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模式 吴敬琏
改革守望者吴敬琏
改革守望者吴敬琏2013年12月16日《财经》杂志图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
(资料图)吴敬琏:改革守望者‚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候的梦想就是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国家。
我们现在已经到了暮年,希望政治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这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因为它与每个人的福祉密切相关,也关系着中国的前途与命运‛2008年‚两会‛召开前夕,结束15年政协委员任期的吴敬琏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今后将淡出媒体视野,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上。
从此,政协的舞台上少了一个瘦削的身影,喧嚣的‚两会‛上人们再也听不到他大胆直率的声音。
他女儿曾希望吴敬琏能在退休后重拾年轻时的爱好——木匠。
不过,‚进亦忧,退亦忧‛,沉重的使命感使这位老人不能放松。
他密切守望着中国改革的进程,不时发出警醒世人的声音。
一2008年,中国各地都在筹办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的活动。
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让世界瞩目东方,也让国内洋溢着乐观的气氛,即将举办的北京奥运会更让‚中国崛起‛的舆论悄然兴起。
吴敬琏却提出了警告。
在上海的一次讲演中他直言不讳地说,中国资产泡沫的严重程度已经不亚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和亚洲金融危机前夕的水平,CPI涨幅也超出了温和通胀的水平。
他呼吁宏观当局稳住经济,避免发生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一语成谶。
北京奥运会结束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迅速向世界各国蔓延。
多年以来中国一直内需不振,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中国的出口订单似乎一夜之间消失了,东南沿海的制造商纷纷倒闭或者减产,火车上挤满了带着被褥返乡的农民工。
2008年四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仅有6.8%,较前三季度锐降三分之一。
吴敬琏认为,金融危机的冲击仅是外因,中国经济困难更多是内因所致。
中国的增长方式一靠要素投入来支撑增长,二靠出口弥补国内需求的不足。
这两大特点使得中国经济难以持续,早在2007年下半年出口企业已经出现经营困难。
吴敬琏力主新型工业化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我国要实现国家的腾飞和富强,就必须吸取别国的经验,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路线,依靠技术进步,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加快改革,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主要依靠效率的提高实现经济增长。
吴敬琏认为,我国要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然而,一些地方并没有走这条道路。
吴敬琏说,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有问题,追求的是一种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
“九五”计划时期,国家提出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即把增长方式从外延的、粗放的增长方式转变为内涵的、集约的增长方式;把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由市场来配置资源。
这项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的政策在“九五”期间是有成效的,但近年来执行上却出现偏差。
吴敬琏认为,近年来,在政绩前提和财政体制的影响下,不少地方把“结构优化”和“结构升级”理解为“结构重型化”。
许多地方走上了靠投资、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增长道路。
而我国相对贫瘠的自然资源、十分紧张的资本资源根本无法支撑高耗费、高资本投入的粗放增长。
此前的“第七届中国成长企业CEO峰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刘世锦曾对“重化工”的作用进行积极描述,但吴敬琏的观点却和刘世锦恰恰相反。
吴敬琏说,以“重化工”为主导的经济增长在现阶段的中国出现得不合时宜。
吴敬琏在文章里称,这种主张发展重化工业的19世纪时期的粗放增长型理论并不适合中国。
吴敬琏说,中国不能走西方某些国家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道路。
要迎头赶上就要有后发优势,不要再重复别人的错误,尽量用先进的办法来实现国家的腾飞和富强。
我国要走一条新型的发展之路,鼓励科技创新,采用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开发新产品,降低生产成本,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经济效率。
这样才能主要依靠效率的提高来实现经济增长。
增长模式和工业化道路:吴敬琏回应七大质疑
增长模式和工业化道路:吴敬琏回应七大质疑-搜狐财经作者:吴敬琏根据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慎重选择适合于时代潮流和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乃是一个关乎我国今后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败利钝的关键决策。
自从我在2004年7月提出对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早期经济增长模式和旧型工业化道路的质疑以来,得到了学界同仁和经济界人士的广泛回应,包括一些批评和质疑。
下面我想对一些质疑作出回答,以便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质疑一:每一个国家到了高消费阶段,必然要求重化工业的快速增长,以便提供足够多的金属材料和重化工产品来满足市场对住宅和耐用消费品等日益增长需求,因此,“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是不可逾越的”。
在工业化的中后期,由于对住宅、汽车、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需求的增加,对重工业产品的需求也迅速增加。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重化工业产品的需求会超越其他方面的需求,比如说对服务的需求而领先增长。
同时,对重化工业产品的需求也并不都要靠自行生产来满足。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品外,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可以通过贸易取得。
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用尽量少的资源消耗生产最大的价值,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换回自己不具备优势,因而自行生产不符合经济性原则的产品。
既然“万事不求人”和“自给自足”是一种完全过时了的经济原则,我们当然不应按照这样的原则把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直接等同起来,更不能各个地区都按照自求平衡的思想不顾条件地在本地区大力发展那些消耗大、效率低的产业。
质疑二:“没有重工业的高速增长就无法解决就业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根据其它国家和我们自己的经验,解决就业问题主要要靠服务业和小企业的发展,而不能靠重工业和大企业。
在就业的问题上马克思说得正确,走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早期发展道路,只会使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即使是“重化工业化”的支持者也承认:重工业部门每亿元投资提供0.5万个就业的机会,只有轻工业的1/3;在轻工业为主的阶段,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安置300万人就业,而在“重化工业阶段”则降为70万人。
吴敬琏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吴敬琏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经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很大成效;但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
选择什么样的增长方式,取决于国情和发展阶段,还取决于发展观。
在环境与资源的约束日渐严峻的今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刻不容缓。
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的由来主持人: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作为任务提出来呢?吴敬琏:首先,我们应当搞清楚“转变增长方式”问题的由来。
所谓经济增长式,就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
20世纪60年代后期,苏联实行其在1959年党代表大会通过15年赶超美国的计划后,发现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美国,但增长质量很差,经济差距并没有缩小。
于是得出一个结论,即增长方式有问题,提出了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从60年代开始,苏联每个五年计划都包含转变增长方式内容,但是,直至苏联解体也未转过来。
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由留苏经济学家刘国光、董辅引入此概念后,曾有过一段时期的讨论,但在政策上并没有实际举措,直至“九五”计划。
国家计委拟定“九五”计划时提出,中国经济的大问题是增长方式问题,要从外延、粗放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内涵方向转化。
中央吸取了苏联增长方式难以转变的教训,在制定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中完善了计委的提法。
主持人: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发展之路给我们哪些启示?吴敬琏:了解人家的发展之路很有必要,但应警惕一些地方依据西方过时理论调整结构带来的严重后果。
萨缪尔森将工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发展道路和增长道路也分为三种。
其中,第一阶段是起飞前阶段,以英国为主。
主要是依靠土地投入,局限性很大,易陷入“马尔萨斯陷阱”(即土地资源被完全占用后,经济无法再继续增长但19世纪经济起飞后,英国并未陷入“马尔萨斯陷阱”,原因是经济增长靠的是物质资本投入,用机器代替人工,发展重工业。
中国改革的守望者吴敬琏
中国改革的守望者吴敬琏作者:马文良张锐来源:《中关村》2016年第08期7月20号,北京暴雨,在北大博雅国际酒店召开的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家圆桌论坛如期举行,这一次的主题是《闻道“改革守望者”——吴敬琏》。
现场气氛异常热烈,当吴敬琏走进会场的时候,到场企业家起立鼓掌致敬。
吴敬琏先生精神矍铄,在三个小时中,就中国企业如何从“跟跑者”、“并跑着”进化为“领跑者”?中国经济如何实现从“野蛮生长”向“创新驱动”的演变?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究竟为何?吴敬琏娓娓道来。
这是一个敢于说实话的经济学家。
铺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之基,吴敬琏以真知灼见助推一个转型时代的滚滚车轮;摇举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旌旗,吴敬琏尽匹夫之责加注一个起飞时代的勃勃能量;透视游离于市场背后的暗影,吴敬琏用率真良知廓开一个裂变时代的重重混沌。
作为凡人,86岁的吴敬琏拥有的不只是耄耋之躯,更坚守着质朴至真的不老风骨;作为学者,吴敬琏拥有的不只是书翰墨宝,更占据着高屋建瓴的思想飞地;作为智囊,吴敬琏拥有的不只是影响之力,更彰显出超凡脱俗的艺德品行。
走近吴敬琏,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一位经济学大师高山仰止的学术造诣与家国情怀,更能饱览到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激荡风云。
良师与益友受到经营民族资本工商业三代大家族的基因传承,更为父母手中《新民报》所秉持的“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的精神理念所浸染,“科学救国与实业救国”的思想和抱负在少年吴敬琏的心中驻扎得特别深刻。
因此,中学时期,吴敬琏特别喜欢理工科。
除了数理化、生物的成绩都非常优秀外,吴敬琏平日在家时总喜欢把各种钟表、机械拆卸下来,倒腾一番后再组装好。
在吴敬琏看来,只有依靠声、光、电、化才能发展起工业,并救国与强国。
没出意外,18岁考取金陵大学时,吴敬琏报考的就是自己最为喜欢的电机系。
然而,由于患有遗传性肺结核疾病,就像中学阶段因病不得不多次休学一样,进入大学后吴敬琏也先后因此两次中断学业。
不仅如此,由于工科学习需要动手做实验与野外考察,身体一向羸弱的吴敬琏已经明显感到自己的体力难以胜任。
推荐视点《读吴敬琏文章:要分清宏观调控和微观干预》吴敬琏《经济学家的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
读吴敬琏的文章——要分清宏观调控和微观干预读到一篇好的文章,其中思想的光辉闪烁照人,让人爱不释手,回味无穷,于是拿来与同志们共享:日前,刚刚获得首届中国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在题为《如何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题研讨会上表示,如何看待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和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要回到经济学概念的基本原理,就是要把宏观和微观分开来看。
”“微观是市场管的,宏观是政府管的。
”他解释,总量的经济现象是宏观的经济现象,最重要的总量就是需求总量、供给总量、财政收支总量、货币收支总量、信贷收支总量,全国的劳动生产率、全国的增长速度也是宏观范畴。
微观经济是研究资源在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配置,特别是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原材料从哪里来、产品卖给谁,这些微观问题是应该由市场解决的。
吴敬琏强调市场机制要发挥作用,一个前提就是宏观经济稳定。
宏观经济稳定的核心是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如果价格总水平剧烈波动,个别商品的价格就无法反映它的稀缺程度,致使整个经济决策陷入混乱之中。
对如何保持宏观经济、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他认为就要想办法让总需求和总供给协调。
如果总需求大大超过了总供给,物价总水平就会上涨,如果总需求远远不足,就会出现通货紧缩,导致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
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通过宏观政策,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协调。
“所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和政府负有宏观稳定责任两者是不矛盾的。
”吴敬琏说,目前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概念“比较混乱”,就是把所有的政府行为都叫做宏观调控,其实很多问题不是宏观调控而是微观干预。
“弄懂概念不等于说不能使用微观干预手段,这与在实际的工作之中用不用微观手段,不是一件事。
”他强调,我们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很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比一般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更多地使用微观概念手段,但是不能把两种方法混淆起来。
“微观干预手段要用,但更应该清楚,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不能广泛使用微观干预手段,因为它的副作用很大。
吴敬琏:中国经济未来关键要转变发展模式
精心整理吴敬琏:中国经济未来关键要转变发展模式出路在于要像十七大所讲的那样,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建立起一个规范的市场体系,让市场充分发挥它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就是要推进市场化改革在开放。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个问题应该说所有尊重事实的人都是承认的。
”吴敬琏从三个指标描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成就。
第一个突出成就是经济的高速成长。
最近3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之下,中国的GDP以每年接近于10%的速度增长,在世界历史上这个是没有先例的,特别是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
在30年的时间里,中国GDP增长了接近14倍,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量是世界第三。
第二个突出成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里,中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6.7倍。
1978承认。
GDP成经济社会生活中许多的问题。
“从国际上来说,投资在GDP中的比重大概在25%上下,我国现在投资的比重越来越高,达到的水平大致在45%到接近50%,而消费的比重偏低。
”吴敬琏指出。
外部失衡的主要表现是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外汇储备的大量积累,并造成贸易摩擦加剧。
关于内外失衡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吴敬琏认为,首先,内外失衡在宏观经济上集中表现为流动性过剩,或者说货币过量供应,而货币的过量供应就导致了或者是资产泡沫的形成或者是通货膨胀,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这个问题特别在2007年下在成内部失衡。
而2006年到2007年关于宏观经济态势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讨论,吴敬琏认为,得出的结论就是,如果中国也仿效东亚一些国家的做法,采取出口导向的这种政策,不能够得到及时的调整,不能够进一步实现外汇形成机制和其他一些机制的市场化,一定会造成外部失衡问题。
“总而言之,这些讨论的结论归结为一点,就是内外失衡以至于它的宏观经济表现。
货币的过量供应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的威胁等最深层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模式的缺陷。
”吴敬琏说。
吴敬琏中国应该选择何种增长模式
吴敬琏中国应该选择何种增长模式吴敬琏先生是一位知名的经济学家,在中国经济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他曾多次表达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观点与建议,其中包括关于中国应该选择何种增长模式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主要依靠的是出口和规模扩张。
这种增长模式在短时间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但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中国经济需要寻求一种更加稳健、可持续的增长方式。
吴敬琏认为,中国应该选择一种更加注重创新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模式。
这种增长模式可以带来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率,并有利于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首先,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企业能够生产出更加优质、高端的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
同时,创新还能够带来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经济更加强有力地支持社会发展。
其次,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必要的。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提高企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最终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与规模扩张模式相比,在劳动力成本上涨、环保压力加大和国际贸易形势不确定等情况下,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更加可持续的选择。
此外,吴敬琏认为,创新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应该与消费升级相结合。
中国经济目前仍面临着收入分配不平等、中高端消费不足等问题,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因此,企业应该抓住这一机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开拓更加宽广的市场空间。
总之,吴敬琏认为,中国应该选择一种更加注重创新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模式,以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和就业率。
这种增长模式还能够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当然,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质疑重化工业化阶段中国经济之必然
质疑重化工业化阶段中国经济之必然吴敬琏2005-06-28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无法得出中国经济必须经过“重化工业化”阶段这一结论——为了论证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重化工业超常发展的合理性,一些学者提出了所谓重化工业化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的理论,从而把对近年来重化工业热的质疑,说成是企图绕过这一必经阶段的无望努力。
其实,问题并不在于“重化工业化”的“必经阶段”能否绕过,而是各国的工业化过程是否存在这样一个必经阶段。
“必经阶段”论的主要依据,是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提出的工业化过程中资本品工业优先增长的“霍夫曼定理”。
他对20多个国家1880年-1929年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比重的数据进行了归纳,并得出结论: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存在资本品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上升的必然趋势;到20年代末期,在英、美、法、德等处于工业化中期末的国家中,资本品工业产值与消费品工业产值的比值已经大致齐平。
霍夫曼进而预言,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以后,资本品工业产值的比重将继续上升,成为主导的产业部门。
在当时通行的国民经济只包含工业和农业两个主要的产业部门的分析框架下,这也就意味着,资本品工业在工业化后期将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部门。
“霍夫曼定理”又被称作“霍夫曼经验定理”,原因是这一“定理”乃是霍夫曼根据工业化早期和中期的经验数据推算出来的。
他把工业化某些阶段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外推到工业化后期。
因此严格地说,它只能称为“预言”,而不能称为“定理”。
问题的要害在于,先行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后期的实践是否证实了他的预言。
先行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表明,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以后,产业结构的变化并没有按照“霍夫曼定理”进行,增长得最快的并不是工业,更不是资本品工业或重工业,而是服务业。
“霍夫曼定理”不能得到印证的主要原因是:第一,“霍夫曼定理”是建立在先行工业化国家早期增长模式之上的。
在这些国家工业化的早期阶段,经济增长依赖于机器作业对手工劳动的替代。
十一五:向新增长模式转变吴敬琏共41页文档
业化道路作出的预言
5
2.2 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增长模式
阶段Ⅰ- “起飞”前的经济发展,主要靠 土地等自然资源投入实现增长
阶段Ⅱ- “早期经济增长” ,主要靠物质 资本积累和机器代替手工劳动实现增长(“旧 型工业化道路” )
阶段Ⅲ- “现代经济增长” ,主要靠人力 资本积累和效率提高实现增长(“新型工业化 道路” )
• 后来,这一预言被推演为工业化后期阶段 将是“重化工业化阶段”的“霍夫曼经验定 理”
8
2.5 现代经济增长: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先行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后期,马克思和霍 夫曼的下述预言并没有实现
• 利润率没有因为资本深化而呈现下降趋势
• 失业率大体不变,工资水平随着人均产量 的增长而提高
• 在国民经济的三个产业中,增长最快和居 于主要地位的,不是工业和重工业,而是服 务业
2000 1.3 28.4 70.2
韩国工业化进程中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
年份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960 1965 1970 36.4 37.8 27.1 20.3 24.8 29.5 43.4 37.3 43.4
1975 25.0 33.5 41.5
1980 14.8 39.9 45.3
1955 19.2 33.7 47.0
1960 12.8 40.8 46.4
1965 9.5 40.1 50.3
1970 5.9 43.1 50.9
1975 5.3 38.8 55.9
1980 3.5 36.5 60.0
1985 3.1 35.1 61.8
1990 2.4 35.7 61.8
1995 1.8 30.3 67.9
4
2.1 “重化工业阶段”理论
吴敬琏“荷戟独彷徨”
吴敬琏:“荷戟独彷徨”作者:萧惑之(北京)来源:《中关村》2010年第05期吴敬琏教授一贯认为——“由于政府改革的实质是政府的自我革命,而自我革命往往是比较困难的,对于旧体制中有种种权力和利益的人来说就更困难。
但是,我们只能坚定不移地推进政府自身的改革。
”“革命容易,革自己的命难,革既得利益者的命更难”。
由此而引发出诸多的争论,往往使吴敬琏教授成为争论的漩涡和“孤独战士”。
当前的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最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关于经济发展转型的研讨班上,用了50次“加快”这样的语气,可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何等的重要。
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在“两会”期间,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慢的状况“把脉”,认为“体制性的障碍”主要是“政府支配资源过大,政绩观过于强调GDP,财政体制和市场化改革滞后”。
因之,吴敬琏教授开出了“药方”:第一是改造我们现在的加工制造业;再是培育我们的新兴产业。
“政府需要做的是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提供共用的技术;政府要有所不为,不违法设立行政许可和市场准入,不指定技术路线”。
日前,我拜读了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新作《吴敬琏传》,特别是书中最后的一个章节——“孤独战士”。
掩卷沉思,一个有良知的经济学家,“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荷戟独彷徨”,经得住喧闹,耐得住寂寞,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正如封底的广告词所言:“‘皂雕寒始急,天马老能行’,作为当代中国的一个符号性人物,吴敬琏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经济学家的职业范围。
他的学识、他的操守、他的社会责任感,汇集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一批又一批他周围的人,而每多一个被他感染的人,中国走向‘好的市场经济’就多一份希望。
”“工业化道路”之论争凸显吴敬琏的远见卓识2003年10月,吴敬琏教授多年来研究改革理论的成果结集《当代中国改革》问世。
好评如潮,不胫而走,不到3个月即销售告罄,一时洛阳纸贵。
吴敬琏抨击地方官员曲解结构调整
吴敬琏抨击地方官员曲解结构调整历数“旧型”工业化七大弊端本报杭州电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近日在浙江省经贸委主办的浙江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高级研修班上指出,在现行的政绩标准和财税体制压力下,许多政府官员把“结构调整”理解为大量投入土地、信贷等资源,从而大搞市政建设、形象工程,实现产业结构的“重型化”,这说明我国还没有脱离传统的增长模式,是重走旧型工业化的道路。
吴敬琏说,旧型工业化是在第一次产业革命后,由投资驱动的工业化道路,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积累。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走的就是旧型工业化道路,导致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严重受损,服务业落后,高投入和低效率并存。
时到如今,长期的旧体制仍然留下了政府配置重要经济资源,政绩标准以GDP增长为主,财税体制缺陷和要素价格扭曲等一系列“遗产”,使各级官员易于回到传统增长模式。
他批评说,旧型工业化有七大弊端:扬短避长,浪费资源。
改善资源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率的首要要求,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而我国资源禀赋的特点是:人力资源丰富、自然资源短缺、资本资源紧俏、生态环境脆弱,在这样的条件下集中力量发展重化工业,显然是扬短避长,妨碍效率提高。
削弱技术创新,延缓提高效率。
由于要素价格扭曲,政策向重化工业和加工业倾斜,压抑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提高效率上的投入,它的一个后果是我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投入、科研成果和专利数量都大大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造成原材料、燃料资源的高度紧张。
2003年我国GDP占世界4%,而资源消耗石油7.4%、原煤31%、铁矿石30%、钢材21%、氧化铝25%、水泥40%。
中国的自然资源并不丰富,无法支撑高资源耗费的粗放增长。
破坏生态环境。
高污染产业的过度发展,造成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增加就业难度。
我国有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需要在城市工商业中就业,但是重化工业创造新就业岗位的能力很差。
抑制服务业发展。
2001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3.6%,大大低于低收入国家45%的平均水平,但近年来不升反降。
吴敬琏:按照传统的增长模式走老路是走不出来的
吴敬琏:按照传统的增长模式走老路是走不出来的中新网3月7日电最新一期《前线》杂志载文称,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财经委副主任吴敬琏教授在接受该刊采访时称,“经济增长模式和技术进步”,是我们国家“十一五”期间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最近这几年,由大量耗用土地、资本和其他资源“经营城市”和兴建重点企业以便“迎接重化工业时代”的投资热潮引致的宏观经济波动,表明我们还是没有脱离传统的增长模式。
我们自己的发展历史和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都证明,按照传统模式走这么一条老的道路是走不出来的。
吴敬琏说,在当前的现实情况下,为了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首先是要转变思想,要理解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其实,它们都指向同一个目标。
核心问题就是转变增长方式和走工业化道路。
首先,是要理解这种新的发展观和其本质和内涵。
其次,我想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
别人为什么在19世纪后期,能够走出了现代经济增长这条路?有两点我们都是可以做的。
第一是认真贯彻科教兴国的方针。
我们全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科技水平不高,但是我们从绝对量来说,现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不管是在校人数还是每年毕业的人数,绝对量都是世界第一,这为研究开发提供了条件。
第二是加快发展服务业。
加快服务业的发展要从两个方面看,一个方面就是从制造业入手,制造业就是要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能够伸到什么程度就伸到什么程度。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商业和物流,要发展综合物流管理。
再次,就是关于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问题。
我觉得现在有一个认识误区:用老的工业化的概念去看待信息化。
一讲信息化、讲信息产业,就是硬件生产,就是电脑等外围设备。
其实从信息产业的构成来说,主要是服务部分,就是软件加服务部分。
信息通信技术的作用就是去改造各个产业,去帮助各个产业降低他们的信息成本。
吴敬琏目前需解决两个失衡化
吴敬琏目前需解决两个失衡化吴敬琏是中国经济学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对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考。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多重困难和挑战,而吴敬琏认为,当前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两个失衡化。
这两个失衡是:生产与消费、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失衡。
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失衡化吴敬琏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生产过剩的问题。
许多制造行业都存在着产能过剩的状况,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
一方面,市场需求不足,另一方面,企业往往为了占领市场份额而盲目扩大产能,导致产能过剩。
这样的局面让企业难以为继,造成了资源和资本的浪费。
另一方面,中国的消费市场还不够完善,人们普遍存在着储蓄过高、消费过低的问题,导致了生产过剩和市场需求不足之间的失衡。
吴敬琏认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必须促进消费升级,增加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和意愿,从而调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
如何解决这个失衡问题?吴敬琏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居民收入,鼓励消费升级。
吴敬琏指出,居民收入增加将能够带动消费的升级,提高消费品质与消费方式。
应该建立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推动社会调整消费观念,提高消费水平,从而拉动经济发展。
-培育新兴消费市场。
吴敬琏认为,应该鼓励和培育新兴消费市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例如,中国的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移动支付和在线旅游等领域,都存在着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推动发展。
-加速产业升级和转型。
吴敬琏认为,当前的生产产能过剩,是由于许多制造企业没有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
政府应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协调发展。
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失衡化吴敬琏指出,当前的中国经济呈现出投资过度和消费不足的现象。
吴敬琏认为,当前的投资热潮带来了过度的投资风险,如果投资过头,就容易造成资本浪费和社会资源的高度波动风险。
同时,投资过度还可能导致投资回报率下降,进而导致无效经济增长。
思考与回应_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抉择_上_
思考与回应: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抉择(上)吴敬琏 内容提要 现代经济增长和早期经济增长的区别在于,经济增长主要已经不是靠资本积累,而是靠效率提高实现,这种增长模式体现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中国片面追求经济结构的重型化,已经造成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下降、技术创新的滞后、服务业发展的缓慢、生态环境的破坏、就业难度的增加以及金融风险的隐患。
因此,中国必须采取注重效率的增长模式,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这就需要转变思维定势,建立一个有利于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的体制,加快服务业发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关键词 工业化 道路 抉择作者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十五”计划以来,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问题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并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提到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上来。
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提出“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的口号后,200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走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的要求。
而在“十五”计划的前几年,实际上起作用的、并且更有影响的是另外一个提法和做法,即“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重工业化的新阶段”,要实现经济结构的“重型化”,用重化工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这是两种不同的提法和做法,它们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在中国即将进入“十一五规划”这个重要发展阶段的时候,把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弄清楚是很有必要的。
一、经济学对不同增长模式的分析现代经济学把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对应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增长模式。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研究竞争力的专家麦克・波特(Michael Porter)等经济学家虽然在叫法上略有不同,但内容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这四个发展阶段是:(1)“起飞”以前的阶段,即产业革命以前,其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靠土地和自然资・・83源投入的增加实现的。
(2)19世纪后期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到第二次产业革命前的“早期经济增长”阶段。
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
作者: 吴敬琏[1]
作者机构: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出版物刊名: 管理世界
页码: 1-7页
主题词: 工业化;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五”计划;经济发展;重工业化;经济结构;经济增长
摘要:“十五”计划以来,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提到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上。
2002年的十六大上提出“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的口号,此后,在200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提出“走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的要求。
而在“十五”计划前几年实际上起作用的、并且更有影响的是另外一个提法和做法,就是说“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重工业化的新阶段”,要实现经济结构的“重型化”,用重化工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这两种不同的提法和做法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在这个时候,把工业化道路问题弄清楚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我想就这个题目讲三个问题:首先根据历史的发展和前人的研究建立一个理论框架;其次是分析过去的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第三是阐明我们应该怎么做。
增长模式和工业化道路:吴敬琏回应七大质疑
增长模式和工业化道路:吴敬琏回应七大质疑
佚名
【期刊名称】《河北企业》
【年(卷),期】2005(000)011
【摘要】根据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慎重选择适合于时代潮流和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乃是一个关乎我国今后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败利钝的关键决策。
【总页数】2页(P4-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7
【相关文献】
1.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谈增长模式与技术进步 [J], 杨宾
2.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谈增长模式与技术进步 [J], 杨宾
3.重新重工业化不等于粗放增长和走旧型工业化道路——对吴敬琏研究员相关论述的质疑 [J], 简新华;余江;
4.重新重工业化不等于粗放增长和走旧型工业化道路——对吴敬琏研究员相关论述的质疑 [J], 简新华;余江
5.吴敬琏:对增长模式和工业化道路质疑的回应 [J], 吴敬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敬琏:“重化工业化”有悖国情-综合新能源论文(1)
吴敬琏:“重化工业化”有悖国情-综合新能源论文(1)"扬短避长"地把高资源和资本投入的重化工业当做支柱产业,希图通过其超常发展带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结果只能降低整体经济效率,破坏持续较快增长的基础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指出,在各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并不存在"重化工业化"的"必经阶段"。
那么,是不是中国存在着某种特殊国情,因而应当把重化工业当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呢?如果说中国存在有别于其他大国的特殊国情,那么这种国情的特点就是"人力资源丰富、自然资源紧缺、资本资源紧俏、生态环境脆弱"。
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在这种资源禀赋的条件下,中国显然应当尽量以发展低耗能、低资本和资源投入,又能发挥人力资源丰富和中国人心灵手巧的优势的产业为主要方向。
倘不如此,"扬短避长"地把高资源和资本投入的重化工业当做支柱产业,希图通过这类产业的超常发展带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结果只能降低整体经济效率,破坏持续较快增长的基础。
例如,中国是一个能源极其紧缺的国家,如果像近年来这样,大力发展耗能工业,甚至成为焦炭、电解铝等高耗能产品的最大出口国,固然能够靠劳动力和水、土、资金等资源价值的低估取得一定的账面盈利,但按照真实成本计算,即使不考虑环境损害,我们得到的往往只是国民财富的净损失。
这样的增长方式造成"消耗了大量资源,承受着环境污染,背负着‘倾销’的恶名,利润的大头却不在我们手里"的被动局面。
片面强调以重化工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还带来其他的消极后果。
首先,造成煤、电、油、运及其他稀缺资源的高度紧张。
中国一次能源主要依靠原煤。
2000年我国生产原煤9.98亿吨,"十五计划"前三年,原煤产量以平均15%的速度递增,仍不敷需要。
在需求和盈利的驱动下,煤矿超能力运营,矿难频发,每次死亡数十人、数百人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第 2 卷|第 2 辑|洪范评论
主题论文 | 吴敬琏 | 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
资料的生产资料的增长,增长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列宁,1893:88)。列宁 提出的这个规律,后来成为斯大林“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的根据。
20 世纪 20 年代,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有着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需要的苏 联领导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斯大林根据列宁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和 苏联早期经济学家费尔德曼(Grigorii A. Feldman)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投资决定 增长的理论模型1,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路线。斯大林说,资本主义国家工 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只有经过一个数十年之久的长时期,才逐渐转到重工业。 共产党“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工业化”; “不 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算作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 业(燃料、金属等等)。”(斯大林,1926:462)斯大林的这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 针在 1928 年的反布哈林“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中被正式确立为苏联共产党的路线。 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是沿着这条路线进行工业化的。
1 张培刚根据 20 世纪前期经济学的用语情况指出,industries(产业、工业)一词有狭义的用法和广义 的用法之分。前者是指“制造业,以有别于农业以及商业与运输”,后者“可以应用于一切经济活动, 如 C. 克拉克所定义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当时多数研究工业化的学者包括张培刚先生 在内,industry 只是指制造业。他说,“我们将狭义地使用这个概念。狭义的工业只包括制造及机械生 产。”而 industrialization(工业化)也只是指“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张培刚,1949:3~4,248~252)。 2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资本有机构成”是指资本总量中不变资本对可变资本的比率。
∗ 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根据作者 2004 年 11 月 10 日在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一次会议和 2005 年 3 月在“50 人论 坛”专题研讨会上的演讲整理、增补而成。感谢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各专家委员对本文所进行 的有益探讨;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还得到高新民、高世楫、范世涛、王青等多方面的协助,特此致谢。 至于文中的错误,则应由作者负责。
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学家中,德国的霍夫曼(Walter. G. Hoffmann)1931 年根 据 20 多个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内部结构变化的经验数据概括出工业化过程中资 本品生产的增长快于消费品生产的增长这一与列宁的“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相类 似的结论。他认为:“从一个社会整个生产结构来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是资本品 (Capital-goods)的相对增加以及消费品(Consumption-goods)的相对减少。在这个 意义下,工业化可以定义为生产的‘资本化’(在一定的生产过程中,扩大利用资本 并加深利用资本)”。霍夫曼把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到工 业化第三阶段之末,最先进的国家资本品工业对消费品工业的比率已上升到 1:1(± 0.5)。他由此断言:这些国家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时,资本品工业的生产将超过 消费品工业的生产,成为主导产业。由于当时还没有把第三产业(服务业)看作一 个基本的产业,在经济只有工业和农业两个基本部门的理论框架下,资本品工业在 工业中占优势也就意味着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优势2。后来,霍夫曼的这个预言 被人们推演为工业化后期阶段将是重工业化阶段,重工业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 导产业的“霍夫曼定理”。由于这个“定理”是将先行工业化国家工业化早期和中期 阶段的经验外推到工业化后期,也被称为“霍夫曼经验定理”3。
-2-
第 2 卷|第 2 辑|洪范评论
主题论文 | 吴敬琏 | 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
1.早期经济增长以及相关的增长理论 随着第一次产业革命的进行,经济增长摆脱了“起飞前”由土地等自然资源的 严格约束导致的停滞状态,依靠用机器作业代替手工劳动使经济增长加速进行。这 个阶段人们所理解的工业化,是狭义的工业化,即资源在物质生产部门的范围内从 农业转移到工业,通过大机器工业的和农业的份额此长彼消,实现“农业国向工业 国的转变”1。大机器工业的发展意味着资本对劳动比率的提高,因此早期工业化又 被定义为“资本化”(张培刚,1949:105)。从产业结构来说,要用机器作业代替手 工劳动,就要生产机器和生产机器的机器;这就要有资本密集的重工业的高速度增 长作为基础。因此,这一增长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增长靠资本积累带动,靠资本 对劳动比例的提高(这意味着资本有机构成2提高,或称资本深化)实现。 这种增长模式的弊端是人所共见的。例如,它造成城市无产阶级的贫困状态, 工业中心的严重环境破坏,如此等等。这些问题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并提出了不 同的救治之策。马克思最先对这种增长模式的内在矛盾作出了深刻的分析。他在 19 世纪 60~70 年代写作的巨著《资本论》中指出,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 构成的不断提高,必然出现两种规律性的现象:他把一条规律称作“平均利润率下 降的规律”,即随着不变资本比重的提高和能够创造剩余价值(利润)的可变资本比 重的下降,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利润率的不断降低使竞争加剧,出现资本的积聚 和集中,导致垄断和大资本与中小资本之间矛盾的激化。另外一条规律被马克思称 为“相对过剩人口增加的规律”,即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的规律。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 工资份额的相对减少,这必然导致就业岗位的相对减少和劳动者工资水平降低,从 而造成无产阶级贫困化和阶级斗争的加剧。 这样,马克思雄辩地证明了,沿着这样一条工业化道路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 义国家阶级斗争的尖锐化、革命的爆发乃至资本主义的灭亡。 不过在马克思主义的阵营中,也有的作者不是从社会矛盾的角度、而是从产业 结构变化的角度来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早期经济增长的经验。列宁在 1893 年的《论 所谓市场问题》中,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推导出工业化过程中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 的规律”。列宁说:“生产资料增长最快这个规律的全部意义和作用就在于:机器劳 动代替手工劳动(一般指机器工业时代的技术进步)要求加紧发展煤、铁这种真正 ‘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技术愈发展,手工劳动就愈受排挤而为许多 愈来愈复杂的机器所代替,就是说,机器和制造机器的必需品在国家全部生产中所 占的地位愈来愈大。”因此,“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增长最快,其次是制造消费
-1-
第 2 卷|第 2 辑|洪范评论
主题论文 | 吴敬琏 | 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
一、基于不同增长模式的经济理论
从本文的下面分析中将会看到,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许多地方的“投资热”和 “重化工业热”,是我国特殊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的产物。然而,由于一些支持这 种做法的学者引用某些 20 世纪早期发展经济学理论来论证它的合理性,使许多人把 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看作各国经济增长的常规,把“重化工业化”看作“各国工业 化的必经阶段”。他们的这一论证也就指明,问题的实质和要点,不在于重化工业需 不需要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而在于选择什么样的增长模式和工业化道路。这样, 为了正本清源,就需要对经济增长理论作一番历史的考察。
第 2 卷|第 2 辑|洪范评论
主题论文 | 吴敬琏 | 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
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
吴敬琏∗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为了谋求国家富强和赶上先进国家,曾经作过艰辛的 努力。但是这种努力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且不说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奉行高指 标、高投入、忽视效率的工业化方针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乃至生命损失,即使在改 革开放开始以后,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每当我国经济提高增长速度、向一个新的 高地冲刺,不要多久,就会出现经济过热、资源瓶颈收紧、通货膨胀压力剧增等问 题,不得不放慢速度,进行调整。最近一次由大量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土地、资本和其他资源“经 营城市”和兴建重点企业以便“迎接重化工业时代”的投资热潮引致的宏观经济波 动,是一个新的例证。这种周期性的波动,不但造成了短期的经济困难,还对我国 在今后较长的时期中通过持续稳定增长实现腾飞的“中国梦”造成了威胁。
就工业化道路而言,它所涉及的主要是(2)、(3)两个阶段。那些被引用来支 持“投资决定论”和“重化工业化”的理论观点,乃是其中第(2)阶段增长模式, 即早期经济增长模式的理论概括。
1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开创性《经济学》教科书从它的早期版本到最 近的第 18 版,一直保持了“增长理论”这一章节,并把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按其增长模式的不 同,区分为“起飞前的阶段”、“早期经济增长”和“现代经济增长”等三个阶段(参见速水佑次郎, 1996)。研究竞争力的专家波特(Michael Porter)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把各国竞争力的发展 划分为四个阶段,它就是:(1)生产要素驱动阶段,在这个阶段,竞争的优势来自基本生产要素,如 低成本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2)投资驱动阶段,竞争力的提高主要靠大规模投资于成熟技术和先进 的机器设备;(3)创新驱动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企业靠产品、加工技术、市场营销和其他方面的持 续创新;(4)财富驱动阶段,追求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高质量的生活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其中,前面三个阶段与萨缪尔森的三阶段相类似(波特,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