑞宏
4.《李尔王》深圳演出像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 [J], 彭婧
5.愚人非愚——浅析《李尔王》中弄人一角 [J], 陈莹轲。
论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愚人、疯癫者及其他
论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愚人、疯癫者及其他
蒋倩
【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3)006
【摘要】在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和其他一些剧本中愚人和疯癫者这两类典型人物是相辅相成、有同有异的.依据米歇尔·福柯的哲学观和审美论阐释《李尔王》和其他一些莎剧中两类人物所具有的共同意义,即都代表非理性对理性的反思和控诉,都体现超越生命意义的真善美,都富有强烈的审美意义.
【总页数】5页(P77-81)
【作者】蒋倩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重庆,40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3
【相关文献】
1.疯癫与文明——《李尔王》中的疯癫意象研究 [J], 马粉英
2.理性与疯癫的延异——以莎士比亚《李尔王》为例 [J], 蒋倩
3.论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愚人和疯癫者及其他 [J], 蒋倩;
4.绝对权力与肉身——论莎士比亚《李尔王》中李尔王对绝对性的幻想 [J], 冯文坤;
5.《李尔王》中的“疯癫”意象解读--评李尔王、弄人与埃德伽 [J], 周婷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 2011No.8借鉴与比较《李尔王》的背景是17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夕,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年,农村的圈地运动、四处流浪的农民、不断恶化的城市贫民等因素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腐败的政治和繁重的剥削引起了城乡广大人民的不满。
这时,随着对现实认识的加深,莎士比亚感到现实的发展同其人文主义理想之间的矛盾日益深化。
因此,莎翁这一时期的悲剧满载着强烈的揭露批判的力量,渲染着悲愤沉郁的色彩。
《李尔王》这部戏剧悲剧意识的抒发就是通过“愚人”这一角色完成的。
“愚人”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惟一的小丑。
说起小丑,大家都会想起舞台上浓墨重彩、专门逗人发笑的角色。
而莎翁笔下的小丑“愚人”,则是戏剧中的批评家和评论家,他的台词在整个剧情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讲述过去,暗示未来。
愚人对李尔王的嘲笑、愚弄,无不展示了李尔王的内心世界,让观众悲愤、怜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愚人出场前已经为李尔和女儿Gorneril 的关系恶化做出了征兆:Goneril 问:“难道我父亲会为我的绅士责骂愚人而惩罚他吗?”经李尔王呼吁四次,愚人终于走上舞台,通过骑士之口,观众知道了愚人的悲伤之情,愚人因Cordelia 离开而悲伤,更因李尔王的不辨真相而伤心。
愚人在李尔王眼中只是个供人取乐的小角色,殊不知愚人却有着比他还要明亮的眼睛,他看到了李尔王的错误判断,为李尔王难过和忧心。
另一次提及愚人也显示他和Cordelia 之间的密切关系。
当Cordelia 去世时,李尔王说,“我可怜的愚人死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或许李尔王把她当成愚人。
或在他的头脑中已经把二者结合,这种结合使整部戏剧浑然一体,因为这完全可以做为对愚人在戏剧开场时的呼应。
在接下来的戏剧当中,愚人作为一个评论员和批评家开始了对李尔王及其行为的评价。
愚人知晓真相,并试图用抽象的语言将其娓娓道来:愚人把之前象征着愚蠢的鸡冠帽(小丑戴的帽子)给了肯特来表明肯特也是愚蠢的,同时暗示李尔王放弃他的权力后失宠了。
愚人指出:肯特选择支持国王是一个愚蠢的决定:“如果你追随他,你必须戴我的鸡冠帽。
”后来肯特问为什么国王骑士数量如此之少,愚人解释道,李尔鼎盛时期已过,他就像一个正在走下坡路的大车轮,会摧毁附在他身上的一切。
他认为李尔王与女儿们分割王国是错误的,分裂国家绝非家事,而是关乎社会稳定,稍有不慎会殃及平民百姓。
不过,愚人还是决定留下来帮助李尔,并尝试通过他辛辣的批判唤醒李尔。
也就是说,他选择忠于国王,并没有随权转舵,因为他是愚人:让智者飞,愚人会留下。
愚人批评李尔将政治权力交给他的女儿们的做法:李尔试图保持的头衔无非是一个空壳,一个没有实权作保障什么也得不到的空壳。
愚人会放弃他所有的家当,但还是会保留他的斗篷。
斗篷对愚人犹如政权对李尔王一样是生存必备,是做人抑或为王的保障,没有他们,李尔就不能区别于其他人。
由于李尔已经放弃了使之为王的一切,他再没有可以驾驭其他人的特权了。
相反,他只能通过“乞求”他的女儿们,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李尔意识到这些,所以在和愚人对话时,提到鞭子(要教训女儿们)。
愚人进一步指出:李尔无视真相源于分辨不出真理和谗言。
愚人和Cordelia 是真理,但却“一定被惩罚”;相反,谁说奉承的话则可以留下来享受国王的赏赐。
这显然是不公平的,然而,李尔在自己地位不保的状况下,仍然意识不到他因错误地放弃王权而对自己和国民所造成的伤害。
愚人不仅尽力唤醒李尔王,而且以老师的身份教育他:少露富,少讲话,少外借,多走路,多学习,不好高骛远,远离酒精和妓女,好好待在家里,这样你拥有的才不是半斤对八两。
愚人告诉李尔王的同时也告诫观众要节俭,不要倾囊相授,否则将无以为生,这确是那个时代生存的真理。
同时他还提醒我们:早期李尔几乎赠送一切,所以他现在生计都成了问题。
而后愚人问:“你可以不使用任何东西吗?”李尔回答说,“为什么,不,孩子。
没有什么可无中生有。
”李尔无视真相,Cordelia 不可能凭“无中生有”这一真理从李尔王那里得到任何东西。
愚人继续质问李尔:“那么多的土地租金都到哪去了?”李尔不会相信傻子的话,所以愚人让肯特告诉李尔王那么多的土地租金都落了空。
愚人看到的东西比国王更清晰,更迅速,这真是讽刺。
愚人不愚蠢,他拥有理性和智慧,而那些看似理智的人,实际上是真正的愚人,比如李尔。
李尔知道没有什么可无中生有,实际中却分国弃权。
所以毫不奇怪,李尔最终会一无所得。
愚人在他的讲话中间接称李尔为“愚人”,当李尔抗议时,他说:“你的其他所有头衔都已被你让出,除了与生俱来的那个之外。
”愚蠢是李尔与生俱来的,是李尔王的一部分,所以他不应该抵制它。
肯特评论说,这是不完全的愚蠢。
愚人揭示的事实是,伟人和君王不会让愚蠢完全占据自己,即每个人都是愚人,包括李尔王。
所以说愚人的批评辛辣率真。
愚人将鸡蛋比作国王。
在“切开中间吃完鸡蛋”后,你还有两顶蛋壳。
李尔把王冠从中间分开并全部送出,没为头顶留一点。
他的头顶空了———再次印证“什么都不会无中生摘要《李尔王》中的“愚人”是贯穿整部戏剧的一条重要线索,他的存在帮助剧中的李尔王更清楚地认识了自我和现状,也使剧外的观众更清晰地掌握了作者的思绪和整部戏剧的节奏。
因此,愚人的存在搭建了观众—角色—作者三者间思维相通的桥梁。
关键词:《李尔王》愚人桥梁中图分类号:I106.3文献标识码:A “愚人”形象放光辉———《李尔王》中的“愚人形象”探讨张凤君杨亚萍094借鉴与比较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1No.8有”。
愚人不放过任何机会来揭示李尔的愚蠢,这加深了我们对李尔的了解。
他知道李尔王不再有权力了,但仍然忠诚于他。
他意识到国王正在垮掉,自己内心痛苦不已的同时,仍通过深刻的批判来显示他对李尔王的爱。
愚人指出,李尔把女儿当做自己的母亲,并且像傻瓜一样玩小孩子的游戏,而这绝不应是国王的行径。
李尔为此言论欲以鞭刑来惩罚愚人,而愚人说:“不要真的把我当傻瓜。
”他建议,李尔能找个家教来教他说谎,因为他并不想成为一个说真话的人而随时有被鞭打的风险。
但是,如果不说话或者不说真话,愚人会被鞭打得更惨。
因此,要成为一个愚人是痛苦和艰难的,但他选择继续下去,“可是,我不愿意成为你,陛下。
你已经把两边都削完了,中间什么也没剩下”,理由是“我比你还好些。
我虽是糊涂人,可我的鸡冠帽还在,而你却一无所有”。
愚人一再提醒,没有什么可无事生非,无中生有。
到现在李尔还无法理解愚人的评论,愚人的话仍然没有给他任何启示。
李尔提到Goneril的反对意见时,愚人再次尝试提醒李尔:“现在你是个零。
你现在的情况还不如我呢。
我是一个愚人,你是什么?”李尔没有给回应。
在李尔与Goneril的父女对抗中,愚人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Goneril。
他假装叫她“妈妈”,并把李尔王称为一个空的“豌豆荚”。
而Gonerl是布谷鸟,得到足够的食物长大,并在羽翼丰满后咬下喂养自己的麻雀的头,是她吹灭了蜡烛,让他们在黑暗中不知所措。
李尔对Goneril的态度和愚人的直接批评大为恼火,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份。
愚人告诉他,自己是李尔王的影子,这表明他什么也不是,这进一步把李尔逼到了疯狂的边缘。
李尔王怒气冲冲地离开了她的房子。
离开前,愚人谈到他希望Goneril死,后来这也如实地发生在剧中。
李尔去找里根,但愚人告诉李尔王,他的另一个女儿和这个是一样的。
除了在他的这句话里,愚人所说的话都成为后续剧情的线索。
举例来说,对眼睛的评判:“一双眼睛之所以要分隔在鼻子的两边,就是为了侦探出鼻子闻不出来的东西。
”后来,格洛斯特的眼睛被挖出,里根告诉他可以闻着找到多佛尔;只有当格洛斯特失明后,他才认识到真相。
愚人继续努力让李尔了解真相。
在暴风雨中,愚人说服李尔回去和他的女儿们团聚,因为“这样一个夜晚既不同情明智人,也不可怜愚蠢人”。
他暗示国王像一个普通的人无法控制自然的事情。
大自然不关心你的命运,即使你是国王,所以必须关心自己。
然而这次在暴风雨中,李尔学会关心愚人并把他的关心扩大到了穷人和普通百姓,而这些人是李尔有权时忽略的人群。
此时,李尔的智慧开始逐渐消失,他通过在自己国土上的流浪经历和所遭受的痛苦更清楚地看到了现实,更多地关心“无家可归”和“衣不蔽体”的穷人。
愚人看到这点,开始通过歌声帮助我们集中注意李尔之后的变化。
暴风雨使李尔的心恢复了平静。
他承认,之前他对这样过着穷苦生活的子民照顾得太少,并要求在高位的人也在暴风雨中感受一下穷人的处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知道生活的悲惨。
这样的国王接近穷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了,一个平等的意识在脑中初步形成了,所有这些都发生在他几近疯狂的边缘。
愚人不仅给出自己的意见和批评,也预测到后来发生的事,就像希腊戏剧的合唱团一样。
首先,他谈到了梅林的预言。
他描述了一个荒谬、无序,甚至有些乌托邦的世界。
犹如预言中的情景,英国像阿尔比恩王国“进入大混乱”状态,“孩子和家长,死亡,饥荒,都处于非常态;和睦不再,国家分裂,国王和贵族遭威胁和诅咒,无意义的争执,关爱缺乏,婚姻不忠”,英国处于颠倒的状态。
然后,他说,“这寒冷的夜晚会把我们大家都变成愚人和疯子。
”李尔王变得疯狂起来。
愚人问:“疯子是一位绅士还是自耕农?”李尔回答说:“疯子是国王,不是绅士也不是自耕农。
”现实和头脑中的暴风雨把他变成疯子了。
格洛斯特也疯了,因为他把他的恶棍儿子埃德蒙当作一名绅士并信任狼的(埃德蒙)温顺。
而埃德加伪装成一个疯子来自保。
当李尔恢复理智后,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埃德加身上,愚人的任务就完成了。
愚人离开舞台之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如果李尔可以在早上吃晚饭,愚人就可以中午就上床睡觉了。
在戏剧的最后,李尔和愚人合在一起———李尔变成愚人,或者愚人至少是李尔的一部分。
李尔现在可以看到愚人能够看到的,感受愚人能感觉到的,他们已经合而为一了,此刻该是愚人离开舞台的时候了。
可以看出,在整部戏剧中,愚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旁白作用。
最初他看到了李尔分裂国家,无视科迪莉亚和肯特告知的真相。
而后他一有机会就通过他的抽象的语言进行批评和评论。
他的批评和建议让观众回忆起过去发生的事情,并随着他的评价预测将来的剧情。
在愚人的帮助下,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了社会矛盾、权力斗争、人生观冲突,愚人的分析深刻又睿智。
莎士比亚处于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从中世纪走出来,对自然、人性、权力、命运等一系列命题的观点都有了变化和发展,这些冲突都通过“愚人”这一形象的话语在《李尔王》中鲜明地反映出来。
参考文献:[1]Shakespeare William.King Lear[M].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1993.[2]丁文琳:《笑声响彻在最阴沉的悲剧里———试析〈李尔王〉中愚人形象的艺术魅力》,《天中学刊》,199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