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一百年 韩明谟
中国的农村社会学
1.3改良主义者的农村社会学实践-乡村建设运动 1)梁漱溟:山东乡村建设运动。 2)晏阳初:定县实验。 1.4中国共产党人的农村社会学调查与研究 毛泽东和陈翰笙 :进行了大量农村调查,出版 了大量优秀著作。
2、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的中国农村社会学
2.1概述 1959年停顿,1979年恢复,1983年中国农 业大学设立农村社会学选修课,1986年华 中农业大学建立我国第一个农村社会学专 业。 2.2主要研究成果 1)农村中的个体、群体与组织研究
2)农村劳动力转移 向当地非农业转移、向省内城镇转移和省 级跨区域转移。 3)乡村建设研究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4)农村社会问题研究来自农村社会学主要内容
1、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农村社会学 2、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的中国农村社会学
1、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农村社会学
1.1农村社会学的传入 20世纪20年代初,由美国传入。 1.2职业社会学者的农村社会学教学与研究 李景汉:农村社会调查。 杨开道:中国第一部《农村社会学》。 吴文藻:把西方社会学人类学中的功能学派的方法 引入中国农村社会学。 费孝通:江村调查、社区研究和《乡土中国》。
社会学概论_ppt课件
科瑟尔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 达伦多夫则认为,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为此,社会学必须走出帕森斯所建构的均衡与和谐的“乌托邦”,建立起一般性冲突理论。 赖克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反对帕森斯以价值规范为重心的秩序理论,强调物质生活手段的分配应该在建构社会模型时占据优先地位。 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冲突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书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复习参考题
什么是社会? 社会的构成要素? 试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社会有哪些功能?
第一章 社会学意义与范畴 第一节 社会学性质
二、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经济学:后者研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前者研究经济行为的社会基础。 社会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偏重于研究政治行为;政治学研究整治过程如何运转 社会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着重研究人群共同体中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个人。
三、如何学习社会学 掌握社会学观点,运用社会学理论框架,进行客观分析 熟悉社会学术语 培养综合考虑社会现象的能力 根据社会现象变化趋势来思考问题 要有避免陷入错误的能力 超越个人 通过社会中社会作用观察个人行为
第二节 社会学的应用
一、社会目标: 解释、预测、控制 二、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规范 2、 实践功能:教育、管理、咨询、监督
简述中国社会学的历史
简述中国社会学的历史
中国社会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正处
于清朝末年的政治动荡和文化变革期。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智慧人
士开始关注社会问题,探讨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由此诞生了中
国的第一代社会学家。
最早的中国社会学家以翻译西方经典社会学作品为主要任务,例如选
自康特、斯宾塞、杜尔凯姆等学者的著作,并对他们的理论进行评论和运用。
其中,饶庆铭是中国最早的社会学者之一,他于1906年翻译了康特
的《纯粹理性批判》和杜尔凯姆的《研究社会的规律》,成为了中国社会
学的开创者之一。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中国社会学的发展黄金时期。
当时,一
批杰出的社会学家涌现出来,他们在翻译西方社会学著作的同时,开始对
中国社会现象进行研究。
著名的社会学家有陈寅恪、费孝通、吕正操、李达、周季方、郑东生等人。
这时期的中国社会学充满了独特的创造性思维
和实践探索。
例如,费孝通对中国农村社会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提出“两
重性”理论;陈寅恪对中国藩镇制度及其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关系进行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史的研究。
总之,中国社会学的历史发展从最初的西方理论传入到运用和创造自
己的社会理论体系,努力解决国内社会发展、变革和问题,经历了较为复
杂的历程。
然而,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社会学对于解决社会问题以及推
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和重要。
谭嗣同之“群学”、“社会学”辨析——兼论中国社会学一词的起点
社会学研究谭嗣同之“群学”、“社会学”辨析——兼论中国社会学一词的起点刘祥周慧提要:谭嗣同很早就接触了严复的《原强》一文,但其随后使用的“群学”一词,并没有受到严复在文中介绍的西方社会学的影响。
谭氏加入康梁阵营后,很快便将“群学”一词与“合群立会”结合,其“群学”一词的含义开始与康梁保持一致。
《仁学》中的“群学”和“社会学”的内涵都是“合群立会”。
中国社会学一词的起点应是康有为所著《日本书目志》中的《社会学之原理》。
关键词:谭嗣同群学社会学日本书目志1895年3月,严复《原强》文出,社会学初入国门,以“群学”之名登场(丁乙,1988;姚纯安,2003)。
严复用心良苦,“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但“群学”一词并不是晚清社会学的专属名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对“群学”一词都有使用,其含义与严复并不完全相同。
对于以康、梁、谭为代表的维新派所倡行的“合群立会”之“群学”与严复所介绍的西方社会学(也称群学)的异同,学界的论述已很充分(详见陈旭麓,1984;王宏斌,1985;丁乙,1988;姚纯安,2003)。
但学者们一般将康梁与谭嗣同作为一个整体,未能充分关注谭嗣同所用“群学”一词含义的发展变化及其使用“社会学”一词的含义。
严复所用“群学”一词是英文Sociology的中文意译。
“群学”作为清末社会学的名称很快便受到来自日本的“社会学”一词的挤压,最终被“社会学”一取代(关于清末“群学”向“社会学”的演进,参见姚纯安,2006:91-109)。
对于中国“社会学”一词起点的看法,学术界长期见仁见智,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1、谭嗣同1897年完稿的《仁学》首先使用了该词;2、1898年韩昙翻译日本涩江保编纂的《社会学新义》首先使用了这一词。
二者争论的焦点在于,谭嗣同的《仁学》中虽然有“社会学”一词,但这一用词是否具有社会学意义,是不是用词社会学研究上的巧合。
①本文通过梳理谭嗣同与康、梁、严复对“群学”一词理解的异同,探究《仁学》中“群学”、“社会学”的含义,藉以确定中国社会学一词的起点,并由此对清末学术与政治杂糅错综复杂情形下的西学输入有更多的了解。
中国社会学发展概要2
主讲:段学芬教授
第 二 讲
第二讲:中国社会学发展研究概要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由于社会学被取消, 中国社会学发展的研究也被迫中断。直到 1979年社会学在中国恢复、重建以后,中国 社会学发展的研究才又陆续开展起来。本讲 拟对1979年以来近三十年中国社会学发展研 究取得的成果作比较全面、概括的梳理和评 述,并对中国社会学发展研究的未来趋势作 初步的展望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社会学发展研究既 要体现时代特征,更要反映出中国社会学自 身发展的特殊规律。该观点认为,1891年康 有为所讲的群学不是西方社会学的实质性内 容。真正把西方社会学精髓介绍给中国人的 是严复和章太炎。其标志是严复1898年将所 翻译的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法》(即刊登在 《国闻报》上,同年的《昌言报》也连载了 章太炎和曾广铨合译的《斯宾塞尔文集》中 的若干篇章。
其三,对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的评 估基本一一致。目前已出版或发表的中国社 会学史研究著述大体一致认为,中国人吸收 和引进西方社会学完全是顺应近代中国社会 变革的历史潮流。郑杭生等《中国社会学史 新编》(2OOO年)明确指出,试图改变中国 社会日益恶化的运行状况是社会学传人中国 的基本背景。杨雅彬在《近代中国社会学》 (2O02年)中强调,社会学的传播与发展也是 伴随着中国社会变迁而进行的,因此其研究 坚持认为,有关中国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的 论述始终应该放在中国大社会背景中来进行。
其二,在中国社会学发展历史的界定上取 得了共识。中国社会学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 历史。它不同于中国社会思想史,是自社会 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研究活动开始 产生的。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是在引进国外社会学(包括唯物史观)和批判 继承中国社会思想史丰富传统的基础上,通 过不断的理论探索,持之不懈的社会调查和 经验研究,而获得发展,得到成长的历史 。 郑杭生等认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是社会学 作为一门学科,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传人 中国,在中国立足、发展,不断与中国的实 际结合,并在中国社会发挥自身作用的历史。
社会学概论教学目的[指南]
《社会学概论》教学目的作为一门系统讲授社会学知识的课程,“社会学概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绪论,主要讲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地位及其应用;(2)社会学的微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家庭等;(3)社会学的宏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制度、社区、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等;(4)应用社会学,主要包括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等;(5)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社会指标、社会调查等。
但根据我省我院师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主要重点放在1,2,3部分,其余部分以后要开设专门的课程进行讲解,所以在本门课程中不作重点讲。
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1)让学生了解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2)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学的观点、社会学的理论和概念来分析和认识社会现象,增强他们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社会学概论》计划学时本门课的讲解分两个学期进行,共11章,社区、社会问题、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几章在本门课程中不作讲解。
第一学期每周四学时,完成前8章,共72学时;第二学期每周二学时,完成后5章,共36学时。
两个学期共108学时,具体分配如下:第一章绪论6学时,第二章社会8学时,第三章文化12学时,第四章社会化16学时,第五章社会互动12学时,第六章社会群体8学时,第七章社会组织6学时,第八章社会制度8学时,第九章社会控制6学时,第十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0学时,第十一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2学时。
《社会学概论》教学情况第一章绪论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地位以及它与其它社会科学的关系有基本的认识,为更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重点:了解什么是社会学,了解它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学时安排:本章计划学时为6学时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学一、社会思想与社会学古今中外的各种社会思想是社会学得以产生的一个重大前提,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所提出的关于社会的思想成为社会学重要的思想来源。
社会学研究阅读书目
社会学研究阅读书目一、社会学理论部分《现代西方社会学》,[美]尹恩•罗伯特,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社会学》(上、下),[美]戴维•波普诺,辽宁人民出版社,《社会学概论》,[日]横山宁夫,上海译文出版社,《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社会学教程》,王思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社会理论的结构》,[美]乔纳森•H•特纳,华夏出版社,2001《社会学理论》,[美]D•P•约翰逊,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现代社会学理论》,[澳]马尔科姆•沃特斯,华夏出版社,《社会理论的基础》, [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论理论社会学》,[美]罗伯特•金•默顿,华夏出版社,1990《社会学二十讲》,[美]杰弗里•亚历山大,华夏出版社《美国阶级结构》,[美]丹尼斯•吉尔伯特、约瑟夫•A•卡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中国社会分层》,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李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李强,鹭江出版社,2000《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李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一座城市看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俞礼祥,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非农化与农村社会分层》,卢福营、刘成斌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社会公正论》,吴忠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景天魁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断裂》,孙立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自杀论》,[法]埃米尔·迪尔凯姆,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德]马克斯·韦伯,胡景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0《西方社会学理论》,黎民、张小山,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2005《社会学主要思潮》,[法]雷蒙·阿隆,葛智强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88《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没》,[美]乔纳森·特纳,邱泽奇等译,华夏出版,2001《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谢立中主编,江西人民出版,1998《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社会理论指南》,[英]布赖恩·特纳,李康译,上海人民出版,2003《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价》,鲍晓兰主编,三联书店,1995《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王政、杜芳琴主编,三联书店,1998《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德]马克斯·韦伯,彭强、黄晓京译,陕西师大出版社,2005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赵旭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文化:社会学的视野》,[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周晓红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 《象征理论》,茨维坦·托多罗夫,王国卿译,商务印书馆,2005《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斯图尔特·霍尔编,徐亮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文化理论关键词》,丹尼·卡瓦拉罗,张卫东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孙隆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西方文论关键词》,赵一凡等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陈立旭,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应用社会学》,李强主编,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王铭铭,三联书店,1997《当代学术通观》人文科学卷上下册、社会科学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二、社会学方法部分《社会研究方法》,艾尔·巴比,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5《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葛兆光,三联书店,2005《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陈向明,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研究设计与社会测量导引》,德尔伯特·C·米勒, 内尔·J·萨尔金德著,风笑天等译,重庆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英]安东尼·吉登斯,田佑中、刘江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三、专题之一:后现代理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波林·罗斯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后现代转向:社会学理论的新视角》,辽史蒂文·塞德曼编,宁教育出版社,2001《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兼论其与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复杂关系》,杨念群,《开放时代》,2003年第3期。
我看费孝通及其《乡土中国》(一)
我看费孝通及其《乡土中国》(一)引言时间的流逝总是在不停记录历史的进程,越过世纪的门槛,回首总结上个百年的中国社会学发展,总会有许多名字让人铭刻在心。
这些学界前辈毕路蓝缕,在曲折艰难中将社会学研究推向了发展的繁荣时期,不仅使其在中国扎下深厚的学术根基,而且形成了世界所瞩目的中国社会学派。
费孝通先生作为一代学人的典范,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以求,为建立中国化的社会学倾其一生心力,可谓著作等身,学问深厚;而其代表作《乡土中国》更是影响深远,堪称经典之作,至今仍嘉惠后辈学人,引领探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质,发掘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费孝通与乡土中国情结读过无论哪一种费孝通传记的人,心中总是会有这么一种感觉:其实费孝通和传统社会下的乡土中国不是完全契合的。
虽然出生在名家辈出,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苏杭之地,但是费孝通所受的教育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私塾之学,而是接受了一部分西方思想的新式学校。
从启蒙院开始,一直到燕京大学,清华研究院,虽然也讲求传统文化的继承,但是所有的教育也无一例外的带有西方的色彩。
能有如此的学习经历大概还是和他的家庭有关,因为他的父亲费璞安当年曾作为政府所派的公费留学生东渡日本,专门攻读教育专业,学成回国后即开办了新学。
他的母亲杨纫兰毕业于上海务本女学,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接受了西式教育的知识女性之一。
正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使费孝通接受了严格而又规范的系统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之后负笈英伦的求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他可以毫不费力的接受西方的思想,但是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使得他与农村社会在生活上是脱离的。
这种脱离,并不是不常见的特殊现象,而是近代中国一种带有时代意义的演变过程,或者说是一种城市化的文化改造过程从农村到城市,通过接受西方的思想脱离传统的农村社会。
(1)但是与其他留学国外的学生不同,费孝通内心中并没有因为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就完全排斥中国的文化。
在很多留学生认为中国文化落后,因而不愿意回国,或者是对中国的情况不加了解就否定,甚至不讲中文的时候,费孝通仍然是对中国文化保有一种乡土情结,这似乎也是得益于他所受的新式教育。
2023年电大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
一.名词解释.1.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2.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3.《群学肄言》:严复翻译英国早期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的一个绪论部分1903年于上海文明编译书局出版,书名定为《群学肄言》,即“如何学习社会学”的意思.1897年先为上海国闻报社翻译了前两章,名为《砭愚篇》和《倡学篇》,1901—1902年陆续译完,共十六章,于1903年出版.译文古雅而精深,文章并可琅琅成诵,一时风行海内.4.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5.社会需要:是人们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6.文化:社会学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这些产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7.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8.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9.角色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角色,这些角色又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角色冲突常使他感到左右为难.10.角色扮演:是社会成员具体实践他所担当的角色的过程.11."镜中自我":是社会学家施加压力库利使用的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理论.库利认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12.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民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13.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14.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的民理特征的总和.15.再社会化:是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社会化,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对其进行教化的过程.16.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相互社会交往而形成的,靠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人群.17.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18.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状态.它包括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由哪些成员组成和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成.19.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20.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啊分构成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成.在这里,前者是从外观上来描述社会组织的结构,后者则是从实质上来分析社会组织的结构.21.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22.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23.人文区位学:又称人类生态学,是指借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依整赖关系的学说,是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其注重研究不同人群在地域空间上的居住与活动分布,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24.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与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居住空间和生活组织形式.25.过度城市化: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流入城市的人口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叫过度城市化.26.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27.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28.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休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29.剥削:所胃剥削,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无偿地占有另一个部分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甚至一部分必要劳动.30.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31.制度化优先: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社会规范占优先地位,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优先.32.规则系统:社会制度都包含着一整套活动规则即规范系统,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33.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们的行为进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越轨行为的约束.34.社会舆论:也称公意,是社会上众人以言论形式表现的对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大致相同的看法,是公众对于此一事件或现象的是或非的评价.社会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发挥社会控制的作用.35.越轨行为:也称违规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越轨行为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它是对社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36.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节,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37.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以社会成员失云浮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乃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它是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概念.38.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39.贫穷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40.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41.社区组织:也称社区组织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团体或机构认识社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42.社区发展:也称社区发展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区合作精神、动员社区内外资源、有计划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43.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44.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45.集体行为:是指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所采取的群体行为.它具有非组织性、突发性、反常性的特点.46.时尚也称流行:是社会生活中某种行为模式相互效法并广为流传的现象.47.继续社会化:是指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化.48.特殊社会化:是指对于某些受身心损伤不能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一些人们而进行的特殊措施的社会化过程.49.家庭:是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夫妻子女为基本成员的,共同生活的首属群体.50.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51.农村社区:是指以农业为主要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的共同体.52.财富: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53.声望:指在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54.权力: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55.概念系统:它是说明该社会制度存在的理由,及它所起的作用的一套理论.56.组织系统:是检查和推动社会制度运行的机构和组织体系,它是社会制度的实体.57.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58.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的.59.宗教:是一种和神或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60.政权: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力,是国家一切权力的基础.61.法律: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62.纪律:是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为其成员规定的行为准则,是它们用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成员,促使其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以实现组织的手段.63.社会舆论是社会上众人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它包括了对于此一事件或现象的是非曲直之评价64.群体意识:是基于个人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而形成的责任感,它是个人为了维护群体荣誉、保护群体利益、实现群体目标自己应该做怎样的考虑.65.亚文体群体:是指一些与主体社会有显著差异的群体.66.就业: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67.贫穷:是指人们缺乏满足他们生活基本需要的资源和手段的状况.68.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大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致使一部分劳动力找不到劳动或工作岗位,无法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劳动力资源闲置的状态.69.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70.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与特征.71.社会流动:可以有广义、狭义两方面涵义.从广义讲是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72.社会革命: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73.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74.世界体系论:该理论是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家沃勒斯坦首先提出.它提出世界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它认为在整个世界体系内,西方发达国家是通过经济联系和不平等的贸易来剥削和掠夺不发达国家.75.“第三次浪潮”: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人类从农业革命文明,进入工业革命文明,现在又进入新技术、新材料开发的新的文明时期,他称之为“第三次浪潮”.也有人称之为“第四次产业革命”.76、社会趋同论:该理论最早由荷兰著名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61年提出来的.其观点是: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不同的社会起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具体条件也不尽一样,经过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和世俗化,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会变得越来越相似.77.社会救助:也称社会救济.是国家和社会向贫困者提供最低水平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并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生存能力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78.社会福利:狭义指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生理或心理缺陷而丧失劳动能力而出现生活困难时,向其提供的服务.广义指为了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种社会服务措施.79.全球发展理论:罗马俱乐部把全球看成是一个整体,提出了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统观点,极力倡导从全球入手解决人类重大问题的思想方法,应用世界动态模型从事复杂的定量研究.。
中国社会学一百年
中国社会学一百年韩明谟2012-7-11 13:48:55 来源:爱思想 一、中国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起点与分期 中国之有社会学,究竟始于何时,过去大多认为可以从严复于1903年翻译出版了英国早期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群学肄言》一书算起;这些年来经学者们进一步认真考证,认为康有为1891年在长兴学舍所讲的群学就是社会学,这样,中国社会学产生的最早时间距今已100多年了。
也许有人说:“当时康有为所讲的群学,不是货真价实的西方社会学,而是把一鳞半爪的社会学常识和中国传统的群的观念揉合起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梁启超语)的所谓‘新学’而已,离西方社会学的原型甚远。
”〔1〕这点, 我觉得要请后来人一方面持原谅的态度,一方面还要实事求是地、历史地看待问题。
所谓持“原谅”态度,就是要考虑到一个学科产生的最初启蒙阶段,不应过高要求它的专业化水平。
所谓历史地看待问题,就是要把问题摆在当时的历史中去考察。
清朝末年的中国知识分子,如康有为等,企图从中西思想中寻找救国救民的道理,融合而成一种新的见解,名曰:“群学”,实是一种创造。
没有这种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何谈学问?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一语,并不一定要理解为贬意,其实际语意也许可以理解为“不象中国的,也不象西方的;而又象中国的,又象西方的。
”如果这种理解是对的,说它是“融合中西”的成品,有何不可!我说这话,也非毫无根据。
因为梁氏是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
他说:“舍西学而言中学者,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者,其西学必为无本。
无用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虽庠序如林,逢掖如鲫,适以蠹国,无救危亡。
”〔2〕显然,梁氏是赞美“即中即西”的。
如果说中国社会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那么这100多年的发展过程,能不能找到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呢?我觉得这完全是可以的。
因为社会学发展的坎坷历史,的确经过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但究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又因各家的观点不同,分法各异。
社会学概论全
第四次作业讲评一、作业要求(一)学生应在阅读社会学概论指定教材的基础上,拓展知识,阅读参考资料中规定的其他书籍,以保证作业完成的质量。
(二)作业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时间及时、认真、独立完成,不得延误。
二、完成作业需具备的知识(一)学生需掌握指定教材中的第13章中我国社会变迁及其原因,几种社会变迁理论评述。
(二)需要学生具备我们社会变迁中发生的事件,变迁前社会的基本状况,变迁后社会的改变等基本知识储备。
(三)需要学生具备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点,社会现代化的过程等知识。
(四)需要学生具备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社会调查过程中注意的事项,具体的社会调查过程等知识储备和实践经历。
三、参考资料(一)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为指定教材,上课及考试参考用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为课外阅读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第四次作业的参考答案请同学们参阅“教学辅导板块”中第13-16章教学辅导的内容。
四、本次作业容易出现的问题(一)单项选择题第十三章1、()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
C2、( A )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做事的方法、行动的蓝图。
包括习俗、禁忌、法律、道德。
3、()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按着“五行相胜”的循环顺序进行的。
A4、()是指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
D5、一位在工厂的工程师,离开工厂后进入大学任讲师,他的收入、社会地位等都没有发生实质变化,这种流动是()。
A第十四章1、这一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没有它其它现代化就难以实现,指的是( )。
C 2、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广泛的()。
D3、后工业社会这一概念是由( )。
A4、( )有一个突出的机构是罗马俱乐部,他们把全球看成一个整体,提出来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统观点。
A5、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的确立,其基本依据是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就是在于这些( )。
第一次作业讲评11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use第一次作业讲评一、作业要求(一)学生应仔细阅读社会学概论教材,将老师讲授的内容与教材亲密贴合,认真理解教材中重、难点内容。
(二)要求精准、结合专业教材及教师扩展内容复习,不能一味背写书本中,适当理解选项的含义。
作业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时间及时、认真、独立完成,不得延误。
6月中旬前完成五次作业。
二、完成作业需具备的知识(一)学生需掌握绪论中的社会学概念及特点、社会学产生的背景、马克思关于社会学的学说、国内外第一提出社会学的学者等内容。
(二)需掌握人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及本能的概念、人的社会需求及马克思关于社会需求的论断和学说。
(三)需掌握社会交往的概念、具体能在交往中运用社会交往的理论知识、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及马克思关于社会交往的理论由来。
(四)需掌握第四章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人的社会化的基础。
三、参考资料(一)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为指定教材,上课及考试参考用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为课外阅读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第一次作业的参考答案请同学们参阅“教学辅导板块”中第1-4章教学辅导。
四、本次作业容易出现的问题(一)单项选择题第一章1、1838年10月,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 C )在他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了社会学这个词。
A.迪尔凯姆B.斯宾塞C.孔德D.韦伯2、社会学是从( B )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A.传统经验常识B.实际调查研究C.科学研究D.文献资料3.现代科学发展的两大特征是:各门科学互相渗透性的增长和( D )不断扩大。
A.封闭性研究B.单一性发展C.渐进式发展D.综合性研究4.社会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工程,( A )在其中起到基础和领先的作用,但决不是经济上去了,其他社会发展项目也自然而然地上去了。
社会学考研参考书目
社会学考研参考书目北京大学社会学参考书社会学理论一,必看教材:1,《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主编,人大出版社(精读)虽然此书比较老并且有些错误,但是由于比较通俗易懂,复习考研还是很有针对性的。
2,《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谢立中主编,北大出版社(精读)此书是北大各位老师按照人物的思想赚写的教材,应该认真阅读,但可能难度稍大,重点掌握经典社会学家的社会学思想线索以及核心理论概念和理论命题。
3,《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主编,北大出版社(精读) 此书难度最大,掌握好书中核心社会学家的核心概念即可。
例如布尔迪厄的场域与惯习理论,以及他的反思社会学和各种资本理论及相互关系等;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现代性等;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沟通交往理性等。
4,《社会学教程》,王思斌主编北大出版社(2004年版,需要重点精读)此书属于概论性质的教材,很简单,并且涉及许多考试内容,需要反复阅读并且在最后还需要反复背诵基本概念以及重点知识点。
二,选看教材1,吉登斯,《社会学》,北大出版社(通读)和戴维。
波谱诺《社会学》,人大出版社(通读) 资料新颖通俗易懂,适合社会学启蒙时阅读,但是概念不够规范,不太适合复习考试。
2,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通读,至少掌握里面的重要概念,如差序格局等,也有可能出简答题。
3,《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沃特斯华夏出版社(通读)此书是按照理论流派输理西方社会学的理论线索,较难,需要社会学史的背景知识。
如考研复习时间充足,可翻看。
4,《西方社会学原著选读》谢立中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通读)此书只需要翻看下,把那些名著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出来即可。
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及统计学一,必看教材1,《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袁方主编,王汉生副主编,北大出版社(精读) 掌握书中基本概念,系统反复阅读。
2,《社会统计学》,卢淑华主编,北大出版社(通读)需要通读几遍,掌握些统计学基本概念以及部分公式。
中国社会学史中国社会学史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中国社会学史中国社会学史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中国社会学史》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当代中国社会学》⼀书的作者是?()() A.费孝通 B.吴⽂藻 C.李达 D.孙本⽂2、对建国前中国早期社会学作系统总结的中国社会学史著作是?()() A.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 B.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 C.孙本⽂的《当代中国社会学》 D.郑杭⽣、李迎⽣的《中国社会学史新编》3、下列哪本著作是孙本⽂先⽣于建国前出版的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著作?()()A.《社会学原理》B.《社会学发凡》C.《当代中国社会学》D.《社会学ABC 》4、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的第⼀部专史是?()()A.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B.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C.孙本⽂的《当代中国社会学》D.张琢的《现代中国社会学》(1979-1989)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密----------------------------------封 ----------------------------------------------线-------------------------5、社会学界于下列哪⼀年出版了两部中国社会学史同名专著?()()A.1984年B.1987年C.1998年D.1990年6、将中国社会学史划分为“发轫期、萌芽期、幼苗期、成长期与改⾰期”的是下列哪位学者?()()A.李剑华B.蔡毓骢C.杨堃D.韩明谟7、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完成的中国社会学史著作是?()()A.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B.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C.孙本⽂的《当代中国社会学》D.张琢的《现代中国社会学》(1979-1989)8、群学”概念来源于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A.庄⼦B.孟⼦C.⽼⼦D.荀⼦9、国⼈始⽤“社会学”正式译名翻译出版的第⼀部外国社会学著作是?()()A.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B.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C.季廷史的《社会学提纲》D.有贺长雄的《族制进化论》10、西⽅社会学著作直接传⼊中国的开端是?()()A.严复在《直报》上发表《原强》⼀⽂B.严复在《国闻报》上发表“贬愚篇”与“倡学篇”C.康宝忠教授在北京⼤学讲授社会学D.章太炎先⽣翻译⽇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书11、西⽅社会学作为⼀门整体的理论体系初传中国始于?()()A.严复在《直报》上发表《原强》⼀⽂B.严复在《国闻报》上发表“贬愚篇”与“倡学篇”C.康宝忠教授在北京⼤学讲授社会学D.章太炎先⽣翻译⽇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书12、在中国社会学史上,被誉为西⽅社会学初传中国第⼀⼈的是?()()A.严复B.梁景超C.章太炎D.梁启超13、《群学肄⾔》⼀书是由下列哪位学者翻译的?()()A.康宝忠B.严复C.梁启超D.章太炎14、在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整本翻译出版的第⼀部外国社会学著作是?()()A.《中国⼈⼝论》C.《群学肄⾔》D.《中国乡村与城市⽣活》15、中国⼈⾃授社会学始于哪⼀年?()()A.1916年B.1906年C.1907年D.1910年16、在中国⾃办⼤学中讲授社会学的第⼀⼈是?()()A.孙本⽂B.吴⽂藻C.康宝忠D.章太炎17、中国⾼等学校中所进⾏的最早的社会调查是?()()A.葛学溥指导学⽣在杨树浦地区的东部所开展的社会调查B.步济时所主持的关于北平⼈⼒车夫的⽣活与⼯作状况的调查C.清华学校社会科学系教授狄特莫指导学⽣所做的关于北京百姓⽣活的调查D.燕京⼤学社会学系的教授⽢博所主持的北京社会调查18、中国⾼等学校设置的第⼀个社会学系是?()()A.齐鲁⼤学社会学系B.上海圣约翰⼤学社会学系C.沪江⼤学社会学系D.燕京⼤学社会学系19、现代中国第⼀份关于社会研究的期刊是?()()A.《新社会》B.《社会学界》C.《社会学刊》D.《社会学研究》20、中国⼈⽤社会学观点研究中国社会⽣活的最早⼀部社会学著作是?()()A.《中国⼈⼝论》B.《中国乡村与城市⽣活》C.《家庭进化论》D.《北京的⾏会》21、在我国,最早把社会学作为⼀门系统的知识学科与职业,并专门培养此类⼈才的⾼校是?()()A.上海圣约翰⼤学22、中国最早设置社会学系的⾃办⼤学中是?()()A.厦门⼤学B.上海⼤学C.云南⼤学D.南开⼤学23、中国第⼀代社会学者之中,主要致⼒于开展犯罪社会学研究的是?()()A.李达B.孙本⽂C.严景耀D.费孝通24、下列哪个研究机构因进⾏社区实地研究⽽著名?()()A.云南⼤学社会学研究室B.华西⼤学边疆研究所C.清华⼤学国情普查研究所D.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25、《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书的作者是?()()A.李达B.孙本⽂C.李景汉D.许德珩26、中国的第⼀位社会学博⼠是?()()A.朱友渔B.章太炎C.雷洁琼D.晏阳初27、创⽴中国第⼀个社会学学术团体——中国社会学会——的社会家是?()()A.余天休B.李达C.雷洁琼D.晏阳初28、中国第⼀代社会学者之中,主要致⼒于开展⼯业社会学研究的是?()()A.严景耀29、下列哪个研究机构因进⾏⼈⼝普查研究⽽著名?()()A.云南⼤学社会学研究室B.华西⼤学边疆研究所C.清华⼤学国情普查研究所D.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所30、解放前中国⼈⼝与劳⼯问题的专家是?()()A.陈达B.李达C.李景汉D.许德珩。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分科诊断模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分科诊断模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总分为150分,语文考试总时间为150分钟;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生作答时,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社会调查是伴随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而发展的。
20世纪20年代,第一批留学欧美的社会学学者回到国内,在建立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同时,他们大力推动社会调查的发展,从北平人力车夫调查、居民生活费调查,到定县社会调查等,掀起了一场引人瞩目的“社会调查运动”。
在此基础上,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主力的学者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引进英国文化人类学、美国芝加哥人文生态学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了“社区研究”的基本框架。
与“社会调查运动”相比,“社区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更进一步,主张选择一些相对固定的社区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和历史的研究,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们在华北和西南地区开辟了多个社区研究的田野地点,产生了以《江村经济》《云南三村》为代表的社区研究的典范作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如费孝通《乡土中国》这样的理论著作,深刻把握和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学在费孝通等人的主持下得以恢复。
在重建过程中,费孝通大力倡行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我们通常也将其称为田野调查,是对“社区研究”方法的拓展。
费孝通身先士卒,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在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学科始终以“从实求知”作为学科准则,走出了一条紧贴中国社会现实、反映中国发展经验的中国社会学道路。
“从实求知”是费孝通对社区研究和田野调查方法的概括,其中蕴含了深刻的社会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主要是如何通过调查实践来处理理论和经验之间的关系,达到对社会现实客观而深刻的认识。
社会学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生参考书目社会学理论一,必看教材:1,《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主编,人大出版社(精读)虽然此书比较老并且有些错误,但是由于比较通俗易懂,复习考研还是很有针对性的。
2,《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谢立中主编,北大出版社(精读)此书是北大各位老师按照人物的思想赚写的教材,应该认真阅读,但可能难度稍大,重点掌握经典社会学家的社会学思想线索以及核心理论概念和理论命题。
3,《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主编,北大出版社(精读)此书难度最大,掌握好书中核心社会学家的核心概念即可。
例如布尔迪厄的场域与惯习理论,以及他的反思社会学和各种资本理论及相互关系等;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现代性等;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沟通交往理性等。
4,《社会学教程》,王思斌主编北大出版社(2004年版,需要重点精读)此书属于概论性质的教材,很简单,并且涉及许多考试内容,需要反复阅读并且在最后还需要反复背诵基本概念以及重点知识点。
二,选看教材1,吉登斯,《社会学》,北大出版社(通读)和戴维。
波谱诺《社会学》,人大出版社(通读)资料新颖通俗易懂,适合社会学启蒙时阅读,但是概念不够规范,不太适合复习考试。
2,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通读,至少掌握里面的重要概念,如差序格局等,也有可能出简答题。
3,《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沃特斯华夏出版社(通读)此书是按照理论流派输理西方社会学的理论线索,较难,需要社会学史的背景知识。
如考研复习时间充足,可翻看。
4,《西方社会学原著选读》谢立中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通读)此书只需要翻看下,把那些名著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出来即可。
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及统计学一,必看教材1,《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袁方主编,王汉生副主编,北大出版社(精读)掌握书中基本概念,系统反复阅读。
2,《社会统计学》,卢淑华主编,北大出版社(通读)需要通读几遍,掌握些统计学基本概念以及部分公式。
3,《社会调查研究的量化方法》,郭志刚,人大出版(精读)此书十分重要,需要花时间反复阅读,一些关键知识点需要仔细理解揣摩,特别是资料数字背后的理论解释往往是出题重点。
4.1《乡土中国》作品简介-高二语文中职(基础模块)
《乡土中国》提出了“礼俗社会”“差序格局 ”“男女有别”“无讼”“无为政治”“血缘社会 ”等概念,是对当时的中国农村生存环境和农民生 活状态深刻、简约的提炼,至今仍是开启中国传统 乡村社会研究之门的一把钥匙。
墨剑飘雨 liyongqian
李永强g
作品简介二:逻辑架构清晰明确
《乡土中国》由14篇相对独立的文章组成, 看似松散,实则相互关联,通过概念建立 起紧密的内在联系,综合分析了中国乡村 社会的结构和特点。全书基本按照闸释核 心概念、梳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特征、 探讨维护社会关系的方法、指出乡土社会 的变迁因素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展开。《乡 土本色》是总论,确立“村落”这一论述 核心。《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 主要是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分析“熟悉社 会”的基本内涵,与《乡土本色》一起构 成乡土社会的概要分析。在此基础上,作 者从三个角度阐释了乡土社会的基本内容。
乡下人无识字环境
文字下乡
文字在乡土社 会的用处
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 对面的社区,在空间角度看 可以不需要文字。文字和语 言并非传情达意的唯一工具。
语言在面对面社 群有什么特点
面对面的社群人们之间很熟悉
文字的局限
1.文字是间接接触,有时词不达意
2.文字表达难尽合当时当地的圜局
3.文字传情达意还需要注意文法, 不够随意便捷
《书中大量引用《论语》《孟子》等中国 传统文化典籍里的观点,对“仁义礼智 信”“孝悌”等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 进行辨析,同时还引用了西方的一些文化 理论,让读者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加 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此外,作者在 释概念理论时不是空洞说教,而是将学术 思考与人们的日常经验相结合,所举事例 鲜活,读来倍感亲切。
内容提要及思维导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许有人说:“当时康有为所讲的群学,不是货真价实的西方社会学,而是把一鳞半爪的社会学常识和中国传统的群的观念揉合起来,构成一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梁启超语)的所谓‘新学’而已,离西方社会学的原型甚远。”〔1〕这点,我觉得要请后来人一方面持原谅的态度,一方面还要实事求是地、历史地看待问题。所谓持“原谅”态度,就是要考虑到一个学科产生的最初启蒙阶段,不应过高要求它的专业化水平。所谓历史地看待问题,就是要把问题摆在当时的历史中去考察。清朝末年的中国知识分子,如康有为等,企图从中西思想中寻找救国救民的道理,融合而成一种新的见解,名曰:“群学”,实是一种创造。没有这种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何谈学问?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一语,并不一定要理解为贬意,其实际语意也许可以理解为“不象中国的,也不象西方的;而又象中国的,又象西方的。”如果这种理解是对的,说它是“融合中西”的成品,有何不可!我说这话,也非毫无根据。因为梁氏是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他说:“舍西学而言中学者,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者,其西学必为无本。无用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虽庠序如林,逢掖如鲫,适以蠹国,无救危亡。”〔2〕显然,梁氏是赞美“即中即西”的。
群学的群字,来源于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荀子》一书的《王制》、《富国》篇中,都有论及。《王制》篇中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力多则强,强则胜物……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荀子》中的这段话,可以名之曰“合群论”,论点有三:一是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为什么牛马反而为人所用?这是由于人能合群,牛马不能合群。二是人为什么能合群,因为人有自己的“礼义法度”,人有社会制度,人有文化来管理自己。三是人为什么有了制度,有了文化就能战胜万物,这是因为有了制度和文化,就能和谐相处,团结一致,强大力量,向前发展。《荀子》中这一段话,论证得虽不尽合理,却称得上是精辟的社会学理论,是中国文化引为骄傲之处。无怪乎英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卜朗(Radcliff-Brown)1936年就曾说过:“社会学的老祖宗应当是中国的荀子。”〔5〕因此严复说:“故学问之事,以群学为要归。唯群学明而后知治乱盛衰之故,而能有修齐治平之功。呜呼!此真大人之学矣!”〔6 〕为了宣扬这个“大人之学”,严复在翻译《群学肄言》时,其文笔古雅而情深,文章并可琅琅成诵。这就可以一扫那些大人(士大夫)睨视西洋文章经济远不如我,只是洋枪洋炮较好的看法。文笔古雅,就能传入那些大人、士大夫的书斋。章太炎虽于1902年翻译出版了日本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但他思想中仍是称颂群学的,因此他也说出了康、梁、严复等的同样看法,他说:“知群之道,细若贞虫,其动hóng@①hóng@①,有部曲进退,而物不能害。”〔7〕蜜蜂那样的小虫,知道了合群,就像军队那样,别的动物就不敢危害它们,何况人乎!
说那时中国已经有了社会学,那是言过其实;说那时已经有些先行人物,热心鼓动宣传,并迸发出一些社会学的火花,这确是历史的事实,这就是康有为的“社会改良”思想和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群学”概念。
康有为的社会改良思想,集中在他的《大同书》中。在长兴里万木草堂的四年教学中,康氏基本上完成了他的三部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大同书》全部完成是在戊戌政变以后)。这些著作就是他当时教学中重要的教材,并为他所领导的维新运动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根据。他的《大同书》早在1884年“法军震羊城”时就开始写作,但根据他“思必出位,行必素位”(思考必须客观,行为必须诚恳)的认真态度,他长时间“秘不示人”。在万木草堂教学时,虽然把它传授给学生,但不准学生们往外宣传。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居一年,乃闻所谓《大同书》者,喜欲狂,锐意谋宣传,有为谓非其时,但不能禁也……后此万木草堂学徒多言大同矣。”
社会学在当时本有两个名称,一曰群学, 一曰社会学。 谭嗣同于1896年著《仁学》一书,即提出“社会学”。稍后,章太炎于1902年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著《社会学》,中文书名就定为《社会学》。但为什么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却大倡“群学”而不言“社会学”?我认为,如果按照当时的历史情况,可以说倡言群学是适应了时代潮流,能够起到鼓励中国人救亡图存、团结御敌的功效,对国家、社会的进步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大同学说的全部内容,不是本文叙述的范围,但其中论述的理想之家族与理想之社会,应该说属于社会学的范围。关于理想之社会,据梁启超回忆,康氏提出具有“特色”的“社会改良”计划十六条,其条目是:(A)进种改良,(B)育婴及幼稚教育,(C)教育平等,(D)职业普及,(E)劳作时间减少,(F)说教,(G)卫生,(H)养病,(I)养老,(J)土地归公,(K)公立事业,(L)遗产处置,(M )奖励名实,(N)刑罚,(O)男女同权,(P)符号划一。梁氏对每一条都作了具体翔实的说明。如第一条“进种改良”,他说:“欲造大同之世界,不可不使人类有可以为大同公民之资格,故改进良种为最要焉。……先生之议,以为女子平日当受完全之教育,不待也矣。而又必定市廛乡宅之地,使各有别。凡后室不许在城市工场尘溷之地,使其有清淑之气。而政府又别置各种旅馆于山明水秀之诸地,以为士女行乐之所,令其受生之始,已感天地清明之气。及妇人之有身也,即入公立之胎教院,……他日胎教之学日精一日,则人种自日进一日。又凡废疾者……若经名医认其有遗传恶种之患,则由公局饮以止产药,无俾育兹稂莠。如是则种必日良矣。”〔4〕这不是一条上好的国家优生政策吗? 虽然其说词今天看来有些欠科学,但不能过度苛求清末人的水平。统观各条社会改良计划,其中很多条目,都是传统社会学应用研究的主要课题。据此,说从《大同书》中迸发出社会学的火花,不是毫无根据的!
如果说中国社会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那么这100多年的发展过程,能不能找到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呢?我觉得这完全是可以的。因为社会学发展的坎坷历史,的确经过了几个不同的阶段。但究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又因各家的观点不同,分法各异。本文根据史实和过去的分类,认为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时期,即:
三、栉风沐雨的社会学幼苗
中国社会学的产生、成长与整个国家的命运风雨同舟。它在推翻清朝帝制,军阀混战,五四运动,国共合作进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等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暴风骤雨中,艰难地破土发芽,长出一些不同色彩的幼苗。
在辛亥革命前,清朝朝廷为了抵抗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压力而不得不采取一些所谓实行宪政的措施。“广修学校”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在所办的一些新型高等学校中,就有了社会学课程的设置计划。据查,最早考虑设置社会学一类课程的是京师政法学堂。该校在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奏定京师政法学堂章程”中,在政科政治门第一学年课程表内,设有社会学2小时。到1910 年(宣统二年十一月十九日)在该校改订的“政法学堂章程”中,政治门及经济门课程表内,第1学年均设有社会学2小时,第3 学年均有工业政策和社会政策4小时。接着,就在这一年,我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大学“京师大学堂”(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创立)在它的“分科大学第一学年学科课程表”里,其中政治科政治学门第1 学年课程时刻表说明第四条有:“社会学、政治地理及伦理学,均与政治诸学科极有关系,”“均拟于补助课中增入讲授。”所增加的这三门课程,系于第2 学年及第4学年中讲授。到了1911年(宣统三年六月),京师大学堂在“改正政法科课程表”的补助课中,第3学年又有社会学2小时。〔8〕
一、中国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起点与分期
中国之有社会学,究竟始于何时,过去大多认为可以从严复于1903年翻译出版了英国早期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群学肄言》一书算起;这些年来经学者们进一步认真考证,认为康有为1891年在长兴学舍所讲的群学就是社会学,这样,中国社会学产生的最早时间距今已100多年了。
早期的中国社会学与日本、美国和前苏联有特殊的关系。日本明治维新后,努力向西方学习,取得了很大成效。中国广大革命进步人士和有志青年纷纷东渡日本,学习革命真理和富国强兵的本领,一时形成潮流。1907年留学日本的已逾万人,其中也有不少是因为反对清朝政府而逃亡到日本的。这些对中国封建社会感到面临绝境而东渡日本就近探求新的出路的留学生和政治逃亡人士,相继翻译了日本社会学著作,传入国内,一时颇为热闹。最早要数前面已经提到的章太炎1902年翻译出版的日本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一书。接着,1907年汤一颚翻译出版了日本建部豚吾著《普通理论社会学纲领》,书名为《社会学》。但值得注意的还是欧阳钧编译的《社会学》,这书是根据日本人远藤隆吉的社会学讲义,并参照了其他著作编译而成。全书十三章,持心理学派思想,在当时是比较新颖的。同时这本书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上也有较全面和新鲜的论点。书中所举研究方法有五:即经验观察、单位研究、网罗无遗、抽象研究与综合为一。大致上相当于现在所讲的访问法、个案调查、普查、归纳与综合等。可知已相当完备。另外还有几本,不再赘述。
第一阶段 发轫期 1891—1910年 持续20年
第二阶段 幼苗期 1911—1927年 持续17年
第三阶段 成长期 1928—1951年 持续24年
第四阶段 停滞期 1952—1978年 持续27年
第五阶段 恢复期 1979年至今
这里需要声明的是,所谓历史的分期,只是为了说明学科发展历程的方便才作出的。事实上,历史的发展总是连续不断,往往很难把时间划分开来的,不过是一定时期有某些重点而已。再者,如上的分期,其基本思路是从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结合了中国社会学自己发生发展的历史特点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来考虑的。这种思路的根据是:任何学科的发生发展,往往都是与这个学科发生发展时期的社会历史进程,特别是这个学科所在地、所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某些特定的历史条件相关联的,并且也一般地与它同时代的一些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相关联的。中国社会学的发生发展,与中国近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起来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推翻封建地主王朝的统治而掀起的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是分不开的。一门社会科学,象社会学,它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特定的历史情况的反映。因此,社会学的内容,一定程度体现为文学家所说的“时代的脉搏”。